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庄遺址
A. 星塵傳說遠古遺跡問題
當然不夠用
採集全過程要A7個
1區1個
2區5個B後采個A應該得到6個A
因為1傳2要1個;內5傳6要3個,但5傳6要兩次所容以要6個
總共7個 這是剛好的數
你在2區採集時,明顯沒有把BUFF連上,注意buff時間和效果,這是遺跡採集的關鍵
B. 央視版西游記里的「五庄觀」,就是吃人參果那一回~五庄觀的真實地點在哪
沌初分,鴻蒙甫判之際,天地有一靈根。這靈根於西牛賀洲長大成樹,三千年內開花,三千年結果,三容千年果熟,約一萬年才能結出三十個果子。有緣者聞上一聞,可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可活四萬七千年。這樹被稱為人參果樹,果子稱人參果,也叫草還丹。
這人參果樹生長之處,後來被人們叫做萬壽山。而這人參果樹的主人,號為「與世同君鎮元子」,人稱鎮元大仙,是為地仙之祖。鎮元大仙以三清四帝為友,在仙界有極高的名望。他在萬壽山建有一座道觀,號曰「五庄觀」。千萬年來,五庄觀收有無數的弟子,遍布天下。而如今,觀中也還有四十八個弟子,其中最小的清風、明月,也有一千二三百歲了
C. 拍攝西遊記的基地在哪裡
86版本:
初篇
主要地區:
【國內】北京、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吉林、新疆、內蒙古
【國外】泰國
具體地點(部分,知更多詳情者可繼續補充):
水簾洞外景:貴州黃果樹瀑布
猴王尋仙:河北北戴河
靈台方寸山:四川青城山
天河牧馬:內蒙錫林浩特大草原
蟠桃園:北京育英小學舊體育館
大鬧天宮:中央電視台
大戰哪吒:江西廬山
大戰二郎神:北京七王墳
五行山:雲南石林
唐宮:浙江紹興禹王殿
鷹愁澗:福建武夷山九曲溪
觀音院:福建鼓山
黑風洞:福建清芝山
高老莊:山東濰坊范公亭、十笏園
雲棧洞:浙江杭州
黃風洞:江蘇宜興善卷洞
流沙河:長江三峽、貴州安順花江大峽谷
五庄觀:四川青城山天師洞
白虎嶺:湖南張家界
白骨洞、蓮花洞:湖南冷水江波月洞、河南駐馬店嵖岈山
波月洞、蓮花洞外景:雲南石林
烏雞國(試集):江蘇揚州大明寺
烏雞國(重拍):蘇州網師園
火雲洞外景:吉林長白山
車遲國:北京戒台寺
女兒國:蘇州拙政園
火焰山: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高昌古城遺址
芭蕉洞:廣西桂林蘆笛岩
祭賽國: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太原晉祠
荊棘嶺:四川
小雷音:安徽九華山
黃眉妖洞:浙江建德靈棲洞(清風洞)
朱紫國:浙江
盤絲洞、濯垢泉:四川九寨溝、都江堰岷江
無底洞:山東煙台
玉華州外景:廣東廣州華南植物園
天竺國:泰國
凌雲渡:四川
大雷音:雲南昆明、瑞麗、泰國
別唐王:河北易縣清西陵
其他:福建古湧泉寺、武夷山、浙江黃岩山、山東青島嶗山……
續集
主要地區:北京、河北、河南、浙江、四川、雲南
隱霧山、金兜山:浙江紹興吼山、河南嵖岈山
金兜洞:四川江油佛爺洞
鳳仙郡:浙江紹興舜王廟
獅駝嶺:四川綿陽安縣羅浮山
孔雀台:四川綿陽安縣白水湖孔雀園
真假猴王、陳家莊、寇洪家、比丘國:湖南張家界、浙江紹興
金平府:雲南民族村
通天河:北京懷柔、河南嵖岈山薄山湖
唐宮:河北涿州影視城唐城
黑水河:北京密雲
真假猴王:湖南武陵源
其他:四川李白故里、青城山……
10版本
【國內】雲南、浙江、寧夏、上海
【國外】亞洲、美洲、歐洲等地
具體地點(部分,知更多詳情者可繼續補充):
開機儀式、收猴子、盤絲洞:雲南麗江
水簾洞外景:雲南石林大疊水瀑布
大戰天兵、摩雲洞外景:雲南石林
花果山內景、二郎神廟:雲南香格里拉
天宮、女兒國:雲南大理
火雲洞、通天河、濯垢泉:雲南水富縣西部大峽谷溫泉
白骨洞、芭蕉洞、主要特效製作地:浙江橫店影視城
火焰山、路遇紅孩兒:寧夏銀川
金兜山:雲南香格里拉卡雪山
御馬監、滅六賊、途中部分過景:雲南玉龍雪山
高老莊:上海車敦影視基地
D. 西遊記傳說中的鱘魚精怎麼打啊
可以組隊打!
地點是:五庄觀遺址
E. 誰幫我復制一下百度知道里問題: 央視版西遊記里的「五庄觀」,就是吃人參果那一回… 的答案。
偷吃人參果是在四川青城山拍的
附:《西遊記》曾經去過哪裡拍攝——————
第1集--猴王初問世 在北戴河取景,
第2集--官封弼馬溫 在北京戒台寺拍了一組鏡頭,
第4集--困囚五行山,第11集--智激美猴王、12集--奪寶蓮花洞 都在雲南石林取景拍攝。
第7集--計收豬八戒 在山東濰坊拍攝,
第8集--坎途逢三難 在三峽取景拍攝,
第9集--偷吃人參果 在四川青城山拍攝,
第10集--三打白骨精 在張家界拍攝,
第13集--除妖烏雞國 在揚州拍攝,
第17集--三調芭蕉扇 在吐魯番火焰山拍攝,
第21集--錯墜盤絲洞 在九寨溝取景;
第23集--傳藝玉華洲 在廣州華南植物園拍攝外景,
第24集--天竺收玉兔 在泰國取景拍攝,
第25集--波生極樂天 在泰國和雲南拍攝。
《西遊記》的外景地
前25集
雲南昆明、瑞麗、泰國——《天竺收玉兔》、《波生極樂天》
四川灌縣、九寨溝——《錯墜盤絲洞》、《誤入小雷音》中的「荊棘嶺」、《波生極樂天》中的無底船渡口。
山東煙台——《四探無底洞》
雲南大理、石林——《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的五行山、《智激美猴王》
四川青城山、峨眉山——《猴王初問世》、《偷吃人參果》
江蘇揚州大明寺——《除妖烏雞國》(試集)
紹興禹王殿——《困囚五行山》的唐王大殿
蘇州網師園——《除妖烏雞國》(重拍)
大同雲崗石窟、太原晉祠——《掃塔辨奇冤》
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城遺址、火焰山——《三借芭蕉扇》的火焰山
桂林蘆笛岩——《三借芭蕉扇》的鐵扇公主妖洞
北京戒台寺——《官封弼馬溫》、《大戰紅孩兒》、《鬥法降三怪》
北京七王墳——《大聖鬧天宮》中與二郎神打鬥的戲
蘇州——《趣經女兒國》
四川都江堰岷江——《錯墜盤絲洞》
湖南冷水江波月洞——水簾洞、《三打白骨精》
長白山——《大戰紅孩兒》
安徽九華山——《誤入小雷音》
北京育英小學的一個舊體育館——蟠桃會
內蒙錫林浩特大草原——《官封弼馬溫》的弼馬溫天河牧馬
杭州——《計收豬八戒》的火燒雲棧洞
福建鼓山——《禍起觀音院》
河北北戴河——《猴王初問世》
其他:杭州西湖、大庸縣張家界自然風景區、閔東南的古湧泉寺、天河、武夷山、黃岩山、嶗山、貴州黃果樹瀑布等。
後補15集
浙江紹興吼山、河南嵖岈山——《淚灑隱霧山》、《收伏青牛怪》
浙江紹興舜王廟——《祈雨鳳仙郡》
雲南民族村、湖南張家界、浙江紹興——《真假美猴王》、《險渡通天河》、《緝盜菩提域》、《救難小兒城》、《情斷黑
水河》、《觀燈金平府》
北京懷柔、涿州影視城、河南嵖岈山的薄山湖——《險渡通天河》
北京密雲——《情斷黑水河》
湖南武陵源——《真假美猴王》
四川綿陽梓潼九曲山——《如來收大鵬》
四川江油佛爺洞——《收伏青牛怪》
其他:李白故里、羅浮山、青城山等。
F. 青田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民風民俗,文化遺址等介紹
青田鼓詞
青田鼓詞為流行青田境內的一個曲藝品種,由隋唐時代「變文」演變而來,明清時期已見流傳,青田俗稱「唱詞」,用本地方言演唱,演唱者大多為盲人。青田鼓詞在全縣境內上至禎埠鄉下至溫溪鎮東岸均有分布,現有鼓詞藝人300左右。青田鼓詞說唱形式現仍與明清、民國時期相似,但形式已趨於簡化。鼓詞一人表演,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結合。詞句以七言為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道具簡單,節奏整齊,板式變化豐富。青田鼓詞可分為「平詞」、「大詞」兩種。 2007年,青田鼓詞被麗水市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漸受相關部門重視的青田鼓詞,大膽走出「深閨」,走入大眾眼簾。
青田魚燈
魚燈是青田最傳統、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燈舞種類,也是浙江省魚燈類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青田魚燈舞表演。青田魚燈歷史悠久,道具製作精美逼真,伴奏音樂鏗鏘有力,舞蹈動作粗獷奔放,表演風格熱烈樸素。青田魚燈表演時以「紅珠」領隊,每人手舉一盞魚燈,頓時鑼鼓喧天,燈火輝煌,歡聲雷動,場面宏偉壯觀。目前,青田已組建了20多支不同流派、不同年齡、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的魚燈表演隊伍。青田魚燈曾參加首都建國50周年慶典演出、第五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和第十三屆「群星獎」等國內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被譽為「天下第一魚」。
青田龍舟節
端午賽龍舟,青田俗稱「劃龍船」、「斗龍船」,相傳始於明朝,盛於民國,清朝康熙版《青田縣志》就有活動的記載。青田賽龍節是甌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鄉民過端午節的重大節慶活動。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歷五月的初一至初五,活動一般分三個部分,即:一是祭祀神佛。龍舟「上水」前到眾主殿「進香」,泛遊時在江面上「分香」,下午太陽落山時又回到眾主殿「收香」。意在祈求神佛「賜安保太平」;二是游戲性表演。龍舟「上水」後,伴隨著鑼鼓聲在江面上暢游,不時劃出「龍門陣」、「江龍戲水」等陣圖,槳手們一邊劃槳,一邊演唱龍舟號子,岸上觀眾同時和聲;三是龍舟競技。兩支龍舟順江而下比速度,距離一般在1000m左右,此時鑼鼓緊催,兩槳擊水如飛,觀眾喧聲振天,場面十分熱烈,這樣的競技每天至少進行10多場。
風土人情
青田僑俗敦厚淳樸、重人情,大都寄託對僑胞的美好祝願,表達對鄉親的深厚情誼。鄉人出國,親友贈送禮物叫「送順風」。出國者動身前討彩發興叫「發彩頭」,上車前,喝一碗紅棗蓮子湯,紅棗喻「紅早」、祝願早點紅火,蓮子喻「蓮花結子」,祝願開花結果,前程美好;上車時隨送柑桔,柑與根諧音,寓意不忘根本,桔與吉相近,表示大吉大利。青田僑俗寄物寓情,託言兆彩,符合人們追求美好生 千絲岩景區 千絲岩景區2001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區。位於青田縣山口鎮境內,距縣城約7公里,是青田縣三大組團城市之一。谷地呈現東西走向,三面環山,入口朝南,山體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景區內有千絲潭、天梯、天門、羅漢壁、幽園、陰陽床、青蛙石、蛙洞、千絲組橋、千絲廟宇等近20處景觀。其中千絲瀑最具特色,落差約28米,瀑布水口處凸起岩石分成二股水流,高處飛流而下,撞擊山體岩石,形成千絲萬縷,故稱「千絲瀑」。千絲瀑飛流直下,形成千絲潭,平均深度約2米,面積約200平方米,呈半圓形,水質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准。緊依千絲瀑的東側是天門嶺、羅漢壁。天門由天梯和天門構成,天梯陡峭如立,有148級台階,天門狹窄一人可側身而過。羅漢壁高約150米,寬約120米,有十八羅漢像立在岩壁腰部,神態各異,由藝術大師林耀光用花崗岩雕刻而成。千絲廟群有觀音閣、胡公廟、媽祖廟組,建築各異,形象地體現了青田石。幽園有二處組成,分布在小平坑兩岸,東面是醉園,西面是桂花園,總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緊挨印月池的醉園,旁有紫來洞,由一塊石頭依山堆積而成。這里山奇、石奇、水奇,再加上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藝,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千絲岩屬花崗岩岩性,在中生代地殼抬升過程中,地質發生斷裂,山體受張斷裂帶控制,相互排斥斷裂而發生斷層,水流沿斷層面長時間侵蝕。千絲潭由於地型發育與地質斷裂,使山體受張斷裂帶控制,相互排斥斷裂而發生斷層,並在流水長期的侵蝕下,久而久之,水流沿斷層面傾瀉而形成瀑布景觀。 千絲岩景區入口「千絲岩」三字是全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題,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景區內題「羅漢壁」三字。 石門洞 石門洞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中南部青田縣境域,地處金麗溫奇山秀水旅遊線的中段,距浙江省三大旅遊網路中心之一的溫州市僅86公里,離青田縣城31公里,到麗水市區40公里,金溫鐵路、330國道、金麗溫高速經過景區,交通便利。石門洞1963年被浙江省確定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985年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林業部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2001年被列為浙江第一批國家AAA級旅遊區。景區規劃總面積71.3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25.64平方公里。分為石門飛瀑、大子勝境、師姑草海三大景區以及西至海口鎮高沙村,東到船寮雷石村,330國道和金溫鐵路之間的甌江大溪景帶和連接太子勝境、西姑草海景區的山林景帶等「三區二帶」。其景區性質為:以洞天飛瀑、摩崖題刻、甌江秀色高山草甸為特色,融人文史跡與山林野趣為一體,宜於開展休閑觀光,度假避暑的山水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石門洞屬浙東南沿海地層分區,以中生界火山岩系特別發育為特徵,為一套巨厚的噴發岩為主體,岩性以酸性流紋岩和凝灰岩為主的酸性間夾中、基性陸相火山岩建造。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景區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大溪北面為括蒼山脈,大溪南面為洞宮山脈,本區大部分為洞宮山脈的一部分,為浙江省最高的地貌區范圍,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因切割強烈,地型復雜,大多均為海拔700-800米的低山,山坡坡度多在25度以上。北部大溪河谷,灘地多,江面寬200-400米,海拔僅20米。景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且垂直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從入口江濱到師姑湖景區約為18℃遞減至14℃,年均降水量1480mm。水文溪流山坑發育,山澗瀑布眾多,水質國家一級地表飲用水標准。甌江大溪多年平均經流量約200億立方米,水質國家地表飲用水二級標准以上,植被森林覆蓋率達94%。 石門洞以區內峰巒疊翠、飛瀑高懸、溪水清沏、林木蔥郁為自然特徵,而且歷史悠久,古跡紛呈,傳說眾多,文化內涵豐厚。其嘆為觀止的是石門飛瀑,五級瀑布各有特色,氣勢宏偉,最下一級從112.5米高處懸崖絕壁上轟然傾瀉,形若垂練,濺若跳珠,散如銀霧,被稱為「天泉」、「聖水」,瀑下龍潭涵泓洫三畝,青碧如藍。石門洞入口大溪如玉帶相依,旗山、鼓山對峙如門,洞內群山環拱,樹木蔥郁。南朝宋時,山水詩開宗、永嘉太守謝靈運尋幽探勝,首游石門洞後成為「東吳第一勝事」,後列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二洞天。李白、王安石、湯顯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歷代名人墨客和當代文豪都紛紛贊頌石門洞並留下優美詩文,形成摩崖碑刻117處、正、篆、隸、行、草各體書法佳作紛呈異彩,使石門洞成為浙江省摩崖題刻密度最高的景區之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門洞還是被明宗祖譽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國師—劉基少年讀書的地方,劉基讀書處遺址在地,劉文成公祠依然如故。附近還有「靈佑寺」、「謝客堂」、「觀音閣」和近代陳誠的「石門山莊」等古建古跡及國師床、青雲梯、軒轅丘、透氣洞等50處景觀景物。太子頂景區位於海拔700多類的山頂,峰崖狀觀奇特,景物眾多,是登山健身,探勝獵奇的好去處,師姑草海是江南少有的高山草甸風光,森林良好,野生植物多姿多彩,花果植物多,更有高山涼爽氣候,夏為避暑勝地,冬為賞雪佳處。石門洞外大溪景帶溪水清沏,灘林秀美,曲溪灣灣,兩岸綠樹成蔭,太子勝境到師姑草海山林景帶猶如風景畫廊,野趣十足,為典型的山野觀光生態遊憩帶。 石門洞景區已編制總體規劃,近年被列為青田縣旅遊開發的重點,游步道的改造,石門洞賓館的興建,使接待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景區前以林業部門管理為主,林業經濟活動多,水、電、衛生、購物等基礎接待設施較差,與高品位的資源不相稱,影響了旅遊的綜合效益,現整旅客只有7萬人次左右。今後要理順體制,加強景區建設的統一領導等。大力對外宣傳,加快實施項目建設,維護生態平衡,把石門洞建成浙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九灣仙峽景區 九灣仙峽於1999年被評為國家A級旅遊區及縣級風景名勝區,距縣城約45公里,九灣仙峽是典型的水蝕峽谷。呈「V」字形,峽谷景區全長8公里,總面積約5.3平方公里。峽谷主要以石、洞、潭、瀑、壁最為著名。景區中天然池潭百個以上,其中深4-5米,2000多平方米以上有3個,深1-3米,面積30多平方米的不計其數,具有「天然泳游池」、「天然河床」等之稱。潭的周圍奇石形狀多樣,如鱷魚石、石凳、石房子等。其中最為奇特的景觀是「風動石」、天門峽、天然河床。風動石位於山的最高處,石高約2米高,橢圓形,約5噸重,人用手可以搖動,但永遠不會掉下。天門峽高約7米,寬50厘米,沿著石碑進入,轉彎處寬約30厘米,往前走是可容納10餘人的天然洞穴,上面還有三塊石頭組成的「三柱鼎立」景觀。天然河床位於九彎仙峽最底部,全長約10000米,平均寬度約70米,水由西向東流。峽谷河床由兩個天然岩壁組成,岩壁光滑,中間略凹,上下岩壁高度相差約1.5米。上級岩壁而積約1000平方米,中間略凹,有積水,最深處約0.5米,像天然盤子。水隨著岩壁往下流,猶如天然滑梯,岩壁高約1.5米,寬1米,坡度約45度,岩壁光滑。下級岩壁面積約2000平方米,中間略凹,最深處約1米,中間積水。峽谷內溪水水質清澈,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標准。 九灣仙峽是西北——東南向的岩層斷裂,產生在中生代地殼抬升過程中,因禎旺港支流章村源的地表經流對其侵蝕下切而形成,再加之地表抬升程度及岩性的差異,峽谷內具有較大的差異。峽谷內質地堅硬的流紋岩受到流水的強烈侵蝕磨損,表面變得異常光滑,由於出口河道狹窄,坡降較大,流水的沖刷力、搬運力變大,而使得河道基岩顯露,卵石細砂形成沉積,大塊石堆積形成滑水坡、天然河床等的地質景觀.基岩石壁和各種大形的象形石等風景奇觀則是因岩石坍塌形成,如風動石、天門峽等景觀。 景區四周懸崖峭壁,景色優美,森林覆蓋率95%以上,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竹林為主。山上鮮花野草較多,河道下游遍布彩石,有紅、黃、藍、白各種顏色,若浮若沉,流光溢彩,春、夏、秋、冬景色各有不同。 九門寨 九門寨被評為縣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青田縣高湖鎮境內,距縣城18約公里,具有「青田九寨溝」之稱,屬長帶狀的谷地型旅遊地,景區因朝聖門、天鵝門、石佛門等九門而得名。景區內山體直立,步行其間,如進重重山門,令人嘆為觀止。九門寨的寨門又稱大乘門,由四根大圓柱支撐著一橫匾構成。橫匾上刻著「九門寨」三字,正面為蘇適題寫,北面為費孝通題寫,寨門矗立在的空曠廣場上,廣場面積約400×50平方米,遠遠望去,煞是氣派。進入寨門,經過第二門朝聖門,第三門玉壁門,即至一岔路口,往東通向石佛壇(途經石佛門,顯聖門,渡聖門),往北通向石鵝坑(途經天鵝門,天池門,順天門)。九門寨自內馮坑口的船寮港起,沿內馮坑深入至坑口自然村附近,全長約12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九門寨景區內山澗迂迴險阻,峽谷深幽奇峻,峰巒起伏穿插,自古有「三十六渡水、七十二道彎」之說。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佛壇,石佛壇始建年間無考,清道光辛丑(1841年)重建,光緒丁未(1907年)重修。石佛壇以「觀音岩山」石筍著稱於世,石筍高約30餘米。更有趣的是石岩筍中有一株圍徑1米余橄攬樹,矗立在殿中,直沖雲霄。人述:「廟中有岩,岩中有佛,廟依岩建,岩為佛靈」。 九門寨由於受歷次地殼運動提升,因山體斷裂、流水的切割,形成山陡谷深,山嶽連綿的地貌特徵。地層以中生界火山沉積岩分布為主,屬侏羅紀唐石山群的流紋質熔凝灰岩。 這里的山峰有的氣勢連綿,有的筆直陡峭,有的平緩渾圓,有的像雄踞的獅子,有的像展翅的雄鷹,當地百姓根據山體的形態,流傳下來象龜親吻、恐龍求法、蓬萊盆景等美麗故事。 當地百姓有一個傳說:古時,天鵝受王母娘娘之命下凡間尋找勝景,飛遍江南三萬里山川,最終選中九門寨,並在此地修身養息,永不復返天府。王母為了懲罰她,就在此設九道法門,後來又不知哪個朝代誰人在這里建了寨,相傳:古時,有一位客商路宿「觀音岩山」,夢見觀音顯靈,日後見嶼岩石壁有觀音肖像,客商大喜,遂敬拜、祈願。數年後在嶼山岩處建廟,名「石佛壇」,香火日盛。另傳,廟壇前時有佛光閃爍,仍千古之謎。於是就有了九門寨這一人間仙境。 太鶴山 太鶴山原名「青田山」,位於縣城北面,是青田縣城人們的城市公園。因古時眾多的白鶴棲息而得名,為典型的低丘地貌,太鶴山以古松奇石為特色,已列入麗水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級旅遊區。太鶴山主峰海拔144.1米,山坡露岩廣布,古松奇石眾多,植被覆蓋率在85%以上。古松奇石、摩崖題刻、古廟亭台是太鶴山的特色。 太鶴古松大多數以松科松屬的薄皮型高產馬尾松,太鶴山岩石奇特,有混元峰、公雞岩、孝順岩等象形岩石,其中混元峰位於太鶴山巔,主體岩體相對裸露,形似方章呈「十」字型剪切,系節理地質構造的一塊巨石。古代遊客曾遊玩太鶴山發現古松與岩石相依相伴,其中「撫松石」、「石撫松」等題刻,是這里古松與奇石真實寫照。太鶴山摩崖題刻50多處,有題名、題詩、刻像三種,正、行、草、篆、楷等書體皆具。有「混元峰」、「試劍石」、「長松介石」和現代人陳慕華的「煙雨松鶴」、沙孟海的「太鶴勝跡」、張愛萍的「山川孕秀」、粟裕的「裝點關山」、艾青的「印月池」等題刻,最具特色的是刻立在混元峰東南面岩壁的「楊枝觀音」線刻像,刻像清晰,像高約3.8米,寬1.6米,有「閩弟子鄭奎光書」款。與普陀山楊枝寺刻立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的楊枝觀音像相似。如此龐大的楊枝觀音刻像為我省罕見。環翠寺是青田佛教活動最大場所,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8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依次有環翠寺、大雄寶殿、三層殿(圓通殿、三觀殿、卧佛殿)等,始建於明末清初,屢毀屢建。 劉誠意伯廟是青田鶴城紀念劉基史跡的唯一活動場所,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太鶴山有謝橋亭、濺玉亭、問鶴亭、聽濤亭等亭台10餘處,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謝橋亭,為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而建,此亭始建無考,在清同治元年毀於兵,同治十二年重建,建築平面正方形,面積為25平方米。 太鶴山以中生代白堊紀花崗岩所組成,為花崗岩岩株因地殼抬升,南側甌江流水強烈下徹而出露地表所形成。試劍石為花崗岩節理長期受流水風化侵蝕淘空而形成,其他象形石和白鶴洞、盤龍洞等均因塌陷搭架而成。 相傳唐朝葉法善在此煉丹試劍,丹成得道,跨鶴升天而去,被道家稱為「青田山洞」,為道教勝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三十洞天。明清期間,混元書院、瑞龍書院、心極書院、正誼書院皆設於此。優美的景觀和歷代的開發,使太鶴山文化積淀豐厚,成為青田文化的「根」。青田之名因太鶴山下有田產青芝而名「青田」,縣城因在太鶴山腳而名「鶴城」。1981年,太鶴山被辟為縣城公園,在青田僑胞和各界人士的資助下,不斷修整開拓,景觀更趨豐富,形成了謝橋春晚、丹山濺玉、仙鄉問鶴、環翠孕秀、撫松聽濤、滴露點易、混元試劍、望江舒嘯等八大各具風採的景點。太鶴山位於青田縣縣政府駐地的北面,西面與崑山相接,東面與塔山相連。
[編輯本段]青田特產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作為材料雕制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石作為材料雕制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 被喻為「在石頭上綉花」,令人嘆為觀止。 青田石雕是中國傳統石雕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悠久。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館內的出土文物——六朝時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豬。作品線條簡練、造型古樸、形神兼備,藝術上可見漢、魏風貌。 唐、宋時期,青田石雕有較大的發展。從龍泉雙塔內發現的五代吳越國時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說明,唐代青田石雕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製作工藝,運用「因勢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並發揮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質、可雕性的優勢,開創了「多層次鏤雕」技藝的先河。多層次鏤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緻入微的刻劃和復雜層次的處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難以做到的。 元、明時期,青田石被趙子昂、文彭等文人應用到印章篆刻藝術上,拓寬了石雕藝術門類。 清代和民國初,青田石雕作為江南名產屢被選作貢品。乾隆八旬萬壽節,大臣們用青田石雕製作一套(60枚)「寶典福書」印章作壽禮(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隨著遠洋商貿開通,青田石雕遠銷英、美、法,並多次參加諸如巴黎賽會、巴拿馬太平洋賽會美國聖路易博覽會等國際性賽會。宣統二年,青田石雕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銀牌獎。 新中國建立以後,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發展,目前石雕從業人員逾萬人,年產值數億元,作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譽國內外。 青田石雕技術力量雄厚,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藝人一百餘名,有一大批具有自己藝術特色的中青年石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經濟價值,其精品為國內外許多收藏單位和有識之士所收藏。青田石雕曾多次被選作國家禮品贈送外國領導人。 青田石,地質學稱「葉蠟石」,是一種耐高溫的礦物。葉蠟石並非都可用於雕刻,可用以雕刻的是優等葉蠟石,它占總量不到百分之一。青田石色彩豐富、光澤秀潤,質地細膩,軟硬適中,可雕性極強。用青田石雕制的作品五彩繽紛、玲瓏剔透、晶瑩如玉,別具藝術效果。青田石英鍾分子結構均勻細密,雕鏤的線條可細微到頭發絲而不斷裂,做成印章,篆刻時走刀利落順暢,印章久用不損邊鋒,印油不易滲入印體。 青田石儲量豐富,分布在山口、方山、石門頭、塘古、山炮、白岩、嶺頭、季山、周村、下堡等十幾個鄉鎮。主要產地在山口鎮至方山鄉帶,總稱山口葉蠟石礦,質量乘,多出產名石。作業礦區有堯土、旦洪、封門、白洋、老鼠坪等。青田石品種繁多,有名可稱的典型的品種有100多種。命名方式有冠以產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構成名之,有以花紋名之,其中最名貴的。 青白色的有封門出產的燈光凍、封門青、蘭花青田,周村出產的竹葉青; 黃色的有封門出產的白果、羊脂白,白岩出產的北山晶; 紅色的有封門出產的硃砂凍、石榴紅、美人紅、豬肝紅; 藍色的有封門出產的藍帶、藍星、藍青田; 綠色的有白洋出產的芥菜綠,山炮出產的綠青田; 棕色的有季山出產的紅木凍、紫檀凍、封門出產的醬油青田; 黑色的有封門出產的黑青田; 花色的有封門出產的三彩,五彩,旦洪出產的五彩凍等。 青田石位優劣相差甚遠,以油脂狀的凍石為上品,細膩亮澤不凍為中品,粗糙無光為下品。單色的應以純凈無雜質、無裂痕的凍石為上品,石質基本純正,細膩光澤,無裂痕為中品,石質粗而光水不足為下品。單色中雜有凍路、凍點或有近似的色相,只要是和諧協調的也屬上品。彩色的,應以色形美觀,色澤光潤、質地細膩無裂痕為中品,色澤灰暗、色形雜亂,質地粗糙或有明顯裂痕為下品。有的頑石夾凍石者,若能構成作品的亦屬上品。 品評青田石雕作品,一般來講,首先入眼的是造型,繼而是石質、石色,再是題材內容及技巧。一件好的石雕作品,應該是立意新穎、造型美觀、石色利用巧妙、石質上乘、刻劃周到、技藝精湛等因素的融會綜合。 高山羊 青田縣小舟山鄉山地資源豐富,當地農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發展山羊養殖,已經有了多年的養殖經驗。小舟山鄉高山羊採用傳統野外放養,羊全以天然雜草為食,因此肉質鮮嫩無膻味,同時通過優質羊種——波爾山羊的引起,有羊的品種上不斷獲得優化。現小舟山鄉養羊已初具規模,養殖范圍覆蓋全鄉9個行政村共67戶,主要集中在新建村、上山爐村、西平村。 甌江黿 甌江是黿的故鄉。黿是國家一級保護魚類。現全國僅甌江尚存100多隻,主要分居在青田的石門潭、芝溪潭、沙灣潭、十里潭等處。黿外形象甲魚,重量較甲魚大二、三十倍。黿力氣很大,能掀小船、馱人過河、拉人入水。黿晝伏水底,夜出覓食。繁殖力不強,產卵在江邊沙地里。產後,為了不留下蹤跡,雌黿便從四、五米遠的沙灘上如箭一般跳入江中。那情景煞是壯觀。但百年一遇,難得一見。 黿肉多膠質,夏天會自然成膠凍,其食用價值居猴腦、熊掌之上,但禁止食用。傳說買黿放生能除病消災,所以買黿放生也是青田的一大習俗。 油茶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之一,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利用山茶籽榨制的茶油,是一種優質食用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而且不含芥酸,比其他食用油更耐貯藏,不易酸敗。食用茶油不僅不會使人體膽固醇增高,適合高血壓病患者食用,而且還具有減肥、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保健作用。青田縣現有油茶21.4萬畝,面積居全省第一,素有「浙南油庫」之稱。 楊梅 楊梅在青田縣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據清光緒《青田縣志》載,楊梅有紅、紫、白三種,紅勝於白、紫勝於紅,產季窟(季窟寮)者佳。有下坑梅、魁市梅、茶山梅、黑炭梅等傳統品種,其中魁市梅成熟早,下坑梅品質最佳,享有盛名。 青田縣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獨厚的楊梅生長自然環境。近年來,楊梅作為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發展品種,取得了快速發展,全縣楊梅總面積已達3.2萬畝,現居全縣水果的第二位,將成為新的農業支柱產業「山鶴」牌楊梅采自青田縣重點優質楊梅基地,經選果、包裝、上市後有「楊梅之秀」的美稱,其色澤艷麗、甜酸適口、營養豐富,且具有生津止渴、祛暑解悶、利尿益腎、消積開胃等保健功效。以質優、果大、味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活的心理。
希望對你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