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太學遺址
1. 杭州的歷史大事件~急~在線等!
秦始皇過錢唐
【秦始皇過錢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設會稽郡,置錢唐、餘杭、富春、海鹽(今海寧)4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曇超首開玉泉
【曇超首開玉泉】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僧曇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塢口開山築庵。清康熙時改清漣寺,俗稱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平陳,改錢唐郡為杭州。初治餘杭。次年,移治錢唐。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錢唐縣治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左右,是為最早的杭州城。
隋開鑿江南運河
【隋開鑿江南運河】隋大業六年(610),隋煬帝楊廣鑿通江南運河,自京口(今鎮江)至杭州,800餘里。自此與江北運河相接。明清時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稱"京杭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江南運河向為運要道,對南北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橋為大運河水運的起訖點。
唐改錢唐為錢塘
【唐改錢唐為錢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為避國諱,4年後將錢唐改為錢塘。
首創九里松
【首創九里松】唐開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橋至靈隱植松九里。"九里雲松"後為"錢塘八景"之一。
李泌開六井
【李泌開六井】唐建中二年至興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開相國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龜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決居民飲鹹水之苦。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並重修六井。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黃巢軍入杭州
【黃巢軍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黃巢於九月攻陷廣州後,十一月率20萬人從江西進入浙江,掠餘杭,入杭州,旋即離去。
錢癠築羅城
【錢癠築羅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錢癠為鎮海軍節度使,雄踞杭州,發民夫20萬及十三都軍士,自鳳凰山築羅城,周長35公里,建有10座城門,3座水城門。
錢氏築捍海塘
【錢氏築捍海塘】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繳自月輪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門沿錢江築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長二三十公里,世稱"錢氏捍海塘"或"錢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橋時,挖至路面下5~11米深處,發現"錢氏捍海塘"遺跡,經考古發掘,柱長約6米,直徑約13~39厘米,柱後為裝滿石塊的竹籠,竹篾編織痕跡十分清晰,其後夯土,最後一排為木柱與竹編)。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專門浚治西湖。
錢元?慈雲嶺造像
【錢元?慈雲嶺造像】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吳越國王錢元在西湖慈雲嶺南坡資延寺右摩崖造彌勒、觀音、勢至佛龕和"唐僧取經"石龕。
錢弘?創建靈峰寺
【錢弘?創建靈峰寺】五代後晉開運元年至三年(944~946),吳越國王錢弘?為伏虎禪師在靈峰建鷲峰禪院。宋時改靈峰禪寺。為西湖探梅勝地之一。
吳延爽建保?塔
【吳延爽建保?塔】北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國王錢弘?被趙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吳延爽為祝福錢弘?進京平安,特在西湖寶石山建塔,稱為保?塔。現塔為1933年重建。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國王錢弘? 在錢塘江邊月輪山建六和塔,並建開化寺。北宋開寶八年(975),錢弘?為慶賀王妃黃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黃妃塔,俗稱雷峰塔,內藏《寶篋印經》8.4萬卷。"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毀。1983年5月國務院在《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批復重建。
蘇東坡兩次守杭
【蘇東坡兩次守杭】北宋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詩人蘇東坡到杭州任通判。北宋元 四年(1089)蘇東坡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貶為杭州太守,見西湖淤塞荒蕪幾占面積之半,積葑約100公頃。乾涸時,幾至龜裂。次年上《乞開西湖》狀。4月28日開工,用工20萬,半年完工。取葑泥築長堤,架六橋,植桃柳芙蓉,人稱蘇堤。"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一。湖中建三塔,即今"三潭印月",亦為"西湖十景"之一。開浚茅山、鹽橋二河,以通江湖。重修六井、南井。任期內,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北宋元六年(1091)離任時,百姓含淚送別,杭城家家有他的畫像,飲食必祝,又在西湖建祠以祀。
方臘破杭城
【方臘破杭城】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在睦州青溪縣(今淳安縣)起義,12月攻克睦州及遂安、壽昌、分水、桐廬等縣,又分兵兩路合攻杭州。12月29日,方臘之妹方百花血戰涌金門,破杭城,東南大震。次年2月18日退出。現鳳凰山巔有"百花點將台"遺跡。
金兵陷杭城
【金兵陷杭城】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將完顏宗弼自安吉進杭州,錢塘縣令朱蹕大戰金兵於葛嶺,後戰死天竺。尉曹金勝、祝威亦戰死松木場。趙構逃越州、明州、定海、台州到溫州。次年二月,完顏宗弼退出杭藎 蒓鴟儷僑 鍘*?
岳飛被害
【岳飛被害】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高宗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罪殺害岳飛於大理寺風波亭(現浙江醫科大學內)。其子岳雲、部將張憲同時遇害。
南宋築鳳凰山禁城
【南宋築鳳凰山禁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南宋王朝築鳳凰山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開封、康王趙構逃到杭州,至南宋紹興八年(1138)定都杭州,20年間,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以"堂"、"閣"、"齋"、"樓"命名的建築40餘座,亭、台20餘座。杭州內外建行宮37處和御花園17處。
慧開創黃龍洞
【慧開創黃龍洞】南宋淳 元年(1241),僧慧開自江西隆興黃龍山來杭,在黃龍洞建護國仁王禪寺。為黃龍洞首創寺院。舊"杭州四十二景"中有"黃龍積翠"。今"黃龍吐翠"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阿老丁重建鳳凰寺
【阿老丁重建鳳凰寺】南宋咸淳七年(1271),回民阿老丁重建鳳凰寺於杭州羊壩頭(現中山中路),為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
元兵進杭
【元兵進杭】南宋德 二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派右丞相伯顏進攻杭州。2月,元兵進駐錢塘江沙灘。南宋恭帝奉表投降,南宋亡。
南宋故宮失火
【南宋故宮失火】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改宋行在為杭州。是年,南宋皇宮因民居失火延及而焚燒殆盡。
馬可.波羅游杭州
【馬可.波羅游杭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到北京,在元世祖忽必烈處做官。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省自揚州徙杭州,改稱江浙行中書省,馬可.波羅為樞密副使,在任3年,時時采風問俗。1294年返國後所著《馬可.波羅游記》盛稱杭州是"世界最美麗華貴之城","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
辛巳、壬午大火
【辛巳、壬午大火】元至正元年(1341)四月,杭州失火,自東南延至西北,近30里官民閭舍焚盪其半,總計毀官民房屋、公廨、寺觀15755間,10797戶38116人受災,燒死74人。次年(1342)杭城又大火,共燒毀民舍4萬余間,火災之甚前所未有,數百年浩繁之地,日漸凋敝。
紅巾軍進杭
【紅巾軍進杭】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軍徐壽輝將項普略攻取杭州,於7月10日破昱嶺關,自餘杭佔領杭州。26日退出。
張士誠重建杭州城
【張士誠重建杭州城】元至正十九年(1359),張士誠割據浙西五郡,舉反元義旗。廢九曲城,重建杭州城,並發民夫20萬沿城開河,自五林港至北新橋,又南至江漲橋,闊約67米,遂成大河。
常遇春攻杭城
【常遇春攻杭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杭城,圍城3月有餘,各路糧道不通,一城之人餓死十之六七。軍退,又大半死於病疫。
周新被奉為杭州城隍
【周新被奉為杭州城隍】明永樂三年(1405),廣東海南人周新調任浙江按察使。在杭平反冤獄疑案,免徵災稅,善政甚多,杭人稱"冷麵寒鐵周廉使"。1412年12月周新在京被陷害死,杭人紀念他,稱之為"城隍",在吳山建城隍廟祭祀。
於謙歸葬西湖
【於謙歸葬西湖】明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以於謙(杭州人)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京師。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英宗復辟,於謙被加以"意欲"謀逆罪殺害,是年60歲。明天順三年(1459)葬於謙於杭州西湖三台山。明成化元年(1465)於謙冤案昭雪,恢復官位名譽,謚"肅愍"、"忠肅"。杭人以為岳飛、於謙為西湖山水增添了"英氣","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創辦萬松書院
【創辦萬松書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在萬松嶺報恩寺舊址創辦萬松書院。清康熙時改稱敷文書院,今遺址尚存。
楊孟瑛築西湖新堤
【楊孟瑛築西湖新堤】明正德三年(1508),杭州知府楊孟瑛自2月2日起興工疏浚西湖,至9月12日完工,歷時152天,計675萬工日,拆毀田盪3481畝,耗銀28700多兩,使西湖復唐宋舊觀。並以浚湖淤泥堆築長堤6里,後稱楊公堤。
湖中二島形成
【湖中二島形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杭州知府孫孟在西湖三塔中的北塔遺址建"振鷺亭",後改"清喜閣",即現湖中三島之一的"湖心亭"。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錢塘縣令聶心湯在三塔中的南塔原址,取葑泥繞潭作堤,為"放生池"。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錢塘縣令楊萬里以10年時間在放生池外築外堤,構成"島中有島,湖外有湖"的佳境,湖中"小瀛洲"自此形成。明天啟元年(1621),在"小瀛洲"南復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為"西湖十景"之一。
杭城內建旗營
【杭城內建旗營】清順治五年(1648),清廷決定在杭州城內圈地建"旗營",1650年正式動工,周長約4.5公里,佔地96公頃,築牆高約6米,有城門5座。內有"亭灣騎射",為清時"錢塘十八景"之一。
張煌言就義
【張煌言就義】清康熙三年(1664),民族英雄張煌言(蒼水)被俘解來杭州,農歷九月七日在杭州官巷口刑場就義,是年45歲。遺體葬於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張煌言與岳飛、於謙並稱為"西湖三傑"。
康熙題西湖十景
【康熙題西湖十景】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來杭州游西湖。以後,又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5次南巡來杭州。其間在西湖孤山築行宮,疏通市內河道涌金河(浣紗河)以通龍舟。題"西湖十景"。1701年"十景"景址刻石建碑亭。從此,南宋畫院祝穆、馬遠筆下的"西湖十景"更負盛名。
建玉帶晴虹
【建玉帶晴虹】清雍正九年(1731),李衛疏金沙港,在蘇堤第五橋(東浦橋)西築堤63丈,名金沙堤,上築三孔玉帶橋,名"玉帶晴虹",為清"錢塘十八景"之一。
乾隆六次來杭
【乾隆六次來杭】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三月至杭州游西湖,至敷文書院、觀潮樓,閱兵;渡錢塘江,祭禹陵,五月返京。以後,又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5次南巡來杭州。其間題"錢塘十八景"、"行宮八景";4次至海寧閱視海塘工程、觀潮、祭海神。
建文瀾閣
【建文瀾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將原康熙行宮(西湖孤山)"聖因閣"內玉蘭堂藏書樓改建為"文瀾閣",與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並為江南三閣,各收藏《四庫全書》一部。現"文瀾閣"及藏書俱在,為江南三閣僅存者。
建阮公墩
【建阮公墩】清嘉慶五年(1800),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歷時2年。將淤泥在西湖"湖心亭"北堆一小島,後人稱"阮公墩"。現"阮墩環碧"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林則徐協辦海防
【林則徐協辦海防】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十八日,林則徐被革職後以四品卿銜赴浙江軍營協辦海防事務。是日,自廣東抵杭州(富陽)。在浙江35天,協助裕謙籌謀劃策。
太平軍兩進杭城
【太平軍兩進杭城】清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南京)危局,以"圍魏援趙"之計,於3月19日攻佔杭城,24日退出。此為太平軍第一次攻佔杭州。次年,李秀成於12月29日攻佔杭城,至1864年3月20日退出杭城,守杭2年3個多月。其間,採取一系列爭取知識分子政策,在經濟上實施對城市貧民、手工業者有利的政策,促使杭州經濟、文化發展。退出後,清兵入城,縱兵大掠,姦淫婦女,搶奪財物,均謂取之於"賊"。搶劫之後,杭城81萬人僅剩7萬。
辟拱宸橋租界
【辟拱宸橋租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租界,西沿運河塘路,南至拱宸橋腳,北至瓦窯頭,東至陸家務河,徑直3里,橫約2里,周11.2里。主權淪喪,民族蒙恥。
創辦求是書院
【創辦求是書院】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日,杭州知府林啟在蒲場巷普慈寺舊址創辦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正式開學。此為杭州創辦近代教育的開始。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一日,林啟在西湖金沙港辦的蠶學館開學。此為我國最早的蠶桑學校,開浙江職業教育之先河。
創西泠印社
【創西泠印社】清光緒三十年(1904)九月十九日,丁仁等人在西湖孤山西泠橋畔發起創辦研究金石學術團體。社以地名,1913年成立"西泠印社",推吳昌碩為社長。
滬杭鐵路入城
【滬杭鐵路入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杭城清泰門內,鐵路貫城而入,拆城牆數十丈。此為杭州拆城牆之始。
立秋瑾墓
【立秋瑾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五日,辛亥革命烈士、"鑒湖女俠"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就義。1911年遵烈士生前遺願,葬遺體於西泠橋堍(岳飛墓東),傍建"秋社"。以後墓幾經遷徙。198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70周年),從西湖雞籠山遷秋瑾遺骸於西泠橋東堍(東南)梅花嶼頭,重建秋瑾墓。
魯迅與"木瓜之役"
【魯迅與"木瓜之役"】清宣統元年(1909)六月,魯迅自日本回國,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市高級中學)任教。11月10日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教師反對新任監督夏震武(外號木瓜),發生"木瓜之役",夏被迫辭職。這是清末轟動全省的教師風潮。
孫中山三臨白雲庵
【孫中山三臨白雲庵】清宣統二年(1910)九月的一個晚上,孫中山曾到西湖雷峰塔下的白雲庵(當時為浙江革命的秘密總機關)。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於1913年4月再次到白雲庵,題"明禪達義"匾額。在秋社題"巾幗英雄"。1916年夏,第三次來杭。
杭州光復
【杭州光復】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11月6日杭州"旗營"投降,杭州全城光復。1913年"旗營"歸公。7月22日開始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垣,建馬路,辟公園。杭州城牆、城門相繼拆除建路。
建城區馬路
【建城區馬路】1918年1月,建杭州城區馬路,自旗營沿薦橋街至城站一段,由佑聖觀沿館驛後、城頭巷至上板兒巷一段,先後動工。再計劃建環湖馬路,從錢塘門起環繞西湖蘇堤、白堤至靈隱止。
中共西湖會議
【中共西湖會議】1922年4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張國燾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會上討論了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前景。1922年8月29、30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舉行特別會議,史稱"西湖會議",決定有條件地接受共產國際代表關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的意見。
雷峰塔倒坍
【雷峰塔倒坍】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西湖雷峰塔倒坍。是日天氣晴朗,無風無雨,更無地震。1925年2月2日《京報副刊》載文說塔倒原因"實為塔基已被挖空"。雷峰塔遺址現為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錢塘江首建大橋
【錢塘江首建大橋】1934年8月8日,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負責設計建造的錢江大橋開工,至1937年9月26日落成,全橋長1453米。分引橋、正橋兩部分,正橋16孔,下層為鐵路橋,上層為公路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橋梁。
杭州淪陷
【杭州淪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大舉入侵,12月24日,日軍分三路進入杭州,杭州淪陷。至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後達8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4月下旬,杭州的國民黨官員紛紛潰逃,社會一片混亂。中共杭州地下市委提出"反破壞、反遷移,保衛城市建設,迎接大軍解放"。全市工人開展護廠運動。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杭州。5月2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40次到杭州
【毛澤東40次到杭州】從1953~1975年的22年間,毛澤東共40次到杭州。有一次整整住了7個月之久。在杭州寫的著名詩篇有《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著作有《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1963年春)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杭州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杭州誕生】1953年12月27日,毛澤東主席到杭州。在杭州期間,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全面疏浚西湖
【全面疏浚西湖】1949年5月前後,西湖污泥淤塞,湖床增高,湖水平均深度為0.55米,蓄水量僅300餘萬立方米,湖底遍生水草。湖西南部更見葑蕪。自1951年起開始全面浚湖,歷時8年,於1959年竣工。耗資454萬元,共挖淤泥720.88萬立方米。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米,最深處2.6米,蓄水量增至1000多萬立方米。以後由常設機構西湖水域管理處把疏浚西湖作為日常任務。
杭州城區跨江發展
【杭州城區跨江發展】199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錢塘江南岸蕭山市的浦沿鎮、長河鎮、西興鎮和餘杭市的三墩鎮、九堡鎮、下沙鄉劃入杭州,杭州城區得以跨江發展。此次區劃調整後,杭州市區面積由430平方公里擴大為683平方公里,杭州市政府在錢塘江南岸新設濱江區。
2. 東漢太學遺址在哪裡,是如何建立的
東漢太學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內城南郊,始建於公元29年,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0000餘人。175年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通,史稱熹平石經。至241年,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
3. 杭州是幾朝古都都是經歷了哪幾個朝代
杭州市兩朝古都,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專的美譽。屬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
(3)杭州太學遺址擴展閱讀:
杭州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之美譽。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種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杭州蠶桑、西湖龍井茶聞名全國。 全市森林面積1635.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77%。
國家一級陸生野生動物有10種,二級64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種,二級18種。礦產資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屬和金屬礦床。臨安、昌化出產的雞血石,為收藏石和印石中的珍品。
4. 簡述杭州歷史``
杭州歷史悠抄久,自秦時設縣治襲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趙構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軍進入杭州。同年,分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於此。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軍隊佔領,日本投降後被國民政府光復。1949年,解放軍進入杭州城,進而佔領浙江全境。
5. 杭州歷史簡介100字以內
杭州歷史簡介: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
(5)杭州太學遺址擴展閱讀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2022年亞運會在杭州舉辦。2018年1月,杭州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2017年,常住人口946.8萬人,城鎮化率76.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32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17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2844家。
杭州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之美譽。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種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杭州蠶桑、西湖龍井茶聞名全國。 全市森林面積1635.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77%。
國家一級陸生野生動物有10種,二級64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種,二級18種。礦產資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屬和金屬礦床。臨安、昌化出產的雞血石,為收藏石和印石中的珍品。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東臨杭州灣,與紹興市相接,西南與衢州市相接,北與湖州市、嘉興市毗鄰,西南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西北與安徽省宣城市交接。
6. 目前唯一保留最早的太學遺址位於哪裡
位於河南洛陽來的東漢源太學遺址是目前唯一保留最早的太學遺址
東漢太學遺址位於今偃師市佃庄鎮太學村(亦稱大郊村)附近。太學是我國古代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29),後屢加擴建,建武二十七年(51),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通過對太學遺址進行的勘察發掘,得知整個太學遺址可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僅東部面積就達3萬多平方米,在遺址內部,也發現有大面積的建築基址。
7. 杭州在歷史上各時期的所有叫法都有哪些
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元、明、清時期,仍稱杭州。已由全國的政治中心降為一省的省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滅宋後,於臨安設「杭州路」。明朝建立後,置浙江布政使司,轄境略與今浙江省同。杭州則改為府。清代改布政使司為行省。在明、清兩朝的五百多年中,一直以杭州府為浙江省的省城。
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杭州歷史概況
一、靈隱山下的古錢唐縣
1.歷史早期的杭州還是海潮出沒的沙洲
遠古時期,今杭州西湖以東地區,是一片潮汐出沒、土地斥鹵的茫茫海灘,在西湖西北廣闊的沖積平原上,則是原始居民棲息繁衍的地方。1935年,在杭州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的良渚,發現有約當公元前三千三百年到前二千二百五十年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從中發掘出斧、■、刀、戈、鐮、鏟、鏃等石器工具,以及壺、豆、盤、簋等造形規整、質地勻凈光澤的黑色陶器,考古學上稱它為「良渚文化」。以後,在良渚以西半山附近的水田畈遺址中,發現了碳化的稻穀凝塊,在比良渚更接近市區的老和山麓,解放前後又發現堆積有紅燒土、灰燼、獸骨燼和陶器殘片的五座灶基,以及大量石器、玉器①。以上的考古發現,反映了在距今五千年前後,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老和山麓及其迤西一帶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情況。
先秦時期,今杭州市區仍是海潮出沒的沙洲,當時屬於吳、越的領地。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滅越後,又成了楚國的屬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吳、越舊地設置了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漢會稽郡統轄二十六縣,其中之一的錢唐縣是杭州歷史上最早的建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南巡會稽時,「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浙江即錢塘江,由於當時西湖仍與江、海相通,和煙波浩淼的錢塘江連成一片,波濤洶涌,只好再溯江西行一百二十里到今富陽境內江面較狹處過渡去紹興。相傳在今寶石山下,還有「秦始皇纜船石」的遺跡,元人陶宗儀記載此事雲:「父老相傳雲,此石乃秦始皇系纜石。蓋是時皆浙江耳,初無西湖之名,始皇將登會稽,為風浪所阻,故泊舟此處」。又據傳說,今將台山為當年秦始皇因渡江而登山瞭望的地方,故名「秦望山」。以上說明秦時錢唐縣附近的浙江水面頗為遼闊。
關於錢唐縣的地理位置,最早見於記載的為南朝劉宋元嘉年間(424—453年)曾任錢唐縣令的劉道真所著《錢唐記》:「昔一境逼近江流,縣在靈隱山下,至今基址猶在」。其後,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亦雲:「浙江又東逕靈隱山。……山下有錢唐故縣,浙江逕其南」。他們所說的位於靈隱山下的錢唐廢址或錢唐故縣,當指六百多年前秦代初建縣的遺址。今西湖群山中並無名靈隱山者,但北高峰東南的靈隱寺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在劉道真撰寫的《錢唐記》之前,根據以山名寺的慣例,可以推斷其時靈隱山可能即今靈隱寺所在。又秦時武林灣(西湖的前身)深入今西湖以西,近北高峰東麓,這與縣治「在靈隱山下」,縣境「逼近江流」也是符合的。
西漢時,錢唐縣一度成為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所。漢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年),更上升為會稽郡治。王莽時(9—23年),更名泉亭縣。東漢光武時,又恢復錢唐故名。據《漢書·地理志》,會稽郡錢唐縣下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武林山指西湖群山,其時發源於西湖群山的諸水(武林水),入海而不入湖,可見西漢時期武林灣仍與海相通,杭州地區尚未成陸。
二、隋、唐時的杭州
1.隋代的杭州城與餘杭郡
隋初廢郡存州縣,開皇九年(589年)平陳,錢唐郡改州時,移置餘杭縣,因名杭州,杭州之名始見於此④,錢唐縣成為杭州的屬縣。次年(590年),又移居錢唐城。十一年(591年),隋文帝派楊素平定杭州楊寶英的叛亂後,「移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⑤,即由鳳凰山東麓逶迤而北。其范圍大約東至鹽橋河以西(今中山中路),西瀕西湖東岸(今湖濱路、南山路),北及錢唐門(今六公園附近)。城垣南北狹長,「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⑥,當時鑒於吳山逼臨江
滸,而隔其山於城外①,因而東牆在吳山地段呈向內凹進的弧形。
楊素築州城於柳浦後,錢唐從此成為地當交通要沖的大縣,並上升為州的治所,這也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州城。
隋煬帝即位後,復改州為郡。大業三年(607年),改杭州為餘杭郡,錢唐又成了餘杭郡的屬縣。隋煬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杭州成為江南運河的終點,東南交通的樞紐,其地位起了顯著的變化。所謂「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②,為日後杭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2.唐代杭州六井的開鑿與西湖的整治
唐太宋貞觀初(627年),杭州屬江南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改為江南東道。肅宗時(756—762年),在杭州設置了江東防禦使。唐末昭宗時(888—904年),又升杭州為大都督府。
唐時的杭州,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而開始繁榮。唐政府對杭州地區的水利建設極為重視。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在海鹽重築海塘六十二公里,以抗禦海潮對杭城的沖擊。代宗年間(762—779年),杭州刺史李泌為解決杭州因成陸未久,地近江海「水泉咸苦」,不宜飲用的困難,在城內開鑿六井:相國井(今解放路井亭橋西,因李泌後升任宰相,後人稱它為相國井)、西井(今延安路南口)、金牛井(在西井西北)、方井(俗稱四眼井,在金牛井西北)、白龜井(在今龍翔橋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在今小車橋附近)③。這六處水井,都不是穿地而成,而是用「開陰竇」的方法,即在涌金門至錢唐門之間,沿湖分置水閘,掘地為溝,用竹管引湖水入井。所謂「井」,也就是容積較大的地下蓄水池。因為井水引自西湖,西湖的水源出自山泉,水質很好,從而保證了城市居民的飲水需要,從此,「民足於水,井邑日富」①。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對李泌所修六井作了疏浚,並在錢塘門外石函橋附近(今少年宮一帶),修築了一條湖堤,以增加西湖蓄水,進一步保證了六井的水源。
六井的修建和西湖的整治,為城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杭州經濟日漸繁榮,人口也迅速增加。據《乾道臨安志》記載:「自陳置錢唐郡,隋廢郡為杭州,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唐貞觀中,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九;開元中,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在一百多年間,戶口增加了近五倍。當時城北武林門一帶,由於大運河的通航,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城東南的江干一帶,成為海外貿易的碼頭,江中海舶雲集,市區內商鋪眾多,所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①,儼然成為東南一大都市。到憲宗時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戶十萬,稅錢五十萬緡②,佔全國財政收入一千二百萬緡的二十四分之一。
三、吳越古都——西府城
五代十國時期,杭州成為錢鏐建立的吳越國的都城,加名「西府」,亦稱「西都」。自東漢末分置吳郡以後,錢塘江兩岸分屬兩個政區,西北岸屬吳郡,東南岸屬會稽郡;唐時始合並為江南道,其治所仍在蘇州,杭州始終地偏邊隅,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自吳越在此建都後,一躍而成為地佔兩浙十三州、一軍的東南地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使杭州歷史進入了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1.新夾城、羅城及子城的興築
早在唐末,錢鏐就對杭州舊城進行過兩次擴建。第一次是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築新夾城,環包氏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餘里,皆穿林架險而版築焉」③。因是依附舊城而修築,故名「新夾城」。夾城設城門六:朝天門(今吳山東麓中河西岸),炭橋新門(今中河豐樂橋西,舊炭橋之東)、鹽橋門(今中河鹽橋西)、北關門(今武林門外夾城巷)、涵水西關門(今凈慈寺舊雷峰塔下)和龍山門(今六和塔西)④。由此推斷,其城當起自吳山東麓,循今中河西岸向北,至天水橋附近折向西北至夾城巷,再折向西南經寶石山東麓,沿西湖東岸及南岸,南過虎跑山,止於六和塔。
第二次是唐昭宋景福二年(893年)、錢鏐「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萬余眾,新築羅城,自秦望山由夾城東亘江干,洎錢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①。錢湖即西湖;霍山在今少年宮後;范浦在今艮山門內莫衙營西口。新築羅城開有四門:竹車門(今望江門內望仙橋東南)、南土門(今薦橋門外清泰路建國路口)、北土門(舊菜市門外)和保德門(即范浦所在)。由此推斷,羅城只是在夾城基礎上的改建,即南起鳳凰山東接夾城,東北循今東河外建國路至今艮山門,折而西行,沿今環城北路至武林門,復折而南循今環城西路抵少年宮,仍與夾城相接。兩城合計十門,所謂「凡七十里」,亦指兩城之總長而言。兩城連接後,外形似腰鼓,因稱「腰鼓城」②。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錢鏐建立吳越國。其時杭州陸地面積又有所擴展,吳山東南「沙漲一十五里」③。為防止江潮沖擊,錢鏐於開平四年(910年)建立了一條從艮山門到六和塔長達百里的「錢氏捍海石塘」。石塘附近,「悉起台榭,廣郡郭周三十里」④。即展築東南城垣,新建通江、候潮二門⑤。候潮門即今址,通江門在候潮門與望江門之間⑥。
錢鏐立國之初,又以鳳凰山下隋、唐州城為基礎,建造「子城」,作為皇宮所在地。設南、北兩門,南邊是通越門(在今南星橋西北鳳凰山東麓),北邊是雙門(即今鳳山門)。宮門「皆金鋪鐵葉」,富麗堂皇⑦。至此,吳越都城內有子城,外有夾城和羅城,城分三重,規模備極宏偉。
2.西湖風景區的修整
錢鏐對杭州西湖的治理也不遺餘力。他為了疏浚西湖,特建立了一千人的稱為「撩淺軍」的專職浚湖隊;在從事疏竣工作的同時,又採用與六井同樣的方法,在城內新挖「涌金池」三處,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用水的需要。
吳越時期,還著意對西湖風景區的修整。當時佛教盛行,在南方十國中,「寺塔之建,吳越武肅(錢鏐)倍於九國」①,這些佛寺都分布於杭州內外及湖山之間,除對東晉的靈隱寺作了大規模的擴建外,新建寺廟達三百六十餘所,今昭慶寺和凈慈寺兩大名剎,以及西關外的雷峰塔,月輪山的六和塔,閘江的白塔和寶石山的保俶塔等四大名塔,都始建於吳越。保存至今的有靈隱寺的石塔、經幢,梵天寺的經幢,閘口的白塔和慈雲嶺、煙霞洞石窟的雕像等,都是吳越的遺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3.工商業的繁榮
錢鏐在修建捍海石塘的同時,還完成了兩項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一是在茅山河入錢塘江口修建龍山、浙江二閘,以阻遏咸潮的倒灌,使連接茅山河與大運河相通的鹽橋河,免除了潮汐的干擾,既保障了大運河的順利通航,又避免了咸潮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其二是鑿平了錢塘江中叫做羅剎石的石灘,使船舶能夠安全航行,促進了海運的發展。當時吳越與日本、高麗、大食等國都有通商往來,江上「舟楫輻輳,望之不見其首尾」②。吳越統治者特設「博易務」專門管理對外貿易。
在手工業方面,杭州的絲織業、瓷器業、雕版印刷業也很發達。歐陽修稱頌吳越首都杭州的盛況說:「今其民幸富足安樂。又其習俗工巧,邑屋華麗,蓋十萬余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海舶,出入於江濤浩渺、煙雲香靄之間,可謂盛矣」③。全城十萬余家,倘以每家五口計,人口也在五十萬以上。
四、南宋都城——臨安府
北宋統一後,杭州為兩浙路治所,已成為「東南第一州」。宋時對西湖曾進行過多次疏浚,特別是哲宗元佑年間(1085—1093年)蘇軾任杭州知州時,對西湖所作的一次大規模疏浚工程。這次工程,在清除占湖面二分之一的私圍葑田時,將疏浚出來的大量葑泥堆積成一條從南到北、橫貫湖面長達五里的長堤,又於其上建石橋六座以流通湖水,這就是有名的「蘇堤」。在疏浚西湖的同時,蘇軾一面建築閘堰於運河與西湖之間,使運河專受湖水,隔絕江潮,保證漕運的暢通;一面擘劃用瓦管代替竹管引湖水入城區的六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給水條件。
宋室南渡後,建都於杭州,改稱臨安府。杭州從此成為南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開始,南宋政府在吳越國都的基礎上擴建宮城及其東南的外城。
1.城垣宮闕的擴建
(1)宮城 又稱「大內」或「皇城」,位於鳳凰山麓,北起鳳山門,南到錢塘江邊,東止候潮門,西至萬松嶺,城周約九華里,乃就吳越「子城」改建。宮城四面各有一門,南門改吳越通越門為麗正門,北門改吳越雙門為和寧門,另增闢東華、西華二門。麗正門是宮殿的大門,有三重門,每重「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①。門上還築有御樓,門外兩旁排紅杈子,戒備森嚴。北面的和寧門也有三門,其壯麗略同。
宮城內有「大殿三十座,室三十三,閣十三,齋四,樓七,台六,亭十九」②。與麗正門相對的是庄嚴宏偉、富麗堂皇的文德殿,俗稱金鑾殿,是禁城內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用漢白玉砌成的殿基即高達二丈多。殿高約十丈,正中在高約六至七尺的平台上,設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為蟠龍金柱,座頂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龍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整個裝飾顯示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是皇帝「外朝」舉行重大典禮的所在。
文德殿後面是垂拱殿。殿有五間十二架,長六丈,寬八丈四尺,是皇帝「內朝」日常接見群臣商討國家大事的地方。垂拱殿後面是皇帝、後妃、太子生活起居的內廷,有皇帝就寢、用膳的福寧殿、勤政殿等宮殿。宮城內除了這些華麗的宮殿外,還有專供皇室享用的御花園——後苑。苑內有模仿西湖景緻精心建築的人造小西湖,假山飛泉,亭台樓閣,美不勝收。
(2)外城 又名「羅城」。基本上是吳越西府城的規模,只是在東南部略有擴展,西北部稍有緊縮,成了內跨吳山,北到武林門,東南靠錢塘江,西瀕西湖的氣勢宏偉的大城。城牆高三丈,寬丈余。共有城門十三座:東七門,北起為艮山門(今艮山門西南東河西岸)、東青門(一名菜市門,今東青巷南口)、崇新門(一名薦橋門,今城頭巷北口)、新開門(一名草橋門,今望江門內竹椅子巷北口)、保安門(為吳越通江門)、候潮門(即今址)和便門(今候潮門南);西四門,南起為錢湖門(今清波門南雲居山上)、清波門(即今址)、豐豫門(今涌金門)和錢塘門(今教場路西口);南有嘉會門(今南星橋北);北有餘杭門(今武林門)。此外,還有北水門、南水門、保安水門、天宗水門和餘杭水門等五座水門①。
十三門中的艮山門、東青門、便門建有瓮城,其餘各門均修有城樓,尤以嘉會門城樓「絢麗為諸門冠」,每年皇帝「南郊」(冬至日祭天)時的御車即由此門進出。城外繞有寬達十丈的護城河,亦稱城濠(即今東河)。河岸種植楊柳,禁人往來。
2.臨安城的空前繁榮
臨安城有一條縱貫南北由石板鋪成的御街,亦稱天街。它北起中正橋(俗稱斜橋),南到正陽門(即鳳山門),長一萬三千五百餘尺。街中心是專供皇帝用的御道,兩旁是用磚石砌成的河道。河裡種植荷花,岸邊植桃、李、梨、杏,春夏之間,如綉如畫。河道外邊是供市民行走的走廊。街道如此布局,也顯示了封建帝王的唯我獨尊。
羅城內外有八十餘坊,但坊牆早已拆毀,坊制名存實亡,政府另在坊之上分成十三廂以加強對市民的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臨安城內造船、陶瓷、紡織、印刷、造紙等手工業,都建立了大規模的作坊。專業性的集市和商行遍布於城內外,「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①,天街兩邊也店鋪林立,「無一家不買賣者」②,由於坊制、市制的破壞與夜禁的鬆弛,城內還出現了夜市,「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鍾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③。城北運河中,來自江、淮的河舟,檣櫓相接,晝夜不舍;城南江干一帶來往於台州、溫州、福州、泉州以及遠航日本、朝鮮和南洋各國的海舶雲集,桅檣林立,臨安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都市。
南宋初期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年),臨安人口為「戶二十六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十五萬二千五百零七」④,到南宋末年咸淳年間(1265—1274年),已增至「戶三十九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萬七百六十」⑤,這是臨安府九縣的戶口總數。杭州城「為行都二百餘年,戶口蕃盛,商賈買賣者,十倍於昔」⑥。城市的服務行業茶坊、酒肆、食店等遍布於大街小巷。供市民娛樂的場所「瓦市」,在城內外達二十處之多,在今眾安橋南的規模最大的北瓦,有十三座「勾欄」,分別演出各種雜劇、雜技、相撲、傀儡戲、說書、講史等,晝夜不輟。
南宋的臨安還是全國文化中心。雕版印刷業為全國之冠,杭刻書籍成為我國宋版書的精華。南宋最高學府——太學設在紀家橋附近,規模最為宏闊。它與武學,宗學合稱為「三學」。此外還有算學、書學、醫學等專門學校,以及臨安府學和錢塘、仁和二縣的縣學。在這些學校之下,還有為數眾多的「鄉校、家塾、舍館、書會,每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①。可見其教育事業的普及。
西湖經過唐宋以來的疏浚和整治,到了南宋時,其繁華已達於極點。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等所謂「西湖十景」,即在此時形成。南宋統治者為了滿足其窮奢極侈的享受,先後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壺等御花園,遍布於西湖之上及其周圍,正是「自六蜚(皇帝車駕)駐蹕,日益繁艷湖上;屋宇連接,不減城中。有為詩曰:『一色樓台三十里,不知何處覓孤山』,其盛可想矣」②。
五、元、明、清時期的杭州
元、明、清時期,杭州由全國的政治中心降為一省的省會,同南宋相比,已大為遜色;但杭州的經濟繼續有所發展,仍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
1.元代的「杭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滅宋後,於臨安設「杭州路」,為江浙行省的省會治所,管轄三十路、一府、二州,包括今浙江、福建二省和上海市全境,江蘇、安徽二省長江以南,及江西東北隅地。
元軍進入杭州時,一代名城,遭到空前的洗劫。元朝統治者為加強控制,強令各地拆毀城牆,杭州城牆亦在此時被毀。他們還鑒於南宋統治者佚樂湖山導致亡國的前車之鑒,對西湖廢而不治湖區陸續被地主豪強支割圍墾。「葑草侵塞,湖面如野陂然」①;城內諸河也因年久失修與江湖隔絕,以致西湖湮塞,城市蕭條。改為寺院的故宮,以後也遭火災,成為廢墟。繁華蓋世的杭州城,至此大為衰落。
但是,由於京杭大運河的通航,處於運河終點的杭州,其商業又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前代留下的城市布局和優美的湖山勝景,仍不失其原有的光輝。當十三世紀末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時,仍盛贊杭州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在其《行記》中,記載:「此城有十二種職業,各業有一萬二千戶,每戶至少有十人,中有若干戶多至二十人、四十人不等」。並雲:「此城有大街一百六十條,每街有房屋一萬」;「城市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無數」②,工商業極為繁榮。
元末張士誠起義,據有杭州,於至元十九年(1359年)築城,因城東商業區發展,居民日趨稠密,乃自艮山門至崇新門,向東拓展三里,絡原城河(今東河)於城內,使東垣伸展至今環城東路及江城路;又廢棄原皇城,自候潮門以西縮入二里,截鳳凰山於外,使南垣後退至今鳳山門。其城門仍為十三:東五門,保留艮山、候潮二門,去保安門及便門,改東青門為慶春門,崇新門為清泰門,新開門為永昌門;南改嘉會門為和寧門;西四門仍保留不變;北增天宗門、北新門於餘杭、艮山二門之間。
2.明、清的「杭州府」
明朝建立後,廢除元代的「江浙行中書省」,改置浙江布政使司,轄境略與今浙江省同。杭州則改為府。清代改布政使司為行省。在明、清兩朝的五百多年中,一直以杭州府為浙江省的省城。
明代杭州府城牆,在元末張士誠重建城牆的基礎上,續有修繕,城門由原來的十三座改為十座,南改和寧門為鳳山;西改豐豫門為涌金,廢錢湖門;北改餘杭門為武林,廢天宗、北新二門。清康熙五年(1666年),又改永昌門為望江門。此十城門的名稱,沿襲至今未變。
明初社會相對穩定,明政府又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杭州的城市經濟得到了發展。明政府在杭州今紅門局附近,設立官營機房與織造局。城北近西湖的張紗衙一帶①,是私營紡織業作坊的集中地,所產紡織品種類繁多,遠銷國內外。明中葉前後,杭州已成為國內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之一,絲織業中的工場手工業,也首先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清代前期,杭州絲織業繼續有所發展。「杭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②。
明代中葉以後,杭州的商業也很發達,到萬曆年間(1573—1620年),原先「草深尺余」的市井委巷,以及「狐兔為群」的近郊僻地,也已「民居櫛比,雞犬相聞,極為繁庶」了③,城內大街小巷,商店林立,杭州又逐漸恢復了舊日的繁華景象。
明、清兩代對西湖都採取過整治措施,特別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楊孟瑛,費銀二萬余兩,投入民工數千人,用了近半年的時間,疏浚湖中田盪三千四百多畝,將蘇堤增高至二丈,加寬至五丈三尺,使西湖湖面基本上恢復了唐、宋時周圍三十里的舊觀④。清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來杭州巡遊,在風景區樹碑題字,地方官府也就更加註意葺治。其中最大的一次工程是雍正二年(1724年)浙江巡撫李衛及浙江鹽驛道副使王鈞,費銀三萬七千餘兩,歷時近兩年,對里湖及外湖三千一百多畝淤淺、葑灘的疏浚,使西湖能繼續保持其原有的風光。
清順治七年(1650年),在杭州西城緊連西湖地區,建立八旗兵的營房「旗營」60000303_0559_0①,其范圍東起今中山中路,北靠法院路,南至開元路,西傍湖濱公園。在這片土地的北、東、南三面築起一道高一丈九尺,厚六尺,全長八、九里的大圍牆,自西北起環牆開了承乾、拱
辰、平海、迎紫、延齡五門,後拓展營地時又圈入錢塘門,成為六門。辛亥革命後,旗營及其圍牆被拆毀,原址已變成杭州的商業區,至今這一帶仍被杭州人稱為「旗下」。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向日本開放杭州為商埠。次年九月,日本帝國主義在杭州拱宸橋一帶設立租界,同年十一月,英、美等國也相繼設立租界。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和西湖的治理,面貌已煥然一新,根據杭州市和西湖的全面規劃,它將被逐步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旅遊城市。
秦始皇過錢唐
【秦始皇過錢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設會稽郡,置錢唐、餘杭、富春、海鹽(今海寧)4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8. 杭州古代叫什麼
杭州:
周朝之時禹至此造舟以渡,故此越人稱為禹杭。
秦時稱為錢塘。
西漢時曾將錢塘改為泉亭縣,到東漢時又復為錢唐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為吳國的吳興郡。
隋朝時廢郡為州,杭州這個稱呼第一出現。
唐時先為杭州郡,後又改為餘杭郡,因避國號諱,故改「錢唐」為「錢塘」。
五代十國時期為吳越國國都,當時稱為西府或西都。
(8)杭州太學遺址擴展閱讀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2022年亞運會將在杭州舉辦。2018年1月,杭州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