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窯遺址博物館
A. 咸寧博物館觀後感作文500字
上周星期二上午,我們學校五年級全體師生去參觀雷州博物館。雷州市博物館在風景秀麗的南湖之濱。
走進佔地面積680平方米,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的博物館,沿著「歷史沿革」,「覽盡民俗風情」觀賞「石狗奇觀」,疑視「歷代陶瓷」,品位「古代今書畫」及「紀念雷州改革開放6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等,一個個專題展示讓人目不暇接。同學們贊不絕口,古代雷州改革是民族聚居地,自古以來的民族文化互相融和發展,形成特色的雷州文化。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樓的古代石狗展廳。這些石狗千姿百態,有的咧嘴含笑,有的憨態叮掏,有的面目猙獰,有的鼻大耳肥。這些石狗或坐、或蹲、或伏。石狗體形、重量各異,大的超過2米,小的僅有10厘米,最重的有1噸左右,而一般的石狗跟家庭飼養的狗一樣大小。據雷州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最大的石狗是雷州城北門的大石狗,連座約高2.5米,年代較早的石狗是南北朝時期古合州後改雷州治舊址附近的」石狗坡」的石狗,距今約有1400多年。有人估算,僅雷州市境內現存的石狗就約有25萬
過了2、3個小時,我和同學們就把博物館參觀完了。博物館里陳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贈的,有的是什麼地方出土的,還有的是借展的等,看得我目不瑕接,眼花繚亂。
中華民族是這么偉大的啊!——————
觀海洋博物館
今天,我和哥哥一起去觀看海洋博物館。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
我和哥哥走進去,正前方是一艘海盜船,旁邊坐著一位面目猙獰的船長。好害怕呀!向左拐,是一條長廊,兩邊是各種各樣、五彩繽紛的魚在水裡游來游去,它們向遊客搖頭擺尾可親熱啦。珊瑚魚有藍色的、黃色的、紅色的,它們自在地在珊瑚叢里穿梭;還有我在電視上也沒有見到過的——電鰻,它的身體很長,眼睛特別小,它游的很慢,是那樣悠閑;綠海龜有四隻短短的腿和一條小尾巴,游的速度也很慢;我們還看到了水母,它們有很多觸須,通過觸須一伸一曲的向前游,它們是遊客們最喜歡的。
我們通過傳送帶進入了「海底隧道」,裡面有成群結隊的青魚,兇猛的大白鯊露出了尖刀似的大牙齒,魔鬼魚身形龐大有一條長長的尾巴,突起的眼睛,真的很像魔鬼。我看得眼花繚亂。
我們還看了海獅表演。海獅會鼓掌,在水中轉圈,從水中躍起頂空中的球,還能拉著小船在水裡游,表演完後還風趣地展現了它的肌肉。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也要走了,我依依不捨得離開了海洋博物館。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雀之靈觀後感500字
下一篇
學習勵志講座觀後感
更多內容
B. 河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哪些,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能成為鎮館之寶呢
河南城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焦作絞胎紋瓷罐 焦作館藏絞胎紋瓷罐,器型很小,樣子有點兒像小時候家中用的小鹽罐。罐體遍繪棕白兩色相間的羽毛狀花紋,不顯精緻,我看著有點兒莫名其妙。館里人小心翼翼地將它拿起來,讓我順著罐口向內望,原來棕白相間的花紋貫透胎體,自罐外延伸到罐內,嗬,這倒是頭一回見。 「見過小孩子玩的彩色橡皮泥嗎?工匠們把黑白或褐白相間的泥料,像小孩玩泥一樣交替疊摞,互相糅合,再經盤卷、切割滾壓,紋飾入胎。成型之後紋理多變,如木理紋、野雞翅紋、羽毛紋、曲折紋、團花紋等,給人一種夢幻般感覺。」焦作市博物館副館長袁愛民先生解釋道。這件瓷罐,產於焦作修武的當陽峪窯。這種瓷器又稱絞胎瓷、絞泥瓷、透花瓷,焦作百姓叫它花饃瓷。這種陶瓷裝飾方式,起於唐,盛於宋,據說靈感來自於古漆器的一種工藝。 當陽峪窯的絞胎瓷,掛透明釉或綠釉,花紋有自然紋和規整紋兩類。自然紋如流水潺潺、群嵐疊翠、大漠孤煙,有中國畫潑墨韻致。規整紋則神秘端莊,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有羽毛紋、草編紋、花卉紋、麥穗紋、漩渦紋、放射紋等。 絞胎瓷器在線條變幻間,完成了花紋構成,更蘊含了天地間循環輪回的深沉哲理。圖像入其胎泥,內外相同,表裡如一。線條宛轉,輾轉迴旋。起止玄妙,畫面寫實寫意共存,與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息息相通,充分展示出中國陶瓷文化的特有韻味。 完整的絞胎瓷器存世很少,袁愛民先生說:「當陽峪宋代絞胎殘片,指頭大的就能賣幾十塊,稍大一點的成百上千。」縱觀中國陶瓷發展史,能在坯胎上做文章的,除去絞胎瓷,便是景德鎮的青花和醴陵的釉下彩繪。當陽峪絞胎則是兩種或兩種顏色以上的泥在胎體中的內外通體裝飾,燒造短暫,存世稀少,焦作以外很多搞古瓷收藏的人聽都沒聽過,更談不上見到器物了。 窯還在,燒窯人何往? 這種奇妙的瓷器,因何會誕生於焦作的修武縣呢? 焦作古屬「三河」地區之「河內」,「九州」中央之「冀州」,太行山南之「山陽」,是黃帝統一中原、百族交匯融合、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修武縣是黃帝所封陶正(主管制陶之官職)寧封子誕生地,是我國陶瓷文化的一個根源地,此處「陶事」較景德鎮不知要早上多少年。 絞胎瓷創燒於唐代,產地主要在河南鞏縣窯和陝西耀州窯。入宋以後,河南焦作修武當陽峪窯繼續燒造,成為絞胎瓷的鼎盛時期。 距焦作市區3公里之處,焦作的後花園縫山公園東部,有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當陽峪村,人家不過百戶,雞鳴犬吠,歲月流長,乍一看,是個普普通通的北方小村。但你繞著村子走走,就能撿到釉面開著細紋的宋代古瓷片。每年六七月間,暴雨還會沖刷出古瓷殘片。 據1933年的《修武縣志》記載,當陽峪附近裸露於地面的宋代古窯址有四百餘座,是我國宋代瓷窯中風格變化最多、造型與裝飾品種最為豐富、做工特別精細的大規模窯場。 小村東南角有一個荒涼小院,院里立著窯神碑,這是目前我國僅存的三座窯神碑之一,另兩座一在陝西耀州黃堡鎮,一在河南禹州神篨鎮。窯神名百靈翁,是東晉一位神奇的制瓷工匠,北宋熙寧年間被封為德應侯,成為行業供奉的神靈。 窯神碑上記載:宋崇寧四年即1105年,當陽峪人遠赴山西耀州黃堡鎮恭請窯神百靈翁德應侯至當陽峪立廟,護佑當地發展。當時的當陽峪窯燒窯者有百餘家,以此為生者萬余戶。 當陽峪窯出產多種瓷器,其中的絞胎瓷器,尤為時人所重。宋朝人對它的追求已近「癲狂」,達官顯貴以擁有一件為榮,兩件為富,三件為貴。 北宋「靖康之亂」後,瓷業漸衰,絞胎瓷也成了人們記憶中的「玉香飄渺」。之後,當陽峪窯和絞胎瓷都消逝於歲月深處。 絞胎瓷重新進入世人視野,緣於幾個到中國淘金的「老外」。 上世紀30年代,居住於開封的英國大收藏家司瓦洛(R·W·SVALOW)到設於焦作的英國公司任職,他到當陽峪遺址調查,以行家的眼光意識到窯址的價值,他又邀請瑞典工程師卡爾貝克(O·KALBECK)前來,兩人僱用當地農民多次挖掘,得到大批瓷器及碎片,取走大量文物標本,並發表了《關於焦作陶瓷器的記錄》。 1941年,日本陶瓷專家小山富士夫看到該文章,對精美的當陽峪瓷器激賞不已,發表了《北宋修武窯》一文。從此,修武當陽峪窯在文博界名聲大噪,文物商不斷將收購的完整器和瓷片運到北京。 1951年及1962年,故宮博物院曾兩次派陶瓷專家陳萬里等人到當陽峪實地調查,陳先生發表了《談當陽峪窯》,指出:「黃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以外,沒有一處能與當陽峪相媲美。」 到了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當陽峪窯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2004年5月22日,國內外50餘位知名考古專家匯聚焦作當陽峪窯發掘現場,再度認定「當陽峪瓷窯堪與汝窯、鈞窯、定窯等著名瓷窯相提並論」。 失傳數百年,誰人復活? 當陽峪絞胎瓷器技法,自宋代之後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失傳數百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技藝是在日本復活並用在陶藝上,復活者就是日本的小山富士夫。 小山富士夫上世紀30年代曾來焦作,但卻與當陽峪古瓷窯址擦肩而過。因為,當時小山從日本到焦作,是為了考察焦作西部月山一帶宋代古窯遺址。那時的他,並不知道當陽峪窯的存在。好幾年後,卡爾貝克給他寄去了《關於焦作陶瓷器的記錄》,還有當陽峪絞胎瓷的殘器和一些碎片的照片,本意是想請他看一看那是不是失傳已久的古中國的一個瓷種——絞胎瓷。 小山富士夫慧眼識珠,他僅憑考察報告和照片上的殘器碎片,便感受到當陽峪絞胎瓷技藝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撰寫了《北宋修武窯》一文,把當陽峪絞胎瓷介紹給了日本陶藝界。 這件事有點不可思議,三個外國古陶瓷專家的交流陰錯陽差,考察過當陽峪古窯遺址的司瓦洛和卡爾貝克,只是做了做學問。沒考察過當陽峪古窯遺址的日本人,卻讓當陽峪絞胎技藝在日本開花結果,絞胎技藝最終成為日本陶藝界引以為榮的一種技法,還有了一個日本名字——「練上手」。其中兩位陶藝大師——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藝術成就最為顯赫,他們在享有國際聲譽的同時,也被日本當做「國寶」。 與日本相比,國內是另一種情形。當陽峪古窯遺址及其歷史文化價值由於陳萬里等專家的考古發現,逐步被人們所認知,古窯遺址表層的瓷器碎片,被收藏愛好者席捲一空。但絞胎瓷技藝的復活,卻無人問津。 直至上世紀80年代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業和個人,才先後投入到復活絞胎瓷的工作中。 超乎自由抵達自在 絞胎瓷器很特別,但誕生於中國並不意外。一個能將一把黏土玩到出神入化的民族,絞胎瓷不過是其隨心所欲的小游戲而已。 絞胎工藝最早誕生於唐代,至宋代發展到極致,元以後逐漸衰亡。 專家們經過分析,發現唐代絞胎殘片在時代、窯口、質地、器型和裝飾特徵等方面和唐三彩有著密切關系。唐代絞胎瓷是貴族日用品,傳世極少。唐三彩是殉葬品,較易保留,傳世量就比唐絞胎瓷大太多。 宋代統一後,經濟大發展,全國窯場紛立,絞胎陶瓷在北方多個地區都有出產,鄭州收藏專家張楊先生告訴記者:「山東淄博也產絞胎器,但時間短,數量極少;河南寶豐段店絞胎器工藝較為粗糙,主要表現在兩種或幾種胎泥顏色對比度較弱、所施顏色釉較混沌。修武當陽峪窯及其附近礦山、恩村諸窯的絞胎產品數量最大,且質量、紋飾也最為精美。」 絞胎瓷的製作方法是:用黑、白多種顏色的胎泥,交替糅合、折疊、盤卷、切刮,經拉坯或模壓成型,再粘貼、鑲嵌、拼接而成。坯體上出現兩色或多色相間的美麗圖案,之後施以透明釉或黃、綠、棕、翠藍、三彩釉入窯燒成(也有先高溫素燒,施釉二次入窯燒成)。 絞胎瓷既可整體絞胎,也可按構圖需要將絞好的胎料,貼塑於成型器物之上。目前,已發現的燒造絞胎瓷器窯址大多在河南境內。山東諸地所見絞胎瓷器,系由河南輸入或在河南影響下仿製。 「當陽峪絞胎瓷,羽毛紋對稱整齊有序,木理紋似木紋流暢,水波紋如行雲流水,編織紋如草編、竹編般逼真,還有條帶紋、石理紋、樹葉紋、麥穗紋、蒂紋、渦紋等,開創了我國陶瓷胎變裝飾的先河。絞胎裝飾,由胎而生,表裡如一、五彩滲化的效果,構成了絞胎瓷的特有韻律。」袁愛民先生說。 除絞胎瓷外,還有一種絞釉瓷,兩者幾乎同時出現。所謂絞釉瓷,絞的並不是釉,也不是絞的化妝土,而是「絞花」,是各種彩料的綜合運用。施彩方法不難想見,是運用各種特殊技巧,或藉助外力,使胎體在不同角度傾斜的狀態下,或在旋轉運動中,使彩料形成絞花紋飾,具有流動韻律之美。常見品種有白釉黑絞花、翠藍釉黑絞花、三彩黑絞花、綠釉黑絞花、棕黃釉絞花等。 當陽峪絞胎瓷的鼎盛時期是在北宋,當時,官、民兩大系統都蓬勃發展,「和光同塵,分外妖嬈」。據陳萬里先生分析,當陽峪窯的鼎盛時間,正和北宋北方瓷業同步。也就是說,北方當陽峪窯和耀州窯兩處民窯最發達時期,定窯汝窯,也正發展到最高點。定瓷「雲蒸霞蔚如冰如雪」,汝瓷「瑪瑙為釉,珍如拱璧」,它們都洋溢著令人低眉的尊貴華美。與它們同生同在的民窯如當陽峪窯,卻充滿著隨心所欲的逍遙意趣,藝人們越樸素越篤實,越有無上之美,因其無心,反留下美的深深烙印。超乎自由,抵達自在。 專家點評 絞胎瓷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質,它表裡如一被稱為「瓷中君子」,每一件絞胎瓷紋飾都不盡相同,被詮釋為「君子和而不同」。 焦作館藏的宋代絞胎紋瓷罐,直口、豐肩、圓腹、矮圈足,胎質堅硬細膩,口沿為白釉,其餘部分用棕白兩色瓷土,糅合成棕白相間的孔雀羽毛紋樣。罐體為上下兩段拼接而成,致使上下兩部分圖案互相交錯,富有變化,極為別致。這種工藝復雜、風格別具的絞胎瓷器是當陽峪窯的獨特裝飾手法。
C. 廣西那裡有古代遺址
一、古遺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
簡 介: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發現於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約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號洞及Ⅱ號洞,洞內長28米,面積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遺址於1956年發現。1956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巨猿洞先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洞內堆積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為六層。出土巨猿下頜骨化石3件,巨猿牙齒化石1100多枚。伴生動物化石包括從高等靈長類到低等脊椎動物化石數千件,它們分屬哺乳動物的靈長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類。主要有猩猩、金絲猴、獼猴、華南毫豬、碩箭豬、擬豺、小豬獾、水獺、似中國黑熊、大熊貓小種、桑氏鬣狗、最後鬣狗、豹、德氏花面狸、靈貓、果子狸、東方劍齒象、似鋸齒三棱齒象、雲南馬、爪獸、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後雙齒尖河豬、多突起河豬、柳城豬、丘齒鼷鹿、湖麂、鳳岐祖鹿、雲南黑鹿、廣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為新種。柳城巨猿洞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00萬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發現巨猿化石最多的一處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著77個巨猿個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巨猿的形態及人類進化系統諸方面均有重大的價值。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作為更新世華南動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僅為解決柳城巨猿洞的地質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而且對研究華南更新世早期動物群的分類等問題亦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
簡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位於田東縣祥周鎮,布兵盆地位於田東縣百色盆地東南部,是中國南方一個小型斷陷盆地,喀斯特地貌發育,洞穴極為豐富,目前有十餘個洞穴發現古代遺存。
該洞穴遺址群於1999年被發現。2002年至今,廣西自然博物館和田東縣博物館對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風洞、么會洞、感仙洞、霧雲上洞、寶來洞、霧雲洞、陸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鯉魚洞(原名定霧洞改名為鯉魚洞)和村空洞等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在吹風洞發掘的5.5平方米范圍內,出土哺乳動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動物化石915,巨猿牙齒化石92件。哺乳動物群共24種,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種屬,吹風洞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左右。2004年么會洞兩次發掘的面積30平方米,發現625件哺乳動物化石和8件石製品,哺乳動物22種。其他洞穴均出土過動物化石或石製品。
布兵盆地洞穴遺存,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和石製品,對於研究東亞早期人類的起源、現代人類的起源和中國南方第四紀環境變化意義重大。
(三)那賴遺址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
簡 介:
那賴遺址位於田陽縣城西面約3千米,坐落於田州鎮興城村與那坡鎮六合村交界處的山包上,面積約5平方千米。
該遺址於2003年發現,屬右江南岸四級階地,高出山腳約70米,網紋紅土層厚1-4米,礫石層距地表10-25米。遺址內散布著豐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遺址的最高點有一處約50平方米的核心區,石製品分布密集。2005年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對那賴遺址進行局部搶救 性發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鎬、刮削器等石製品和玻璃隕石。經對與手斧同地層出土的玻璃隕石進行年代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80.3萬年。
那賴遺址是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內發現的有一定規模的石器加工場,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可能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那賴遺址石製品豐富,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百色舊石器的重要成員,對研究我國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曉錦遺址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
簡 介:
曉錦遺址位於資源縣資源鎮曉錦村下錦自然村後龍山,距縣城東北方13千米,西面約3千米為資江,西南約30千米為潯江,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
該遺址1997年底發現,廣西考古研究所隨後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40平方米。該遺址發現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溝和10餘座房址,以及陶窯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數萬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
曉錦遺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確認為是桂北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發現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廣西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是首次發現;碳化稻米的發現也屬首次,是兩廣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標本,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大浪古城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大浪古城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城址東、南、北三面為護城河,西面臨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紀60年代被縣文物部門調查發現。2002年廣西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古城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城址呈正方形,邊長220米,面積 48,400平方米。城址東、南、北三面有護城河,西面臨江。城牆殘寬5~20米,殘高1~5米。四面城牆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為城門,除西南角已被破壞外,其餘三個角均較寬大且高出周圍城牆體, 可能為角樓。現護城河已淤塞,但輪廓清晰。城址內出土數量眾多的刻劃紋和幾何印紋陶片、建築石構件等遺物,在城中央發現建築遺址,西門外古河道邊還發現了與城門相連的碼頭遺跡,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階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確定大浪古城遺址可能是《漢書》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發現,對尋找西漢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幫助,也為研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質料。
(六)草鞋村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合浦草鞋村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草鞋村西南側的小嶺上,遺址西臨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門江。
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發現。2007年至2008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遺址分布面積 13,310 平方米。發現陶窯、磚窯共22座,建築遺址5處,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遺跡,呈環狀分布於小嶺的坡坎四周。出土雲樹紋和獸面紋瓦當、幾何印紋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殘片,也有米字紋、方格紋及方格帶戳印紋陶罐,水波紋陶缽,瓦當,陶墊,陶拍、網墜等。初步確定為漢代嶺南地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為集制陶作坊和窯場於一體的漢代遺址。
草鞋村遺址考古的一個重要收獲是大規模、完整的漢代制陶作坊遺跡的發現,遺址規模之大、功能之系統、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南方地區漢代考古上較為少見。對研究中原磚瓦製作技術南傳和漢代官營手工業制度,尋找漢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
簡 介:
越州故城位於欽州市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距縣城60千米,城址南濱南流江,依山築就。
1963年廣東省考古隊對位於城址內子城(官廳地)進行試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西南北門對稱,城牆殘高3~8米,城基最寬處約16米,全部城牆均以紅黃色泥與粗沙混合夯築,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牆外的「馬面」,全城周長2080米,佔地面積370畝。東南面為一內城碼頭,穿過護城濠與南流江相連,城址內十字街道與東西南北門對稱,呈方形,東北城牆依山築就,穿山為城門。內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崗上,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60米,也呈方形。內城南北寬130米,東西160米,城牆基寬3~6米,殘高1~2米,全城四周有護城濠。城內出土有筒瓦、板瓦、獸面瓦當、水波紋、素麵陶罐殘片、青黃色釉陶碗殘片等。
據《南齊書》記載,越州是當時的軍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廢,經歷了我國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約廢於隋朝中葉。越州故城是目前廣西保存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對研究南朝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八)中和窯址
年 代:宋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
簡 介:
中和窯址位於梧州市藤縣藤州鎮中和村,距縣城約10千米的北流河東岸。
遺址於1963年發現。1964年、1973年分別由自治區博物館和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中山大學等進行了發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輝柄主任率隊曾兩次到中和窯址考察採集標本。通過挖掘清理發現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的小山丘上。兩次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窯長一般為10~60米,寬為1.5~3米。燒制方法早期採用一缽一器仰燒法,晚期兼用迭燒法。瓷器品種式樣繁多,有各式碗、盞、盤、碟、杯、洗、盒、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盞、盤、碟等日用器為主。紋飾豐富多彩,主要以纏枝花卉為主,有折枝、纏枝花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印花模具瓷質有尖狀蘑菇形、半球狀蘑菇形、平頂等式樣。印面所刻花紋分陰、陽兩種,頗具特色。其中一件飛鳥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念龍參造」年款。中和窯址的年代應在北宋至南宋的後期,是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地方民窯。
藤縣中和窯址的發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瓷窯址的分布范圍,填補了廣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我國古代外銷陶瓷提供新的資料,為研究宋代廣西手工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對外友好往來,特別是與東盟各國往來有重要意義。
D. 中國磁州窯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磁州窯是中國北方一個巨大的民窯體系,是中國民窯的傑出代表,具有極為鮮明的民回窯特色;它傳播廣答泛,影響深遠,蜚聲中外,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據有重要地位。古代磁州窯生產規模較大,現存遺址近20餘處,主要分布在現今河北省磁縣境內的漳河流域和峰峰礦區境內的滏陽河流域。其中,磁縣觀台磁州窯遺址是磁州窯遺址中面積最大、地層最豐富、最具典型意義的窯址。1987年北京大學、河北省文研所、河北省原邯鄲地區文保所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磁州窯器物及典型標本,為磁州窯的學術研究和展示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2005年,磁縣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全力打造磁州窯文化品牌,積極籌建中國磁州窯博物館。該館於2005年3月18日破土動工,2006年12月竣工並開館迎賓,歷時近兩年,投資3000萬元,現今,中國磁州窯博物館已成為磁縣對外宣傳和展示的一個重要文化窗口。
E. 汝瓷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館內藏品豐富,有大量的瓷器標本和瓷片資料,有名貴的宮廷汝瓷內和藝術汝瓷。館藏文物1638件,分容陶瓷、石器、瓷器、銅器、雜項等。
其中:「汝瓷天青釉洗」光亮瑩潤,開片密布,裹足滿釉支燒,製作講究,工藝精湛,系北宋宮廷御用佳品,是國內罕見的珍品;「汝瓷荷葉口瓶」,器形高大莊重,工藝精良,天藍色釉層勻凈,密布開片,是北宋時期珍品。多為瓷片為主,民窯瓷片居多,在汝州境內有40多處遺址,其中在汝州市區張公巷汝瓷瓷片做工釉色最為精良和優美,也代表汝窯發展的最高水平、
F. 進南昌市江西省博物館要門票嗎
江西省博物館要門票,持有效證件換取門票,免費參觀。
江西省博物館為保障文物安全和參觀環境雅靜,每天限定參觀人數5000人(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歷史館、革命館同時段限觀眾800人,自然館同時段限觀眾400人。
江西省博物館基本陳列向社會免費開放,按市場化運作的展覽(指館方引進的商業化展覽)除外。革命館一樓設有觀眾服務中心。
(6)民窯遺址博物館擴展閱讀
江西省博物館館藏:
1,圈點紋假腹原始瓷豆
原始瓷質,胎骨灰白,內外壁施黃褐色釉。折沿,淺盤,喇叭形高圈足。紋飾簡略,足上部僅有凸弦紋;足中段紋飾密集,共分5層,上下凸弦紋,中間圈點紋,凸弦紋和圈點紋間飾習稱的「燕尾紋」。器物製作工整,造型雅緻,釉層細潤,紋飾獨特。
2,青瓷多足辟雍硯
此硯圓形,硯面平出,周環圈槽,可以貯水。周圍下塑20隻蹄形足,邊塑一對斂口的管狀小盂,備插筆之用。器表面施褐色薄釉,設計別致,製作考究,是一件品味極高的文房用具。周代為貴族子弟所設的大學四周有水,形如璧環,故名辟雍,後代常將那些硯面中部高起、周邊凹陷的硯稱為辟雍硯。
3,青花龍鳳鶴紋罐
直口,短頸,圓腹,底內凹。器面紋飾共三層,中間腹部主題紋繪四個連續的三勾蓮瓣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有龍、鶴、鳳、凰,並襯有各式雲紋。底中心青花雙行楷書「大明嘉靖年制」款。構圖飽滿,釉色白潤,青花呈色藍中泛紫,當屬官窯典型產品。
G.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景德鎮民窯博物館,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以東航空路18號,1984年開館,館址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田古窯遺址保護區內。
注冊資本:3萬人民幣
H. 汝窯遺址三大懸: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
不太容易買到真品
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的工匠,以名貴的瑪瑙入釉,燒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窯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後曾名臨汝縣,古稱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時創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汝窯在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窯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在制瓷工藝上開創了香灰色胎,超過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燒成工藝上,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窯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窯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飾,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於胎、釉膨脹系數不一致而產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 由上可知,汝窯採用了南方越窯的釉色,同時又吸收定窯的印花技術,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南宋周輝《清波雜志》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汝窯產品土質細膩,胎骨堅硬,釉色潤澤,釉中含瑪瑙末,產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蝦青、蝦青中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和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釉屋瑩厚,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釉面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汝瓷的燒制,以小支釘滿釉支燒。
汝窯是北宋官窯,是供宮廷使用之器,在市場和民間中流傳甚少。南宋時有文獻記載:「汝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及」。說明當時其身價已非同一般。其產品,首先最好者當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許在市場出售,因此汝窯大部分產品是用來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說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汝州一帶民間也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
官汝窯大約共燒造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目前的統計,汝窯器傳世大約分布於以下幾個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得基金會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日本現存4件、美國現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共計67件半。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遺址出土甚少,汝官窯口在何處?汝窯之謎一直困擾著中國古陶瓷研究人員。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尋找汝窯,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寶豐縣發現。經過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找到了為北宋宮廷燒造的御用汝瓷的窯口。 從1987年開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進行試掘,首次發現了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汝瓷的窯口,從而使這一重大歷史懸案有了答案。到目前為止,對汝窯址已進行了五次發掘,發掘品中除了與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還出土一些傳世品中見不到的新器形,如鏤空香爐,乳釘器及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等,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傳世汝窯器鑒定與鑒賞提拱了可行的實物依據及新資料。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汝窯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I. 邯鄲「磁州窯之鄉」在哪裡其管理部門是哪裡
峰峰礦區命名為"中國磁州窯之鄉"
(2005-07-14 09:16:35)
邯鄲市峰峰礦區被命名為"中國磁州窯之鄉"和"中國民窯研究基地"
本報7月13日訊(通訊員孔祥軍、李彥廣記者劉劍英)今天
上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全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辦公室、省文聯領導為邯鄲市峰峰礦區頒發「中國磁州窯之鄉」和「中國民窯研究基地」牌匾,此舉標志著磁州窯文化的研究和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磁州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是古代民間陶瓷的傑出代表,
其燒陶制瓷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75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州窯於宋代進入鼎盛時期,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民間窯系。磁州窯瓷器面向大眾,品種繁多,創造了三十多種裝飾技法。尤其是白地黑花紋,把中國的傳統繪畫、書法技藝與陶瓷工藝相結合,開拓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磁州窯質朴、灑脫、明快、豪放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對國內及世界陶瓷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是聲震古今、享譽中外的一代名窯。從元代開始,磁州窯燒瓷中心轉移到彭城鎮,千百年來窯火不斷。現在彭城鎮擁有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陶瓷遺址4處,古窯作坊40餘處,大小瓷廠上百家(其中原國有企業87家),從業人員近4萬人。
近年來,峰峰礦區區委、區政府加大磁州窯文化保護開發工作力度,先後建成磁州窯遺址博物館2處,磁州窯民間藝術博物館1處,目前正在興建磁州窯藝術博物館,同時成立了磁州窯文化藝術研究會和磁州窯研究會。
J. 本人有一隻半黑釉的碗,底小口大,釉色黑中泛紅,那位告訴我是出自什麼朝代價值幾何
洪武瓷器官民兩生輝
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
根據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及在景德鎮瑤里窯等民窯遺址的調查,可知明洪武時期民窯瓷器品種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盤、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雙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蘆形小罐、帶鈕小蓋罐、小圓盒等,大多數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國內發現的日用瓷器造型規格要小,但成型工藝比較熟練,造型新穎活潑。從瑤里窯窯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標本看,其修坯工藝不夠精細。底足中心有一乳狀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飾不夠整齊。有青花碗、坦腹淺碗,碗中心一澀圈,這還是元代疊燒的做法,洪武時期仍在沿用。
從景德鎮瑤里窯整個窯址堆積的瓷片廢棄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夠精細,無論大小器物胎體都比較厚實,顆粒比較粗,但由於瓷土土質好,瓷器的質地優良,胎體的顏色相當潔白,露胎的地方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
釉質釉色情況相當復雜,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藝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鎮的瑤里窯窯址遺物在斜山坡上,對面是一條河流,瓷片、窯具等廢棄物堆積很厚,遺物散落的面積很大,推測應該有許多作坊。其中有相當多的瓷片釉質較粗,白度不高,顏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開細碎片紋。有一些作坊工藝水平較高,有青花、釉里紅等類標本,白度很高,質地也細潤。無論是哪一種洪武民窯瓷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釉面不夠細滑,施釉不夠均勻,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縮釉的現象。
洪武時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規書寫皇帝年號的情況,所以對青花瓷器,很難判斷是民窯還是官窯產品。通過瑤里窯的調查,筆者發現了洪武民窯青花瓷器的特點。因為瑤里窯在離景德鎮珠山御窯廠很遠的山區,是-個民窯區。所用的鈷料均系國產鈷料。從藍色線條的顯色效果看,青花鈷料品質不高,不純凈,顯色不明快,藍色發暗發灰,線條有暈散浸漫的現象,有星星點點的黑褐斑。出於大多數瓷器器型不大,作畫受到限制因此多繪有簡筆花卉。花紋是以粗獷快速的線條畫出圓圈、圓弧,組成大朵雲紋、纏枝蔓草、人物形象、飛風、團菊、閑花野草等。有的花紋比較疏散,幾筆就畫出一朵牡丹,葉子有點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蘆,但簡潔得多。
在瑤里窖址發現釉里紅瓷器,即釉下出現釉里紅裝飾,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類產品,在新加坡福坎寧遺址也發現杯類瓷片標本,風格一致是瑤里窯的產品。瓷器上花紋不多釉里紅浸漫、流淌厲害,紅得不艷麗,有的是偏暗的殷紅色,大多數花紋中心部位發黑,邊沿部分發灰,微微顯一點紅色。花紋比青花更簡單,沒有見到像青花瓷器那樣大圓圈、大弧線組成的花紋,更沒有復雜的纏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窯廠的建立
所謂御窯廠,是指皇家或政府辦的制瓷作坊,專門為皇宮或統治集團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鎮就有御窯廠,就是人們常說的官窯。關於明代御窯廠的興建時間有不同的意見,所持的依據也自不相同。有的認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認為洪武以後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還有的認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窯論者,主要依據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一《圖說》:"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他又說"以上諸說,多采唐雋公《陶冶圖說》。"唐雋公即請雍正、乾隆時著名督窯官唐英。而《重建敕封萬碩侯師主佑陶
碑記》說:"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廠,督以中官。"另外《事物會原》認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開窯燒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鎮地區戰爭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其地方政權就歸於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經登基兩年,無論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還是宮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窯基礎上組建御窯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國之初,網路待興,御窯廠的規章制度還不健全,生產的瓷器不一定能滿足宮廷的需要也沒有正常運轉,所以說到建文四年時,用詞是"開窯燒造"並不是用"建窯二字。可能在這以前的御窯廠有時開窯,有時不開窯,即有命則燒,無命則讓。《大明會典》中《陶器》所載文獻很能說明問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由此可看出,這時的景德鎮只是供選擇燒瓷的地點之一,處州的龍泉也是一個供選擇的地點。所以筆者認為,洪武二年御窯廠建立,也生產瓷器,但並沒有正常運轉。至洪武之末(實際為建文四年)以後,宮廷派中官督窯,按例解京,正常運轉,再也沒有看到景德鎮以外為宮廷燒瓷的記載。
御宮廠建立以後還在不斷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說:"……景德鎮,宣德初,置御窯廠於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書》中說:"正德初,置御器廠,專管御器。先是兵興,議寢陶息民,至是復置。"這就說明明初關於御窯廠的事一直都有變化。經景德鎮陶瓷考古工作者長期調查、發掘證明洪武御窯確實存在,生產規模並不小,生產了許多優秀的瓷器,並留存下來。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窯廠,一年時間能生產這么多瓷器,能創造出這么多的新品種嗎?
洪武的官窯瓷器
景德鎮明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發掘及發掘資料公布以前,人們在對洪武官窯瓷器所知不多的情況下,很多結論都不確定。考古發掘資料公布以後,結合博物館和民間的藏品資料,歸納起來,洪武官窯瓷器的品種有青花、鐵紅釉上彩、釉里紅、白瓷、紅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點
以現在能看到的資料、與元青花、明永樂的青花相比較,洪武青花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洪武官窯瓷器的造型繼承、發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風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壯拙實,很多大型器物的規格超過元代,例如罐類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蘇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蓋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獸耳蓋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見到超過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時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見的。1961年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體形蓋罐,通高65.5厘米,口徑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館長期展出。永樂年間則沒有見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時期的青花玉壺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類作品,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六頭洪武地層出土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直口大碗,口徑41厘米、底徑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徑20多厘米的淺碗相當多。盤類作品,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紋折沿盤口徑為59厘米,口徑接近50厘米的大盤相當多。當然也有一些口徑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結構。有的青花碗繼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則挖足較淺,為元代碗類器物所未見。梅瓶是生產比較多的器物,元代規格較多,有的略矮,顯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較瘦長,比例有些失調,放置起來不太穩。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圓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較緩慢,下腹至底比較寬,永樂青花梅瓶比例勻稱,比較清秀,尺寸規格也沒有那麼大。所以洪武梅瓶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莊穩重。青花荷葉蓋罐是比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寬肥而粗矮,洪武則比較修長優美,講究線條的變化。元朝荷葉形蓋頂端為瓜藤鈕,洪武時則安寶珠形紐,蓋和罐體更
加和諧優美。執壺類器物有相當一部分除器型較大外,流和柄的結構比元代同類器物做得既拙實,又講究曲線美。有多層結構的蓋,即蓋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一個矮矮的台階。還有蓋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蓋沿將壺口包住。上面的寶頂既實用又優美有較強的陳設性,藝術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窯青花和元青花相比,從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製作工藝開始注意追求精細,這種現象從洪武晚期到永樂越來越明顯。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當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齊。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較整齊,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狀突起。在圈足內部構底面施釉,改變了元代瓷器圈足內中心不施釉的情況。
4.洪武青花的鈷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繪瓷用的鈷料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從景德鎮洪武官窯窯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標本來看,大多數藍色發灰、深沉發暗或灰黑色,顏色不正,但優美、自然、悅目。如果仔細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對照,明顯可以看到兩者藝術效果一致。景德鎮考古發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藍色不正的同時,胎體質地也比較疏鬆,釉面有些陰黃,這可能是窯火燒得不均勻造成的。這種情況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體上作畫,運筆疾速,線條上出現凝而不舒的結晶斑塊,凡藍色線條運行的地方,凡出現結晶斑塊或斑點之處,釉面微微凹下,發出錫光點,或像鉛筆作畫時線條上出現鉛色浮光。明和元兩代相連,朝代的更換不能使某種手工工藝的技巧突然改變。例如元朝景德鎮宮窯的工匠,在洪武時仍在燒造瓷器,其工藝技巧和製作習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原料也繼承元朝官窯尚未用完的鈷料。由於景德鎮在元末曾經過激烈的戰爭,對生產造成一定的破壞,雖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地方政權就歸順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剛剛建立,面臨許多困難,所以洪武官窯瓷器出觀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現象在所難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經過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科學工作者測試,洪武官窯青花鈷料和元青花鈷料內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紋的構圖特點和民窯花紋不一樣,官窯青花花紋構圖滿,層次多,密集排列,這方面和元青花風格一致。例如一件執壺,從壺蓋的蓋頂到器物底部,主題花紋相輔助花紋有11層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從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層至5層密密的花紋,碗的里壁也有3層花紋,如果加上將各層花紋間隔的弦紋,卷枝蔓草,花紋可達5層至6層。口徑45.8厘米的青花團菊紋大盤,盤沿里外壁和盤底滿繪纏枝花紋,並列蓮花瓣紋,很有元青花的風格。所以相當長時間人們難以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開。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現象,香港天民樓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盤,這類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洪武地層也有出土。這類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構圖上的新變化。該盤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淺圈足。盤的口沿繪兩連續的卷枝花卉,盤沿外壁繪纏校靈芝紋和團菊,彎曲的腹壁繪兩連續的牡丹花紋,外壁繪蓮花紋一周。盤心最寬平部位的主題花紋是一株茁壯的山茶花,主幹壯實,枝葉繁茂,中心兩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盤的繪畫用筆比較細膩,輔助花紋一個單元和另一個單元之間的距離拉大,牡丹、團菊、靈芝、蓮花等花卉畫得都比較舒展。盤心雖然寬闊,但只畫一株山茶花,周圍空間比較大,符合文人畫提倡的留白天地寬的法則。洪武時期還有一類大盤,盤心也繪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邊點綴幼竹、小草。這是以後明朝畫院藝術家們用得最多的構圖形式,可見瓷器裝飾畫向文人畫方向發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紋,有纏枝花、團菊、牡丹花、山茶花、靈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欄桿芭蕉、松竹梅、龍、鳳、鵲鳥、鴛鴦蓮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現有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陶淵明愛菊的四愛圖,而蕭何月下追韓信、攜琴訪友、蒙恬將軍、昭君出塞、三顧茅廬、先帝明王、忠臣義士、元曲雜劇等人物故事畫面幾乎不見。元代織錦緙絲上面的圖案,大雲肩錦,如意頭輪廓內填繪荷塘鴨鵝、鴛鴦戲連、水波游魚等內容出現很少,有的幾乎看不到。動物紋樣如麒麟、文豹等也極少。明朝規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銀瓷碗等器。並不許製造龍鳳紋。"御窯廠生產的龍紋瓷器上的龍多是五爪龍,有一些不是五爪龍,也應該是官窯產品。
(二)鐵紅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宮遺址採集到一件鐵紅彩雲龍紋盤殘片,復原之後測量高3.5厘米、口徑15.6匣米、足徑9厘米。侈口,圓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緩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壓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淺圈足,圈足平切規整,圈足足邊微傾斜。細沙底。胎質潔白細膩,底部露胎處呈淺黃色火石紅現象。盤體施細潤白釉。在燒成的白瓷上,以鐵紅彩料繪五爪雲龍。龍的特點是頭小、嘴長、角小,龍須為四條平行曲線由前向後飄逸向上,細頸長身,四臂粗壯有力,最粗處
幾乎與身軀一樣粗。肘上三條須帶飄動。鱗片成扇形層層疊壓。五爪成輪形,強勁有力,兩龍之間的空隙各有一矮腳流雲。盤心繪三朵矮腳雲,成品字排列,作逆時針方向移動。畫工精細,盤里與盤外的龍基本相疊,可見畫工繪瓷時非常用心。這樣精細的釉上彩工藝為明代的彩瓷,特別是為礬紅彩裝飾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紅瓷器
洪武時期釉里紅瓷器在國內外都能見到,但在工藝風格上有很大差異。從國內各博物館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較大,有的很大。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罐類作品,規格多樣,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釉里紅纏枝蓮紋大碗,口徑達38厘米的就有幾件,口徑最大的達40厘米。盤類器物有的口徑達45.5厘米,盞托類器物口徑達19.5厘米。杯類器物應該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杯,口徑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瓏的作品不多,社會上有拍賣公司拍賣的洪武釉里紅菱花盤,口徑達45.7厘米,製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相當於元末明初(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作品多數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幾厘米,罐類很少有高度超過10厘米的。在景德鎮市區施工現場也有這類小規格的釉里紅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類作品的殘片。在瑤里窯遺址,有規格較大的碗、高足碗類作品的廢棄物,也有比較小的高足杯類作品。估計小型實用的釉里紅主要由民間瓷窯作坊釉里紅這類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紅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紅彩(銅紅)畫出花紋,罩上白釉,高溫一次燒成。有紅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紋,花紋部分留白,花紋輪廓線以外的地方用銅紅塗抹,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特別是花紋為白花花紋以外的地面是紅色。青花釉里紅都是高溫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紋如枝葉藤蔓用青花畫出,花朵、果實等內容用銅紅畫出,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瓷器顯示出青枝綠葉(藍),紅花碩果。花紋面鋪鋪得較開,青花占的位置大,銅紅占的位置小,卻顯主導作用,青花起輔助和烘托作用。
銅紅很准控制,洪武時期釉里紅工藝水平不如青花明艷和穩定。從發掘資料看,有的燒飛了,有的不紅,有的呈黑色。筆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體形大罐,釉里紅是黑的,只能從花葉邊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隱隱一點紅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紋像釉里黑。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纏枝紋大碗,有許多燒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顯色比較鮮艷清晰,但顏色比較淺淡,相當多的釉里紅紅色暈散比較嚴重。
(四)紅釉瓷器
明朝政府規定紅色為最高等級的顏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宮廷規定"服務所尚,以赤為宜"。龍鳳也只有最高統治者才能使用。從社會上保存的洪武紅釉瓷器以及景德鎮的發掘品看,紅釉瓷器燒成是很難的。北京首都博物館珍藏一件紅釉暗龍紋盤,口徑16厘米。日本出光美術館珍藏一件洪武紅釉印花暗龍盤,口徑19.8厘米。盤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兩條五爪雲龍,盤心是三朵拖尾雲。紅釉不太厚,印紋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紅不夠明亮,而是紅中閃黃,1988年景德鎮在中華路兩側洪武地層出土一件紅釉侈口碗,口徑20厘米,內壁也印有暗龍,紅釉深暗發黑,釉層中因縮釉而出現的棕眼明顯。這些都表明洪武時期紅釉瓷器雖然精美,但工藝尚不夠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論》卷七《古饒器》條載:"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但在社會上及博物館收藏品中沒見到過這類黑瓷。在洪武墓葬、遺跡中也沒有發現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會上出現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確認識。劉新園先生在《洪武官窯的主要產品及其特徵》中談到洪武官窯窯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殘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與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鎮洪武官窯生產瓷器品種比較豐富,應用廣泛。它的工藝成就、藝術新風格的出現,為永樂、宣德及以後官窯瓷器的發展望定了基礎。
資料轉自博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