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縣平型關大捷遺址
A.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歷史背景
平型關戰役遺址位於山西省靈丘縣城西南30公里處,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專文物屬保護單位。「七七事變」後,日寇全面侵華,妄圖三個月內佔領中國。1937年9月25日,挺進華北的八路軍115師在靈丘縣平型關東側一帶設伏,一舉殲滅日軍精銳第5師團10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和輜重,取得了八路軍出師抗日的首戰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聲威。
B. 平型關大捷發生在什麼時期它有什麼積極意義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首先,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粉碎了國內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國論」,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增強了全國人民和各愛國武裝力量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為八路軍在華北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平型關大捷後八路軍在開辟敵後根據地時,走到哪裡都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大批青年積極報名參加八路軍。防守平型關的國民黨愛國官兵在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鼓舞下,增強了鬥志。在國際上,平型關大捷鼓舞了東南亞各國的愛國華僑,紛紛捐錢捐物支援祖國抗戰。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成立援華組織,集合遊行,抵制日貨、拒絕出口鋼鐵給日本用來製造武器,聲援中國抗戰。驕橫狂妄的日軍不得不調整部署,採取迂迴進攻的策略,從而延緩了軍事進攻的速度。上述種種,無不緣於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影響。
C. 平型關大捷的相關知識
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D. 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屬於哪個時期
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屬於抗日戰爭初期,戰略防禦階段。
從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專動盧溝橋事變,中屬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這一時期可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
第二階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
第三階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戰略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
平型關大捷,是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台兒庄戰役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均屬於戰略防禦階段。
E. 平型關戰役遺址的平型關紀念館
1970年在老爺廟對面建立了「平型關紀念館」,該館建築面積版825平方米,展出面積163.2平方米,展出內容圖文並茂、權真實具體,再現了當年平型關大捷的全過程。1.平型關戰役遺址旅遊交通
景區級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山西省靈丘縣白崖台鄉
2.平型關戰役遺址旅遊門票(免費參觀,開放時間:8:00~18:00)
平型關戰役遺址位於平型關東北5公里的山西省靈丘縣小寨、關溝一帶,溝谷全長7公里左右,兩邊是高數丈的陡崖。平型關在與靈丘縣相鄰的山西省繁峙縣城東北 65公里處。
F. 平型關大捷是哪一年哪一個月哪一日.
平型關大復捷(又稱平型關戰役)是制1937年9月中旬,中共八路軍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由第115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 [1]
1937年9月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1]
本次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八路軍首戰告捷,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使全國人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
G. 平型關大捷的詳細經過
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權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7)靈丘縣平型關大捷遺址擴展閱讀:
平型關戰役的特別意義,「在於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中國人民的士氣。」
雖然當時八路軍的裝備遠遠不如國民黨軍有力,但首戰大捷,突出地顯示了八路軍的戰鬥力,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八路軍的威信,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威信,同時增進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抗日戰爭規律的認識,完善了作戰指導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型關大捷
H. 平型關大捷具體什麼情況
具體就是共產黨找了個地方伏擊了小日本,結果在占盡天時地利的情況下雙方傷亡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