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唐僧取經用了多少年
1. 唐僧(唐玄奘)取經總共用了多少年
西游記中唐僧取經用了多少年?
唐僧在小說《西遊記》中是大唐得道高僧,佛學造詣相當高。唐僧俗家姓陳名禕,乳名叫做江流兒。唐僧自幼身世坎坷,嬰兒時期流落至金山寺,後被金山寺長老收養,留在寺院之中。
後來唐僧帶著三個徒弟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回到大唐。那麼唐僧取經用了多少年呢?據《西遊記》中記載唐僧取經是用了十四年之久。貞觀一十三年,唐僧受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點化,在接受觀世音贈予的兩件寶物錦斕袈裟與九環錫杖後拜別唐太宗前往西天取經。
取經路上遭遇很多困難,各種劫難層出不窮。在觀世音的指點下,唐僧收了無父無母卻神通廣大的石猴孫悟空作為弟子。孫悟空法力高強,卻是頑劣,不服管教,打死了一群要搶劫的強盜,唐僧惱恨孫悟空的兇狠與莽撞,要趕走孫悟空。不料卻激發猴子的凶性,觀世音及時趕到救下唐僧,後來觀世音教唐僧一段緊箍咒用來管教潑猴。
在緊箍咒作用下,孫悟空變得安分許多。隨後唐僧又收了二徒弟豬八戒,三徒弟沙悟凈。師徒四人一起西天取經。取經路途險惡,雖有三個徒弟在身,但是路上的妖精都想吃到唐僧肉,因為傳說吃到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取經途中唐僧屢屢被妖怪捉走。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每次都奮力將唐僧從妖怪手中救回。唐僧用了十四年度過無數劫難才到達雷音寺,師徒四人感情越加深厚,在取了絕世真經後,回到大唐普渡眾生。
揭秘唐僧趕走孫悟空幾次
由明代吳承恩所編寫的小說《西遊記》被翻拍了很多次,但是個個都是經典之作。在這部小說中孫悟空和唐僧之間的矛盾也是書中非常引人入勝的情節。唐僧曾因為對孫悟空失望至極,接連幾次趕走孫悟空。那麼唐僧趕走孫悟空幾次呢?
唐僧和大徒弟孫悟感情是很深厚的,但矛盾也是最多的了。從對於好人壞人的看法,到對孫悟空的脾氣等等一系列描寫中,都可以看出唐僧在某些方面對孫悟空的行為是非常不滿的。而對於這種矛盾,吳承恩也寫了唐僧的應對辦法,即:將孫悟空趕回花果山。
據書中記載,唐僧一共將孫悟空趕回三次。第一次是因為孫悟空和唐僧借住農家,結果那一家是強盜,孫悟空見其沒有人性,行為難以忍受,便將其全部打死。唐僧不能接受,覺得人都是可以變好的,孫悟空犯了殺戒,於是將孫悟空趕回花果山,孫悟空覺得自己沒有錯,所以拒不認錯。後來觀音趕來傳授給唐僧一段緊箍咒,用來制服孫悟空。
唐僧第二次趕走孫悟空是因為一個女妖怪接連幻化成一家三口凡人,想要趁唐僧不備,捉了他,誰知都被孫悟空識破。孫悟空連打兩遍白骨精,第三遍時,唐僧念緊箍咒。孫悟空強忍頭疼,打死了准備捉唐僧的白骨精。唐僧又想起他第一次胡亂殺生,一氣之下,將孫悟空趕走。後唐僧再次遇劫,孫悟空才被豬八戒請回來。
最後一次,強盜打劫,孫悟空打死強盜後再次被趕走,六耳獼猴化作孫悟空搶走包裹,後被如來識破。所以唐僧總共是趕走孫悟空三次。
唐僧在女兒國發生了什麼事情
唐僧女兒國的故事是出自《西遊記》,此部著作是由明朝的吳承恩編著的。書中的主人公唐僧受觀世音點化後決定西天取經,途中經過了一個前所未知的國家——女兒國。
此國中全是女子,半個男子也沒有。八戒因為口渴喝了子母河中的水,竟然有了身孕,只要三天就可以生下一個女孩,大驚之時,有一婆婆告訴他們,只要喝了落胎泉的泉水就會沒事了。孫悟空想去討要泉水,誰知竟和主人有仇。聚仙庵的庵主是紅孩兒的叔叔,責怪悟空當初下水太重,幾次三番不給悟空泉水,後來找來沙悟凈幫忙才取得泉水,解了豬八戒和沙悟凈的的難。
女兒國從未有男子,女兒國的女王見唐僧相貌堂堂,動了芳心,想要唐僧娶她,讓唐僧做國王。唐僧一代高僧,怎可破戒近女色,於是唐僧果斷拒絕。悟空擔心女王得知後不肯交換文關,於是便假裝答應後,得了文關,師徒四人找尋機會離開,哪想唐僧忽然被一個女妖怪搶走了。
悟空幾人連忙追上,尋了機會變成蜜蜂進了妖怪山洞,見妖怪行為舉止不善,就打了起來,後來落敗。三人逃走。第二日,雙方再次交手,悟空幾人見女妖的毒厲害,只好離開,後求救昴日星官,方降服了那妖怪,救出師傅。
悟空按照唐僧吩咐,將山洞中被抓女童放回家後,一把火燒了山洞,繼續西天取經之路。唐僧女兒國之行也落下帷幕,而女王也只好在女兒國繼續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
2. 唐僧去西天取經用了多少年時間
17 年左右。
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回印度)游答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
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而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 《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一人。
(2)西遊記唐僧取經用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緊箍咒。
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小說中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3. 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用了多長時間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詳細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虛幻的佛教人物,不過他經歷九九八十一個磨難去西天取經的事情,卻有一些事實依據的。唐朝有個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確去西天取過佛經。
玄奘出家之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所以有人還稱他唐三藏。玄奘13歲時出家,21歲受大戒。22歲離開長安到達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問有學識的和尚,深刻鑽研佛教經論。那時國內對佛教經論各有各的評說,翻譯過來的佛經,要幺晦澀難懂,要幺失真走樣。玄奘決心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學習和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在蒼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沒有路標,光有從前走過的馬匹、駱駝留下的糞便,或是一堆堆的屍骨。沙漠里不僅沒有水,喉嚨還渴得發痛,連眼皮也睜不開,甚至渾身焦躁難以忍受。困難不斷,但是並未阻擋玄奘前進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國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個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決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勞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遊記》里不是說唐僧跟著三個徒弟嗎,那些護送玄奘的人雖無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卻有著孫悟空的機敏聰慧、豬八戒的善於馱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勞。帕米爾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斷,他們被迫在龜茲駐留兩個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騰格里峰時,有幾個護送隨從被凍死在山上。但是這些都沒能使玄奘失去信心,歷經多次的艱難險阻,他們最終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游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長安。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就在大慈恩寺翻譯這些佛經長達11年之久,並創立了佛教的一大支派——慈恩宗。
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注釋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保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4. 西遊記去西天取經用了多少天
唐僧取經為何去時用了14年時間苦歷千山萬水,回來時卻不到8天?
西天取經去時耗時14年多,共5040天
初讀《西遊記》的讀者會感到奇怪,唐僧西天取經,去時足足用了14年多的時間,共計5040天,歷經千山萬水,遭受81個苦難折磨,好不容易才到達西天取得真經。可是回來時,除了通天河一難在平地發生以外,其它時間都是駕雲騰霧,總共不到8天就回到了長安。結果在長安還未來得及傳經,就被8大金剛帶走,回西天歸了正果之位。
唐師徒取經返回時,只用8天時間
唐僧取經去時漫漫長路,歸時不足8天,其實是有原因的,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於唐僧本人而言,去時是千磨萬礪,以實現從唐玄奘到金蟬子的回歸
西天取經有兩大主角,一個是唐僧,一個是孫悟空。唐僧前世是如來的二弟子金蟬子,孫悟空的前世大概率是如來的大徒弟,這兩人聯手轉世,就是為了完成取經任務的。
孫悟空好說,一路西行,堅韌不拔,全始全終,順利完成了保護唐僧的任務,同時,更完成了除妖滅道、弘揚佛教的任務,最後被封斗戰勝佛。
唐僧和孫悟空不同,主要體現為:
其一,孫悟空是仙體,唐僧是凡體,唐僧需要通過歷練脫卻凡體,成就仙果。最終唐僧一直到凌雲渡才脫去凡身,元神回歸金蟬子,才成就旃檀功德佛。
其二,唐僧前世犯有重罪,禪心不堅,必須要通過九九八十一難來磨礪他的禪心,堅定他一心向佛的決心。所以,他需要通過災難來修行,因此,必須花時間歷練,甚至要考驗。
5. 西天取經用了 多少年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詳細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虛幻的佛教人物,不過他經歷九九八十一個磨難去西天取經的事情,卻有一些事實依據的。唐朝有個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確去西天取過佛經。
玄奘出家之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所以有人還稱他唐三藏。玄奘13歲時出家,21歲受大戒。22歲離開長安到達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問有學識的和尚,深刻鑽研佛教經論。那時國內對佛教經論各有各的評說,翻譯過來的佛經,要幺晦澀難懂,要幺失真走樣。玄奘決心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學習和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在蒼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沒有路標,光有從前走過的馬匹、駱駝留下的糞便,或是一堆堆的屍骨。沙漠里不僅沒有水,喉嚨還渴得發痛,連眼皮也睜不開,甚至渾身焦躁難以忍受。困難不斷,但是並未阻擋玄奘前進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國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個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決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勞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遊記》里不是說唐僧跟著三個徒弟嗎,那些護送玄奘的人雖無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卻有著孫悟空的機敏聰慧、豬八戒的善於馱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勞。帕米爾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斷,他們被迫在龜茲駐留兩個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騰格里峰時,有幾個護送隨從被凍死在山上。但是這些都沒能使玄奘失去信心,歷經多次的艱難險阻,他們最終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游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長安。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就在大慈恩寺翻譯這些佛經長達11年之久,並創立了佛教的一大支派——慈恩宗。
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注釋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保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6. 在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用了多少年
17年
貞觀元年(627)--貞觀五年(631)
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 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 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 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 )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 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 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 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7. 西遊記唐僧取經用了多少年
新版的西遊我不知道有沒有和舊版的一樣,如果說你問的是「六小靈童」「馬德懷」「遲重瑞
」「閆懷禮」他們演的那個版本的話,那我可以告訴你,是13年!
8. 《西遊記》取經用了多少年
用了十四年。
出處: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如來因打發專唐僧去後,才散了傳經之屬會。旁又閃上觀世音菩薩合掌啟佛祖道:「弟
子當年領金旨向東土尋取經之人,今已成功,共計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還少
八日,不合藏數。望我世尊,早賜聖僧回東轉西,須在八日之內,庶完藏數,准弟子繳
還金旨。」如來大喜道:「所言甚當,准繳金旨。」即叫八大金剛吩咐道:「汝等快使
神威,駕送聖僧回東,把真經傳留,即引聖僧西回、須在八日之內,以完一藏之數,勿
得遲違。」《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漢族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
9. 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用了多少年
用了十四年。
出處: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如來因打發唐僧內去後,才散了傳經之會。容旁又閃上觀世音菩薩合掌啟佛祖道:「弟子當年領金旨向東土尋取經之人,今已成功,共計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還少八日,不合藏數。望我世尊,早賜聖僧回東轉西,須在八日之內,庶完藏數,准弟子繳還金旨。」如來大喜道:「所言甚當,准繳金旨。」即叫八大金剛吩咐道:「汝等快使神威,駕送聖僧回東,把真經傳留,即引聖僧西回、須在八日之內,以完一藏之數,勿得遲違。」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漢族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