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遺址秘密
⑴ 樓蘭的秘密是什麼
樓蘭,西域古國名。俗稱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樓蘭國都樓蘭城,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岸。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的絲綢之路兩條路線的必經之地。然而,到了公元400年,高僧法顯途經此地,樓蘭已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從此,樓蘭古城在歷史舞台上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 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年,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
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想要揭開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的秘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沖——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
有人認為樓蘭消失於戰爭,有人認為樓蘭衰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還有人認為樓蘭是毀於瘟疫疾病;但一種被多數人認同的說法是:由於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斷流,其下游的樓蘭地區水源逐漸枯竭,居民的生計難以維系,紛紛離開故土,古城由此消亡。雖然說法很多,但樓蘭古城究竟是怎樣消亡的,也就成為一個難解的謎團。
⑵ !樓蘭古城到底有多少秘密
在乎沙萬里絕人煙的羅布泊,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這就是
被人們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樓蘭故城。自西漢晚期始,這里作
為樓蘭古國的故都,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燦爛明珠,水豐草茂,土
地肥美,阡陌縱橫,雞犬相卧……—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而奇怪的
是,公元三世紀以後,聲名赫赫的樓蘭國,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
然地銷聲匿跡了。而到了六世紀的時候,玄奘大師西遊歸來,看到
樓蘭國」城郭巋然,人煙斷絕」,那種荒涼的景象,不禁使人產生滄
海桑田的感嘆;而千餘午後的今天,這里更已是渺無人煙,孤寂荒
涼.成為不毛之地,長眠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端,再也尋不到
任何城市的蹤跡了,是什麼使樓蘭古城迅速地退出了歷史的舞
台?那個消失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樓蘭到底又是什麼樣的呢:
樓蘭就像個精靈,觸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她就像一塊巨大
的磁石,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著世界上一切關心她,又盼望探
悉她的隱秘的人們:她所具有的一個個難以索解的千占之謎,驅
使著那些執著的、不因艱苦和失敗而卻步的人們,為設法揭開那藏
匿著萬種風情的面紗而獻身。據現藏於故宮檔案館的(敦煌縣到
羅布淖爾南境之圖}可以考證,在羅布泊西岸有一座古城址。而
樓蘭故城,就在羅布泊的西岸。我國古代文獻對它的記載最早的
是公元前91年的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了樓蘭有城郭,臨鹽澤。
可以說,中國人知道有樓蘭國是從司馬遷開始的。而員早發現樓
些故國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來到羅
布泊荒原探險。他們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前進,在穿越一處
沙漠時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決定讓
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到了鐵鏟,但在返回大本營時忽遇
風暴襲擊,風沙掩埋了腳印,他迷路了。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瀚海
中跋涉了大半天,正當他陷入絕望時,突然發現前方不遠處立著一
座古塔及古城遺址,還有許多文物和雕刻得十分精美的木板等。
他興奮之極,撿了一些古餞和散露在地面上的文物,便朝原方向循
道而行,終於找到了大本營,扦向這位西方探險家報告了自己的發
現。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個廢墟。第二年,斯文·
赫定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大批文物和無數珍
寶。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直延續到
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在大漠中消失了一
千多年而令世人震驚的樓蘭古城。神秘的樓蘭就這樣在一陣大風
之後奇跡般的現身。:
廢墟,真正的廢墟。
樓蘭遺址的發現,轟動了中外考古界。隨後,美國、匈牙利、日
本和中國的考古人員都先後到這里考察發掘。1979年後,中國科
學家和考古學家又做了三次新的考察。至此,樓蘭古城的奧秘已
揭開了一角面紗,半掩半露地展現到人們面前。1979年,考古學
家發現了一座有42座墓組成的墓葬群。6座擺成光芒四射的太
陽形,墓穴由七圈排列有序的木樁環結,七圈之外是呈放射狀的列
木,每條放射列木有10米之長,每座墓用690棵樹構成。6座墓,
6個太陽面向藍天一個連一個,裸現在干凈細軟的黃沙之中。6座
墓的主人都為男性。據碳14測定為距今3800年左右遺存。這一
發現舉世皆驚,使樓蘭地區文明將因此而椎前2000年!可以肯
定,古墓溝文明和其2000年後的樓蘭文明有著某種聯系,但是兩
個文明之間關鍵的一環卻失落了。這是近2000年的文明斷帶,沒
有人能把它們連綴起來。或許,那深埋在沙漠之下的秘密我們還
沒有找到。據專家考證,樓蘭在毀滅的過程中,生態環境的破壞起
到了不可忽視的椎波助瀾的作用。聲勢浩大的「太陽墓葬」為樓
蘭的毀滅埋下了隱患。而生態的破壞也不能僅僅歸結於「太陽
墓」,各種因素的合成力量必然會導致生態的失衡。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她身邊有煙波浩渺的
羅布泊,她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
密的胡楊林里狩措,人們在這里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水經
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
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
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
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樓蘭地處內陸,氣候乾燥,久而久之,原
來芳草遍地的綠洲再也留不住一片綠色。在出土的漢文簡牘中,
可以了解到樓蘭士兵口糧減少的情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樓蘭環
境惡化後的困頓。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
限度的努力,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另外的猜測:是戰爭直接導致樓蘭古國的消亡。在新航路開
辟之前,東西方貿易只有一條漫長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沿
線各國,尤其是塔里木南邊的鄯善,就成了周邊列強掠奪的重要對
象。1995年樓蘭西北的營盤古墓爆出驚人發現,東西方文明是那
樣完美地集中交匯在這里。考古學家認為營盤墓地是羅布泊地區
100年來發掘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一處墓地。這些出
土的文物都表明,樓蘭古城曾是何等的繁榮昌盛,古文明是多麼的
燦爛。城牆的殘跡竟達八米之厚,但而今又如何?可樓蘭城究竟
為何突然廢棄?除了缺水斷糧,是戰爭,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呢?
曾經是誰在樓蘭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誰的聰穎
才智創造了燦爛奪門的綠洲文明,有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人屬於;稚
利安人。樓蘭人使用中亞去盧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樓蘭本族語言
卻是一種印歐語系的語言,學術界稱做「吐火羅語」。在遙遠的古
代,有一支印歐人部落生活在遠離歐洲的樓蘭。因而有人認為,樓
蘭人是「漂泊東方的印歐人古部落」。據近期我國某人類學家從
基因學、器物學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樓蘭人更接近於古代阿富
汗人。那麼,樓蘭人到底源於何處呢?
1927年斯文』赫定組織中瑞西北考察團再次前往樓蘭。考
察隊員伯格曼在孔雀河的一個支流找到一大批樓蘭古物,並發掘
出一具女性木乃伊,是一位衣著華貴,長發披肩,身材嬌小,身高僅
5.1英尺的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俾著了魔法
剛剛睡去,臉卜浮現著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
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兩千多年了。1980
年新疆女考古學家穆舜英發現「樓蘭美女」。這是一具保存完好
的女屍,女屍系3380午前遺存,白種人。據專家考證,那具保存
完好的女屍,淺色頭發,眉弓發青,鼻骨挺直的形象,明顯具有高加
索人種特徵,、這與人類學家對墓地山土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測量
的結果完全吻合。到了漢代樓蘭王國時期,樓蘭居民的種族構成
又有廠新的發展。他們與高加索人種共生,其中還有蒙古人種的
存在。亞歐舊大陸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這片並非綠草如茵的土地
作為自己的駐腳點,希望能夠在此營造美好的家園!
樓蘭作為歷史上古代絲綢之路最大的驛站.曾經繁榮,曾經輝
煌。這里的居民廣泛吸收東西方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創造了
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西域文明。如今,已經消失一千六百多
年的樓蘭國.深埋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早
已沒有了張騫出使西域時的美麗,也消失了斯文·赫定探險時所
言的「野駱駝的樂園」的美稱,而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有干早、沙丘
和凄涼。
樓蘭古城重新被發現到現在,將近百年了。100年來,有關樓
蘭的每一次發現都炫人眼目。但是一個發現和—個發現似乎有某
種聯系,又都彼此孤立,人們無法找到文明和文明之間的聯系。樓
蘭就這樣被擺在歷史空盪盪的舞台上,沒有任何布景和說明。樓
蘭是—個埋葬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歷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盡
管人們多次考察,掌握了大量珍貴資料,但樓蘭王國最早建於何
年?樓蘭人是什麼人種,樓蘭古城的規模過去到底有多大,它為
什麼失落了?這些仍是個謎。
⑶ 羅布泊與樓蘭古國到底有多少秘密不為人知
羅布泊曾經是我國西北乾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里,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但至1972年,卻最終乾涸。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沖——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這一直是個科學之謎。
最近,中科院羅布泊環境鑽探科學考察隊對羅布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環境科學考察。考察隊認為:據初步推斷,隨著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萬年前的快速隆升,羅布泊由南向北遷移,乾旱化逐步加劇,最後導致整個湖泊乾涸。這樣的一個解釋顯然並不能讓人滿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則認為,羅布泊乾涸的原因很復雜。這裡面既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地域性的問題,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還有人為方面的因素。
一、全球氣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約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即由末次冰期的乾冷環境演變成冰期後時期的濕潤環境,藉此契機,人類文化也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而一萬年之後,地質環境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性變化,距今約10000年至8000年為升溫期,距今約8000年至3000年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為降溫期。這三大環境格局變化為地質、生物、化學與物理的古環境研究所證實,只是在三階段劃分的時間上,由於方法、地點或研究對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這種環境氣候的變化規劃了人類的活動范圍與方式。
以樓蘭為例,新石器時代人類便涉足這里,青銅器時代這里人口繁盛,這時恰值高溫期,羅布泊湖面廣闊,環境適宜。但此後進入降溫區後,水土環境變差,河水減少,湖泊縮減,沙漠擴大。在距今約2000年左右旱化加劇,這表現在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冰進發生,黃土堆積,湖沼消亡,海退發生。
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後至四世紀(中原的漢朝到北魏時期),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其實,在這一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古城消亡,而且由於沙漠擴大,先後發生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的消亡。
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國北方,甚至是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空間,只是由於樓蘭處在乾旱內陸,這里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更顯著罷了。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這種隆起對中國西北部的氣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於羅布泊所處的地理位置位於東亞西北內陸,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幾乎都很少到達這里。
當全球氣候發生變化時,整個東亞西部都開始出現了乾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趨勢。在這期間,羅布泊開始從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萬年左右的時候,湖面急劇下降到最後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統一的古羅布泊分解成現在的台特瑪湖、喀拉和順湖和北面較大的羅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還有一點必須值得注意,據說從近來的遙感資料判斷,孔雀河上游曾發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這次滑坡整個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羅布泊的來水被斷。現在的問題是還不知道這次滑坡的具體時間,它是否發生在羅布泊乾涸之前還有待於研究。
三、人類過度開發加速羅布泊消亡
人類活動對羅布泊乾涸的影響,在晚近期可以說越來越大。水源和樹木是荒原上綠洲能夠存活的關鍵。樓蘭古城正建立在當時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這里曾有長勢繁茂的胡楊樹供其取材建設。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他們砍伐掉許多樹木和蘆葦,這無疑會對環境產生負作用。
在這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和戰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5號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樹樁」說明,樓蘭人當時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機,只好祈求生殖崇拜來保佑其子孫繁衍下去。但他們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樹木,使當地已經惡化的環境雪上加霜。
羅布泊的最終乾涸,則與我們解放後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過度開發有關。當年我們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後,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現斷流。這一點從近年來的黃河斷流就可以得到印證。羅布泊也由於沒有來水補給,便開始迅速萎縮,終至最後消亡。
四、樓蘭古城消失成為「曠世之憾」
提起樓蘭古城,人們都會想到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因為他在1901年首次對外宣布樓蘭古城的存在。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沙漠中考察,他僱傭的驢工兼向導,維吾爾族農民艾爾迪克因丟失工具,在尋找的途中,偶然在羅布泊西北岸發現一片古代遺址,斯文·赫定聽說後,馬上隨艾爾迪克來到了遺跡處,發現這片古代遺跡地面上,散布著美麗的木雕、織物、錢幣。
因缺乏飲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經過一年的准備,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專程來到這片遺跡,進行了一個星期的發掘工作。經過整理分析,赫定根據出土文書中有樓蘭字樣,遂將此遺跡定為樓蘭,這一重要發現震驚了世界,為斯文·赫定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隨後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著赫定的路線圖找到樓蘭遺址的,他們的發掘工作更徹底和細致,但同時也是破壞和掠奪性的。這些工作成了以後樓蘭探險的重要地理依據。
盡管從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難以辨認樓蘭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學家從大量資料和考察中發現,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廢棄了1500年的樓蘭城曾經輝煌一時。據專家分析,樓蘭遺跡已經有了1800年的歷史,經歷了風沙洗劫後,僅存殘缺的胡楊木架和少量的蘆葦牆。從房子的大小和建築材料看,當時普通百姓的住房條件比較簡陋,但遺跡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細的木製品和古錢幣又提醒人們,樓蘭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專家認為,樓蘭城中已有了貧富分化,這些木製品同時又為我們展示了當時木工精湛的手藝和樓蘭經濟的繁榮。專家發現,像這樣的民宅,留存下來的還有幾十間,並集中在城西組成了居住區,而在城東又分別有行政和軍事區,城市功能齊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規劃和發展意識顯而易見。
⑷ 古樓蘭遺址之謎
從2世紀前的繁華,至玄奘眼裡的空城,再到如今的樓蘭熱,有關樓蘭的一切似乎都是難以破解的謎。在「新西游記」采訪團的行程安排中,樓蘭是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在人跡罕至的荒漠上趕了四天路之後,記者終於見到了這籠罩在迷霧當中的樓蘭古城。
古樓蘭興衰
樓蘭古城建於何年,何時形成樓蘭王國就目前現有史料沒有記載,但在羅布泊周邊及樓蘭城邊地發現有史前石器,如石斧、石鋤、石鏟、石刀、石矛、石鏃、玉斧、玉鏟、玉刀、玉佩等。這說明在史前時期羅布泊窪地與周圍就有人類活動,而且很明顯在阿爾金山、昆侖山有石城遺址。羅布泊及周邊所發現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西漢時,樓蘭是西北地區36個城邦國之一,《史記》等當中載:樓蘭「有城郭,臨鹽澤」,人口14000餘,聖兵2900多人。當時,古樓蘭是古絲綢路上西出陽關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西漢末年朝廷動亂,匈奴乘虛而入,與地方統治者相互勾結,致使西域交通斷絕,河西一帶《後漢書·西域傳》曰:「城門晝閉。」自王莽篡位到東漢,西域交通三通三絕,最後趨向穩定得到發展。《後漢書·西域傳》曰:「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胡商販客,日款塞下。」到曹魏,絲綢之路出玉門關到西域,樓蘭又重新開始繁榮起來。
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從4世紀之後,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到了7世紀,唐玄奘從天竺西遊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玄奘眼裡的樓蘭,成了一座空城。
樓蘭再次引起世人關注,是在上世紀初,一個瑞典人的探險經歷。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向導艾爾迪克的帶領下進入羅布泊西部探測。在穿越一處沙漠時發現他們的鐵鏟丟在了昨晚的宿營地中,艾爾迪克便回頭去找,他不僅帶回了鐵鏟還帶回了幾件木雕殘片,看到殘片,斯文·赫定非常激動,便僱用民工大肆挖掘。樓蘭古城重見天日,斯文·赫定將其稱之為「東方龐貝城」。
斯文·赫定的到來,招致了樓蘭古城被更多人的挖掘,隨後出土的大量文物,震驚了世界,並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樓蘭學。
漫漫樓蘭路
1000多年後的今天,全國晚報聯盟組織的采訪團向樓蘭進發了。進入羅布泊有多條路,給采訪團做向導的是號稱「羅布泊三傑」當中的「二傑」彭戈俠和劉和平(另一人為在羅布泊遇難的余純順),我們是從吐魯番向南翻越庫魯克塔格山,進入羅布泊地區。10月8日晚宿營在坎爾,9日翻過庫魯克塔格,10日繼續趕路,盡管有兩位大俠引路,我們還是走錯了方向,為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往返走了80多公里,記者所乘坐的20號車「赤腳大仙」的左鋼板斷了兩根,修車花了約三個小時,為了保證安全,全體車隊都在岔路口等著。車行到原定的2號營地龍城雅丹群時,已是11日凌晨三時左右,在徵求了全體團員的意見後,車隊繼續趕路,目的地就是沖擊樓蘭古城的18公里處,誰也沒有想到,從龍城到18公里處的40多公里路,竟然走了3個多小時,到18公里處時,已是早上的7時,風大沙大,帳篷幾乎難以搭建,很多人乾脆就擠在車上,等到8時30分太陽從地平線上露出腦袋時,風沙更大了,茫茫荒原上什麼都看不見。事後談起這次趕夜路,彭戈俠仍心有餘悸,老彭告訴記者:「雖然到樓蘭去了近10次,但我當時仍緊張的一直渾身冒汗,沒有任何有特點的參照物,我完全是憑記憶在走。」
早飯是在風沙的呼嘯聲中吃的,飯里都是沙子,不能細嚼,只能囫圇吞下。因為風沙太大,采訪團臨時改變行程,先返回樓蘭保護站,進羅布泊。在堅硬的鹽殼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們鑽進了保護站的地窩子,乍從風沙滿地的荒野進到溫暖的地窩子,大家的感覺猶如到了天堂。那天的午飯,是在野外第一次吃到沒有沙子的飯食。12日,天氣晴好,車隊繼續向18公里處進發,車經過昨晨的宿營地,記者才發現,那是無限廣漠的小雅丹當中極微小的一片。
過了18公里處,雅丹越來越高,所謂的路就是在雅丹當中穿行。沙坑越來越深,沙土越來越厚,開始有車陷進去了,為了減輕重量,每個車上的人都下來步行,當天,拉斷了五六根鋼絲繩,烏魯木齊晚報的著名攝影記者李學亮的眼眉處被拉斷的鋼絲掃了一下,差點就傷到眼睛。
在距離樓蘭古城約6公里的地方,接連有三輛車都陷進了沙坑,而樓蘭的佛塔已經在望,記者和10多位團員決定步行前往。
6時30分左右,我們來到了樓蘭城下,高高的佛塔就在眼前。但車隊卻依舊在沙坑裡爬行,等到夜色漸濃、氣溫驟降到攝氏零下時,車隊還沒有過來,我們從避風的地窩子里鑽出來,爬上古城外一座高大的紅柳包,隨後趕到的團長楊大鳴焦急萬分,不停地用對講機和車隊聯絡,但在如謎團陣一般的雅丹群里,車隊還是走錯了方向,一直走到了古城的西北方向,而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在古城的南門。對講機沒電了,只有點火了。紅柳包上都是乾枯的紅柳,正好用來點火發信號。火點起來了,遠處的車隊終於發現了火光,但近在咫尺,車隊仍是走了兩個多小時,等所有人馬都聚齊時,已是晚上10時30分左右。
蜷縮在帳篷里,冷得人無論如何都睡不著,聽著沙子刷刷地吹打著帳篷,心裡直感嘆,古樓蘭人是如何在此生活繁衍的呢?玄奘當年在此是怎樣借宿回國的呀?樓蘭的夜晚,可真冷。
親近古樓蘭
第二天早上,風沙停了,不等太陽出來,大家都從帳篷里、車上鑽出來,顧不得收拾,就在樓蘭保護站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鑽過鐵欄桿,走進了樓蘭古城。
盡管前一天下午在夕陽的陪伴下,先領略了一番樓蘭的神秘與美麗,但早晨的樓蘭,卻又是完全不同的模樣。
樓蘭古城淹沒在茫茫雅丹群中,太陽從地平線上探出身來,給周圍雅丹的頂部戴上了橘紅色的頂子,神秘的樓蘭佛塔也不例外。攝影記者紛紛搶佔有利地形,等待光線最爽的一刻。
經歷了千年風沙侵蝕的佛塔,是樓蘭古城最高的建築,也是最漂亮的一座「雅丹」,它靜靜地端坐在古城東邊偏北的地方,俯視著我們這群朝聖者。在它的西北面,有保護者用木板和粗大的樹干在支撐著。在它西邊約300多米的地方,是可能充當過官衙的三間房,當年,斯文·赫定在這些牆壁下,曾挖掘出大量文物。眼前的三間房,徒剩四座高大的土坯牆,中間面積稍大,有15平方米左右,兩邊房子較小,約有10平方米,在房前的地面上,散落著一大堆木樁,上面有明顯的鉚眼,一根最長的方形木樁足有4米多長。從三間房再往西,就是幾所民房的遺跡,房子的規模依然清晰可見,原先砌牆用的胡楊木板、紅柳枝依然挺立在沙土中,地上,是蓋房用的蘆葦或細紅柳枝,1000多年過去了,她們依舊完整的保存下來。所有的建築都建在高台上,在低窪處,到處散落著或黑或紅的陶片,陶片有些粗糙,這么多的陶片,似乎在告訴我們當年樓蘭古城的繁華與輝煌。在民房的北邊,有兩座類似雅丹高約3米的土堆,保護站的工作人員說,這是古城牆的遺址。
躲避著攝影記者的鏡頭和腳下的文物,記者漫步在樓蘭古城裡,1901年斯文·赫定和1906年斯坦因,先後在此挖掘出土了木雕像(佛像)和佛像座,雕有蓮花與其他種類花紋的裝飾及造型,還挖掘到許多精製白羊毛織品。最為重要的是挖到漢文和佉盧文(公元前四五世紀流傳於北印度的一種文字)木簡和紙文書。
這看似荒涼的地方,卻是勃勃生機最好的證據。
古樓蘭之謎
在樓蘭遺址上,曾出土了大量的漢、晉、唐等朝代的書簡錢幣等物,還出土了許多男女木乃伊,其中的一具女性木乃伊,被成功復原,世人稱之為「樓蘭美女」。經檢測,這具女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多年,死亡時年齡約40歲,身高約1.55米。透過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美女特徵:大眼睛、低顴骨……
專家後來認定,她有歐羅巴人的血統。隨行的旅遊專家畢亞丁說,這位遠古的樓蘭女性,年齡已有40多歲,不能稱為美女。
在所有有關樓蘭古城的謎團當中,爭論最多,最引人關注的是樓蘭古城消失之謎。
樓蘭消失的原因有戰爭說、氣候變遷說、冰川說、沙漠風暴說等多種。
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科學鑽探科學考察隊在對樓蘭古城實地考察後發現,它的消失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悉,3000年前,羅布泊湖水面積曾達12000平方公里,古孔雀河水源充足,樓蘭一方面為了靠近水源依水建城,一方面又害怕洪水侵擾,所以他們選擇了有孔雀河支流穿過的高地。
科學家測量後發現,這塊高地比現在乾涸的羅布泊湖底高出近30米,比現在的孔雀河流域也高出十幾米。
據科考隊專家介紹,隨著氣候的變化,羅布泊的逐步退縮,河流和羅布泊之間入湖的高差加大,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下切的過程則使高地越來越高。專家解釋說,隨著高地的抬升,人們取水開始變得困難,穿城而過的古孔雀河支流也漸漸乾涸,最終古孔雀河改道而行,羅布泊湖水大量萎縮,人們離最近的水源也要走好幾公里,科學家表示,在這種環境下,社會體系已經相當脆弱,經受不起任何例如災害、戰爭,經濟衰退等大的人文自然波動。
專家因此認為樓蘭古城的消亡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或者可以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諸如戰爭、(絲綢之路)改道和其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則只是樓蘭古城消失一個次要的原因。
最近有學者運用空間遙感技術,通過對大量圖像的判譯,從環境地質學角度分析研究了樓蘭地區古河道的變遷,認為樓蘭古城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由於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後出現過兩處滑坡崩塌,造成堵江,形成堰塞湖,從而切斷了樓蘭古城的供水源。古孔雀河是當時流經樓蘭地區的惟一河流,也是樓蘭古城惟一的淡水源,樓蘭終因斷水而被遺棄乃至消亡。
還有人提出,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因為人類不尊重自然導致的。比如亂砍亂伐胡楊,致使生態惡化,無法居住。這個觀點的證據之一就是當時此地盛行的木葬。在樓蘭古城附近,曾發現了神秘莫測的太陽墓。這種墓葬外表奇特,圍繞墓穴深埋著一層又一層由細到粗的圓木,圈外又呈放射狀埋放著一行行圓木,就像太陽的光芒,正是因為這種墓葬外表酷似太陽,被稱為太陽墓,已發現的七座墓葬中,最多的一座竟然用了一萬多棵圓木。
還有人認為,是洪水毀滅了這座地處交通要道上的古城等等。
從目前的狀況看,這種爭論還將持續下去,樓蘭的神秘也許將永遠無法揭開
⑸ 樓蘭遺址是什麼時候被人發現,又被誰發現
樓蘭遺址發現的時間及人物: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迴文·赫定。答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1月至3月,斯文·赫定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樓蘭遺址簡介:
樓蘭遺址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89°55′22″、北緯40°29′55″,地處塔里木盆地最低窪地區。現今這里大部分已為無情的流沙所湮沒,受風力侵蝕形成獨特的「雅丹」地貌,歷史上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恩賜,形成一片廣闊的河流沖積平原,加之地處中西交通咽喉,使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閃亮明珠。
⑹ 樓蘭古國的秘密是什麼
中國西部探秘 永遠的絲路 11樓蘭古國 12樓蘭之謎 http://book.jqcq.com/proct/752007.html 樓蘭古國 100年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闖入羅布泊,打破了沙漠的沉寂。一座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但卻消失了上千年的城市被發現了,這就是樓蘭。 100年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不斷地破解樓蘭之謎,但至今仍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建起了這座城市,又為什麼遺棄了它? 樓蘭之謎 曾經輝煌一時的樓蘭王國創造過發達的城市文明 ... 路經樓蘭 http://book.jqcq.com/proct/306986.html 樓蘭古城的神秘面紗,其所顯示的東方文明令他震驚,於是,他劫掠了能拿得走的珍貴的出土文物。本書就是他對樓蘭古城發掘,劫掠過程的記錄。書中的文字和圖片,不僅可以使我們了解樓蘭古城的歷史,更可以使我們認識我國古代社會曾有過的輝煌。 樓蘭:千年的傳奇和千年的謎 http://book.jqcq.com/proct/863724.html 蘭遺址的大量珍貴資料的分析,將人種、文化、歷史、古文字、城市建築、墓葬……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本書不僅以圖說的方式記述了樓蘭文明的發現過程,也融匯了一百多年來對其研究的最新成果。書中所記述的1979年到1980年樓蘭考察經過尤為珍貴 去樓蘭:一部記錄片的拍攝與上古傳述 http://book.jqcq.com/proct/316219.html 樓蘭女屍是誰的遺骸?《尚書》《詩經》何以數載「西方美人」?殷人到美洲怎樣成為千古之謎?樓蘭西通歐洲古文字意味著什麼?……這是一部重新思考文明起源的書;這是人類靈魂對其史詩般偉大往事的追憶;這是對中華古文獻最打動人心的閱讀。開啟沙漠中的秘密,讓我們一起《去樓蘭》。 中國西部探秘 永遠的絲路 11樓蘭古國 http://book.jqcq.com/proct/751976.html 樓蘭。 100年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不斷地破解樓蘭之謎,但至今仍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建起了這座城市,又為什麼遺棄了它?
⑺ 來自西域的樓蘭古國,到底隱藏著什麼奧秘
樓蘭是西域古國,在古代它是非常著名的經濟文化樞紐,所以那時的樓蘭就是發達的西域綠洲,並且,樓蘭還是劃分絲綢之路的南北兩路的重要地標,從樓蘭出發直往東可到達郭煌、向西北出發可達尉犁,向西南出發可至若羌,所以,樓蘭從古代就是一個非常富饒的地域,直到後人開發了樓蘭文明,這一神秘國度得以被世人所熟知。
當然最為讓人震懾的是,樓蘭王國一夜消失的傳說,有人說,樓蘭是因為戰事被征討,所以一夜覆國,也有人說,樓蘭是因為大風沙天被全部掩埋,還有人說,樓蘭是受絲綢之路的偏移所以才會消失不見,種種說法都沒有什麼歷史依據,樓蘭留給後人的始終是無窮盡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