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周說西遊記

周說西遊記

發布時間: 2021-01-24 22:48:53

⑴ 求《西游記》兩則故事概括!

第一則【真孫悟空和師傅吵架了,後來一個假孫悟空把師傅打了一頓,師傅以為是回真孫答悟空打的,兩個人鬧了便扭,結果2個孫悟空又同時出現在師傅面前,最後為了分辨真假,找龍王辨別,到後來2個人打到佛主那,最後佛主把假猴子給收服了!】
第二則【先是師徒4人路過火焰山,猴子去問鐵扇公主借芭蕉扇,第一次去借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走了,第二次是借了假的芭蕉扇,第三次是牛魔王陪同去的吧,最後把火熄滅】好像很簡略了,打了這么多字也不容易!

⑵ 關於西遊記的故事

《西遊記》是一部時代累積型的作品,是不知名的群眾作者同文人作家相結合的創作成果,它的寫定者一般認為是吳承恩。如果誰這個要素是吳承恩及其先前傳播「西遊故事」的無數文人和藝人,那麼說什麼這個要素就是吳承恩收集整理的《西遊記》故事,通過什麼渠道這個要素就是編輯出版《西遊記》,對誰說這個要素則是讀到這些故事的讀者,而產生什麼效果這個要素就是《西遊記》傳播的文化對人們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響。

(一) 《西遊記》之「控制分析」

從晚唐五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的《西遊記平話》、《西遊記雜劇》,到明中葉百回本的出現,《西遊記》的創作由民間說話的樸拙、稚嫩,漸次向文人化過渡,終於達到了藝術創作的一個巔峰,成為神魔小說創作的典範。對於《西遊記》的研究、解讀,從世德堂百回本問世之日起,幾乎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關於作者、關於主旨、關於成書,一直是見仁見智、眾說紛法。迄今為止我們所發現的不同版本《西遊記》,明代的也好,清代的也好,要麼署朱鼎臣編輯,要麼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要麼署丘處機撰,要麼乾脆不署作者姓名,偏偏沒有一本註明「吳承恩」三字。使吳承恩成為《西遊記》 近乎不可動搖的作者要歸因於胡適、魯迅兩位大學者的努力。

吳承恩出身於社會下層的小商人家庭,沉抑下僚,懷才不遇。儒家傳統思想中的民主因素和明中葉資本主義萌芽後新思潮的影響,使他不像有些封建正統文人那樣,把通俗的戲曲、小說等市民文學視為異端,而是敢於利用這種文學形式寫成長篇小說《西遊記》,以發泄內心的塊壘,從而在作品中明顯地體現出市民文藝的思想藝術特徵。《西遊記》在成書以前,唐僧取經故事雖然已流傳數百年之久,但它能成為一部思想、藝術上成熟的長篇神話小說,最後決定小說的思想傾向和人物性格的則是吳承恩。他把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的反抗性格統一到「皈依佛法」中來,並做到孫悟空前後性格的一致和主題的統一,這是他對取經故事再創造的一大功績。他在所寫《禹鼎志序》中曾說:「斯蓋怪求余,非余求怪也。」其作意好奇,亦秉性使然。他曾讀過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慧立《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平話》等作品,為西域茫茫的奇山險壑所吸引,十分景仰玄奘的堅韌不拔的毅力,他決心對唐僧取經故事進行再創造,因而便寫成《西遊記》這部長篇小說,從而把被復制的神話世界又使之還原為社會現實。

《西遊記》的最初傳播過程是先由位於開封的周王府傳出,而後再由開封人周如山攜其書到江南刊刻。所以《西遊記》研究專家吳聖昔先生認為,開封周王府的《西遊記》,是最早的《西遊記》抄本。明代盛於斯的《休庵影語》,詳細介紹了位於開封的周王府與《西遊記》最早版本的關系,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余幼時讀《西遊記》,至《清風嶺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談詩》,心識其為後人之筆,遂抹殺之。後十餘年,會周如山雲:『此樣抄本,初出自周邸,及受梓時,訂書以其不滿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蓋《西遊記》,作者極有深意,每立一題,必有所指,即中間科諢語,亦皆關合性命真宗,決不作尋常影響……」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遊記》的最初抄本出自開封的周王府。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西遊記》的較早的版本,卻出自南京,這是怎幺回事呢?原來奧秘在周如山身上。周如山不但是一位書商,而且還是大梁(開封)人。周如山刊刻過小說《國色天香》,有書坊在江南。

《西遊記》所寫的唐玄奘取經故事的演化是十分曲折復雜的。從唐代至明代,它曾經歷過各個不同階級、階層的人的編寫、修改和加工。最初本為真人真事的記述和傳說。研究者早就指出,江流僧故事的創作,與兩則前朝筆記有關。一則為「陳義郎」⑵,出自晚唐溫庭筠(約812-866)所撰《乾□(左「月」右「巽」)子》。故事敘述陳義郎之父陳彝爽與學友周茂方同習學業,後陳彝爽擢第得官,周茂方卻名落孫山。茂方由此心生妒嫉,在隨彝爽赴任途中,害死彝爽,騙占其妻,又冒名赴任——唯能鞠養義即如已出。十七年後,義郎偶遇「鬻飯」為業的祖母,歸詢母親,得知父親被害情由,乃手刀茂方、替父報仇;終為官府所赦,奉母還鄉。 另一則筆記題為「某部悴逼盜」⑶,出自宋人周密(1232—1308)《齊東野語》。文敘某郡倅江行遇盜被殺。其妻為強盜所迫,不得已委身相從;唯將懷中數月嬰兒置黑漆盒中順水流去。此子後為某寺僧收養。十餘年後,婦人偶至寺中,以漆盒為記與子相認。婦人密囑寺僧報官捕盜,終於替夫報仇,取子而還。——顯而易見,江流僧的情節是這兩則筆記故事的拼合。如江中遇盜、產子拋江、僧寺收養等關目,都與「某郡倅遇盜」相同;而占妻奪位、子報父仇又與「陳義郎」近似。

《大唐西域記》記錄了玄奘取經的經歷和見聞,其中僅夾雜一些宗教傳說和佛經故事。之後,《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詳述了玄奘西行的事跡,開始塗上了某些神秘色彩,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並與佛經故事相融合,逐漸脫離史實。宋、元之際,中國原有的神話傳說材料又與玄眉取經故事相融合,從而增加了更多的神異性;至南宋,這些神異傳說經過不斷加工改造,特別是說話人的加工改造,從而形成為一套完整的神魔故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以白衣秀士形象出現,有膽識、有本領,並能降妖捉怪。至金、元,玄奘取經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金院本有《唐三藏》,元雜劇有吳昌齡《唐三藏取經》(均已亡佚)。元末明初,楊顥賢寫的《西遊記雜劇》,孫行者已開始具備有孫悟空的一些主要特徵。他帶有機警、活潑、粗獷的本色;他神通廣大,為盜取仙衣、仙桃曾大鬧天宮,在李天王捉他時,尚能輕而易舉地使其被擒。皈依佛法之後,他一路降妖捉怪,便成為取經隊伍中的主角。此外,元代還有《西遊記平話》,經過許多民間藝人的加工改造,故事性大大增強,情節更加豐富。從現存的殘文來看,其內容已接近後來吳承恩的《西遊記》。很明顯,吳承恩在晚期時所寫的長篇小說《西遊記》,必然受有上述長期以來玄奘取經故事構架與內容的制約和影響。

(二)《西遊記》之「內容分析」

傳世之作具有永恆的魅力。百回本《西遊記》自明代中葉問世以來,流傳至今。從時間上說,400多年久盛不衰,從影響所及看,遍於全世界,在中國更稱得起是婦孺皆知。一般都認為《西遊記》講的是神魔故事,從唐代玄奘取經以來,到明中葉《西遊記》百回本的出現,中間經過近900年,這段史實在漫長歲月中不斷演變,變成故事,而其基本內容是以神魔形式出現的。但一到百回本出現後,由於它的完美而離奇、瑰麗而神秘,在以後不同時期,引起了不同層次、不同身份的人們在某一點上的共鳴,那就是《西遊記》以幻化的形式,充分揭露時政腐敗,反對昏君統治,批判宗教,歌頌敢於反抗、敢於斗爭和蔑視一切困難的斗爭精神。

《西遊記》的主要思想傾向為崇儒釋排道思想。《西遊記》是一部宗教小說,是佛教東來的「副產品」。在「西遊」故事流變中,又漸漸融入道教和儒教的某些東西,使之具有了「三教合一」的性質。唐僧在西行途中多次遇難,代表儒的天官諸神與代表釋的佛菩薩均持積極救護態度,唯有代表道的魔怪則千方百計地加以破壞。這一類描寫,亦與作者在詩文中所體現的對佛道的不同看法是一致的。 在《西遊記》的掃魔斗爭中,對人的貪婪、自私、奸滑等惡劣品質,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昏庸腐朽以及舊社會人吃人的罪惡等陰暗面,亦採取了揭露和揶揄、諷刺的手法。這些描寫,明顯反映了作者儒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宋人《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末明初楊訥(景賢)的《西遊記雜劇》均無刺道描寫;元末《西遊記》(舊)的《車遲國斗聖》中所寫的車遲國王亦與吳承恩《西遊記》中的車遲國王不同。說明只有吳承恩才在玉帝、車遲國王、比丘國王身上注入明世宗血液。吳本以後的朱鼎臣《唐三藏西遊釋厄傳》和楊志和的節縮本《西遊記》,亦將刺道內容刪掉。吳承恩在《西遊記》中之所以增加刺道內容,在當時是有明顯「鑒戒」之意的。

《西遊記》的形象塑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評論家認為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深度、廣度,塑造形象藝術上達到的高度、精度,決定著作品的生命力。孫悟空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西遊記》以生花的妙筆使孫悟空這一文學典型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你的眼前,神態逼真,須眉畢露。在取經途中,孫悟空始終鬥志昂揚地頑強戰斗。孫悟空的勇敢戰斗、嚮往自由以及掃滅吃人妖魔的獻身精神,正是人類征服自然、爭取解放的美的本質的折射和大聖大德品格的體現。由於在他身上寄託有廣大被壓迫勞動人民破除黑暗邪惡、走向光明幸福的希望,因之,長期以來孫悟空成為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神話英雄人物形象。這也是《西遊記》幾百年來在人們中間流傳,永遠不可磨滅地印在人們記憶里的根本原因。

《西遊記》所演奏的是一曲追求美好理想的贊歌,弘揚的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精神。《西遊記》就是到西方取經,玄奘就是要留學。因為佛教方面他有些問題沒有解決,因為佛教派別很多,各個流派的說法是不太一致的。玄奘有許多疑問,所以他要趁勢到印度去留學,取經。要真正地把握它的印度原典、原義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追求真理。雖然在《西遊記》中作者極盡玩笑之能事,「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但他並沒有否認西天取經本身的積極意義。西天取經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徵了作者對人生理想的探詢過程。然而,到靈山雷音寺困難重重,唐僧自己也知道「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因此,這個集體所應具備的精神素質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孫悟空當然是第一主角,他敢作敢為,高超的本領,樂觀的精神,使他成為了取經集體的主心骨;豬八戒雖然貪吃貪睡,好財好色,但這個可以置之世界第一流的畫廊而無愧的人物所具有的憨厚耐勞卻是取經途中不可缺少的;唐僧雖然手無縛雞之力,而且耳軟心活,不辨忠奸,但其堅定的意志,執著的信念卻是鼓舞西行的關鍵動力;老實厚道的沙和尚則是眼明心亮,是非分明。《西遊記》告訴我們,啟示我們,有志者事竟成。玄奘一行歷盡千辛萬苦,他最後成了正果,這是中國人不畏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的體現。表示我有志向、有志略、有志氣,任何事情,只要我們去奮斗,都是能做成的。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學的「大網路全書」,取經故事中的掃魔斗爭深深地植根於社會現實。《西遊記》中昏君身旁多惡道以及用小兒心肝治病都是現實的反映。吳承恩在《禹鼎志序》中自稱,該書「不專紀鬼,明紀人間變異,亦微有戒鑒寓焉」。台灣薩孟武先生曾在《西遊記與中國政治》一文中深掘《西遊記》的文化底蘊:為什麼妖魔都想吃唐僧肉而神仙卻不想吃?(這是由中國社會分配製度決定的);為什麼二郎神神通廣大卻不讓他駐守在天宮?(因為他是外戚,尤在防範之首);為什麼孫悟空三鬧天宮時,玉帝寧可自低身份去請西天佛祖,而不再去找二郎神?(防其功高蓋主);為什麼孫悟空有緊箍咒約束,而唐僧使用緊箍咒卻沒有任何約束,用錯了也不用承擔任何責任?(中國封建制度的不民主)。李希凡先生的《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中有一句話,說「一個嚴整有序的天上世界,是《西遊記》的首創」,的確是吳承恩整理出一個釋道儒三家擺平、尊卑分明、大小有序的神仙體系,描摹出一個威勢森嚴、包羅萬象的天宮世界。吳承恩據何而定?吳承恩的心中應該有一個模型,這個模型就是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朝廷。特別是那個玉帝,只關心金丹御酒,除了派兵剿殺外毫無所謀,臣下一有奏本,就只會說依卿所奏,正是嘉、萬兩代的朝風;還有那個無事不管、處處當家的太白金星,象煞了嘉、萬朝的首輔。

《西遊記》的許多情節不僅讀來有趣,並能勾起人的聯想,能讓讀者去回味、思考。比如第五十六回,由於孫悟空打死了幾個強盜,唐僧生氣,豬八戒挑唆,書中交代「那長老懷嗔上馬,孫大聖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四眾離心離德,進而趕過走了悟空(正心),所以緊接著出現了假悟空(二心)。回目點出「道味放心猿」,才出現「二心攪亂大乾坤」。第七十二回,全書中唯一一次唐僧執意要去化緣。按佛、道、明儒都講究「靜坐息慮」,而這回唐僧動了虛榮念頭:「我若沒本事化頓齋來,為徒的怎能去拜佛?」結果引出七個蜘蛛精吐出無數煩惱絲,將他禁錮其中,所謂「七情迷本」。再如,玉華州悟空、八戒、沙僧動了為人師的念頭,引出九頭獅子等一大群雜毛獅子攪鬧一場。書中並沒有說教:不可生嗔念、嫉妒,不可七情妄動,不可好為人師;書中只是用假、真悟空表示二心,用七個蜘蛛精代表七情,用獅子表不稱的師道……除有趣的情節與語言,讀者只要稍作思考,便會聯想到一些人所共知的道理。實際上,《西遊記》里包含了揚善棄惡、弘揚道德規范、祛除邪魔的精神。我們從《西遊記》中可以體會到,妖魔鬼怪最後都是被降服的,正義得到伸張,真理得到顯現。

《西遊記》的內容博大精深,謎一樣的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導劉蔭柏認為《西遊記》的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三教合一;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委員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後、運城學院教授李安綱則認為吳承恩絕對不是《西遊記》的作者,孫悟空是人類心靈的完美象徵,美猴王出處是《易經》「美在其中」四字,《西遊記》的原型是《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唐僧81難原型是石泰《還源篇》81章,《西遊記》的主題是表現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教義,《西遊記》採取儒家入世的精神、藉助道家出世的智能、達到佛家自由的境界,是東方傳統文化的自覺載體。

(三)《西遊記》之「媒介分析」

《西遊記》素以豐富恣肆的想像力,獨立於「四大古典小說」之林,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近年亦且在西方傳播日廣。《西遊記》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除了因其自身具有極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內涵,典範而卓越的藝術成就之外,還得益於多種藝術的助力。六百多年來,各種藝術形式以《西遊記》為重要題材,衍生出大量的詮釋、改編與創新之作。它們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西遊記》的廣泛傳播,而且以其各具特色的藝術魅力而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它們與《西遊記》一起,形成一片絢麗多彩的藝術天地,成為西遊記文化的主要內容。

改編是推動傳播深入進行的有力方式。筆者認為所謂創新,在文本積累越來越多的文學空間里,可能指的更多的是對以往文本的改編或者說把以往文學質素重新來一個安排。《西遊記》本是開放性文本,其中充滿民間的歡樂精神。現在頗為流行的香港無喱頭電影《大話西遊》,深受一幫年輕人的喜愛。《大話西遊》的奇思妙想也真夠胡鬧的了,如果我們看不慣《大話西遊》的胡鬧,要譴責這種胡鬧的話,我們就應該由此譴責吳承恩的胡鬧,因為《西遊記》的故事是以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師遠赴天竺(今天的印度)求取佛經這一真實歷史事件衍生而來。玄奘根據自己的西行經歷、見聞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其後他的門徒慧立、彥悰又寫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關於他西行的文字描述中已夾雜了許多神秘色彩。猴行者的出現,據現有材料看,最早應該是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而《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出現是《西遊記》成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此書現存宋代刻本(劉克庄的所謂「取經煩猴行者」之說,恐怕是此話本在宋代流布的一個明證),但有證據表明,它是晚唐五代寺院「俗講」的底本。所謂「俗講」是當時宗教徒(有僧也有道)為了吸引世俗民眾,自神其教,將一些宗教典籍、掌故以一種通俗化的方式進行傳播,在當時影響極大。《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應該是這一特定背景下的產物。從《大唐西域記》到《西遊記》是質變,從《西遊記》到《大話西遊》只不過是量變。四百多年前,《西遊記》就像今天的《大話西遊》,給喜歡胡鬧的人一個大驚喜。

通俗小說從誕生之日起就俱有了濃重的、無法抹除的商業色彩、市民色彩,就與書坊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代通俗小說絕大部分由民間坊肆刊印,坊肆往往集出版、銷售於一身,兼營小說租賃業務,幾乎承擔起了通俗小說流通的全部事宜,《西遊記》亦是如此。坊刻本多投時所好,刊行具有廣泛社會需求的品種,《西遊記》等通俗文學讀物等,適應了中下層民眾的生活日用和文化消費需要,其知識作用和文化意義多在傳播過程中發揮消耗,相較於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傳播廣泛,其在通俗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更不容忽視。

中華文化歷來不是封閉的體系,在五千年甚至更為漫長的歲月中,她吸收並融鑄了大量外來文明的精華。由這個角度來看,《西遊記》的成書,正可看作中華文化海納百川、胸懷寬廣的一個縮影。在人類文明傳播史上,不同文化傳承間的交流與溝通,本是十分正常、頻繁發生的事。《西遊記》所演說的取經故事本身,就是中外交通最為切近的的例子。《西遊記》最早起自小說四家中的「說經」,溯流而上,這種以生動故事宣揚宗教教義的手法,還應到「變文」、「俗講」中尋覓源頭。有意思的是,面對「東土眾生」,基督教的宗教宣傳竟也不謀而合地採用了「寓宣傳信仰於世俗性談話」的形式;這對反觀中國民俗心理以及中華民族面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心態,又是個有意思的課題。

為名著續書,是中國一大文化傳統。《西遊記》與其它中國古典名著一樣,也有許多續作。百回本《西遊記》問世之後,很快風行一時,因為這種「駕刃游虛」「向壁虛構」的創作方法,獲得了讀者的極大認同。接下來,出現不少《西遊記》的續書。當然這所謂續書又分幾種情形:一種是模仿《西遊記》筆法,選擇相似的題材,偶爾借用一下前書的人物,如《南遊記》、《東游記》,從書名就可以知道是模仿前者,另外孫悟空、觀音等形象也在裡面出現。可笑的是,《南遊記》居然為孫悟空編出了一大幫兒女,尤其是那位女兒「月孛星君」,潑辣得很呢。《東游記》中孫悟空嫉惡如仇的脾氣不減當年。因為八仙與龍王爭斗不休,玉帝派兵擒拿,惹惱了大聖,「一棒打下,二十萬天兵沒其一半」。這種其實還算不上嚴格意義的續書。真正意義上的續書主要有這樣三部:《續西遊記》、《西遊補》、《後西遊記》。清末民初又有《也是西遊記》、《西遊新記》等。此後還有一些續作。以上這些續書,從整體上看,其思想性與藝術性均不及原著,然各有特色,均有一些精彩的章節,具有一定的可讀性。
(節選自王運濤《中國古代貶謫文化與經典文學傳播研究》一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參考資料:http://bbs.guoxue.com/archive/o_t/t_262001/view_previous/

⑶ 西遊記的周要內容

一個猴子帶著一個和尚一頭豬一個妖怪一匹馬,打了一群妖怪,取了一部正經

⑷ 西遊記25集所有台詞

唐僧: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徭役寶剎,拜求真經。

如來:版你那東土大唐物廣人權稠,多欺多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造下無邊罪孽。

唐僧:阿彌陀佛。

如來:我有經文三藏,共有三十五部,15144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唐僧:忘佛祖垂恩,賜弟子三藏真經,以造福大唐生靈。

如來:猴兒莫嚷,此事我早已知曉,經不可輕傳,不可輕取呀。

唐僧:論壇功德佛,孫悟空:斗戰勝佛,八戒:凈壇使者,悟凈:金身羅漢,白龍馬:八部天龍。

悟空:「師父,天地本不全,經文豈無殘缺之理。」

(4)周說西遊記擴展閱讀:

西遊記第25集:波生極樂天

唐僧師徒過凌雲渡,乘無底船,終達彼岸,得以脫胎換骨,來到靈山。佛祖命二尊者引他們到珍樓用齋,入寶閣選經。不料二尊者卻向他們索取「人事」。悟空不肯行賄,結果取來的竟是無字白經。

他們重返靈山告狀,佛祖卻不責怪二尊者。師徒們只好把紫金缽盂送給尊者,才取得有字真經,並一一受封佛號。

⑸ 西遊記第一回講的是什麼

全篇第一回, 開宗明義, 詩曰:

欲知造化會元功,

須看《西遊釋厄傳》。
《西遊釋厄傳》即《西遊記》。
要想知道「造化會元功」, 就得看《西遊記》。
功: 指功能, 功用, 力量, 變化, 作用, 等等。
會元: 指時間。 一元分為12會, 一會有一萬八百年, 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就像一天有12個時辰, 一年有12個月一樣。

造化: 一指自然界的發展繁衍, 創造演化, 一指命運、運氣, 造化弄人。
命運、造化究竟是怎樣弄人的呢?
讀《西遊記》能更好的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命運與造化。

「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這是《西遊記》第1回的標題,也是全書的開篇。對本回的理解非常重要,是解讀《西遊記》的門徑,開啟「造化會元功」的鑰匙。這一回故事講孫悟空出世後,道心開發,至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求道;藉此講解元神及識神的形成,並由人心生發道心,修持心性,運用「悟空」的方法獲得長生之道。下面分三段解讀。
一、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第一段從開頭至「故曰人生於寅」,主要講了三個問題:一是闡明了《西遊記》主題,指明「造化會元功」與「西遊釋厄傳」的關系。二是闡明了造化會元與參照系,演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
〈一〉《西遊記》主題
從「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可知,《西遊記》主題或作者意圖就是告訴讀者「造化會元功」,同時指出,必須通過閱讀「西遊釋厄傳」來了解「造化會元功」,這是涉及主題的第一層涵義。
造化會元功以功能與方法的形式表達,西遊釋厄傳以記敘與描述的形式表達。《西遊記》前七回突出功能與方法,可概括為造化會元功,後九十三回突出記敘與描述,可概括為西遊釋厄傳,也就是說,《西遊記》由「造化會元功」和「西遊釋厄傳」兩部分構成,兩部分所表達的意義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這是涉及主題的第二層涵義。
前七回以造化會元功的形式表達長生之道的理論體系和頓悟法,後九十三回以西遊釋厄傳的形式表達長生之道的實踐過程和漸修法,這是涉及主題的第三層涵義。
總之,《西遊記》主題是長生之道,表達形式是造化會元功和西遊釋厄傳,造化會元功是西遊釋厄傳的抽象和概括,西遊釋厄傳是造化會元功的具體和演繹。
〈二〉會元參照系
人們認識事物,通常都選擇或依據一定的參照系,比如太陽東升西墜,是以地球的東南西北方位及地平線為參照系,若沒有這個參照系,或者依據其他參照系,所獲得的認識完全不同。因此,參照系的選擇對於認識事物是十分重要的。認識造化會元功,了解長生之道,以什麼為參照系?《西遊記》作者開篇展示了「會元」參照系,長生之道依此得以識別,得以求證,得以圓滿。
什麼是會元參照系?由一元分為十二會所構成的標識體系,稱為會元參照系。小而論,如一日十二時辰。大而論,如十二會,交亥之初是混沌,天開於子,為陽,有日、月、星、辰四象。地辟於丑,為陰,有水、火、山、石、土五形。人生於寅,為陰陽。這個參照系有兩個基本特點,即時間的周期性和事物變化的特徵性。
周期性表示時間的周而復始。一個變化周期稱為「一元」,時間幅度為129600歲。「一元」又分為「十二會」,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一會」的時間幅度為10800歲。《西遊記》第1回「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所謂天地之數,即陰陽變化的總體概念。邵康節在《黃極經世書·以元經會》說:「日主乾為元,月主兌為會,星主離為運,辰主震為世」、「以元會經,謂以一元謂十二會之經。猶以年經月,以一年為十二月之經也。蓋一年十二月,統三百六十日,共四千三百二十時,積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分。一元十二會,統三百六十運,共四千三百二十世,積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其衍之則無窮,約之則無幾,並而歸一。一者元也」。周期性是時間的一種標識,表示時間循環性的特點,比如一年或一日。元又稱劫,如《西遊記》「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特徵性表示在時間周期中不同時期或階段,事物生成、發展及其變化狀態所呈現有序的規律性特徵。譬如《西遊記》第1回「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交亥會之初,…故曰混沌。…近子之會,而復逐漸開明。…到此,天始有根。…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故曰天開於子。…正當丑會,重濁下凝,…水、火、山、石、土,謂之五形。故曰地辟於丑。…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於寅」。特徵性是變化的一種標識,表示變化象徵性的特點,比如黑暗等。
周期性和特徵性是統一的,周期性標識時間定位,特徵性標識變化徵候,「天地人」三才定位是參照系中最重要的時間和特徵標識。《西遊記》作者借用邵康節的話說:「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子時是萬事萬物待生或初始時期的狀態,長生之道也依此而始。
如何依據會元參照系認識長生之道?《周易參同契》講:「乾坤者,易之門戶」。乾寓意天和陽,坤寓意地和陰。就人體而言,頭是天,腹是地。一元寓意由督脈與任脈所構成的周天十二會,即子會在尾閭、丑會在腎堂、寅會在玄樞、卯會在夾脊、辰會在陶道、巳會在玉枕、午會在泥丸(百會)、未會在明堂、申會在膻中、酉會在中脘、戌會在乾闕(神關)、亥會在氣海(會陰
會元參照系是以認知對象為本體的標識體系,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西遊記》作者雖提出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建立參照系,但這個體系也可用其他符號標識,如用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十二卦,或者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屬相等標識。十二支借寓時辰,十二卦借寓卦象,十二相借寓屬性。此外,還有諸如六十四卦體系、鼎器葯物火候等煉丹標識體系等,讀者不必拘於形式,要識別真義,觸類旁通。
欲知「造化會元功」,請續研讀《西遊記》。

⑹ 西遊記周有許多扣人心弦的故事

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大鬧天官,石猴出世,大鬧五庄觀,真假孫悟空,豬八戒義激猴王,大戰紅孩兒,太多了說不過來。

⑺ 西遊記周都有哪些故事的名字

三打白骨精 應該是婦孺皆知吧,都快趕上」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了。

⑻ <<西遊記>>的賞析

《西遊記》是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至今仍廣為流傳,其中的精彩故事都回還記憶猶新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玄奘怒逐美猴王;孫大聖四海求仙方,觀世音甘露活寶樹;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智取芭蕉扇。可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雖然書中有一些看不大懂的地方,但卻並沒有減弱我對《西遊記》的喜愛之情:調皮機靈,詭計多端的老孫;大腹便便,視食如命的老豬;老實忠厚,謙虛謹慎的老沙;有時心軟,有時固執的唐僧。

⑼ 周記怎麼寫周西遊記

《西遊記》周記:
《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西遊記》的藝術魅力,除了它的奇異想像,就要數它的趣味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可以說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閱讀感受總是輕松的,充滿愉悅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