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和縣古遺址
㈠ 古長城遺址的邯鄲趙長城
戰國的南長城開邕修築於公元前333年,由漳水、滏水堤防先後擴建而成,故又稱漳滏長城。趙國南長城位於邯鄲城南境,從太行山東麓開始,沿著古漳水北岸東行,漳水由西折向東北城,長城也折向東北行,止於肥鄉縣南界漳水西岸。趙國南長城具體分布在今天的河關省涉縣、磁縣、臨漳、成安、肥鄉等縣境內。全長約四百里許。
漳滏長城在趙的南境。《史記·趙世家》上記載: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築長城。又說: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這道長城主要是用以防魏的,同時因秦強大,恐其逼魏而攻,也起防秦的作用。
趙國在其南界修築長城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防禦魏國的進攻。戰國七雄中魏國最早進行變法,公元前445年開始的李悝變漢使魏國富強,出現了魏國四面出擊,政治上樹立霸權地位的局面。強大後的魏國不僅打破韓、趙、魏三國傳統聯盟,還連年出兵進攻趙國,甚至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奪取趙國首都邯鄲,佔領了3年在齊國的干涉下才歸還。當時趙魏雙方的攻伐對峙中,趙國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而且首都邯鄲位於華北平原,處在四戰之地,無險可守。這些原因趙國不得不修長城進行防禦。所以趙國的南長城從它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形勢上明確體現了長城的軍事防禦工程的性質。
根據《史記》中的《趙世家》《匈奴列傳》記載,戰國時期趙國曾經修築過南長城和北長城,而且這兩條長城的作用截然不同。
趙國的北長城是由趙武靈王「攘地北至燕、代,西到雲中、九原」之後,於公元前300年開始修建,故又稱武靈王長城。趙國北長城東起代郡,中經陰山,西到高闕,全長約2000里。走向由今天的河北宣化境內開始,經尚義縣,跨東洋河進入內蒙古,再經內蒙古的興和縣、察右前旗、卓資縣、呼和浩特市北郊、土左旗、土右旗、包頭北郊,止於烏拉特前旗境內。趙國自敬侯開始力圖向東南發展,公元前386年將都城由晉陽遷往邯鄲,經過敬、成、肅三代努力,多次與齊、魏諸國爭奪中原。結果不但沒有什麼擴展,反而受到魏、齊等強國的連連侵伐,迫使趙修築南長城,採取守勢。趙武靈王即位後,深知無力與各國爭衡,於公元前523年在信宮召開五天的重大會議,決定向北發展。從信宮會議開始,趙國的注意力由南轉向北,開拓胡地。當時趙國的北部有白狄之國中山和北狄之國代,西北有樓煩、林胡兩大部落。這些小國和部落均為北方游牧民族,善於騎射。趙國要想征服這些游牧民族,必須建立騎兵部隊。《史記·匈奴列傳》雲:「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寒。」所以,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建立了一支騎兵部隊,並與原有車兵和步兵相配合,組成了強大的多兵種軍隊,然後出擊。他首先向西北征服樓煩、林胡,奪取土地,設置雁門、雲中兩郡。其次,從公元前306年開始向北進兵,於公元前296年滅中山國。接著繼續北進代國,變其為趙國的代郡。趙國向北攘地成功之後,沿陰山下修築長城,將可耕之地盡量括入長城之內,並在新拓地區設立三郡,強遷中原華夏族於北方邊郡進行耕種。所以,趙國的北長城起到括地廣境,把農牧分界線向北推移的作用。
㈡ 誰知道內蒙古興和縣有什麼特產或旅遊的景點
據了解復,硅化木化石位於興制和縣城關鎮南15公里二檯子鎮長勝夭村0.5公里處。
經專家鑒定,化石群處於中生代地層,距今1億多年。
化石群地質剖面清晰,分為兩個剖面,一層為由北向南東西沖溝,以硅化木為主,化石葉片脈絡清晰。
興和縣境內古代烽火台
興和縣主要農產品
馬鈴薯
奶牛
肉羊
種公羊
興和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素有「雞鳴聞三省...莜麥、蕎麥、蠶豆、芸豆是當地特產,具有營養價值高、保健功效好、綠色無污染的
興和縣石墨礦的產品,鱗片大,柔韌性好,是我國三大石墨生產基地之一。
內蒙古興和縣資源富集,物產豐饒。全縣總面積3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萬畝,草場56萬畝,林地274萬畝。境內有石墨、膨潤土、硅線石、墨玉、玄武岩等礦產區30多種,尤以石墨、膨潤土「一黑一白」礦產最為豐富。石墨地質儲量3735萬噸,是全國三大石墨生產基地之一;膨潤土儲量1.7億噸,其中鈉基土1.2億噸,在華北地區首屈一指。農牧業資源頗具特色,奶牛、寒羊、馬鈴薯、蔬菜四大主導產業已具相當規模,中葯材、食用菌種植方興未艾,有機特色農牧業初顯端倪。全縣林草覆蓋率達到40%。
㈢ 明朝隆慶時期大向府新平、德勝兩堡指現在什麼地方
即新平古城。遺址尚存,位於今新平鎮西1.5公里古城村(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現存有東城牆,據實地考察,該城東西長約八百米;南北長約九百米,城牆殘高二至四點五米,寬六米,為漢至北魏時代古城遺址。遺址內外遍布漢、魏時代灰坑和陶、瓦片。在新平區域,早在戰國、秦、漢、北魏時代就修築過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邊牆是明代所築,其牆體高8-10米,寬6-8米。北、西側為內蒙古轄地,東側為河北省。
新平堡城編輯
築於明嘉靖25年(1546年),隆慶6年增修;周長3千餘米,高9米,設北、東兩門,北稱新遠門;東稱拱化門。城門上均置關樓,東南角置文昌閣(今已不存)。城內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並分布南北縱橫十六小街。即人們常說的四通八達,這是典型的長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於出行,又考慮到軍事作戰的需要。北、東街主要為商號店鋪,西街為守備府第。並有真武廟、城隍廟、火神廟、白衣庵、北嶽廟、財神廟、鎮邊寺、金佛寺、關帝廟等眾多社會、宗教活動場所。
㈣ 內蒙古集寧市興和縣有幾個鎮(鄉)和村
8個鄉、6個鎮,即:抄大庫聯鄉、襲台基廟鄉、五股泉鄉、五一鄉、團結鄉、鄂子棟鄉、曹四夭鄉、大同夭鄉;城關鎮、張皋鎮、二檯子鎮、賽烏素鎮、壕塹鎮、店子鎮、興和縣轄6鎮、8鄉、156個行政村、988個自然村、土地面積3518平方公里,總戶資料庫78310戶,總人口295360人。總人口中少數民族9001人,其中蒙古族7812人,總人口中鎮城總人口79322人、鄉村總人口216038人。
㈤ 洋河為永定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東洋河源出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邊興和縣。請問洋河名字是怎麼得來的
永定河。上游有桑乾河和洋河兩大支流。桑乾河發源山西寧武的恢河,河長437km,流域面積25533km2;洋河發源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的東洋河,匯合南洋河,西洋河後稱洋河,河長262km,流域面積15078km2。桑乾河與洋河流經一連串的盆地、峽谷後,在河北懷來縣朱官屯匯合,此後始稱永定河,在官廳附近接納媯水河,經官廳山峽於三家店入平原。三家店以下靠堤防約束,大洪水時可向泛區和分洪水庫分洪.下游分兩路入海:一路為永定新河,沿途接納北京排污河、金鍾河、潮白新河,井匯合薊運河,在北塘入海,河長66km,河口設計泄量1400m3/s,現實際通過能力為830m3/s;一路循北運河經海河幹流入海!至於洋酒名稱的得來,暫時無從考證
洋河源頭有三流,東洋河:古名於延水,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四頂房,流經內蒙古興和縣,河北省尚義、萬全、懷安三縣,於柴溝堡東匯入洋河;西洋河:古名延鄉水,發源於內蒙古興和縣西州村,於柴溝堡東匯入洋河;南洋河:古名雁門水,發源於山西省陽高縣賈庄,經天鎮縣入懷安縣,於柴溝堡東南匯入洋河。洋河上游還有諸多的山溝河和季節河。
河北尚義縣是這樣說的:據史志記載:鴛鴦河又名「源洋河」,意為洋河的源頭。這是一條源起於尚義境內的季河。她流經尚義縣府穿城而過,繞興和縣匯入洋河,再千迴百折,最終注入永定河。源洋河是一條婉轉和美麗的河流,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私奔到這里結為連理,在源洋河畔定居。男的叫王貴,女的稱翠翠。夫妻倆男耕女織,恩恩愛愛,過著美滿的日子。誰知好景不長,忽然有一天棒打鴛鴦,禍從天降。翠翠的父母派她哥哥帶領著家丁追到源洋河畔。原來,翠翠本是太原一戶富商家的千金,父母本已把她許配一個名門闊少。但翠翠與園丁王貴早已相戀,就在父母逼翠出嫁前的一個月黑風高夜,王貴攜翠翠雙雙私奔。家丁追到源洋河中,上游突然發下洪水,王貴、翠翠與追趕的家丁一並被浪濤吞沒。於是,王貴和翠翠化作一對鴛鴦,纖纖戲水,相向而鳴。而家丁卻變成卵石沉入水底。從此,兩岸的人們便把這條河改稱鴛鴦河。
㈥ 興和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嗎
是的。
內蒙古自治區有30個國家級貧困縣,具體如下:
武川縣、阿魯科爾沁旗、回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答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庫倫旗、奈曼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鄂倫春自治旗、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阿爾山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蘇尼特右旗、太僕寺旗、正鑲白旗。
(6)興和縣古遺址擴展閱讀
興和縣現有5鎮4鄉,即城關鎮、張皋鎮、店子鎮、賽烏素鎮、鄂爾棟鎮、大庫聯鄉、團結鄉、大同夭鄉、五股泉鄉。轄161個村(居)委會,867個村民小組。全縣總人口33.2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5.3萬人。人口密度89人/平方公里。
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苗族、高山族等10個民族,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以漢族為多數的民族居住地區。這里既有古樸深厚的歷史人文,也有山青水秀的天然美景,既有豐饒富集的物產資源,也有純朴迷人的民俗民風,是一座獨特、和諧、美麗的邊塞縣城。
㈦ 二十世紀以來有關秦漢時期考古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秦漢時代的遺址,種類多,數量大,在地域上分布范圍廣。它們可分為都城、縣邑、聚落、長城、鄣塞、工礦、作坊等類,而各類遺址中又包含許多不同的遺跡。經過調查發掘的遺跡,有城牆、城門、溝渠、池沼、街道、宮殿、衙署、武庫、禮制建築物、住房、窖穴、水井、礦井、工場、煉鐵爐、陶窯等等。這些遺址及其所包含的各種遺跡,反映了當時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設施和規制,體現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具體情形。 都城都城遺址的調查發掘,是秦漢考古的一項重大課題。秦的咸陽城、西漢的長安城和東漢的雒陽城是統一大帝國的都城,是當時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特別是長安城和雒陽城為漢代所新建,其設計除適應作為大城市的經濟生活上的需要以外,還充分顯示了政治上和禮制上的規格,對此後中國歷代都城的營建有深遠的影響。 咸陽城遺址在陝西省咸陽市東。1959年開始勘察,1974年以後發掘。城址南部被渭河沖毀,城的全貌不明。宮殿區在城的北部,許多大型的殿址保存良好。咸陽的宮殿都建立在夯土台基上。每座建築物自成一獨立體,但相互之間又以甬道、復道等連接,成為一個組合體。從每座建築物的間次、門道的設計,到一個建築群的整體設計,都採用對稱式的布局。有的殿內用方磚鋪地,牆壁經粉刷,有時還有彩色的壁畫。秦宮的形制和構造,對漢代的宮殿建築有直接的影響。 長安城漢長安城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1956年以來,已究明了全城的平面形狀、城牆和城壕的結構、城門的形制、城內主要街道的分布、市的位置、宮殿的范圍。武庫遺跡已全面發掘,究明了它的規模和結構。南郊的明堂辟雍和王莽九廟及西南郊的昆明池和上林苑的部分宮觀的遺跡,也經勘探或發掘。調查發掘證明,長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與《周禮·考工記》的規制相符合。城的平面形狀大體近於方形;城的四面各有3個城門;每個城門有3個門道,經由城門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3股;長樂宮和未央宮在城南部,東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雒陽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東約15公里。1957年以來,經過長期的調查發掘,究明了全城的平面形狀、城牆的規模、城門和城內主要街道的分布、武庫和太倉的位置,並根據城門和街道的分布情形推定南宮和北宮的范圍。城南的明堂、辟雍和靈台,是中國古代都城特有的禮制建築物,自兩漢以降,一直為歷代所沿襲,靈台又是當時的天文台。太學的遺跡也經勘察和發掘,出土了許多石經的殘片(見漢魏洛陽城遺址)。 縣邑指都城以外的各地的縣城,有的是郡國的治所。據歷史記載,從西漢初年開始,全國的縣邑普遍築城牆。由於所在地域的不同,可分為內地的縣邑和北方邊境地區的縣邑。 內地的縣邑在陝西、河南、山西、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福建、遼寧等省、市的各地,發現秦漢時代的城址達80餘處,它們都有用夯土築成的城牆遺跡。結合文獻記載,可以推定陝西省臨潼的城址為櫟陽縣城,河南省洛陽的城址為河南縣城,山西省夏縣的城址為安邑縣城,山東省淄博的城址為臨淄縣城等。 北方邊境地區的縣邑漢代在長城沿線的內側廣建城邑,以充實邊境,支援邊防。在西起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東至遼寧省丹東市的地段內,已發現漢代城址近百處。城址平面多為方形,面積比中原地區的縣城為小。 聚落指縣城郊外的市鎮和村落,其數量遠比縣城為多。由於遺址面積小,堆積薄,周圍又無城牆,所以發現甚少。經過正式發掘的,僅有遼寧省遼陽三道壕遺址和江蘇省高郵邵家溝遺址2 處。 長城、鄣塞和烽燧秦漢時代,為了在北方和西北邊境防禦以匈奴為主的游牧民族入侵,修築了長城,並在沿線建鄣塞,設烽燧,以加強守衛。因此,對長城、鄣塞和烽燧遺址的調查發掘,是秦漢考古的一項特殊任務。其成果主要在於究明當時的國防和軍備。 秦代長城秦始皇時修建的長城,主要是利用戰國時代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而加以連接,有的地段則為當時所新建。秦代長城起自甘肅省岷縣,經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北上,穿越烏蘭布和沙漠北邊的雞鹿塞。進入內蒙古自治區後,逶迤在狼山北面的崗巒間,由石蘭計北口東經固陽縣北部,又經武川縣南,沿大青山北,過集寧市境,由興和縣北部進入河北省圍場縣境。然後,又往東至內蒙古的赤峰市、敖漢旗、奈曼旗和遼寧省的阜新縣一帶。 漢代長城西漢時,主要是沿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至遼寧省遼河以西的秦代長城而加以修繕。據文獻記載,並結合實地勘察,可以說明漢武帝時在遼東又直接利用戰國時代燕國長城的東段,而加以恢復。其線路是自遼寧省阜新市一帶往東,經障武、法庫、開源各縣,然後折而向南,經新賓、寬甸縣境,直至當時的□水。另一方面,漢武帝以後又新築了從內蒙古居延海附近到甘肅、新疆交界處的長城,其走向是沿額濟納河南下,然後沿疏勒河向西;在敦煌以西,長城的城牆基本上與當時通往西域的大道並行。漢代和秦代一樣,城牆的修建因地制宜,平地用土夯築,山間用石塊壘砌,有的地段則是土石混合。漢代新築的極西長城,多在夯土中夾蘆葦。 鄣塞和烽燧漢代在長城沿線普遍設鄣塞和烽燧。從新疆的羅布泊、甘肅的敦煌至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到西起內蒙古潮格旗、東至奈曼旗的漫長地帶上,已發現鄣塞和烽燧的遺跡達數百處之多。其中以內蒙古居延地區的發現為最重要。從居延海附近的索果諾爾沿額濟納河向南,至於金塔、毛目附近,在長近300公里的地段上,至少分布著鄣塞遺址十餘處,烽燧遺址一百數十處。
編輯本段墓葬的調查和發掘
秦漢墓葬的特點是墓的種類復雜,墓主人的身份各異,等級甚多,而墓的形制和構造等又因時期、地區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別。統治階級實行厚葬的墓設施講究,隨葬品十分豐富,而貧民和刑徒的埋葬則極為草率。因此對墓葬的調查發掘,不僅能為研究秦漢時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大量的資料,而且可以充分揭露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情況。 帝陵在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中,帝陵有其特殊的規格。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帝陵,兩漢帝陵繼承秦陵的制度而又有新的演變。它們對此後歷代的陵制有長遠的影響。 秦始皇陵在陝西省臨潼縣,南靠驪山,北臨渭水。現已進行全面勘察。陵園平面呈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圍牆。墳丘在陵園的南部,寢殿在陵園的北部。墓室在墳丘之下,已探明東西兩面設墓道。陵園內外,有許多陪葬墓和殉葬坑,有的已經發掘。墳丘西側的車馬坑埋置銅質的車馬模型,製作異常精緻。陵園東門外有規模巨大的秦兵馬俑坑,埋置大量的陶質兵馬俑,其形體大小與真人真馬相等。 漢帝陵除文帝的霸陵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宣帝的杜陵在西安市東南郊以外,其餘9帝的陵都在渭水以北咸陽市至興平縣的境內。1962年以來,進行了調查。除霸陵「因山為藏」以外,其餘10陵都有墳丘。陵園以墳丘為中心,周圍築牆垣,平面呈方形;四面各設一門,門外立雙闕。皇後陵在帝陵之旁,一般是在帝陵的東側。漢承秦制,設寢殿於陵園。惠帝時在長陵設原廟,以後成為定製。各陵都有許多臣僚的陪葬墓(見漢代帝陵)。 東漢帝陵除獻帝的禪陵以外,其餘11陵都在河南省洛陽市的附近地區。光武帝的原陵被認定在洛陽東北的孟津,尚待證實。其餘諸陵,雖經多次調查,都未能確定。據文獻記載,從明帝的顯節陵開始,陵園周圍不築牆垣而改用「行馬」。墳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從顯節陵開始,陵園附近不再建廟。各陵都有許多臣僚的陪葬墓。 貴族、官僚和地主的墓秦漢時代貴族、官僚和一般地主的墓,從墓的構造上可以分為木槨墓、土洞墓、空心磚墓、崖墓、磚室墓、石室墓等不同的種類,它們又各有規模大小的差別。各類的墓,有的流行於不同的時期,有的則同時並存。由於墓主人的身份和財富的差異,他們的墓在種類和規模方面亦各不相同。 木槨墓主要流行於秦和西漢前期到中期,在長江流域及邊遠地區則延續至西漢後期和東漢。從高級貴族、大官僚到一般地方官和鄉吏等人都使用。墓室為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坑內築木槨。墓的規模因人而異,往往大小懸殊,所用棺槨有一定的等級制度。地面上都有墳丘,大墓還有墓域,設祠堂。已經發掘的重要的墓有湖北省雲夢睡虎地秦墓、江陵秦漢墓,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等。 土洞墓從秦、西漢到東漢始終流行,但地域上只限於黃河流域及北方和西北地區。墓的規模都不大,墓室為橫穴式土洞,往往設耳室。在已經發掘的大量的墓中,甘肅省武威磨嘴子漢墓和旱灘坡漢墓甚為重要。 空心磚墓流行於秦和西漢,東漢時已告絕跡。在地區上只限於中原和關中一帶。在豎穴式的土坑或橫穴式的土洞內用空心磚堆砌墓室,磚上印有各種花紋,少數的墓施彩色壁畫。這種墓與木槨墓同時並存,墓主人一般多為中下層地主。比較重要的有河南省洛陽西漢壁畫墓。 崖墓開始出現於西漢,在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少數地點有發現。東漢時四川省境內特別流行。在山崖和岩層中開鑿橫穴式洞穴,以為墓室。墓的規模大小不一,從大貴族到一般的地主都有使用。已經發掘的重要的墓有河北省滿城漢墓、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等。 磚室墓西漢中後期開始出現於關中和中原地區,不久便迅速普及,東漢時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盛行。墓室用小型長方磚砌成,有時有彩色壁畫。四川境內的墓,流行在墓壁另嵌畫像磚。從高級貴族、大官僚到一般官吏和地主都使用。墓的規模因人而異,大小懸殊,地面上多有墳丘。大墓有墓域,建墓闕,設祠堂,立墓碑,置人物和動物的立體石雕像。已經發掘的重要的墓有山西省平陸漢壁畫墓,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漢墓,陝西省潼關吊橋楊氏墓,河北省望都漢壁畫墓等等。 石室墓開始出現於西漢後期至王莽時期,主要流行於東漢。其分布以山東省到江蘇省北部、河南省到湖北省北部、陝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四川省中部等地區為最多。墓室用石材構築,有的為磚石混合結構。因大多數有石刻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的規模一般都很大。地面上除墳丘以外,在墓域內立石闕,設祠堂,樹墓碑,並有人物和動物的立體石雕像。墓主多為大貴族、大官僚。已經發掘的墓,以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漢墓、唐河漢墓,江蘇省徐州漢墓,陝西省米脂漢墓等為重要。 貧民墓和刑徒墓貧民墓多為小而淺的土坑,易受破壞,故甚少發現,一般葬具都很簡陋,隨葬品極為貧乏。刑徒墓迄今發現的秦漢刑徒墓共有3批。1979年在臨潼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代刑徒墓共有100餘座,發掘了其中的30座。墓坑都為長方形豎穴,大的埋十餘人,小的埋一、二人。屍體上蓋瓦片,所刻文字記明死者的籍貫或原監獄所在地、刑名、爵名和姓名,可以判定他們是被征調來修築驪山的陵寢的
㈧ 在我的老家內蒙古興和縣有一片大約150年的祖墳,在祖墳的最上方靠左的地方立了一塊「明德」碑,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有「明德」的年號,但好像不可能是那個時代的墳
日本也有「明德」的年號,但更不貼切
我覺得「明德」是家裡一種崇尚的文化吧,
你最好還是問問當地人或者考古專家
㈨ 內蒙古興和縣都有哪些鄉鎮及其鄉鎮下的村莊
城關鎮:轄 東梁、福瑞、興隆、馬橋、東城外、西城外6個居委會;蔬菜、福瑞、東梁、馬橋4個行政村。
張皋鎮:轄 張皋、十二號、七道溝、頭號、南水泉、蘆夭、馮字型大小、於樹夭、官屯堡、四十八號10個行政村。
賽烏素鎮:轄 賽烏素、河渠子、田家營、楊發地、長勝、七大頃、大西坡、魏家、欽寶營、高家、後溝子、李茂、石家、三股水、興隆堡、合興公16個行政村。
壕欠鎮:轄 哈拉溝、壕欠、陽坡、杏花溝、十號、北官、旋夭窪、高廟子、秦家夭、七家營、一間夭、長勝壩、三道溝13個行政村。
二檯子鎮:轄 二檯子、八十二號、四十八號、東十號、南關、曹四夭、三十八號、九十二號、南庫聯、西關、二十三號、四美號、三瑞里、慶雲、四十號、腦包、十五號、大 五號、四鋪19個行政村。
店子鎮:轄 店子、喇嘛營、朱家營、東營子、石夭溝、二道梁、白家營、牙岱營、蘆家營、王家營、各胡夭、三道邊、古城、南灣、西灣、蘆尾溝、北沙灘、二道營、南口、舊馬屯20個行政村。
五一鄉:轄 五一、天城梁、林古地、韓家、東河、北勝、雙井子、老圈子、西坊子9個行政村。
大庫聯鄉:轄 大庫聯、哈少營、邊家、一堵牆、海卜子、鐵匠溝、楊樹灣、幸福8個行政村。
曹四夭鄉:轄 李東良、羊場溝、西號、二道窪、五號、三海窪、大黑溝、曹四夭、康卜諾9個行政村。
五股泉鄉:轄 五股泉、白腦包、穆家灣、號欠、小井子5個行政村。
民族團結鄉:轄 黃土、友誼、十四蘇木、西壕欠、大五號、西三號、二號、興勝、夭子溝、二十七號、官六號、十六號12個行政村。
台基廟鄉:轄 台基廟、喬龍溝、大海旺、張家、八報梁、打拉基廟、四十號、東七號、八號、十二號、西營子、蝠溝、薛家窪、頭號、石灣子、宏圖灣、官店子17個行政村。
鄂爾坪鄉:轄 鄂卜坪、舊營、北水泉、海窩、頭號、店子、木棟、小河、皂火口、大坡底10個行政村。
大同夭鄉:轄 大同夭、小夭、三道溝、花家夭、西溝掌、小梁子、銀子河、陶卜夭、興勝庄9個行政村。
㈩ 新疆興和縣和哪個國家臨近
興和縣來和蒙古國臨近
興和縣境內古自代烽火台興和縣地處祖國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東南部。位於北緯40°26″~41°27″,東經113°21′9″~114°7′47″,南北長約109㎞,東西較窄,約67㎞,總面積為3,518平方公里。東以大青山、阿貴山為分水嶺,與河北省尚義縣相鄰;南以長城、大南山為界,與河北省懷安縣,山西省天鎮縣、陽高縣交界;西與豐鎮市,察哈爾右翼前旗接壤;北與察哈爾右翼後旗、商都縣毗連,素有「雞鳴聞三省」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