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嘖遺址
❶ 誰給我講下甘肅文化和歷史以及它的們變遷
甘肅在古代那是相當牛逼的一個地方.華夏文明的真正發源地之一.唐代以前歷史名人比比皆是.更是對華夏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最早人文始祖伏羲甘肅天水人.女媧天水秦安人.大地灣遺址.軒轅黃帝甘肅天水清水縣人.周先祖.最早也在甘肅慶陽實現農耕文明.秦國.秦文化發源地甘肅隴南禮縣.飛將軍李廣.天下第一李姓李淵甘肅隴西郡.比比皆是.但是到了糖以後甘肅就落魄了.幾乎都後來現在沒怎麼出過人才.也許跟甘肅人口落末有關.唐代引進大量的外來民族.如最早的波斯.阿拉伯人陸續在此移居.後來形成大量的民族.生根發芽.迫使跟當時中原土著爭奪生存空間.至始很多土著往南遷移.大量當地人口凋零.給外來民族騰出更多空間.此余後的兩千年甘肅幾乎沒出什麼能人的原因.後來又因阿拉伯後裔繁衍速度之快.甘肅幾乎處於少數名字同化的邊緣.到了宋元明清時期.甘肅的土著人口大量的凋零.形成了現在一種局勢.這也是後來在外省人眼裡甘肅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感覺.其實甘肅就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尤其是甘肅東南地區.但是因為外來民族的入侵早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華夏文明就是不斷的搬遷史中發展的.漢人一心求和避讓的性格.個人打掃門前雪.的狀態下.繁衍生息.華夏 除了秦朝以外很少有大量擴張的局勢.其他朝代幾乎都是死守狀態
❷ 柳林縣穆村鎮的歷史
漢元朔三年(前126)封其代共王子忠為隰城侯,治所在穆村之東,今存遺址。
楊家坪村外有漢代古墓及唐槐一株,村內南台存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❸ 你知道哪些紅色文化遺址
城固縣烈士紀念碑,西北聯大區隊部古路壩分隊遺址,紅四方面軍過柳林渡口遺址,紅二十九軍第二游擊大隊遺址。
❹ 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名稱有哪些
1、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2、廣東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4、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5、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8、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9、安徽六安雙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❺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❻ 巴文化的考古發現
出土巴國文化遺存的湖北省宜昌市位於北緯30度,東經111度,四川省宣漢縣位於北緯31度,東經107度;這兩地分別處在長江及其支流清江和渠江兩岸,均為山區。兩地同處於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交替控制區域,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年降水800mm以上,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隨著三峽考古工程的有序推進,有關巴文化的種種謎團正被逐步揭開。 學術界對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種觀點:一說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說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強大影響下產生的;一說巴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與楚文化、蜀文化並駕齊驅,但又互相影響和滲透,故也有「巴楚文化」與「巴蜀文化」之稱。
巴文化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40年代,其動因與「巴國銅器」的出土直接相關。
20世紀50年代,以船棺葬在重慶地區的考古發掘出土為契機,學術界正式拉起了巴文化考古學研究的序幕。從50年代迄今,立足於考古材料的巴文化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為21世紀深入研究巴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既往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對巴文化的涵義界定、時代限定和文化甄別等含混不清或稍欠嚴謹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上馬的三峽考古發掘,更為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好機會和好條件。三峽考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古代巴地域的考古,因為在長達600多公里的三峽庫區中,基本上都是屬於古代巴文化活動的區域。迄今止在持續時間已長達十年的三峽庫區考古中,已積累了一大批重要的巴文化考古資料,對今後巴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三峽地區的所獲的考古資料,可謂時代早晚俱全,從史前時期到明清時期幾乎所有的時代環節都沒有缺失,文化內涵豐富多彩且不乏精品佳作。考古學的巴文化是指巴族人在特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創造的物質文化,他們本身應有其時空范圍的因素制約。對三峽庫區巴文化的研究中,出現了一些對巴文化上限時間無限延長的傾向,即將一些史前期的文化亦列入早期巴文化行列,有人以為此舉實不可取,因為史前期巴地域的文化不等於巴文化,也不應該稱為「巴文化」,應遵循史前考古學文化命名規則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命名為宜。考古學的巴文化其時代上限應界定在國家制度出現的夏商時期,下限或以秦一統之前的東周末年為宜。秦漢時期的巴地區文化,事實上已是中原漢文化中帶巴地域色彩的文化融合體,也不屬於前述界定的巴文化范疇。
在近十年的三峽庫區文物搶救發掘中,已發現發掘並確認出一大批從夏商時期直到東周時期的巴文化遺址。夏商時期文化遺存在三峽庫區的發現分布一直是學術界格外關注的問題。發現和發掘的重要遺址分別有湖北庫區的宜昌楊家灣、中堡島、秭歸長府沱、官莊坪、巴東官渡口和重慶三峽庫區的巫山琵琶洲、江東嘴、奉節新浦、雲陽李家壩、東洋子、萬縣安全墓地、中壩子、忠縣哨棚嘴和中壩等等。
夏商時期三峽庫區的文化發展,
普遍呈現出巴文化、蜀文化色彩偏濃、楚文化色彩較淡的趨勢,這可能與巴國、蜀國鼎盛時期的勢力范圍直接相關。此時期庫區內的考古學文化,與川西成都一帶發現的蜀文化遺址內涵特徵基本雷同,兩者當存在直接的傳承或影響關系。此外,中原地區夏商文化對庫區文化的影響也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三峽庫區年來發現和發掘的西周文化時期遺存較多,重要遺址主要有湖北庫區的秭歸大沙壩、巴東雷家坪、重慶三峽庫區的巫山雙堰塘、跳石、雲陽李家壩、忠縣瓦渣地、豐都石地壩和涪陵藺市、鎮安、石沱等等遺址。重慶三峽庫區的西周時期文化,除均帶有中原文化影響的因素外, 一般而言,湖北庫區范圍內的西周文化表現出較濃的楚文化色彩,而重慶三峽庫區范圍內的西周遺存則表現出較濃的巴文化味道。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巫山雙堰塘西周遺址發現大量的包足鬲,有傾向認為這是巫山地區在地理上與鄂西毗鄰直接受楚文化影響的結果,有人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客觀而言,雙堰塘西周陶鬲的形態與「楚式鬲」有明顯的區別,「楚式鬲」實際上是一種中原銅鬲文化與楚地陶器文化結合的產物,而雙堰塘陶鬲則明顯屬於中原銅鬲文化與巴地陶器文化結合的產物,它們應是目前峽區考古揭示年代最早的「巴式鬲」。
東周文化遺存在重慶三峽庫區的分布發現一直享有盛名。
發現和發掘的重要遺址分別有湖北庫區的宜昌楊家灣遺址、秭歸柳林嘖和重慶庫區的巫山劉家壩、藍家寨、巫溪和坪、廟溪、奉節新浦、老油坊、雲陽李家壩、忠縣崖腳(半邊街)、瓦渣地、中壩、涪陵小田溪等等。 三峽庫區東周時期的文化基本與中原文化並軌,湖北庫區或殘留有楚文化的特點,而重慶庫區亦或多或少見到巴文化的痕跡。由於科學發掘遺址數量的驟增,三峽庫區的夏商西周文化的面目和分布特點等亦逐漸清晰。從宏觀上看,包括湖北、重慶在內的整個三峽庫區的夏商西周考古學文化面貌較為一致,其文化內涵的風格特點多具濃厚巴蜀色彩,與川西同時期文化明顯雷同,兩者當有較直接的淵源發展關系。此外,庫區的夏商西周考古文化又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中原和楚地夏商西周文化的影子,兩者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或影響。重慶巫山雙堰塘、雲陽李家壩等西周遺址的宏大規模和豐富的出土遺物,暗示了重慶庫區西周時期曾存在過大規模的城市聚落,它們為探索重慶庫區古代巴人早期的都市聚落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實物資料,對揭開古代巴都之迷、復原早期巴人歷史則具有重要的、特別的意義。
❼ 山西農耕時代文化遺址有哪些
山西農耕時代的文化遺址有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該遺址在高紅村南的一座山樑上,這座山樑被東西橫貫柳林的三川河三面環繞,北鄰307國道。整個山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坡度較緩,西、北部陡峭。
❽ 為什麼高紅遺址被現代人稱為「工方」
工方(邛方)是商朝北方的一個由游牧部落發展而來的方國,活躍於汾河以西,以石樓、綏德專為中心的黃河兩屬岸高原山地,「工方」經常侵擾當時位於山西地區的商朝附屬方國。
2004年以來,在呂梁山區柳林高紅村發現的大規模的古代遺跡,被學者認為就是商代「工方」的高等級宮室遺址。
——出土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