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怙厘大寺遺址
㈠ 龜茲石窟反映的佛教思想是什麼
龜茲梵名 Kuci^na。為漢代西域(今中央亞細亞)古國。又作丘茲、歸茲、屈支、俱支曩、拘夷、曲先、苦叉。今名庫車(Kucha),乃位於新疆天山南路之重要都城。於三世紀起,當地佛教盛行,居民屬於雅利安人種。王室以「白」為名,勢力強大,文化進步。唐置龜茲為都督府,安西都護亦曾駐治於此。自南北朝以迄唐朝,活躍於外國之出家人中,姓「白」及「帛」者,多為該國出身,其中最著名者為鳩摩羅什。
大唐西域記謂該國盛行小乘教,然由該國東來之三藏所譯出之經典包括大乘與密教典籍,故知該國亦弘傳大乘教。十世紀左右以後,成為土耳其族領地。
近年,曾發掘出許多龜茲語(Kuchean)經典及古代遺物。一八九○年,英籍之包爾(Bower)上尉在此地發現貝葉形樺皮梵文佛典古寫本,韋伯(F. Weber)亦發現有關醫葯之龜茲文寫本,依次稱為包爾文書、韋伯文書。其後,日本、蘇俄、德國等學者即多次發掘,出土之龜茲語佛典斷片如大般涅盤經、法句經、古城比喻經、悲華經、十誦比丘戒本等。又西方諸學者對龜茲語之名稱互有異議,或稱吐貨羅語(Tokha^ri^),或稱吐魯番語(Turfanisch),亦常為與於闐語區別而稱之為 Sprach I。
於漢譯佛典之音譯中,若干梵語之音譯語,毋寧系龜茲語之音譯,如沙門一語,梵語為 s/ramaN!a,龜茲語為 sama^ne;波逸提,梵語為 pa^yattika,龜茲語為 pa^yti等。又就意譯而言,如外道一語,梵語為 mithya^dr!s!t!i,意為謬見;龜茲語為 parnan~n~e,意為外。故知佛典中若干漢譯並非由梵語原本直譯而來,乃經由譯自梵語原本之龜茲語等中亞之土語轉譯而來,或直接由此類土語譯出。(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十力經序、法華經序、梁高僧傳卷一、宋高僧傳卷三、出三藏記集卷七首楞嚴後記、卷八正法華經記、卷十三安玄付傳、卷十四鳩摩羅什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大唐西域記卷一、玄應音義卷四、梵語雜名、後漢書班超傳、唐書西域列傳第一四六、明史列傳第二二○、欽定新疆識略、龜茲於闐の研究(羽田亨,史林第二之三)、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I; S. Beal: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I)((參見:包爾文書)1579)p6400
FROM:【佛光大辭典】
--------------------------------------------------------------------------------
漢代西域古國。又作丘茲、歸茲、屈茲、屈支、屈茨、邱茲、拘夷、曲先、苦叉。梵名Kuci^na,出自歸茲國沙門禮言《梵語雜名》;《翻梵語》卷八或以之為梵語kut!i(屈曲之義)的對音,遂譯作曲躬。此國位在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一帶,北倚天山,南對昆侖,西通疏勒,東接焉耆,為絲路北道之要沖。清朝以後稱為庫車。其都城,西漢以來稱為延城(或指居延城),唐代時稱為伊羅盧。據中國史料所載,其王室以白或帛為姓。古代居民為雅利安系民族。自四世紀以來,此地與西北印度佛教之中心地互有交流,遂與西域南道之於闐並為佛教文化之重鎮。
佛教傳來此國之年代不詳,但依《出三藏記集》卷七〈首楞嚴後記〉及卷十三〈安玄付傳〉載,曹魏·正始(240~249)末,歸茲王世子帛延參與支施侖之譯場,同書卷八〈正法華記〉記載,法護譯出《正法華經》時,龜茲居士帛元信擔任參校。由此可推知,西歷三世紀以降,此地已有佛教。
五世紀初,活躍於中國的鳩摩羅什,其母為龜茲國王之妹。相傳當時龜茲國內佛教頗盛。王宮中安置佛像,與伽藍無異。國內且有達慕藍、致隸藍、王新等伽藍,羅什即住在王新伽藍修習大乘。又,《十誦律毗尼序》三卷之譯者——罽賓之毗摩羅叉,通達律藏,嘗於龜茲國為四方雲集而至之學徒講授。其後,由於後涼·呂光之徵伐,此國佛教乃漸衰退。
相傳南齊時代,高昌仙窟寺法惠曾至龜茲,就金華寺直月承受教法。隋代達摩笈多於東行途中,曾停留此國二年,為僧眾講《如實論》。時,該國國王亦好大乘,開悟之處頗多。
唐初,玄奘赴印度途中,嘗於此國滯留六十日,且於《大唐西域記》卷一述此國之情形,文雲(大正51·870a)∶
『屈支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糜麥,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產黃金銅鐵鉛錫。氣序和,風俗質。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服飾錦褐,斷發巾帽,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屈支種也。』
又記載此國有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取則印度雲雲。開元十五年(727)途經此國之慧超,於《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中記載,龜茲國行小乘法,僧人吃肉及■等,然有大雲、龍興兩處漢族寺院,並謂漢僧行大乘法雲雲。
唐初,太宗、高宗皆在龜茲置安西都護府,以兵鎮守,但至唐末宋初,此地為回教徒征服,佛教遂告滅亡。近代,考古學者曾從當地發掘出不少古代遺物,如1890年,包爾(Bower)於庫車附近得貝葉形樺皮古寫本,傳教師韋伯(F. Weber)亦發現紙寫本斷片。據赫爾恩(R. Hoernle)的研究,前者系《孔雀王經》及其他有關葯法咒法佔卜之梵文寫本,後者為有關醫葯之龜茲文寫本。
另由德國學者古倫威德爾(A. Grunwedel)、里克克(Le Coq),英國學者斯坦因(A. Stein),日本學者大谷光瑞等人之多次探險,曾發現通行於庫車及其西方溫宿、姑墨地方的龜茲語。關於此語言之名稱,西方各學者看法有異,或稱之為吐貨羅語(Tokha^ri),或稱Kasgarisch,或稱Shulesprache,或稱吐魯蕃語(Turfamsch),或稱龜茲語(Kuchean),又為與於闐語區別而稱之為Sprach Ⅰ。又,彼等所發現以龜茲語書寫之佛典,有《法句經》、《大般涅盤經》、《悲華經》、《佛德贊嘆偈》、《十誦比丘戒本》,以及《十二因緣論》、《波羅提提舍尼》、《念處》等書之斷片。
漢譯佛典中,可能有譯自龜茲文者,如依《添品妙法蓮華經》序所說,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之原本似為龜茲文。此外,漢譯佛典之音譯中,若干詞彙之音譯語,也可能是龜茲語的翻譯,如『外道』一語,梵語為mithya^dr!s!t!i,是『謬見』之義,而龜茲語則為parnan~n~e,是『外』之義;『滅』之梵語為s/ama、s/a^nti,系『和』之義,而龜茲語則為kes,系『息』之義。凡此諸語皆可能譯自龜茲語。
此外,由克倫威德爾所調查的洞窟中,有以西藏語所記之壁文。依壁文所載,可知洞窟內壁畫之由來,以及西元八世紀時此地除佛教外,亦流行摩尼教等。龜茲附近的克孜爾石窟(即龜茲千佛洞),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窟寺,也是碩果僅存的小乘石窟。其他,在美術、建築等方面所發現者亦復不少。
◎附一∶金維諾〈龜茲的佛教石窟〉(摘錄自《中國美術史論集》)
龜茲立國很早,班固在《漢書》里就開始記載了它的疆域、人口、官制、兵備以及特產∶
『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輔國侯、安國侯、擊胡侯、郤胡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左右力輔君各一人,東西南北部千長各二人,郤胡君三人,驛長四人。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扜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能鑄冶,有鉛。東至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
龜茲的領域在現在的庫車、拜城一帶地方。它的勢力范圍,在不同時代有所變遷。漢以後,附近的姑墨、溫宿、尉頭等國都臣屬於龜茲。
龜茲在漢代就開始與內地有了密切的聯系。在宣帝時,這種關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康元年(公元前65),龜茲王絳賓夫婦到京城長安,宣帝賜給印綬,並『賜以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羅雜繒、琦珍凡數千萬,留且一年,厚贈送之。』絳賓回龜茲以後,宮室制度都仿效漢室。他的兒子丞德在成、哀帝時往來也甚為親密。
神爵二年(公元前60)以安遠侯鄭吉為西域都護,都護治所設在龜茲的烏壘城。永元三年(91)班超為都護時,也居留在龜茲,並立龜茲侍子白霸為王。以後龜茲曾遭受莎車、匈奴先後的兼並。到魏、晉時期與內地往來又逐漸頻繁。如魏文帝時、晉·太康中、梁·普通二年(521)、周·保定元年(561)都不斷有遣使往來的記載。與內地的密切關系,使龜茲文化上的一些成就,如音樂、佛學等方面的成就,迅速傳入內地,而龜茲文化也深深受到內地的影響。
關於龜茲的狀況,史書陸續有些記載。綜合所述,可以知道∶龜茲有嚴格的法律,『其刑法。殺人者死;劫賊則斷其臂,並削一足。賦稅准地征租,無田者則稅銀。』風俗、物產與焉耆大體相同。男的都剪發以為裝飾,國王則『頭系綵帶,垂之於後,坐金獅子床。』婚姻與中原略同,死亡者,皆焚而後葬,七日滿服。氣候較焉耆為暖。出產細毯、銅、鐵、鉛、■皮、氍毹、沙鹽綠、雌黃、胡粉、安息香、良馬、封牛等。農作物『有稻、粟、菽、麥,畜有駝、馬、牛、羊。養蠶不以為絲,唯充綿纊,俗尚蒲桃酒,兼愛音樂。』
龜茲崇信祅教和佛教,特別是佛教盛行。和焉耆一樣,每年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全國都依佛教齋戒行道。佛教在貴族間也具有很大勢力,且不斷有身為王族的沙門、居士外出傳道。從漢譯佛教經典來看,三世紀以後,不斷有來自龜茲,或與龜茲有密切關系的沙門從事譯述佛教經典。如甘露三年(258)在洛陽白馬寺譯經的沙門白延,太康七年(286)校經的帛元信,永嘉中(307~313)在建初寺譯經的帛屍梨蜜多羅。而東晉·建元二年(344)生於龜茲的名僧鳩摩羅什,從弘始四年(402)至十五年,在內地十二年間,所譯經律論有三百多卷。
佛教在當時的盛行,從《出三藏記集》卷十一所收〈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記〉,可以窺見概略情況∶
『拘夷國(即龜茲),寺甚多,修飾至麗。王宮雕鏤之佛形像,與寺無異。有寺名達慕藍,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隸藍,六十僧;劍慕王新藍,五十僧;溫宿王藍,七十僧。右四寺佛圖舌彌所統。(中略)王新僧伽藍,九十僧;有年少沙門字鳩摩羅,才大高明,大乘學,與舌彌是師徒,而舌彌阿舍學者也。阿麗藍,百八十比丘尼;輪若藍,五十比丘尼;阿麗跋藍,三十尼道。右三寺比丘尼統依舌彌受法戒。(中略)此三寺尼,是為嶔嶺以東王侯婦女,為道遠集斯寺……。』
這些寺院規模都很大,僧尼人數達到幾十人,以至一八0人。除了以上所記寺院,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僧純與曇充受佛圖舌彌《比丘尼戒本》及戒法是在雲慕藍。《釋氏西域記》所記∶『龜茲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離大清凈。』當是北山致隸藍,『雀離』、『致隸』蓋為同名異譯。據《梁高僧傳》卷二〈羅什傳〉稱當時龜茲有僧一萬人。羅什在王新寺說法,諸王咸跪其側,恭聽綸音,王宮雕鏤有佛形像,以及嶔嶺以東王侯婦女遠道來此出家為尼等情況,都足以說明當時貴族崇信佛法和龜茲是佛教中心地的事實。
唐初,玄奘過龜茲國時,其地佛教仍然盛行∶『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取則印度,其習讀者即本文矣。』玄奘還記載∶
『荒城北四十餘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照怙厘,而東西隨稱。佛像庄飾,殆越人工。僧徒清肅,誠為勤勵。東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廣二尺余,色帶黃白,狀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跡,長尺有八寸,廣餘八寸矣。或有齋日,照燭光明。』
這里所談到的照怙厘寺,也就是鳩摩羅什時期的致隸藍(雀離寺),寺在荒城北四十餘里,所謂『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實際是指被間隔在山泉兩側的寺院,同名『照怙厘(雀離)』。這就為我們探索北山這一寺院遺址提供了明確方位。
另外玄奘還記述了城內的情況∶
『大城西門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餘尺。於此像前建五年一大會處。每歲秋分數十日間,舉國僧徒皆來會集,上至君王,下至士庶捐廢俗務,奉持齋戒,受經聽法,渴日忘疲。諸僧伽藍庄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綺,載諸輦輿,謂之行像,動以千數,雲集會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國王大臣謀議國事,訪及高僧,然後宣布會場。西北渡河至阿奢理二伽藍(唐言奇特),庭宇顯敞,佛像工飾,僧徒肅穆,精勤匪怠,並是耆艾宿德,博學高才,遠方俊彥,慕義至止。國王大臣,士庶豪碩,四事供養,久而彌敬。』
這說明行像之俗不僅在於闐流行,龜茲每年秋分也行像十餘日。國王士庶莫不皈依佛教。到八世紀初期,慧超道經龜茲,其國佛事尚未衰落,『此龜茲國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等也。漢僧行大乘法』。
龜茲佛教的興盛,直接促使佛教藝術也有很大發展。今天這些曾經容納上萬僧徒的寺院已大部分不存在,但是僅從殘留的一部分石窟,我們仍然可以了解到那時佛教藝術興盛的面貌。
這殘留下的佛教石窟有∶克孜爾千佛洞、森木賽姆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克孜爾朵哈千佛洞、瑪扎伯赫千佛洞等。這些千佛洞由於自然災害,以及帝國主義分子的破壞、盜竊,留存下來的壁畫極殘破。在這里,我們僅以具有代表性的克孜爾石窟,來談談龜茲的佛教藝術。(下略)
◎附二∶劉錫淦、陳良偉著〈龜茲境內的著名佛教遺址〉(摘錄自《龜茲古國史》第五章第四節)
漢唐間,龜茲古國是個主崇佛教,兼信祅教,以佛教為國教的城邦國。信仰佛教自然要供養佛教僧侶;給佛教僧侶提供息止、功課、修行、佈道的地方被稱之為寺院或伽藍。由於文獻中記載的寺院和考古中所見的佛寺尚不能統一起來,故我們先談文獻記載的龜茲古國佛教寺院概況。
〔雀離大寺〕 又名昭怙厘大寺、雀離大清凈寺。龜茲古國歷史上的一座名寺。據《大唐西域記》記載,該寺位於龜茲故荒城北二十餘公里的地方,在接近山的高坡之上,傍著一條古河。由於該寺傍河而立,河東、河西各有一片寺院,故歷史上又稱其為二寺,即東雀離大寺、西雀離大寺。這所寺院里有許多佛陀雕像,裝飾庄嚴,泥塑技術高超,東昭怙厘大寺中還有一塊玉石,供奉在佛大堂內,其上有釋迦牟尼足印,長一尺八寸,寬約六寸。據近人研究,該大寺遺址在今庫車縣北蘇巴什地方銅廠河兩岸。據《高僧傳》介紹,東晉時代的名僧鳩摩羅什之母在未出家之前常常至此聽講佛法。
〔阿奢理貳伽藍〕 阿奢理,應為古龜茲語的音譯,原為梵語,意為『奇特』。直譯過來,阿奢理貳伽藍就是『奇特寺』。相傳,阿奢理貳伽藍的建立與一段王室奇特經歷有關。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在很久以前,一個在位的龜茲國王很崇信佛教。他很想在其生前去印度諸地瞻仰聖跡。一天,他把自己的弟弟叫到跟前,命其監國,暫攝國政,言自己將遠行。當國王准備啟駕西行時,其攝政之弟趕來送行,送他一個密封的金函,囑其兄務必妥為保管。國王感到很奇怪,問道∶『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要用金函盛之,且密封?』其弟答曰∶『是什麼東西您就別問了,只是請您隨身帶著,妥為收藏,待回駕之日始可開啟。』國王答應了。國王西行許久始返回。升殿視事之日,有人構禍曰∶『國王西行,令弟監國,弟不專心事國,淫亂後宮。』國王大怒,欲執其弟處以嚴刑。其弟曰∶『我不願推卸責任,但刑前乞大王開啟昔日臨行時所贈金函。』國王令護軍取出金函,開啟一看,函內裝了一截男性生殖器。國王指之問曰∶『這是什麼東西?你讓我看是什麼意思?』其弟從容答曰∶『昔日王兄欲遠游,令我監國,我懼有人陰險構禍,於是自斷生殖器以明心志,生殖器在王兄遠行前已斷,何能淫亂後宮,請王兄明鑒。』龜茲王既懼且慚,釋其罪,益顯親近,命其出入後庭,沿途不得阻撓。一日,王弟行走在路,見一人趕著五百公牛行走,問其去向,始知前往閹割。王弟想到自己殘缺,形若廢人,很同情五百頭公牛的命運,便以自家財富贖五百公牛身。由於有了此種功德,得到佛陀贊許,以大慈悲力使其漸具男形。王弟因自己重新恢復健康,不再往去後宮。龜茲王很奇怪。問其緣由。其弟俱以實情告之。龜茲王深感驚奇。為表彰其弟忠心事國、弘揚佛陀神跡,龜茲王下令撥國庫之款修建新寺,特命名為『奇特寺』。公元七世紀初,玄奘西行路經龜茲,曾往此寺。據其介紹,該寺修建在龜茲王城西門外西北方向某地,越一小河便至其寺。龜茲古國許多耆艾宿老、碩學高才、遠方俊傑都掛錫於此。另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龜茲大德高僧木叉■多就住在這里。
〔金華寺〕 據《名僧傳》〈齊高昌仙窟寺法惠傳〉載,龜茲有金華寺。高昌僧人法惠,俗姓李,本為高昌古國富豪家子。少時好射獵,喜飲酒,愛弦歌,娶妻極美,舉國無雙。本國富豪子弟美其容貌,爭邀其寵。其妻不耐閨房清冷,屢與私通。李氏公子苦惱不已。一日外出,李公子被一幫富豪子所打,避難龜茲。自思其妻不忠,往往富豪欺凌,於是出家。由於苦修禪律甚有成效,聲名漸顯著,取僧名法惠,受聘返高昌,掛錫仙窟寺,任高昌國女尼依止師。一天,高昌都郎中寺馮姓女尼告訴他說,龜茲國中有一金華寺,寺中有一直月和尚,能使所學者短期內成正果。法惠往訪之,果得大悟,是知龜茲國有金華寺。
〔初一寺〕 初一寺在何處已不可考。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龜茲國有初一寺。玄奘從焉耆往龜茲,龜茲王率大臣、百姓、僧侶出城迎接,至,入初一寺受華。
〔法豐寺〕 關於法豐寺的修建也有一段傳說。據唐代僧人僧詳撰《法華傳記》載,在南朝宋時,龜茲國有一僧侶名叫法豐,原是敦煌人,姓竺氏,出家後往游龜茲。一日閑游,恰逢國人積資修復一舊寺,法豐前往幫忙。在修寺中法豐出力甚大,寺修好後,眾人挽留其為該寺僧正,並以其名為寺名。釋法豐為僧正後,自視法豐寺為家,出入取物不按制度,人們頗有閑言。後法豐為肥私囊,盡量減少支出,甚至減少本寺僧侶供應,眾皆不滿。久之,法豐死,亡入餓鬼之中,整夜作餓鬼馳鳴。其弟子寶慧聽出是師傅聲音,便問其緣故,其曰∶『由於我生前貪財,暗減眾僧之食,所以淪為餓鬼,甚感困苦難堪,請給予幫助。』寶慧等聞訊,忙寫《法華經》予以超度,並廣為布施,其師法豐始在陰間免受飢餓之苦。
〔蓮花寺〕 在龜茲王城西門外。唐中葉始在。據《悟空入竺記》記載,悟空和尚東歸,曾掛錫於此寺,遇該寺高僧勿提提犀魚(唐言蓮花精進),求其譯《十力經》。
〔前踐寺〕 龜茲古國境內有一座大山,名叫前踐山,唐代中葉,龜茲人在此山前修一佛寺,因山名曰前踐寺。
〔耶婆瑟雞寺〕 龜茲境內有一大山,名耶婆瑟雞山,此山頂本有一小溪,倒山谷下流,自成瀑布,涓涓細流,落石上自成絕妙音樂,僧侶愛之,伴溪修一佛寺,是為耶婆瑟雞寺。龜茲樂人聞之,常至其寺,伴石聽音,譜成新曲,竟然清新悅耳。一時此山此寺此溪名噪西域。
〔大雲寺、龍興寺〕 唐朝自公元692年之後,常於龜茲屯集兵馬,往往數萬。再者,唐又置安西都護府於其境內,幕府大小官員也數千。這些人中有許多都是信奉佛教的。為給這些人提供方便,唐朝政府出資在龜茲修建了大雲寺、龍興寺。唐政府從內地聘得道高僧為二寺寺主、寺監。據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記載,他從印度求學歸,於開元十五年(727)十一月至龜茲。在龜茲休整期間,他曾訪問二寺,在大雲寺他見到了寺主秀行、寺監義超、上座明惲。秀行本是長安七寶台寺僧侶,頗善講演,遂被聘為寺主。義超本長安庄嚴寺僧,因精通律藏,被聘為寺監。明惲也是中原人,行業極好,故被聘為上座。慧超在龍興寺見到了寺主法海。法海本漢人,但生在龜茲。
除上述寺院外,知其寺名的寺院還有東晉時期的達慕藍(寺僧一七0人)、致隸劍藍(寺僧五十人)、劍慕王新藍(寺僧六十人)、溫宿王藍(寺僧七十人)、王新僧伽藍(寺僧九十人)、阿麗藍(比丘尼一八0人)、輸若干藍(比丘尼五十人)、阿麗跋藍(比丘尼三十人),唐代的東拓厥寺、西拓厥寺等。
此外,龜茲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寺院,例如唐初至其國的玄奘曾言有『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眾。』
除文獻中所記以上佛教寺院外,現存的石窟寺約有八處.
㈡ 能介紹一下新疆阿克蘇嗎,那裡有什麼好玩的
。「十一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地區境內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充分利用地區境內豐富的稠油、凝析油、輕烴及天然氣資源發展特色煉油、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實現資源的就地轉化,帶動油氣化中下游產業鏈的延伸。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們引進了由遼寧盤錦集團投資10.16億元建設的庫車大化肥項目,規模為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中石化股份公司投資11.1億元建設規模為年產250萬噸稠油技改項目已建成投產;廣匯集團60萬噸烯烴、多浪投資公司15萬噸二甲醚等一批項目即將開工建設。今後,我們利用地區境內豐富的油氣資源,依託大項目,引進發展下游精細化工產業,形成以煉油、烯烴和其它精細化工及化肥為支撐的石化產業基地,奠定阿克蘇在南疆石化產業帶中的領頭羊地位。 二是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水能資源,把阿克蘇建成自治區重要的煤焦化工鹽化工基地和電力能源基地 全地區煤炭總儲量為358.7億噸,佔南疆地區探明儲量的90%以上,現年產原煤380萬噸。全地區有冰川1293條,面積4098平方公里,儲水量約2154億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6條,地表水年徑流量129.4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106.2億立方米,可開採用量51.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達390萬千瓦。目前,已引進徐州礦務局投資建設的庫車俄霍布拉克煤礦,年產原煤400萬噸產能擴建基本完成;開建、續建拜城國際實業二期70萬噸、眾泰60萬噸、庫車天緣60萬噸等焦化項目;華威15萬噸石油焦一期已建成投產;由中國國電集團投資建設的庫車火電廠4×13.5萬千瓦一期第一台機組已竣工發電,2×33萬千瓦二期擴建和大小石峽水電站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由新疆新水集團投資3.6億元建設塔尕克一級水電站一台機組已建成發電。力爭「十一五」期間,全地區原煤生產能力達到1300萬噸,焦炭生產能力達到250萬噸以上,地區東西兩片各形成100萬千瓦電力裝機容量,裝機總容量達到200萬千瓦,把阿克蘇建成新疆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煤焦化工、鹽化工基地。 三是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大力發展煤化工鹽化工和礦產業 阿克蘇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礦產79種,探明儲量的46種,上礦產儲量表的17種。儲量和資源量居新疆第一位的礦產有鋁土礦、螢石、剛玉、銻礦、磷礦、麥飯石、霞石正長岩、明礬石、重晶石等;金屬礦豐度較高的有鋁、鐵、銅、錳、鋅、鎘、鎂等;非金屬礦預測儲量磷礦1000億噸、岩鹽礦6000億噸、石灰岩礦上千億噸、石膏礦30億噸、紅柱石礦1500萬噸以上。這些礦產資源不僅分布廣、儲量多,而且易於開采,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17548.7億元。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銅、金、鋁土、釩、花崗岩等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取得較大成效。目前引進的滴水銅礦、龍人石材等續建、新建項目進展順利。今後我們要大力發展礦產品精深加工,努力培育礦產勘探、開發、冶煉、深加工上下游一體化、一條龍產業鏈,同時加大對煤、鹽、貴金屬等礦種的勘探力度,為地地區煤化工鹽化工產業和其它礦產業發展奠定資源基礎。 四是依託豐富的農林牧資源,發展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業 阿克蘇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9.9℃~11.5℃,全年無霜期183天—228天,非常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展農業條件得天獨厚,阿克蘇地區土地面積1.97億畝,人均耕地近百畝,天然草場面積5308.5萬畝,森林資源總量1094萬畝。阿克蘇是自治區重要的糧油、畜、瓜果生產基地,享有「中國白杏之鄉」、「中國紅富士之鄉」、「中國沙棘之鄉」、「中國長絨棉之鄉」、「中國卡拉庫爾羊之鄉」、「新疆細毛羊之鄉」之殊譽。地區種植業以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瓜果為主,主要特產有棉花、啤酒花、桑蠶、核桃、蘋果、葡萄、香梨、大棗等,地區現有林果面積283萬畝,年果品總產量75萬噸,是紅棗、薄皮核桃和新疆香梨等優質特色果品的主產區,「十一五」期間全地區紅棗、核桃種植面積將分別達到150萬畝和120萬畝,形成350萬畝的林果規模優勢和果品品質優勢,把阿克蘇建成新疆以紅棗、核桃為主的優質果品生產、加工、科研和營銷基地。地區糧食播種面積285.36萬畝,糧食總產量110萬噸,位居新疆第二,是新疆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2007年,地區牲畜年末存欄600萬頭(只),(南疆五地州牲畜存欄近2000萬頭(只),其中牛存欄183萬頭、羊存欄1770萬只),牲畜年末出欄400萬頭(只)、產肉15萬噸、產奶6.5萬噸??業、農業、??的優質果品基地、優質商品糧基地和優質畜產品基地。 五是依託豐富的棉花資源、大力發展以紡織為主的棉產業 阿克蘇地區棉花種植面積285萬畝,年產量1200萬擔(43萬噸)以上,佔全國的十分之一,新疆的四分之一,是中國著名的「長絨棉之鄉」。近幾年,已引進山東魯泰、浙江巨鷹、富宏、香港百隆、新疆縱橫等棉紡企業。力爭「十一五」末,紗錠規模達到150萬錠以上,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織布、印染、成衣製造等後續產業,同時抓好棉短絨、高級棉籽烹調油、脫酚棉籽蛋白等棉花產業鏈,努力打造棉產業集群,使阿克蘇成為新疆及至中國西部面向中亞至歐洲市場的重要的大規模、高技術、外向型的棉紡織產業基地。 六是依託獨特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 阿克蘇地區的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境內有雄渾巍峨的天山第一峰——托木爾雪峰、神秘浩瀚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長河落日的塔里木河、千姿百態的鹽水溝雅丹地貌、令人神往的神秘大峽谷、古木奇絕的天山神木園構成了集南北疆之大成的阿克蘇自然風光;作為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境內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克孜爾千佛洞和庫木吐拉千佛洞、昭怙喱大寺、漢代烽火遂、古代冶煉遺址、伊斯蘭教遺址、庫車大寺、龜茲王府,無不顯示出阿克蘇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目前,阿克蘇、克州、喀什、和田與中坤集團合力打造「南疆乃至中亞旅遊板塊」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地區將在整合旅遊資源基礎上,改善旅遊設施,加大旅遊宣傳,努力打造阿克蘇「龜茲故地、西域精萃」的整體形象,把阿克蘇地區建成新疆乃至我國西部知名度較高的重要旅遊目的地。 七是依託豐厚的文化底蘊,著力打造「龜茲文化」、「多浪文化」兩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阿克蘇地區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祥地,孕育出獨特的古龜茲文化、多浪文化、佛教文化,這些人文文化精品,對研究世界文化交流史、中國歷史、佛教歷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阿克蘇的龜茲樂舞久負盛名,從中世紀的北魏,龜茲樂舞就在中原盛行,至隋唐宮制的10部樂中就有《龜茲》樂部,在歷經漫長歷史演變後,現已融入維吾爾民間舞蹈藝術之中。現存的古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天宮使樂、伎樂飛天和24種古龜茲樂器是研究古龜茲樂舞的珍稀史料。今天阿克蘇兒女弘揚了龜茲文化、多浪文化藝術的真諦,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賽乃姆、麥西來甫、盤子舞、刀郎舞等民間歌舞,向世界展示出阿克蘇地域文化藝術的特色和魅力。地區規劃將重點挖掘、整理、研究、宣傳、打造「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兩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地區的文化品位。 八是阿克蘇地區區位、地緣優勢十分顯著 阿克蘇地處南疆中心位置,為新疆南北要沖和東西貫通的關節點。國道314線貫穿全境,217線連接南北疆,南疆鐵路橫貫全境,擁有兩個民用機場。郵電通信網路發達,程式控制電話和GSM、CDMA移動通信、寬頻網路已與全國、國際聯網,進入國際通信大系統。同時,開放與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交界的烏什口岸的工作正在積極運作,屆時阿克蘇交通樞紐和開放前沿的地位將更加凸顯。 阿克蘇地區是典型的資源大區,充滿著希望和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特別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內地沿海地區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產業逐步向西轉移,許多資源型經濟企業相繼落戶阿克蘇。 牧業概況 九是阿克蘇的牧業十分發達,並有農牧結合的巨大潛力 農牧結合是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阿克蘇市種植業較發達,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飼料及其它副產品,其中年產作物秸桿就達12萬噸。不斷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和轉化,逐步實現種養結合的良性循環,是阿克蘇市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畜牧業的主攻方向。80年代中期,阿克蘇市就開始全面推廣青貯飼料、微貯飼料的加工應用技術,使這項技術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已跨入地區和自治區先進行列,受到農業部的表彰,自治區畜牧廳先後兩次在阿克蘇市召開南疆片飼料推廣現場會。1996年,全市加工青貯(微貯)飼料7.33萬噸,畜均佔有秸桿加工飼料180多公斤,農牧民投入物資和資金達80多萬元,並保持了3個「青貯飼料萬噸鄉」,這對各類牲畜安全越冬度春和接羔育幼,提高全市科學養畜總體水平,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阿克蘇地區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沃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真誠希望各界朋友們以各種形式支持和參與阿克蘇地區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我們熱忱歡迎各位朋友到阿克蘇旅遊觀光,投資興業,我們將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以優勢資源、優越環境和優質服務為各界有識之士和各位朋友到阿克蘇創業、發展提供廣闊的舞台。 農業概況 位於祖國西北邊陲,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邊緣,古絲綢之道的阿克蘇市——這片綠洲,被譽為是「塞外江南」——林木挺拔、農田縱橫,牛羊成群,糧棉如山——是改革的春風使這塊古老的土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阿克蘇市屬暖溫帶乾旱氣候區,降雨稀少,蒸發量大、氣候乾燥、無霜期全年在200天左右,市境內有常年不結凍的老大河、新大河和多浪河流過。年徑流量114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64萬千瓦,有動儲量5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它們象永不枯竭的乳汁,孕育著大河兩岸的生靈萬物,支撐著這片綠洲農業的蓬勃發展。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不但造就了這里的特色農業,而且也是盛產名優瓜果的先決條件。阿克蘇的香稻,紙皮核桃,黃香梨、紫葡萄、花西瓜、白甜瓜、金絲棗等,早已暢銷全國,進入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令海內外遊客贊嘆不已。 水利概況 阿克蘇市水資源非常豐富,境內河流、水渠縱橫交錯,湖泊、池塘星羅棋布,地下水蘊藏量非常可觀。 阿克蘇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阿克蘇河和多浪渠。阿克蘇河源於天山南脈,由昆馬力克河和托什干河匯流而成。年徑總流量67.33億立方米,流經烏什、溫宿兩縣的山間谷地,從北向南穿越阿克蘇市境70餘公里,至肖加克匯入塔里木河,全長132公里。多浪渠除從阿克蘇河東岸引進部分河水外,主要靠溫宿縣青年渠和唐阿克渠供水,全長75公里,年徑流量7.86億立方米。 多浪灌區和老大河灌區,現有耕地64萬畝,灌溉面積102萬畝。 為保證塔里木的生態平衡,《阿克蘇河流域規劃》規定,阿克蘇河在保證每年向塔里木河下泄|33億立方米水的基礎上,對阿克蘇市承擔的額定供水量2000年前為9.3億立方米,至2050年為9.7億立方米,阿克蘇市目前灌區年用水量為8.6億立方米。 近年來,阿克蘇市大搞節水工程。對渠道進行了工程化防滲處理,修建了大量的水利配套設施;大搞土地平整,引進了先進的灌溉管理技術,渠系水利用系數不斷提高,畝灌溉定額不斷下降,在實施節水工程,擴大灌溉面積方面,潛力很大。灌區內水能蘊藏總量勘測為8450千瓦,目前僅開發出5350千瓦,開發潛力很大。 阿克蘇市灌區地處山前盆地潛水溢出帶的沖積平原區,地下水資源豐富,蘊藏量為8.9億立方米,可供開采量為5.35億立方米。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阿克蘇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重要通道之一,漢稱北道,後稱中道,境內旅遊佳境甚多。有雄渾巍峨的天山第一峰——托木爾峰,一望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奇境,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術河,「一峰一漠一河」構築了阿克蘇奇特多姿的生態景觀。雪峰輝映的高山湖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長河落日圓的塔里木河,千姿百態、亦真亦幻的鹽水溝雅丹地貌;景幽情濃、流淌千年的千淚泉,避暑勝地九眼泉,奇泉怪樹、古木奇絕的戈壁魔城天山神木園;國際狩獵場黑英山、老虎台;新近發現的文化真跡和旅遊佳境天山神秘大峽谷等等。 阿克蘇地區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有頗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西域三十六國中的「龜茲古國」遺址在庫車縣境內,始建於兩晉時期著名的中國四大石窟寺之一的克孜爾千佛洞和庫木吐拉千佛洞等石窟寺群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還有著名的昭怙厘大寺、漢代烽燧、古代冶煉遺址、伊斯蘭教遺址庫車大寺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出阿克蘇獨具特色的古龜茲樂舞等藝術精品,被譽為「歌舞之鄉」。 阿克蘇是南疆重要的旅遊城市。古城堡有圖地旦古城遺址、黃宮古城遺址、喀拉瑪克沁古城、圖魯克旦木古堡,這些古城堡都位於距阿克蘇市30公里的阿音柯鄉境內。古建築有麥吾拉乃穆清真寺,位於阿音柯鄉闊納巴扎,由元末明初維吾爾族人吾買拉·加拉丁所建,距今約600餘年,是阿克蘇市和阿克蘇地區西四縣伊斯蘭教穆斯林宗教活動中心之一。已有數萬中外遊客前往旅遊考察。 阿克蘇主要旅遊景點:庫車大峽谷·塔里木河·克孜爾尕哈土塔 ·克孜爾尕哈千佛洞 ·天山神秘大峽谷·阿克蘇劉平國治關亭誦石刻 ·怪樹園 ·阿克蘇庫車大寺 ·托木爾峰·森木塞姆千佛洞·默拉納額什丁麻扎 ·庫木吐拉千佛洞 ·大龍池 ·克孜爾千佛洞·庫爾米什阿塔木麻扎 ·昭怙厘大寺 ·阿瓦提絲綢古道 ·克孜爾魔鬼城 庫木吐拉石窟 國家一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位於庫車縣城西南28公里處,始鑿於公元4世紀,於11世紀左右廢棄。己編號的洞窟有112個,現存壁畫數千平方米,以描繪大乘佛教內容為主,壁畫藝術「唐風」較濃,亦有少量雕塑,還有大量的龜茲文、漢文、回鶻文的題記,是研究龜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石窟在內容和風格上與中原佛教藝術相近,出現了「西文凈土」、「東方葯師」、「法華」、「彌勒」等大型經變故事畫,形象生動、造型優美。 庫車清真大寺 位於庫車縣老城北側,是目前新疆僅次於艾提尕雜清真寺的第二大清真寺,始建於1922年,佔地面積共1165平方米,一次可容納5000名穆期林做禮拜,寺內曾設宗教法庭。 神木園 位於新疆阿克蘇溫宿縣城西北60公里處,海拔l700米,佔地600餘畝的園林,叫天山神木圓,也被稱為「戈壁明珠」。 天山神木園維吾爾語就是「庫爾米什阿塔木麻扎」,為傳經聖人的墳地,位於新疆天山托木爾峰南側前山區,是歷史上伊斯蘭教集會和朝拜的聖地。庫爾米什阿塔木麻扎,實際上是分布在高出地面幾十米的土丘上的一處墓葬群。 相傳公元十一世紀,沙烏地阿拉伯一名叫做蘇力坦庫爾米什賽伊德的伊斯蘭阿訇,帶領2000名教徒,經過印度繞道中國西域傳教,受到當地人的抵制並發生沖突。敗退至此地,大部分教徒已經戰死,形成了一處佔地頗大的園林陵墓群。關於園中的泉水、樹林,據縣志記載,是蘇力塔庫爾米什賽依德敗退此處時(此地稱色日克維都,維吾爾語,意為黃色的土地,亦不毛之地),教徒們又累又渴,蘇力塔庫爾米什賽依德就用離開麥加時穆罕默德送的手杖插在現在泉源的位置上,泉水就湧出來了。後來,他又把手杖分別插入各處,凡手杖插過的地方,泉水就湧出來,而且奇跡發生了,有水的地方都變成了綠洲。 墓地周圍為戈壁荒丘,圓中卻以美麗奇特的大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植物資源、古樸淳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而享有盛譽。 園中的樹木種類很多,有楊樹、榆樹、柳樹、白蠟樹、還有核桃、杏樹等,但不知什麼原因使它們形態各異。那些蒼勁的古樹,有的曲折盤旋,貼地而伸;有的匍匐在地,猶如龍蛇之狀;有的軀干壯碩穩固,枝條隨風起舞;有的樹頭與根部相連,分不清哪是根,哪是枝;有的樹倒地後,又從根部生出新枝,筆直向上,長成參天大樹。園中有一棵斜長的大樹,根部早已腐朽,而樹冠依然生機勃勃。園中最高大的一棵楊樹,據資料介紹高96.23米,直徑6.25米,幾個人都抱不過來。 [編輯本段]交通通訊 阿克蘇交通、通訊事業發達。市境內公路總里程2584公里,314國道貫穿境內。阿克蘇市扼南北疆交通要隘。北跨天山,可達伊犁洲;南越沙漠,直至和田地區;西抵喀什地區、莎車縣; 東通庫車達庫爾勒、吐魯番和首府烏魯木齊。黑色公路通往地區各縣及本市各鄉場、農一師各團場。民航班機北達烏魯木齊延伸至全國各地,南飛喀什、和田地區。郵電局(所)31個。程式控制電話、無線電話、傳真方便快捷。郵電通訊事業的發展,大大縮短了阿克蘇與國內外交往的距離。 鄉企基本發展狀況 「八五」期間,是阿克蘇市鄉鎮企業的起步階段。在全國及自治區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的帶動下,經過各級領導的反復宣傳和動員,鄉鎮企業職工通過積極努力,克服了資金緊張、人才缺乏、電力不足、技術落後等重重困難。堅持「多輪驅動,多軌運行,不限成份,大力發展」的方針,初步形成了集體、個體、聯營、私營經濟一齊上的格局。建成了以棉紡企業為龍頭,以糧油加工為支柱,以建築、建材為導向,以商業、飲食服務及種養結合的「萊藍子」為輔助的各業並舉的鄉鎮企業體系。據統計,「八五」期間,全市累計投資1.5億元,建成了以托峰棉紡織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三十多個項目,增強了鄉鎮企業的整體實力。1995年全市鄉鎮企業總數發展到3808個,從業人員達到8926人,總產值以平均每年47%的速度向前發展,到1995年達到18183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以平均每年50.4%的速度遞增,1995年達到19274萬元;工業產值以平均61.3%的速度遞增,1995年達到7565萬元;1995年實現利潤達到2480萬元。1996年是「九五」計劃開局年。阿克蘇市抓住機遇、更新觀念,力爭鄉鎮企業總產值跨上兩億元台階,以繼續保持名列地區榜首為目標。始終把「轉機制、抓管理、練內功、增效益」當作首要工作來抓。經過一年的奮力拚搏,在1996年棉花減產,給鄉鎮企業帶來嚴重影響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較好成績,實現了當年經營無虧損,總產值突破兩億元大關的目的,被自治區評為「發展鄉鎮企業,振興縣域經濟」的先進單位。199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25613萬元,比1995年增長40.9%;工業產值達9071萬元,增長19.9%;鄉鎮企業總收入達到24724萬元,增長33.5%實現利潤2545.5萬元,增長26%;上繳稅金772萬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實現了產值、收入、利潤、稅金的四個同步增長。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9829人,企業總數發展到4159家,其中:集體企業93家,個體私營企業4066家。在企業總數中,農業企業22家,完成產值1061萬元,佔4.1%;工業企業423家,完成產值13042萬元(現行價),佔50.9%;建築企業185家,完成產值1332萬元,佔5.2%;交通運輸業1414家,完成產值2830萬元,佔11.1%;商業飲食企業749家,實現產值4092萬元,佔16%;其它企業1366家,完成產值3256萬元,佔12.7%。 [編輯本段]科教文衛 阿克蘇市在經濟建設大踏步前進的同時,幾年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豐碩成果。各級領導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切實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地位,形成了每年兩次市委、常委例會專題討論教育工作的制度,並決定從1994年起每年從財政拿出相當可觀的專項經費解決教職工的住房問題。目前,阿克蘇市的教育發展在全自治區處於領先地位。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農村衛生條件也大大改善,全市農村實現了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人人懂初級衛生保健知識。連續多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 2000年,全市職工11733人,年工資總額12013萬元,年人均工資8037元。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1892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8.47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39.1%,連續獲得自治區文明城市三連冠和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的稱號,2001年阿克蘇市獲得「國家級衛生城市」稱號,阿克蘇市城市設施日新月異,極大改善人民生活和投資環境,初步建成生態型園林城市。阿克蘇於2008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是西北唯一,目前全國共十個。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阿克蘇系維吾爾語,意為「清澈的水」。1913年置阿克蘇縣,1983年設市。 漢代,這里為姑墨國地。隋唐時期,為跋祿迦,亦稱亟墨,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置姑墨州,隸屬安西都護府。宋時為西遼所轄。元明為蒙古宗王察合台封地,稱為阿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派軍平定準噶爾叛亂,將地名定為阿克蘇。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此設阿克蘇辦事大臣。光緒三年(1877年)在阿克蘇設善後總局。光緒八年以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置阿克蘇分巡兵備道,以阿克蘇置溫宿直隸州。光緒九年(1883年)完成建州工作並修建阿克蘇新城,亦稱漢稱,新城為阿克蘇道和溫宿直隸州治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溫宿直隸州為府,市境為溫宿府直轄。本府即今阿克蘇市和阿瓦提縣的范圍。 民國二年(1913年)4月,溫宿府本府改置阿克蘇縣,屬阿克蘇道。1949年後,隸屬阿克蘇專區、阿克蘇地區。1956年將原縣轄丙等市阿克蘇市改設為阿克蘇鎮。1958年5月撤銷溫宿縣,其行政區域並入阿克蘇縣。1962年恢復溫宿縣建制,將1958年合並於阿克蘇縣的原溫宿縣的行政區域從阿克蘇縣劃出,歸溫宿縣管轄。 1983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克蘇縣,設立阿克蘇市(縣級)。1984年5月7日成立阿克蘇市人民政府。 1984年7月18日,撤銷阿克蘇鎮,將原鎮屬的4個街道辦事處升格為鄉建置。1999年城區增設南城街道辦事處。 2000年,阿克蘇市轄5個街道、2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561822人,其中:蘭干街道 47179人、英巴扎街道 31687人、紅橋街道 21849人、新城街道 57031人、南城街道 27086人、喀拉塔勒鎮 34277人、阿依庫勒鎮 33822人、依干其鄉 29608人、拜什吐格曼鄉 21006人、托普魯克鄉 13093人、庫木巴什鄉 18975人、托喀依鄉 3337人、林園虛擬街道 8492人、兵團阿拉爾局虛擬鎮 17884人、良種繁育場虛擬鄉 4271人、紅旗坡農場虛擬鄉 17503人、兵團一團虛擬鄉 23049人、兵團二團虛擬鄉 11503人、兵團七團虛擬鄉 13025人、兵團八團虛擬鄉 11160人、兵團九團虛擬鄉 20958人、兵團十團虛擬鄉 12417人、兵團十一團虛擬鄉 11479人、兵團十二團虛擬鄉 19722人、兵團十三團虛擬鄉 14341人、兵團十四團虛擬鄉 13511人、兵團十五團虛擬鄉 9885人、兵團十六團虛擬鄉 13672人。
㈢ 這里的風景怎麼樣啊
這個季節可以看見胡楊林,金黃燦燦的,非常漂亮,水果也不錯……
阿克蘇河的沖積平原帶,是一片神奇而肥沃的土地,這就是阿克蘇。"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色的水"。
阿克蘇地域,是古代姑墨、溫宿國所在地,漢朝歸西域都護府,唐代又轄於安西都護府、龜茲都督府。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之一,是絲綢之路的中道。清代新疆建省後,設阿克蘇道。境內旅遊佳境甚多。有雄渾巍峨的天山第一峰--托木爾峰,一望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奇境,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一峰一漠一河"構築了阿克蘇奇特多姿的生態景觀。雪峰倒映的高山湖;牛羊成群的草原;一瀉千里的塔里木河,千姿百態、亦真亦幻的鹽水溝雅丹地貌;景幽情濃、流淌千年的千淚泉,避暑勝地九眼泉,奇泉怪樹、古木奇絕的戈壁魔城天山神木園;國際狩獵場黑英山、老虎台;新近發現的文化真跡和旅遊佳境天山神秘大峽谷等等。
阿克蘇地區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有頗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西域三十六國中的"龜茲古國"遺址在庫車縣境內,始建於兩晉時期著名的中國四大石窟寺之一的克孜爾千佛洞和庫木吐拉千佛洞等石窟寺群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還有著名的昭怙厘大寺、漢代烽燧、古代冶煉遺址、伊斯蘭教遺址庫車大寺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出阿克蘇獨具特色的古龜茲樂舞等藝術精品,被譽為"歌舞之鄉"。
阿克蘇地勢廣闊平坦,土層深厚,光熱豐富,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區。春天碧波萬頃,夏秋遍地金黃 ,瓜果飄香。艾西曼湖、多浪水庫和勝利水庫,是水禽的棲息。這里盛產各種魚類。河湖、渠道、林帶、條田,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瓜果之城"。
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克孜爾尕哈峰火燧、昭怙喱寺遺址、龜茲古城遺址、古墓群、庫車大寺、庫爾米什阿塔木神木園等。
以中國四大石窟寺之一的克孜爾千佛洞為代表的龜茲石窟壁畫藝術,故事生動離奇,繪畫精湛絕倫,佛像栩栩如生。克孜爾尕哈烽燧、昭怙喱佛寺遺址、龜茲古城遺址、古墓群、天山神木園等眾多關隘、城堡、驛站、墓葬和出土文物展示著西域古文明的神奇異彩。
雪峰、冰川、溪谷、森林、草原、珍稀動植物構成了海拔7435米的天山第一峰——托木爾峰自然保護區的美麗和神奇;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源頭在這里匯成;人稱死亡之海的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以探險者的魂魄和征服者的喜悅顯露著神奇聖潔的面目;雪峰輝映下的高山龍池、平台草原、霧雪雲杉;斧鑿神功、自然天成的克孜力亞峽谷、鹽水溝奇貌和 「布達拉宮」赤砂山;長河落日下的塔里木河和金色胡楊林;地球演化見證蚌殼化石山——燕子山;征服自然的奇跡——沙漠公路、鐵力買提達板、柯柯牙綠化工程;勇敢狩獵者的天地——黑英山、老虎台國際狩獵場等盡顯阿克蘇多姿的風采。
維吾爾族的飲食品種繁多。主要有饢、抓飯、拉麵、包子、烤包子、混鈍、花捲、油塔子、饊子、牛羊肉、獲茶、奶茶等。蔬菜品種,以卡馬古(蔓青)、胡蘿卜,皮牙孜(洋蔥)、白菜、辣椒為主。庫車饢很著名,過去有「庫車饢大如車輪」的戲言,指的是一種叫「比甲克」的饢。一般直徑40厘米,中間薄邊沿略厚,上加有皮牙孜、黑芝麻等,扎繪有花紋,烤出後香脆可口。烤羊肉串也很聞名,有一種「米特爾喀瓦甫」(1米長的羊肉串),很受食客青睞。另一種地方特色的食品叫桑椹糕,是將桑椹擠壓出汁,和入麵粉、羊油煮成糊狀而製成的,食之甜美。飲食一日三餐。早餐一般是吃饢喝茶或奶茶,午餐食各類主食及副食,晚餐一般吃場面條,有時也吃副食。飯前、飯後要洗手,洗手只限3捧次。吃飯時,全家共席而坐,有客人來時請入上坐。餐畢,由長者領作「都瓦」祈禱。吃飯時要跪坐不能盤腿坐。吃時不能將食物撤到地上,如不慎食物落地,可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餐布上。逢齋月,白天禁食,晚上方能進食。現時,除信仰伊斯蘭教虔誠的老年人外,持齋者較少。忌食豬、狗、驢、騾肉、動物血及自死動物。
提示!!交通不是很方便,最好是自駕車,或者跟當地的旅遊團!!
㈣ 現實中到底存不存在女兒國如果存在,那它在哪
大家都看過《西游記》知道裡面在唐僧取經時經過一個地方叫「女兒國」,那麼竟然「女兒國」在哪呢?
在新疆昭怙厘大寺 北有一個維吾爾族村子,據說就是「女兒國」舊址。北面的山上還保存有幾座殘留的禪窟,留有龜茲文字和佛教壁畫,據說佛像是後來被伊斯蘭教眾砸毀的,因為他們痛恨有形體的偶像崇拜。
雖則如此,但如果來到新疆也可以去看一下昭怙厘大寺的。。。
昭怙厘大寺 又稱蘇巴什佛寺,是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庫車縣城東北23公里的確爾達格山南麓,為魏晉時代的佛寺遺址。該寺分東、西兩部分,分布於銅廠河東西兩岸。東寺依山而築,寺內有房舍和塔廟遺址,全系土坯建造,牆壁高者達10餘米。城內有三座高塔,最北一塔聳立於山腰,可俯瞰全寺遺址。西寺呈方形,周長約318米牆高10米,圍牆內殘垣密集,似為僧舍所在地。遺址上有數處高塔。北面有佛洞一攤,洞壁上刻有龜茲文字和佛教人物像。過去曾出過銅、鐵、陶、木器及壁畫、泥塑像等,還發現寫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簡及殘紙。
它又稱昭怙厘大寺,隔河分為東城和西城。東城依山層層建立,三座高塔中最北的一座可以俯瞰到昭怙厘大寺全貌。西城最主要的建築——也是蘇巴什故城的標志,是一座約十米高的方形塔殿,形狀類似印加文化中的金字塔神廟建築。有一條石階可以通到塔殿上。
它曾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始建於魏晉時期。玄奘取經經過龜茲,曾在這里登壇說法逾月,在那時,是這座寺院的最盛期,佛寺的建築蔓延到銅廠河東西兩岸的斜坡和高山上,每天黎明,成千上萬的僧侶同時梵唱。
㈤ 昭怙厘大寺怎麼樣
城內有三座高塔,最北一塔聳立於山腰,可俯瞰全寺遺址。西寺呈方形,周長約318米牆高10米,圍牆內殘垣密集,似為僧舍所在地。遺址上有數處高塔。
㈥ 新疆有哪些遺跡
克孜爾
)
位於
克孜爾鄉東南約7公里處, 東距庫車城約60公里,北靠明屋達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間蜿蜒流過,隔河屹立著雀爾達格山。在綿延數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鑿出的
。
(蘇巴什古城)蘇巴什遺址也稱昭怙厘大寺.位於
城東北20公里卻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築群體遺址。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紀初便已存在,當時稱為「且厘大清凈」.
(
)
位於
西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中,為唐代文化遺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
。
克孜庫爾干遺址(即今公主堡遺址)。在今塔什庫爾干縣達布達爾鄉以南10餘公里的山崖上。
阿克塔木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城附近,,由一圈圍牆構成,上部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
建成。該遺址修建年代不詳。
其其
遺址。(即
記載的福舍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北的峽谷中,已為廢墟,為古絲路為過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給的
。
沙爾遺址。位於喀什市北,坐落於
河北岸一座約高20米的黃土墩上,有殘留
。
三扇洞遺址(即玉其買爾萬遺址,今稱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
中,為佛教洞窟,開鑿於東漢時期,為今
保留最完整的一處佛教遺址。洞窟內繪有大小不等的各種
70餘尊及1尊立佛。
約特干遺址。位於今
巴格其鎮艾
村田地中,疑為古和闐王國的國都。現僅殘存很短的城牆,出土有各種
、
、古文書、
等。
熱瓦克
遺址。位於今
吉亞鄉北約35公里處的沙漠中,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要由
和寺院組成,四周牆壁內外側至今仍保存大量
及壁畫。是著名的
遺址,以一組以
為中心的
建築為主。
闊克庫木阿里斯遺址。在熱瓦克
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為公元4-7世紀遺存,其木製建築圖案與
建築圖案一致。
基內托克瑪克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出土有
裝飾物、
碎塊等。
斯也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阿克鐵熱克遺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
像、陶片等。
喀達里克遺址。為一漢唐時期的寺廟遺址,在今
達瑪溝鄉境內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畫、
飾板殘片、陶質飾物、木
、泥
、
及古
文文書木犢、
木板殘片。
對喀達里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巴拉
特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為喀達里克遺址系列居民居住區,出土有
碎片、絲綢、漢文及婆
文木簡等物。
達
贊遺址。位於喀達里克遺址南,為一寺廟遺址,出土有泥塑佛頭像、
板等。
麻扎托格拉克遺址。在達瑪溝遺址附近,為唐代遺存。出土有婆
文、漢文文書木簡、紡織物等。
。
位於今
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
、
的
。
㈦ 新疆阿克蘇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溫宿神秘大峽谷
景點類型:峽谷戲水避暑
溫宿神秘大峽谷,位於國道314國道960公里處,居溫宿縣城65公里,具有「新疆第一峽谷」和「地質史教課書」之稱。是原始的自然景觀,預計建成國家5A級景區。峽谷擁有巨大的雅丹地貌峽谷群和卡斯特地貌是探險觀光 休閑 娛樂的最佳去處 。
阿克蘇龜茲古城
景點簡介:
龜磁國,古西域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古城位於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我國漢唐時期,中央政府都以龜茲為政治中心,設立政權機構,管理西域地區。龜茲為我國古代西域大國都城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任都護時曾遷西域都護府於龜茲。唐貞觀22年(公元648年)和唐顯慶2年(公元657年)曾兩度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轄4鎮、16府、72州之地。 古城周長近八千米,北牆2000米,南牆1806米,東牆1646米,西牆約2200米。除東、南、北三面城牆尚可辨認外,西牆已盪然無存。全城成不規則正方形,城牆高約2--7米,為夯土築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個。1985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曾在此城進行過發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銅件、漢五銖錢、龜茲小錢、開元通寶等
阿克蘇塔里木河:
· 塔里木河為中國第一大內陸河,全長2179公里,它由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等匯合而成,塔里木河自西向東蜿蜓於塔里木盆地北部,上游地區多為起伏不平的沙漠地帶,來自於冰山的融水含沙量大,河水很不穩定,被稱為「無韁的野馬」。
艾西曼湖
景點簡介:
艾西曼湖由阿克蘇河沖積扇扇緣溢出帶的泉水匯積於窪地而成。湖面呈北西向狹長的彎月狀展布,長約13公里,寬1~3公里,面積約9.3平方公里,最大湖深7.5米,平均湖深2米,由8個小湖泊相連組成。湖水為無色透明的淡水,夏季水溫17℃,冬季結冰,最厚處0.4米。每年12月初湖水開始結冰,解凍期為翌年3月中旬。5月初至10月底為旅遊季節。 艾西曼湖湖水清徹,水面平靜;湖岸水草如織,野鴨、天鵝、大雁等自由游弋;湖水中錦鱗歡躍,湖心金色沙島,其上綠草如茵,胡楊林環繞,是觀光游覽、水上娛樂、游泳、沙浴及生態農業旅遊等活動的最佳旅遊勝地。
千淚泉
景點簡介:
千淚泉處於渭干河上游北岸的明屋塔格山坳中,呈橢圓狀,三面均為高約50米的山岩峭壁,泉水從水平層面間滲出,岩峭壁像淚珠一樣點點滴滴,身臨其境,頭上只見藍天一片,使人感到如置身井底,光線暗淡,空氣濕潤清涼。細看泉水像淚珠一樣不斷從長滿苔蘚的懸崖峭壁上滴落下來,叮咚有聲,非常悅耳。 傳說,龜茲王心愛的公主,看上了一個勇武英俊的平民青年,這讓國王大傷腦筋。為割斷公主與青年的愛戀,國王要青年在三年內,在石壁上開鑿1000個洞窟。為得到愛的幸福,青年奮力開鑿,誰知,開到999個洞窟時,青年就力竭而亡。公主聞訊趕來,抱屍痛哭,淚竭而去,化為石,終年滴水,名為「千淚泉」。常年滴落不盡的泉水,一點一滴匯成溪流,流經溝谷河灘,給綠洲帶來了生命與活力。
克斯勒增格佛寺遺址
景點簡介:
位於新疆阿克蘇柯坪縣城西北10公里處,坐落在蘇巴什河東西兩岸的山坡上,為南北朝到唐時期的佛寺遺址。 西遺址由僧房、殿堂、佛塔組成,自下而上亦有30餘米,有台階相連;東岸則由住宅群、烽燧和階梯式圍牆組成,自下而上亦有30餘米。兩處遺址均是利用自然坡度分層修建,有較高的建築水平,是新疆古遺址中最特殊的建築群體之一,佛寺內有壁畫遺跡。
通古斯巴什古城
景點簡介:
通古斯巴什古城位於新疆阿克蘇新和縣西南約40公里處,是規模較大的古代城址之一。 城垣殘高6米,周長約1000米,略呈方形。古城構築方法是:下部為一層土,一層紅柳枝,交相壘築,上部用土坯砌築,明顯不是成於一時。 經挖掘,城內有房屋遺跡、木器、布巾、鞋履、胡麻籽、油餅等物,並有唐代的文書殘紙。從城區范圍內所見陶片分析,城市活動最盛為唐代,是唐安西都護府屬下的一處重要軍鎮。
阿克蘇克孜爾千佛洞
景點簡介:
克孜爾石窟(或稱為克孜爾千佛洞)位於與庫車毗鄰的拜城縣克孜爾鄉的明屋塔格山,洞窟鑿於木扎特河谷北岸懸崖上。西距庫車73公里,東距拜城67公里。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鑿於公元三世紀(東漢末年),五-七世紀為最盛期,至八世紀末逐漸停鑿,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四大石窟」之美譽。但是克孜爾石窟是全國開鑿最早的石窟,始建於公元3世紀,比莫高窟還要早。現存已編號的洞窟236個,其中窟形完整的135個,尚有壁畫的80個,壁畫總面積1萬余平方米。其風格獨特之窟形和壁畫,均可代表龜茲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價值。1961年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克蘇托木爾峰
景點簡介:
是天山主脈西部,天山山脈的最高峰,海撥7435米,位於溫宿縣境內。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山峰下的別迭里山口是古代中西陸路交通重要通道。 托木爾峰地區,地形崎嶇,峰巒峻撥 ,冰雪嵯峨,凌空峭壁,千仞攢空,自然景色奇麗壯觀,海撥6995米的汗騰格里峰與之遙相呼應,峰區冰川交錯密接,好似條條玉龍,飛舞於寒山空谷之中,千姿萬態。蔚為壯觀。 我國登山隊曾於1977年7月25日首次登上托木爾峰,1980年建立了托木爾峰保護區,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屬高山林型綜合性保護區。保護對象主要有森林,高山葯用植物,冰川,眾多的野生動物如雪豹、馬、雪雞等。這里是旅遊、登山、科學考察的勝地。
阿克蘇庫車大寺
庫車大寺地址
在庫車老城有一座著名的伊斯蘭宗教建築――庫車大寺。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民群眾做禮拜的宗教場所。伊斯蘭教在庫車傳播後,約在15世紀營建此宗教建築。大寺座落在庫車縣舊城黑墩巴扎,距庫車縣新城約四公里,是新疆境內僅次於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的第二大寺。
阿克蘇庫木吐拉千佛洞
景點簡介:
開鑿在庫車縣城西北30公里的渭干河谷的東岸,是僅次於克孜爾石窟的古龜茲較大的石窟群。現有洞窟112個。庫木吐拉千佛洞開鑿的時間從兩晉,經隋唐,延續到宋代。 庫木吐拉千佛洞開鑿可分三個時期,第一期約在兩晉時期;第二期約在南北朝至隋朝;第三期從隋唐延續到宋代。庫木吐拉石窟壁畫的藝術特點從時間上看,它是中原地區佛教藝術的先驅;從空間上看,它正處於絲綢之路北道的要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波斯以及希臘和羅馬的文化藝術交流的匯集點,所以它不僅有西方文化和中原地區文化的影響,同時又有著本地獨特的藝術風格。庫木吐拉千佛洞窟內和窟外石崖上有大量的僧侶題名、題記以及並行的回鶻文題記、古龜茲文題記。古龜茲人吸收了印度等外來藝術的成分,創造了具有自身鮮明民族風格的卓越藝術;壁畫中的人物姿態優美,形象生動,充分展現了古龜茲人民的智慧與才能。石窟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在內容和風格上與中原佛教藝術相近,出現了「西方凈土」、「東方葯師」、「法華」、「彌勒」等大型經變故事畫,形象生動、造型優美。克孜爾尕哈石窟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庫車縣城西北13公里,為唐代遺址。已編號洞窟47個,現較完整的洞窟有38個,其中19個為支提窟,19個為毗河羅窟。窟中壁畫多為佛本生故事像。較為特殊的是第24號窟,為七角形平面,正中有中心柱,左右開甬道,後壁有隧道,且又是平頂的支提窟,此種形式為其他窟群所罕見,壁畫「龜茲風格」較濃。
克蘇森木塞姆千佛洞
景點簡介:
森木塞姆石窟位於庫車城東北約40公里的哈爾克山的崖壁上。從庫車出發東行,沿著庫車去烏魯木齊的公路,約行20公里,再向正北行10多公里,到達一個維吾爾族農民聚居的村落,名叫克爾希村。這里綠樹成蔭,溪水漏緩,清涼爽人,是綠洲邊緣最大的;個村子。出克爾希村向西北方向前行約5公里,進入一片戈壁之中,就可以望見前面巍峨的哈爾克山。再行5公里許,便到達哈爾克山的山口。往前看去,在兩旁高山夾峙的山谷中有一股小溪流出。在溪水東西兩岸的山腰岩壁上鍺落有致地開鑿出一個個洞窟,這就是森木塞姆石窟群。
阿克蘇溫宿古城古墓群
景點簡介:
這是一片據傳已有數百年歷史的維吾爾古墓群。起伏錯落的墓葬,綿延數平方公里。既有土垣環列的家族墓園,也有形單影只的孤冢墳丘;既有高大氣派的墓門拱拜,而更多的是排列有序的平民墳塋。在這里,遊人可更多地了解到維吾爾族葬喪習俗,還可通過雕飾精巧造型別致的墓門、墓室外,進一步了解到維吾爾族建築、繪畫等藝術風格。古墓群左側,有一條一望無盡而深達30餘米的大裂谷,不知何時何緣形成,但見谷中白楊成列,流水淙淙,房舍錯落。每當夕陽西下時,裂谷中炊煙裊裊,牛羊歸圈。站在裂谷邊緣,更覺古墓群之神秘、肅穆。
阿克蘇克孜爾尕哈石窟
景點簡介:
克孜爾尕哈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西北十四公里的山溝中,與克孜爾尕哈烽隧毗鄰。始建於公元5世紀。 石窟開鑿在東西寬170米,南北長300米范圍內的崖壁上。分為東西兩大組群,現存洞窟54個,編號洞窟46個,其中較完整的洞窟39個,有壁畫的洞窟13個。石窟建築形式多樣,按功能分有支提窟、僧房窟、講經堂、禪窟等;按窟頂形狀分有、平頂、券頂、穹廬頂、套斗頂、覆斗頂等。現存較完整的39個窟可劃分為5組,每組都具有禮拜、講經、禪修和居住等各種功能。 石窟壁畫均是典型的龜茲風格,有佛本生故事40餘種,因緣故事20餘種,還有佛傳故事畫及龜茲文題記。全盛期的石窟壁畫展示了「曲鐵盤絲」畫法,色彩鮮明華麗,人物姿態自然,服飾華美多樣。其中以第30窟的八身飛天最為著名。
阿克蘇克孜爾尕哈燧
景點簡介:
「看盡龜茲十萬峰,始知五嶽也平庸」。就在龜茲群峰之中,克孜爾烽燧以其連體雙塔造型,矗立在庫車河畔,成為古絲綢之路中道的地標。 克孜爾烽燧位於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城西北12公里處,在鹽水溝河谷東側,尕哈千佛洞對面,故稱克孜爾尕哈烽燧。 克孜爾尕哈烽燧建於漢代,是迄今為止,新疆已發現的歷時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夯土建築的烽燧遺址,是新疆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謂烽燧,夜裡點火為烽,白天放煙為燧,烽火狼煙一起,警報一路傳遞下去,直達長安城。它作為漢代的報警系統,是長城向西的延伸。烽燧是西域大地的邊防前哨,它遍布天山南北,與古絲綢之路中道、北道走向一致,護衛著絲路的暢通。古樸的克孜爾尕哈烽燧高15米,東西底邊長6米,南北寬4.5米,呈底寬上窄的方柱形,土夯木骨結構,烽燧頂上有望樓(用於觀察瞭望),望樓上還殘存木柵殘跡。站在烽燧腳下,視野十分開闊。環顧四周,望不到人煙,只有蒼茫的大地、綿延的高山和深深的峽谷。
阿克蘇昭怙厘大寺
景點簡介:
位於庫車縣東北23公里的確爾達格山南麓,系魏晉時佛寺遺址、有高塔數處,北面有佛洞,洞壁刻有龜磁文字和佛像。昭怙厘大寺又稱蘇巴什佛寺,是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分東、西兩部分,分布於銅廠河東西兩岸。東寺依山而築,寺內有房舍和塔廟遺址,全系土坯建造,牆壁高者達10餘米。城內有三座高塔,最北一塔聳立於山腰,可俯瞰全寺遺址。西寺呈方形,周長約318米牆高10米,圍牆內殘垣密集,似為僧舍所在地。遺址上有數處高塔。北面有佛洞一攤,洞壁上刻有龜茲文字和佛教人物像。過去曾出過銅、鐵、陶、木器及壁畫、泥塑像等,還發現寫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簡及殘紙。
㈧ 蘇巴什故城的知識增補
1998年國務院第四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蘇巴什佛寺遺址位於庫車縣城北約25公里銅廠河(庫車河)出雀勒塔山口兩岸的洪積台地上。蘇巴什佛寺遺址被庫車河水從中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故有東、西寺之稱。「蘇巴什」維吾爾語意為「水頭」之意。「蘇巴什佛寺遺址」是由遺址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蘇巴什佛寺遺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屈支》中記載的昭怙厘大寺。「荒城北四十餘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昭怙厘,而東西相稱。佛像庄飾,殆越人工。僧徒清肅,誠為勤勵。東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廣二尺余,色帶黃白,狀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跡,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矣。或有齋日,照燭光明。「這是玄奘西去印度取經路過這里時龜茲佛教鼎盛時期的寫照。從近年來在該寺出土的文物看,蘇巴什佛寺始建於龜茲白氏王朝崇尚佛教的歷史時期,其時代約當東晉時期,而衰敗於公元13世紀後伊斯蘭教的傳入。
中國古代著名的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龜茲高僧鳩摩羅什就曾應龜茲王之邀,在蘇巴什佛寺升座為西域諸國信佛之王公、眾人宣講佛法。史載,龜茲王崇信佛法,其國民俱皆信佛法,國內寺剎塔廟一百多座,僧徒五千多人,學習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這一時期正是唐安西都護府統轄西域的歷史時期,此時的龜茲國地域廣大,「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龜茲國建都伊羅盧城,國勢強盛。其地並有漢代時的姑墨、溫宿、尉頭(現巴楚縣境內)三國之地。
㈨ 女兒國在哪
女兒國,史稱「東女國」,其本是位於唐朝的西邊,公元六、七世紀出現的部落群專體及地屬方政權,它是川西及整個藏族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
女兒國景區則位於中國湖北省隨州市洪山鎮,它是西遊神話世界景區之一,景區佔地三千六百畝,包括女王溫泉區、西遊記公園、省委大院和蟠桃園養生區四個部分,分為體驗區和觀光游覽區。它是以《西遊記》的故事情節、場景、人物原型為背景,結合自身的地理環境,打造出具有西域風情的神秘國度旅遊景區。
(9)昭怙厘大寺遺址擴展閱讀
《西遊記》原著中女兒國是在第五十回。
《西遊記》中說到了女兒國,在第五十四回,第五十回當中主要描寫了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的途中路過了一個叫做西梁女國的地方。在這個國家裡面,沒有一個男性,所有的官員乃至於國王都是由女性來擔任,如果這個國家裡面的哪個女人想要繁衍後代,那就需要靠喝子母河當中的水來受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