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泉州摩尼教遺址

泉州摩尼教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4 07:16:14

① 佛教「十六字真言」內容是什麼

一、佛教抄中的「十六字真言」就是對佛經中佛教的定義,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其大意是;一切的惡念惡語惡習都不應該做,一切的善念善語善行都要去做,雖然斷惡修善,但是心裏面不執著斷惡修善之相,不落痕跡,心裡清凈無染,這就是真正的佛教。
二、這個簡訊語句不通,沒有什麼意思,惡搞成分居多,不是佛教的十六字真言。

② 泉州發現了伊斯蘭教和摩尼教的遺址,說明了什麼(關於元朝)

說明泉州是個宗教博物館,且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時期。

③ 從泉州如何去草庵摩尼教寺

沒有泉州市區到草庵景區的旅遊公交線,草庵位於泉州市南17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從泉州到晉江的車有路過余店,余店到蘇內村要另租三輪車。由於路途較近,建議直接從泉州坐計程車到草庵。

④ 泉州有哪些名人

泉州著名人物有:

一、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

歐陽詹著有《歐陽行周文集》8卷。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歐陽詹的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閩越的地方官吏。

二、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三、李贄

李贄(1527~1602),漢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

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四、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五、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福建省泉州南安人,儒商的楷模、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今南安市梅山鎮競豐村)。原名李玉昆。

李光前熱心社會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陳嘉庚先生的影響,對新馬地區和故國桑梓的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⑤ 泉州十八景都有什麼

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東湖公園
址系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唐時湖面40餘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勝概。因唐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東湖公園以閩南建築文化為特色,中心湖為主體,環湖布置人文景觀。構建星湖荷香、祈風閣、七星拱月、二公亭、東湖亭、波恩亭、攬古亭等靜區;兒童樂園、雙舟朝陽、遊船碼頭為動區。精築刺桐瑞林等20多處植物山石景觀攬翠全園,以石雕、石刻突現閩南石文化。既有泉州歷史文化內涵又有時代新潮氣息,風格獨特。曾三次獲省「環境優美獎」,還被評為「市民喜愛十佳建築」、「

⑥ 關於泉州市的生物小論文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特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物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三教並盛,互為融合。方言以閩南話為主,通用語言為普通話。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飛天迎賓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元、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27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以來各種宗教兼容並存,東西文化交匯薈集,特別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諸多宗教遺跡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現,頗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特產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老范志萬應神曲、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永春紙織畫。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編輯本段]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徐鋼;市長:朱明 徐鋼任中共泉州市委委員、常委、書記職務;黃少萍、廖小軍任副書記
[編輯本段]地質地理
泉州依山面海,泉州豐澤街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21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7864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421公里,大小港灣14個,島嶼208個。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深水泊位123個,湄洲灣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5℃~21℃,終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古詩稱泉州「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故泉州有「溫陵」雅稱。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全市林木蓄積量1833萬立方米,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43萬千瓦。主要礦產資源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水產資源豐富,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利用面積118平方公里,主要水產生物5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200多種。
[編輯本段]歷史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史前
泉州開拓甚早。在晉江流域的各縣,都有大批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閩越族「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紡織、陶器製作等技術。
前秦
夏、商兩代,今泉州地理區劃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出現關於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居住在這里的閩越人擅長造舟航海,「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後,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閩中,或為王,或為君,並服於楚,泉地屬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為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都東冶。泉地屬閩越國。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前閩越國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逐漸繁衍,設立冶縣,隸屬會稽郡。泉地屬冶縣。後又改屬會稽南部都尉的侯官縣。
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及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廈門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區。今德化縣屬侯官縣。
兩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屬晉安郡;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部分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後改南安江為晉江。
南北朝
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南安郡初隸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隸東揚州。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治所設在閩縣,今福州市區),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所轄。

開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 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於是,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縣廢歸屬閩縣外,均屬南安縣。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並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並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市鯉城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 在北隅依雲榭築衙,並建六曹都堂署及參軍廳,衙前辟南大街為市。不久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後凡稱「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領有五縣。
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37054戶,約24.95萬人。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游(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為仙游縣)、晉江四縣,時為中州。
天寶間(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節度使,泉州等六州屬之。
大歷六年(771年),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泉州仍屬之。
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樓。翌年歐陽詹作《北樓記》。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桃林場(今永春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觀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設萬安監。浯洲島(今金門)設牧馬區屬之。有陳淵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馬,耕稼漁鹽開始興起,人口日益蕃衍。
貞元間(785~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和年間(827~835年),泉州刺史趙棨增開泉州仁風門、素景東西兩門,合四門,北城牆建有立候樓;又辟東街、西街通東西兩門。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
光啟二年,王潮為泉州刺史,任內興築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東行春門、西肅清門、南崇陽門、北泉山門。
五代
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封為閩王。王審知死後,其長子王延翰繼位,自稱「大閩國」。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國號大閩,泉州歸之。升歸德場為德化縣,升桃林場為桃源縣(今永春),大同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桃源縣改稱永春縣。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開運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隸大殷。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八月,閩主降南唐;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後漢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留氏卒後,繼由清源軍統軍使陳洪進割據。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權建置。基本上承襲唐朝與五代之州、縣制。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宋復滅吳越,平海軍改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莆田縣百丈鎮(今莆田大洋、新縣、庄邊、白沙鄉)和仙游縣游洋鎮(今仙游游洋、石蒼、鍾山、象溪鄉)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邊境的一部分地區,另置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軍,又改為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游和興化三縣,軍治亦設於興化縣治所在地。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劃德化縣九座山區(今仙游縣鳳山、西苑鄉)歸仙游縣轄。長泰縣析歸漳州。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熙寧初(1068~1070年):四縣同巡檢寨設置於永寧里石湖村,專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陸路地方事務,額管125人。 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
據史書記載: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晉江縣安海東西兩市商人因爭奪碼頭發生械鬥,榷稅官難以控制。朝廷差官臨監,始置石井鎮。朱松(朱熹之父)為首任鎮官。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台灣戶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扎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點刑獄陳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經界。因遭權貴豪強反對,無法實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佑間(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年底,興安州即為元軍所陷。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元朝統一中國後,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作為地方政權機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縣及南、北二錄事司(以領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錄事司合而為一。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縣設儒學教授、學正、教諭。泉州路總管府儒學設教授、學正、學錄各1員,訓導6員;縣學設教諭1員、訓導2員。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並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設陰陽學,依儒學、醫學之例,路設教授、學正各1人,縣設訓術1人,教授天文、歷算、周易、數學。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總管府為泉寧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復為泉州路,隸屬江浙行省。
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遷至汀溪(今莆田新縣)。民間稱前者為舊縣(今仙游古邑),後者為新縣。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間(1321~1323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興化路下領莆田、仙游、興化三縣。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立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隸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吳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湯和、中書平章廖永忠率領舟師2萬人從明州(今浙江寧波)航海攻克福州。湯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參政袁仁招諭興化、漳、泉諸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明」。二月,泉州路降於明。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罷錄事司。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台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民國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待統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 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泉州市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泉州市 面積11244平方千米,人口762萬人(常住人口,2006年)
豐澤區 面積 132平方千米,人口 18萬。郵政編碼362000。
鯉城區 面積 52平方千米,人口 27萬。郵政編碼362000。
洛江區 面積 382平方千米,人口 17萬。郵政編碼362011。
泉港區 面積 326平方千米,人口 37萬。郵政編碼362801。區人民政府駐山腰街道。
石獅市 面積 189平方千米,人口 31萬。郵政編碼362700。市人民政府駐八七路。
晉江市 面積 721平方千米,人口103萬。郵政編碼362200。市人民政府駐羅山街道世紀大道。
南安市 面積2035平方千米,人口148萬。郵政編碼362300。市人民政府駐溪美鎮。
惠安縣 面積 762平方千米,人口 92萬。郵政編碼362100。縣人民政府駐螺城鎮。
安溪縣 面積2983平方千米,人口107萬。郵政編碼362400。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永春縣 面積1452平方千米,人口 55萬。郵政編碼362600。縣人民政府駐桃城鎮。
德化縣 面積2210平方千米,人口 31萬。郵政編碼362500。縣人民政府駐潯中鎮。
金門縣(待統一)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編輯本段]文化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作為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泉州具有薪傳不息、獨樹一幟的武術文化。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⑦ 描寫泉州名勝的詩句有哪些

標題:老泉州
作者:劉惠龍
是因為滿城布有深井
還是因為滿城堆有金銀
泉州,這個名字就這樣最好
那是老祖宗的事
這座城市隱藏著一位老壽星
無牙老人,大家都稱他
——「老泉州」
小朋友可一直叫他長鬍子老爺爺
還常常圍在一起
從他的口袋裡掏出一個個千年的故事

泉州已是高樓林立大廈林立
當驚世界殊
可是老泉州最喜歡的還是那
一條條彎彎曲曲癍癍駁駁的小巷
炎熱的仲夏夜
老泉州總是如約坐在通往新都市的巷口
緩緩轉動著他的煙斗
相對無言的星
一塊塊橫七豎八卻光滑如晶的鵝卵石
習習晚風吹響小巷的長簧管

散發著星光的幽幽小巷靜如處子
常常有一陣陣清脆的木屐敲破月夜
常常有一陣陣外鄉人聽不懂的閩南笑語
隨風飄動……

一條條彎彎曲曲縱橫交錯的小巷的河流
不起波瀾卻波瀾壯闊
款款而流流向閩南口
流成一條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

高聳入雲的東西二塔
何需船標燈光
卻牽引著大洋的另一邊
於是各國語言鋒涌而至
於是泉州就成了受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
成了聲名遠播的旅遊城市

泉州有什麼名勝古跡?
請到老泉州的小巷來!

我就是泉州
泉州李四

清源山高呀高不過泰山
可是泰山下沒有慈祥的老子
晉江水長呀長不過黃河
可是黃河裡沒有古樸的南曲
我是站在海峽西岸的泉州呀
海絲路上有我驕傲的足跡
我承受過多少風風雨雨
台灣是我的同胞八閩是我的兄弟
我一手接過鄭成功的大旗
自豪地屹立在閩南大地
泰山驚嘆 黃河也贊美
我就是刺桐 我就是泉州

⑧ 泉州旅遊攻略

行程推薦

1、泉州歷史二日游
第一天:清源山——老君岩——開元寺——東西塔——孔廟(涉及景點:開元寺清源山 老君岩 東西塔 泉州文廟)
第二天:後城旅遊文化街——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洛陽橋——安平橋
線路指導:第一天上午抵達清源山,爬山觀景,沿途有老君岩、九日山等景點;中午在附近用餐,餐後去開元寺,觀雙塔;參觀完開元寺後直接去孔廟。第二天早餐後去後城旅遊文化街逛逛,可以購買一些當地土特產,順便在那裡用午餐;餐後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感受泉州歷史風韻,隨後去洛陽橋和安平橋這兩座著名古橋。
交通:公交前往,景點近的可以步行
食宿:可以選擇附近的餐館跟住宿

2、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一日游
D1靈山聖墓——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清凈寺——天後宮——九日山——回族紀念館
線路指導:上午到靈山聖墓參觀,隨後到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增廣見聞,出來後去清凈寺體驗伊斯蘭教文化,之後用午餐;餐後抵達天後宮,可以給媽祖上上香,而後登九日山,放鬆心情,傍晚回來參觀陳埭回族紀念館。
交通:公交前往,景點近的可以步行
食宿:可以選擇附近的餐館跟住宿
D2海交館—聖墓-—九日山—古船館—清凈寺—陳埭伊斯蘭回族祠堂—摩尼教草庵
交通指導:1)乘坐19路、22路、24路到體育館下車,或17路、27路南亞醫院(刺桐飯店)下車都可以到達景點
2)乘坐7路 13路 19路 23路 25路 31路 32路公交車可到達聖墓
3)泉州市區有專門的旅遊專線車可達九日山。自駕車泉州市區往三明方向,入口不是很顯眼。
4)乘坐602路可到達九日山
5)從市中心華僑大廈步行幾分鍾即可到達清凈寺
6)陳埭伊斯蘭回族祠堂、摩尼教草庵有專門的旅遊專車在泉州車站門口接送
食宿:可以選擇附近的餐館跟住宿

3、泉州周邊一日游
路線設計:狀元街——後城旅遊文化街——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靈山聖墓——洛陽橋——崇武古城
線路指導:上午先去狀元街,感受這個小城的古色古香,接著去旅遊文化街逛逛,可購物,在那裡有很多小吃攤,午飯在那解決;餐後去參觀泉州愛外交能史博物館,靈山聖墓,關注完史實之後去洛陽橋走走,感受這座江海匯合處的精美古橋,之後去崇武半島的崇武古城看看惠安女。

午飯&晚飯:旅遊文化街

4、泉州城區古跡一日游
路線設計:洛陽橋→天後宮→塗門街→清凈寺→通淮關岳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開元寺
線路指導:1)從泉州新車站出發,乘19路到橋南站(3元),繼續向前走400米就到了洛陽橋。
2)參觀完洛陽橋再坐返回市區方向的19路到義全街(3元),向前走路口左拐走300米就到天後宮,沿原路向北走1公里到了塗門街。
3)天後宮向西走300米可看到傳說中的好成財牛排館,過馬路就是清凈寺。
4)從關帝廟過馬路坐7路到體育館(2.5元),下車就是海外交通歷史博物館。
5)過馬路坐32路(2元),到東街找侯阿婆肉粽,在快到鍾樓的路南可發現它的身影。繼續向西走了500米到了開元寺。
6)從開元寺坐2路(2元,17和33路也可),即可回到新車站。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