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比斯古廟遺址位於
① 塞拉比斯古廟遺址位於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這座古廟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間都有
A、根據三根大理石柱子與海平面的關系,說明是垂直運動為主.①以水平運動為主這個說法不對;在公元79年---15世紀,三根大理石柱子最下段低於海平面,說明是下降運動.在15世紀--18世紀,三根大理石柱子的最下段高於海平面,說明是上升運動.18世紀--1955年,三根大理石柱子最下段低於海平面,說明是下降運動.所以從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經歷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殼運動過程.②經歷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殼運動過程,這個說法不對,故不符合題意;
B、在公元79年---15世紀,三根大理石柱子最下段低於海平面,說明是下降運動.在15世紀--18世紀,三根大理石柱子的最下段高於海平面,說明是上升運動.18世紀--1955年,三根大理石柱子最下段低於海平面,說明是下降運動.所以從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經歷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殼運動過程.③以垂直運動為主,④經歷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殼運動過程,故正確;
C、在15世紀--18世紀,三根大理石柱子的最下段高於海平面,說明是上升運動.18世紀--1955年,三根大理石柱子最下段低於海平面,說明是下降運動.所以從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經歷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殼運動過程.②經歷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殼運動過程,這個說法不對,故不符合題意;
D、根據三根大理石柱子與海平面的關系,說明是垂直運動為主.①以水平運動為主這個說法不對,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② 義大利那不勒斯灣塞拉比斯古廟
世界上最有名的實例是義大利那不勒斯灣塞拉比斯古廟,建於公元前的古羅馬時代。古廟的廢墟中聳立著三根大理石柱,高12米。從底向上的3.6米石柱表面光滑無痕;再向上2.7米則被蟲蛀出許多梨狀小孔,有海水浸沒的痕跡;其上的石柱仍完好如初。這個古廟顯然是建在陸地上的,曾有一段時間因地表下沉,石柱沒入海內6.3米(下部的3.6米因被海底泥沙或火山灰掩埋而未受蟲蛀)。18世紀時石柱重又升出海面。現在又在下降(可能從19世紀開始),故石柱的基部已浸沒在水中了。
世界上典型的大面積上升的例子見於北歐的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以半島的內部上升最快。據階地和海岸線的位置計算的上升速率是0.5米/百年。上升的原因,普遍認為是冰川消融後的減負作用。即:這里原發育大陸冰蓋(見前「冰川的惡作劇」一節),實際上加了個沉重的負載。冰川融掉了,這個負載也去掉了,大地象是「蘇醒」過來似的,發生大面積上升。
我國的華北平原則是現代下沉區。在河北昌黎縣城附近有一指路石碑,標明離縣城2.5km,離海邊2.5km,而現在這個碑離海只有1km多了。因為陸地的沉降,原海邊的一座古廟已被淹沒。也有人用冰川消融來解釋這個現象,認為冰川融化後使海平面上升,所以低窪的地方就被海水浸沒了,並估計這里的海岸線已向陸推進約23-24km.
南方的沿海地區則是上升的。在廈門大學的門口有一個海蝕洞,說明廈大的校園區原為海面,故海水能在這里形成海蝕洞。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原國民黨軍隊修的碉堡(或稱地堡,因很矮),現都位於陡坎上。碉堡是不可能修在陡坎上的,因為在堡內的人看不到坎下的人,火力也掃射不到坎下。比較好的解釋是:碉堡原來修在沙灘邊,前面肯定是相對開闊的,它才能起監視和封鎖的作用;後來形成階地,就把這些碉堡「抬」到坎上去了。這樣看,這些階地形成的年齡不過50歲,還是非常年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