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歷史遺址觀後感
❶ 紅色紀念館觀後感
五月初,趁著休假間隙,我去了一趟紅岩革命紀念館。
走進紅岩魂廣場,就感覺到一股嚴肅莊重的氣息,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廣場,在紀念「11·27」革命烈士殉難50周年之際,在原「中美合作所」閱兵場的基地上修建而成。
步入陳列館,那種浩然之氣油然而生,館里的氣氛讓人頓時有種莫名的壓抑感。前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題字,將烈士們的豐功偉績給予絕對肯定和高度贊揚。那遒勁有力的字跡、深情懷念的語句讓我彷彿看到了烈士們不畏強權的凜然氣概!陳列館里那面鮮紅的用被單衣物綉成的五星紅旗格外顯眼,那是一種多麼興奮的期盼的表現呀!我至今仍可以想見,當獄外傳來解放戰爭結束,新中國即將成立這樣的消息時,那些為祖國獻出自由和乃至生命的都在所不惜的偉大共產黨人心中將是何其自豪與振奮,他們含著熱淚為祖國綉出的那面五星紅旗,正是他們革命信念的最最真切和感人的詮釋!
陳列館里,真實地重現了當年這些共產黨人被關押的監獄的狀況。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著國民黨反動派對於革命先烈的慘無人道的鎮壓和迫害。犧牲的革命者里,年齡最小的「小蘿卜頭」宋振中犧牲時僅九歲,與此類似地,多數烈士都是在極為年輕的時候被殺害,在那個黑色的1949年11月27日。他們懷揣著對於革命的忠誠與信仰,無悔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召喚,這就是對於偉大共產黨的無限忠誠和信任,這就是擺脫貧困落後、告別專制獨裁、追求人民幸福、國家安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彰顯。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位名叫「誼軍」的革命同志。1992年,一家單位在搬遷時,發現一件標明為渣滓洞革命烈士遺物的包裹,包裹里有兩封信和五塊銀圓。一封信上寫道:「中國共產黨萬歲!親愛的黨和你永別了。誼軍。」一塊銀圓上深深地刻著「最後一次黨費誼軍」八個字。誼軍是誰?他的真實姓名是什麼?他做過哪些革命工作?我無從得知,但這種情懷,這種對待共產黨事業大於生死的英雄故事,卻深深的刻在了我心裡。犧牲在重慶軍統集中營的烈士,還有很多人沒有留下真實姓名,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就是「紅岩先烈」。
歲月飄逝,盪滌著人生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久違的歷史似乎又在眼前重映,一幕幕,一樁樁,打動人的肺腑,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先烈的事跡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以當頭棒喝。
苟利國家生死許,豈因禍福避趨之。共產黨人同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渣滓洞,白公館,歌樂山下,松林坡刑場都灑下了烈士們的斑斑碧血。
紅岩精神是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偉大實踐;是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偉大瑰寶。今天的我們,應感先烈之功業,勵後人之壯舉。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我們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支柱,他們對於共產主義信念的執著追求,對於真理的無悔堅持,對於黨的秘密的嚴格保守,對於艱難困境的坦然面對,對於獻身祖國和人民的大無畏氣概,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繼承。作為一名積極要求加入共產黨的積極分子,我想,我更應該身體力行,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生活,以革命先烈們為榜樣,在新時期的建設中,做一個敢為人先、樂於奉獻、甘於吃苦、勇於實踐的新青年!
謝謝,望採納
❷ 武漢市革命遺址觀後感,1200字 急急急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來臨之際,武昌首義廣場的建設與起義門的修復等已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武昌起義並不是辛亥年間的第一次起義,廣州早在半年前就發生了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中也發生了成都起義,為何獨以武昌起義被尊為「辛亥首義」?這也成為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話題。
「『辛亥首義』是首次舉義成功的意思,經過武昌新軍暴動的沉重打擊,沿襲268年的清王朝及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之傾覆成為定局。」歷史學家、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馮天瑜教授對此一語以概之。
1954年就開始致力於辛亥革命研究的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85歲的章開沅教授說,廣州起義失敗了,武昌首義卻堅持下來,是因為武漢九省通衢,影響很快遍及全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湖北和武漢的革命黨人都是實幹家,不管是宣傳工作還是組織工作都扎扎實實,把很多清軍都爭取過來,學堂裡面革命的人更多。馮天瑜說,「武漢首義」的正式提法,較早見於孫中山1912年1月1日發布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其中明確稱:「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本來,武昌新軍起義並非清末首次發生的反清武裝暴動,孫中山先生稱之為『首義』,別有深意。」馮天瑜說,自1895年10月孫中山率鄭士良、陸皓東等舉行第一次廣州起義以來,興中會、光復會及後來的同盟會於十餘年間發動十多次反清武裝暴動,然而,歷次武裝暴動,悲歌慷慨,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撲滅下去,此所謂「屢起屢躓」。
他說,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義則頓成滅亡清廷的燎原之勢。他說,武漢擁有近代工商業、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傳媒和近代軍隊匯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礎,革命黨人不僅與城市各階層聯系廣泛,更是實行「抬營主義」,爭取了成建制的新軍,在湖北新軍中建立完整的組織系統,使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遠非此前多次反清暴動所可比擬。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皮明庥研究員說,爆發於1911年10月10日晚的武昌起義,雖然晚於廣州的黃花崗起義和成都起義,但經過竟夜血戰,攻克了湖廣總督署,光復了武昌全城,並於1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此後,以都督黎元洪名義通告全國各省,號召共舉義旗,得到響應。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廷,清朝統治土崩瓦解,不久即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成立了遠東第一個共和政權。
據史料記載,10月10日晚一夜激戰,起義軍便奪取中心城市——湖廣會城武昌;11日在湖北省咨議局宣布成立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首次在中國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行使職能的共和政權;11月初公布宋教仁草擬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將共和憲政綱領昭示天下。
10月18日至11月27日,起義軍在漢口(時稱夏口)、漢陽與南下的北洋清軍主力鏖戰。持續四十天的「陽夏之役」,為湖南、陝西、山西、江西、江蘇、廣東等省紛紛「易幟獨立」爭取到時間。清朝政權終於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帝退位,東方大國第一次實現了從專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歷史轉型。
廣州起義和成都起義均發生在1911年,都對辛亥革命有重大影響。皮明庥說,廣州黃花崗起義雖由孫中山、黃興親自領導,起義軍與敵軍生死搏鬥,前仆後繼,義薄雲天,全國震動,無疑對武昌起義的爆發產生了影響,但這次也發生在辛亥年的起義畢竟以失敗告終了。
「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馮天瑜說,「無論是從破還是從立的角度來看,武昌起義都可謂首創性義舉,故史稱『辛亥首義』」。
「作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區,武漢每十年舉辦一次相關學術研討會,已成為世界公認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章開沅介紹說,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皇權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其影響不僅在國內極為深遠,而且在亞、非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也有程度不等的傳播。因此,辛亥革命史研究,最近50年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國際性的重要史學分支之一。
今年85歲的章開沅,早年就讀於金陵大學歷史系,曾任華中師大校長,現任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譽所長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在辛亥革命史等研究領域有開創性的學術貢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他說,過去武漢人總是強調紀念「第一槍」,他認為最要紀念的是「第一步」:偉大的中國、偉大的中華民族走向民主共和的第一步,第一個臨時憲法在武昌紅樓產生,這才是武漢最大的光榮。
❸ 作文去參觀紅色遺址的觀後感300字
清明節那天,我們去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
通過實驗東路,我們來到了千秋廣場。一進廣場,我們就看到了一幅巨大的浮雕,上面刻著戰士們浴血奮戰的情景,他們有的背著腰,弓著背,隨時可以給敵人來個沉重打擊;有的爬上城樓,吧囯命黨的旗幟換稱中國的五星紅旗;有的吹著號,彷彿是在吹奏勝利的凱歌¨¨¨浮雕左右還有著革命烈士的雕像,他們表情莊重,有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但我從他們那嘴角露出的一絲微笑,彷彿是在為看到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而興畏吧!
我們通過西邊的小路來到了紀念館的院子里,那兒花草樹木長得十分茂盛,蒼松翠柏格外的綠,他們象徵著烈士們與天地共存的正氣。紀念館頂上有著一個紅五星。面對正門,有一個大屏風,正面寫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反面寫的是什麼呢?
走進紀念館,我們先來到了西廳,裡面有白色的窗簾,白色的牆,這彷彿象徵著烈士們一塵不染的高貴品質。櫃台里有他們的事跡簡介。
走進正廳,我才知道,後面寫著革命烈士的名字。牆上有這遺像和照片,但會大部分是遺像,少部分是照片,還有些是人們根據映像畫出來的。
走進東廳,我看見了烈士們的遺物,粗糙的工具與已經變成暗紅色的血衣,我看到這,好像可以看到革命烈士在簡陋的環境中學習、戰斗、吃飯。
走出烈士紀念館,我想:革命烈士們為我們將來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啊!
❹ 參觀紅軍遺址後的感受
參觀完革命老區之後,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紅色旅遊點,人生大課堂。瞻仰革命遺址,佇立烈士墓前,目睹滄桑巨變,心靈怎能不受到震撼,思想怎能到升華!紅色文化民族的寶貴財富、教育資源和精神遺產,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前進奮斗、富民強國的精神動力,是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是戰勝一切勝利的精神源泉。
❺ 革命歷史遺址的所見、所聞、所感怎麼寫
延安革命舊址在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共中央舊址,楊家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家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革命舊址。
❻ 跪求參觀武漢革命遺跡 觀後感
確定要參觀洪樓,再經過一星期的准備後,我們大家便整裝待發了。
由於城市道路的整修,紅樓的位置變得有點特殊。在走到紅樓入口時,最先撲入人眼眸的就是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了。靜靜的佇立在整個紅樓的外圍廣場上,它所創造出來的氛圍,與周圍流動而又喧囂的車流、人流形成了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據館務人員介紹說,這座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是中國最早的一座,是1931年樹立起來的。本來以為革命偉人的銅像應該是高高聳立、傲視一切的,但是這座孫中山銅像卻有些出人意料,顯得比較矮。那銅座上也同樣不高的偉人身軀似乎比真人都還小了一圈。可即使是這樣,整座銅像卻更讓人感覺到孫中山先生作為一代革命領導人,那縱觀一切,洞察一切的氣勢。
進入樓內,我們幸運的擁有了一位熟知這段歷史的同志為我們一一解說這里相關歷史紀念文物的一切。
首先,我們進入了一樓的大廳。在大廳的靠前端,模型演繹廳便給我們展示出了整個紅樓的布局和用景。模型後面的會議室大廳,便是當時黎元洪都督被革命軍人任命就職的地方。十八星旗依然還懸掛在大廳前沿的牆上,切實的昭示著當時整個革命軍人的理念和追求。整齊安放的座椅板凳,完美的詮釋出了革命軍人的決心和紀律。時光,在解說人員的「實況轉錄」以及我們現場的真實體驗中,開始倒流,我們這些生活在新時代下的兒女似乎此刻也正出席著這場為著全民族利益而舉行的盛會!
一樓旁側的相關會議室、警衛室,傳達室等格局的布置和走線,也讓人感受到了當時此樓內的忙碌和井井有條。跟隨著解說員同志的腳步和聲音,我們各自在在自己的頭腦中復活當時的情景。這讓對整個近代史不能靈活記憶的我們,在短時間內吸收到了大量的知識。
隨之,我們上了二樓。解說員同志首先帶我們參觀的便是當時軟禁黎元洪都督的地方。這間居室,整個的布局,十分簡潔,所以器物一望即全,但是那雖少卻非常珍貴的桌椅傢具們卻顯示出了革命軍人對這位前清朝臣的尊中和重視。似乎在這樣幽靜的環境下思考,要改變自己的處境不是那麼的難!
上上下下的饒了一圈之後,可以發現:在這里,每一間的議室,差不多都與近代歷史上的某一重大歷史事件或者是某位革命人物緊密相連。隨著解說員的腳步,把整個紅樓內外參觀完後,差不多我們也認識了當時大約一半的革命黨人,也差不多「參與」了那個時候全部的重要歷史事件。這時,整個紅樓在我們心中也由原來的陌生和敬畏轉化到現在的熟悉和坦然!
站在出口回望,我們似乎明白了「民國之門」的艱辛和執著!
❼ 求一篇 重慶 抗戰遺址 的 觀後感
紅岩村
昨天下午去的,本來准備長篇大論的,現在只想長話短說。
一個字:棒;2個字:很棒。三個字:非常棒!
紅岩村還我還是很小的時候去的,所以基本上實際算是我第一次去。
對這些紅色景區不是很感冒;即便如此,紅岩村的風景已經把我折服了.完全沒想到紅岩村風景這么好!滿眼皆是翠綠,適合夏天避暑~景區比我想像的大多了,本來以為和白公館渣滓洞差不多大,結果發現紅岩村比想像的大多了!加上看展覽在里邊逛了3個小時到閉館時間了都沒逛完!
進門不遠的地方就是圖片展。圖片基本上是50X30cm左右的規格,有幾百幅。大部分黑白,少數彩色。照片效果比網上圖片還要好!而且拍的簡直是太好了!無論是立意,構圖,反應的風貌。。等等,都是上品。這么說,用現在的數碼相機哪怕是單反效果都不一定拍得這么清晰這么好!所有的照片清晰的彷彿就在眼前!好多地方就是我們熟悉的地方!卻又分明相隔60多年!人物臉上泛的光,簡直太真實了!無法想像蔣介石,宋美齡,周恩來,宋慶齡。。。一個個傳說中的人物就活生生的在你眼前!也許是習慣了歷史書上模糊的照片,讓歲月的光影流逝隔閡在這模糊之中,而一下子看到如此清晰的照片,讓他們和你沒有距離的接觸,實在是不習慣!
有部分反應大轟炸的彩色照片中,德國大使館擺出了巨大的納粹旗幟。那種紅,紅得刺眼,紅得刺心,無法想像是70年前而不是現實眼前。
除了大轟炸的部分,實際上2/3的部分並不是那麼沉重的東西,有相當多反應當時重慶的歷史風貌和重慶人的生活的;你會看到一個熟悉的地方,卻又完全陌生的場景。你才知道,原來我們的歷史文脈被割斷的如此徹底。大坪牌坊,佛圖關城門,七星崗牌坊,你才發現,原來我們的重慶,在它還是西南小城的時候,它也是和中國其他城市一樣,有著傳統的建築和禮教;再看另一面生活,各色西餐廳,街上的洋人,各國文字的招牌,美女廣告,你才發現我們的城市在那個極劇變革的時代完全是爆炸式地在發現,原來重慶曾經這么洋氣!那是我們城市的黃金時代。全國的人才聚集,文明,開化。看起來當時中國精英層領導的社會是要比工人階級領導的要先進
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生活照也佔了很大部分。非常生動,還原了他們生活的一面。
說完了圖片展,繼續往上,就是真正的紅岩革命紀念館,大亮篇幅介紹了當時中共南方局plaplapla~我不是太感興趣,同行的mm一個勁的在感嘆周恩來帥,太帥了!而我就記住了一個川島芳子長得實在很像梅艷芳。
再後邊進去才是真正的紅岩村,里邊很大,風景很好,值得轉轉!
還沒轉完就閉館了,出來之後不走尋常路,順著紅岩村旁邊的小路上山,居然就走到了高九路的協信雲棲谷那裡,山頂公園修的是在是漂亮,坐在大草坪上,視野無敵,舒服死了。
❽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的觀後感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坐落於福州風景秀麗的鼓山腳下,佔地30畝,建築面積14100平方米,1996年9月動工興建,1998年10月竣工,總投資7000萬元,是全省人民捐資興建的社會事業重點工程,是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
紀念館融中西建築風格為一體,莊重雄渾,典雅大方。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和現代美感。目前展出的有《輝煌的二十年——福建省改革開放成就展覽》、《福建革命歷史陳列》。
十一月二十八日,伴隨著毛毛細雨,我參觀了這座雄偉的革命歷史紀念館。
「進大門,一幅巨型雕塑展現眼前:偉大的人民大眾在紅旗的帶領下,英勇沖鋒。看!最中間的那位婦女揮揚著堅硬的右臂,硬朗的身子擺脫了柔弱女子形象的束縛,她像是在號召大家為人民自己的命運搏鬥,為人民中國的新生搏鬥。她的右邊是一位袒露胸膛的鐵漢。他正拔起身後的大刀,向著舊勢力砍去。前面的戰士吹著沖鋒號,後面的戰士挺著長槍。在勇士們的身後,是偉大勞動人民凝成的大靠山。正是這些偉大的勞動人民作後盾,才會有革命的勝利,全國的幸福。
接著參觀了「四次反圍剿勝利」、「蘇區成立」、「紅軍攻克漳州」、「打沙縣」、「閩南跟據地古田會議的成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解放廈門」……
走出展廳,福建省革命的一幕幕重現腦海。福建革命是大中國革命組成部分之一。帝國主義的入侵嚴重的激化了社會矛盾。人民受到了三座大山的摧殘和壓迫,不得不起來斗爭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傳來了共產主義的理念,為中國指明了一條希望之路。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聯合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級,為中國的復興奮斗。毛澤東憑借著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膽色,出人的魅力,綜合全體共產黨人,從王明的左傾陰影走出;聯合國民黨進行八年抗戰;為新中國的誕生與反動勢力頑強戰爭直到最後勝利。作為新的接班人,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要在歷史的台階上展望未來,努力學習好好工作,為中國的繁榮昌盛,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❾ 求一篇武漢 革命歷史古跡觀後感
武漢閱馬場游記
位於武漢市武昌蛇山南麓,原為清軍馬隊操練之處,後成為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地方。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綠營軍起義的總統兵馬大元帥府設在此地;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軍舉行進軍儀式也在此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仍設在此地在近300年的士兵起義和革命斗爭中,這里留下了許多光輝的史跡,因而又有革命紅場之稱。新中國建立後,這里經規劃建成一座佔地48公頃的紀念性廣場。場內紅樓巍峨,巨像昂然,豐碑卓立,松柏蒼翠,人們多到此瞻仰與游覽。在閱馬場北端,現存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即紅樓。此樓原是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諮議局大樓。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後,即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頒發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紅樓上下兩層,磚木結構,面闊73米,進深42米,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樓矗立,具有西歐古典建築的風格。1981年在此建立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紀念館,設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展覽。紅樓四周環以矮牆,院內佳木秀麗,繁花似錦;院外塑有孫中山銅像,身著長袍馬褂,左手執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視遠方。在閱馬場南端,建有黃興拜將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黃興由滬來鄂主持軍事,任戰時總司令。革命軍政府在此築台為其授印,故名拜將台...
——武昌:首義園、閱馬場承載的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