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發掘
⑴ 三星堆遺址什麼時候發掘,發現了什麼
三星堆於1929年初次被發現,1986年發掘之初,在兩個神秘的器物坑裡,考古專家發現了大量造型奇特、美妙絕倫的青銅人頭像、面具、青銅禮器及玉石器。
⑵ 以往發現遺址的時候都會盡快的挖掘研究,三星堆遺址發現後為什麼不去發掘也不去研究呢
三星堆被發現後,並沒有像題主說的那樣沒有被發掘研究!三星堆遺址是被我國考古工作列入「十三五規劃」的重大考古項目,不可能沒有被發掘研究!可能是因為三星堆項目太大,發掘過程需要按照專家的提前制定的規劃一步一步慢慢來,所以可能進展慢些。
當然了,除了這些,類似成果還有認識了祭祀坑是三星堆文化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之一、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 並與科學發掘的文化層相聯系, 初步形成了巴蜀文化的考古學年代序列等等,這些研究發現意義非常的重大,它們對於研究我們的古川蜀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們應該積極支持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
⑶ 三星堆遺址時隔34年再啟發掘,主動發掘不怕毀壞文物了嗎
既然專家敢啟動主動發掘,那自然是不害怕會損壞文物的了。而且,比起三星堆第一次發掘已經過去了三十四年了,這么多年,科技有了質的飛躍,對於文物的保護也不能同日而語了,所以專家應當是不會害怕會毀壞文物的。畢竟,三星堆文化對於研究古文化,尤其是古蜀國文化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要是沒有把握,這些專家也不會冒冒失失跑去發掘這個意義如此重大的遺址了。
從建國以來,我國對於文物保護就一直很放在心上,尤其是近些年,對文物保護更是重視。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對於那些剛出土的文物的保護也更加厲害了。比如說溫控技術等,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持這些文物的穩定性,不會讓它們隨隨便便氧化乃至毀壞。
⑷ 吳城遺址的發掘歷史
吳城抄遺址是1973年秋興建吳城水庫時發現的。年 代:公元前15世紀~公元前11世紀。
簡 介:吳城遺址是中國南方一處規模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遺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遺址內發現有陶窯區、冶煉區、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廣場等遺跡。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石器等遺物數千件。其中燒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發現,證明了這一地區即是青瓷器的發源地之一。許多陶瓷器物上還帶有刻劃的文字元號。
遺址經過六次科學發掘,共揭露面積2000餘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至3米不等,劃為七層,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 窯址12座,灰坑55個,墓葬16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銅器、 玉器、牙雕等900餘件,特別是陶文、原始瓷、鑄銅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發現。意 義:吳城商代遺址已成為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學考古專業的實習基地,江西省博物館已在吳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個農村考古站。吳城遺址的發現,對於認識長江流域土著青銅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⑸ 仰韶村遺址是怎麼發掘的
在河南省澠池縣城北,有一處三面臨水的小村莊,因北望高聳的韶山,故稱仰韶。20世紀20年代,仰韶村發生了一件人類文化史上的大事,這就是仰韶遺址的發現。
最先揭開仰韶遺址神秘面紗的是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1921年,他帶領一支發掘隊來到仰韶村,尋找中華遠古文化的遺存。經過30多天的挖掘,獲得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及人骨標本,他撰寫了《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詳細報道了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成果,並按照考古學的慣例,將這批以彩陶為主要標志的遠古文化命名為「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研究和原始社會史研究的第一頁。中國近代考古學由此開端,仰韶村也從此馳名中外,成為史學界、考古學界嚮往的古文化聖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仰韶遺址又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再次獲得了大批文化遺存,澄清了遺址的文化內涵,同時修正了安特生的一些錯誤認識,為研究中國史前社會發展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研究表明,仰韶遺址長900餘米、寬300餘米,面積30萬平方米。
仰韶中期彩陶盆仰韶遺址所代表的仰韶文化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是黃河流域勢力最為強大的史前文化,也是中國同時期各類新石器文化中分布范圍最廣泛的一支,共發現遺址1000多處,主要分布區以陝、晉、豫為中心,西達河西走廊,東至魯西,北達冀中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南至漢水流域。
以仰韶村等重要遺址的發掘為基礎,綜合地域和時代所造成的文化面貌上的差異,可以將仰韶文化分為三個主要地區、七種類型、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的發展中心,可分為北首嶺、半坡、廟底溝和西王村等類型,代表了這一地區仰韶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在豫中地區可分為廟底溝、大河村類型;在豫北冀南一帶,則可分為後岡、大司空類型。各類型之間在文化面貌上各自有地域特色。
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由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當時人們過著定居生活,有比較穩定的村落。人們從事鋤耕農業生產,種植粟、黍、稻穀等作物,飼養豬、狗、羊和馬等家畜,採集榛子、栗子、松子和朴樹子等果實及水生物等。彩陶盆內多見魚紋和網紋等形象,是當時漁獵活動的真實寫照。
仰韶文化的房子有圓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圓形和方形地面式,晚期還出現了方形地面連間式,始終以半地穴式房子最為流行。屋內正對門向的中心設一火塘,有些灶坑內嵌有保存火種的夾砂陶罐。有的在門內兩側築有低矮的小牆,有的在門道與居室之間有淺方坑形的門坎。屋內居住面和壁面都塗抹草拌泥土並修整得光滑平整,部分經過烘烤,十分堅硬。圓形房屋周壁牆中有密集的壁柱,室內中間有多根主柱以支撐屋頂,復原起來似現在的蒙古包形式。方形房子結構與圓形房子大體相同,也在坑壁和室內挖有柱洞,復原起來呈四角攢尖的方錐體。
埋葬制度多樣,有單人葬、多人葬、單人一次葬和集體二次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個別的實行同性合葬,還有瓮棺葬形式。成人都有成片的公共墓地,同一氏族的成員比較集中地埋葬在一起,隨葬品一般比較平均,看不出太明顯的貧富差別。兒童瓮棺則成群或零星地分布在居住區的房屋旁邊,以瓮、罐、缽、盆為葬具。
仰韶文化的制陶技術已相當成熟,最能代表當時的工藝水平。仰韶人有專門燒陶的窯場,有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形式。陶窯由火膛、火道、窯算和窯室等部分組成,陶坯置於窯室底部多孔的窯箅之上。火焰經過底部的火道、火孔進入窯室,燒造出精美的紅陶。一般都用泥條盤築法製成,普遍採用慢輪進行修整,雖然以手工方法製成,但器形規整、色澤光潤、構思巧妙。在陶器表面還施加各種紋飾,其中裝飾作用最強的是彩陶花紋,這是當時最有成就的一種原始藝術。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構圖精巧合理,與優美的器物造型相結合,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成為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範例。半坡類型的彩陶紋飾,以紅地黑花為主,也有原地紅花或加白衣飾黑、紅兩色花的,主要有人面形紋、魚紋、鹿紋等動物形象和象徵草木、穀物的植物花紋。神話化的人面紋圖像,頭上和嘴角都有化妝式的裝飾,似含有某種巫覡性質。魚紋佔主導地位,數量多、變化大、形象也逼真,其組合有單體和復體兩種形式,不少圖案是兩條以上的魚紋相重疊或相連形成一組紋飾,非常生動。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紋飾進入了成熟發展期。以弧線、弧邊三角、曲線、圓點和半圓形、鳥紋裝飾等元素,採用二方連續的裝飾方法,構成整組花紋環繞器壁,顯得絢麗多彩,還出現了多彩紋飾,白地或紅地自邊,紫紅彩、白彩相間,更顯得富麗堂皇。
仰韶文化還有一定數量的刻畫符號,目前主要發現在圜底缽口沿的黑彩寬頻紋上,有50多種。這些符號多是在陶器燒成後刻畫上去的,最多的是一道豎劃,其次是二道豎劃、X形、Z形、正鉤形、倒鉤形、T字形等形狀,也有的像植物形,還有其他多種形式。一般認為是起源階段的簡單文字或者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
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行程中,仰韶文化不斷吸收周邊文化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仰韶遺址的發掘,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遠古文化,在撩開史前文化面紗、觸摸中華文明起源的同時,也拉開了中國田野考古的序幕,在當時起到了科學認識本民族發展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作用,同時也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在歷史上創造的輝煌,它一經發現,立刻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標志,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⑹ 冒險島中怎樣去遺址發掘地
在勇士部落那邊..岩石路3的上面的那個傳送點..
推薦你上冒險主題站看
地圖航標,很清楚的
⑺ 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發現的歷史文化意義是什麼
這一發現,立刻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三星堆遺址由此被譽為當時最重要的考古回發現之一。由於出答土文物不見於任何文字記載,三星堆文化成為一個巨大的謎團,猜想與爭議從此開始。1988年1月,該遺址群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8月,三星堆遺址博物館奠基,1997年10月建成,正式對外開放。
⑻ 夏朝的考古發掘與文化遺址
夏朝的遺址集中在河南偃師二里頭處,學界稱「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最早於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發現,1956年發掘洛達廟遺址的時候,人們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被稱為洛達廟類型。1959年起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進行科學發掘以後,發現二里頭遺址更加具有典型性,故將這種類型的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於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縣王村遺址發現,當時出土的遺物不多。自1954至1957年,在洛陽東干溝村附近又曾幾次發現這種文化的墓葬與灰坑。這個遺址的晚期堆積中發現有青銅小刀和青銅錐,器形和鑄造工藝都很原始。從地層關繫上可以清楚地判斷出這種文化的年代晚於人們熟悉的河南龍山文化,又早於商代,這種文化的特點及其所處的時代,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很快,在洛陽偃師灰咀和二里頭、鄭州洛達廟、鞏義稍砦、澠池鹿寺、陝縣七里鋪等地都發現了這類古文化遺存。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對洛陽二里頭遺址的大規模科學發掘,資料越來越豐富,許多碳14測定數據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紀。考古界遂把這種文化定名為二里頭文化,並做為夏文化的主要討論內容。
20世紀80年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不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陝西省東部各地都有發現,已達100多處。這些遺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宮殿建築、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銅器冶鑄、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銅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是研究夏代經濟和文化的珍貴資料。
⑼ 大地灣遺址的發掘歷史
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甘肅省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座落在專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屬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中共甘肅省委確定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58年,甘肅省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1978-1984年進行了連續7年的考古發掘,1995年又進行了補充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4752平方米。
⑽ 開庄遺址的發掘
1995年12月9日,當地村民挖河時偶然發現部分石器和陶片。當地村民在遺址所在圩中開挖專河道屬以利排水,河道開挖出的泥土賣給當地磚瓦廠制坯用。在開挖河道的泥土中發現了諸多陶片和石斧,此事引起了磚瓦廠驗收泥土人員的重視,並告知東台市文化局。經鹽城市文物管理辦公室派員勘查,確認此處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後經江蘇省文化廳批准,由鹽城市文物管理辦公室與東台市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進行搶救性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