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坡古猿人遺址
① 龍骨坡古猿人遺址的質疑求證
龍骨坡古猿人遺址佔地約700平方米,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內外一些學者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巫山人的年代是否可靠;二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發掘出土的石器太少,不足以支撐長江流域可能是人類起源地的結論。
對於第一個質疑,中國專家運用不同的檢測方法,都證明巫山人化石距今約204萬年。對巫山人年代一直持懷疑態度的美國依阿華大學人類學系石漢教授,與另外4位境外學者於1992年夏親自到遺址現場采樣,測定結果也證明了上述結論。
1984年至1985年的考古,只發現了兩塊石器。「為什麼一個遺址只有兩塊石器?」這是國內外專家關注的焦點。黃萬波教授解釋說,以前主要是想尋找化石和大的石器,忽略了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研究,所以發掘方法比較粗糙。1997年至1998年,黃萬波教授帶著考古隊再次來到這里,並找到了20多塊較大的石器。
「但這還不能說明問題,作為人類生存的環境,應該有人活動的痕跡,比如說打造石器時留下的碎石片等。」黃萬波說。來此進行第三次發掘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些痕跡。
「巫山人」是不是人類始祖
「我們這次發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明確的地層單元中找到更多的石器,從質和量兩個方面說明龍骨坡文化的性質。」考古隊隊長侯嚴梅博士說。從動物化石大面積堆積的形狀和一些被破碎過的痕跡分析,當時這些動物都是被獵殺,並被搬運過。黃萬波教授又從變質石灰石中找到了20多塊較大的舊石器。這些石器,都有被磨損和使用過的痕跡。考古專家們稱,這些發現,極有可能證明三峽地區是地球上早期人類的發源地之一。
黃萬波教授是國際第四紀委員會亞太地區地層分會委員。他說,龍骨坡遺址所以能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強烈關注,是因為它具有四個方面的價值:第一,地層保存完好且層次清楚,其中有三個地質單元可以作為華南更新世早期的標准剖面進行比較研究;第二,遺址中發現的動物群有120種,其中哺乳動物化石116種,是目前中國第四紀化石地點中化石種類最多的一個點,而且絕大多數動物如乳齒象、爪蹄獸、劍齒虎等早已滅絕;第三,經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和美國、加拿大等國專家測定,龍骨坡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至248萬年;第四,靈長類化石種類繁多,有人類化石、巨猿化石、狒狒化石和獼猴化石等。在中國境內,同一地質環境之中發現如此眾多的靈長類化石是很少見的。
法國舊石器考古專家博伊達教授十分看好龍骨坡遺址的前景。他認為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將證明,這是東亞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不管未來如何,巫山人化石的出土,已經填補了我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龍骨坡遺址,已經顯現了其在人類起源和長江及三峽河谷發育史研究上極高的科學價值。
② 巫山猿人的發現有什麼重要價值
在龍骨坡化石復點的「巫山老母」制和「巫山少女」兩件人類化石,其絕對年代,經古地磁、ESR和氨基酸等三種方法測定,距今有180萬年至240萬年了。它們代表了中華大地迄今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和最原始的文化,那就是龍骨坡史前文化。「巫山猿人」是已經發現的我國、乃至東亞最早的古人類,其化石揭示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填補了我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和三峽河谷的發育史,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③ 我國原始社會古村落遺址有哪些
我國的原始社會遺址如下:
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四川巫山龍骨坡(前200萬年)
安徽繁昌人字洞(前200萬年)
山西芮城西侯渡(前180萬年)
雲南楚雄元謀人(前170萬年)
河北陽原小長梁、東谷蛇(前100萬年)
四川古藺石屏野貓洞
以上,在地質學上屬更新世早期。
陝西藍田人(前100萬年)
南京市郊區「南京人」(前六十二萬年至五十八萬年)
北京周口店人(前505萬年)
山西芮城河
河南南召雲陽
河北鄖縣梅鋪
大冶石龍頭
安徽和縣陶店
貴族黔西觀音洞
遼寧營口金牛山
本溪廟後山
以上地質年代屬更新世中期(前五十萬年至三十萬年左右)。其中最著名的是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特徵:以打制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過著採集和狩獵生活。
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
廣東陽春獨石子
遼寧營口金牛山人(從猿人到早期智人過渡)
陝西大荔甜水溝人(從猿人到早期智人過渡)
山西襄汾丁村(從猿人到早期智人過渡)
山西陽高許家窖人(從猿人到早期智人過渡)
廣東曲江馬壩人(典型的早期智人)
貴州相梓岩灰洞
湖北長陽下丁家(典型的早期智人)
遼寧喀左鴿子洞
四川資陽縣黃鱔溪
雲南富源大河鄉茨托村(早期智人)
以上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距今約十萬年前)。
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雲南麗江木家橋人
黑龍江呼瑪十八站
吉林安圖明月鎮人
內蒙烏審旗薩拉烏蘇沿岸
寧夏寧武水洞溝
山東新泰鳥珠台新泰人
山西朔縣峙峪
貴州普定穿洞人
河南安陽小南海
河北陽原虎頭梁
安徽泗洪下草灣人
山西沁水下川
內蒙呼和浩特大窯
四川漢源富林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
廣西柳江通天岩
青海可可西里
西藏定日蘇熱、申扎雄梅
台灣台南左鎮、台東長濱
以上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開始,距今前三萬至一萬年,同屬晚期智人。
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期遺址
陝西大荔沙苑
河南許昌靈井
山西懷仁鵝毛口
山西沁水下川
封開黃岩洞
江西萬年仙人洞
廣西南寧豹子頭
哈爾濱顧鄉屯
滿洲里扎賚諾爾
廣西武鳴
洞庭湖區人工培植水稻遺址
湖南城頭山古城遺址及水稻田、祭壇遺址
以上地質上屬全新世,距今前一萬年至七八千年。北方新石器時代遺址(前六千年至二千年)
磁山、裴李崗文化遺址(武安西和新鄭西北)遍布武安以南和河南中部(前六千年至五千年)
北辛庄、大汶口文化遺址(前五千四百年至二千五百年)。在山東滕縣東南和泰安縣南,其文化遺存的堆積可分為三期,後期約為公元前4550至4350年間,與磁山文化基本是同一時期。前二千五百年以後,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遺址(前六千年左右),在陝西華縣。
大地灣文化遺址(前五千八百年至五千四百年),在甘肅秦安縣。分布在渭水流域及漢水上游。
以上均早於仰韶文化,在上述幾處遺址中已發現了穀物,人們已掌握了種植、飼養、漁獵,制陶術及編織技術,早於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遺址(前五千年至三千年)屬黃帝族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跡,地區較廣泛,代表性較強,是考古學上的重要時期。
仰韶在河南澠池。以此為代表的文化遺址遍布於豫、陝、晉、冀等省以及東至魯西北,北至河套,西至寧夏隴西,南至鄂西北,分為半坡(西安)、廟底溝(三門峽)、西壬村(山西芮城)、王灣(洛陽)、大河村(鄭州)、後崗、大司空樹(安陽)等類型。
其中:後崗文化下層屬炎帝族文化,上層為小屯文化,屬商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村古城遺址(約四五千年前)
馬家窖文化遺址(前3300-2050年)
馬家窯在甘肅臨洮,以此為代表,包括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種類型。主要分布於東起甘肅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廓和青海河湟地區,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個分支,又名甘肅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遺址(前2900-1900年)屬夏文化。
以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為代表,分布於山東、蘇北、皖北、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及遼東半島南端、鄂西北、河套東北隅等地。分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以安陽後崗為代表的河南龍山,以城子崖、日照為代表的山西龍山文化(典型的龍山文化),以長安客省庄為代表的陝西龍山文化,以襄汾陶寺為代表的陶寺型龍山文化五種類型
齊家文化遺址(前二千年左右)
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為代表,分布於東起甘肅涇渭,西抵青海河、湟,南至甘南白龍江流域,北入內蒙阿拉善。上承馬家窯文化,晚期進入青銅時代早期,約與中原夏朝同時。
紅山文化遺址(前3500年左右)
以內蒙赤峰市東北紅山後遺址為代表,分布於內蒙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相對時間與中原仰韶文化大致相當。
南方新石器時代遺址(前五千年至二千年)
青蓮崗(江蘇淮安東北),青蓮崗遺址在江蘇淮安東北,北陰陽營文化(南京市南大校內)(前五千四百年至三千年),以此為代表廣泛分布在江蘇淮河下游和寧鎮地區以及安徽東南部。
西藏昌都卡若和拉薩市北郊曲貢村遺址(前五千五至四千年)。
四川廣漢月亮灣三星堆古蜀國文化遺址(還在發掘中)(前三千年至一千年)
江川李家山、昆明晉寧石寨山戰國,西漢時期古滇文化遺址(前二百年左右)
昆明官渡區羊甫頭戰國時期滇王國文化遺址(正在發掘中)(前五百年左右)
大溪文化(前四千四百年至三千三百年)
以四川巫山大溪遺址為代表分布於東至湖北江陵、公安,南至湖南澧水流域,洞庭湖北岸,北抵漢水中游等地。
屈家嶺文化(前三千五百年至前二千六百年)
以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為代表,分布於湖北江漢平原至河南南陽盆地。
河姆渡文化(前五千年至前三千三百年)
以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分布於寧波紹興平原的東部,越海東達舟山群島。
馬家濱、崧澤文化(前五千年至四千年)
以浙江嘉興馬家濱遺址為代表,分布於錢塘江以北,西北至常州一帶太湖流域。舊稱江南青蓮崗文化。後發展為上海青浦縣東的崧澤文化,其後,又發展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前三千三百年至二千三百年)
以浙江餘杭良渚鎮遺址為代表,分布於太湖流域及寧波、紹興平原西部,舊稱杭州灣龍山文化。
其他原始文化:
普遍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以南,越海至台灣、海南島。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起,延續時間較長,各地文化面貌亦各不相同。
④ 巫山猿人遺址龍骨坡山體是由什麼構成的
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坐落在長江巫峽南岸,是一個恰好位於北緯30度上的小山村,它距離長江邊50千米,海拔在800米左右。龍骨坡是由石灰岩構成的山體,南坡有一巨大裂隙,稱為「龍洞」。北側與洞外溝谷相通,南側伸向石灰岩內部,其中堆積大量的角礫、礫石、砂質黏土和黏土,堆積物由鈣質膠結。
⑤ 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猿人化石
「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發掘出一段帶有2顆臼齒的殘破能人左側下頜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跡的骨片。1986年又發掘出3枚門齒和一段帶有2個牙齒的下牙床化石。
經學者研究,龍骨坡遺址出土的遺物代表了一種能人的新亞種,後被定名為「能人巫山亞種」(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稱之為「巫山人」,距今約201~204萬年。
(5)龍骨坡古猿人遺址擴展閱讀:
關於「巫山人」的爭議:
雲南元謀人距今170萬年,被公認為是我國境內最早出現的人類,然而專家卻對此提出疑問。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帶領的中法考古隊,日前在重慶巫山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現場的考古工作中,發現了距今200多萬年前的古老石器,該結果顯示,「巫山人」距今200多萬年,比元謀人還早30多萬年。
由於化石材料的缺失,巫山人是人是猿尚有巨大的爭議,著名古生物學家吳新智就不同意其為人類的說法,國際古生物學界對巫山人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態度。此次出土的大量有清楚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以及大量的古人類生活遺跡可以進一步考證出,200多萬年前,「巫山人」已經產生了文化。
文化是區別「是人還是猿」的重要標准。所以,「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比雲南元謀人還早30萬年。
⑥ 龍骨坡古猿人遺址的考古發掘
1985年10月13日13時許來,一段古人類下自頜骨化石在此出土。這段化石包括一段左側下牙床和一個上內側門齒,牙床上帶有兩顆臼齒。研究顯示,化石的時代超出了周口店北京人和印度尼西亞桑吉根標本下限而接近東非上新世——更新世人的下限,同東非早更新世能人處在同一進化水平上。
1997年,考古隊在第二次發掘中又發現了距今200萬年的「有清楚的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不僅證明三峽地區曾經經歷了連續2000年的火山爆發,而且發現了140萬年——200萬年前的蝴蝶猿人和智人化石。
自20世紀50年代在東非大量出土距今200—400萬年前屬於早期人類的化石後,非洲已被普遍認為是人類起源的首選地。更多的西方學者也認定中國不可能是人類起源地。
龍骨坡的考古發現,迅速在世界考古界引起轟動。
⑦ 龍骨坡遺址的爭論
巫山龍骨坡下頜骨引發人猿之爭
在1985年巫山龍骨坡下頜骨化石被發現後,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到底是人還是猿?年代判斷是否准確?為什麼龍骨坡遺址發現的石器那麼少?種種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科學家。
巫山龍骨坡遺址已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掘:1985年~1988年,1997年~1999年,2003年~2006年。20多年過去了,經過三期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這些問題找到答案了嗎?
1984年,黃萬波等在巫山廟宇鎮龍洞東側的一面山坡地採集到了劍齒虎、乳齒象、爪蹄獸等絕滅動物的化石。他們由此判斷,這里曾經生活著一個非常古老的動物群,年代至少超過100萬年,這就是現在的巫山縣龍骨坡。從1985年到1988年的4年間,黃萬波等在這里發掘獲得了一段下頜骨化石(上面帶兩顆牙齒)、兩件石器(安山岩製成的砍砸器和石英岩石錘)和包括巨猿、大熊貓等在內的116種哺乳動物化石。
專家們通過古地磁和電子自旋共振(ESR)測年法測定了龍骨坡遺址的年代。古地磁測量用的樣品為土樣,分別采自1層~22層,測得結果為180萬年~240萬年,人化石所在層位是第8層,其年代為距今204萬年;電子自旋共振法採用的樣品為動物的牙齒,樣品分別采自2~3層、4層、5層,測得這3個樣品的平均年代為173萬年。下頜骨化石出土於7~8水平層,因此,電子自旋共振法推測其年代應該遠遠早於173萬年。1991年,黃萬波將研究成果匯集到《巫山猿人》一書。
此後不久,美國艾奧瓦大學古人類學家石漢致信黃萬波認為下頜骨化石年代太早,不可信。於是,黃萬波去信邀請石漢訪華,兩人1992年同去龍骨坡,按照自上而下的層序採集測年樣品,帶回美國進行ESR測年。1994年測年結果出來了,龍骨坡4~5水平層年代為距今102萬年前,巫山猿人位於第8水平層,其年代必定更早。於是,黃萬波等在1995年的英國《自然》雜志(第378卷,275頁~278頁)上發表了《亞洲的早期人類化石及其石器製品》一文,報道了他們的發現。但是,由於下頜骨化石比較殘破,對其分類在學術界有分歧;也有學者認為,發現的石器只有兩件,數量少,有待今後發現更多的材料。
在國內外專家的質疑聲中,1997年~1999年,黃萬波等再次來到龍骨坡。這次除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外,又發現了20餘件以石灰岩為原料打制的大型石器。2003年~2006年,中法聯合考察隊在龍骨坡進行了第三次發掘,除發現重要的巨猿等哺乳動物化石外,又發現了數百件以變質灰岩為主的石器。由於改變了發掘方法,考古人員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在地層剖面上揭示了23個不同時代的居住面,發現了若干件石器與象、牛、鹿、麂等多種食草動物化石肢骨出現在同一層位的情況,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這么多大型動物的前後肢骨與數件石器堆積在一起,排除水流分選作用和其他非人為因素,究竟意味著什麼?反映出了何種埋藏環境? 「唯一的解釋就是有思維的食肉動物所為。」黃萬波說,「發現了23個文化層,就是說這種食肉動物在龍骨坡生活了很長時間。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種食肉動物究竟是什麼?」
是人,還是古猿?
「通過23年在龍骨坡的考古研究,龍骨坡文化找到了。」黃萬波說。
黃萬波解釋道,古猿與人的區別有兩點:一是形態,兩者有顯著差別,但是在某些方面模稜兩可;二是文化,因為文化是基石。光說形態,不考慮文化的話,不可能把現代人的起源討論清楚,因為證據不足,亦難令人信服。1960年,考古學家喬納森在東非大裂谷發現了能人頭骨,信息傳出後,不少人依其形態比較,認為能人不是人而是猿。隨後,他們在能人化石的同一層發現了大量石器,從而為人與猿之爭畫上了句號。
人和猿的區別標准,就是是否產生了自己的文化。這是黃萬波對那段下頜骨化石的判斷。
其實,在《亞洲的早期人類化石及其石器製品》發表後不久,就有人對此提出質疑。1996年的英國《自然》雜志(第381卷,202頁)上發表了Schwartz和Tattersall的題為《誰的牙齒》的文章,通過形態比較,他們發現龍骨坡化石的下第一臼齒明顯小於在東南亞發現的類似牙齒化石。200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新智院士在《人類學學報》(第19卷,第1期)上發表了題為《巫山龍骨坡似人下頜屬於猿類》的文章。吳新智的結論是:「就已有的標本所提供的證據而言,它屬於猿類已是沒有疑義的了。」
吳新智簡要地介紹了他的主要判斷依據。
首先,古猿和人的第二前臼齒和第一前臼齒的接觸面的位置不同,非洲和亞洲很多標本都有明確的表現。人的第一前臼齒在第二前臼齒的正前方,第二前臼齒上與第一前臼齒接觸所產生的小的接觸面在牙齒前面的中部,而古猿的第二前臼齒上的接觸面向舌側偏移。這是區分人和猿十分重要的特徵,龍骨坡化石恰恰表現出了猿的特徵而不是人的特徵。
二是東非能人和喬治亞170萬年前人類下第二前臼齒標本的跟座長度都大約相當於齒冠長度的1/3,沒有多大的變異范圍,而龍骨坡化石卻比它們大一倍。另一方面,龍骨坡標本的這個特徵卻與祿豐古猿比較接近。還有,龍骨坡下頜骨化石的厚度比同時代的非洲的人類化石要薄得多,其間差距很大。
吳新智說:「如上所述,龍骨坡標本具有這些與人不同而與猿相近的特徵。這段下頜骨屬於人,屬於古猿,不是觀點的不同,是對錯的問題。根據形態來判斷是非常客觀的,龍骨坡的下頜骨標本已經足以作為證據,判斷它屬於猿。」
黃萬波表示希望能夠繼續龍骨坡遺址的第四階段的發掘,期待著更多的新發現和新的研究成果,來最終解開謎團。
⑧ 重慶目前最早的人類遺跡發現於哪個縣
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昨天,在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中國人祖先起源於長江三峽在此之前,史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單一起源於東非大裂谷,而後遷徙到世界各地,而我們中國人的祖先「東亞型人」則是幾十萬年前才來到中國的。而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黃萬波為首的科研人員歷時20多年所做的一項研究則推翻了這一著名論斷。1985年,黃萬波等人在重慶龍骨坡發現了一段左側下牙床和一個內側門齒,經過北京大學考古系陳鐵梅等人用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定,牙齒化石時間為204萬年。他們的研究表明:中國人的祖先——「東亞型人」,其發祥地位於長江三峽地區的重慶巫山龍骨坡。自此,人類的起源歷史可以上溯到204萬年以前,這論證了「東亞人起源於長江三峽」的學說。「巫山人」比「元謀人」還早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寫著:「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是中國最早的人類。」如今這一說法在科學家的研究下有待修改,因為在巫山龍骨坡發現的「巫山人」在204萬年以前,比元謀人還早了30萬年。這不但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而且將中國的史前文化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這說明204萬年以前,中華大地上就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而龍骨坡文化則成為中國遠古歷史的第一篇。「北京人」祖籍不在北京從1984年開始,黃萬波等人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多達五處的人類化石遺址,其時代涵蓋了200萬年至5000年前。「如果把我國採集到的古人類化石匯集到一起,就會發現長江流域發現的人類化石地點最多,佔了總數的86%,而長江流域以外的一些地點,如北京人、藍田人等,其原籍也不在北方,而是隨著自然環境的變暖和生活半徑的擴大,一支越過秦嶺抵達藍田,另一支則沿著東部平原遷移到了華北的北京,成為了『北京人』。」黃萬波告訴記者,過去學界普遍認為「東亞型人」是幾十萬年前變成「人」之後才從非洲來到東亞的,而「巫山人」的發現則至少說明早在200萬年前甚至更遠,東亞就來了一批「猿人」,「因為那時『猿』的特徵還比較明顯,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從『猿』變成『人』這一重大轉變是在中國大地上完成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人類單純起源於非洲的說法。」這項結論證明北非型人和東亞型人各為古猿的一支,各自演化成為現代人,從而改變了人類走出非洲後遷徙的模式,改寫了科學界對人類演化史的定論,進一步支持「人類多地起源」的學說。
⑨ 列舉我國現存的古遺跡
大明宮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唐朝的國家象徵,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毀於唐末。面積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宮的4.5倍大。唐大明宮是東方園林宮殿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並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
天壇
圓明園
⑩ 巫山猿人遺址被譽為什麼
巫山猿人來遺址位於我國三峽自腹地的重慶巫山縣龍坪村龍洞堡西坡龍骨坡,這里除了發現的兩件古人類化石外,還發現了一批石製品和120種古脊椎動物,其中哺乳動物化石116種。
後經考證,這兩件人類化石是生活在201萬年至204萬年前的巫山人。巫山猿人遺址被譽為「中國人類歷史最早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