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記讀書報告
⑴ 格列佛游記的讀書心得
最近讀了英國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寫的一部小說《格列佛游記》,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是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比較離奇,想像奇特,荒誕可笑,很能吸引讀者。
故事的主人公格列佛原是一名外科醫生,但他特別喜歡遠洋旅行,先後主要游歷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駰國這幾個國家。而這幾個地方和他們的祖國都是不同的。在小人國里,格列佛就是一個巨人塔,他與小人國人們的身材比例為12比1。這些小人們可以在他的手上跳舞,翻跟頭。而在大人國里,格列佛轉眼變成了一個小矮人,他們可以把他放進自己的口袋裡,以免不小心被別人當做小昆蟲,因沒看見而會被踩死。格列佛與大人國人們的身高比例為1比12。而飛島國卻更為奇特,竟是一個會飛的島嶼。這兒的科學院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而所謂的科學家們整天在進行一些不切實際的研究。比如怎樣將人的糞便還原成食物,怎樣把大理石軟化成枕頭和毛氈,建造房子時,如何先從屋頂造起,自上而下一直蓋到路基等等。當然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慧駰國。因為在這個國家裡,馬是統治者,理性者,是聰明、智慧、友誼、仁愛的化身,而「野胡」,像格列佛一樣的人卻是畜牲。這和我們的人類社會完全顛倒了。由此可見作者的想像力有多豐富,多奇特!
二是這篇小說隨處可見潑辣的譏嘲,真是痛快淋漓!
如在大人國里,國王對格列佛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的同胞中,大部分人是大自然從古至今容忍在地面上爬行的小小害蟲中最有害的一種。這一比喻是對人類多麼辛辣的嘲諷。特別是在後來格列佛到了慧駰國,知道在這個國家裡,馬是主人,統治者。而「野胡」——人卻是畜牲時,這讓他很是驚奇,但因為連他自己都很討厭「野胡」,覺得他們很骯臟,還很醜陋,所以一直否認和他們是同類。相處時間久了,越發讓他喜愛自己的主人——馬,同時更加討厭他的同類——「野胡」。因為他發現「野胡」不僅骯臟、醜陋、還自私、貪婪、嫉妒有時還會和同伴發生爭執,戰爭。他覺得這和他們國家的人們沒有多大區別,所以這更加令他厭惡。而這兒的主人——馬,彼此間互相關心,友愛,從來不知什麼是撒謊、欺騙、說假話、更沒有彼此間的爭權奪利,爭戰領土,所以讓格列佛越發的捨不得離開這兒,這兒才是他追求幸福生活的地方,以致後來都不想回到自己的國家。因此通過作者的巧妙構思,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當時英國統治的不滿,對現存虛偽文明的憤恨,對人類劣根性的批判、嘲諷!
閱讀這篇小說,真的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小說的最後一卷:慧駰國的游記。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那些頑疾劣根的影子。當然我們現在生活在21世紀的社會主義社會中,肯定要比格列佛所生活的英國社會進步很多,但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一些不文明,不合法的現象存在:人們為了一點小事打架斗毆,為了爭奪財產遺產不惜拋棄親情,為了一點個人恩怨而去殺人放火,為了一己之情而去破壞別人家庭,小三泛濫成災,為了謀取更多的錢財,在食品里添加這個劑、那個劑,甚至危及了他人的生命·····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真的希望人們的素質越來越提高!讓那些虛偽、醜陋、陰險、欺騙、自私、貪婪·····統統遠離我們,而讓文明,友愛,互助,誠信·····緊緊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我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我們的社會會更和諧!
⑵ 《格列佛游記》讀書心得
寒假中,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林琳 斯威伏特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像與誇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游記中大人國里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們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國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了這個社會,他甚至對他以前所生活的社會產生了厭惡。因為那裡的人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從而也使他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不需要顧忌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錢財不惜與自己的親生父母斷絕關系。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要我們學習如何做人。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以致於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成為慧因國,孩子們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願意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⑶ 格列佛游記讀書筆記10篇。
格列佛是英國一個酷愛航海旅行的人。他乘坐的船隻失事使他到了小人國。小人國的幅員並不大。他們有著奇特的風俗。國王在選拔官吏時,讓人們在繩上跳舞,誰跳得高便可以當大官。在盛大的節日里,官員們還在皇帝執著的橫桿上下表演特技。按表演技藝的高低,分別賞給不同顏色的絲帶。這個國家有兩個政黨。他們的區別是一黨穿的鞋跟高些,另一黨的鞋跟低些。
這個國家常和鄰近島國不來夫斯古發生戰爭。戰爭起因是利立浦特島國改變了吃雞蛋的習慣,不先磕破大端,而是要人們先磕破小端。國內那些慣於遵循古制的人不服,分成在「大端派」和「小端派」。國王命令格列佛把不來夫斯古滅掉,把它淪為自己的一個行省。格列佛不同意,一次,皇宮失火。由於運水困難,格列佛撒了一泡尿澆滅了大火。這使皇後十分反感。加上海軍大臣嫉妒他的功勞,財政大臣又懷疑他的妻子和格列佛私通,於是國王判處他死刑,格列佛不得不逃離了那裡
大人國的人無論體力還是理智都超過了「小人」大人國實行的是理想化的,有教養的君主制體。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個龐然大物,但一到布羅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間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當作小玩藝裝入手提箱里,帶到各城鎮表演展覽。後來,國王召見他,他慷慨陳辭,誇耀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政治的賢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國王的抨擊與駁斥。
格列佛在該國的第三年,陪同國王巡視邊疆.由於思鄉心切,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只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後,乘船回到英國.
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飛島)和格勒大錐(巫人島)的游歷。這些人的相貌異常,衣飾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在科學院里,設計家們正在從事研究些荒誕不經的課題,結果造成全國遍地荒涼,房屋坍塌,人民無衣無食。在巫人島上,島主精通巫術,擅長招魂,他們博覽古今,發現歷史真相被權貴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騙人世。格列佛又游覽了拉格耐格王國,見到一種長生不老人"斯特魯布魯格"。離開該國後,格列佛來到日本,然後乘船回到英國。
格列佛被放逐到"慧駰國"。這兒馬是該國有理性的居民和統治者。而"列胡"則是馬所豢養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舉止言談在"慧駰"國的馬民看來是一隻有理性的"列胡。
在"慧駰"各種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駰"國.然而"慧駰"國決議要消滅那裡的列胡.所以格列佛的願望無法實現。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離開該國打道回府。格列佛懷著對"慧駰國"的嚮往,一輩子與馬為友.並且厭棄了世俗,決心不與他人同流合污。將慧駰與耶胡作對比,凸顯了理智、仁慈、友誼的人性的可貴和貪婪、無信,嫉妒的醜陋
你自己再改改吧
⑷ 格列佛游記3000字讀書筆記
《格列佛游記》是斯威夫特的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出版兩個多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作品運用諷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的社會矛盾,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敗和罪惡,並抨擊了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盡管是對宮廷和政治家的諷刺,但作品卻超越了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局限,尤其是前面的那兩個部分,被認為是文學的偉大寶庫之一。小說以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險的經歷為線索,一共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卷 利立浦特(小人國)
外科醫生格列佛隨航程途遇險,死裡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國),被小人捆住獻給國王。格列佛溫順的表現逐漸贏得了國王和人民對他的好感,他也漸漸熟悉了小人國的
。在格列佛幫助下打敗了同樣是小人國的「不來夫斯古」,但是格列佛不願滅掉不來夫斯古帝國,使皇帝很不高興。這時,皇後寢宮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撲滅,誰知卻讓皇後大為惱火。於是,小人國君臣
准備除掉格列佛。格列佛聽到風聲,趕快逃出不來夫斯古帝國,後來平安回到英國。
第二卷: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游記。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個龐然大物,但一到布羅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間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當作小玩藝裝入手提箱里,帶到各城鎮表演展覽。後來,國王召見他,他慷慨陳辭,誇耀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政治的賢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國王的抨擊與駁斥。
格列佛在該國的第三年,陪同國王巡視邊疆.由於思鄉心切,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只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後,乘船回到英國.
第三卷: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印度(飛島國)游記。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飛島)和格勒大錐(巫人島)的游歷。這些人的相貌異常,衣飾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在科學院里,設計家們正在從事研究些
的課題,結果造成全國遍地荒涼,房屋坍塌,人民無衣無食。在巫人島上,島主精通巫術,擅長招魂,他們博覽古今,發現歷史真相被權貴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騙世人。格列佛又游覽了拉格耐格王國,見到一種長生不老人"斯特魯布魯格"。離開該國後,格列佛來到印度,然後乘船回到英國。
第四卷:慧駰(yin 讀第一聲 意思是漂亮的馬)國游記。(賢馬國)
格列佛被放逐到"慧駰國"。這兒馬是該國有理性的居民和統治者。而"列胡"(雅虎、野胡、耶胡多種名稱是翻譯的問題)則是馬所豢養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舉止言談在"慧駰"國的馬民看來是一隻有理性的"列胡"。 在"慧駰"各種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駰"國.然而"慧駰"國決議要消滅那裡的列胡.所以格列佛的願望無法實現。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離開該國打道回府。格列佛懷著對"慧駰國"的嚮往,一輩子與馬為友.並且厭棄了世俗,決心不與他人
。將慧駰與耶胡作對比,凸顯了理智、仁慈、友誼的人性的可貴和貪婪、無信,嫉妒的醜陋。小說不但抨擊了社會現狀,還在更深的層面上,直接諷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關於「錢」的那段議論就是如此。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慧駰(馬)國,向他的馬主人解釋說:「我們那裡的野猢認為,不管是用還是攢,錢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富人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們的人民大多數被迫過著悲慘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粹的金錢關系。並由此對人性產生了疑問。
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我們的社會雖然不像當時英國那樣敗落,但也好不到哪去。小偷小摸、亂扔亂丟、破壞公物。都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事。殺人放火、販毒走私、殘暴瘋狂。也是我們在電視中經常見到的事,都已經不足為奇了。
這么一個渾濁的社會,是要靠我們來澄清的。現在的我們雖然不能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來,但是可以做我們能做到的事。就算是低下頭揀起一片垃圾,寫一篇環保文章,號召朋友親戚……這都是我們輕易能做到的。
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在我們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為像慧駰國那樣的社會。我願為此付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陽光,少一點污染。——————————————————————————————不知有沒有3000字
⑸ 《格列佛游記》讀書筆記
名著《格列佛游記》 2008-9-301. 作者:斯威夫特,英國十八世紀前期最優秀的諷刺作家。2. 主題:嚴厲地斥責與無情地揭露了英國統治集團的腐朽政治和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剝削本質。3. 主人公:格列佛 身份:格列佛是英國十八世紀的一名外科醫生4. 故事梗概及諷刺對象:小人國利立浦特游記到達小人國的經過:格列佛受「羚羊號」船長聘請,擔任外科醫生,去南太平洋一帶航行。在往東印度群島的航行中,突然遭遇大風暴,大大偏離航向。有12名船員喪生,後又遭遇猛烈海風,船觸礁開裂,6名船員包括格列佛放救生艇逃生,半小時後被狂風掀翻,格列佛被風浪推到岸邊。到達京城的經過:格列佛醒來時發現自己被綁在地上,吃了含安眠葯水的食物後,皇帝讓九百名大漢把他吊到由五百名工匠建造的運輸車上,由一千五百匹最大的御馬拉到了京城,並鎖在古廟中。格列佛被稱為「巨人山」。 主要諷刺的是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朽政治和各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P.21——宮廷游戲通過繩上跳舞來選拔官員,獲得職位。那些正在候補重要職位或希望得到朝廷恩寵的人表演跳舞,跳得高而且沒有跌下來就會獲得職位,但往往發生致命的意外。主要諷刺的是英國宮廷與大臣們的腐朽無能。在特別重大的節日表演棍上跳來爬去,前三名授予藍紅綠絲帶。主要諷刺的是英國的勛章和綬帶。朝廷里的大人物幾乎都用這種絲帶做裝飾說明高官厚祿的獲得者們都是阿諛奉承的小人。P.30——格列佛與瑞顓沙的交談格列佛與朋友瑞顓沙的交談使其了解了利立浦特存在的兩大危機。危機一:低跟黨與高跟黨皇帝偏愛低跟黨,他的鞋跟最低,權利也掌握在低跟黨手中,但高跟黨人數眾多,太子傾向高跟黨,他的鞋跟一高一低。主要諷刺的是英國輝格黨和托利黨的爭利。危機二:鄰國不來夫斯古的虎視眈眈戰爭爆發的原因:利立浦特人過去吃雞蛋一直敲大端,皇帝的祖父在幼年時吃雞蛋是弄傷了手指,所以他的父親宣布只能敲小端。老百姓多次造反,這些造反得到不來夫斯古的煽動支持。大端派和小端派的爭端諷刺的是宗教爭端。利立浦特與不來夫斯古的戰爭:格列佛用50根鉤子和50根纜繩把不來夫斯古最龐大的50隻艦船拖到了利立浦特,國王希望格列佛把剩餘的全部艦船拖回並把不來夫斯古變為自己的行省,把大端派一網打盡,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帝王,格列佛拒絕了。格列佛撒尿就起了皇後寢宮的大火,引起了皇後的反感,於是秘密判處格列佛叛國罪並決定刺瞎其雙眼,活活餓死。主要諷刺的是統治階級的貪婪、野心勃勃、殘忍與心狠手辣。P.40——利立浦特居民的情況等欺詐罪應判死刑、公理女神——反映了利立浦特人民主眾人的優良品行P.43——作者的缺點作者由於時代局限,存在著嚴重的封建等級思想,主要體現在學校分男女且分貴族和平民,而村民和勞工的孩子無法接受教育。大人國布羅卜丁奈格游記到達大人國的經過:格列佛受「冒險號」船長的聘請前往蘇拉特,遇風暴偏離航道,船上缺少淡水,船長派十二名武裝水手乘長舢板去岸上取淡水,格列佛跟去觀光,結果遇到巨人被遺棄,被割麥的僕人捉起,獻給富農主人。格列佛在富農家所遭遇的危險:兩只老鼠爬到床上,格列佛抽出腰刀砍死了它們。格列佛的語言是由葛蘭達克利赤(小保姆)教的。格列佛被稱為「格蘭錐格」(矮子)。到達王宮的經過:富農在趕集的日子把格列佛帶到市鎮上表演,見有利可圖,有帶他去首都表演。格列佛因勞碌瘦得幾乎只剩一把骨頭,農民以為其要死,為盡量多撈一把,以一千金幣的價格賣給王後。格列佛在皇宮遭遇的危險:侏儒危險: 1.把格列佛塞進王後吃掉骨髓的骨頭里。 2.把格列佛扔到乳酪碗里。 3.趁格列佛不備,搖動蘋果樹,一隻蘋果將格列佛砸趴在地。格列佛被黃蜂襲擊,抽出腰刀砍死四隻,並拔出蜂刺收藏。格列佛在草坪上時遇到冰雹。格列佛在鼴鼠窩里散步,一頭載進洞穴中,被蝸牛絆了個跟頭,把手指跌破。格列佛在木槽里表演劃船遭青蛙襲擊。最危險的一次是被猴子闖進房間,把臟東西塞進格列佛的咽喉。格列佛坐在屋脊上看見人們包圍了他,就把它扔到屋頂上,最終被小保姆的跟班救起。P.107~112——第二小節運用反語諷刺了英國議會借國王之口批評英國選舉不透明的議會制度及不公正的法庭、法官和律師,超支的時政管理,龐大的部隊和費用浩大的大規模戰爭,稱之為最可憎的害蟲中最有害的一類,是諷刺和批判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以及政治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格列佛向國王推薦火葯大炮,國王很震驚並堅決不接受,格列佛認為國王放棄到手的機會是由於「死板的教條和短淺的目光」。這是運用繁育深刻批判英國海外殖民侵略的血腥殘暴。大人國國王治理國家憑借常識、理智、公理和仁慈以及從速判決。離開大人國的經過:格列佛陪國王巡視海岸,由於思鄉心切假裝病重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有隻老鷹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到半空,後來幾只鷹的爭奪使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英國船救起。飛島國勒皮他游記到達飛島國的經歷:在家呆了一段時間後,格列佛又隨「好望號」出海。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賊船劫持,因得罪一個荷蘭人,被放逐到荒島,後來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飛島救起。飛島上的人相貌異常、衣飾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國王和貴族都住在飛島上(宮廷),老百姓則住在巴爾尼巴比等三座海島上,諷刺的是英國統治者們高高在上,脫離土地與人民,終日沉思默想,脫離實際,依靠下方人民來養活自己。格列佛參觀了巴爾尼巴比島上的「格拉多科學院」,這所科學院研究的都是荒誕不經的課題,結果造成全國遍地荒涼,房屋坍塌,人民無衣無食。格拉多科學院:1.從黃瓜里提取出陽光來 2.把人的糞便還原為食物 3.從屋頂開始建造房屋 3.用豬來耕地 4.用蛛網織布等萬能學者:1.把空氣凝結成固體2.軟化大理石 3.繁殖無毛羊格拉多語言學院:1.簡化言辭 2.以物示意 這遭到了婦女俗人與文盲們的反抗,此處運用反語深刻批判了英國的殖民政策和文化侵略。格拉多數學學院:將命題與證明用頭皮一樣顏色的墨水寫在薄餅幹上讓學生空腹吞下,這批判了教育死板,不符合規律。主要影射了英國皇家學院,批判科學研究脫離實際,影響生產,表達了對現代科技的憂郁。P.170——飛島國用來偵查反對政府的陰謀詭計的方法 1.糞便分析法 2.字母搜查法格列佛又來到了格勒大椎(巫人島),島上的總督精通魔法,能隨意召喚鬼魂,格列佛因此會見了古代的許多名人,結果發現史書上的記載有許多不符合史實,甚至顛倒是非。爾後,格列佛又游覽了拉格奈格王國,見到一種長生不老的人「斯特魯布魯格」,其標志是前額左眉上方有一個紅色圓點(P.187)這種人的性格:頑固、暴躁、貪婪、沮喪、虛榮、多嘴,嫉妒與妄想,絲毫不講友誼和情愛。飛島國如何鎮壓叛亂:1.把飛島漂浮在上空,奪取陽光和水,使下方居民遭受到飢餓瘟疫 2.讓飛島落下,把下方夷為平地 這反映了英國統治者對殖民地的血腥鎮壓。通過「林達里諾」居民團結一致,成功反抗飛島國王,反映了愛爾蘭人民反抗英國統治壓迫的斗爭。慧駰國游記到達慧駰國的經過:格列佛回家五個月後,受聘為「冒險家號」船長,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變,把他囚禁了幾個月,然後被放逐到「慧駰國」。耶胡的特徵:醜陋、齷齪、貪婪、淫盪、殘酷和好鬥慧駰的特徵:理性、友誼和仁慈離開慧駰國的原因:在慧駰各種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駰國,然而慧駰國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會議要消滅那裡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願望無法實現。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懷著對慧駰國的嚮往,乘小船離開該國打道回府。漫畫式的誇張刻畫人獸顛倒的現象,批判的是英國統治階級的罪惡和人類貪財好鬥及酗酒荒淫的惡習。5. 主人公格列佛的人物特徵:格列佛受過良好的教育,心地善良且熱愛冒險。處事有個人的道德准則,但是也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總的來說,他是一個反對貪婪殘暴,正直善良,具有憂世情懷的人。6. 小說總結:這部小說運用反語與漫畫式的誇張,整個故事是虛構幻想的離奇情節,是最早被介紹到中國的英國文學名著,甚至影響到後來的《鏡花緣》、《老殘游記》等作品的創作。
⑹ 格列佛游記讀書筆記1500字
《格列佛游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歷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里,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官員不惜小丑似地做著可笑的表演。這個小朝廷是當時英國的縮影,連利立浦特的朝政風習和典章制度也同當時的英國政局一模一樣;在第二卷里,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抨英國。格列佛長篇大論地向大人國國王介紹英國的歷史、制度和現狀,以及種種為國家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從大人國的眼光看來,英國的歷史充斥著「貪婪、競爭、殘暴、偽善、淫慾、陰險和野心」產生的惡果。作者借國王的話,「那樣一個卑微無能的小蟲」是「自然界中爬行於地面的小毒蟲最有害的一類」,諷刺了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里,通過對拉格多科學院人士所從事的無聊而荒唐的科學研究,諷刺了英國當時的偽科學;有關勒皮他島的描繪則批評了英國對愛爾蘭的剝削壓迫。
小說不但抨擊了社會現狀,還在更深的層面上,直接諷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關於「錢」的那段議論就是如此。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慧駰(馬)國,向他的馬主人解釋說:「我們那裡的野猢認為,不管是用還是攢,錢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富人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們的人民大多數被迫過著悲慘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粹的金錢關系。並由此對人性產生了疑問。
作者在對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進行無情、辛辣的諷刺、抨擊時,有的直言相譏,有的利用異邦人的唇舌,有的隱喻挖苦,有的以獸譏諷人,凡此種種,風趣滑稽,神情皆備。
這是一部充滿童話色彩的諷刺小說,但書中的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社會的不滿。
⑺ 急求格列佛游記讀書報告
這幾天,讀了一篇小抄說名叫《格列佛游記》,它已清晰的文字把我帶入一個奇特的意境,以幽默而諷刺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混濁的社會。讀完之後,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如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當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劇情,也使我為之心驚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數主人公在小人國的經歷。
曾經來往繁密,友好的兩個國家,不來夫斯古帝國和利里浦特國,受貪婪野心的驅動,導致兵戈相向,發動戰爭,主人公幫助利里浦特人打敗了不來夫斯古帝國的入侵,受到厚賞。而之後主人公因心存正義而直接拒絕他國國君的無理要求,卻讓國君無法接受,從此在國君心中種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員暗中中傷主人公,他在國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變為魔鬼,以至與個別朝廷官員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這就如同書中所說「偉大的功績在君王眼裡能算什麼,如果一時你拒絕滿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從前立過大功也絕不能得到寬恕」。
⑻ 格列佛游記的讀書筆記10篇
當我翻開了《格列佛游記》時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錄所吸引了:小人國歷險、大人國歷險、會飛的國家……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這些就想快點往下看,想快點了解怎麼會有小人國和大人國,國家又怎麼會飛。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地讀起了第一章。
這本書講的是格列佛以海上醫生的身份隨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後遭遇風暴孤身一人涉險了一些神奇的國家,最後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的事情。情節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歷險寫的栩栩如生,有趣極了。與其說是「格列佛游記」倒不如說成是「我與格列佛的游記」呢,因為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幾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歷險一樣。但是我又從心裡佩服他的機智勇敢,他總是給我一中「逆境叢生」的感覺,這點就是他歷盡艱險後從新踏上自己的國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堅決要向他學習這種精神,否則的話,若我以後遇到這種事情的話說不定早已經一命嗚呼了呢!
這本書實在是太好看了,使得我讀了幾遍了還是覺的沒看夠,它實在太有趣了,我十分喜歡《格列佛游記》的這本書。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有心動的呢?那就快讀一讀這本書吧!記住噢,它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記》!
-------------------------------------------------------------------- 讀 《格列佛游記》有感1
格列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記》發表於1726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說。
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驚肉跳。在小人國里,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里,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斗爭;後來,他來到神秘的飛島國,這里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還有令人深感汗顏的慧駰國,在這個人馬顛倒的世界裡,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讀著讀著,我彷彿隨著格列佛一起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駰和耶胡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最特別的要數飛島國的居民。他們的眼睛都長在一側,而且是一個愛好樂器的民族,在他們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歡的樂器。那裡的侍從必須要時刻敲打大臣們的腦袋,否則他們總愛異想天開。……讀了這本書後,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氣和冒險的精神,他是個與眾不同的男子漢,他一見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內心冒險的沖動。作為一名醫生,他專門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隻,以為船員看病為由,去環游世界,到處冒險。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漸漸覺得這些書其實很有意思,而且不會看不進去,反而讀過幾遍之後,越發愛上了這些書。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在書的世界遨遊是每個人的夢想。打開手中的書,一頭扎進去吧,總有一天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
讀 《格列佛游記》有感2
長假里,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像與誇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游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於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親身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在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因國,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願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
《格列佛游記》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據說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著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著青年前進的方向,於是我便朝著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記》--愛屋及烏。但是看過之後,大呼"上當"也於事無補,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麼看,來顯示自己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一篇不倫不類的讀後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湧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一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於肺腑啊!
打個比方,讀《圍城》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戰地雷戰打鬼子,越打越過癮,正打在關頭上,錢鍾書先生將大筆一擱,鬼子投降了;讀《駱駝祥子》也挺爽,應該屬於三大戰役的那種,共軍三下五除二地把蔣介石趕到了台灣,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幹掉了老金;但讀《格列佛游記》就大不一樣了,是一種受罪,就像血戰台兒庄一樣,拉鋸戰,特艱苦卓絕,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爭,還要與瞌睡蟲作斗爭,不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我還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損失慘重,至今想起來還餘悸不已。
因此,此後,看到魯迅拿著煙斗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總會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錯,是你騙了我,還讓我不知不覺滿足被騙的虛榮"……
但是,盡管受了騙,並未影響魯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斯威夫特是不能與魯迅同日而語的。
魯迅,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許人也?英國十八世紀罪惡腐朽的資產階級中的一員。他們的階級屬性有著本質區別(如果趕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敵我很重要啊)。其二,魯迅是國產的,斯威夫特是洋貨(這好像是廢話)。至於第三點,我認為是最最重要的,魯迅的文章雖艱深生澀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譯本雖然都是大白話,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經過一番換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測:大不列顛的可愛青年們也必然不知道魯迅在說些什麼,要表達些什麼,以及"可能吧--那簡直就是一定的"那種魯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們正如我一樣。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國度,承著不同的文化,對於過去,對於歷史,自己的從小就了解,別人的很少去觸及。而沒有一定的知識墊底,去讀這種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指桑罵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為奇的。
我不知道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托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系,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 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而後來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可以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朴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游記中竟蘊含著這么深邃的內涵。
我知道,《格列佛游記》還需要再讀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這應該是以後的事了。
⑼ 求格列佛游記的讀書報告
格列佛這格字,一看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可當我看完這本《格列佛游記》時,我再也不覺得這個人沒什麼了。 這本書第一站是小人國利立浦特。小人國的確小,格列佛一隻手就能拖動他們的整隻海軍艦隊。大致說來這是個十二分之一的微縮國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雞鴨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復的提醒讀者牢記這個比例。例如,小人國的國民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個長七英尺、寬四英尺、有二十二個輪子的木架: 但是主要的困難是怎樣把作者抬到車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豎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們用帶子捆綁住作者的脖子、手、腳和身體;然後用像作者他們包紮物品用的那麼粗的繩索,一頭縛在木柱頂端的滑輪上。九百條大漢一齊動手拉這些繩索,不到三個鍾頭,就把他抬上了架車……一萬五千匹高大的御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著我向京城進發…… 在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寵、政爭和戰事都不顯的渺小委瑣。而我們龐大的、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如果我們也能讓全國人民的雄心銜接在一起的話,我想這會兒,我們國家已經是世界上的強國了。 而後,格列佛又來到了大人國,他與大人國國王的一段對話,不僅構成對英國的批評,也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並使它們互為評議。《格列佛游記》的諷刺在揭示現狀的同時,也構成對某些語言的模擬和挖苦。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的緣故。 這個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說帶向另一個層面的諷刺:即對人性的懷疑。 兩次尺度轉換起了某種否定的作用。到了大人國,這點就變的十分明確了——因為格列佛自己也變成了「小人」:他用自己少得可憐的幾片小金幣向那裡的巨人討好;他弄刀舞劍,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後寵愛的侏儒鬧矛盾、斗心機。但他的討好保護人的行動又實屬迫不得已——因為他隨時可能被任何外在的力量傷害。 如此,對社會現狀的批評便進而轉化為對普遍人性的懷疑。關於「錢」的一段深入肯綮的評論就實例證。在第4卷,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馬國,為了讓他的慧駟馬主明白人何以會義無返顧地去欺騙搶劫、殺人放火等。這是這本書的關鍵。 總之,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就是對一個國家的這種點評和諷刺,而讓我喜歡。
⑽ 格列佛游記讀書筆記
當我翻開了《格列佛游記》時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錄所吸引了:小人國歷險、大人國歷險、會飛的國家……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這些就想快點往下看,想快點了解怎麼會有小人國和大人國,國家又怎麼會飛。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地讀起了第一章。
這本書講的是格列佛以海上醫生的身份隨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後遭遇風暴孤身一人涉險了一些神奇的國家,最後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的事情。情節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歷險寫的栩栩如生,有趣極了。與其說是「格列佛游記」倒不如說成是「我與格列佛的游記」呢,因為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幾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歷險一樣。但是我又從心裡佩服他的機智勇敢,他總是給我一中「逆境叢生」的感覺,這點就是他歷盡艱險後從新踏上自己的國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堅決要向他學習這種精神,否則的話,若我以後遇到這種事情的話說不定早已經一命嗚呼了呢!
這本書實在是太好看了,使得我讀了幾遍了還是覺的沒看夠,它實在太有趣了,我十分喜歡《格列佛游記》的這本書。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有心動的呢?那就快讀一讀這本書吧!記住噢,它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記》!
-------------------------------------------------------------------- 讀 《格列佛游記》有感1
格列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記》發表於1726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說。
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驚肉跳。在小人國里,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里,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斗爭;後來,他來到神秘的飛島國,這里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還有令人深感汗顏的慧駰國,在這個人馬顛倒的世界裡,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讀著讀著,我彷彿隨著格列佛一起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駰和耶胡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最特別的要數飛島國的居民。他們的眼睛都長在一側,而且是一個愛好樂器的民族,在他們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歡的樂器。那裡的侍從必須要時刻敲打大臣們的腦袋,否則他們總愛異想天開。……讀了這本書後,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氣和冒險的精神,他是個與眾不同的男子漢,他一見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內心冒險的沖動。作為一名醫生,他專門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隻,以為船員看病為由,去環游世界,到處冒險。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漸漸覺得這些書其實很有意思,而且不會看不進去,反而讀過幾遍之後,越發愛上了這些書。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在書的世界遨遊是每個人的夢想。打開手中的書,一頭扎進去吧,總有一天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
讀 《格列佛游記》有感2
長假里,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像與誇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游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於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親身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在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因國,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願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
《格列佛游記》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據說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著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著青年前進的方向,於是我便朝著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記》--愛屋及烏。但是看過之後,大呼"上當"也於事無補,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麼看,來顯示自己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一篇不倫不類的讀後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湧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一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於肺腑啊!
打個比方,讀《圍城》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戰地雷戰打鬼子,越打越過癮,正打在關頭上,錢鍾書先生將大筆一擱,鬼子投降了;讀《駱駝祥子》也挺爽,應該屬於三大戰役的那種,共軍三下五除二地把蔣介石趕到了台灣,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幹掉了老金;但讀《格列佛游記》就大不一樣了,是一種受罪,就像血戰台兒庄一樣,拉鋸戰,特艱苦卓絕,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爭,還要與瞌睡蟲作斗爭,不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我還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損失慘重,至今想起來還餘悸不已。
因此,此後,看到魯迅拿著煙斗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總會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錯,是你騙了我,還讓我不知不覺滿足被騙的虛榮"……
但是,盡管受了騙,並未影響魯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斯威夫特是不能與魯迅同日而語的。
魯迅,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許人也?英國十八世紀罪惡腐朽的資產階級中的一員。他們的階級屬性有著本質區別(如果趕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敵我很重要啊)。其二,魯迅是國產的,斯威夫特是洋貨(這好像是廢話)。至於第三點,我認為是最最重要的,魯迅的文章雖艱深生澀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譯本雖然都是大白話,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經過一番換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測:大不列顛的可愛青年們也必然不知道魯迅在說些什麼,要表達些什麼,以及"可能吧--那簡直就是一定的"那種魯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們正如我一樣。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國度,承著不同的文化,對於過去,對於歷史,自己的從小就了解,別人的很少去觸及。而沒有一定的知識墊底,去讀這種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指桑罵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為奇的。
我不知道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托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系,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 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而後來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可以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朴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游記中竟蘊含著這么深邃的內涵。
我知道,《格列佛游記》還需要再讀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這應該是以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