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代山水游記名篇

古代山水游記名篇

發布時間: 2021-01-24 09:07:25

① 求感悟自然的古今中外散文名篇!!

一、季羨林《馬纓花》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里。從外面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彷彿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磚鋪地,三面有走廊。天井裡遮滿了樹枝,走到下面,濃蔭迎地,清涼蔽體。從房子的氣勢來看,從樑柱的粗細來看,依稀還可以看出當年的富貴氣象。
這富貴氣象是有來源的。在幾百年前,這里曾經是明朝的東廠。不知道有多少憂國憂民的志士曾在這里被囚禁過,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里受過苦刑,甚至喪掉性命。據說當年的水牢現在還有跡可尋哩。
等到我住進去的時候,富貴氣象早已成為陳跡,但是陰森凄苦的氣氛卻是原封未動。再加上走廊上陳列的那一些漢代的石棺石槨、古代的刻著篆字和隸字的石碑,我一走回這院子里,就彷彿進入古墓。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把我的記憶提到幾千年前去,有時我簡直就像生活在歷史里,自己儼然成為古人了。
這樣的氣氛同我當時的心情是相適應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麼鬼神,所以我住在這里,也還處之泰然。
但是也有緊張不泰然的時候。往往在半夜裡,我突然聽到推門的聲音,聲音很大,很強烈。我不得不起來看一看。那時候經常停電。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爬起來,摸索著找門,摸索著走出去。院子里一片濃黑,什麼東西也看不見。連樹影子也彷彿同黑暗粘在一起,一點都分辨不出來。我只聽到大香椿樹上有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然後咪噢的一聲,有兩只小電燈似的眼睛從樹枝深處對著我閃閃發光。
這樣一個地方,對我那些經常來往的朋友們來說,是不會引起什麼好感的。有幾位在白天還有興致來找我談談,他們很怕在黃昏時分走進這個院子。萬一有事,不得不來,也一定在大門口向工友再三打聽,我是否真在家裡。然後才有勇氣,跋涉過那一個長長的胡同,走過深深的院子,來到我的屋裡。有一次,我出門去了,看門的工友沒有看見。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個院子里,在黃昏的微光中,只見一地樹影,滿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卻沒有燈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來,費了好大力量,才拖著它們走了出去。第二天我們見面時,談到這點經歷,兩人相對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學校里的時候,同青年同學在一起,從他們那蓬蓬勃勃的斗爭意志和生命活力里,還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樂,精神十分振奮。但是,一到晚上,當我孤零一個人走回這個所謂家的時候,我彷彿遺世而獨立。沒有人聲,沒有電燈,沒有一點活氣。在煤油燈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驚人的身影在四面的牆壁上晃動,彷彿是有個巨靈來到我的屋內。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襲來,折磨著我,使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在這樣無可奈何的時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時候,我從外面一走進那個院子,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我抬頭一看,原來是遮滿院子的馬纓花開花了。在這以前,我知道這些樹都是馬纓花;但是我卻沒有十分注意它們。今天它們用自己的香氣告訴了我它們的存在。這對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樹下,仰頭觀望: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一團團的紅霧。香氣就是從這一片綠雲里灑下來的,灑滿了整個院子,灑滿了我的全身,使我彷彿游泳在香海里。
花開也是常有的事,開花有香氣更是司空見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花,有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從此,我就愛上了馬纓花,把它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平終於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給全中國帶來了光明與希望,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與希望。這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劃上了一道鴻溝,我彷彿重新獲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個院子,同那些可愛的馬纓花告別了。
時間也過得真快,到現在,才一轉眼的工夫,已經過去了十三年。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實、最有意義的十三年。我看了很多新東西,學習了很多新東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當然也看了很多奇花異草。我曾在亞洲大陸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漢的巨樹上開著大朵的紅花;我曾在緬甸的避暑勝地東枝看到開滿了小花園的火紅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長得像小樹般的玫瑰花。這些花都是異常美妙動人的。
然而使我深深地懷念的卻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馬纓花。我是多麼想見到它們呀!
最近幾年來,北京的馬纓花似乎多起來了。在公園里,在馬路旁邊,在大旅館的前面,在草坪里,都可以看到新栽種的馬纓花。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了一團團的紅霧。這綠雲紅霧飄滿了北京。襯上紅牆、黃瓦,給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絢麗與芬芳。
我十分高興。我彷彿是見了久別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些馬纓花同我回憶中的那些很不相同。葉子仍然是那樣的葉子,花也仍然是那樣的花;在短短的十幾年以內,它決不會變了種。它們不同之處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確實是有些困惑,左思右想,只是無法解釋,後來,我擴大了我回憶的范圍,不把回憶死死地拴在馬纓花上面,而是把當時所有同我有關的事物都包括在裡面。不管我是怎樣喜歡院子里那些馬纓花,不管我是怎樣愛回憶它們,回憶的范圍一擴大,同它們聯系在一起的不是黃昏,就是夜雨,否則就是迷離凄苦的夢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愛的馬纓花上面從來沒有見到哪怕是一點點陽光。
然而,今天擺在我眼前的這些馬纓花,卻彷彿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裡,我看到它們,它們也彷彿是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里一樣。它們彷彿想同燈光競賽,同明月爭輝。同我回憶里那些馬纓花比起來,一個是照相的底片,一個是洗好的照片;一個是影,一個是光。影中的馬纓花也許是值得留戀的,但是光中的馬纓花不是更可愛嗎?
我從此就愛上了這光中的馬纓花。而且我也愛藏在我心中的這一個光與影的對比。它能告訴我很多事情,帶給我無窮無盡的力量,送給我無限的溫暖與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進。我願意馬纓花永遠在這光中含笑怒放。

二、鞏乃斯的馬
有一次我碰上鞏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來勢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盤旋的孤鷹來不及躲避而被擊落,雨腳之猛,竟能把牧草覆蓋的原野一瞬間打得煙塵滾滾。就在那場暴雨的豪打下,我見到了最壯闊的馬群奔跑的場面。彷彿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馬都被趕到這兒來了,好傢伙,被暴雨的長鞭抽打著,被低沉的怒雷恐嚇著,被刺進大地倏忽消逝的閃電激奮著。馬,這不肯安分的牲靈從無數谷口、山坡湧出來,山洪奔瀉似地在這原野上匯聚了,小群匯成大群,大群在運動中擴展,成為一片喧叫、紛亂、快速移動的集團沖鋒!爭先恐後,前呼後應,披頭散發,淋漓盡致!有的瘋狂地向前賓士,像一隊尖兵,要去踏住那閃電;有的來回奔跑,儼然像臨危不懼、收拾殘局的大將;小馬跟著母馬認真而緊張地跑,不再頑皮、撒歡,一下子變得老練了許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攜裹,大喊大叫,卻毫無聲響,喊聲像一塊小石片跌進奔騰喧囂的大河。

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劃出一條條不規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台。而這一切,得在飛速移動中展現,幾分鍾後,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見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裡,發愣、發痴、發呆。我見到了,見過了,這世間罕見的奇景,這無可替代的偉大的馬群,這古戰場的再現,這交響樂伴奏下的復活的雕塑群和油畫長卷!我把這幾分鍾間見到的記在腦子里,相信,它所給予我的將使我終身受用不盡……

三、黃 山 記

徐遲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世界。它創造了人間,還安排了一處勝境。它選中皖南山區。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餘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域里,分布了這末多花岡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這些硃砂的,丹紅的,紫靄色的群峰,前擁後簇,高矮參差。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這樣布置後,它打開了它的雲庫,撥給這區域的,有倏來倏去的雲,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彩的霞光,雪浪滾滾的雲海。雲海五座,如五大洋,洶涌澎湃。被雪浪拍擊的山峰,或被吞沒,或露頂巔,沉浮其中。然後,大自然又毫不慳吝地賜予幾千種植物。它處處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鵑。它還特意委託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播在險要處。黃山松鐵骨冰肌;異蘿松天下罕見。這樣,大自然把紫紅的峰,雪浪雲的海,虛無縹緲的霧,蒼翠的松,拿過來組成了無窮盡的幻異的景。雲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一道溫泉,能治百病。各種走獸之外,又有各種飛禽。神奇的音樂鳥能唱出八個樂音。希世的靈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賞賜了只屬於幸福的少數人的,極罕見的攝身光。這種光最神奇不過。它有彩色光暈如鏡框,中間一明鏡可顯見人形。三個人並立峰上,各自從峰前攝身光中看見自己的面容身影。

這樣,大自然布置完畢,顯然滿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這件藝術品上,最後三下兩下,將那些可以讓人從人間通入勝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斷,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它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它封了山。



鴻蒙以後多少年,只有善於攀援的金絲猴來游。以後又多少年,才來到了人。第一個來者黃帝,一來到,黃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葯。傳說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40公尺的光明頂之傍,煉丹峰上,飛升了。

又幾千年,無人攀登這不可攀登的黃山。直到盛唐,開元天寶年間,才有個詩人來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這位詩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險阻山道阻不住他。他是李白。他逸興橫飛,登上了海拔1860公尺的蓮花峰,黃山最高峰的絕頂。有詩為證: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惜升絕頂,俯視天目松。李白在想像中看見,浮丘公引來了王子喬,「吹笙舞風松」。他還想「乘橋躡彩虹」,又想「遺形入無窮」,可見他游興之濃。

又數百年,宋代有一位吳龍翰,「上丹崖萬仞之巔,夜宿蓮花峰頂。霜月洗空,一碧萬里。」看來那時候只能這樣,白天登山,當天回不去。得在山頂露宿,也是一種享樂。

可是這以後,元明清數百年內,極大多數旅行家都沒有能登上蓮花峰頂。汪以「從者七人,二僧與俱」,組成一支浩浩盪盪的登山隊,「一仆前持斧斤,剪伐叢莽,一仆鳴金繼之,二三人肩糗執劍戟以隨。」他們只到了半山寺,狼狽不堪,臨峰翹望,敗興而歸。只有少數人到達了光明頂。登蓮花峰頂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公尺,卻最險峻,從來沒有人上去過。那時有一批詩人,結盟於天都峰下,稱天都社。詩倒是寫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沒有一個。

登天都,有記載的,僅後來的普門法師、雲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白露之晨,我們從溫泉賓館出發。經人字瀑,看到了從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級羅漢級。這是在兩大瀑布奔瀉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鑿出來的石級,沒有扶手,僅可托足,果然驚險。但我們現在並不需要從這兒登山。另外有比較平緩的,相當寬闊的石級從瀑布旁側的山林間,一路往上鋪砌。我們甚至還經過了一段公路,只是它還沒有修成。一路總有石級。裝在險峻地方的鐵欄桿很結實;紅漆了,更美觀。林業學校在名貴樹木上懸掛小牌子,寫著樹名和它們的拉丁學名,像公園里那樣的。

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難以攀登。這時山路漸漸的陡削,我們快到達那人間與勝境的最後邊界線了。

然而,現在這邊界線的道路全是石級鋪砌的了,相當寬闊,直到天都峰趾。仰頭看吧!天都峰,果然像過去的旅行家所描寫的「卓絕雲際」。他們來到這里時,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們都被勸阻了。「不可上,乃止」,他們沒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記》中寫道:「天都險莫能上。自普門師躡其頂,繼之者惟雲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歸而幾墮崖者已四。又次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墮險幾斃。自後遂無至者。近踵其險而至者,惟余侶耳。」

那時上天都確實險。但現今我們面前,已有了上天的雲梯。一條鳥道,像繩梯從上空落下來。它似乎是無窮盡的石級,等我們去攀登。它陡則陡矣,累亦累人,卻並不可怕。石級是不為不寬闊的,兩旁還有石欄,中間掛鐵索,保護你。我們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後便已到了最險處的鯽魚背。

那是一條石樑,兩旁削壁千仞。石樑狹仄,中間斷卻。方夜到此,「稍栗」。我們卻無可戰栗,因為鯽魚背上也有石欄和鐵索在衛護我們。這也化險為夷了。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艱險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們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頂。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

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築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築成了道。感謝那些黃山石工,峭壁見他們就退讓了,險處見他們就迴避了。他們征服了黃山。斷崖之間架上橋梁,正可以觀泉賞瀑。險絕處的紅漆欄桿,本身便是可羨的風景

勝境已成為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看呵,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麗處,都在公園中。看呵,這是何等的公園!



只見雲氣氤氳來,飛升於文殊院,清涼台,飄拂過東海門,西海門,彌漫於北海賓館,白鵝嶺。如此之漂泊無定;若許之變化多端,毫秒之間,景物不同;同一地點,瞬息萬變。一忽兒陽光泛濫;一忽兒雨腳賓士。卻永有雲霧,飄去浮來;整個的公園,藏在其中。幾枝松,幾個觀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筆意簡潔。而大風呼嘯,搖撼松樹,如龍如鳳,顯出它們矯健多姿。它們的根盤入岩縫,和花岡石一般顏色,一般堅貞。它們有風修剪的波浪形的華蓋;它們因風展開了似飛翔之翼翅。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復往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岩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這舞松之風更把雲霧吹得千姿萬態,令人眼花繚亂。這雲霧或散或聚;群峰則忽隱忽現。剛才還是頂盆雨,迷天霧,而千分之一秒還不到,它們全部散去了。庄嚴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達;俏麗的蓮蕊峰頂,揭下了蟬翼似的面紗。陽光一照,丹崖貼金。這時,雲海滾滾,如海寧潮來,直拍文殊院賓館前面的崖岸。硃砂峰被吞沒;桃花峰到了波濤底。耕雲峰成了一座小島;鰲魚峰游泳在雪浪花間。波濤平靜了,月色耀眼。這時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蠍星座的全身,如飛龍一條,伏在面前,一動不動。等人騎乘,便可起飛。而當我在靜靜的群峰間,暗藍的賓館里,突然睡醒,輕輕起來,看到峰巒還只有明暗陰陽之分時,黎明的霞光卻漸漸顯出了紫藍青綠諸色。初升的太陽透露出第一顆微粒。從未見過這鮮紅如此之紅;也從未見過這鮮紅如此之鮮。一剎間火球騰空;凝眸處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變萬化;空間射下百道光柱。萬松林無比絢麗;雲谷寺豪光四射。忽見琉璃寶燈一盞,高懸始信峰頂。奇光異彩,散花塢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飛舞,那喑嗚變色,叱吒的風雲又匯聚起來。笙管齊鳴,山呼谷應。風急了。西海門前,雪浪滔滔。而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碼頭上裝卸著一包包柔軟的貨物。我多末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穿過密林小徑,奔上左數峰。上有平台,可以觀海。但見浩瀚一片,了無邊際,海上蓬萊,尤為詭奇。我又穿過更密的林子,翻過更奇的山峰,蛇行經過更險的懸崖,踏進更深的波浪。一葦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飛來峰上。游興更濃了,我又踏上雲層,到那黃山圖上沒有標志,在任何一篇游記之中無人提及,根本沒有石級,沒有小徑,沒有航線,沒有方向的雲中。僅在岩縫間,松根中,雪浪褶皺里,載沉載浮,我到海外去了。濃雲四集,八方茫茫。忽見一位葯農,告訴我,這里名叫海外五峰。他給我看黃山的最高榮譽,一枝靈芝草,頭尾花莖俱全,色澤鮮紅如像珊瑚。他給我指點了道路,自己緣著繩子下到數十丈深谷去了。他在飛騰,在盪鞦韆。黃山是屬於他的,屬於這樣的葯農的。我又不知穿過了幾層雲,盤過幾重嶺,發現我在煉丹峰上,光明頂前。大雨將至,我剛好躲進氣象站里。黃山也屬於他們,這幾個年輕的科學工作者。他們邀我進入他們的研究室。傾盆大雨倒下來了。這時氣象工作者祝賀我,因為將看到最好的景色了。那時我喘息甫定,他們卻催促我上觀察台去。果然,雨過天又晴。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將軍。緋紅的蓮花峰迎著陽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輕盈的雲海隙處,看得見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寧的白岳山,青陽的九華山,臨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廬山。遠處如白練一條浮著的,正是長江。這時彩虹一道,掛上了天空。七彩鮮艷,銀海襯底。妙極!妙極了!彩虹並不遠,它近在目前,就在觀察台邊。不過十步之外,虹腳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極遠處。彷彿可以從這長虹之腳,拾級而登,臨虹款步,俯覽江山。而雲海之間,忽生寶光。松影之蔭,琉璃一片,閃閃在垂虹下,離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異常。它中間晶瑩。它的比彩虹尤其富麗的鏡圈內有面鏡子。攝身光!攝身光!

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

② 寫景的名家名篇

景散文名家有:俞平伯、朱自清、巴金、梁實秋、郁達夫、餘光中等。內

寫景散文名篇有:俞平伯的《槳聲燈容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春》、《荷塘月色》;巴金的《日出》;魯迅的《雪》;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梁實秋的《雅舍》;餘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寫景散文

寫景散文,或稱抒情散文,指以描繪景物、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的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

③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代表作

1,《小石潭記》。

全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作品,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

2,《鈷鉧潭西小丘記》。

鈷鉧潭是瀟水的一條支流冉溪的一個深潭,「潭」就是「淵」,南方方言叫「潭」。鈷鉧意為熨斗,鈷鉧潭的形狀是圓的,像一個鈷(圓形的熨斗),故取名為「鈷鉧潭」。西山在今湖南零陵縣西,是一座山。小丘,就是一個小山包。

《鈷鉧潭西小丘記》語言簡約精煉、清麗自然,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於景等寫作手法,巧妙地將柳宗元被貶永州的憤慨與茲丘的遭遇融匯在一起 ,靜靜的描繪中有一種生命的力量。

3,《始得西山宴遊記》。

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敘事寫景,都飽含著作者的感情色彩,文章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丑惡的無奈之情。

4,《鈷鉧潭記》。

《鈷鉧潭記》以「鈷拇潭在西山西」開頭,緊接《始得西山宴遊記》,重點寫潭。第一段寫潭狀;第二段寫得潭經過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顯得更加優美宜人;然後就他與潭的密切關系感慨作結,餘味無窮。文中通過記敘鈷鉧潭的由來、描繪水潭四周的景物,表達了作者希望能夠擯棄塵世煩擾、擺脫官場險惡,使身心獲得放鬆,並使精神獲得解脫的思想感情。

5,《石澗記》。

文章著重寫石態水容,寫澗中石和樹的特色,描繪了石澗溪石的千姿百態,清流激湍,翠羽成蔭,景色美麗宜人,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鍾情山水的情懷,同時又書寫了胸中憤郁,對自己的遭遇表示嘆息和苦悶。全文景由情生,於常景中寫出奇景;物我交融,主體和客體並重;並且剪裁得體,收結巧妙。

④ 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藝術特色結合《小石潭記》

1.移步換景
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3.情感濃重復雜
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特點
一、本文寫景,按游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循聲而入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了小石潭裡的游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後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徵,精細生動地描繪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游興被激發了。「水尤清洌」「青樹翠蔓」「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而清麗。
寫景,動靜交錯。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讀者領受著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三、文筆簡練,前後照應,結構緊湊
寫潭,處處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寫環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里的寂寥、幽邃。前後照應渾然一體。全文不滿200字卻情畫意融為一體,所以說這篇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中的精品。
四、側面描寫,烘托景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運用側面描寫,「皆若空游無所依」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洌可鑒的特點。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些作品並稱為《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然而寄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可是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就又會流露出來。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巧用比喻寓情於景,。該篇為散文。散文可以敘事,寫景和狀物。其目的是抒發作者的情懷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小石潭記》則是《永州八記》中的經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為明顯。
寫作者對小石潭總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⑤ 中國古代寫景名句名篇

1、《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6、《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7、《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⑥ 古代有哪些山水游記散文呢

三峽(酈道元)
游褒禪山記
石鍾山記
登泰山記
醉翁亭記
永州八記
游黃山日記
浣花溪記
以上推薦皆為本人看過且喜歡的山水游記散文,望採納。

⑦ 劉禹錫八篇山水游記合稱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不見有「劉禹錫八篇山水游記」

柳宗元有八篇游記,是前後連貫、脈絡相通的一組散文,被後人稱為「永州八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石渠記》
《石澗記》
《小石城山記》

「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游記書寫胸中憤郁的散文。

⑧ 寫山水游記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

寫山水游記的古代文言文有這些:
《蝴蝶泉》
南二里,過第二峽之南,有村當大道之右,曰波羅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棲僧舍,而余獨從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馳.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鑒.稍東,其下又有一小樹,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
余在粵西三里城,陸參戎即為余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詢土人,或言蝴蝶卻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原文)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記》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 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 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 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