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土墩墓遺址

土墩墓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4 12:48:44

『壹』 2011年9月16日,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安徽省考古人員在當塗縣新市鎮陶庄遺址發現一座戰國早期貴族土墩墓

A、淘氣需要燒制陶瓷,物質燃燒發生化學變化,故A錯;
B、「蜻蜓眼」玻璃珠使用玻璃製取的,需要通過化學反應製取,故B錯;
C、玉器的製作需要通過玉石的拋光,精打細磨,沒有新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故C正確;
D、古代的銅錢製造過程,首先需要利用還原劑與銅的礦石反應,還原出金屬銅,再利用形狀的改變製成銅錢,所以包含著化學變化,故D錯.
故選:C.

『貳』 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的考古價值

這批夏商、西周至春秋的土墩墓的發現,學術意義極為重要,它改寫了福建歷史回。史書上記載關於福建先秦答最早的歷史,是周顯王35年(公元前334年),距今2341年。土墩墓的發現填補了福建地區考古學時代序列中夏商周時期的缺環,說明先秦時期福建並不是落後的原始社會,伴隨著青銅文化的產生,生活在福建北部的人已經進入階級社會,這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這批土墩墓的發掘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我國先秦土墩墓被認為是吳越文化的特徵之一,福建地區此前從未發現過土墩墓。此次考古發掘填補了中國南方地區土墩墓分布區域的空白。出土一大批相對完整的青銅器、原始瓷器和印紋陶器組合,年代約在西周至春秋階段,填補了福建地區此階段考古學研究的許多缺環。其中有40 多件銅器,器類豐富,是福建地區一次性出土青銅器最多的考古發現。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0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銅劍,在全國首屈一指。此外,這批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土墩墓從平地掩埋發展至淺坑並向深坑過渡,對研究土墩墓的年代及其發展演變規律有著重要價值。

『叄』 貌似是南北朝時期的墓葬群,碎石組成的墳冢,不是在沙漠里就是在戈壁草原什麼的地方,在哪裡

近期發現南北朝時期的墓葬群有:
1.浠水縣文物普查小組在散花鎮三店村發現一大型南北朝墓葬群。墓群分布於整個三店村計8個自然村范圍內,地表散落有大量幾何紋墓磚,墓群分布面積約1.2平方公里。
三店村南北朝時期墓葬群分布之廣、面積之大,為黃岡市境內同時期墓群所少見。老灣崗墓葬亦為浠水縣首次發現並清理的南北朝時期墓葬,它為研究南北朝時期浠水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實物資料。
2.江蘇省徐州市駱駝山東坡一建築工地發現了一處平民古墓葬群,考古人員已全面開展搶救性挖掘工作。在江蘇省徐州市駱駝山東坡,緊鄰東三環路和漢文化景區的一建築工地,發現了一處古墓葬群。據徐州市博物館考古部的有關人士表示,此處是西漢、東漢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墓葬群,對研究徐州古代民風民俗有著重要價值。
3. 博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隊在賽里木湖景區約50%的區域內,共發現了800多座墓葬。墓葬形制有石堆墓、石圍石堆墓、石棺墓、方形的石板墓,還有土墩墓。其中有非典型鹿石1通、草原石人2尊。「這些古墓葬最早的成形於青銅時代,最晚的在隋唐時代。
在賽里木湖西岸開闊的草原上,地表為半荒漠草原植被。新發現的50多座墓葬大部分呈南北向排列,有土墩墓、石堆墓、方形石圍石堆墓、圓形單層石圍墓、圓形雙層石圍石堆墓。還有一處用不規整的礫石堆積的呈「山」字形遺跡。這處古墓群種類豐富,保存完好。
而在5月份,博樂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隊在小營盤鎮新發現了一個大型古墓群。
古墓群位於明格陶勒哈村與哈日布呼鎮三牧場查干阿木溝口(蒙語「白山口」)附近發現200餘座古墓葬,「古墓大多呈南北向鏈狀排列,有石堆墓、石圍墓等。」張鐵男描述。
此處古墓群是目前博樂市境內發現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古代墓葬。
也是在這個月,溫泉縣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隊在孟克牧場吐日根春夏草場,一座方圓約5平方公里的小山丘上,發現古代墓葬150餘座、居住遺址1處、祭祀遺址1處。
在博樂怪石峪,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隊往裡面走了半個小時後,發現了一處墓葬群,有石棺墓和石堆墓,還有石人墓。
按照你說的地理地貌,應該是第三處墓葬遺址。

『肆』 浙江有大的有名的古墓嗎

浙江瑞安發現千年古墓

日前,浙江瑞安市發掘出兩座南北朝時期的古墓和一座元朝時期的古墓。文物部門專家推測,這個地區還可能埋有一個古墓群。

三座古墓相互間距離不到一米,因年代久遠,古墓已殘破不堪,但六個墓穴仍清晰可見。南北朝時期古墓均只有一個墓穴,而元朝古墓則是四穴一墓。據考古人員辨別,兩座南北朝古墓距今約1400年,元朝古墓距今約600年。

發現古墓的地點位於瑞安市羅鳳辦事處山官村龜山山腳下。三座古墓所在區域是個養殖菌類工場,該工場於去年開工建設。工地底下幾個唐代時期的古墓遭到致命性的破壞。隨著養菌場工程的推進,當地村民擔心工場建設會破壞祖先墳墓,於是向當地文物部門舉報。接到舉報後,文物部門出面制止了工地施工,並對該區域進行發掘。

在三座古墓墓壁上,考古人員均發現有盜洞,因此,從墓中發掘的文物很少。兩座南北朝古墓中分別發掘出三隻和四隻隨葬器皿;而元朝古墓中發掘出有價值的,僅一個刻有詳細文字的石碑。
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7/09/15/008799797.shtml
--------------------------------------------------
浙江省瑞安市西山烈士陵園
http://..com/question/5811203.html
----------------------------------------------
浙江三方土谷祠旁發現千年古墓
http://www.huaxia.com/wh/kgfx/2005/00358510.html『--------------------------------------------------
浙江東陽發現大型春秋時期古墓群
人民網杭州5月30日電 記者江南報道:最近,浙江省東陽市六石鎮下馬宅村發現多處大型土墩石室古墓。出土的一隻高約40厘米、胸徑約50厘米的印紋陶罐,為商代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典型器物。專家初步判斷,這一古墓群屬春秋晚期的墓葬,距今約2500年。這是迄今為止該省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代大型土墩石室古墓群。

這一古墓群是在對金(金華)甬(寧波)高速公路建設沿線進行野外考古調查和搶救性發
掘中發現的。4月中旬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開始對古墓展開大規模發掘清理,陸續出土一些印紋陶片。這些土墩石室墓大多先用巨石砌成石室,在石室內放置遺體和隨葬品,再堆土壘成土墩。它們堆積考究,下鋪一層膠泥,上面是黃土,膠泥具有較好密封性,不易滲水。所採用的石塊一般高約2.8米、寬約1米、厚約0.9米,最大的一塊高約8米,如此巨大的石塊壘砌十分罕見。

目前現場發掘清理工作仍在繼續。這一墓葬群已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
浙江台州發現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的戰國古墓(圖)
http://news.sina.com.cn/o/2006-11-15/132210509573s.shtml

-------------------- ----------- --------
這是最大的。 第一篇文和我所發的網子裡面的文都是浙江大的古墓

找的辛苦,別浪費了

『伍』 綽墩遺址的考古發掘

綽墩遺址自1998年以來已連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遺址內揭示出了大量的文化遺存,其中包括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綽墩遺址內涵最豐富、文化發展最鼎盛的當屬良渚文化時期,在2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共發掘、揭示出水稻田24塊。其中的河道、房址、祭台及墓葬等共同構成良渚文化較完整的聚落形態。特別是由水溝、蓄水坑等組成的農田灌溉系統的發現,引起中外專家的濃厚興趣。它代表了整個江南原始文化,對研究原始社會的自然環境、人口比例、社會結構及人類生產生活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1998年秋,在遺址的原土墩西南坡布探方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面積達220平方米。考古發現,遺址的文化堆積延續性特別長,它包含了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崧澤文化(5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馬橋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及以後各期的文化遺存。考古的最大收獲是清理了崧澤文化墓葬27座。其中,未成年人墓有10座,佔有相當的比例,而且多數無隨葬品。成人墓中發現了與原始成人習俗有關的青壯年拔牙現象。墓葬中隨葬品多寡不一,一般在6至13件之間,器物以鼎、豆、罐、壺、甑為主,另有少量的玉璜、玉玦等玉器出現。意外的是較多發現了陶盉,這些陶盉不僅造型優美,而且形式多樣,說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糧食比較充裕,釀酒相當普遍。
綽墩遺址的第二次考古發掘面積為320平方米。首先清理出良渚房址兩座。一座為長方形,房子開闊有11米,進深6.5米。其建築結構除了已具備房基、梁架、屋頂外,牆體運用蘆葦、竹、木材等作為牆骨來增加牢度。另一座房子為圓形,東側是門道,中間是灶坑,旁邊是窖穴。這座圓形房子是專門用來炊煮的廚房。圓形房子外西北部有兩灰坑,說明那時人類已有一定的環保意識,不僅炊煮分設,而且已有專用的垃圾坑。其次,發現了崧澤文化墓葬6座、馬家浜文化墓葬12座。崧澤墓葬主要出土了質地精良的玉璜1件、玉耳墜2件、螢石飾品1件及多件色澤如玉的石鉞、石錛。在馬家浜文化地層中出土了1件磨製光潔的蛇紋石紡輪,是7000年前原始先民手工紡織勞動的又一例實物。在探方的西南部清理出崧澤房址1座,發現了土牆居住面、灶坑、柱洞等遺跡。接著,在崧澤房址的南面,發現了兩座規模較大的唐代船型磚室墓,可惜早已被盜僅剩墓底,而墓磚上所留下」天子問什」等刻字,讓人幾多遐想,但還是無法證明唐代名伶黃番綽墓的真實存在。
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房址1座、灰坑1個、墓葬5座;崧澤文化房址1座、灰坑1個、水井1口;良渚文化房址2座、灰坑8個、祭台1座;馬橋文化至東周時期的灰坑14座、水井6口;唐代、宋代墓葬各2座,宋代水井2口。這些遺跡中,馬家浜文化房址在江南地區屬首次發現,而良渚文化時期祭台的又一次發現,無疑證明這時期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且有專門掌管祭祀活動的巫師,社會已出現貧富分化和被劃分成不同地位的各個階層。另外,在這次考古中共出土各類文物200百多件,其中,馬橋文化的陶器數量最多,有泥質陶、印紋陶、原始瓷三種質地。器形有凹圜底罐、凹足鼎、實足甗、三足盤和簋、豆等。這些陶器的紋飾美輪美奐,有籃紋、席紋、回紋、梯格紋、雲雷紋、葉脈紋等等,進一步豐富了對馬橋文化的認識。
第四次發掘在遺址的東南部,考古面積380平方米。主要發現了兩座良渚文化的淺地穴式房址和這一時期的池塘。在編號為F11的房址內出土了兩件罕見的精品。一件是通體刻有鳥紋的闊把黑皮陶壺,其精湛的製作工藝宛如鬼斧神工,代表了良渚文化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令人驚嘆不已;另一件彩繪木漆碗出土時色彩鮮艷,亦屬這時期極少發現的精品。考古揭示出以河道為中心的良渚文化時期的聚落。一條東北向西南走向的河道由通道和內灣兩部分組成。在已揭露的長達45米的南堤岸邊有夯築結實的的紅燒土塊,而在北堤岸上發現了密密麻麻的木樁。這種周邊修成陡坡並有紅燒土夯築再加上栽滿荊棘的設施,可能是古人用於護衛的防禦牆。在河道內彎出口處發現了一塊木塊。它長1.1米、寬0.7米、厚0.23米。其周邊還有枝木、木樁、木鍥。木塊的二側邊異常平整,底部光滑微凹,上部居中處有一錠象形的鼻孔鈕。木塊的一端有砍伐時留下的斷面,另一端表面從上至下呈45度的斜面,形似船頭。經科學鑒定,木塊的材質為二針松,乾重94.4公斤、可排水177公斤、載重極限達82.7公斤,因此斷定這木塊是原始先民的渡河工具。在河的兩岸除發現了房址外,還發現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良渚墓葬7座。
2002年秋至2003年春,考古隊進行了第五次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工作分二期,總發掘面積1128平方米,發現遺跡164處。有灰坑、墓葬、水井、水田、房子、河道、溝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時期25塊水田。這些水田是利用自然形成的低窪地或依地勢開墾的小塊農田,旁邊還有用於灌溉的排水溝、蓄水坑等。在田塊土樣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米粒,有長粒型、橢圓型等多種形態,經江蘇農科院檢測表明,每克土樣的水稻植物蛋白石密度超過5000個,也就是說這些田塊均有大量水稻生長過。通過對水稻植物蛋白石定性分析證明,炭化的米粒是粳稻,從而又一次確定6000多年前崑山地區已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田。在164處遺跡內出土了各時期的器物363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一把馬家浜時期的象牙梳彌足珍貴,它不僅在太湖流域屬首次發現而且對進一步研究馬家浜時期的氣候條件、自然環境、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有重要意義。
2003年至2004年,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發掘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2003年12月2日~2004年1月10日,發掘300平方米;第二階段從2004年2月23日~4月30日,發掘420平方米;第一、二階段合計發掘面積720平方米。共發現各類遺跡147處。其中有墓葬13座,灰坑45個,水井16口,水田遺跡64塊,房址3座,河道1條,水溝5條。出土各類器物167件。其中馬家浜文化49件,崧澤10件,良渚25件、馬橋44件,春秋2件,戰國18件,漢代1件,唐宋17件,明代1件。器形以陶器為主,少量石器和骨器。陶器種類較多,有罐、鼎、釜、瓮、豆、盆、盤、缽、提梁壺等;石器有斧、刀、鏃、鑿等;骨器有鏃,另有銅器、金器、玉器等。現將主要工作可以說綽墩遺址代表了整個江南原始文化,它對剖析長江下游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重要作用。

『陸』 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名稱有哪些

1、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2、廣東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4、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5、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8、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9、安徽六安雙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柒』 土墩石室到底是什麼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其特點: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隨葬品多為印紋陶器、原始瓷器和帶地方特徵的青銅器。研究者多認為是吳越文化的葬俗。

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築成高大的土堆,然後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適應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較淺的條件,主要流行於長江下游太湖周邊地區的良渚文化中。
良渚文化有60%左右的遺址屬所謂的「土墩遺址",這種土墩系人工堆造而成,一般高約六米,也有少數高度在兩米左右。許多土墩上發現有由祭壇和墓葬組合而成的所謂祭壇墓地,由以早期的趙陵山、張陵山,中期的瑤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為典型。
浙江餘杭縣長命鄉雉山村的反山遺址,是一座高約5米,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約30米的人工堆築的土墩,墩上發掘清理了7座良渚文化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發現的是良渚文化時期的居民,在當地崧澤文化遺址和墓地的高地上面,專為建造墓地而堆築起土墩,其上共發現10座墓,在早期文化層內發現3座平地堆土掩埋的墓葬,可能是菘澤文化葬俗的遺風。其餘7座墓均發現於晚期人工堆築土墩之上.由此推測,堆土墓和土墩墓在長江下游一帶先後出現,他們之間可能有承襲、演變關系。

『捌』 土墩的考古分析

分析
除了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各鄉鎮在農業生產和基本建設中也陸續有一些文物出土,其中有一些堪稱國家級的精品如:
青銅雙龍耳尊,何灣鎮綠嶺農四村出土,國家一級文物,曾被專門借調往北京於亞運會期間對外展覽,為中國青銅器精品,是本地區土著人冶鑄技術的傑出代表。
吳王光劍,三里鎮呂山村出土,通長約50厘米,莖為圓柱形,臘窄,無紋飾、有脊。鑄有銘文,意為「攻吳王光自作用劍,以戰越人」,乃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所用之物,國家二級文物。後調查得知,該劍出土於一坍塌的土墩墓中,沒有發現其中共存物。
鴨形壺,葛林千峰出土,印紋硬陶器,侈口、雙耳,口至尾部有簡單的刻劃紋飾,整個器物造型敦厚豐滿,實用性與觀賞性完美結合,顯現出極高的工藝水平。屬國家二級文物。
1995年,何灣鎮前橋村農民在山包取土時發現銅劍一把,後經縣文物管理人員前去清理,發現是一土墩墓,同時清理出銅矛、銅戈各一。殉葬物顯示死者生前或許為一武士。
南陵土墩墓沒有當時中原地區墓葬所見的等級森嚴的禮制和野蠻的人殉、人祭現象,也沒有發現隨葬品特別豐富的墓葬,不似中原奢侈之風,表明當時這一地區和中原地區處於不同的社會制度。僅就殉葬品來看,它仍部分沿習著原始社會慣有的習俗,即將生前隨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喜愛的日用品殉葬。這在當時階級社會大量存在的殺葬、殺殉濁浪中,獨保一泓清流,是非常獨特的和有一定緣由的。這對於全面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土墩墓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商周時期吳越文化的空白而且對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資料。
規模宏大的土墩墓葬,至戰國中晚期漸漸消失,這是因為越滅吳後,又被楚國所滅,至戰國以後,逐漸與楚漢文化相融合。可以說土墩墓的興起與衰落是與吳越的興亡相始終的。

『玖』 許三灣城及墓群的遺址結構

許三灣城及墓源群位於張掖市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西南1.5公里處。
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4米,東西寬66米。城垣黃土板築,殘高8米,夯層厚0.12—0.15米。瓮城牆邊長25米。南牆辟門,門寬約7米,外築方形瓮城,瓮城門向東,四隅築角墩,南北殘留有馬面。城外四周50米處有圍牆遺址,距城東北角50米處,有烽火台一座,平面方形 (10 ×10米),高8米。城內出土有大量「五銖」、「大泉五十」、「貨泉」、「開元通寶」等漢、唐時期的錢幣和銅箭頭、銅印 (「部曲督印」等)及錯銀帶鉤等文物。城內散見灰、紅色陶片。
墓葬群以城址為中心分三部分(城南、城北和五道梁)。面積10多平方公里,封土墓達4000餘座,分布十分密集。墓葬多為圓頂形,高達2—3.5米。也有土墩墓,底邊長30餘米,高4—5米,墓道明顯,多為磚室墓。墓葬出土有魏晉時期的彩繪畫像磚、模印磚、木牘、前秦時期的木俑、彩繪木板畫、牽馬俑以及各類陶器、木器和少量絲綢、銅器等。

『拾』 土墩墓的介紹

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築成高大的土堆,然後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適應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較淺的條件,主要流行於長江下游太湖周邊地區的良渚文化中。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