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河燕國遺址車馬器
① 燕薊之地、靜等車馬是什麼意思
燕薊之地:
指的是在今天的北京市,以及包括河北省少量版地方。
詳細記載權:
周武王把燕薊兩地分封給諸侯的事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創建了「封諸侯、建藩衛」的分封制度。據《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西周的封國均建有一座都城,作為封國的統治中心。據考古證實,燕國都城中都在今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今房山區琉璃河古城即其遺址(見琉璃河遺址)。薊國的都城薊城在今北京市區的西南隅,大致在廣安門附近。
靜等車馬:
等車或者馬的時候安靜、心情平緩。
詳細記載:
歷史上暫無關於【靜等車馬】的記載。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滿意的話,請採納我,謝謝。
② 誰知道有關北京的資料(別太多哦)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歷史名城。商朝的時候,如今的北京地區存在著薊、燕兩個自然生長的古國。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分布於此的燕和薊被納入周的版圖,成為西周王朝的諸侯國。《史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封召公奭與燕」。召公奭與周王室同姓,沿用舊俗建立燕國,此為西周燕國。
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縣琉璃河鎮東北的董家林村一帶發現了規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遺址,包括居民住址、墓葬區和古城址。專家通過對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證以及對古城遺址的考察,斷定這里就是周初燕國始封地,而古城應是燕國的都城。
由於琉璃河遺址被確認為燕國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斷為滅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確認了這一說法。
燕都薊城的地理位置位於今天北京廣安門一帶,原白雲觀以北薊丘台。隨著燕國的強大,薊城被建設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稱為燕京,與趙國邯鄲、齊國臨淄、楚國宛城等齊名。北京城的城址,自薊城迄今,雖歷數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處。這種溝通華北平原和蒙古、東北交通的樞紐位置,便是薊城崛起的主因。
北京城起源的三種說法 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北京城南廣安門外濱河公園內矗立著一座「薊城紀念柱」,柱身上鐫刻著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撰寫的《北京建城記》,仰望這座並不華麗的「薊城紀念柱」,讓人感受到一種背負歷史的使命感,有專家認為,作為古薊城所在地,北京城起源於此。
北京城的發源地真的在此嗎?其實,長久以來對北京城究竟源自何處,期間又如何演進的問題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其中代表性觀點有三:一是北京城的源頭應在今房山區琉璃河董家林,其主要依據是這里的故城遺址和考古發掘的大量器物、葬墓、車馬坑等已證明這里曾是西周分封時燕國故城所在。二是北京城發端於今天的石景山區北辛安、老古城一帶。三是北京城肇始於今宣武區廣安門內外一帶。
已故歷史學家、文學家、詩人郭沫若曾在中國古代史中提到,燕和薊是古代中國的兩個國家,它們是商在北方的屏藩。
據《左傳》、《史記》記載,由於燕和薊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公元前一○四六年武王在伐紂滅商之後,便先後將「先聖王」之後或宗室後裔分封到薊、燕,以鞏固其在中原的統治。
這也是迄今為止所知北京地區最早出現的兩個城邑。
那麼,「薊」和「燕」究竟哪一個才是北京城的源頭呢?
有著淵博歷史知識的侯仁之認為,一個薊丘,一個蓮花池,它們與北京城的起源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他認為:古代永定河渡口附近交通薈萃,似乎應該是最適宜於一個城市誕生和成長的地方,如同現在仍然依傍江河渡口的城市一樣。但是,永定河的泛濫無常,確如猛獸般嚴重威脅著一個城市在這里成長。
因此,盧溝古渡口並沒有發育成為「薊」的都邑之地。相反,在離渡口不遠,地勢較平坦,水源不易受到洪水威脅的地方,卻迅速發展成溝通南北的交通樞紐,並進而誕生出城市。
從自然地理位置上看,現今的廣安門外地區正好處於古代永定河洪水沖擊扇脊背一側。這里地勢平緩,土壤肥沃,其地又正當潛水溢出帶,水源豐富,便於鑿井汲水。那麼,薊城在此而生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多少年來,人們尚未在此發掘出像琉璃河那樣很具有說服力的文化器物,但專家認為,這只是因為「燕」吞並「薊」,並將「薊」作為「燕」都之後,薊城歷經秦、漢、隋、唐、遼、金,直到元忽必烈放棄金中都而在其東北郊,以瓊華島為中心修建元大都城,前後二千三百餘年,屢經戰火破壞,建築更新不斷所致。
當然,要在這一地區發掘燕都薊城以前的文化器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為了左證這一觀點,有專家分析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北京的地質地形勘測圖,從擾動數據中專家發現,廣安門內外的確是北京城近郊區人工擾動最嚴重地區,或者說是人工回填土分布最多、擾動最深的地區。
北京城的起源與變遷
據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滄桑歷史,當時它的名稱叫做薊,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薊城為涿郡治所,唐朝統稱幽州。遼朝以薊都為陪都,改稱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繼遼之後正式遷都到這里,名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創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稱北京。清朝繼續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後崩潰。
「薊」的成長「薊」這個名稱,最早見於《禮記》中的《樂記》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講的是周武王消滅了殷商勢力之後,立即著手分封黃帝的後代於薊的事實。「薊」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諸侯國名,也是當時的國都所在。這就是說,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時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經有一座被稱為「薊」的城市了。
「燕」與「薊」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薊國的時候,還在北方分封了另一個諸侯國,這就是燕國。《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這里所說的北燕就是我們所說的燕國。這樣一來,在西周初年的時候,現在的北京城及臨近的地區,實際上有兩個西周的諸侯國,一個是薊國,另一個是在薊國附近建立的燕國。
那麼,周武王分封時的初封地在哪裡呢?長期以來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一直沒有定論。後來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區琉璃河附近發現了一座西周時代的古城址和大規模的墓葬區,並從中出土了大量隨葬器物之後,歷史上關於燕國初封地的這樁懸案,才最終得以圓滿解決。
到了東周時,北京周圍地區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位於薊國以南的燕國勢力增加,逐漸兼並了北面的薊國,並且將國都遷移到薊城,從此以後就有了燕都薊城的說法。後來北京又被稱做燕京,也是來源於這里。(左圖琉璃河燕國墓地車馬坑)
薊丘和薊城 對我們來說,最感興趣的還是薊城城址的確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麼地方?現今的北京城是否還保留了一些古老薊城的遺跡?北魏(386-534年)時代的大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經注》中,對薊城的由來作了比較可信的注釋,並且還對薊城與薊丘的關系,作了說明。酈道元說:「昔周武王封堯後於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按這一說法,薊城這個城市名稱的由來,始於城內西北角的薊丘,如同魯國的曲阜,齊國的營丘一樣,都是由於當地有一個顯著的地理特點,即靠近一個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寫過《薊丘攬古》詩,其中有:「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應龍已不見,牧馬生黃埃。」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時,薊丘仍然歷歷可見,如此才可能有陳子昂薊丘懷古的詩句。既然酈道元所說的薊丘的相對位置是可信的,那麼,根據這個重要線索,並參照有關的文獻記載,我們便樂意按圖索驥,來確定薊城所在的位置。從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勢分析,酈道元所記載的薊丘,約在今北京廣安門附近。現在白雲觀西牆外原有一處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薊丘的遺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圍新開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經發現一些戰國時期的陶片,說明這一高丘的歷史是很久的。1957年春夏之間,考古工作者曾有計劃地發掘了這座土丘,發現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牆,和一些從漢代至隋唐間的遺址和遺物。由於種種原因,這次發覺並未能挖到當地文化層的最底部,因此沒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證據,但也沒有發現充足的證據來否定這里不是古代薊丘的故址。薊丘位置最終確定,還需要今後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來證實。
唐時期的薊城 隋唐時期,薊城在我國北方的軍事地位顯得十分突出。隋的涿郡和唐的幽州都以薊城為治所,因此薊城又被簡稱為涿郡或幽州。隋煬帝和唐太宗在全國統一之後,都曾利用薊城做為基地,向東北進行征討,這是漢族中原王朝在勢力強大的時候,往往把薊城作為進攻據點的典型例子。
遼朝的陪都----南京城 遼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契丹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原來居住在今天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契丹統治者在吞並燕雲十六州後不久,便改國號為遼,建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並在幽州城建立陪都(首都以外另建的國都)。因為這個陪都位於它所統轄的疆域南部,所以叫南京,又稱燕京。契丹為什麼要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南京城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要利用這里有利的地理形勢,作為向南進攻中原的據點;另一個原因在於契丹占據了燕雲十六州以後,它的統治疆域大大擴展,而且新佔領的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饒,自然條件優越,經濟文化和生產發展水平遠遠高於契丹族原來活動的北方草原地區。因此,為了加強對新佔領地區的統治和掠取更多的財富,幽州城自然而然地成為遼在華北的政治中心。
金朝的統治中心----中都城 當遼與北宋沿著塘港灣濼 一線南北對峙的時候,活動在東北松花江流域的一支號稱女真族的少數民族,日漸強盛起來。不到兩年時間,金人在俘虜遼天祚帝、拔掉心腹之患以後,又卷土重來,乘勝南下攻宋。金軍到達燕山府城下時,北宋守軍不戰而降。於是金軍在佔領燕山府後即長驅直入,渡過黃河,直逼北宋的京城汴梁。這時宋徽宗如驚弓之鳥,急忙傳位給兒子趙桓,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帝以及宗室、官僚三千餘人都成了階下之囚,北宋王朝滅亡了。北宋王朝滅亡以後,金朝的勢力范圍一下子擴大到淮水沿岸,它在華北平原上的統治也就轉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於是金朝的統治者便把首都從遠在松花江上的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白城子),遷移到燕京來了。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主完顏亮命梁漢臣、孔彥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新都,金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從此,北京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歷史,真正開始了。金中都即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舊址上發展起來的最後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國政治中心過渡的關鍵;同時在北京城市建設史上還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大漢之城----元大都 在12世紀末葉、13世紀初年,中國北方的又一個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勢力越來越強盛,蒙古族在唐朝時被稱為「蒙兀室韋」,原活動於今黑龍江省的額爾古納河一帶,八世紀時開始西遷,游牧於斡難河和怯綠連河之間(今外蒙古烏克巴托以東地區)。公元1206年鐵木真正式建立蒙古政權,在斡難河上即位蒙古大汗,被各部尊為成吉思汗,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即向南方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公元1211年,蒙古軍隊大舉伐金,兩年之後,又分兵三路南下包圍了中都城,還佔領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方,當蒙古騎兵攻入金中都城的時候,蒙古的貴族集團還沒有在這里建立都城的絲毫打算。於是兵荒馬亂之中,中都城內金代的皇宮被大火焚燒,一代宮闕竟成一片廢墟。這時的中都城已改稱燕京,只不過是一座殘破的城池罷了。此後又過了四十多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候成吉思汗已經去世三十多年,它的孫子忽必烈繼承了汗位。中同元年(1260年),忽必烈抱著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勃勃雄心,從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今外蒙古哈爾和林一帶)來到燕京城,可是此時城中的宮殿已成為一片廢墟,於是忽必烈決定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郊外選擇新址,營建一座新都城,又以「元」為國號,並把新都城命名為大都,至元十一年(1274年)大都城建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元大都。
明代的帝王之都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農民大起義,如暴風驟雨席捲全國,朱元璋兼並了起義軍陳友瓊、張士誠的勢力之後佔領了江南半壁江山,並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帥師北伐,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2日),徐達攻下元大都後,將大都城改名北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於北平為燕王,以鞏固北方的守衛,防禦蒙古族的南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文即位,年號建文,這時燕王朱棣擁有重兵,蓄意奪取統治權,並以入京誅奸臣為名,向南京進兵,從他侄兒的手裡奪取了地位 。朱棣即位之後,鑒於威脅明王朝的主要危險仍然是來自塞外的蒙古族殘余勢力,首先遷都北平,並把北平改稱北京。明北京城的營建,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後延續了十五年之久。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 清朝的統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沒有什麼變動,就連紫禁城在內,也只是對建築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圍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餘年間為滿足統治者的享受,大規模地開發了北京西北郊的園林風景區,營建了規模空前、華麗非凡的離宮建築群。這就是通常所稱的西北郊「三山五園」,即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和暢春園、圓明園。清代皇帝在這里觀覽山水,處理朝政,成為與北京城中紫禁城並重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清代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都與這一帶的園林有密切關系。有人稱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雙城」制,可謂不無道理。
北京城的未來 古老的北京城,已經走過了3040年的滄桑歷程。北京城的發展與整個中國的漫長歷史息息相關,它既飽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又充滿著新時代的勃勃生機,古老的北京城也開始邁開走向第一流現代國際城市的步伐。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在北京城市建設中充分注意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以體現古都傳統文化的風貌,這是我們每一個熱愛它、關心它的人都應該深深思考的問題。
參考資料:《大公報》等
③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博物館建於商周遺址的墓葬區,佔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築,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二處墓葬 處,二處車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銅、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數千件。其中包括北京歷史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銘文,記載燕馬公長子克受封燕侯史實的克雷(雷為同音字)及克禾(禾為同音字)等國家級文物。 該館的基本陳列為《燦爛的古燕都文化》。館內共七個展示廳:有序廳、青銅禮器廳、墓葬車馬坑廳、青銅酒器兵器廳、陶器玉器漆器廳等。以大理出土的西周燕國文物(102組件),重點展示古燕國文化的風貌神韻。
遺址自70年代發現以來,已出土珍貴文物數千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植,也進一步證實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
出土器物中有石斧、蚌刀等勞動工具;有陶器、骨針等生活用品;用骨制串珠、骨簪等裝飾物;有骨箭、戈矛、銅刀等兵器。漆器中不乏精品,有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若干,是研究燕國歷史的最好的實物資料。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是文化遺址與文物陳列相結合的考古專業性博物館,館區佔地27畝(18000平方米),展館建築3000平方米。
西周共分8個單元,主要介紹西周時期燕國都城的城垣與燕國貴族墓葬出土的文物。陳列的文物主要有:原地保留的兩組墓葬,奴隸殉葬的車馬坑,西周燕國貴族墓出土的青銅器,特別是堇鼎(所有青銅中最重大的一件)、伯矩鬲等重要文物;全國西周早期唯一能復原完整的觚、豆等漆器;大量製造精美的陶玉、石、瑪瑙器。這些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及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
④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出土多少件青銅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本身展出的青銅器有200多件,上世紀70年代本地出土的青銅器是放在首都博物館的,並不在此地。
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鄉黃土坡村西周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西周早期燕國青銅器:
1973~1974年在7座西周早期貴族墓葬中出土有鼎、鬲、簋、尊、爵、觶、盤等青銅容器19件,戈、戟、矛、劍、鏃等青銅兵器12件以及工具6件。 出土文物中有銘文的青銅器共12件,其中復尊銘文17字,記載了匽(燕)侯賞賜復冂衣、臣妾和貨貝之事。另外在一件盾飾上銘有「匽 (燕)侯」2字。
1975年在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有堇鼎、伯矩鬲乙公簋等器。堇鼎銘26字,記匽(燕)侯命令堇去宗周向太保饋贈禮品和太保賞貝給堇之事,表明召公奭以其長子封於燕,自己則仍在宗周輔弼王室。
1981~1983年在燕國墓地出土有鼎、甗、簋、罍、爵、尊、卣等青銅禮器以及戈、戟、矛、刀等青銅兵器和車馬器,其中 6件有銘文,在戈、鉤、戟和銅泡上則分別銘有匽侯字樣
2002年出土3件青銅牛頭面具和6件鼎、爵等大型青銅禮器。還有青銅器件觶、爵、戈、矛、劍、銅鑿和百餘件車馬器。
⑤ 北京市房山琉璃河燕國墓發現了怎樣的西周漆器
北京市房山琉璃河燕國墓發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周漆器,為罍、豆、觚、壺、杯等多件螺鈿內漆器,磨製和鑲嵌容技法甚為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些漆器以豆為主,均為厚重的木胎,深盤,粗把,褐地朱彩,豆盤外用蚌泡和蚌片鑲嵌,與上下的硃色弦紋組成裝飾紋帶;豆柄以蚌片嵌出眉、目、鼻等部位,與漆繪構成饕餮圖案。
⑥ 北京的名稱變更
公元300年,薊
公元1300年,元大都
據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滄桑歷史,當時它的名稱叫做薊,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薊城為涿郡治所,唐朝統稱幽州。遼朝以薊都為陪都,改稱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繼遼之後正式遷都到這里,名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創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稱北京。清朝繼續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後崩潰。
「薊」的成長「薊」這個名稱,最早見於《禮記》中的《樂記》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講的是周武王消滅了殷商勢力之後,立即著手分封黃帝的後代於薊的事實。「薊」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諸侯國名,也是當時的國都所在。這就是說,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時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經有一座被稱為「薊」的城市了。
「燕」與「薊」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薊國的時候,還在北方分封了另一個諸侯國,這就是燕國。《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這里所說的北燕就是我們所說的燕國。這樣一來,在西周初年的時候,現在的北京城及臨近的地區,實際上有兩個西周的諸侯國,一個是薊國,另一個是在薊國附近建立的燕國。
那麼,周武王分封時的初封地在哪裡呢?長期以來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一直沒有定論。後來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區琉璃河附近發現了一座西周時代的古城址和大規模的墓葬區,並從中出土了大量隨葬器物之後,歷史上關於燕國初封地的這樁懸案,才最終得以圓滿解決。
到了東周時,北京周圍地區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位於薊國以南的燕國勢力增加,逐漸兼並了北面的薊國,並且將國都遷移到薊城,從此以後就有了燕都薊城的說法。後來北京又被稱做燕京,也是來源於這里。(左圖琉璃河燕國墓地車馬坑)
薊丘和薊城 對我們來說,最感興趣的還是薊城城址的確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麼地方?現今的北京城是否還保留了一些古老薊城的遺跡?北魏(386-534年)時代的大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經注》中,對薊城的由來作了比較可信的注釋,並且還對薊城與薊丘的關系,作了說明。酈道元說:「昔周武王封堯後於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按這一說法,薊城這個城市名稱的由來,始於城內西北角的薊丘,如同魯國的曲阜,齊國的營丘一樣,都是由於當地有一個顯著的地理特點,即靠近一個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寫過《薊丘攬古》詩,其中有:「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應龍已不見,牧馬生黃埃。」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時,薊丘仍然歷歷可見,如此才可能有陳子昂薊丘懷古的詩句。既然酈道元所說的薊丘的相對位置是可信的,那麼,根據這個重要線索,並參照有關的文獻記載,我們便樂意按圖索驥,來確定薊城所在的位置。從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勢分析,酈道元所記載的薊丘,約在今北京廣安門附近。現在白雲觀西牆外原有一處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薊丘的遺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圍新開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經發現一些戰國時期的陶片,說明這一高丘的歷史是很久的。1957年春夏之間,考古工作者曾有計劃地發掘了這座土丘,發現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牆,和一些從漢代至隋唐間的遺址和遺物。由於種種原因,這次發覺並未能挖到當地文化層的最底部,因此沒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證據,但也沒有發現充足的證據來否定這里不是古代薊丘的故址。薊丘位置最終確定,還需要今後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來證實。
唐時期的薊城 隋唐時期,薊城在我國北方的軍事地位顯得十分突出。隋的涿郡和唐的幽州都以薊城為治所,因此薊城又被簡稱為涿郡或幽州。隋煬帝和唐太宗在全國統一之後,都曾利用薊城做為基地,向東北進行征討,這是漢族中原王朝在勢力強大的時候,往往把薊城作為進攻據點的典型例子。
遼朝的陪都----南京城 遼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契丹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原來居住在今天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契丹統治者在吞並燕雲十六州後不久,便改國號為遼,建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並在幽州城建立陪都(首都以外另建的國都)。因為這個陪都位於它所統轄的疆域南部,所以叫南京,又稱燕京。契丹為什麼要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南京城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要利用這里有利的地理形勢,作為向南進攻中原的據點;另一個原因在於契丹占據了燕雲十六州以後,它的統治疆域大大擴展,而且新佔領的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饒,自然條件優越,經濟文化和生產發展水平遠遠高於契丹族原來活動的北方草原地區。因此,為了加強對新佔領地區的統治和掠取更多的財富,幽州城自然而然地成為遼在華北的政治中心。(上圖天寧寺遼塔)
金朝的統治中心----中都城 當遼與北宋沿著塘港灣濼 一線南北對峙的時候,活動在東北松花江流域的一支號稱女真族的少數民族,日漸強盛起來。不到兩年時間,金人在俘虜遼天祚帝、拔掉心腹之患以後,又卷土重來,乘勝南下攻宋。金軍到達燕山府城下時,北宋守軍不戰而降。於是金軍在佔領燕山府後即長驅直入,渡過黃河,直逼北宋的京城汴梁。這時宋徽宗如驚弓之鳥,急忙傳位給兒子趙桓,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帝以及宗室、官僚三千餘人都成了階下之囚,北宋王朝滅亡了。北宋王朝滅亡以後,金朝的勢力范圍一下子擴大到淮水沿岸,它在華北平原上的統治也就轉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於是金朝的統治者便把首都從遠在松花江上的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白城子),遷移到燕京來了。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主完顏亮命梁漢臣、孔彥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新都,金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從此,北京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歷史,真正開始了。金中都即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舊址上發展起來的最後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國政治中心過渡的關鍵;同時在北京城市建設史上還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大漢之城----元大都 在12世紀末葉、13世紀初年,中國北方的又一個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勢力越來越強盛,蒙古族在唐朝時被稱為「蒙兀室韋」,原活動於今黑龍江省的額爾古納河一帶,八世紀時開始西遷,游牧於斡難河和怯綠連河之間(今外蒙古烏克巴托以東地區)。公元1206年鐵木真正式建立蒙古政權,在斡難河上即位蒙古大汗,被各部尊為成吉思汗,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即向南方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公元1211年,蒙古軍隊大舉伐金,兩年之後,又分兵三路南下包圍了中都城,還佔領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方,當蒙古騎兵攻入金中都城的時候,蒙古的貴族集團還沒有在這里建立都城的絲毫打算。於是兵荒馬亂之中,中都城內金代的皇宮被大火焚燒,一代宮闕竟成一片廢墟。這時的中都城已改稱燕京,只不過是一座殘破的城池罷了。此後又過了四十多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候成吉思汗已經去世三十多年,它的孫子忽必烈繼承了汗位。中同元年(1260年),忽必烈抱著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勃勃雄心,從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今外蒙古哈爾和林一帶)來到燕京城,可是此時城中的宮殿已成為一片廢墟,於是忽必烈決定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郊外選擇新址,營建一座新都城,又以「元」為國號,並把新都城命名為大都,至元十一年(1274年)大都城建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元大都。 (上圖金中都城垣遺址)
明代的帝王之都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農民大起義,如暴風驟雨席捲全國,朱元璋兼並了起義軍陳友瓊、張士誠的勢力之後佔領了江南半壁江山,並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帥師北伐,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2日),徐達攻下元大都後,將大都城改名北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於北平為燕王,以鞏固北方的守衛,防禦蒙古族的南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文即位,年號建文,這時燕王朱棣擁有重兵,蓄意奪取統治權,並以入京誅奸臣為名,向南京進兵,從他侄兒的手裡奪取了地位 。朱棣即位之後,鑒於威脅明王朝的主要危險仍然是來自塞外的蒙古族殘余勢力,首先遷都北平,並把北平改稱北京。明北京城的營建,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後延續了十五年之久。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 清朝的統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沒有什麼變動,就連紫禁城在內,也只是對建築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圍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餘年間為滿足統治者的享受,大規模地開發了北京西北郊的園林風景區,營建了規模空前、華麗非凡的離宮建築群。這就是通常所稱的西北郊「三山五園」,即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和暢春園、圓明園。清代皇帝在這里觀覽山水,處理朝政,成為與北京城中紫禁城並重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清代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都與這一帶的園林有密切關系。有人稱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雙城」制,可謂不無道理。 (上圖圓明園遺址)
北京城的未來 古老的北京城,已經走過了3040年的滄桑歷程。北京城的發展與整個中國的漫長歷史息息相關,它既飽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又充滿著新時代的勃勃生機,古老的北京城也開始邁開走向第一流現代國際城市的步伐。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在北京城市建設中充分注意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以體現古都傳統文化的風貌,這是我們每一個熱愛它、關心它的人都應該深深思考的問題。
⑦ 琉璃河遺址的出土文物
2002年8月14日-9月3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房山區琉璃河遺址進行了一次考古發掘,該地點屬於琉璃河遺址墓葬區中Ⅰ區(按20世紀70年代對遺址的分區)的一部分,1995和1999年曾先後在其東部發掘了十餘座西周時期墓葬。
本次發掘共發現墓葬14座,包括中型墓3座,小型墓11座,發掘了其中的12座。
從發掘情況看,本次發掘的十餘座墓葬均屬西周時期的土坑豎穴墓,方向均為北向略偏東。最大的2號墓長3.8、寬2.4米;最小的11號墓長2.4、寬1.2米。最深的2號墓深5.8米,最淺的11號墓深不足1米。墓壁均為直壁,填土均經過夯打,尤其是2、5、13號墓的夯窩十分明顯。
各個墓葬的棺槨不等,一般為單棺。2、5號墓為一棺一槨,11號墓未見棺痕跡。棺槨均保存不好,僅存少量板灰,長寬可辨,高度難以確定。棺槨的蓋板均為橫置。
12座墓中,3、4、6、10、11、13號墓墓主人的骨架保存較好,7、8、9號墓殘存少量骨骸,2、5、14號墓已不可辨認。從保存較好的墓主人看,均為仰身直肢葬,雙手大部分置於腹部或骨盆上。 殉人見於2、5號墓。2號墓殉3人,其中一人在南部二層台上,東西放置,側身直肢,頭向西,面向北,身上殘留有席子的痕跡。另兩人在槨內東側,南北放置,均為仰身直肢葬,面向西,身上覆蓋大量青銅車馬器,北部一人的面部覆蓋著大量扇貝,南部一人的頭部放在北部一人的兩腿之間。5號墓殉2人,其中一人在南部二層台上,東西放置,仰身直肢,頭向西,面向上,身上殘留有席子的痕跡。另一人放置在槨內東側,側身直肢,面向西,身上覆蓋大量青銅車馬器。
殉狗的現象較為普遍,一般放置在填土和腰坑中,部分狗骨架殘缺不全,狗頭的方向一般與墓主人的頭向相反,部分狗骨架顯示出活埋的跡象,如2號墓填土中的狗骨架。只有13號墓的殉狗較為特殊,該墓除在填土和腰坑內各放置一條狗之外,還在西部二層台上放置了一條狗,且狗的前肢反綁,顯然為活埋。 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玉石器、蚌器、漆器以及海貝、扇貝等。
陶器均放置在墓主人頭端或棺槨之間。多者一墓(如5、13號墓)出土陶器十三、四件,少者一墓(如4號墓)僅出土陶器一件。器型一般有鬲、簋、罐、豆、尊、鼎等。
青銅器主要出土於2、5、13號墓等墓,2號墓主要出土青銅禮器、兵器以及車馬器;5號墓主要出土青銅車馬器;13號墓主要出土有青銅禮器、兵器和工具等。青銅禮器主要有鼎、簋、甗、尊、觶、卣、爵等,兵器主要有戈、短劍、矛、鏃,工具有钁、錐等,車馬器主要有當盧、纓絡、節約、銜、鑣、軛、轄等。另外,還出土了青銅面具、盾飾如銅泡等器物,部分銅泡上有「?#93;侯舞易」的銘文。
玉石器較為少見,2、5號墓各出土了一件玉魚,13號墓出土一件玉璜。另外,在2號墓還出土了一件玉戈,13號墓出土了一件瑪瑙管。
蚌器主要出於5號墓,有蚌泡和蚌魚,但均已殘破。
漆器出土魚5號墓,殘破過甚,器型不明。
海貝一般出土於墓主人的頭部,部分也放置於隨葬器物上。扇貝只在2、5號墓中有大量發現,主要放置在殉人身上。
本次發掘的12座墓葬,時代均屬於西周時期,從初步整理的結果看,7、8號墓的年代最早,屬於西周早期;2、3、5、6、9、10、13、14號墓的年代次之,屬於西周中期,其中又有偏早和偏晚之分;4、11號墓的年代最晚,屬於西周晚期。
本次發掘,是琉璃河遺址近年來收獲較大的一次考古發掘,尤其是7、8號墓出土的陶器,顯示出這兩個墓葬可能是目前琉璃河遺址發現的西周最早時期的墓葬。而2、5號墓出土的大量車馬器,也是自80年代以來出土最多的一次,尤其是兩墓中出土的青銅組合面具、雙鳥頭馬具、獸頭形當盧等都是琉璃河遺址首次發現,豐富了琉璃河西周燕文化的內涵。同時,本次絲路營行發掘的十餘座墓葬,在葬俗、葬式等方面與Ⅱ區墓葬有較大的區別,也為研究琉璃河西周燕文化族別、禮制的差異提供了新的材料。
⑧ 琉璃河地區的歷史變遷
琉璃河遺址是中國商周時期重要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遺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5公里。20世紀40年代發現。1962年進一步調查並試掘,1972年開始發掘。該遺址對研究燕國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包括古城址、墓葬區、居住址三部分。古城址位於遺址中部,地面尚存北城牆和東西城牆的北半部,北牆長829米,東西牆北段尚存約300米,建城年代約在西周初期。墓葬區位於城東南部,以黃土坡村最為集中,墓分大、中、小三型,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中小型墓有熟土二層台,大型墓多有兩條墓道。隨葬品小型墓以陶器為主,中型墓以青銅器為主,大型墓多被盜。陶器組合為鬲、簋、罐。不少青銅器上鑄""銘文,出土的堇鼎和伯矩鬲是極為珍貴的青銅禮器精品。近年出土刻有"成周"文字的甲骨,為確定燕都城址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收獲。居住區位於城內及西部,有房屋、窖穴、灰坑、水井等遺址。今遺址區已建立了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中文名稱琉璃河遺址[1]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開放時間8:30-15:30門票價格免費所屬國家中國所屬城市北京市發現時間20世紀40年代試掘時間1962年遺址古國燕國適宜遊玩季節9-10月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古城址坐落在遺址中部的董家林村,地下尚保留了北城牆和東西二面城牆北半部的大部分牆基。北城牆全長800餘米,東、西二面城牆保留的北段長300餘米,南城牆及東、西二面
琉璃河遺址
琉璃河遺址
城牆的南段,由於破壞嚴重,長度不明。城牆分為主牆和內、外護坡三部分,用黃土分段夯築,寬約10米左右,殘高1米多,夯層堅實,厚5厘米,面布細密夯窩。在東、西、北三面城牆外,發現有寬深各2米多的護城壕溝。城牆內側的「護坡」,被周初的墓葬以及屬於西周時期的灰坑、房址所打破,說明該城的修建年代,不應晚於西周初期。
城東南部為墓葬區,城內及西部為居住區。墓葬最集中的地區,是在城東南部的黃土坡村,已發掘墓葬200餘座,車馬坑近30餘座。墓葬可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中、小型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四周一般有熟土二層台,坑底置棺槨;大型墓墓室部分亦為長方形土坑豎穴,一般帶有2條墓道,個別的有4條墓道,坑底木槨保存較好。葬式多為仰身直肢,棺底大多有殉狗腰坑。此外還發現7座墓有殉人。
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放在二層台上及頭前的棺槨間,小型墓以陶器為主,中型墓以青銅器為主,大型墓因被盜嚴重,青銅器不多見。伯矩鬲通體飾滿浮雕,造型別致
琉璃河遺址
琉璃河遺址
,鑄造精細。其他有玉石器、瑪瑙器、骨角器以及原始青瓷器、漆器、蚌器、貨貝等。附葬的車馬坑,最少的為2匹馬、1輛車,最多為42匹馬、10餘輛車。有的是將馬殺死後與整輛車埋入坑內,有的是將車拆散後埋入坑內。坑內出有眾多的銅質車馬器。國寶青銅器堇鼎通耳高62厘米,重41.5公斤,其器形、風格、銘文、字形與黃河流域商周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完全相同。[2]
城內及西部居住區發現有房屋、窖穴、灰坑、水井等遺跡。出土的遺物主要有石、陶、銅、玉、骨、蚌等製作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裝飾品和卜骨等。
出土文物編輯
2002年8月14日-9月3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房山區琉璃河遺址進行了一次考古發掘,該地點屬於琉璃河遺址墓葬區中Ⅰ區(按20世紀70年代對遺址的分區)的一部分,1995和1999年曾先後在其東部發掘了十餘座西周時期墓葬。
本次發掘共發現墓葬14座,包括中型墓3座,小型墓11座,發掘了其中的12座。
從發掘情況看,本次發掘的十餘座墓葬均屬西周時期的土坑豎穴墓,方向均為北向略偏東。最大的2號墓長3.8、寬2.4米;最小的11號
琉璃河遺址
琉璃河遺址(1張)
墓長2.4、寬1.2米。最深的2號墓深5.8米,最淺的11號墓深不足1米。墓壁均為直壁,填土均經過夯打,尤其是2、5、13號墓的夯窩十分明顯。
各個墓葬的棺槨不等,一般為單棺。2、5號墓為一棺一槨,11號墓未見棺痕跡。棺槨均保存不好,僅存少量板灰,長寬可辨,高度難以確定。棺槨的蓋板均為橫置。
12座墓中,3、4、6、10、11、13號墓墓主人的骨架保存較好,7、8、9號墓殘存少量骨骸,2、5、14號墓已不可辨認。從保存較好的墓主人看,均為仰身直肢葬,雙手大部分置於腹部或骨盆上。
殉人
殉人見於2、5號墓。2號墓殉3人,其中一人在南部二層台上,東西放置,側身直肢,頭向西,面向北,身上殘留有席子的痕跡。另兩人在槨內東側,南北放置,均為仰身直肢葬,面向西,身上覆蓋大量青銅車馬器,北部一人的面部覆蓋著大量扇貝,南部一人的頭部放在北部一人的兩腿之間。5號墓殉2人,其中一人在南部二層台上,東西放置,仰身直肢,頭向西,面向上,身上殘留有席子的痕跡。另一人放置在槨內東側,側身直肢,面向西,身上覆蓋大量青銅車馬器。
殉狗的現象較為普遍,一般放置在填土和腰坑中,部分狗骨架殘缺不全,狗頭的方向一般與墓主人的頭向相反,部分狗骨架顯示出活埋的跡象,如2號墓填土中的狗骨架。只有13號墓的殉狗較為特殊,該墓除在填土和腰坑內各放置一條狗之外,還在西部二層台上放置了一條狗,且狗的前肢反綁,顯然為活埋。
隨葬品
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玉石器、蚌器、漆器以及海貝、扇貝等。
陶器均放置在墓主人頭端或棺槨之間。多者一墓(如5、13號墓)出土陶器十三、四件,少者一墓(如4號墓)僅出土陶器一件。器型一般有鬲、簋、罐、豆、尊、鼎等。
青銅器主要出土於2、5、13號墓等墓,2號墓主要出土青銅禮器、兵器以及
琉璃河遺址
琉璃河遺址
車馬器;5號墓主要出土青銅車馬器;13號墓主要出土有青銅禮器、兵器和工具等。青銅禮器主要有鼎、簋、甗、尊、觶、卣、爵等,兵器主要有戈、短劍、矛、鏃,工具有钁、錐等,車馬器主要有當盧、纓絡、節約、銜、鑣、軛、轄等。另外,還出土了青銅面具、盾飾如銅泡等器物,部分銅泡上有「?#93;侯舞易」的銘文。[2]
玉石器較為少見,2、5號墓各出土了一件玉魚,13號墓出土一件玉璜。另外,在2號墓還出土了一件玉戈,13號墓出土了一件瑪瑙管。
蚌器主要出於5號墓,有蚌泡和蚌魚,但均已殘破。
漆器出土魚5號墓,殘破過甚,器型不明。
海貝一般出土於墓主人的頭部,部分也放置於隨葬器物上。扇貝只在2、5號墓中有大量發現,主要放置在殉人身上。[3]
本次發掘的12座墓葬,時代均屬於西周時期,從初步整理的結果看,7、8號墓的年代最早,屬於西周早期;2、3、5、6、9、10、13、14號墓的年代次之,屬於西周中期,其中又有偏早和偏晚之分;4、11號墓的年代最晚,屬於西周晚期。
本次發掘,是琉璃河遺址近年來收獲較大的一次考古發掘,尤其是7、8號墓出土的陶器,顯示出這兩個墓葬可能是目前琉璃河遺址發現的西周最早時期的墓葬。而2、5號墓出土的大量車馬器,也是自80年代以來出土最多的一次,尤其是兩墓中出土的青銅組合面具、雙鳥頭馬具、獸頭形當盧等都是琉璃河遺址首次發現,豐富了琉璃河西周燕文化的內涵。
琉璃河遺址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距京城40公里,佔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築,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兩處墓葬處、兩處車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銅、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數十件。其中包括北京歷史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董鼎和矩鬲等國家級文物。商周遺
琉璃河遺址
址面積近6平方公里,包括居住遺址、城址、墓葬區、車馬坑等。自70年代發現以來,已出土珍貴文物數千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進一步證實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
商周遺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進一步發掘研究,博物館也將隨之完善擴大。
⑨ 關於:青銅器
http://ke..com/view/31782.htm
http://ke..com/view/48367.htm
⑩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的出土文物
大量(匽)燕侯銘文青銅器的出土,充分證明這里就是燕國的始封都邑。據《史記》記載,周武王十一年(前1045)克商封召公於燕。而我們今天的首都北京,是和琉璃河董家林的燕都古城一脈相承的,於是北京建都建城的歷史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國,由此,此遺址被稱為「北京城的發源地」。遺址包括古城遺址、生活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其中,古城遺址約為南北向方形或長方形,北城牆全長829米,東、西城牆僅存300米左右。城外有深約2米的護城壕。宮殿區位於城址的北中部,附近有祭祀和生活遺址。 墓葬區位於城址的東南,被京廣鐵路分割為Ⅰ區、Ⅱ區。Ⅰ區為中、小型墓葬,隨葬品少,多殉人、殉狗,是商遺墓地;Ⅱ區多大、中型墓,隨葬品豐富、規格高,但極少見殉人、殉狗現象,可能是周人墓地。
兩區中的大、中型墓葬多陪葬有車馬,最大的車馬坑陪葬有42匹馬。出土文物數千件,以陶器、青銅器為主,還有原始瓷器、鉛器、玉器、石器、瑪瑙器、角器、骨器、牙器、蚌器、漆器、木器以及蚌殼等。陶器有壺、鬲、鼎、簋、罐等明器或實用器。青銅器包括禮器、容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類別。其中青銅禮器有鼎、簋、爵等,兵器有戈、矛、匕首等。1995年8月21日在遺址上建成了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西周時期各類器物等300餘件,這些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不僅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北京作為都城3000多年前的建城史及其燦爛的古燕都文化,更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及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
墓葬:遺址保留的2座燕國貴族墓葬,其中有陪葬的燕國貴族使用的文物珍品和2處陪葬的車馬坑等。
漆器:出土了罍、觚、盾等成組的漆器,並且大部分能夠復原,在商周考古中尚不多見。
青銅器:遺址中出土了數件國家一級文物。其中,通高0.62米,重41.5公斤的堇鼎,是北京地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