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古遺址
❶ 全世界有多少人知道陽原這個地方
陽原縣是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轄的一個縣。陽原縣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北緯39°53′~ 40°22′,東經113°54′~ 114°48′。東接宣化,南連蔚縣,西與山西大同毗鄰,北與懷安縣和山西省天鎮縣交界。總面積1849.35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75萬畝。境內南北環山,桑乾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地貌有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河川,總的特點是西南高、東北低,南山高、北山低,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平均海拔約1100米,最低海拔770米,最高海拔2045.9米,相對高差近1276米。 陽面積1834平方千米,人口28萬。
縣人民政府駐西城鎮。 郵政編碼075800。陽原,古稱弘州,位於河北省西北部,畿經張宣,鄰近京津,毗鄰大同,靠近內蒙。陽原歷史,境內有國際上公認的泥河灣是早更新世紀標准地層等舊石器時代遺址。桑乾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縣內盛產蔬菜、玉米、雜豆和水果,並逐步向名優特邁進。近年來,縣域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基本形成了了煤炭、皮毛、陶瓷、雕刻、建築建材、機械鑄造、食品加工等一系列支柱產業。
陽原縣在張家口市的位置陽原縣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南部,桑乾河流域,鄰接山西省。大秦鐵路經過境內。漢朝設置陽原縣,清朝改為西寧縣,1914年復改陽原縣。農產品有穀子、玉米、高粱、馬鈴薯等。畜產以驢、騾著名。礦產有煤、磷等。工業有采礦、機械、化學、皮革等。名勝古跡有澡洗塘溫泉、珍珠泉、鷲峰寺等。詳見http://ke..com/view/1600763.html?wtp=tt 我也是剛剛學習的,呵呵
❷ 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的介紹
泥河灣遺址來位於陽原縣源東部,桑乾河北岸,石匣里鄉境內,是國際標定的第四紀地層代表地點,其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公認的人類起源地——東非的奧杜維峽谷相媲美,素被國內外地質和古生物工作者所公認,成為中國以至其他大陸進行地層對比的標准剖面。泥河灣標准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
❸ 陽原縣小長梁文化遺址相當於()早期的文化遺址
、小長梁遺址簡介 小長梁是位於桑乾河南岸的一個小土梁。1978年,中科院古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內現了容小長梁遺址,經過多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可以鑒定的種類有貂、古菱齒象、中國三趾馬、三門馬、披毛犀、鹿、羚羊、牛類等。三趾馬是第三紀的標志動物,可延續到第四紀早期,在泥河灣各遺址中,只有小長梁遺址發現了這種古老動物化石。在小長梁遺址出土的石器以小型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1000多件,同時還有打擊骨片。小長梁遺址形成於湖濱相沉積層中,遺物幾乎未受到擾動,屬於原地埋藏。小長梁遺址的發現,意味著早期人類就生活在小長梁一帶。做為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
❹ 陽原有什麼名勝古跡
山中的清泉,源源不斷,那是大地的一脈乳汁;真誠的友誼,與日俱增,那是心間的一脈深情。
❺ 陽原縣在古代是哪個地方方
陽原縣戰國時,屬趙國,置安陽邑,治所 在今開陽。秦朝時,仍置安陽邑。
西漢內時,屬並州代郡容,置三縣,其中之一為陽原縣。置縣時間為漢景帝前元年間(前156~150年)。東漢時,今陽原縣屬幽州代郡,東漢建武二十七年(51年),陽原縣撤銷。
三國魏時,置安陽縣,屬幽州代郡。晉朝時仍為安陽縣。北魏初,仍置安陽縣,屬代郡。
隋時,陽原縣東、西分屬涿郡、雁門郡。唐初沿襲隋制。武德六年(623年)年,屬蔚州靈丘縣,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屬河東道興唐府興唐縣。
五代十國時期,屬晉國蔚州。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天福三年,屬遼。
遼時,屬西京道大同府。統和年間(983~1012年),置弘州,轄永寧、順聖二縣。金仍置弘州,屬西京路大同府。
元初,陽原縣屬中書省大同路弘州。轄襄陰、順聖二縣。
明朝時,陽原縣直屬京師宣府。
清朝時,屬直隸省宣化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為西寧縣。
民國二年,為避免與甘肅省西寧府重名,將西寧縣改為陽原縣。
❻ 泥河灣遺址與泥河灣博物館哪個值得一去
泥河灣是河北省陽原縣東部的一個小村莊,位於桑乾河上游的陽原盆地。距今約二百萬年前,遠古的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
泥河灣遺址位於河北陽原縣東部,桑乾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境內,位於桑乾河上游的陽原盆地。距今約177萬年前,遠古的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泥河灣標准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
折疊編輯本段泥河灣盆地
泥河灣盆地,位於河北陽原縣東部,桑乾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境內,東西長60餘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
在200多萬年前,這里是一個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圍,是古動物的世界。後來,湖水乾枯,湖底裸露,由於河流的侵蝕作用,乾枯的"古湖平原"變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灣盆地就是其中之一。此時,盆地周圍的山地森林密布,氣候溫暖潮濕,野生動物密集,同時也是遠古人類理想的生活場所。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外科學家就在這一帶發現了許多雙殼蚌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地質及古生物工作者到這里多次進行考察,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種類繁多的動物化石,又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時代上,從100多萬年到1萬年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每個階段的遺址都有,且內容十分豐富。其中百萬年以上遺址就有18處,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考察發現證明,泥河灣遺址是尋找早期人類化石的一處重要地區。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灣遺址稱為"舊石器考古的聖地"。一些考古工作者提起泥河灣時,都說"那裡遍地都是寶"。
折疊編輯本段泥河灣遺址
泥河灣遺址群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桑乾河畔,以及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舊石器遺跡而聞名於世。長期致力於泥河灣遺址群這一研究的張家口市政協主席張寶華說,對馬圈溝遺址的發掘研究,使泥河灣遺址的年代有了巨大突破,把亞洲文化的起源推進至距今200萬年前,從而在東非澳杜威峽谷之外找到了地球上第二個200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向"非洲唯一人類起源論"提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挑戰。同時,它還發現了世界舊石器考古發掘中極為罕見的、距今200萬年前的、可以復原的遠古人類的進食場景。可以說,這一遺址群直接改寫了世界關於人類起源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成為人類尋根問祖的聖地。
1924年9月,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在考察內蒙古薩拉烏蘇的返回途中來到張家口,會同美國地質學家巴爾博在泥河灣進行了短暫的地質考察。在科學報告中,巴爾博將盆地內的河湖沉積物命名為泥河灣層,從而拉開了泥河灣盆地科學研究的帷幕。從那一刻起至今80餘年,經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專家、學者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在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27公里的桑乾河兩岸區域 內,發現了含有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的遺址80多處,出土了數萬件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幾乎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在我國已經發現的25處距今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中,泥河灣遺址群就佔了21處。如此集中的早期人類遺存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泥河灣遺址群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各種石器總計達到數萬件。這些遠古的文化遺址分布面廣、內容豐富,囊括了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古生物學、第四紀地質、古地磁學、古氣候學和年代測定等多個學科,幾乎記錄了人類的起源和演變的全過程,是一個天然博物館,對探索世界早期人類的發展及其文化的演變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泥河灣早期文化遺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遠,不僅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特別是2001年馬圈溝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了距今約200萬年前人類進餐的遺跡,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起源地。泥河灣向人們昭示:人類不僅從東非的奧杜維峽谷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 專家介紹說,保護開發泥河灣遺址群的價值不可估量。它是我國以至世界上獨具特色的舊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泥河灣盆地有國際地質考古界公認的第四紀標准地層,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地質剖面、泥河灣動植物群、泥河灣文化遺址已成為世界古人類文化等多學科研究的寶庫。
1978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泥河灣附近的小長梁東谷坨發現了大量舊石器和哺乳類動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製作石器時廢棄的石塊等。
正是由於這一特殊地位,1997年成為河北省第一個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199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泥河灣就以1994年《光明日報》的報道為例,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北京猿人"的發現者之一賈蘭坡院士和他的同事們,在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細小石器。這些石器都比較小,大多重在5至10克之間,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為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錐形器等類型,共約2000件。這些石器經過古地磁專家的測定,證明距今約有160萬年。賈蘭坡院士說,小長梁遺址年代的測定"是最詳細可靠的"。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發現的這些細小石器"竟是如此之多如此之早,加工技術又如此精細、進步",而且世界上尚未見有記錄。1957年,賈蘭坡院士觀察了"北京人"製作石器已很進步,能使用和控制火,因而推斷說,距今五六十萬年前的"北京人"絕不是最早的人類,"北京人"不是第一。這次細小石器的發現,確證"泥河灣期的地層才是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於是賈蘭坡院士認為,在160萬年前,就有如此進步的石器,證明人類起源比過去的認識要早得多,說400萬年前有了人類並非誇張。
1995年8月至1998年9月,在以往發掘的基礎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系合作發掘,在於家溝遺址找到了華北地區極為難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層剖面和文化剖面,該項發掘入選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間,1996年6至8月,美國印第安大學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對泥河灣遺址也進行過為期兩個月的發掘研究工作,獲得了一大批較為珍貴的動物化石和舊石器等實物資料,進一步證實泥河灣盆地是中國人類起源的搖籃,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是一座有待深入研究、開發利用的巨大科學寶庫和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10月,在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發現了層位最低、時代最早的遺址,發掘出的幾百件石製品、動物骨骼,將泥河灣盆地舊石器的年代向前推進了數十萬年,達到距今200萬年左右。鑒於泥河灣遺址在史前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價值,2001年3月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初,泥河灣地質遺跡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望採納
❼ 考古是研究人類文明的重要方法,在河北省境內,已經發現了大量古代歷史文明的證據。以下四處原始人遺址,
這道題選C。
馬圈溝遺址位於河北省陽原縣大田窪鄉岑家灣村西南;
泥河灣盆地遺址位於河北省陽原縣境內東部地區的桑乾河流域,這里可能是東亞人種的起源地;
元謀人遺址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元謀人距離現在約170萬年,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遺址;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一千米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距離武安城大約17千米。
祝你學習進步!
❽ 誰能介紹河北陽原縣小長梁遺址
位於陽原縣大田窪鄉官廳村北500米,1978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尤玉柱、湯英俊和李毅等發現並進行發掘。發現石器1000餘件,屬於小石器傳統;山土的動物化石有桑氏鬣狗、三趾馬、三門馬、披毛犀牛、羚羊等。其地質年代為距今136萬年。小長梁遺址對研究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
探討小石器系統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長梁遺址作為我國古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被鐫刻在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
1935年,法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步日耶來到中國,目的是想尋找亞洲的古人類化石,在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村被稱為更新世早期的「泥河灣組」地層的下部採到一塊石頭。經他研究,確認為石器--「粗糙的手斧」。同時,他還觀察了與石器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他認為其中有些骨骼有人工打擊的遺跡,有些獸骨的額骨也殘留著人工工作過的痕跡,有的鹿角,像是人工有意識地製成匕首。於是他將這些材料整理成一篇論文,發表在法國出版的古人類學雜志上,文章中推斷,當時泥河灣一帶曾經生活過北京猿人,甚至更早的人類。但是,在步日耶研究上述材料的同時,另一位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也在中國看見過這些標本,卻不同意步日耶的論點,認為不是人工的痕跡,寫了一篇發駁的文章,也同時刊登在同樣的雜志上。這兩位專見的爭論,曾引起人們的很大興趣,但由於一時之間找不到更多的材料參加討論,這件公案也就慢慢地被學術界遺忘了。
直到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兩名年青的研究人員沿桑乾河調查舊石器遺址,在泥河灣之西700米的下沙嘴「泥河灣組」的粗砂層內找到一件具有清晰的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與其伴生的動物化石有一件相當完整的納瑪象化石(更新世晚期的象類化石)。此後,又進行核對性發掘,在不遠的同一層位中找到數件小型長薄石片和若干曾經人工打擊但尚未成型的石器,伴生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馬,駝鳥,鼠,兔等。這些發現,帶來一場爭論,問題不在於石器的本身,人們肯定這些石塊是真石器,但與石器伴生的動物群時代較晚,無法肯定這批石器是比北京猿人更早的類型。不過,另一些人則認為,在華北地區尋找更早的(比北京猿人還早)人類活動的遺跡,並非出於空想。 1978年8月21日,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第四紀組的研究人員又進入泥河灣盆地考察,於陽原縣官村附近的小長梁找到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泥河灣組"下部的地層中,稱之為小長梁遺址。在這里,共發現了2000餘件石器,若干打擊過的骨片,或留有刻劃痕跡的骨片以及吃剩丟棄下來的三趾馬,馬,羚羊,牛,鹿,犀,虎,象的殘骨和牙齒。從考古學角度鑒定,石器與動物群的時代是一致的,也與泥河灣組地層的時代相同,確實比北京猿人的時代要早得多。
研究者從這個遺址中認為,肯定有人在此活動,只可惜尚未發現人類骨骼的化石。至於遺址的年代,經古地磁的測定,泥河灣組的頂部年齡為150萬年前,底部為300萬年前,遺址的層位定為243萬年--255萬年之間,大體來說,250萬年左右,這就是目前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文化的遺址。根據石器的分析,當時人類已有語言,不然技術傳授會有困難。
❾ 張家口的名勝古跡
黃帝城、大境門、萬里長城、壩上草原、小五台山。
1、黃帝城
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
2、大境門
大境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建於崇禎17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歷史。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在歷史上曾有重要地位。
3、萬里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4、壩上草原
壩上草原又稱京北第一草原,位於河北省境內,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又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承德以北100公里處,被稱為壩上草原地區。
5、小五台山
小五台山(xiǎo wǔ tái shān ),河北省蔚縣與涿鹿縣交界處小五台山是太行山的主峰,也是主脈之上的最高峰。小五台山有5處制高點,分別為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處台頂的海拔高度均超過2500米,其中以海拔2882米的東台最為著名。
❿ 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泥河灣標准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據說在200多萬年前,這里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湖泊,現在的陽原縣、蔚縣、大同市、陽高縣、懷仁縣、渾源縣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它的范圍之內,人們把這個已經消失的湖叫大同湖.後來不知道由於什麼原因,湖水乾涸,變成了一片「古湖平原」。1924年,英國學者巴爾博在泥河灣村和桑乾河南岸考察的時候,在地層里發現了雙殼蚌化石,認為這個地層比較特殊,叫做「泥河灣層」。考察發現證明,泥河灣遺址是尋找早期人類化石的一處重要地區: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灣遺址稱為「舊石器考古的聖地」。一些考古工作者提起泥河灣時,都說那裡遍地都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