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格王朝遺址干屍圖片

古格王朝遺址干屍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1-24 11:56:27

㈠ 古格王朝遺址和崗仁布切神山,怎麼翻譯為藏文,我是要P圖上去的,最好能清晰些。

གུ་གེ་རྒྱལ་རབས་ཀྱི་གནས་ཤུལ་古格王朝遺址

གནས་རི་གངས་རིན་པོ་ཆེ་剛仁波切神版山權

㈡ 古格王朝現存遺跡有哪些

古格王朝遺址約為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l處,發現武器庫l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古格王朝遺址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黃土坡上,地勢險峻,遺址佔地約18萬平方米,從山麓到山頂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王宮建築、佛塔和洞窟、碉樓密布全山,達600餘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築群,氣勢恢弘壯觀。古格王朝宮殿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東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數為一層建築,也有二三層建築。王宮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系當年王朝集會的議事大廳,為王城中最軒敞的建築,現僅存圍牆。山頂北部有一洞口,通向國王「冬宮」,由8個窯洞組成。冬宮為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古格王朝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古格遺址現存較好的有寺廟、殿堂5座。分別為度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回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

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有700餘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後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壁畫上的人物極具動感,數千人物絕少雷同。廟內天花板上的圖案多達500多種,大部分為裝飾圖案,少量為飛天、瑞獸題材。這些圖案色彩濃艷,線條流暢,借鑒了印度、尼泊爾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古格王國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時代風格。透過這些氣勢宏大、風格獨特、絢麗斑斕的圖畫,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古格遺址周圍發現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

㈢ 神秘無比的古格王朝是如何一夜間消失的

網友試問天下:

9世紀中期,吐蕃王朝逐漸衰落,西藏社會進入割據時期。王室後裔中相繼興起拉薩王系、山南雅隆覺沃王系、古格王系、拉達克王系等等。諸系中影響最大,歷史遺存最豐富的首推古格王系。?古格王系起於10世紀中期,由吐蕃第9代藏王朗達瑪的曾孫吉德尼瑪袞創建。史載,朗達瑪殺其弟篡奪王位,又因毀滅佛法被僧人刺殺。其後,兩妃各挾其子爭奪王位,征戰近30年,民不聊生。平民奴隸於王室紛亂中揭竿而起,處死了維松的兒子貝考贊,其子吉德尼瑪袞攜眾逃亡阿里——羊同(即象雄)的札布讓(即札達縣),不意竟成為統一阿里的君王,他的幼子德祖袞受封於雲彩彎彎的地方,即札布讓,成為皇皇700餘年古格王朝的開國君主。

而關於古格王朝的滅亡有兩種說法:一說是1630年被拉達克王僧格南傑所滅,一說是1840年亡於印度道格拉斯王朝。各說有理有據,且西藏歷史上確實在阿里地區發生過這兩次戰爭。根據《拉達克紀年史》,前一說更可靠。16世紀末葉,黃教立足未穩,各教派角逐紛爭,拉達克王利用西藏內部的混亂對古格宣戰,以報復古格王對他家族榮譽的侮辱:古格王曾經拒絕了與其妹妹的婚事。戰爭持續了15年,直到葡萄牙傳教士帶來的天主教引起政權內部對立,僧侶們引狼入室才使強大的古格遭到滅頂之災。

古格王朝遺址位於西藏阿里地區的札達縣境內,象泉河南岸,在一座高300多米的黃土山上,曾經是古格王朝的宮堡。這座宮堡從10世紀至16世紀不斷擴建,規模十分龐大。由王宮、廟宇、佛塔、洞窟組成;宮堡依山疊砌,從地面到山頂建築物高度達300米,居高臨下,地勢險峻,氣勢雄壯巍峨;內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外有堅實的城牆,猶如銅牆鐵壁,巍然屹立!整個王國依山疊砌,遺址面積18萬平方米,包括300多座房屋,300餘孔窯洞及三座10多米高的佛塔,有紅廟、白廟、輪回廟、枕不覺廟、王宮殿和集會議事殿等廟宇、殿堂。其中,尤以紅、白、輪回三廟保存最為完好。各廟之內,還殘留許多泥塑佛像和生動的壁畫。

高踞山頂的議事廳,已是王城中最為軒敞的建築,但也大約只有半個藍球場大,目前僅存圍牆,讓人遙想其間曾有過的繁華、禮儀與紛爭。王宮遺址,分夏宮和冬宮。夏宮建在地面,規模很小,面積勉強及得上城裡一室一廳的房間,由於年久失修,僅留斷壁殘垣。冬宮修在地下,現保存完好。是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瞭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在山頂上有一些開式暗道通往冬宮宮區,宮區中間是廊道,兩邊各有數十間居室,大小不一,都是窯洞。窯洞不僅是古格人生前的住所,也是他們死後的歸宿之地。

網友寶小白:

和象雄一樣,古格是一個被忽視的古文明遺址。

它的壁畫給予人的美感震撼,絲毫不亞於敦煌。

可是,敦煌學已經一百年了,而古格學才剛剛開始。

古格王朝,曾鼎盛一時,擁有十萬之眾。

它的國教是佛教,國內的僧侶足有五六千人。

它的身上流淌著高貴的血液——古格王們是松贊干布的嫡系後裔,吐蕃王室的真正子孫。它傳承了16代國王,建朝700餘載。

然而,一夜之間,這個神秘的王國忽然就消逝了。

是因為弱小嗎?

不。

古格王朝相當富饒,畜牧業又發達,周邊的小國小邦經常起兵來犯,掠奪牛羊和錢財,但都被古格王國軍隊擊敗。

古格王朝的崩潰,是一連串多米諾骨牌推倒的結果。

而第一塊骨牌——是在歐洲大陸上興起的馬丁·路德新教運動。

第二塊,是葡萄牙人建立起的海上霸權。

第三塊,則是天主教的海外傳教。

一個垂涎東方有無窮的財富,一個為重振昔日天主教會的聲望,葡萄牙跟梵蒂岡就這么一拍即合,聯手進行擴張殖民擴張與宗教擴張。

在派遣傳教士的過程中,葡萄牙意識到這么一點:天主教要在遠東紮根,就必須先征服中國。

一個葡萄牙傳教士安奪德,就被派遣到了遙遠的西藏。

當時的古格,藏傳佛教極為興盛,而王權相對式微。

為了讓王權重振,當時的古格國王欣然接納了安奪德,並在王城內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

教堂以後建成以後,安奪德神父苦心經營了一年多,受洗禮者共計只有13人——相比起「收服」古格國王、王後的勝利,這簡直是往臉上打耳刮子一樣的諷刺了。

安奪德急了,他開始不擇手段來換取「給上帝的獻禮」:他煽動修士們與僧人公開對立,又蠱惑古格國王動用政治力量。

而古格國王錯誤地判斷了形勢,真以為天主的力量能改變一切,於是不識時務地開展了對僧人們的宗教迫害:沒收了已出家的王室貴族的土地與收入;派軍官剝奪寺院權力,強制所有僧人還俗娶妻;禁止百姓們再去供養和朝拜寺院??

古格國王強制性的「滅法」,一實施就是三年,這不僅導致了僧侶們的憤怒,也引起民眾的反抗,甚至連派去收沒寺院財產的官兵們也表達了抗議。然而,他們對國王的規勸與警告完全不起作用,國王更加變本加厲地崇拜那個西來的「十字架」。

一時間,舉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反對國王、密謀暴動的氣氛。在這種情況下,拉達克摻和進來了。

拉達克王朝,與古格王朝同根同源。是第一代阿里王的子嗣。

拉達克與古格,是名副其實的「兄弟之邦」,但在數百年歲月中,利益戰勝了一切,兩國時起爭端。

在古格王朝內耗之際,拉達克國王親率軍隊趁虛而入,星夜兼程趕赴古格包圍了扎不讓——古格王朝都城。

王城很堅固。然而,再多的糧草、再多的箭石,一旦被圍困起來,也只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終於,拉達克人攻入了王城。

據說,古格國王曾與拉達克人達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傷害百姓!然而,當那些誓死效忠於國王的戰士們放下武器之後,背信棄義的拉達克人卻將他們全部押解至干屍洞前處以極刑,拋屍於洞內。

——這就是古格遺址中著名的「干屍洞」。

此後,拉達克王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達克,將古格殘酷滅國。

有著700年歷史的古格王朝,就這樣一夜間流星般地隕落了。

網友孤獨小悅:

古格王朝的消失至今仍是個謎,但有史料記載,古格王國的覆滅緣於戰爭。

古格王國的居民都是虔誠的藏傳佛教徒。後來,葡萄牙人到了印度果阿,又從果阿來到扎達的古格王國。葡萄牙傳教士首先說服了王後,接著說服國王改信天主教。正在這個時候,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寺院的喇嘛偷偷和拉達克人取得了聯系,克什米爾人打了進來,與喇嘛們里應外合,古格王國就這樣被推翻了。

從記載和考察的結果上看,戰爭造成的屠殺和掠奪並不足以毀滅古格文明。可事實上,硝煙散盡的古格王國卻迅速淪為一座龐大的廢墟。

也有人說除了戰爭以外扎達地理環境的迅速惡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確,現在古格遺址一帶沙漠化程度十分嚴重,當年能養活十萬之眾的綠洲,今天已所剩無幾。但是問題還是那十萬人去哪裡了,如果是遷徙走了,就一定會有後裔知道其歷史。

另外還有很多猜測,諸如天災、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榮富強的文明突然間完全徹底消失,而且沒有留下任何有說服力的證據。

㈣ 古格王朝遺址的神秘傳說

古格銀眼
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
其中,最為神奇的還有一種名叫「古格銀眼」的銅像,只有古格才能製作,更是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因為極少流傳於世,所以尤為珍奇。長期以來,無人知曉其究竟為何物。
直到1997年夏季,國家考古隊在皮央遺址杜康大殿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銅像,才終於揭開了「古格銀眼」之謎。這尊頭戴化佛寶冠、4臂各執法器、頭生3眼的金黃色銅像銀光閃閃,晶瑩鋥亮,這就是所謂「古格銀眼」。
透過「古格銀眼」,我們似乎看到了古格王國時期的金屬製造業是何等的精湛。
干屍洞——古格帝國的最後遺跡
在古格都城遺址北面600多米遠的一處斷崖上,有一個著名的「干屍洞」。據說這是古格王國滅亡後留下的最後遺跡。洞窟開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溝崖壁上,洞口很小,寬0.8米,高僅l.2米。
關於干屍洞內的屍體,據說是古格與拉達克爭戰時,古格國王不忍眼看著自己的百姓受累,於是與拉達克人達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傷害百姓!當古格國王和戰士們放下武器之後,背信棄義的拉達克人卻將他們全部押解至干屍洞前處以極刑,拋屍於洞內,並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達克,將古格殘酷滅國。
這確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但干屍洞內發現的年輕女性的屍體,從考古學與民俗學的角度分析,似乎這又是一種有一定儀禮的葬式。究竟這些屍體是古格王國時期的,還是古格王國以後的?他們的身份是貴族、戰士,還是一般的平民?
這種集體置屍於洞內的叢葬,是當時的一種特殊的葬式,還是一種懲罰性的手段?這都是古格王國的不解之謎。

㈤ 稱霸西藏700多年的古格王朝為何一夜間神秘消失

強盛700多年的古格王朝,卻在400年前一夜間神秘消失,這在整個歷史及考古界都是一個都是個充滿爭議的論題。而如今留下的,只是一些讓人感慨的斷壁殘垣。但即便是這些斷壁殘垣,置身其中,你依舊能夠感受到古格王朝曾經的強大和輝煌。

如今的古格王朝遺址位於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縣城19公里。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卻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

卻別於我們熟知的古代建築,神秘的古格王朝,從山麓到山頂高300餘米,房屋建築、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達600餘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築群,從遠處看,就像一座金字塔。在藏人心中,古格王朝的地位尊崇。

古格王朝的建築大多數是鑿洞而居,古格的住宿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山坡上是達官貴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隸居住,有的洞窟則是僧侶的修行地,而最高處是王宮的所在。

望眼前滿目凄涼,千古滄桑,一個興起於十世紀,演出了七百年燦爛歷史政劇,經歷過十六位世襲國王,擁有過十萬人之眾的龐然大國竟然在1635年拉達克人入侵的戰爭中瞬間灰飛煙滅。

站在古格王朝遺址的最高處,金字塔的最頂端俯瞰四周,王宮總是高高在上,這一方面是為了防禦,另一方面也象徵著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戰火摧毀了城堡,黃沙淹沒了豪傑。

古格王宮整體的設計是易守難攻的,但是為什麼它又是一夜之間被攻破的呢,據說這是因為內部與外地相互勾結的結果,導致如此輝煌的文明如此之快的隕落

環顧古格王朝四周,山體土地貧瘠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卻又為何能夠孕育出如此閃耀的歷史文明?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占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研究古格的歷史提供了素材。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據說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英國人麥克活斯揚。1912年,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里進行考察。此後便有無數的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地來此探奇訪幽。

在古格都城遺址北面六百多米遠處的斷崖上,有一個聞名世界歷史的「干屍洞」。據說這是古格王國滅亡後留下的最後遺跡。關於干屍洞內的屍體,據說是古格與拉達克爭戰時,古格王朝的國王不忍自己的百姓受累,於是與拉達克人達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傷害百姓!但是在古格國王和戰士們放下武器之後,背信棄義的拉達克人卻將他們全部押解至干屍洞前處以極刑,拋屍於洞內,並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達克,將古格殘酷滅國。

當然關於干屍洞在歷史上也有另外一種解釋,考古學者在干屍洞內發現的年輕女性的屍體,從考古學與民俗學的角度分析,似乎這又是一種有一定儀禮的葬式。

TIPS:古格遺址位於扎達以西20公里處,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假如不是包車而來,嘗試在縣城南面的路口等待偶爾經過的軍車也可。如果車是去扎不讓村的,小村往西1千米就是古格遺址了。

㈥ 古格王朝遺址的遺址簡介

位於阿里地區的一座土山上。公元10世紀前半期建立,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王宮城堡是從10-16世紀不斷擴建的。古格王國遺址佔地約18萬平方米, 從山麓到山頂高300餘米,房屋建築、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達600餘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築群。
現存較好的有寺廟、殿堂5座。寺內殘留有泥塑佛像和彩色壁畫。該遺址是研究西藏歷史和公元10世紀以來藏族建築史的珍貴資料。 古格王朝遺址西距扎達縣城18公里的扎布讓區象泉河畔,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每當朝霞初起或夜幕降臨之時,古格遺址便會在土林的映襯下透射出一種殘缺美、悲壯美。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黃土坡上,地勢險峻,洞穴、佛塔、碉樓、廟宇、王宮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長空,氣勢恢弘壯觀。這些洞穴多為居室,密密麻麻遍布山坡。 古格的住宿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山坡上是達官貴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隸居住,有的洞窟則是僧侶的修行地。有這樣陡峭的山壁作為屏障,要爬上山頂比登天還難。那麼古格人自己又是如何上山的呢?原來聰明的古格人在山體內修築了許多暗道,暗道中某些類似窗戶的洞,既為了採光又可以用來防禦。這些暗道迂迴曲折,拾階而上可直達山頂王宮。
王宮總是高高在上,這一方面是為了防禦,另一方面也象徵著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戰火摧毀了城堡,黃沙淹沒了豪傑。望眼前滿目凄涼,千古滄桑,一個興起於十世紀,演出了七百年燦爛歷史政劇,經歷過十六位世襲國王,擁有過十萬人之眾的龐然大國竟然在1635年拉達克人入侵的戰爭中瞬間灰飛煙滅。它為什麼會消失得這樣突然?當年的十萬之眾為什麼會無影無蹤?這對我們確實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千古之謎。 在這片備受摧殘的土地上,唯有寺廟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幾座寺廟分別為渡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回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寺廟飛檐上雕飾的圖案多為獅、象、馬、孔雀等動物,這種雕飾大概與從岡底斯山脈分流的四條神水:同時也是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河流——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的傳說有一定關系吧。
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雖然他們已經沉睡了幾個世紀,如今依然光彩照人。這些壁畫包括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當時古格人的生產、生活場面等等,內容十分豐富。透過這些絢麗斑斕的圖畫,人們不難窺視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經濟活動以及文化風情,從中去追尋古格興盛與消亡的歷史。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占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王朝遺址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英國人麥克活斯·揚。1912年,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里進行考察。此後便有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地來探奇訪幽。但真正的科學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以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l處:發現武器庫l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國遺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築群和洞窟,幾間寺廟除外, 全部房舍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牆。遺址的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築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回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 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㈦ 古格王朝遺址有什麼值得欣賞之處

從公元九世紀開始,原先同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出現了一個新的王朝,一直維繫到十七世紀結束。這就是古格王朝,巔峰時期統治范圍覆蓋了阿里全境,都城的古格人就達到了十數萬之多。

㈧ 死人城的歷史

說的是古格王朝遺址吧?

古格王朝遺址位於今西藏阿里扎達縣境內象泉河南岸扎布讓區的一座小山上,總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物沿著逶迤的山勢,層層而上,直抵山頂,布局嚴格,氣勢雄偉。整個城堡,從地面到頂端高300多米,由房屋、洞穴和佛塔以及雕堡、工事、地道組成。
殘存下來的窯洞、房屋、碉堡、古塔等各種建築物共1416處(座),其中窯洞879孔、房屋遺跡445座、碉堡60座、各類殘塔28座、暗道4條。4條暗道使建築群內部可以四通八達。外圍則有黃土築成的城牆,城牆上可以看到許多大型卵石上雕刻的佛像和藏、梵文經咒。遺址內的房屋建築約系土木結構,平頂。較大的建築有紅廟、白廟、國王的宮殿和集會議事廳。

保存較好的有紅廟、白廟、度母殿、大威德殿和壇城殿等。白殿和紅殿的面積差不多大,約為300平方米,廟內有36根方形立柱,柱上和天花板上都有彩繪花紋和佛像,牆上繪滿了各種不同題材的壁畫。白殿內有一幅吐蕃歷代贊普和古格國王世系的壁畫,非常珍貴。紅殿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請古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的壁畫,畫中一隊舞女翩翩起舞,旁邊有人擊鼓吹號,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是在統一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范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郎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里。阿里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匯集之地。公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4年後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先後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

古格王國最神秘的地方在於,擁有如此成熟、燦爛文化的王國是如何在一夜之間突然、徹底消失的。在其後的幾個世紀,人類幾乎不知其存在,沒有人類活動去破壞它的建築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畫和藝術風格。它甚至保留著遭到毀滅的現場。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的呢?

在17世紀的時候,古格王國已經有了西方來的傳教士,當時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領袖——其實是國王的弟弟矛盾比較深,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古格國王開始藉助西方傳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響。1633年,僧侶們發動叛亂,古格王的弟弟勾結了與古格同宗的拉達克王室利用拉達克的軍隊攻打古格都城,企圖推翻古格王朝,於是一場殘酷的攻堅戰就在這里打響。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宮是防守能力最強的建築,整個王宮只有一條隧道可以通到山上,從這里絕對沒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懸崖。戰斗持續了很長時間之後,拉達克開始驅趕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頭樓,他們的想法是等這座建築修的和山頂一樣高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最終拿下古格了。
現在我們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這座石樓的遺址,很好找的,因為周圍的建築都是土的,只有這里是石頭砌成的。並沒有修完,大概有十幾米高。沒有修完的原因是因為在修的時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變故。據說,由於拉達克人強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繼夜的修石樓,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的唱歌,被國王聽到了,國王非常難過,於是做出了決定。

一說國王最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國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挽救百姓古格王投降了。
從歷史記載上來看,似乎後一種情況更可靠。楊公素在《中國反對外國侵略干涉地方斗爭史》及伍昆明《早期傳教士進藏活動史》的記載是,古格的最後一個國王及全家被拉達克人拉回拉達克都城列城關進了監獄。
不管國王最後的下場怎麼樣,古格老百姓的結局卻都很慘,古格下面的無頭干屍洞就是證明。但是干屍洞里的屍體遠沒有十萬只多,而現在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後裔,那麼當日十萬之眾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呢?
從記載和考察的結果上看,戰爭造成的屠殺和掠奪並不足以毀滅古格文明。可事實上,硝煙散盡的古格王國卻迅速淪為一座龐大的廢墟。
也有人說除了戰爭以外扎達地理環境的迅速惡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確,現在古格遺址一帶沙漠化程度十分嚴重,當年能養活10萬之眾的綠洲,今天已所剩無幾了。但是問題還是那10萬人去那裡了,如果是遷徙走了話就一定會有後裔知道之後的歷史。另外還有很多猜測,諸如天災、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榮富強的文明突然間完全徹底消失,而且沒有留下任何有說服力的證據。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幾戶人家守著一座空盪盪的城市廢墟,但是這些人也都並不是古格後裔。看樣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內是難以解開了。

古格王國的統治中心在扎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范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讓位於現扎達縣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歷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上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經濟和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時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里傳入西藏腹地的,這里又是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干屍洞就在古格遺址近旁,它坐落在一岩壁之上,洞口離地2米左右,毫不起眼。洞內十分寬敞,深幾十米,堆滿無頭干屍。據傳洞的最盡頭是喇嘛,緊挨著的是兒童,其次是婦女和男人。由於氣候乾燥,屍體沒有完全腐爛,散發著一種怪味。關於干屍洞的傳說有許多種,最可信的一種說法是:當年古格兵敗,拉達克人將寧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斬去頭顱,而屍骨則棄於洞中。
希望能幫到你,請採納,謝謝!!!!!!!!!!!

㈨ 古格王朝遺址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古格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於10世紀前半期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期間不斷擴建,於17世紀滅亡。

古格王國遺址是研究我國西藏歷史和10世紀以來藏族建築史的珍貴資料。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是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范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

古格王朝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古格王朝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l處,發現武器庫l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朝遺址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黃土坡上,地勢險峻,遺址佔地約18萬平方米,從山麓到山頂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王宮建築、佛塔和洞窟、碉樓密布全山,達600餘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築群,氣勢恢弘壯觀。

古格王朝宮殿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東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數為一層建築,也有二三層建築。王宮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系當年王朝集會的議事大廳,為王城中最軒敞的建築,現僅存圍牆。

山頂北部有一洞口,通向國王「冬宮」,由8個窯洞組成。冬宮為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歷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

古格遺址現存較好的有寺廟、殿堂5座。分別為渡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回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

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有700餘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後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

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壁畫上的人物極具動感,數千人物絕少雷同。廟內天花板上的圖案多達500多種,大部分為裝飾圖案,少量為飛天、瑞獸題材。這些圖案色彩濃艷,線條流暢,借鑒了印度、尼泊爾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古格王國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時代風格。

透過這些氣勢宏大、風格獨特、絢麗斑斕的圖畫,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

古格遺址周圍發現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

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鑄造。

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

在皮央遺址杜康大殿有一件精美的銅佛像,頭戴化佛寶冠、4臂各執法器、頭生3眼,這尊金黃色銅像卻發出閃閃銀光,晶瑩鋥亮,這就是著名的「古格銀眼」。

「古格銀眼」的銅像,只有古格才能製作,更是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因為極少流傳於世,所以尤為珍奇。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古格王朝的防禦區主要有3個古代防禦工事,一個扼守在河口,一個雄踞在一座小山上,還有一座則屹立於象泉河床附近,三座防禦工事成犄角狀互相呼應。

在古格都城遺址北面的一處斷崖上,有一個著名的「干屍洞」。據說這是古格王國滅亡後留下的最後遺跡。洞窟開鑿在山溝崖壁上,洞口很小。

對古格王朝古城遺址進行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

在年輕考古學家張建林率領下,對古格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3年後,張建林和骨幹隊員仵君魁執筆寫出了考古學巨著《古格故城》。

這部巨著的問世,在考古學界所引起的震動和贊譽自不待說,就連國家領導人出訪美國時,都隨身攜帶該書,作為禮品鄭重地贈送給大洋彼岸的美國朋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