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師祖
㈠ 《西游記》中,孫悟空聽菩提師祖講授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因是
孫悟空自己說了呀:「弟子誠心聽講,聽到老師父妙音處,喜不自勝,故不覺作此踴躍之狀。」
㈡ 西遊記中師徒語錄(10句)
欺天罔上思高位,凌聖偷丹亂大倫。惡貫滿盈今有報,不知何日得翻身
八戒點頭道:「我理會的。但你去,討得討不得,次早回來,不要弄做『尖擔擔柴兩頭脫』也。」沙僧遂念了訣,駕起雲光,直奔東勝神州而去。(《西遊記》57回)
行者道:「老官兒,既然曉得老孫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來,與我四六分分,還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個『皮笊籬——一撈個罄盡』。」(《西遊記》39回)
他卻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語實告誦師父,師父他不濟事,必就哭了;假若不與他實說,蒙著頭,帶著他走,常言道:『乍入蘆芋,不知深淺』——倘或被妖魔撈去,卻又不要老孫費心?……」(《西遊記》32回
行者笑道:「該與不該,煩為引奏引奏,看老孫的人情如何。」葛仙翁道:「俗語雲:『蒼蠅包網兒,好大麵皮!』」(《西遊記》87回)
行者笑道:「老官兒,你估不出人來。我小自小,結實,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氣在內』哩!」 (《西遊記》67回)
八戒道:「你這黑子不知趣!丑自丑,還有些風味。自古道:『皮肉粗糙,骨骼堅強,各有一得可取。』」(《西遊記》93回)
八戒道:「這正是俗語雲:『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里來,水裡去。』如今難得他扇子,如何保得師父過山?且回去,轉路走他娘罷!」(《西遊記》81回)
那妖聞言,呵聲笑道:「這叫做個『蛇頭上蒼蠅,自來的衣食』你眾小的們!疾忙趕上也,與我拿將來!我這里重重有賞。」(《西遊記》28回)
【西遊記之沙僧】沙僧在西遊記里的台詞總結只有5句:1)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2)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3)大師兄,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4)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5)師父放心吧,大師兄會來救我們的。。。
《西遊記》經典語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萬種強徒,怎似隨緣節儉。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舉世無人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悟空傳經典語句
1、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麼而苦,為什麼而喜呢?
2、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
3、「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4、 明知道是不可能相見的,為什麼還要記住?
5、等到那一剎那,黑暗的天空突然被一道巨大的閃電劃開. 孫悟空一躍而起,將金箍棒直指向蒼穹."來吧"!那一刻被電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萬年後仍凝固在傳說之中
6、神不貪,為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為何要將千萬生靈命運握於手中?
7、我不能掩藏我心中的本欲,正如我心中愛你美麗,又怎能嘴上裝四大皆空。
8、天蓬,你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嗎? 知道,因為我扶起了我所愛的人.
9、我要天下再無我戰不勝之物!
10、他寧願死,也不肯輸。
11.你不覺得這晚霞很美嗎?我只有看看這個,才能每天堅持向西走下去啊!
12.死是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聽不見,什麼也感覺不到,什麼也不會想,就像你未出生時一樣
13.世間沒有一件造物會是完美的,但有時缺憾會更美。 豬八戒 說: 我拜唐僧入佛門, 不愛嬌娥悟紅塵. 春風何能空拂柳, 南海幽藍凈瓶中. 豬八戒 說: 我可是天蓬元帥下凡入贅到他們高家。我自從到了他們家,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沒日沒夜地幹活。現在家業掙出來了,他們要卸磨殺豬了——上門女婿不好當啊。
更多經典語錄-太美經典語錄網
㈢ 西遊記師徒五人生平簡介和主要故事
1、孫悟空
法號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會七十二變、騰雲駕霧。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綉花針,大到頂天立地。
他占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勝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長生不老金丹,打敗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後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三打白骨精,收服紅孩兒,熄滅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封為斗戰勝佛。
2、唐僧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3、豬八戒
豬八戒原是天蓬元帥,主管著天庭的天河。本是一個天庭的大官,但是在一次醉酒之後,一個不小心調戲了霓裳仙子。此事鬧到了玉皇大帝的面前,於是便被貶入凡間。卻不想,在投胎的時候沒有投對,投到了豬胎,於是便成了有著人身卻嘴臉與豬相似的樣子。
他性格憨厚,有著巨大的力氣,但是好吃懶做,不願意動,又膽小怕事,喜愛女色,經常拖後腿,每次遇到什麼事總是打退堂鼓。他會三十六變,但是總在關鍵時刻失靈;他會騰雲駕霧,但是一隻豬駕著雲飛總會有那麼幾分的喜感。
在高老莊的時候,豬八戒遇到了唐僧和孫悟空,被悟空打敗之後成了唐僧的徒弟,法號「悟能」,將原來的豬剛鬣改成了豬八戒,從此跟著唐僧踏上了西天取經的道路。
4、沙悟凈
沙僧,又叫沙和尚、沙悟凈,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在書中也稱黃婆,土母、刀圭,五行屬土,俗稱沙和尚、沙僧。
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卷簾大將,因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專吃過路人。
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凈,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又稱唐三藏或唐僧,俗名陳禕)西天拜佛求取真經。
沙僧個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踏踏實實,謹守本分,最終功德圓滿,被如來佛祖封為南無金身羅漢。
5、白龍馬
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因縱火燒毀玉帝賞賜的明珠而觸犯天條,要被斬首。後因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免於死罪,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取經。
之後又誤吃唐僧所騎的白馬,被菩薩點化,變身為白龍馬,皈依佛門,載乘唐僧上西天取經,最終修成正果,被升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主要事故:
1、豬八戒娶媳婦:
源於豬八戒在高老莊的時候,豬八戒是個人人喊打的對象,因此只能晝伏夜出,與高老莊的高翠蘭過著夫妻生活。但是雖然高翠蘭不抗拒豬八戒這個丈夫,但是高翠蘭的父親始終不能接受豬八戒這個女婿。
也不是說豬八戒這個女婿不好,豬八戒天天勤勤懇懇地幫這老頭耕田賺錢,就跟「半個兒子」差不多。但是這老爺子就是接受不了豬八戒妖怪的身份。
人們說著「妖怪女婿」讓他心裡著實不舒服,實在是不能接受。沒辦法,豬八戒和和高翠蘭的婚姻就只能結束,成了你走取經路我做高家女的結局。
2、孫悟空大鬧天宮故事:
孫悟空向東海龍王借得定海之寶--如意金箍棒,又去地府強銷生死簿。龍王,閻君去天庭告狀,在太白金星的舉薦下,玉皇大帝將孫悟空叫到天庭當弼馬溫。悟空在知道了弼馬溫是不入流的小官後,打下界去,憤而回歸花果山,自封"齊天大聖"。
托塔天王李靖奉命率領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卻被悟空打敗,撤回天庭。玉帝在太白金星的建議下,第二次招安孫悟空,封他為有名無實的齊天大聖,並讓他去管理蟠桃園。
沒過多久,王母娘娘開蟠桃大會,讓七仙女到蟠桃園摘取仙桃,孫悟空在得知蟠桃會沒請自己後,盜桃偷丹,擾亂蟠桃會,酒醒後自知闖下大禍,再次逃下界。天庭第二次圍剿花果山,孫悟空因被金剛鐲打中頭,被二郎神率領六聖擒拿。
押上天庭,斬妖台各種刑法都無法傷到孫悟空分毫,於是太上老君將孫悟空帶回兜率宮,放進八卦爐里煉丹,孫悟空因躲在巽位,反而煉出火眼金睛,四十九天後逃出八卦爐,大反天宮。
後來,如來佛用五指山鎮壓了孫悟空,並告知其數百年後將有人來將他放出來。過了五百年,唐僧領命救孫悟空出五指山,於是孫悟空在觀世音的點化下,跟隨唐僧前往西天取經,一路斬妖除魔的故事。
㈣ 二郎神的的師祖是太上老君,但是到西遊記里,太上老君打不過孫悟空了
西遊記與封神榜在故事、人物上有很多相通之處,但也有相當的出入,如情節發展專、人物屬特點等方面。只能解釋為太上老君這種級別的人重在道法而非武力。其實整個西遊記的起因與經過都充斥著佛界、天界的陰謀的味道,所以若要質疑太上老君的法力,不妨先想想看,太上老君手下的童子(金角、銀角),以及他的座騎青牛下界成「妖」後的實力。他們只是隨手盜得老君的一些隨身之物(晃金繩、紫金葫蘆、金剛圈···)就已足夠令孫悟空無可奈何了。
也許,在等級森嚴的天界,什麼人干什麼活早已有了明確的分配。而縱使孫悟空神通廣大,也絲毫不足以顛覆天界。若是李天王、二郎神等國家機器「剿匪」不力,還有佛祖出馬降服他,以便點化後為佛教傳播做貢獻。天界佛界各取所需,實現雙贏。所以太上老君這類元老級人物根本無需屈尊出手。
㈤ 《西遊記》中孫悟空師父須菩提老祖是何方神聖
《西遊記》中有一個迷一樣的人物,他就是須菩提祖師,他的法力高深莫測,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但自從把孫悟空送走以後,他就徹底在人間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他到底是誰呢?
其實這一切的猜測都是過度解讀和沒有參照佛教經典造成的,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須菩提是真有其人,按佛教經典記載,須菩提是如來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我國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就是記錄須菩提和如來的一段對話而成。按佛教經典記載,須菩提的能力是解空第一,而他給孫悟空取的法名叫悟空,解空和悟空是同一個意思,這應該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線索,告訴讀者《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就是如來十大弟子之一,解空能力第一的須菩提。
㈥ 《西遊記》師祖給孫悟空取的法名是
孫悟空。
孫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所生,天地生成,無父母,無名無姓,拜菩提祖師為師,祖師為其取名孫悟空。
《西遊記》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菩提)祖師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說個鄉貫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祖師喝令:「趕出去!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裡修什麼道果!」猴王慌忙磕頭不住道:「弟子是老實之言,決無虛詐。」祖師道:「你既老實,怎麼說東勝神洲?那去處到我這里,隔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祖師道:「既是逐漸行來的也罷。你姓什麼?」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祖師道:「不是這個性。你父母原來姓什麼?」猴王道:「我也無父母。」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我雖不是樹上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個天地生成的,你起來走走我看。」猴王縱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兩遍。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
㈦ 西遊記師徒
四個,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小白龍。不可能,唐僧怎麼可能娶白骨精。怎麼也得娶女兒國國王啊
㈧ 西遊記孫悟空的師父祖師哪去了
菩提祖師,小說《西遊記》中教授孫悟空本領的師父。
菩提祖師,乃是海外老仙。他隱居深山,不露頭腳。雖法力無邊,卻是無人知曉。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孫悟空學會了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的本領。這對悟空今後大鬧天宮的,以至最後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西遊記》中隱藏著線索
《西遊記》里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是一個世外神仙。由於孫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習了3年武就把靈宵寶殿揭了個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對他的師傅普提祖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在《西遊記》中就連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嗎?答案是否定的。
先讓我們看看菩提祖師的住所。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靈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靈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們合起來就是:「天上靈山」。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內。這兩座山名如此相像,這真的是巧合嗎?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會不會有什麼關聯?
當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描繪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一回)。可見,菩提祖師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徵。難道這就意味著菩提祖師是佛非道嗎?如果他是佛,那他為什麼對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為什麼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說呢?
這有什麼奇怪的,佛已經超越了六道輪回,既然是佛,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不明了的。化身無量無邊,去度眾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嗎?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總之,度人是講善巧方便的
㈨ 86版西遊記祖師爺的扮演者是誰
關雲階扮演,王振秦配音
㈩ 西遊記中孫悟空從菩提師祖祖師處學到了什麼神通
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
石猴為尋找長生不老的仙方,獨自版駕筏出門求學,師權承菩提祖師,得名孫悟空。悟空從祖師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一日,悟空變為松樹,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自稱美猴王。
本領:手持一根一萬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縮的金箍棒;能耍七十二變;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煉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能識破世間一切妖魔鬼怪;偷吃無數蟠桃和各種仙丹練就而成金剛不壞之身。
性格:桀驁不馴、忠心耿耿、聰明幽默、愛憎分明、勇敢機智,好勇斗勝,重視承諾,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韌不拔,英勇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