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歐陽請
⑴ <<西游記>> 鐵扇公主人物介紹
鐵扇公主
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人物,住在翠雲山芭蕉洞。乃齊天大聖孫悟空結拜兄弟牛魔王之妻,其子紅孩兒後被觀音所收。
西遊記中人物形像
鐵扇公主:又叫羅剎女,是女妖中十分厲害的一個,長得漂亮俊俏,與牛魔王是夫妻。
鐵扇公主住在翠雲山芭蕉洞,手使一把三尺寶劍,還有十分厲害的芭蕉扇。唐僧西天取經,被八百里火焰山擋住去路,只有借得芭蕉扇,扇滅八百里火焰,才能通過。孫悟空向羅剎女借寶扇時,被羅剎女一扇扇到小須彌山,誰知悟空因禍得福,向靈吉菩薩借得定風珠,再到芭蕉洞去借寶扇,後來悟空使計變成小蟲兒鑽進鐵扇公主的肚子,迫使羅剎女借給芭蕉扇。誰知智慧無邊的齊天大聖這次上了大當,借了一個假扇,越扇越旺,差點兒燒了自己。
所涉情節大致如下:
唐僧師徒四人趕奔西天,漸覺熱氣蒸人。問及鄉里,才知此地喚做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山周圍八百里火焰,銅頭鐵軀亦能融化,卻是去往西方的必由之路;若要西行、耕種,需向翠雲山芭蕉洞鐵扇公主借芭蕉扇。
悟空聞言,駕雲徑訪鐵扇公主。鐵扇公主惱恨悟空請菩薩收伏了紅孩兒,使她母子不得相見不容分說,抽出雙劍與悟空斗在一處。行者棒重,解數周密,鐵扇公主勘勘不敵,取出芭蕉扇,將大聖扇得無影無形。行者於風中直滾了一夜,天明落在小須彌山上,想起靈吉菩薩禪院即在山下,急往造訪。靈吉菩薩將如來佛祖所賜定風珠借與行者,行者駕雲徑返翠雲山。鐵扇公主取扇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動,公主大駭,收回寶扇閉門不出。行者變做蟭蟟蟲鑽進山洞,隱身茶沫下,被公主飲入腹中,立現原身踏其肺腹,頭頂其心。公主心痛難禁,只得將寶扇借與行者。師徒四人行至火焰山下,行者取扇盡力一扇,火勢愈烈,險些燒著身體,知被公主愚弄,忙返奔二十餘里,憩於道旁。土地獻齋,告大聖可與公主之夫牛魔王商議。行者依言往積雷山摩雲洞尋牛魔王,與牛魔王外室玉面公主相遇,行者故意擎棒威嚇,玉面公主逃入洞府引出牛魔王。行者好意央求,牛魔王掣混鐵棍劈頭就打,正酣斗間,有人請牛王赴宴,牛王架住金箍棒,徑去赴宴。行者暗隨,偷了牛王的避水金睛獸,化作牛王模樣,從鐵扇公主手中騙得寶扇,不料只知放大之法,不知縮小口訣,只得將大扇扛在肩上,回尋師父。牛王席散出門,不見坐騎,知為行者竊走,趕至芭蕉洞時寶扇已被騙走。牛王大怒,結束停當,徑奔火焰山,遙見大聖扛著芭蕉扇前行,知當面索取必不歸還遂變作八戒嘴臉,果然騙回寶扇,兩個相鬥難分。八戒與土地趕來相助,牛王不支,且戰且走,敗至摩雲洞口,玉面公主率眾妖助戰,行者等不敵而回,繼思不得寶扇勢難越山,若走岐路又壞了修行,只得與八戒、土地尋牛王再戰。行者與牛王鬥法,將牛王趕至芭蕉洞,八戒乘隙將摩雲洞眾妖盡皆剿滅。
後有四金剛奉佛旨來助行者降妖,托塔李天王與哪叱助行者生擒牛王,鐵扇公主急獻芭蕉扇為夫乞命。
孫行者接扇立往火焰山扇滅火焰,把扇子還與公主,保護師父西行。
⑵ 西遊記故事情節
下卷 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
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說破鬼神驚駭。挾藏宇宙,剖判玄光,真樂世間無賽。靈鷲峰前,寶珠拈出,明映五般光彩。照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壽同山海。卻說三藏師徒四眾,別樵子下了隱霧山,奔上大路。行經數日,忽見一座城池相近,三藏道:「悟空,你看那前面城池,可是天竺國么?」行者搖手道:「不是!不是!如來處雖稱極樂,卻沒有城池,乃是一座大山,山中有樓台殿閣,喚做靈山大雷音寺。就到了天竺國,也不是如來住處,天竺國還不知離靈山有多少路哩。那城想是天竺之外郡,到前邊方知明白。」
不一時至城外,三藏下馬,入到三層門里,見那民事荒涼,街衢冷落。又到市口之間,見許多穿青衣者左右擺列,有幾個冠帶者立於房檐之下。他四眾順街行走,那些人更不遜避。豬八戒村愚,把長嘴掬一掬,叫道:「讓路!讓路!」那些人猛抬頭,看見模樣,一個個骨軟筋麻,跌跌蹡蹡,都道:「妖精來了!妖精來了!」唬得那檐下冠帶者戰兢兢躬身問道:「那方來者?」三藏恐他們闖禍,一力當先對眾道:「貧僧乃東土大唐駕下拜天竺國大雷音寺佛祖求經者。路過寶方,一則不知地名,二則未落人家,才進城,甚失迴避,望列公恕罪。那官人卻才施禮道:「此處乃天竺外郡,地名鳳仙郡。連年乾旱,郡侯差我等在此出榜,招求法師祈雨救民也。」行者聞言道:「你的榜文何在?」眾官道:「榜文在此,適間才打掃廊檐,還未張掛。」行者道:「拿來我看看。」眾官即將榜文展開,掛在檐下。行者四眾上前同看。榜上寫著:「大天竺國鳳仙郡郡侯上官。為榜聘明師,招求大法事。慈因郡土寬弘,軍民殷實,連年亢旱,累歲干荒,民田菑而軍地薄,河道淺而溝澮空。井中無水,泉底無津。富室聊以全生,窮民難以活命。斗粟百金之價,束薪五兩之資。十歲女易米三升,五歲男隨人帶去。城中懼法,典衣當物以存身;鄉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顧命。為此出給榜文,仰望十方賢哲,禱雨救民,恩當重報。願以千金奉謝,決不虛言。須至榜者。」行者看罷,對眾官道:「郡侯上官何也?」眾官道:「上官乃是姓,此我郡侯之姓也。」行者笑道:「此姓卻少。」八戒道:「哥哥不曾讀書,百家姓後有一句上官歐陽。」三藏道:「徒弟們,且休閑講。那個會求雨,與他求一場甘雨,以濟民瘼,此乃萬善之事;如不會就行,莫誤了走路。」行者道:「祈雨有甚難事!我老孫翻江攪海,換斗移星,踢天弄井,吐霧噴雲,擔山趕月,喚雨呼風,那一件兒不是幼年耍子的勾當!何為稀罕!」
眾官聽說,著兩個急去郡中報道:「老爺,萬千之喜至也!」
那郡侯正焚香默祝,聽得報聲喜至,即問:「何喜?」那官道:「今日領榜,方至市口張掛,即有四個和尚,稱是東土大唐差往天竺國大雷音拜佛求經者,見榜即道能祈甘雨,特來報知。」那郡侯即整衣步行,不用轎馬多人,徑至市口,以禮敦請。忽有人報道:「郡侯老爺來了。」眾人閃過,那郡侯一見唐僧,不怕他徒弟丑惡,當街心倒身下拜道:「下官乃鳳仙郡郡侯上官氏,熏沐拜請老師祈雨救民。望師大舍慈悲,運神功,拔濟拔濟!」三藏答禮道:「此間不是講話處,待貧僧到那寺觀,卻好行事。」郡侯道:「老師同到小衙,自有潔凈之處,」師徒們遂牽馬挑擔,徑至府中,一一相見。郡侯即命看茶擺齋。少頃齋至,那八戒放量吞餐,如同餓虎,唬得那些捧盤的心驚膽戰,一往一來添湯添飯,就如走馬燈兒一般剛剛供上,直吃得飽滿方休。齋畢,唐僧謝了齋,卻問:「郡侯大人,貴處乾旱幾時了?」郡侯道:「敝地大邦天竺國,鳳仙外郡吾司牧。一連三載遇干荒,草子不生絕五穀。大小人家買賣難,十門九戶俱啼哭。三停餓死二停人,一停還似風中燭。下官出榜遍求賢,幸遇真僧來我國。若施寸雨濟黎民,願奉千金酬厚德!」行者聽說,滿面喜生,呵呵的笑道:
「莫說!莫說!若說千金為謝,半點甘雨全無。但論積功累德,老孫送你一場大雨。」那郡侯原來十分清正賢良,愛民心重,即請行者上坐,低頭下拜道:「老師果舍慈悲,下官必不敢悖德。」
行者道:「且莫講話,請起。但煩你好生看著我師父,等老孫行事。」沙僧道:「哥哥,怎麼行事?」行者道:「你和八戒過來,就在他這堂下隨著我做個羽翼,等老孫喚龍來行雨。」八戒、沙僧謹依使令,三個人都在堂下,郡侯焚香禮拜,三藏坐著念經。
行者念動真言,誦動咒語,即時見正東上,一朵烏雲,漸漸落至堂前,乃是東海老龍王敖廣。那敖廣收了雲腳,化作人形,走向前,對行者躬身施禮道:「大聖喚小龍來,那方使用?」行者道:「請起,累你遠來,別無甚事。此間乃鳳仙郡,連年乾旱,問你如何不來下雨?」老龍道:「啟上大聖得知,我雖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輩。上天不差,豈敢擅自來此行雨?」行者道:「我因路過此方,見久旱民苦,特著你來此施雨救濟,如何推託?」龍王道:「豈敢推託?但大聖念真言呼喚,不敢不來。一則未奉上天御旨,二則未曾帶得行雨神將,怎麼動得雨部?大聖既有拔濟之心,容小龍回海點兵,煩大聖到天宮奏准,請一道降雨的聖旨,請水官放出龍來,我卻好照旨意數目下雨。」行者見他說出理來,只得發放老龍回海。他即跳出罡斗,對唐僧備言龍王之事,唐僧道:「既然如此,你去為之,切莫打誑語。」行者即吩咐八戒沙僧:「保著師父,我上天宮去也。」好大聖,說聲去,寂然不見。那郡侯膽戰心驚道:「孫老爺那裡去了?」八戒笑道:「駕雲上天去了。」郡侯十分恭敬,傳出飛報,教滿城大街小巷,不拘公卿士庶,軍民人等,家家供養龍王牌位,門設清水缸,缸插楊柳枝,侍奉香火,拜天不題。
⑶ 急求西遊記第87回簡介
第87回:鳳仙郡冒天止雨,孫大聖勸善施霖。
師徒四人到天竺國,郡侯張榜求雨。悟空訪知原委,原來是玉帝惱火郡侯對其不敬,禁止降雨,導致大量人死亡。
唐僧見連年乾旱,百姓逃荒的逃荒,餓死的餓死,讓悟空幫忙下雨,悟空來到天庭,得知玉帝下令禁雨的原因是郡侯不敬天,故被降災。
悟空勸郡侯歸佛教,上天徑訪九天應元天尊,借來雷、電、雨諸神,降雨三尺。郡侯為四眾建生祠。
(3)西遊記歐陽請擴展閱讀:
該回相關人物:
1、鳳仙郡郡侯
復姓上官,乃天竺國鳳仙郡的郡侯,為官十分清正賢良,愛民心重,因妻不賢,惡言相鬥,一時怒發無知,推倒供桌,潑了素饌,果是喚狗來吃了。
玉帝大怒,懲罰鳳仙郡大旱。三年後,唐僧師徒經過此地,孫悟空幾番辛苦,上官郡侯也意識到了錯誤,於是玉帝令龍王降雨。
2、孫悟空
唐僧的大徒弟,豬悟能、沙悟凈的大師兄。孫悟空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拜菩提祖師學會長生之道、七十二變、筋斗雲,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
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他占花果山稱王,大鬧東海龍宮,被天庭招安為弼馬溫,又因嫌官小反下天自稱齊天大聖,然後擊敗天軍復被天庭詔安封為有官無祿的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時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後經觀音點化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⑷ 西遊記中誰是最被輕視的人
豬八戒就是最被輕視的人,看似沒什麼本事。
豬八戒就是這樣,表面看起來笨得要死,被猴子耍得團團轉,其實他可是有大智慧的主。就說三打白骨精吧,悟空為了救唐僧不顧緊箍咒的疼痛,幾次擊殺女妖精,卻被肉眼凡胎的師父誤會。唐僧不分青紅皂白念咒轟跑了悟空,下場卻是被黃袍怪抓進了山洞。最後豬八戒無奈之下只好去了花果山搬救兵。
悟空對不請自來的老豬極盡挖苦嘲諷,猴子猴孫也在一邊添油加醋。老豬面不改色心不跳,頗有大將風范。他先是裝瘋賣傻,任憑對方百般捉弄,消去了悟空大半火氣。後來又順水推舟,對大聖溜須拍馬,把個行者哄得開開心心。最後又使出來三十六計之激將法。
師徒取得真經,功德圓滿,在西天靈山大殿接受佛祖封賞。八戒對自己的凈壇使者頗有不滿,絮絮叨叨:佛爺爺,憑什麼他們成了佛,我卻只是個什麼凈壇使者?表面上看老豬好像對自己的受封牢騷滿腹,其實心裡卻是樂開了花的。
凈壇使者------不用象孫悟空那樣,頭上帶了個斗戰勝佛的高帽子,就得永遠失去了自由,被佛祖呼來喝去指東派西,哪裡有難哪裡去,成為徹頭徹尾的滅火隊員。等於自己給自己又上了一個緊箍咒,做好了是本分,做不好還要挨訓受罰,何苦來哉!
反倒是遠不如做一個自由自在的凈壇使者,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到哪吃哪,還受人尊敬。大吃大喝倒成了工作,關鍵是還不怕紀委夜半來敲門,吃的好睡得香,也不受約束,這樣的美差恐怕正是八戒做豬的最高境界吧!
八戒有什麼理由不樂呢?一生如此,夫復何求!
⑸ 《西遊記》中所說的玉皇大帝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一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些年數是怎麼來的
最起碼在明吳承恩之前沒有書或經記載過玉皇大帝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一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所以這應該是吳承恩自己編撰的。
以下是玉帝的來歷傳說,其中傳說四有提到過玉帝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這種說法是來自《西遊記》
傳說一
據明末清初人徐道所著《歷代神仙通鑒》(一名《三教同原錄》)卷一中記載:至昊天界,有國名光嚴妙樂國,其國王名凈德時王,妻寶月光王後,惟以仁慈側隱加之國人,躬行五嶺未嘗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災害不興。但以年老無子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誠心向道。勇猛黃老(即中黃子,初開天地時五老之一)曰:因緣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虛至真之氣投聖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為三才之聖,上真以為如何?黃老點頭,即將碧玉瑤光如意吹口真氣此乃天外靈寶,遂變一嬰孩身。這時凈德時王在寢室中忽見祥光照耀宮殿,作百寶色。有許多儀仗,護一九龍輦,浮空而來,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兒面園耳大,眉清目秀,遍體毫光罩定。國王與王後心甚歡喜,恭敬接禮長跪道前。二真曰:下愚無嗣願乞此孩為子,伏惟哀潤聽許。黃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證無極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國王上前拜領,二真從寶椅中托出遞給,國王雙手來接,重如山嶽,掙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覺,是一夢,急召王後言之,所見相同。至此後,國王精神倍長,三年後王後生下一聖明王子。自幼即舍國修道,經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號曰:清凈自然覺王如來。又經十萬劫,方證玉帝,總執天道之神。
傳說二
玉皇大帝 是天庭的最高領袖,相當於地上的皇帝,但地位低於三清。後來與四御(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平起平坐,儒教則稱昊天上帝。
傳說三
據明刻本《搜神記》(東晉史學家干寶著)載:「按聖紀所載雲:往昔
去世有國名號光嚴妙葯,其國王者名曰凈德。時王有後,名寶月光。王乃無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將老而無太子,身若崩滅,社稷九廟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詔諸道眾,於諸宮殿依諸科教懸諸蓋,清凈嚴潔廣陳,供養六時行道,偏禱真聖,已經半載,不退初心。忽一夜,寶月光皇後夢太上道君,與諸至真金姿玉質清凈之,駕五色龍輿,擁大景旌施蔭,明彩霞蓋。太上道君安坐龍輿,抱一嬰兒,遍身毛孔放百億光照,諸宮殿作百寶色,幢節前道,浮空而來。是時,皇後心生歡喜,恭敬接禮,長跪道前曰:君言今王無嗣,願乞此子為社稷主伏,願慈悲哀愍聽許。爾時道君答皇後曰:願特賜汝。皇後禮謝。道君後而乃收之。皇後收已,便從夢中歸覺而懷孕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於王宮。當生之時,身寶光穆,充滿王國,色相妙好,觀者無不贊賞。 太子長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於其國中所有庫藏一切財寶,盡皆散施窮極困苦,鰥寡孤獨,無所依怙飢饉殘廢一切眾生。仁愛和遜歌謠,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從歸仁太子。父王大加慶賞。 爾後,王忽告駕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國於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過是劫,已歷八百劫身,常舍其國為群生;故割愛舉道。於此,後經八百劫,行葯治病,亟救眾生,令其安樂。此劫已盡,又歷八百劫,廣行方便,啟諸道藏演說靈章,恢宣正化,敷揚神功,助國救人,自幽及顯過。 此已後再歷八百劫,亡身殞命行忍辱。故舍已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征金仙,號日清凈自然覺王如來。如是修行,又經億劫,始證玉帝。」 根據經書內容計算,玉帝的年齡大約等於一百幾十億歲,大概相當於宇宙還未形成時的年代。 【以下只是民間小說虛構故事內容。並非中國正統信仰和宗教內容,請理智看待所有小說。】
傳說四
據明代虛構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推斷,玉皇大帝當出生於中生代的三疊紀,(距今約2.468億年),見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佛祖聽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不當人子!折了你的壽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
傳說五
依據民間故事記載的平民升天說:根據歐陽飛編著《諸神傳奇》,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個寨主,名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話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地間一切祥和,後來諸神開始爭斗,人間荒淫無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亂,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尋找才德兼備之人來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為乞丐,四處尋找,後來到了張家灣,發現人稱「張百忍」的張友人將寨內治理的非常和睦,並且為人和善慈悲,因此帶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後來三界眾神仙紛紛陳請共同推崇張百忍為「終身天帝」,共稱「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總皇帝,因此加稱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⑹ 西遊記裡面的人物的評價
孫悟空---英勇善戰 豬八戒---好色懶惰 二朗真君--冷酷無情 唐僧--心地善良 拖塔天王--公私分明 沙吾凈--尊老愛幼 白骨精--心狠手辣 牛魔王--十分粗魯 觀世音菩薩--大方無比 四大天王--對玉王大帝忠心耿耿
調皮機靈,詭計多端的老孫;大腹便便,視食如命的老豬;老實忠厚,謙虛謹慎的老沙;有時心軟,有時固執的唐僧。這些生動形象、逼真的人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首先,我想談一談對唐僧這個一向人們褒貶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軟,沒有主見。就等"三打白骨精"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變,唐僧不辯真假,也不能怪他,畢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說出實情,並有白骨脊樑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證明,唐僧就應相信悟空。八戒一向愛和悟空對著干,在一旁挑釁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軟,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師傅,莫念!莫念!"聽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嶺,擒妖除怪,跟隨唐僧一行吃盡了千辛萬苦。而唐僧心裡糊塗,不明真相,竟然過河拆橋。第二:言而無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寫過一紙貶書,作憑證,不要悟空做自己的徒弟。還發過一段驚人的毒誓:"今後再要你,我就墜下地獄,不地超生!"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可當黃袍怪施法將唐僧變為老虎,悟空急忙迎救之時,唐僧的誓言又在哪裡?唐僧只有感激、只有道謝,但內心更多的是羞愧與驚訝!迷途知返自然比執迷不悟要好得遠。可是,"為人師表"啊!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第四:固執,自作主張。以"盤絲洞七妖作法"為例。唐僧自作主張去化齋,徒弟們好言相勸,無奈唐僧十分固執,結果成了七個女妖的"上門午餐",唐僧這才含淚悔恨。可是唐僧啊!你為什麼總是要做"事後諸葛亮"呢?
然後是孫悟空:
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於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經"表現他見惡必除、除惡必盡的精神。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後,經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鎮壓,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在重重困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機,就是鎮魔者孫悟空的主要特徵。
接下來是豬八戒:
最初的影響是好吃懶做,因為這個原因已經讓孫悟空罵了又罵,同時也給師徒四人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在孫悟空被趕走的這些時候里,它又因為貪睡,害得唐僧誤入妖怪的洞穴。不過有的時候,它也挺聰明的。在去請孫悟空的路上,它用了激將法,這點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它也很重義氣,雖然平時孫悟空一直罵他,但在孫悟空被趕走時,它也落下了眼淚,不是嗎?
最後是沙和尚:
老實,這是談到他的第一印象,其他的就覺得沒什麼很特別的,相對於豬八戒來說,它更認真,願意吃苦,毫無怨言。
觀世音菩薩選了四個人,真是絕配,孫悟空一身本領,豬悟能敢於斗爭,沙悟凈憨厚沉穩,唐僧心地善良,師徒四人經歷千難萬險,終於修成正果,成仙成佛,我真為他們高興!
一、豬八戒辯證形象
《西遊記》中豬八戒身上既有神的本領和神通,還有豬的貪吃貪睡的特點,更有人的吃苦耐勞、憨厚率直的品質和自私、好色及懶惰的習性,在他身上體現了神、豬、人的完美結合。豬八戒形象的主要特點如下:
貪吃,卻「貪」而不挑。豬八戒貪吃,可以說飢不擇食。書中第十八回借高太公說出他「食腸卻又甚大: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彀。喜得還吃素。」的特點;書中第二十四回寫了他垂涎三尺囫圇吞下人參果後不知滋味卻還想吃的饞相;書中第四十七回因吃得多被陳家莊的僕人稱之為「磨磚砌的喉嚨,著實又光有溜」; 第54回,在西梁女國光祿寺東閣就宴,八戒把那些五花八門的菜餚「一骨辣噇了個磬盡」(P758-759)。對八戒最有吸引力的字眼就是「齋」、「飯」這些字眼。西梁女王教取御米三斤,八戒聽說個「飯」字,便接了捎在包袱之間,也不嫌沉重。(P760)書中第六十二回在光祿寺的國王筵席上「將一席果菜之類,吃的罄盡。少頃間,添換湯飯上來,又吃得一毫不剩。巡酒的來,又杯杯不辭。」為了一個好吃的脾性被白骨精等妖怪欺騙;被唐僧罵成「槽里吃食,胃裡擦癢」的畜生;更數次被孫悟空以有好吃的為誘惑騙去幫其辦事,受到戲耍和捉弄。可以說,豬八戒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不在乎有無美味佳餚。
貪睡,卻「貪」不擇地。豬八戒貪睡,如書中第二十八回,在黑松林化齋的路上,他尋思,「我若就回去,對老和尚說沒處化齋,他也不信我走了這許多路。……也罷,也罷,且往這草科里睡睡。」 (P382)絲毫不考慮焦急的師父。書中三十二回讓他巡山,「他一頭鑽得進去,使釘耙撲個地鋪,彀轆的睡下」,可以說豬八戒無論在怎樣至關緊要的場合都要擠出時間睡覺,而且不管是草窩里、樹杈上、石縫間隨處一躺,都能酣然入睡並鼾聲如雷。
貪財,卻「貪」而不奪。豬八戒比較貪財愛物,趁著無人就偷納棉背心,看到富貴就心癢難撓,得到賞賜的黃金和白金就想接。第38回,孫悟空為了煽動八戒半夜去井裡打撈國王屍身,便騙他有寶貝,八戒果然十分賣力地下了井龍王水晶宮。(P528)第76回,孫悟空假冒勾司人要拿豬八戒的性命,八戒終於招供在左耳朵眼和里藏著四錢六分銀子的私房。(P1056)第94回,天竺國王留下唐僧做女婿,送三個徒弟黃金十錠,白金二十錠,八戒財色心重,即去接了。(P1288)豬八戒之所以想得到這樣一些財富,是因為他作為一個普通勞動者,認為這是勞動所得。盡管有些貪心,但絕不巧取豪奪。
貪色,卻「貪」而未淫。豬八戒好色,只要一看見年輕漂亮的女子,哪怕是妖怪搖身一變而成的,都會在口中連聲不停地喊著女菩薩,並且心裡跳個不停地想著女菩薩,因而被認為是凡心未盡。第18回,天篷元帥因酒後「色膽如天叫似雷」調戲嫦娥被貶出天庭,到了凡間,仍不思悔改,見了神、人、妖都兩眼發直,寸步難行。雖然擄了高翠蘭卻也沒強占她。第23回,豬八戒貪戀四聖化變的母女四人的富貴與美艷,反倒受了一場大苦,出了大丑。見了白骨精生得俊俏就動了凡心,跑了個豬癲風。在女兒國看到女王後「忍不住口嘴流涎,心頭撞鹿,一時間骨軟筋麻,好便似雪獅子向火,不覺的都化去也。」並發起風來要留下來和女王做夫妻。第72回,在濯垢泉也只是變成鯰魚,在化為美女的七個蜘蛛精的腿襠里亂鑽了一些時候 (P999),並未與蛛蜘精們亂性。相反,在打蜘蛛精時倒比孫悟空更加毫不留情。第95回,在眾目睽睽下,他見了霓裳仙子動了欲心,抱住說:「姐姐,我與你是舊相識,我和你耍子兒去也。」(P1297) 這些行徑至多可以說是色心不改,但都沒有達到「淫」的程度,堪稱「好色而不淫」。成了正果後連如來佛祖也對其做出了「色情未泯」的評價。
作戰勇猛,但易於動搖。豬八戒作戰勇敢,在妖魔面前從不屈服。只要力所能及,奮力殺敵毫不含糊,一把五千零四十八斤的九齒釘耙使得兇猛。只要妖怪不是他的對手,總是「一耙築死」。很多情況下,豬八戒和孫悟空並肩作戰,比如黃風洞用耙築死虎先鋒,流沙河大戰沙悟凈,火雲洞斗紅孩兒,琵琶洞打蠍子精,駝羅庄捉紅鱗大蟒蛇時,這獃子協助孫悟空奮力出戰。難能可貴的是,他雖然屢次被妖怪擒拿,但卻從來沒有投降屈服過,總是不停地對妖怪又罵又嚷,奮力抗爭。但豬八戒遇到困難就產生動搖,打退堂鼓。在將要踏上取經之途時,豬八戒「上復丈母、大姨、二姨並姨夫、姑舅諸親: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辭,休怪。丈人啊,你還好生看待我渾家:只怕我們取不成經時,好來還俗,照舊與你做女婿快活」。在取經路上,遇到一點挫折後,尤其是每當唐僧被妖怪捉住時,豬八戒動不動就吵著分行李、散夥,鬧著要回高老莊做女婿去。第七十五回寫獅駝嶺洞窟中的三個魔王,有所謂進入其中就會化成膿的所謂陰陽二氣瓶的寶物。孫悟空被吞了進去,八戒感到非常絕望,向沙悟凈說道: 「你拿將行李來,我兩個分了罷。」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開了,各人散火:你往流沙河,還去吃人;我往高老莊,看看我渾家。將白馬賣了,與師父買個壽器送終。」
自私自利,但能顧全大局。豬八戒在很多時候,都先考慮自己,避害遠禍。如第20回,「哥啊,你不曾聞得『避色如避仇,避風如避箭』哩!我們躲一躲,也不虧人。」(P273) 第21回,「曉得!曉得!你只管快快前去!老豬學得個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P290] 第41回,「哥啊!你被那妖精說著了,果然不達時務。古人雲:『識得時務者,呼為俊傑。』那妖精不與你親,你強要認親;即與你賭斗,放出那般無情的火來,又不走,還要與他戀戰哩!」表明了自私的心態。但是在關鍵時刻,他又能顧全大局,承擔責任。取經途中的重活、臟活都由他干。像挑行李,背死屍,埋人頭,清除稀柿衕等粗活、累活、臟活這些孫悟空不願干、不屑乾的,都是豬八戒來乾的。遇到妖怪眾多的關鍵時刻,也能挺身而出。如果沒有豬八戒揮耙上陣,孫悟空也孤掌難鳴。
憨厚率直,但粗中有細。豬八戒幾乎從不隱瞞自己的慾望。有一種擺脫一切束縛的無牽無掛的天真。雖然經常受到孫悟空的戲弄和訓斥,但怨而不恨,哀而不傷,仍然對其言聽計從,不作計較,自得其樂。雖然豬八戒大多時候頭腦簡單,但有時也能做到粗中有細,用智謀來取勝,可以說蠢呆中透著一絲智慧。如書中第四十一回八戒為人事不醒的孫悟空按摩揉擦。書中第四十八回用稻草包馬蹄防止在河冰上滑倒。書中第三十一回豬八戒急中生智激將孫悟空離開花果山去救唐僧,更能彰顯出他的智慧的一面。
偷懶耍滑,但能吃苦耐勞。豬八戒雖然懶惰,但也能夠吃苦耐勞。在高老莊,豬八戒替老丈人高太公「掃地通溝,搬磚運瓦,築土打牆,耕田耙地,種麥插秧,創家立業」。再如招親時「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顯出他的力大無比和吃苦耐勞。取經路上的臟活、累活很多都是豬八戒乾的,挑了一路「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匾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銅鑲鐵打九環杖,篾絲藤纏大斗篷」的重擔,可謂取經路上的長工,連如來佛祖也說「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書中六十四回他抖擻精神變得高大身軀,用耙摟開八百里荊棘嶺,並幽默地在石碑上添上兩句「自今八戒能開破,直透西方路盡平」。書中六十七回變成一個大豬冒著惡臭用嘴拱開八百里稀柿街。
二、 豬八戒喜劇形象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詩學》說:「喜劇是對於比較壞的人的摹仿,然而,『壞』不是指一切惡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種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種錯誤或醜陋,不致引起痛苦或傷害。」豬八戒形象的表裡不符、內外不一、荒謬怪誕、矛盾百出令人忍俊不禁。這種喜劇性色彩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豬八戒的名字。所謂八戒,即佛教徒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准確說來,應該稱為八戒一齋。八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鬢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卧高廣大床。豬八戒具有凡夫俗子的貪吃貪睡貪財貪色和懶惰的習性。雖然號為八戒,實際上什麼也戒不了。這既與他錯投豬胎有關,又是人性的表現,更是它自身特點所決定的。
二是豬八戒的模樣。豬八戒長得豬頭人身,書中第八回寫他「卷臟蓮蓬吊搭嘴、耳似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豬八戒相貌醜陋,生得長嘴大耳朵,腦後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像個豬的模樣。又有騰雲駕霧和變化的本領,是豬與人和神的綜合體。豬八戒相貌醜陋,長長的嘴巴、大大的耳朵,胖大臃腫的體態,加之豬的貪吃、貪睡、懶惰的特點都集中在豬八戒的身上,而且吃相非常誇張,睡覺更不分場地,使得這種「呆」、「夯」的特徵不斷製造出喜劇情調。貪吃好睡、笨拙等又都符合豬的習性。
三是豬八戒的武器。豬八戒的九齒釘耙雖然是個寶物,可孫悟空說這耙是做園工築地種菜的,沙僧也說「看你那個銹釘耙,只好鋤地與種菜」,一路上更有很多妖怪嘲笑豬八戒的釘耙,鋤地用耙子尚可,但充當武器就充滿戲謔意味,增添了許多喜劇性色彩。
四是豬八戒的變化。豬八戒有三十六般變化,但也不能隨心所欲,只能變一些笨重的東西。如只能變山、變樹、變石塊、變土墩、變賴象、變科豬、變水牛、變駱駝。書中第四十七回「真個變過頭來,就也象女孩兒面目,只是肚子胖大,朗伉不像」,需要悟空幫忙才變成輕巧的小女孩兒,讓人發笑。他是豬精式的人,作為豬精,他雖外貌醜陋,但本領高強。把動物的姿態強加在人上,表現出生性笨拙的不協調讓人感到非常可笑。
五是豬八戒的言行。豬八戒醜陋無比又反以為美,蠢笨無能而又自作聰明,憨厚老實又愛耍小心眼,具有濃厚的喜劇色彩。在取經路上這樣艱難的情況下,他還偷偷攢下私房錢。取經途中,豬八戒不斷犯錯誤,又不斷改正錯誤,並常常自食其果。怕孫悟空搶了頭功,前去助陣敗下陣來,卻躲進草叢睡大覺,既滑稽荒唐,又可笑可恨,有著直率可愛的一面。巡山化齋時,在平頂山對著石頭編造謊言,自以為滴水不漏卻被悟空當場揭穿。豬八戒主動馱悟空去水底,想跌壞悟空卻反被捉弄。唐僧在三個徒弟中對豬八戒比較偏愛寬容,可豬八戒卻多次在唐僧被擒以後,嚷著要分了行李散夥,絲毫不把師父的性命安危放在心上,與美猴王所說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豪言壯語形成強烈的對比。明明長得一臉豬相,豬八戒卻常說:「粗柳簸箕細柳斗,世上誰見男兒丑」、「丑便丑,奈看,再停一時就俊了」 "人才雖俊其實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幾句口號兒:雖然人物丑,勤緊有些功","我們丑自丑卻都有用"。掩耳盜鈴般自己欺騙自己。豬八戒不講禮儀,戲弄權威,書中第四十四回豬八戒把三清扔進茅廁還嘴裡禱著讓其做個受氣的天尊。成了正果還鬧地位觀念,吵著如來佛組分配不公。這種調侃不由使人感到愉悅,進而笑出聲來。豬八戒在悟空面前喊他哥哥,可一旦離開孫悟空就罵他弼馬瘟,表現出兒童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不但不可恨,反而變得可愛。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豬八戒的話語更是貼近其思想意識和性格特徵,只有豬八戒才能說出的特色語言,極具喜劇色彩。豬八戒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喊出了「齋僧不飽,不如活埋」、「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吃了飯兒不挺屍,肚裡沒油脂」的經典話語,更幽默地說出「干魚可好與貓兒作枕頭」、「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里來,水裡去」等諺語,甚至嘲笑悟空「哥哥不曾讀書。《百家姓》後有一句『上官歐陽』。」顯示自己的學問,特別是第四十一回當紅孩兒放火時豬八戒緊張地說出「把老豬弄做個燒熟的,加上香料,盡他受用哩!」 語言風趣,富有個性化。用插科打諢的語言營造了舞台上的喜劇效果。
六是豬八戒的理想與面對的現實。豬八戒的理想是過上普通老百姓那種「男耕女織樂井田」的生活模式。從根本上說,豬八戒參與取經是一種人生的無奈,他更願意過高老莊的農家生活。因為豬八戒身上有著強烈的「入贅情結」,時刻想過上穩定的小生產者生活。加入取經隊伍後,作為慾望很強的豬八戒與出家成為和尚的豬八戒,是水火不相容的。豬八戒基本沒有宗教信仰,因為他是一個俗人,只追求現時的、當下的人生享樂而不相信未來。豬八戒飯量很大,卻沒有孫悟空化齋本領大,時常忍飢挨餓;色心未泯,卻沒有唐僧的英俊容貌,一路上入贅的夢想全部以破滅告終;偷懶耍滑卻受到師徒三人的打罵和歧視,所以吃盡了苦頭的豬八戒經常發牢騷要散夥回到高老莊。理想和現實所產生的矛盾不僅鬧出了很多喜劇,更放大了豬八戒身上的可笑之處,使人忍俊不禁。最後被如來佛祖封為凈壇使者成了正果,標志著充滿矛盾性格的豬八戒經過苦難的歷程,終於喜劇性地戰勝自己,完成了人性、神性和動物性的完美統一。
三、豬八戒形象意義
豬八戒的形象具有時代意義。在《西遊記》中,豬八戒不習慣更不喜歡長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護僧取經是出於無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難,總是第一個打退堂鼓,要散夥,嚷著回高老莊做女婿、種地過日子,這種回歸土地、眷念家園、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長期依附於土地的典型的農民意識和農民心理。可以說,豬八戒是一個來自鄉村的勞動人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存在守著土地而養成的頑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對立,表現著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願望。豬八戒身上貪財、貪色、自私自利,還表現著明代社會好色好貨思想的沉澱,反映了當時小生產者、小市民的意識特點,具有那個時代的思想特色。因為,隨著明代中葉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新生的市民階層繼宋、元之後進一步壯大,並在社會中開始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於中國已經衰落的封建經濟仍然非常強大,整個社會仍然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所以,明朝新興市民階層中仍然存在著進步與保守兩種因素。豬八戒形象在明朝的市民階層中具有普遍性,是個「充滿人慾的藝術形象」,是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的一個代表著農民階層並具有市民特徵的下層人民形象。
豬八戒的形象具有當代意義。豬八戒率性而為,張揚個性,其自然天性根源於他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凡夫俗子;一個普普通通、安守本分,一個並不情願、時時打退堂鼓的凡夫俗子;一個作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可以輕松嘲笑並調侃的對象,一個來自於人民內部的、帶有芸芸眾生的人性優點及弱點的形象,因此,具有迎合大眾文化的當代意義。如民間中的一些歇後語:豬八戒背媳婦——費力不討好;豬八戒耍耙子——就會一手;豬八戒掏耳朵——裡面有貨;豬八戒調戲嫦娥——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當代也涌現出了幾部關於豬八戒的影視產品,如《春光燦爛豬八戒》等。豬八戒之所以在當代大眾文化圈裡得到這樣的歡迎,主要是與他的親和力有關,與當今人們的精神需要有關。所以,在當代社會,豬八戒的形象具有普遍意義。
西遊記〉中的人物
〈西遊記〉中貫穿作品始終的四大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對他們四人的性格形容呢,就是皮猴·憨豬·嚴師·忠僧。這,也是我們經常評論的話題。
(一) 頑皮機智的孫悟空
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誕生之地。美麗的山水、飄香的花果養育了聰明機智富有靈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氣概。在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確是一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簿」;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期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說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但是從五行山下出來以後的悟空,雖說是頑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使得他歸順、聽話了。孫悟空的超級本領在這時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駕師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其實這也是悟空聰明機智的一面,如果不聽話,就要上「緊箍」,甚至被趕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駕師父西天取經的任務。林語堂說這代表「不甘約束的人類精神與神聖的規范之間的沖突」。孫悟空———美猴王,聰明勇敢的化身,我們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 功利憨厚的豬八戒
提起《西遊記》中豬八戒,人們總是將他與「好吃懶做、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好聽的詞彙聯系在一起。的確,豬八戒也干過「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在「豬八戒吃西瓜」這一情節中他的這一特點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看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總是在一次次地原諒自己的貪婪(先後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後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里。(在一個個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為師父西去取經的曲折道路上,雖然沒有悟空神通廣大的超常本領,卻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無底洞、大戰盤絲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幫手。豬八戒,是吳老先生筆下的一個戲劇性人物,雖然有著許多的缺點,而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他的醜陋和厭惡。相反地,在他的這些缺點背後,透露出來的憨厚老實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是一個「充滿人慾的藝術形象」。豬八戒,讓我們覺得可親又可愛。
(三) 嚴格執著的唐僧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經途中的一個忠誠衛士,也是讓師父操心最少的一個徒兒。肩挑千里重擔,沒有半句怨言。師兄鬧矛盾時,他從中調停和解;師父遇難時,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盡管平時少言寡語,但在保護師父的戰斗中沖鋒陷陣,英勇無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好的評價:
路上降妖除怪,積德行善,為民除害。可總是被唐僧冤枉,可是每次冤枉之後,他不但不報復還主動認錯。孫悟空是一個盪魔除邪、匡危扶傾的英雄豪傑。他以叱吒風雲的戰斗姿態,救民於水火,除霸於當道,表現了極大的救世熱忱。套用神靈啟示烏雞國眾僧的話語,他「專秉忠良之心,與人間報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孫悟空成為多災多難的民眾所企盼的真正救星。具有頑強執著、不屈不撓的英雄品質。在打白骨精、降平頂山和獅駝嶺妖魔、借芭蕉扇等過程中,他都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戰斗。實際上,挫折、失敗對孫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瀕臨絕境、孤立無援,甚至被妖魔繳去金箍棒,他都從不氣餒,往往吸取教訓,計上心來,重新抖擻精神,繼續作戰,終於絕處逢生,贏得勝利。用孫悟空自己的話說:「老孫的買賣,原是這等做,一定先輸後贏。」這生動地體現了英雄人物不畏艱險、前仆後繼的頑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