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兩淮戰役遺址

兩淮戰役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5 23:50:26

❶ 兩淮戰役的兩淮戰役

英文: HuaiyinHuai』an Campaign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3師兼蘇北軍區部隊在江蘇省北部淮陰、淮安地區,對日偽軍展開的反攻作戰。

❷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的戰敗原因

戰後,陳毅等領導,指示華野政治部聯絡部抽調20多名得力幹部,向被俘的整編第七十四師軍官調查該師的歷史沿革、組織編制、官兵的成分和素質、部隊訓練、新兵補充、參謀、補給和衛生業務、參加過的歷次重大戰役經過及檢討、慣用戰法、該師在戰略戰術上對解放軍的研究和對策、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情況。歷時3個星期,編成調研稿達3萬余字。鍾期光為調研稿題寫書名:《蔣軍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
戰爭性質方面。抗日戰爭是民族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政治口號響亮,官兵競相出力。可是國民黨發動的反共反人民內戰,是非正義的戰爭,師出無名,官兵消極應付,甚至不滿、反對。 士氣方面。抗戰時期雖然士兵生活苦,很多是被迫抽丁出來的,但每逢與日軍決戰,大多數官兵還是能夠自發地激起愛國熱情,與敵苦戰、死戰而不屈。但內戰中則不同,絕大多數官兵對共產黨並沒有什麼仇恨,認為沒必要和解放軍作戰到底。抗戰時「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心理普遍不存在了,不願為打內戰作無謂犧牲。官兵們將厭戰思想變成了具體行動:一是堅請或設法留守後方;二是接二連三地請假離隊;三是部隊出發前後或行軍途中開小差,逃之夭夭。以後雖然用盡了槍斃、通緝等壓制手段和放縱、賭博等麻痹手段,也無濟於事。
軍民關系方面。 幹部素質方面。抗戰中後期,該師60%的軍官系軍校畢業生,並有一定數量的後備幹部。1946年整編時,編余軍官多達200多名。投入內戰後,幹部傷亡慘重,如攻打淮陰、淮安時,陣亡團長2名、營長6名,從士兵中提拔起來的下級軍官,指揮能力更差。 士兵戰鬥力方面。抗戰時期該師士兵65%為貴州人,15%為湖南人,5%為江西人,其餘為四川、浙江、安徽人。強迫抽丁來的佔80%,自願參加的佔10%,頂替的佔10%。新老兵比例:老兵佔90%,一年以內新兵佔10%。整編以後抗戰前老兵佔85%。兩淮戰役中,每個連隊平均傷亡20%,逃亡5%,每連人數由150人降為120人左右。兩次漣水戰役中,每連士兵傷亡約60%,臨時補充一批安徽新兵,1947年3月萊蕪戰役後又補充了湖南、福建籍新兵。由此,連隊新兵佔60%以上,老兵不足40%,加之不停地行軍作戰,減員大,戰鬥力進一步被削弱。
戰術運用方面。抗戰時期一般的帶兵官都有任務第一的決心,無論攻守都能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戰術運用比較靈活,能大膽迂迴,以小股兵力分散得很遠襲擊日軍,能鑽隙,能夜戰。到了內戰時期,戰術運用方面專門依賴優勢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戰、野戰;每到一地,必先構築工事,怕被包圍,怕後路被切斷,處處被動挨打。 情報搜集方面。 步炮協同和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炮彈充足,炮兵技術精良,能有效掩護步兵。內戰時期老兵傷亡嚴重,新兵未受過良好訓練,致使該師步兵傷亡慘重。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空軍對陸軍的意見和要求完全聽從,配合得好。內戰時期,空軍架子大,對陸軍愛理不理,而且異常膽小,地面一打炮,就嚇得不敢低飛。 指揮關系方面。抗戰時期指揮上比較統一。內戰時期,許多指揮機構形同虛設。除了欺騙宣傳外,還嚴密控制。盡管煞費苦心,採取多種措施來提高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但該師戰鬥力仍不斷下降。

❸ 有沒有有關解放淮安的詳細介紹啊

肩纏紅布條登上敵城頭--采訪解放淮安之戰追記

1945年9月解放淮陰、淮安戰役,是新四軍在蘇北對日的最後一戰。我有幸參加這次戰役,並在總攻時和突擊隊員們一起攀雲梯登上敵城頭,是我做新華社記者中唯一的一次。

我差一點失去這樣難得的機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時候,我在另一個戰略區--蘇中區開會。這一年的5月上旬,法西斯德國已被打敗,日本侵略者也已日薄西山,岌岌可危。但日本投降來得這么快,仍有點出於人們的意料。

1943年,有一句很鼓舞人的口號,叫做:"今年打敗德國,明年打敗日本"。但這一年沒有打敗希特勒,重要的原因是英美拖延了開辟第二戰場的時間。雖然如此,但是先打敗德國,再打敗日本,則深深地印在我們的頭腦中了。

日本投降前夕,我作為蘇北記者的代表,去參加蘇中記者代表大會。他們要選舉出席解放區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因為國民黨反動派不顧中國共產黨的反對,已決定召開偽國大,企圖獨占抗戰的勝利果實,我們則以召開解放區人民代表大會與之相對抗。

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斯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形勢大變。朱德總司令命令人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立即向敵占城市和交通要道進軍,接受日偽軍投降,敵人如不投降,就消滅他們。新華總社也公開發布通告,責成各地記者,就近隨軍出發,迅速報道大反攻和接受日偽軍投降的消息。

形勢大變,蘇中的記著代表大會停止舉行。到會代表整裝待發。我和淮北、淮南的代表,也立即告別主人趕回各自的地區。這時蘇中與蘇北之間已經沒有敵人的封鎖線。我乘船從寶應縣北返,歸心如箭。秋季的蘇北平原,沿河兩岸風景如畫,我無心欣賞。只嫌那用一文櫓搖的小木船走得太慢。

我匆匆趕回黃海邊上的鹽阜報社駐地,人已走掉了一大半。報社的許多同志上了前線,新華江蘇北分社的四個記者,在外面采訪的,就近跟上部隊,原來留在社內的一位同志,沒有等我回來,留下一張條子,說機會難得,他也找部隊去了。他把收發報台留給我,讓我留在社內負責對總分杜發稿工作。

怎麼留得住呢?我馬上打聽部隊的動向,得知黃克誠師長正率領新四軍第三師和第二師主力集結在津浦路南段待命。我只好暫留分社值班,過了幾天,前方傳來消息,三師已回師向兩淮(淮陰、淮安)進發,准備解放兩淮。

這樣,我如留在海邊,因為交通不便,會影響對外報道的時效,不如帶了電台和有關人員一起上前線,爭取直接參加解放兩淮戰役的采訪報道。

當我們趕上主力部隊的時候,三師十旅和地方武裝已掃清淮陰外圍據點,包圍了淮陽城。我軍向守敵發出最後通碟,敦促其繳械投降。敵偽師長潘於臣已受國民黨加委,以"曲線救國"的勝利者自詡,拒不投降。經過一番准備,我軍於9月6日下午二時向淮陰守敵發起總攻,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烈戰斗,全殲守敵九千餘人,偽師長潘干臣被當場擊斃。淮陰宣告解放。我們分社記者許銘同志隨十旅行動,報道了淮陰之戰。

我軍稍事休整,於9月13日開始緊縮對淮安城的包圍。淮安在江蘇是僅次於南京的古城。城牆又高(12米)又厚,易守難攻。敵軍北面依託運河,在南部築工事堅守。我到了三師六旅、八旅的前沿讓他。只見淮安城南的一大片開闊地上,已用沙包壘起十多個面向敵城、半圓形的"炮樓",它高過城府,成為可以居高臨下用火力掩護我軍沖刺的制高點。同時,利用坑道作業,挖了一條長約1500米、通向城西南部的地下坑道。做好准備工作,我軍於9月22日上午對淮安守敵發起總攻。_一路通過地下坑道進至城西南腳下,准備用炸葯炸開城牆;另一路則在城東南部,在火力掩護下,由突擊隊員攀雲梯,突入城內。經過請示,指揮部批准我隨攻城突擊隊登城。八時正,總攻令下,軍號和槍炮齊鳴,地下與高空並進。我肩纏紅布條,跟在突擊隊員後邊,掠過直傳鼓動牌向前奔跑。文工團員在簡易的掩體後面唱歌、喊口號給我們鼓勁。突擊隊剛沖到城門下,西南面一聲巨響,火光和煙霧沖天,城牆被炸開一個大洞,攻城部隊湧入城內。我們在火力掩護下,從東南面攀雲梯登城。由於各個制高點上輕重機槍的火力發揮威力,突擊隊員像飛將軍從天而降那樣出現在城頭,進入了城內。各路入城部隊由南而北掃盪殘敵。激戰至上午10時,敵依託高大城牆精心設置的防線,全部被我軍摧毀,守敵大部被殲。中午,偽旅長吳漱泉、偽專員李雲需帶領殘部利用鼓樓和楚王殿的工事頑抗,戰至下午三時,也被我全部殲滅,吳漱泉被擊斃,號稱"鐵打的淮安"宣告解放。

戰斗一結束,我趕緊從城的北部爬出城牆,在奔跑中打腹稿,一跑到電台,立即向譯電員口授蘇北名城淮安解放的消息,發往新華社華中總分社並總社。總社以急電轉播,延安《解放日報》作為第一版頭條新聞發表。

兩淮相繼解放,共殲敵1萬5千餘人,繳獲大炮15門,輕重機槍180多挺,長短槍8400多支,彈葯和軍用物資一大批。兩淮解放之後,我軍乘勝肅清鹽城等地殘敵。兩淮解放,我軍控制了一段運河航線,使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個解放區聯成一片。為1946年夏反擊國民黨軍隊的猖狂進攻,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我於1944年初開始擔任新華社記者,采訪過收復阜寧縣城、淮安外圍石塘鎮和車橋戰役,曾目睹我軍指戰員奮勇殺敵的場面,但自己作為戰斗的一員,和突擊隊員一起登城,只有這一次。事後有的同志問我,當時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我說,經過八年艱苦抗戰,終於盼到這最後勝利的一天,能和戰斗員一起去奪取勝利,是十分令人振奮的事情。投身這樣的一場大的戰役,和成千上萬的指戰員和民工一起,戰場上的熱火朝天,只感到自己渺小。"皖南事變"以後,我從浙西轉到新四軍部隊曾在戰斗部隊當過戰士,擔任過指導員、團宣教幹事和旅的偵察參謀,有一點部隊生活經驗,我要求參加突擊隊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是有一定的把握的。

❹ 古代的兩淮指的是哪裡

1、淮南、淮北之合稱,泛指蘇皖兩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縱向概念。

2、淮東內、淮西之合稱,指蘇容皖兩省江淮之間的地方,是橫向概念。就江蘇來說,淮南的范圍大致和淮東重合。

3、宋熙寧後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簡稱淮東、淮西,後合稱其地為兩淮。指今江蘇省長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區。

4、淮陰和淮安的合稱。解放初有兩淮市。

5、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稱。

(4)兩淮戰役遺址擴展閱讀:

淮安城(今楚州區),發起兩淮戰役。據此,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作出部署,先以第10旅會同蘇北地方武裝攻取淮陰,然後以第7、第8旅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攻取淮安。

第10旅及淮海軍分區新編第2團和師直屬特務團,於8月26日由高良澗、蔣壩一線出發,向淮陰開進;蘇北地方武裝5個團從東、北兩面配合,向淮陰逼進。8月27~31日,經過激烈戰斗,全部肅清淮陰外圍據點,並對淮陰城構成包圍態勢。

❺ 兩淮戰役的戰爭結果

此役,共殲偽軍近1.4萬人。兩淮的攻克,使蘇北、蘇中、淮南、淮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擴大了蘇北解放區。

❻ 國軍王牌74師為何在內戰中迅速覆沒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命令整編第七十四師向華東解放區進攻。但不到一年時間,國軍王牌74師就在孟良崮全軍覆沒,灰飛煙滅。

國軍王牌74師
為什麼一支抗日勁旅會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內戰中被迅速消滅呢?參加座談的整編第七十四師軍官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分析對比。
戰爭性質方面。抗日戰爭是民族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政治口號響亮,官兵競相出力。可是國民黨發動的反共反人民內戰,是非正義的戰爭,師出無名,官兵消極應付,甚至不滿、反對。
士氣方面。抗戰時期雖然士兵生活苦,很多是被迫抽丁出來的,但每逢與日軍決戰,大多數官兵還是能夠自發地激起愛國熱情,與敵苦戰、死戰而不屈。但內戰中則不同,絕大多數官兵對共產黨並沒有什麼仇恨,認為沒必要和解放軍作戰到底。抗戰時「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心理普遍不存在了,不願為打內戰作無謂犧牲。官兵們將厭戰思想變成了具體行動:一是堅請或設法留守後方;二是接二連三地請假離隊;三是部隊出發前後或行軍途中開小差,逃之夭夭。以後雖然用盡了槍斃、通緝等壓制手段和放縱、賭博等麻痹手段,也無濟於事。
軍民關系方面。抗戰時期,老百姓基於愛國情緒,願意自動協助該師。如在湘西會戰時,老百姓多次向該師提供日軍情況,還有大批民夫協助運輸。上高戰役時,老百姓很快把浮橋搭好了。但是,在內戰中,該師所到之處老百姓堅壁清野,部隊搞不到糧食、草料、柴火,還處處受到民兵的襲擊。該師官兵反映:部隊進了解放區,就如抗戰時期日軍進入中國一樣,處處受到老百姓的反對,簡直是寸步難行。
幹部素質方面。抗戰中後期,該師60%的軍官系軍校畢業生,並有一定數量的後備幹部。1946年整編時,編余軍官多達200多名。投入內戰後,幹部傷亡慘重,如攻打淮陰、淮安時,陣亡團長2名、營長6名,連排軍官傷亡更多,老的經過軍校訓練的下級軍官越來越少,連長一級最多隻有1/3是軍校出身。從士兵中提拔起來的下級軍官,指揮能力更差。
士兵戰鬥力方面。抗戰時期該師士兵65%為貴州人,15%為湖南人,5%為江西人,其餘為四川、浙江、安徽人。強迫抽丁來的佔80%,自願參加的佔10%,頂替的佔10%。新老兵比例:老兵佔90%,一年以內新兵佔10%。整編以後抗戰前老兵佔85%。兩淮戰役中,每個連隊平均傷亡20%,逃亡5%,每連人數由150人降為120人左右。兩次漣水戰役中,每連士兵傷亡約60%,臨時補充一批安徽新兵,1947年3月萊蕪戰役後又補充了湖南、福建籍新兵。由此,連隊新兵佔60%以上,老兵不足40%,加之不停地行軍作戰,減員大,戰鬥力進一步被削弱。
戰術運用方面。抗戰時期一般的帶兵官都有任務第一的決心,無論攻守都能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戰術運用比較靈活,能大膽迂迴,以小股兵力分散得很遠襲擊日軍,能鑽隙,能夜戰。到了內戰時期,戰術運用方面專門依賴優勢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戰、野戰;每到一地,必先構築工事,怕被包圍,怕後路被切斷,處處被動挨打。士兵最感煩惱的是永遠不停地築工事,又永遠不停地丟棄剛修築好的工事,到新的地方構築新的工事,最後被解放軍消滅在沒有工事的孟良崮上。
情報搜集方面。師、旅有諜報隊,團有偵察排,專門負責這項工作。抗戰時期,因民眾的同情和協助,搜集情報比較容易,因而敵情判斷也比較准確。內戰時期,情報搜集則十分困難,因解放區民眾組織嚴密,國民黨諜報人員無法進入活動,常常不能得到正確的情報,或只能得到一些過時的情報。對解放軍各部隊的動向、位置、兵力等,也只能憑空臆測。有時僱用一些「還鄉團」搜集情報,大半是不確實的。至於直屬國防部的一些特務情報機構,在鄉村亦難潛伏活動。該師攻佔淮陰後,曾有兩個軍統潛伏電台主動上門聯絡,而另外一個電台已被解放軍破獲。
友鄰協同方面。抗戰時期,友鄰部隊協同合作雖然不十分完滿,但兵團指揮官在所屬部隊中威信高、關系深,各部隊一般都能服從調度。如不服從,將受到嚴肅處分。有時上級機關還會派聯絡參謀,以監視下級的行動。內戰時期,國民黨各部隊的派系斗爭更加嚴重和公開化。為保存實力,友鄰碰到困難時往往坐視不救。特別當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圍時,別的部隊就看笑話。蔣介石雖然十分痛恨這種現象,但又不好逼得太緊,制裁太嚴,怕引起嘩變。
步炮協同和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炮彈充足,炮兵技術精良,能有效掩護步兵。內戰時期老兵傷亡嚴重,新兵未受過良好訓練,漣水戰役時期雖然集中了該師的三個炮兵營、第七軍和整編第二十八師各一個炮兵連,但實際效果不好,致使該師步兵傷亡慘重。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空軍對陸軍的意見和要求完全聽從,配合得好。湘西茶山戰斗中,一架飛機子彈打光,燃料將盡要飛走時,陸軍要飛行員在日軍陣地上空再低飛盤旋20分鍾,從而使日軍不敢抬頭。內戰時期,空軍架子大,對陸軍愛理不理,而且異常膽小,地面一打炮,就嚇得不敢低飛,怕被打中,有時准備俯沖,就要求地面停止打槍打炮。1947年初,該師進攻新安鎮時,先頭部隊已進鎮,飛機卻飛來亂炸一氣,炸死了很多自己人。
指揮關系方面。抗戰時期指揮上比較統一,如湘西戰役指揮權都在第四方面軍司令王耀武手中,上面不幹預,下面各級指揮官有一定的指揮權。內戰時期,許多指揮機構形同虛設,上面干涉得非常厲害,下面一個團、一個營的位置,幾乎全由上面指定,下面的實際指揮權被剝奪,無法發揮各級指揮機構的效能。各個上級指揮機關,發出不同的指令,弄得下面忽進忽退,無所適從,大大動搖了部隊的戰斗意志和信心。特別是由於派系分歧,指揮官有私心,偏袒與自己關系較深的部隊。宿北戰役時,規定整編第六十九師歸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指揮,但胡璉為保存實力,坐視整編第六十九師全軍覆沒而不救。張靈甫的整編第七十四師一會兒劃歸整編第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指揮,一會兒又劃歸整編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指揮,因同為師長、中將,都是平級,命令也就不會那麼徹底地被執行。兵團指揮官亦落得馬馬虎虎,客客氣氣,只要自己的部隊不吃虧就行。再一點就是,下面部隊恐因作戰失敗招致懲罰,上報軍情時往往要多報解放軍幾個縱隊的番號,以表示並非自己作戰不力。這樣,上面對下面報告的情況,就產生了不信任,認為是謊報。有時即使下面所報的是真實的,上面也不相信。如第一次漣水戰役時,整編第七十四師查明解放軍有三個師的番號,上面就是不相信。指揮關繫上的這種互不信任,對作戰影響很大。
官兵給養和家屬照顧方面。抗戰時期,大部分時間官兵生活還很苦。1944年下半年以後得到逐步改善,特別是到南京以後,生活待遇相當好,有時候還天天吃肉。參加內戰後,雖幾次加薪,但物價飛漲,薪餉遠遠沒有物價漲得快,官兵生活反而越來越困苦。除少數能弄點額外收入外,多數家眷生活很清苦。官兵陣亡後,撫恤工作是有名無實。一般的士兵因准備逃亡或頂替入伍,籍貫無從查找,雖欲撫恤也找不到家屬。

❼ 本人有個問題,我在一些解放戰爭的電影、電視劇中看到了有種輕機槍類似布倫式輕機槍,但是卻插的是像ZB-26

我記得這個問題我回答過……呵呵 http://..com/question/195047074.html 原問題的回答如下: 41年的時候果脯通過美國的租賃法案從加拿大英格力斯公司采購了1.8萬挺英國授權生產的布倫MKI輕機槍 這個布倫MKI也是ZB-26系列的英國改進型。(點擊打開圖片,下面的都一樣)



主要的就是以上幾種, 但是由於當時我國是萬國造么,其他的如芬蘭的,瑞士的一些非主流的輕機槍都有裝備,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再探討 PS:樓下抄襲我辛辛苦苦自己整理的答案!鄙視!

❽ 兩淮戰役的戰爭過程

據此,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作出部署,先以第旅會同蘇北地方武裝攻取淮陰,然後以第7、第8旅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攻取淮安。
第10旅及淮海軍分區新編第2團和師直屬特務團,於8月26日由高良澗、蔣壩一線出發,向淮陰開進;蘇北地方武裝5個團從東、北兩面配合,向淮陰逼進。8月27~31日,經過激烈戰斗,全部肅清淮陰外圍據點,並對淮陰城構成包圍態勢。第10旅等部隨即調整部署,趕築高於城牆的多座火力點,開挖數條直通城牆底部的交通壕,迅速完成攻城准備。同時,向守城偽軍發出通牒,令其投降。偽軍拒降後,第10旅等部於9月6日下午對淮陰守軍發起總攻擊。在對城牆實施爆破成功、炸開東門城牆後,突擊部隊迅速攻入城內,猛撲偽軍師部,經1個半小時激戰,擊斃偽軍第28師師長,全殲偽軍第28師、淮陰保安團等部8600餘人。淮陰戰斗結束後,第10旅主力於13日進抵淮安城下,緊縮了對淮安城的包圍。15日,黃克誠率第7、第8旅進至淮安城下,接替第10旅進行攻城准備。第7、第8旅及蘇北地方武裝,於22日晨開始總次。各攻擊部隊在炮火掩護下,迅速排除各種障礙,發起猛烈沖擊,相繼攻入城內,向偽軍縱深實施多路穿插分割,各個圍殲。經7小時激戰,全殲偽軍3個支隊共5000餘人。

❾ 兩淮戰役的介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後,新四軍軍部為殲滅拒絕向抗日武裝投降的日偽軍,決定以第3師主力從淮南回師蘇北,攻擊淮陰、淮安城,發起兩淮戰役。

❿ 國民黨74軍戰績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第51師和58師組成,全軍共八個團,2.1萬人,骨幹是58師。曾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多次挫敗日軍,曾有「抗日鐵軍」的稱號。1946年3月,七十四軍改編為整編74師。1947年解放戰爭中,整編第七十四師於5月8日在孟良崮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全面合圍。經過四天激戰,整編七十四師在5月16日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被擊斃。後雖經重建,但戰鬥力大不如前,後再次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歷任軍長:

首任軍長俞濟時

二任軍長王耀武

三任軍長施中誠

四任軍長張靈甫

五任軍長邱維達


抗日戰爭時期:

日軍在東北得手後,向華東進犯,淞滬會戰爆發,74軍奉命在吳淞口布防,51師在羅店,58師在薀藻浜,都是戰線的關鍵之所,王耀武的51師與日軍在此大戰一場,頑強阻擊,在國民黨軍一片混亂之中,51師鎮定自若,表現出色,雖損失過半,但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受到了上峰的嘉許,王耀武由少將晉升中將,74軍從此嶄露頭角。當時有名的《申報》和《大公報》都曾報道過51師的英勇作戰。

74軍從淞滬戰場撤出後,還來不及補充休整就投入南京保衛戰,在湖熟鎮、湯山鎮、熟化鎮等地與日軍展開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南京淪陷後51師奉命突圍,全師撤至浦口僅有8000人。

74軍經過補充先後參加徐州、蘭封會戰,在蘭封會戰中74軍51師、58師會同87、88師重創日軍第14師團。

1938年7月德安戰役(又稱萬家嶺戰役)爆發,日軍苦戰兩個月進展甚緩,為了盡快突破國軍德安防線,日軍第11軍軍長岡村寧次中將命令第106師團全力突破五台嶺一線,然後向德安西南迂迴穿插,協同正面攻擊部隊圍殲德安一線約20個師的國軍。

9月25日,第106師團突破五台嶺,迅速向國軍防線縱深推進。10月1日,106師團主力已進至萬家嶺一帶地區,但在白雲山遭到了國軍第4軍的頑強阻擊。第九戰區司令薛岳聞訊後立即果斷決定調集重兵圍殲孤軍深入的第106師團!這一作戰決心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10月2日,第九戰區調集12個師合擊萬家嶺地區之敵,國軍各部從各方向發起向心攻擊。日軍第106師團長淞浦淳六郎中將見形勢危急,而正面進攻部隊又無進展,便迅速放棄原定計劃全力突圍,突破口便選在了74軍58師防區,58師以極其頑強的防禦頂住了日軍113聯隊在空軍支援下的多次猛攻,但是58師也付出巨大代價,全師經過兩天激戰,僅存500人!眼看陣地難保,58師師長馮聖法連連向軍長俞濟時求援,此時俞濟時手裡也沒有預備隊,他只留下了一個班警衛軍部,將軍警衛營投入戰斗,這才確保了陣地,粉碎了日軍突圍的企圖。

10月7日,國軍調整兵力,發起全線總攻。74軍作為主攻部隊奉命攻擊日軍在萬家嶺地區的核心陣地張古山,153旅作為主攻,151旅作為預備隊,全力向張古山進攻,並佔領張古山主陣地。當夜日軍反攻,戰斗至烈,「305團預備隊用盡,營長王之干陣亡,連長以下,傷亡亦眾」。[4]

到8日早晨,在日軍二十多架飛機轟炸下,「亦繼58師守此制高點之官兵全數殉國」,日軍佔領征地——這個時候守在張古山主陣地的我官兵也同先前守此陣地的58師官兵一樣全部殉國。

8日午後,日軍發動反擊攻勢,雙雙激戰,「305團團長唐生海、營長胡雄均負重傷」。黃昏,國軍再次攻佔張古山主陣地,305團代團長於清祥殉國,官兵傷亡慘重,不得以退回。

9日,從51師挑選400名突擊隊,晚上8點進攻,再次佔領張古山主陣地,並配合援軍乘勝向嗶嘰街進攻,至10日上午全殲嗶嘰街日軍。當晚國軍第4軍的突擊部隊一度曾進至106師團指揮部僅百米處,淞浦組織師團指揮部所有人員准備迎戰,連自己都拿起了槍。由於第4軍沒有確切情報,又是夜間,才沒有發現日軍,使淞浦得以僥幸逃脫。此役國軍一舉收復九江以南失地,日軍第106師團幾乎被全殲,死傷逾萬,連師團長淞浦中將都險些被俘。戰役中74軍守得住攻得上,居功至偉。戰役開始前,蔣介石曾兩次電令將74軍調至後方休整,都被薛岳拒絕,而74軍的表現確實沒讓薛岳失望。

1939年6月俞濟時升任第10集團軍副司令兼86軍軍長,51師師長王耀武升任軍長,74軍下轄51師(李天霞)、57師(余程萬)和58師(廖齡奇)。

1941年3月,74軍參加上高會戰,上高位於江西錦江上游,俯瞰贛東平原。日軍佔領上高,既可相機拊長沙之背,又可得到進攻贛南的前進基地。日軍採取分進合擊戰術,兵分三路,企圖合圍國軍主力於高安、上高地區。但南北兩路進攻均被擊退,中路日軍孤軍深入,又遭到74軍堅強抵抗,3月22日日軍集中萬余兵力在數十架飛機掩護下猛攻74軍雲頭山、白茅山陣地,74軍與日軍反復爭奪,先後7次與日軍白刃肉搏,為友軍贏得了集結的寶貴時間。因此中路日軍不得不於3月24日黃昏在北路第215聯隊掩護下開始突圍,但25日夜又被國軍將突圍與增援之敵再次包圍,終將其大部殲滅。在全線出擊中74軍又作為先鋒,乘勝追擊,收復官橋,擊斃日軍第34師團長岩永少將。整個上高會戰,日軍第33師團遭到重創,第34師團及獨立第20混成旅團傷亡更是高達70%以上,共斃傷日軍1.5萬,被何應欽譽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

此役74軍被第19集團軍司令羅卓英評價為「戰鬥力量堅強」!74軍在戰役中「拚死力拒,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間敵我傷亡均在四千以上」,戰功顯赫,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軍。74軍軍長王耀武表現優異,受到表彰。

上高會戰之後,74軍作為首批五個軍之一換裝蘇式裝備,得到115毫米榴彈炮4門,76毫米野炮8門,37毫米反坦克炮4門,7.62毫米M1910水冷式馬克西姆(即「俄國版的馬克辛」)重機槍25挺,7.62毫米M1910馬克西姆·托加萊和M1928德克恰廖夫(簡稱為DP型,即常見的轉盤機槍)輕機槍70挺。

1941年9月,日軍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74軍奉命參戰,由贛北奔赴戰場。58師師長廖齡奇正好回家結婚去了,於是58師在張靈甫副師長帶領下由江西新余開拔。由於時間緊迫,部隊白天行軍,結果57師、58師在通過瀏陽城西蕉溪嶺隘路時,遭到日軍飛機輪番轟炸,損失慘重,驚得後面趕到的51師目瞪口呆,痛心不已!根據當時擔任58師作戰科科長的羅文浪回憶說,「由於時間緊迫,不能不白晝行軍,……軍作戰參謀對部隊經過地形未詳加研究……,因此在24日、25日,第57師、第58師及軍部通過瀏陽城西蕉溪嶺隘路時,受到敵機的輪番轟炸掃射。在一條上下15里兩面是石山的羊腸小道上,密集部隊傷亡重大,未曾參戰,就被敵機將指揮系統打亂,挫傷士氣,給以後的戰斗帶來不利」。[5]

但在與日軍遭遇之初,74軍在華春山一線仍頗有斬獲,並以凌厲攻勢一度迫使日軍第3師團後退,也顯示了中國王牌軍的威風。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中,74軍57師8000人堅守常德城16天,頑強抗擊了日軍陸、空、坦的協同攻擊,在日軍猛烈炮火甚至釋放毒氣情況下仍死戰不退,余程萬師長留下第169團殘部與第171團殘部之一部共百餘人死守陣地,自己率所屬三員團長及兩團殘部百餘人,於半夜向德山突圍,其餘官兵自願與常德共存亡,與突入城內的日軍逐屋爭奪,全部壯烈殉國。6天後余程萬就隨反擊部隊又殺回常德,收復常德。此役正逢美、中、英三國首腦開羅會議,羅斯福總統聽取了蔣介石的戰況介紹,特意將余師長的名字記在備忘錄上。著名作家張恨水就根據常德之戰寫出一部名叫《虎賁英雄》的小說。常德人民為紀念74軍為國捐軀的犧牲將士,自發募捐,於1944年3月在市青年路東側修建佔地達30000平方米的陣亡將士墓地,作為永遠的紀念。[1]

1944年1月軍長王耀武升任24集團軍司令,施中誠接任軍長。下轄51師(周志道)、57師(李琰)、58師(蔡仁傑)。

1945年5月,在雪峰山戰役中,74軍再次顯示出抗日鐵軍的雄風,給予日軍以重創,獲得兩面「飛虎旗」。

八年抗戰中,74軍幾乎參加了所有正面戰場上的重大戰役,尤其是在德安、上高、常德三次戰役中表現最為突出,以其英勇頑強的戰斗意志,被譽為抗日鐵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軍空運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


戰後:

戰後,陳毅等領導,指示華野政治部聯絡部抽調20多名得力幹部,向被俘的整編第七十四師軍官調查該師的歷史沿革、組織編制、官兵的成分和素質、部隊訓練、新兵補充、參謀、補給和衛生業務、參加過的歷次重大戰役經過及檢討、慣用戰法、該師在戰略戰術上對解放軍的研究和對策、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情況。歷時3個星期,編成調研稿達3萬余字。鍾期光為調研稿題寫書名:《蔣軍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

戰爭性質方面。抗日戰爭是民族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政治口號響亮,官兵競相出力。可是國民黨發動的反共反人民內戰,是非正義的戰爭,師出無名,官兵消極應付,甚至不滿、反對。士氣方面。抗戰時期雖然士兵生活苦,很多是被迫抽丁出來的,但每逢與日軍決戰,大多數官兵還是能夠自發地激起愛國熱情,與敵苦戰、死戰而不屈。但內戰中則不同,絕大多數官兵對共產黨並沒有什麼仇恨,認為沒必要和解放軍作戰到底。抗戰時「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心理普遍不存在了,不願為打內戰作無謂犧牲。官兵們將厭戰思想變成了具體行動:一是堅請或設法留守後方;二是接二連三地請假離隊;三是部隊出發前後或行軍途中開小差,逃之夭夭。以後雖然用盡了槍斃、通緝等壓制手段和放縱、賭博等麻痹手段,也無濟於事。

軍民關系方面。幹部素質方面。抗戰中後期,該師60%的軍官系軍校畢業生,並有一定數量的後備幹部。1946年整編時,編余軍官多達200多名。投入內戰後,幹部傷亡慘重,如攻打淮陰、淮安時,陣亡團長2名、營長6名,從士兵中提拔起來的下級軍官,指揮能力更差。士兵戰鬥力方面。抗戰時期該師士兵65%為貴州人,15%為湖南人,5%為江西人,其餘為四川、浙江、安徽人。強迫抽丁來的佔80%,自願參加的佔10%,頂替的佔10%。新老兵比例:老兵佔90%,一年以內新兵佔10%。整編以後抗戰前老兵佔85%。兩淮戰役中,每個連隊平均傷亡20%,逃亡5%,每連人數由150人降為120人左右。兩次漣水戰役中,每連士兵傷亡約60%,臨時補充一批安徽新兵,1947年3月萊蕪戰役後又補充了湖南、福建籍新兵。由此,連隊新兵佔60%以上,老兵不足40%,加之不停地行軍作戰,減員大,戰鬥力進一步被削弱。

戰術運用方面。抗戰時期一般的帶兵官都有任務第一的決心,無論攻守都能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戰術運用比較靈活,能大膽迂迴,以小股兵力分散得很遠襲擊日軍,能鑽隙,能夜戰。到了內戰時期,戰術運用方面專門依賴優勢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戰、野戰;每到一地,必先構築工事,怕被包圍,怕後路被切斷,處處被動挨打。情報搜集方面。步炮協同和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炮彈充足,炮兵技術精良,能有效掩護步兵。內戰時期老兵傷亡嚴重,新兵未受過良好訓練,致使該師步兵傷亡慘重。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空軍對陸軍的意見和要求完全聽從,配合得好。內戰時期,空軍架子大,對陸軍愛理不理,而且異常膽小,地面一打炮,就嚇得不敢低飛。指揮關系方面。抗戰時期指揮上比較統一。內戰時期,許多指揮機構形同虛設。除了欺騙宣傳外,還嚴密控制。盡管煞費苦心,採取多種措施來提高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但該師戰鬥力仍不斷下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