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城遺址
1. 夏至清朝建立者、都城、時間以及現今地名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開國皇帝
夏朝 約前-1600年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商朝 約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湯
周 西周 約前1046-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武王姬發
東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戰國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6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907-960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6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6 臨安 浙江臨安 宋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 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註: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國;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國號「元」;1279年統一中國)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極(註:1616年清太祖建立後金;1636年清太宗於崇德元年改國號「清」;1644年定鼎中原)
2. 滿清第一都城:大清王朝的「龍興之地」,為何今天為一小城
赫圖阿拉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1616年努爾哈赤在這個地方登基。這里是後金開國的第一都城,被稱為清王朝的第一都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到現在為止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都城。這座古城可以說是清朝的發源地。整個城修建在山崗之上,三面都有水。藉助於有利的地形,易守難攻,像一個堅固的堡壘。
到現在為止,外城的城牆上都有一些殘留之上的遺跡,都可以清晰地看得出來,其餘的建築已經盪然無存。2006年5月25日這個古城作為明代的古遺址,這個城池分為內外兩個,城牆內城的面積為25萬平方米,主要古建築有關帝廟,民居等,以及城隍廟等。外城的面積有156萬平方米,主要的遺址有駙馬府。
3. 清朝 建國都城 盛京
是的,大清的國號是皇太極在位時候改的,之前是後金,那時候的京都就是盛京(即沈陽)。後來在順治年間清軍才入關,定都北京。
4. 清朝的都城
清代自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直至清亡,先後建立的興京、盛京和北京三處都城。
興京 1616~1621為後金都城。原名赫圖阿拉,又作黑禿阿□、黑圖阿拉或赫圖阿□,皆為滿語對音,意為「橫崗」。故址在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村。
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稱帝,定赫圖阿拉為都城。天命六年(1621),遷都於遼陽。天聰八年(1634),尊赫圖阿拉為興京。乾隆二十八年(1763),置興京廳,移錦州府通判駐此。光緒三年(1877),移治興京廳於新賓堡,改理事通判廳為撫民同知廳。宣統元年(1909),升為府,領通化、懷仁(今遼寧恆仁)、輯安(今吉林集安)、臨江(今吉林渾江)四縣。民國初年,廢府為縣。
盛京 1625~1644為後金(清)都城,即今遼寧省沈陽市。明洪武二十年(1387),曾在此置沈陽中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天命六年三月,努爾哈赤占沈陽。四月,由興京遷都遼陽,是為東京。十年又自遼陽遷都沈陽。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死,清太宗皇太極即位於此,擴建沈陽城並營建宮殿。天聰八年改沈陽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盛京改為留都。陸續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各部設侍郎,置內大臣為總管,留守盛京。三年,改內大臣為鎮守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改鎮守昂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將軍。四年,改稱鎮守奉天等處地方將軍。光緒三十三年 (1907)罷奉天將軍,改設巡撫。
北京 1644~1911年為清朝都城。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清代僅在明代原有基礎上加以修整,或變更部分建築名稱。
京城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共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其東為崇文門,其西為宣武門;北之東為安定門,北之西為德勝門;東之北為東直門,東之南為朝陽門;西之北為西直門,西之南為阜成門。外城有七門:正南為永定門,其東為左安門,其西為右安門;東有廣渠門,西有廣安門(原為廣寧門,道光時因避□寧諱改),其東西兩隅分別為東、西便門。 皇城在內城中,共六門:正南為大清門(明為大明門,順治元年改),大清門內為天安門(明為承天門,順治八年改),天安門內為端門。端門東西各有闕左門和闕右門。
皇宮在皇城中,稱紫禁城。共六門:正南為午門,其東西為左、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神武門。皇宮分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將明代皇極、中極、建極三殿(明初為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嘉靖間改)更名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內廷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為主,其兩翼為東六宮和西六宮(見彩圖北京紫禁城全景)。辛亥革命後,廢帝溥儀仍居於紫禁城。 1924年遷出。
清代在北京的建設重點是西郊的皇家園林。康、雍、乾三代,在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一帶原有園林的基礎上,興建了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和清漪園(見頤和園),合稱為「三山五園」。
清因明治,以北京為順天府,轄大興、宛平二縣。順天府尹秩正三品,另由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中特簡一人為兼管府尹事大臣。
5. 清朝首都
清兵入關之後,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
這個是最准確的名字,當時北京屬於直隸省
你說的非常對,還有問題可以隨時HI我
6. 清朝前期的都城是京師嗎
後金是在赫圖阿拉
清朝皇太極時在沈陽
入關後,順治帝一直到滅亡都是在京師,今天的北京!
希望對你有幫助!
7. 清朝有3個都城
1644年,吳三桂的倒戈投降,使清軍得以迅速揮師入關。在睿親王多爾袞力主下,清回朝於當年定答都北京,直至1912年滅亡。但如果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算起的話,北京已是清朝的第四個都城了。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黃衣稱朕,正式建立金國,年號天命,國號大金,史稱後金(以區
8. 清朝北京城共有9門嗎正陽門、午門、德勝門……是所謂京師9門嗎有什麼特殊來歷和功能
因為這些門原本都是修好的城門啊,現在城門拆了,地名卻保留下來了。不過有些留著呢,像德勝門就還有個門樓子。德勝門是以前往北出城打仗之後慶功的地方,還有幾個們是運蔬菜、運煤等等,各有作用。
看看這個:
北京的城區格局基本形成於明代,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紫禁城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皇城有七門:
北安門:皇城北面城牆的正中,清代改稱地安門。
大明門:皇城的第一道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1912年中華民國改為中華門;
承天門:皇城的正門,清代改為天安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的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牆偏北;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是皇城大明門的左右門,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街由此得名。
外城有七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
內城有九門: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俗稱前門,因只有皇帝龍車出入此門,又稱國門;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是當時京城收稅的總機關;
宣武門:元代稱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出入,又稱死門;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城內所需糧食都從此門運進;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京西的煤炭車,大多出入此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九門中最貧之門,為木材進京之門;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所有御水車都走此門;
德勝門:元代稱健德門,為出兵征戰必走之門,又稱為軍門;
安定門:元代稱安貞門,此門為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
九門中有八門啟閉有時,那時有句俗語「城門響點不等人,出城進城要緊跟」。如果你走慢了,城門准時關閉,無論進城還是出城都毫無辦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開城門。惟獨崇文門通宵達旦地開著,因為此門為收稅關口,通宵有差役守衛。(摘自《走遍北京》)
9. 清朝的首都在哪
清朝的首都是隨在位皇帝而變動的。
努爾哈赤建國時的都城是赫圖阿拉也就是今天遼陽市,專後屬來他的兒子皇太極把都城遷到了沈陽市,再後來皇太極的兒子順治皇帝福臨把都城遷到了北京一直到清朝滅亡。
(9)清朝都城遺址擴展閱讀: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9)清朝都城遺址擴展閱讀:
清朝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