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白圖泰游記pdf
① 世界著名游記叢書
為了集中反映歷史上中國與周邊或外部世界之間通過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流盛況與演變過程,這套「世界著名游記叢書」,從旅行記錄這個特殊的視角,觀察、體驗中外政治、文化、科技、交通與商業交流的煌煌大觀。叢書的選錄,分別考慮到中外作者的平衡、陸上與海上旅行活動的平衡、以及中古之前和其後歷史時期的分布。
首套《世界著名游記叢書》收納了東晉法顯所著《佛國記》,唐代玄奘敘述、辯機撰文的《大唐西域記》,唐代鑒真所著《鑒真和尚東征傳》,元代耶律楚材所著《西遊錄》,元代周達觀所著《真臘風土記》,明代馬歡所著《瀛涯勝覽》,明末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記》和元代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游記》、元代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所著《伊本·白圖泰游記》、民國時期瑞典人斯文·赫定所著《亞洲腹地旅行記》等10本游記。今天,我們重溫這些旅遊經典,正是為積極倡導寓學於游,寓思於游,寓教於游,學習先賢雅士,傳承旅遊文化。
② 《伊本·白圖泰游記》是如何誕生的
伊本·白圖泰(1304~1377年)是中世紀阿拉伯世界最有影響、最負盛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於1325年至回1354年間3次出遊答,足跡遍及整個阿拉伯世界,向東到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向東南到過印度和斯里蘭卡,向南深入到非洲中部,向北去過西班牙。伊本·白圖泰精力充沛,目光銳利,他在長年旅途中耳聞目睹,廣泛地涉獵了各地的山嶽河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奇聞逸事。1354年,伊本·白圖泰第三次出遊回抵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講述的出生入死的旅遊生涯和怪誕離奇的旅遊見聞使非斯城的王族和百姓嘖嘖稱奇。於是非斯城的蘇丹阿布·安納尼接見了伊本·白圖泰,在了解了他的旅遊經歷後,特命王室的書記官伊本·裘贊筆錄他的全部旅遊見聞。1355年,伊本·裘贊完成了著名的《異域奇游勝覽》,漢語譯名為《伊本·白圖泰游記》的手稿。由於在《游記》中記述的內容大多真實可靠,阿拉伯人在提到伊本·白圖泰時,常常冠以「忠實的旅行家」的美稱。而伊本·白圖泰本人也因《游記》在全世界的傳閱,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③ 伊本·白圖泰眼中的中國是怎樣的
在伊本·白圖泰眼來里的中國地源大物博,它的水果、農作物、金銀製品極為豐富,是世界其它地方無法與之相比的。在《游記》中伊本·白圖泰還說,中國的每一個城市內都設有專門供穆斯林居住的區域,裡面設有清真寺,穆斯林在中國備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顧。
④ 著名的中外游記
1、《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游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2、《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游記》是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記述他經行地中海、歐亞大陸和游歷中國的長篇游記。
馬可·波羅是第一個游歷中國及亞洲各國的義大利旅行家。他依據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講述了令西方世界震驚的一個美麗的神話。
這部游記有「世界一大奇書」之稱,是人類史上西方人感知東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個歐洲打開了神秘的東方之門。
3、《游褒禪山記》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游記。
該篇游記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更成為世人常用的名言。
4、《石鍾山記》
《石鍾山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游石鍾山後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記。
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鍾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在藝術上,此文具有結構獨特、行文曲折、修飾巧妙、語言靈活等特色。
5、《伊本·白圖泰游記》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於1346年(至正六年)來中國游歷,考察中國風土民情。白圖泰先後訪問過泉州、廣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摩洛哥後,白圖泰將他的游歷筆錄成書。
這部旅行家筆錄,以豐富翔實的資料,成為中世紀地理、歷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價值極高的著作,被許多學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重要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游記
⑤ 伊本白圖泰是怎麼出名的
伊本·白圖泰及其《游記》,伊本·白圖泰(1304~1377年)是中世紀阿拉伯世界最有影響、最專負盛名的屬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於1325年至1354年間3次出遊,足跡遍及整個阿拉伯世界,向東到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向東南到過印度和斯里蘭卡,向南深入到非洲中部,向北去過西班牙。伊本·白圖泰精力充沛,目光銳利,他在長年旅途中耳聞目睹,廣泛地涉獵了各地的山嶽河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奇聞逸事。1354年,伊本·白圖泰第三次出遊回抵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講述的出生入死的旅遊生涯和怪誕離奇的旅遊見聞使非斯城的王族和百姓嘖嘖稱奇。於是非斯城的蘇丹阿布·安納尼接見了伊本·白圖泰,在了解了他的旅遊經歷後,特命王室的書記官伊本·裘贊筆錄他的全部旅遊見聞。1355年,伊本·裘贊完成了著名的《異域奇游勝覽》,漢語譯名為《伊本·白圖泰游記》的手稿。由於在《游記》中記述的內容大多真實可靠,阿拉伯人在提到伊本·白圖案時,常常冠以「忠實的旅行家」的美稱。而伊本·白圖泰本人也因《游記》在全世界的傳閱,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⑥ 歷史上的伊本.白圖泰的資料是什麼
1304年2月24日,白圖泰出生於摩洛哥丹吉爾的一個柏柏爾人家庭。20歲左右時,他出發去麥加朝聖,從此開始,他踏上了一條長達75,000英里的旅途,經過了現在44個國家的國土。
麥加朝聖
首先,他沿著北非海岸旅行,穿過現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和埃及的國土,到達開羅。從開羅到麥加有三條路線,白圖泰選擇了最短但是最不常用的那一條,即朔尼羅河而上,從今日蘇丹的蘇丹港過紅海去麥加。就在他到達蘇丹的時候,當地爆發了針對埃及馬穆魯克統治者的叛亂,於是白圖泰只得折回開羅。在路上,據說他碰到了一位「聖人」,預言他除非先去敘利亞,否則永遠到不了麥加。這樣,白圖泰就決定先去大馬士革,沿途參拜耶路撒冷等聖地後再轉向去麥加。
在大馬士革度過齋月後,白圖泰順利地同一支商隊抵達了麥地那和麥加,完成了朝聖。但是這個時候,已經被旅行迷上的他,決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個目的地,當時在伊兒汗國統治下的巴格達前進。
伊兒汗國
白圖泰穿過現今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茫茫沙漠,抵達了巴士拉,然後他轉向東北,朝聖了聖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經過設拉子、納傑夫,抵達巴格達。當時的巴格達尚未從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復,尚是一片破敗景象。白圖泰在巴格達遇見了伊兒汗國的大汗不賽因,隨著他一同去了伊兒汗國首都大不里士。在蒙古入侵之時,大不里士沒有抵抗即開城,因此沒有受到什麼兵災,加之位於絲綢之路上,所以當時大不里士成為了西亞首屈一指的商貿中心。在此之後,白圖泰回到了麥加,做第二次的朝聖。
東非之旅
白圖泰無法滿足於定居生活,很快他再一次踏上旅程。這次他首先沿紅海南下,經過衣索比亞,到達葉門的亞丁,然後他借著季風,沿東非海岸一路往南,相繼訪問了摩加迪沙、蒙巴薩、桑給巴爾和基爾瓦。隨著季風轉為南風,白圖泰往北回到了亞丁,然後他又向北訪問了阿曼,直到今天的霍爾木茲海峽。結束這一切後,他又回到了麥加,為下一次旅行做准備。
金帳汗國
過了一年,據說德里的蘇丹聽說了白圖泰的故事,決定邀請他去印度。白圖泰於是先出發去小亞細亞,因為當時和德里蘇丹同族的塞爾柱人正統治著哪裡,白圖泰認為在那裡可以找到翻譯和向導。他從今日的黎巴嫩海岸出發,搭乘一艘熱那亞船,抵達土耳其港口阿蘭雅,從那裡,他穿過整個安納托利亞,到達黑海海港細諾普。從那裡,他又搭船穿過黑海,抵達克里米亞的卡法港。從卡發出發,他一路往東穿過草原,在一段旅程中,他遇上了金帳汗國大汗月即別,隨著他回到了伏爾加河邊的首都薩萊,據說白圖泰這次旅程最東到達了阿斯特拉罕。恰好月即別的一位拜占庭寵妃有孕,月即別決定派遣白圖泰陪同這名寵妃回故鄉生產。
1332年底,白圖泰抵達君士坦丁堡,見到了東羅馬帝國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這是他第一次旅行到非伊斯蘭城市,索非亞大教堂的宏偉令他贊嘆。完成任務之後,他回到阿斯特拉罕,向月即別大汗報告。然後他動身渡過裏海,穿越中亞的草原,經過鹹海,抵達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在那裡,他終於找到了翻譯和向導,向南經過今日的阿富汗,進入了德里。
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是建立在非穆斯林國土上的伊斯蘭國家,剛剛經歷過一場叛亂,因此蘇丹穆罕默德·圖格拉克非常急於延攬熟悉伊斯蘭教法的人才,以鞏固其統治。白圖泰在麥加居住多年,饒有學識,於是被任命為卡迪(法官)。圖格拉克喜怒無常,因此白圖泰有時生活在寵信之中,有時又被猜疑籠罩。因此,他決定離開。這時恰好蘇丹要派人出使中國,白圖泰立刻自告奮勇。這樣,他既能離開德里,又可以訪問新的土地了。
東南亞和中國
從德里一出發,白圖泰一行就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襲擊,幾乎喪命。在到達南印度的港口古里之後,出航的船隊尚未出發便遭風暴。三艘船中兩艘沉沒,第三艘被迫拔錨啟航,兩個月後被蘇門達臘島的統治者擒獲。白圖泰當時正在清真寺中禱告,倖免於難。但是,他也不敢回德里,只能託庇於當地穆斯林統治者之下。很快,印度教徒推翻了穆斯林的統治,白圖泰倉皇逃出,流落馬爾地夫。
在馬爾地夫他停留了九個月,在此期間,他被任命為當地的大法官,甚至被迫娶了國王的女兒。但是,白圖泰不想留在馬爾地夫,於是他隨意判罰,惹怒了國中上下,終於,他被趕出了馬爾地夫。接下來,他去了錫蘭,看到了亞當橋。但是他的船隨後先是遇上風暴,又被海盜搶劫,使他被迫又折返古里,然後又是馬爾地夫。
這一次,他立刻找到了一艘來自中國的船隻,並順利地經過馬六甲海峽,沿著越南海岸北上,最後到達了元朝南中國的主要港口泉州。從泉州出發,他又去了杭州。白圖泰聲稱自己沿著京杭大運河一直北上去了北京,但是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這一段只是他的編造。
歸程
在杭州,白圖泰決定要回家。但是,他已經無法決定那裡是自己的家了。他首先坐船回到古里,但是他不敢面對圖格拉克。於是他穿過阿拉伯海去阿曼和巴格達,在那裡,他得知伊兒汗國陷入內戰,阿不塞因已經死去,國家已經崩潰。這樣,他決定回去麥加,經過大馬士革的時候,他得知黑死病開始蔓延,他的父親已經死去。白圖泰立即決定要回摩洛哥的家鄉。經過撒丁島,他回到了丹吉爾,發現母親也在數月前過世。此時,已經距離他離開家鄉大概有25年了。
西班牙和摩洛哥
在家中沒有待多少時候,白圖泰又出發去當時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當時卡斯提爾的國王阿方索十一世正舉兵威脅攻打直布羅陀,丹吉爾的穆斯林們組織了一些志願者去守衛該城,白圖泰也是其中一員。但是阿方索隨即死於黑死病。所以等到白圖泰抵達安達盧西亞的時候,威脅已經解除。於是,白圖泰一路游覽,最北到達瓦倫西亞,然後經過格拉納達回家。回到摩洛哥後,白圖泰發現自己居然還沒有游歷過這個國家,於是他又出發去聖地馬拉喀什,發現由於黑死病,已經成為空城。於是他又去了摩洛哥當時的首都非茲,游覽一番後,回到了丹吉爾。
馬里
在丹吉爾,白圖泰聽說了撒哈拉沙漠南面的神秘國度——馬里帝國,據說當時世界一半的黃金都產於馬里。白圖泰於是決定要去馬里。1351年秋天,白圖泰出發去馬里,穿過撒哈拉沙漠後,他先抵達了古城Taghaza,這是一座用食鹽建造的城市,是摩洛哥人用鹽交換馬里人黃金的據點。然後他又向南旅行,沿著一條他認為是尼羅河的大河航行(實際上那是尼日河),最後抵達了馬里的首都,見到了國王曼薩·蘇萊曼。之後,白圖泰踏上了歸途,在廷巴克圖,他收到了摩洛哥蘇丹的命令,命令他立即回鄉。
白圖泰游記
回到丹吉爾之後,摩洛哥蘇丹派了一位學者調查白圖泰,這位學者記錄下了白圖泰的敘述,將其命名為《伊本·白圖泰游記》(the Rihla)。白圖泰隨後在丹吉爾擔任當地的卡迪,1377年逝世後葬於丹吉爾。the Rihla這本書在隨後的歲月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世紀,才被西歐的學術界重新發現,1853年到1859年,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引起極大的轟動,後又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學術界認為,這本書的大部分記述都是可信的,為研究14世紀的世界各國提供了許多素材。1985年,該書由北大馬金鵬教授譯為中文出版。
評價
白圖泰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伊斯蘭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在蒸汽時代到來以前,他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長的人。在阿拉伯世界,白圖泰獲得了崇高的聲名,摩洛哥人將其作為英雄加以紀念。近代天文學家以其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
⑦ 伊本·白圖泰《游記》中,記述了哪些內容
記述了旅行復城市的歷史風貌、名勝古制跡、城市建築、社會設施和發生的重大事件等重要資料,從而給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一幅色彩斑斕的中世紀阿拉伯社會的生活畫卷。伊本·白圖泰非常注意觀察當地具有特色的事物,這為以後的《游記》增添了靚麗的一筆,同時也為後人的考證工作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⑧ 伊本白圖泰是怎樣形容中國的
在伊本·白圖泰眼裡的中國地大物博,它的水果、農作物、金銀製品極為豐富,是世界其它地方無法與之相比的。在《游記》中伊本·白圖泰還說,中國的每一個城市內都設有專門供穆斯林居住的區域,裡面設有清真寺,穆斯林在中國備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顧。
伊本·白圖泰對當時世界各地仍普遍使用金屬硬幣交易,而中國已廣泛使用紙幣一事饒有興趣,他詳細地描述了紙幣的大小、模樣和舊幣兌換新幣的手續等等。他說,每張紙幣的大小猶如手掌,上面蓋有蘇丹(即皇帝)的印記。他還細心地注意到如果紙幣用爛了,則可到制幣局去換取一張面值相等的新幣。
伊本·白圖泰對中國境內治安措施的嚴密性也極為感慨。他說,中國是過往旅客最為理想的安全國家。一個單身客商即使攜帶大量錢財,進行長時期的旅行也不必擔驚受怕,因為旅客每到一處都有客店下榻,那裡住著一位長官,統領一小隊騎兵。天黑之後,這位長官帶領一名文書來到客店查夜,他們逐個記錄下在店中過夜的旅客姓名,並在上面加蓋戳記,隨後就把客店的大門上鎖緊閉;第二天清晨,這位長官和文書再次來到客店查點人數,當核對無誤時,就指派專人護送旅客一直至下一旅站。到站後,由這一站的長官簽收,並由護送者帶回註明全體行旅安全到站的簽條銷差。
伊本·白圖泰還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對中國的諸如瓷器、煤炭、魔術、繪畫、手工藝品、船舶管理等都作了極其細致生動的描述,這些記載,無疑是研究中國元朝的社會生活、典章制度的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伊本·白圖泰結束對中國的游歷後,返回印度。不久,又辭別印度回國。他取道蘇門答臘,搭船至阿拉伯半島南端的佐法爾,然後北行,重遊了設拉子、伊斯法罕、巴士拉、巴格達、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吉薩、開羅等城市。之後,從開羅至麥加,作回國前的第四次朝聖。1349年,伊本·白圖泰結束了長達24年的第一次旅遊,終於踏上了自己的故土——非斯。當他回到非斯時,已是物是人非,他親愛的母親已離開了人世。
由於旅途勞頓,伊本·白圖泰回到非斯後卧病三個月不起。在他病好後不久,又決定進行第二次旅遊。他這次的目的地是經直布羅陀海峽前往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這次旅行行程較短。從西班牙回到非斯稍作休整後,伊本·白圖泰接著進行了第三次出遊,此次出遊的目的地是黑非洲大陸。根據當代學者的研究,伊本·白圖泰對於黑非洲的地名記載不夠清楚,但是從他記述的風物人情分析,很可能到達了中、西非的剛果、迦納和奈及利亞。因此,伊本·白圖泰被視作阿拉伯歷史上第一位在著作中描述中世紀中、西非社會生活的旅行家。
伊本·白圖泰是中世紀傑出的旅行家,他是溝通阿拉伯人民與中亞、西亞、印度、中國各族人民友好往來的先驅者,為中世紀歐、亞、非三洲的文化交流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至現在,他還是阿拉伯民族,尤其是摩洛哥人民的驕傲。
⑨ 伊本白圖泰的旅行經歷有哪些
伊本·白圖泰(1304~1377年)是中世紀阿拉伯世界最有影響、最負盛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於1325年至1354年間3次出遊,足跡遍及整個阿拉伯世界,向東到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向東南到過印度和斯里蘭卡,向南深入到非洲中部,向北去過西班牙。伊本·白圖泰精力充沛,目光銳利,他在長年旅途中耳聞目睹,廣泛地涉獵了各地的山嶽河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奇聞逸事。1354年,伊本·白圖泰第三次出遊回抵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講述的出生入死的旅遊生涯和怪誕離奇的旅遊見聞使非斯城的王族和百姓嘖嘖稱奇。於是非斯城的蘇丹阿布·安納尼接見了伊本·白圖泰,在了解了他的旅遊經歷後,特命王室的書記官伊本·裘贊筆錄他的全部旅遊見聞。1355年,伊本·裘贊完成了著名的《異域奇游勝覽》,漢語譯名為《伊本·白圖泰游記》的手稿。由於在《游記》中記述的內容大多真實可靠,阿拉伯人在提到伊本·白圖案時,常常冠以「忠實的旅行家」的美稱。而伊本·白圖泰本人也因《游記》在全世界的傳閱,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伊本·白圖泰於1304年2月24日出生於面臨大西洋的北非海岸城市丹吉爾。他的家族是當地的一個望族,他的先輩中有不少人從事文化、教義、法律等工作,其中有人還擔任過安達盧西亞的法官。由於受到家庭的熏陶,伊本·白圖泰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代就能背誦全部《古蘭經》,成年後諳熟教義學和教律學。他的父母也殷切地期望他長大後能光耀門眉、繼承家業,成為家族中另一個有所作為的法官。但伊本·白圖泰卻並沒有按照雙親的意願去行事,而是選擇了一條完全出乎家庭意料的生活方式——漫遊世界。
1325年6月,伊本·白圖泰當時21歲,他決意離家出遊。這是他第一次出遊(1325~1349年),他選擇的目的地是去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和麥地那朝覲天房和膜拜先知陵墓。中世紀時代,從北非最西端的大西洋海岸長途跋涉前往沙海茫茫的阿拉伯半島腹地是一段充滿風險、令人望而生畏的艱難路程,不僅旅途遙遠,道路險阻,而且沿途盜匪猖厥、瘟病肆虐,隨時都有喪失生命的危險。盡管困難重重,但阻擋不住伊本·白圖泰出遊的決心。伊本·白圖泰最初的旅遊路線是沿地中海南岸由西向東往埃及進發。行至阿爾及利亞,伊本·白圖泰結識了前往突尼西亞的商旅,就與他們結伴登程。在途中,伊本·白圖泰歷盡艱險,有時還身患重症,真是九死一生。
伊本·白圖泰在進入阿拉伯半島之前,先後游歷了利比亞、埃及、巴勒斯坦、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等地區的的黎波里、亞歷山大、開羅、耶路撒冷、蘇爾、賽達、貝魯特、阿列頗、拉塔基亞等歷史名城。後來,他在《游記》中記述了上述城市的歷史風貌、名勝古跡、城市建築、社會設施和發生的重大事件等重要資料,從而給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一幅色彩斑斕的中世紀阿拉伯社會的生活畫卷。伊本·白圖泰非常注意觀察當地具有特色的事物,這為以後的《游記》增添了靚麗的一筆,同時也為後人的考證工作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伊本·白圖泰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對麥加的宗教遺跡非常嚮往,他在將近24年的第一次出遊中,曾四次前往麥加朝聖。1326年,伊本·白圖泰到達了麥地那和麥加。他首先瞻仰了麥地那的聖寺和聖陵(即穆罕默德建造的清真寺和他的陵墓),然後,赴麥加朝覲。伊本·白圖泰在《游記》中,對麥加的風物人情,禁寺的克爾白、黑石、滲滲泉等伊斯蘭聖跡都作了十分細致的記述,給後人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料。
伊本·白圖泰在麥加完成朝覲後,並沒有返回家鄉,而是繼續他的游歷,登程前往伊拉克和波斯,此時他先後游歷了巴格達、庫法、巴士拉、摩蘇爾、設拉子等歷史名城。隨後,再次來到麥加朝聖。這一次,他在麥加留駐達兩年之久。然後,西行至吉達港,沿紅海南行,抵薩那、亞丁。由此,西渡紅海至東非的摩加迪沙、達累斯薩拉姆等地,然後又東渡紅海返回阿拉伯半島,至阿曼最南端的佐法爾,並游歷了霍爾木茲、馬斯喀特、巴林和波斯灣等地,最後又返回聖城麥加作第三次朝覲。
伊本·白圖泰第三次在麥加朝覲完畢後,決定去羅姆人地區看看。「羅姆人地區」,是當時阿拉伯人對歷史上著名的拜占廷帝國的所在地——土耳其一帶的稱呼。伊本·白圖泰由麥加西行至吉達港,由吉達北上至埃及,再由埃及沿地中海北上至敘利亞拉塔基亞港,然後由拉塔基亞港繼續北上,行程十日來到了土耳其境內。伊本·白圖泰在土耳其境內由北向南遊歷,訪問了安塔基亞、君士坦丁堡等10多個著名城市,一直到達黑海南岸,並北渡熙海抵達克里米亞半島。
伊本·白圖泰在中亞黑海沿岸游歷時,曾計劃前往「黑暗地區」,即現在俄羅斯境內的西伯里亞地區。但後來由於缺乏必要的如雪橇等交通工具,伊本·白圖泰放棄了這個旅行計劃,改道前往君士坦丁堡和烏茲別克的首府賽拉等城市。接著又繼續東行,訪問了花剌子模、布哈拉、撒馬爾罕;然後又越過阿姆河一直到達奈撒布爾和阿富汗的喀布爾。之後,伊本·伊圖泰又決意前往印度。1333年9月(伊歷734年1月),伊本·白圖泰抵達印度河流域。
伊本·白圖泰在印度生活了比較長的時間,對印度的風土人情、禮儀習俗作了細致的考察。他在《游記》中對印度的記述始終是研究中世紀印度社會的重要參考資料。伊本·白圖泰在印度期間,受到了蘇丹的熱情接待,蘇丹給予了他很高的禮遇,他得到了極為豐厚的賞賜:蘇丹給了他幾個村子的封地,他每年的收益可摺合五千多第納爾。此外,蘇丹還專門為他修建了類似於清真寺的禮拜道堂。不僅如此,由於伊本·白圖泰學識淵博,品行端正,深受蘇丹的推崇,蘇丹曾一度任命他為德里的宗教法官,而且,後來又作為印度國王的友好使者護送大批珍貴禮品出使中國。
伊本·白圖泰由印度出使中國走的是海路。他們一行先到達加爾各答,然後搭乘中國海船駛往中國。伊本·白圖泰在前往中國的途中歷盡了千辛萬苦。他的乘船不幸遇險,又遇到搶劫;他雖倖免於難,但隨船攜帶的印度蘇丹的禮品卻悉數丟失,無一存留,伊本·白圖泰不敢就此返回印度,於是獨身前往中國,在航行中國的海路上,經過了錫蘭島、爪哇島和蘇門答臘等地。1346年,伊本·白圖泰最終抵達中國的海港——刺桐(今泉州),然後又先後游歷了廣州、杭州和元朝的首府——大都(今北京)。伊本·白圖泰在中國逗留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他依然保持他素有的習慣,對中國某些方面的觀察十分用心細致。
在伊本·白圖泰眼裡的中國地大物博,它的水果、農作物、金銀製品極為豐富,是世界其它地方無法與之相比的。在《游記》中伊本·白圖泰還說,中國的每一個城市內都設有專門供穆斯林居住的區域,裡面設有清真寺,穆斯林在中國備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顧。
伊本·白圖泰對當時世界各地仍普遍使用金屬硬幣交易,而中國已廣泛使用紙幣一事饒有興趣,他詳細地描述了紙幣的大小、模樣和舊幣兌換新幣的手續等等。他說,每張紙幣的大小猶如手掌,上面蓋有蘇丹(即皇帝)的印記。他還細心地注意到如果紙幣用爛了,則可到制幣局去換取一張面值相等的新幣。
伊本·白圖泰對中國境內治安措施的嚴密性也極為感慨。他說,中國是過往旅客最為理想的安全國家。一個單身客商即使攜帶大量錢財,進行長時期的旅行也不必擔驚受怕,因為旅客每到一處都有客店下榻,那裡住著一位長官,統領一小隊騎兵。天黑之後,這位長官帶領一名文書來到客店查夜,他們逐個記錄下在店中過夜的旅客姓名,並在上面加蓋戳記,隨後就把客店的大門上鎖緊閉;第二天清晨,這位長官和文書再次來到客店查點人數,當核對無誤時,就指派專人護送旅客一直至下一旅站。到站後,由這一站的長官簽收,並由護送者帶回註明全體行旅安全到站的簽條銷差。
伊本·白圖泰還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對中國的諸如瓷器、煤炭、魔術、繪畫、手工藝品、船舶管理等都作了極其細致生動的描述,這些記載,無疑是研究中國元朝的社會生活、典章制度的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伊本·白圖泰結束對中國的游歷後,返回印度。不久,又辭別印度回國。他取道蘇門答臘,搭船至阿拉伯半島南端的佐法爾,然後北行,重遊了設拉子、伊斯法罕、巴士拉、巴格達、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吉薩、開羅等城市。之後,從開羅至麥加,作回國前的第四次朝聖。1349年,伊本·白圖泰結束了長達24年的第一次旅遊,終於踏上了自己的故土——非斯。當他回到非斯時,已是物是人非,他親愛的母親已離開了人世。
由於旅途勞頓,伊本·白圖泰回到非斯後卧病三個月不起。在他病好後不久,又決定進行第二次旅遊。他這次的目的地是經直布羅陀海峽前往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這次旅行行程較短。從西班牙回到非斯稍作休整後,伊本·白圖泰接著進行了第三次出遊,此次出遊的目的地是黑非洲大陸。根據當代學者的研究,伊本·白圖泰對於黑非洲的地名記載不夠清楚,但是從他記述的風物人情分析,很可能到達了中、西非的剛果、迦納和奈及利亞。因此,伊本·白圖泰被視作阿拉伯歷史上第一位在著作中描述中世紀中、西非社會生活的旅行家。
伊本·白圖泰是中世紀傑出的旅行家,他是溝通阿拉伯人民與中亞、西亞、印度、中國各族人民友好往來的先驅者,為中世紀歐、亞、非三洲的文化交流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至現在,他還是阿拉伯民族,尤其是摩洛哥人民的驕傲。
⑩ 誰有《伊本·白圖泰游記》的原文提供給我,謝謝!
《伊本·白圖泰游記》文摘: 胡隋布的故事 據說阿拔斯王朝的一位哈里發,因懷恨埃及人,發誓把最賤的奴僕派到埃及,以示對埃及人的懲處。而胡隋布正是那麼一個人。他原系澡堂伙夫,剛任命他去作埃及長官時,都以為他會搞得一團糟,因為習慣上,凡不是名門出身的人很難擔此重任。但胡隋布到達埃及後,竟以慷慨好施出名。即使哈里發的親屬人等,也莫不遠道來投,他們都獲得豐厚的賞賜,再三表示感謝而後返回巴格達。一次,哈里發發現他的一位同族長期沒有露面,很久才回來,便問他到哪裡去了。回答說是投奔胡隋布去了,並說胡隋布給了他許多東西(那是一次豐厚的賜予)。哈里發大怒,下令弄瞎胡隋布的雙眼,把他押回巴格達,棄放在街市上。當逮捕令到達時,他有家難歸,他手頭上只有一顆珍貴的寶石。他將寶石藏起,於夜裡把寶石縫在衣縫里,就這樣被弄瞎雙眼棄放在巴格達市街上。有一詩人看到他時對他說:「胡隋布啊!我正想離開巴格達去埃及給你獻上一首贊詩,不巧你卻離開埃及了,但我仍然希望讓你聽聽這段贊詩。」胡隋布說:「你看我現在這個樣子,還聽什麼贊詩呀!」詩人說:「我只求你聽一聽,至於獎賞,你已經慷慨地給了大家。」胡隋布說:「就請你朗讀吧!」詩人朗讀出下列的詩句: 你是胡隋布而這里是埃及, 兩者都是浩瀚無邊的大海。 詩人讀完了贊詩,胡隋布對他說:「你把這線拆掉。」詩人拆掉線。就聽他說:「你把這塊寶石拿去吧!」詩人拒不肯納,胡隋布再三發誓非要他拿去不可,詩人才把寶石取走,到珠寶市上去賣。市上的人都說,這樣的貨色只配獻給哈里發。於是他們稟報了哈里發,哈里發立即把詩人叫來,問明寶石的來歷,詩人據實稟告,哈里發後悔不該這樣對待胡隋布,便把他召到面前,對他賞賜有加,並任其選擇將來的出路。胡隋布希望把這座姆諾葉的小鎮賞賜給他,哈里發允其所請。胡隋布便定居該村,他死後由他的後輩繼承其產業,直至全族人滅亡為止。 當時姆諾葉的法官是馬利克派的法赫倫丁·努渥勒,長官是舍木遜丁,他為人慷慨善良。一次我在該鎮下澡堂,發現人們竟不遮蓋羞體,我認為這很不對,便去見長官把這件事告訴了 他,他說你不要走,他一面派人把各澡堂的工役叫來,給他們訂立了規矩:凡浴室不用圍裙走入浴室的,惟你校舍是問。 我離開姆諾葉到達曼賴威,這是離尼羅河兩米里的一個小建築群。當地的法官是沙非爾派的舍賴奮丁·代米雷,當地的皇族是貝尼夫堆里。他們中的一人曾花掉全部財產修建了一所清 真大寺。該城有榨糖廠十一處,習慣上是對任何修道士走入任何榨房都不許阻止,修道士把熱餅投入沸騰的糖汁中,將餅取出,餅已灌滿了糖漿,修道士隨即離去。繼而我到達曼法盧特城,該城雅緻美麗,建於尼羅河畔,以吉祥著稱。 故事 當地人告訴我:納綏爾素丹下令為麥加聖寺製造了一個精工設計的講演台,竣工後,下令用船運至上埃及,渡海轉吉達,送往麥加。運載講演台的船行至曼法盧特城,面對當地清真大寺的地方,雖正值順風,船卻停止不進。人們都覺得十分奇怪。如此者數日,不能使船前進一步。於是報告納綏爾素丹,素丹便下令將講演台安置在曼法盧特清真大寺內,人們就這樣執行了他的命令。我曾親眼看到這座講演台。 該城從麥粒中提取一種蜜汁叫尼達,在米素爾市街出售。後來我由此到達阿西尤特,那是一座建築技術高超、街市精緻的城池。當地法官是舍賴奮丁·伊本·阿布杜·賴赫姆,他的外號叫「庫存已盡」。因原先埃及和沙目的法官兼管對遊方修道士發放補助,而遊方人每至一城,便去找法官,便可得到一定的補助。但這位法官經常對來人說:「庫存已盡」,因而得此諢號。該地的謝赫中有清廉人士史哈本丁·伊本·算巴額,承他於其道堂里款待我。 出發後不久到達阿赫敏,該城廣闊,歷史悠久,地位重要,還有以當地地名命名的法老廟。廟系用石塊建築,廟內有古代雕刻,現已無人認識,上有日月星辰的圖像,據說廟建於河鼓①,正位於天蠍官時。廟里還有許多動物圖像等。人們對所有圖像荒誕不經的解說,實在不可輕信。 阿赫敏有一位以赫推布出名的人,他曾下令拆毀法老廟,用它的石頭修建了一所學校。該人頗有資財,嫉妒他的人聲稱:他由於出入法老廟而發了橫財。我在這里寄居在謝赫·阿布·阿巴斯·伊本·阿布杜·祖習爾的道堂里,阿布杜·祖習爾的墳就在那裡。謝赫·阿布·阿巴斯有幾個兄弟,他們是納綏爾丁、買智頓丁和瓦赫頓丁。在聚禮拜後,他們習慣和講演員農倫丁及其孩子們以及法官、學者穆赫里素及其他士紳聚在一起誦念《古蘭經》,念祈禱詞,晡禮拜後,誦讀《洞穴》章②,才行散去。 我離開阿赫敏城,到達忽城,這是尼羅河岸上的一座大城市。我寄居在台根丁·伊本·席拉智學校里,他們每天晨禮後誦讀《古蘭經》的一個段落⑧,誦念謝赫·阿布·哈桑·沙茲里所寫的祈禱詞和白哈爾段落。該城的聖裔阿布·穆罕默德·阿布杜拉·侯斯尼,是一位清廉人士。 侯斯尼的靈跡 為了看望和向他問安,我曾去拜訪這位聖裔,他問我要到哪裡去,我告訴他,要經吉達去朝聖。他說:「現在辦不到,你回去吧!你第一次朝聖將要走沙目官道。」我告辭後,並未照他的話辦,繼續前進到達安扎布,才知道確實不能通行,便返回米素爾,轉往沙目。我初次朝聖正像這位謝赫所說是走沙目官道去的。 不久到達基納城,城雖小但市街建造良好。當地有聖裔先賢阿布杜·賴赫姆·改納威的墳。他是一位異常靈驗的人。我曾在賽奮耶學校見到他的孫子舍哈本丁·阿哈默德。 我從此地出發後,不久到達庫斯城,城池巨大,物產豐富,園圃茂盛,市廛井然,城內寺院很多,學校林立,這是上埃及長官官署的所在地。城外有謝赫·史哈本丁·伊本·阿布杜·安發爾的道堂,許多拋棄塵世的修道士於每年齋月(賴埋藏月)都來此聚會。當地的學者有法官哲馬倫丁·伊本·賽底德,講演員法特赫丁·伊本·代根各·阿布德,他是一位富有口才而健談的傑出人士,我看只有麥加聖寺的講演員白哈溫丁·太巴列,以及花剌子模城侯薩門丁·沙推畢(即將提到)才可與他相比。當地還有法學家白哈溫丁·伊本·阿布杜·阿齊茲,他是馬利克派學校的教員。還有鮑爾汗丁·伊布拉欣,是安達盧西亞的法學家,他有一座高大的道堂。 不久我到達烏克蘇爾城,那是一座美麗的小城,當地有清廉修道士阿布·漢扎智·烏克蘇雷的墳,墳上有一座道堂。後來我到達阿爾曼特城,那是一座建築在尼羅河畔的花園小城。當地的法官曾款待我,忘記了他的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