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局商周古遺址內部資料
⑴ 禹州商周古墓遺址
1995年 江西萬年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玉蟾岩遺址 河南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鄭州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國貴族墓地 廣東廣州南越國官署御苑遺跡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 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國遺址 杭州市中山南路趙氏太廟遺址 1997年 陝西秦嶺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山東章丘市龍山鎮西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廣西邕寧頂螄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址 香港東灣仔北遺址 河南偃師商城小城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跡 遼寧綏中石碑地遺址 廣東廣州南越國官署御苑遺跡 新疆尉犁營盤漢晉墓地 1998年 泥河灣盆地於家溝舊石器遺址 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金壇 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忠縣中壩遺址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 紹興印山越國王陵三峽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 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 南京仙鶴觀、象山東晉貴族墓地 慈溪上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 1999年 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 雲南羊甫頭墓地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考古 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 山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河北元中都 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河南焦作府城商代早期遺址 湖南虎溪山一號漢墓 2000年 福建三明萬壽岩舊石器遺址 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時代城址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 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 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 山東章丘洛庄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跡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2001年 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青海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廣東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 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遺址貴 州赫章可樂墓葬 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 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 河南禹州神鎮鈞窯遺址 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 2002年 廣西革新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南里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河北鄴南城東魏北齊塔基遺跡 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吉林延邊西古城城址 黑龍江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 基址 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浙江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 2003年 遼寧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 陝西扶風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 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陝西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 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 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御窯遺址(據國家文物局網站)
補充:
評選出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按時代先後排列如下: 1.北京周口店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與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 2.雲南元謀人的發現; 3.陝西藍田人的發現; 4.遼寧營口金牛山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及金牛山人的發現; 5.廣東曲江馬壩人的發現; 6.河北陽原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7.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8.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調查與發掘; 9.湖南道縣玉蟾岩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掘; 10.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1.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2.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3.湖南澧縣城頭山新石器遺址的發掘; 14.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5.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6.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7.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8.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9.山東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掘; 20.重慶巫山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1.湖北京山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2.河南安陽後岡三疊層的發現; 23.河南陝縣廟底溝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4.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25.上海青浦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6.山東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27.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28.湖北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29.甘肅臨洮馬家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0.青海樂都柳灣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墓地的發掘; 31.遼寧凌源、建平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掘; 32.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3.廣東曲江石峽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4.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35.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址的發掘;
追問:
暈,我爺爺那一輩啊
回答:
我的第二個補充回答的前幾項應該合適。第一項1930年就已經發現、開掘。
⑵ 淳化商周遺址資料
劉家溝遺址位於城關鎮劉家溝村西,東接劉家溝村,西至溝道,南至塬頭,北至田埂。東西寬300米,南北長350米。遺址內斷崖地表下3米處暴露灰坑,有古洞穴遺跡1孔,呈三角形,底面為厚0.3厘米白色地面,寬3.11米,穴高2.02米,內填花土。出土陶器多為黑灰色和褐色,胎質有細泥和夾砂2種,器表多繩紋,亦有籃紋和剔刺紋。器形有鬲、罐和紡輪。石器僅見一斧。為先周遺址。1985年調查發現。
西梁家遺址 在潤鎮鄉西梁家村北,西至溝畔,東臨三旬公路,北至棗樹溝堖村,南至村南,面積約30萬平方米。出土文物豐富,陶器有灰陶罐、盆、鬲、豆、三足瓮和甗,分灰細泥和灰夾砂2種;紋飾有方格紋、指甲紋、回紋、籃紋和細繩紋;細泥紅陶殘片有素麵或飾弦紋。建築材料有筒瓦和板瓦殘片,板瓦面飾細繩紋,內有柱丁和圓環。筒瓦面在細繩紋上飾黼黻紋。銅器有鼎、戈、削、鈴、鉞、鏃、弓柲。骨器有錐、笄、筒、刀和卜骨。1982年5月調查發現。
遺址南部及西梁家村為墓葬區,1986年調查時,在村中1300平方米面積內,探出墓葬28座,均為土壙豎穴,口徑2~4米,深4~9米。1986年4月,縣文化館在村中清理出西周墓一座,墓口4.1~2.85米,深7.5米。結構分豎井,生土二層台、槨室、腰坑。腰坑內殉一狗骨。北、東和南方二層台上各有一殉人骨架。此墓曾遭盜掘,豎井壁有3個盜洞,槨室內被掘亂,僅見貝殼、小玉器和銅屑。
西梁家遺址文化內涵大約從商代晚期下延至西周整個時代,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家塬遺址 在石橋鄉史家塬村南,東西至溝道,南至塬畔,北接史家塬村,佔地約50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隨台階地有高有低,堆積1~3米。出土夾砂灰陶器有罐、鬲、甗和瓮;泥質灰陶器有罐、豆和勺。銅器有刀、鉞、泡、軎、當盧。骨器有貝、蚌殼和小骨飾。1979年12月調查發現。
遺址北部的史家塬村,是西周墓葬區,西周大鼎就發現於村中一座墓葬內。1980年元月經過清理,墓為長方豎穴,口長4.85~6.30米,深6.10米。底部有2層台,木槨,木棺,棺下有腰坑。該墓曾遭盜掘,豎穴西壁有盜洞。墓內器物除大鼎,另有簋、戈、銅泡、銅鏡殘片等。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家莊遺址 在十里塬鄉田家莊村東南,居潤鎮溝西畔,東西南北均約200米。遺址東部被磚廠破壞。出土遺物豐富,有灰色泥質陶罐、陶盆;夾砂灰陶片外飾細繩紋和附加堆紋。銅器有鼎、戈和鏃,部分已散失。為西周遺址。1986年調查時發現。
商周遺址還有固賢鄉老村,官莊鄉趙家莊,城關鎮王家嘴等。
⑶ 寫出9個歷史遺跡或出土文物的名稱和地方。
1、西安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安陽司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3、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4、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藏文:པོ་ཏ་ལ),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據說源於桑珠孜宗堡),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主體建築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餘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5、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7、戰國水晶杯
戰國水晶杯為戰國晚期水晶器皿,於1990年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現藏於杭州博物館。
戰國水晶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局部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
戰國水晶杯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8、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共有八棵,屬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9、黑漆描金龍紋葯櫃
黑漆描金龍紋葯櫃為明代宮廷御葯房所用葯櫃,原存太醫院御葯局御葯庫。黑漆地,正面及兩側飾描金雙龍戲珠圖案,背面及櫃里飾描金松竹梅蝶紋,四足鑲銅下腳。
高94.5厘米,寬78.8厘米,縱57厘米。木製,髹黑漆描金。櫃為 方角櫃,是「一封書式」。葯櫃正面為雙柱三抹頭結構,抹間攢框裝抽屜3個,用以存儲方劑和葯具。
櫃門2扇,採用格門構造,為兩柱四抹頭的格門,裝有板心和絛環板,門扇內面和櫃身的背面為三抹頭結構,櫃兩側為四抹頭結構,櫃底端均安有牙條。
櫃內兩旁各有長屜10個,中部立軸設有一組八方可旋轉的抽屜80個,屜上寫有葯名,葯屜總共100個,可儲存葯140種。
櫃門外面及兩側描錦地開光雙龍戲珠紋,門內上下兩格描花卉,上為月季山石,下為梅花山茶,各有蝶、蜂飛舞花間。背面上下兩格描松、竹、梅、蝶和茶花圖案。
櫃門拉手處安有面葉、鈕頭、吊環,四足安有銅套腳飾件。上格正中貼近邊抹處,楷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承德避暑山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布達拉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高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後母戊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兵馬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漆描金龍紋葯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銅神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國水晶杯
⑷ 求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總錄及詳細介紹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⑸ 河北滄州千餘古遺址重見天日
其實中國好多地方都有歷史的痕跡,只是我們不會輕易發現罷了。
⑹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機構設置
內設機構為:史前考古研究室、商周考古研究室、漢唐考古研究室、文物保護辦公室、研究資料室、科技信息部、辦公室和保衛科,共 8 個部室。
各科室職責
一、史前考古研究室
負責新石器和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及研究;關注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動態並進行相關學術研究;學術研究力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二、商周考古研究室
負責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古發掘及研究;關注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動態並進行相關學術研究。
三、漢唐考古研究室
負責漢唐(含秦)及以後各時期的考古發掘及研究;關注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動態並進行相關學術研究。
四、文物保護辦公室
密切關注、及時掌握省內外基建工程項目信息;負責配合基建考古工程的外聯、洽談、協議的起草、簽訂;負責催要建設單位欠款,檢查協議的履行情況;積極主動向建設部門宣傳文物法律、法規。
五、研究資料室
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的收集、入庫、登記上賬和日常管理維護;配合出國境及省內外文物展覽有關文物的提借;承辦國內外文化交流項目,接待國內外有關人士的參觀交流;為我所專業人員的學術研究提供服務;考古發掘資料的收集、存檔、編類、整理;有關資料的借閱;專業圖書的發放;為本所專業人員的學術研究提供服務;圖書資料的采購與管理;專業雜志的發放;日常圖書雜志、報刊的借閱;為本所職工的業務學習和學術研究提供服務;進行相關學術研究,力爭使本科室的學術研究水平更上一個新台階。
六、科技信息部
配合各業務科室的考古和所內科研等工作,做好文物的攝影、錄像、修復、保護和繪圖工作;搜集國內外文物保護方面的新科技信息、技術、方式、方法,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用,加大我所考古和科研方面的科技含量;承擔文物修復、庫藏文物科技保護任務;負責大遺址保護規劃的咨詢和編制;及時承擔文物保護的科研任務並進行相關的學術研究。
七、辦公室
負責協調配合督辦,上傳下達;負責黨務、人事勞資、老幹部工作、文書、文秘、文印;負責財務工作;負責車輛、房地產、環境衛生、物資的管理及後勤保障等工作;負責文物信息網的管理操作並負責信息發布。
八、保衛科
貫徹防火、防盜、防破壞、防治安事故的「四防」工作方針,按照國家風險等級和公安主管部門的要求,制定本所各類安全規章制度和安全保衛方案;完善安防、技防設施,保證設施正常運行,負責安防、技防、消防系統使用和維護工作;負責落實文物安全、消防保衛工作的各項措施;加強與公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等部門聯系,負責本所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⑺ 河北省有什麼古歷史遺跡嗎
崆山白雲洞、石家莊西柏坡、保定白洋淀、秦皇島山海關等。崆山白雲洞形成於5億年前的中寒武紀,是我國北方難得的岩溶洞穴景觀。
⑻ 河北省內有沒有秦朝的古遺址
有,比如秦代鉅鹿郡城遺址,在邢台市平鄉縣。
鉅鹿郡城遺址位於平鄉縣城(豐州鎮)西南14.6公里的平鄉鎮古城區所在地。現地表之上還存有斷續的部分城牆,護城坡和護城河。
1985年在縣文物普查中,通過文物部門的調查、勘探,發現該城外狀近似方形,築有堅實的城牆,城門、護坡、護城河、外廓城。城內建築有官署、寺廟、操兵場、民居等設施遺址。城牆寬10米,地表層以下城牆高3.3米,周長5千米。四門分東西南北,東西門寬4.2米,南北門寬5.5米,城區中軸線南北縱長1.3千米,東西橫寬1.2千米,總面積為1.56平方千米,護城坡寬8米,護城河寬18米。近年來不斷對該城遺址進行小規模的重點區解剖,在不同方位的橫剖面斷層顯示出,該城古牆基礎深度為3.3米,由灰土層分為15—20cm夯基而成,城基最低基礎座於沙土層之上。包含物豐富,距地表0.5—1.3米的深處,發現了漢瓦擋碎片,龍虎紋飾裝飾古樸大氣、粗狂,表現出厚重的歷史年代感。另距地表1.4—3.3米的深度文化層,均有精美的大繩紋、小繩紋和各種硬印花灰泥質、夾砂質陶片出土。
200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授河北省文物局委託,在配合邢臨高速公里建設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古城廓,該城廓為土夯而成,寬10米,南北向。按高速路面寬度發掘50米,並向南北各勘探20米,發現南城廓牆折而向東,根據包含物的年代考證被專家確定為鉅鹿郡外城廓遺址。同時專家又根據以往古城考古經驗的積累,認定真正的古鉅鹿郡城遺址,就在現城區范圍之下,築建面積應為秦時期相當規模大型城池。
⑼ 河北省有什麼名人故事的遺跡
1. 黃帝,我們現在知道黃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聯盟的總稱.史傳黃帝部落由甘肅的姬水遷入今河北省中北部.並與當時來自山東的赤尤部落和河南的炎帝部落,在河北大地上(涿鹿、坂泉等地)上演了奠定中華民族的一系列戰爭,最終三部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前身。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從甘肅遷入河北並完成一系列戰爭並最終融合,決不是一個很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過程,很可能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則從甘肅遷入河北到一系列戰爭的完成,可能已經在河北大地上繁衍了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照現在的觀點,完成這一系列偉大戰爭的黃帝(部落聯盟)是河北人。
2. 堯,三皇五帝之一,史傳是河北人。
3. 商王朝發跡於河北、山東東北部和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其中河北邢台是商古都之一.則商王朝開國者,不可排除不是河北人.
4. 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盧龍)人.
5.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6. 趙奢,戰國名將,戰國中後期整兵團殲滅秦軍之第一人.
7.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慷慨重義,以勇氣聞於諸侯.
8. 樂毅,趙國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人,戰國名將,領五國之兵連下齊國七十二城.
9. 藺相如,戰國名相,英勇大義,智慧宏達,千古佳談.
10. 荀子, 今邯鄲一帶人,諸子百家之一.
11. 公孫龍, 戰國時哲學家,名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12. 毛遂,戰國名士,「毛遂自薦」從此成中華美談.
13. 高漸離,戰國俠士.
14. 趙陀,河北正定人,越南開國始皇帝,至今越南將其列為人文始祖.
15. 孟姜女,中華烈女,千古流傳.
16. 徐福,據傳為日本天皇老祖,秦時齊人徐福(滄州戰國時屬齊,安陽內黃戰國時屬趙)率三千河北兒女東渡日本,至今河北有千童縣,每年有大批日本人來千童縣祭祖,(可憐那群東渡的河北兒女,或許是因日本的水土起了突變,留下後來的一批孽種)河北人看了哭笑不得.
17. 董仲書,漢初大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作俑者,功罪千秋評說.
18. 趙飛燕,環肥燕瘦.
19. 東漢名臣群,劉秀起兵於河北,當時一大批河北名臣,記不清了,有興趣者翻書看去.
20. 祖沖之,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21. 酈道元,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22. 扁鵲,中華名醫.
23. 李春,中國古代著名建築學家.
24. 張角,漢末農民起義領袖.
25. 劉備,河北涿州人,蜀漢皇帝.
26. 張飛,河北涿州人,三國名將.
27. 趙雲,河北正定人,三國名將.
28. 張頜,河北河間人,三國名將.
29. 程普,三國名將.
30. 祖狄,東晉北伐名將,中華英雄,從此「聞雞起舞」,志士不忘.
31. 冉閔,漢家男兒,中華英雄.
32. 高昂,漢家男兒,中華英雄.
33. 李淵,唐開國皇帝,甘肅成紀人,其祖乃趙國趙郡(河北趙縣)人.
34. 竇建德, 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隋末河北義軍首領,李家統一中國的最大挑戰者,當時是鹿死誰手未可知.
35. 劉黑闥,隋末河北義軍首領.
36. 花木蘭,拓拔魏河北人,中華女豪傑,千古美名傳.
37. 魏徵,唐初名相,中華鐵膽直臣.
38. 盧照齡,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39. 高適,著名邊塞詩人.
40. 盧綸,著名邊塞詩人.
41. 賈島,唐代著名詩人.
42. 安祿山,燕趙胡人.
43. 史思明,燕趙胡人.
44. 河朔四鎮,讀讀唐史,強!
45.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46. 五代燕趙英雄群,太多了,我也記不清,有興趣翻翻書去.
47. 柴榮,河北邢台人,北周開國皇帝.
48. 趙匡胤,河北涿州人,宋朝開國黃帝.
49. 趙普,宋朝開國名臣.
50.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四川人,祖籍河北省欒城縣,蘇轍有《欒城集》,以念其祖.
51. 穆桂英,北宋女將.
52. 盧俊義,河北大名縣人.
53. 燕青,河北大名縣人.
54. 柴進,河北滄州人.
55. 武松,河北清河人,因殺人逃入陽谷縣.
56. 丘處機,宋末元初道學家.
57. 關漢卿,河北保定安國人,元曲大家.
58. 紀曉嵐,河北滄州人,清名臣,《四庫全書》主編.
59. 張之洞,河北南皮人,洋務運動重臣.
60. 劉春霖,中國最後一個文狀元.
61. 河北武狀元群,看看清二百多年來的武狀元名單,河北一省約佔四分之一,其它各省望塵莫及.啥叫尚武之鄉!
62. 曹雪芹,漢籍旗人,祖籍河北,文學大家.
63. 霍元甲,天津靜海縣人,燕趙俠士,民族英雄.如果天津人不是河北人,至少是燕趙人,如果連燕趙人也不是,則霍元甲不是天津人.(靜海本屬滄州,建國後才劃入天津,且靜海講滄州話,不是大家熟悉的天津話.)
64. 趙三多,河北衡水人,義和團領袖,首先在山東率領義和團起義.
65. 大刀王五,河北保定人,燕趙豪傑,京城俠士.
66. 燕子李三,河北滄州人,俠義大盜,名震中華.
67. 李大釗,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
68. 張作霖,東北王,遼寧海城人,祖籍河北.
69. 張勛,大軍閥,鞭子軍首領,長江巡查使,江西人,祖籍河北.
70. 王士珍,北洋三傑之龍,河北正定人.
71. 馮國章,北洋三傑之狗,河北河間人.
72. 馮玉祥,祖籍安徽,生長於河北保定,保定土話保持一生.
73. 佟麟閣,中國抗//日將領,民族英雄。直隸高陽(今屬河北)人.
74. 張愛齡,祖籍河北豐潤,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評說.
75. 郭小川, 現代詩人。河北豐寧縣人
76. 狼牙山五壯士,河北保定人,民族英雄,燕趙遺風.
77. 董存瑞, 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人,民族英雄,燕趙遺風.
78. 馬本齋,河北滄州人, 回民,中華抗//日英雄.
79. 王二小,少年抗//日英雄.
80. 小兵張嘎,少年抗//日英雄.
關漢卿,河北安國人,元朝著名劇作家,寫出了《竇娥冤》等名作。
祖沖之,河北淶水人,南北朝時著名數學家,是世界上首位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
曹雪芹,河北豐潤人,清代文學家,著有《紅樓夢》。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我國現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董存瑞,河北懷來人,解放戰爭中戰斗英雄,革命烈士,捨身炸碉堡,用生命為解放隆化鋪平道路。
河北位於北京、天津兩市的外圍,自古即是京畿要地。作為清代皇室的「郊遊」場所,河北省東北部的承德是我國最早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有清代最大的皇家古典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清代皇家游獵的場所——木蘭圍場。河北是中國的文物大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名列全國第三位,著名的還有邯鄲趙王城遺址、涉縣媧皇宮、響堂山石窟,衡水景州塔(景縣舍利塔)、北齊高氏墓群,保定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清西陵、滿城漢墓、定州塔,唐山清東陵、滄州鐵獅子、趙州橋、正定隆興寺、邢台大開元寺、邢台唐帝陵、邢台殷商遺址、內邱扁鵲廟、沙河宋璟碑、崆山白雲洞、天河山、邢台峽谷群、南和白雀庵等。在悠悠歷史古跡的背後,河北省也不乏擁有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北戴河、秦皇島南戴河和唐山沿海的天然海濱風光,優美旖旎的邢台南太行自然風光,遼闊壯美的壩上草原,野趣天成的淶水野三坡,險峻又不失秀美的嶂石岩……山、水、草原各種景緻相映相成,為「燕趙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部分地區古屬冀州,故簡稱冀。
趙邯鄲故城 在邯鄲市。歷經8王,共158年,邯鄲一直是趙國的都城;漢代是五大都市之一。邯鄲故城是由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組成。趙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趙都的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遺址北臨渚河,地處太行山余脈,土築殘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氣勢雄偉。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龍台、北將台、南將台等,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龍台最大,東西寬265米,南北長285米,高19米,是當時主要宮殿基址,顯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
叢台 在邯鄲市內。相傳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在位)為閱兵與歌舞而建。原名武靈台,登台縱覽古城,樓閣園林,湖光山色,盡收眼簾。台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以戰國時燕將樂毅號望諸君命名。台北有七賢祠,內有燕趙名人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趙奢、李牧的塑像。現叢台已擴建為叢台公園。
學步橋 在邯鄲市內,南北橫跨沁河之上。據文獻記載,原為木橋,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橋。全長35米,寬8.3米,通高4米。橋名出典於《莊子·秋水》篇,謂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人步履優美,燕國壽陵的少年前往學步,不但沒有學會趙國的步法,反而連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記了,弄得不會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左權墓 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左權(1905-1942),湖南醴陵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南艾鋪十字嶺反掃盪戰斗中英勇犧牲,當時安葬在涉縣石門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鄲。
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分南北兩窟。窟內石雕精美,聞名遐邇。和村東石窟始建於北齊。當時北齊王朝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鄴都(今臨漳縣),一是晉陽(今太原市)。響堂地處兩都來往必經之地,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此營造宮苑,鑿窟建寺。後隋、唐、宋、元、明歷代均有增築和修葺。是我國古代建築、雕刻、書法、繪畫藝術的珍貴遺產.
在石家莊市的就有趙縣的趙州橋、正定的大佛寺、平山的中山國遺址、藁城的台西商遺址、新樂的伏羲台、元氏的封龍山、開發嶺南的趙坨先人墓。 以上是在石家莊市的文化古跡。關於名勝, 在石家莊市境內的有全國四大懸空寺之一的蒼岩山橋樓殿、全國三大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迴音壁--嶂石岩迴音壁。還有石家莊是趙雲的故里、魏徵的故里、蘇軾的祖籍所在地。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⑽ 我急需有關考古文物的資料,多多益善
http://www.ccrnews.com.cn/Tbshome/wwb/wwbindex.asp?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