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軍遺址
Ⅰ 求觀《南昌新四軍軍部遺址》有感
有一支部隊抗戰八年幾乎未向日軍主動進攻過,但是1940年為發展蘇北根據地,主動偷版襲駐黃橋的國軍第89軍。此戰軍權長李守維陣亡,89軍傷亡1.1萬全軍覆沒。司令韓德勤被板垣征四郎稱為「頑強中的頑強」,趕走國軍後他們佔領黃橋,幾天後日軍來犯,他們未放一槍撤守,日軍輕易佔領了他們久攻不下的黃橋,這支部隊叫新四軍。威武
Ⅱ 上海有什麼國軍抗戰遺址、紀念館之類的地方
整個紀念館佔地.7公頃,建築面積近7000平方米,由展覽、園林、辦公三大區域組成。紀念館所在地瀕江臨海,曾是原寶山縣縣城舊址,也是兩次淞滬抗戰的主戰場。
編輯本段結構
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是一座用鋼材、岩石、玻璃等現代建築材料來表現 淞滬抗戰紀念館
傳統建築形式美的紀念塔。建築面積達3490平方米,塔高53.6米,共12層。其中塔基部份分為三層,是紀念館的主要展覽區域。展廳面積近2000平方米,陳列有《抗日戰爭與上海》、《血沃淞滬——淞滬抗戰史實掇英》、《上海郊縣抗日武裝斗爭圖片展》、《抗戰文化系列——張明曹抗戰美術作品展》等展覽。陳列運用多媒體影視合成等科技手段,配合文物和歷史圖片文獻,使整個展覽具有可看性強、時代感明顯、極具感染力的特點。另外,分布在園林10.6公頃區域內的「淞滬軍民抵抗日軍侵略」大型雕塑、「姚子青營抗日犧牲處」、「淞滬戰場遺址」紀念碑、寶山古城牆、水關橋、寶善橋、陳化成塑像、化成廣場,以及陳化成紀念館等人文景觀,與臨江公園的參天大樹、如茵綠草、浩淼長江有機地溶合在一起,形成了淞滬抗戰紀念館瀕江臨海、環境優美、整體協調的格局和特色,登塔觀光,可遠眺崇明三島、東方明珠,俯瞰寶山鋼城、長江、黃浦江的交匯潮水和百舸爭流、海鷗飛翔的誘人景色。這里是廣大市民回眸歷史、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2003年1月,我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2月,又被市人民政府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自2003年1月28日起,又在全市率先實行免費開放。
淞滬抗戰紀念館(塔)緊臨長江堤,是淞滬抗戰的戰場遺址,位於上海市寶山區臨江公園。該建築將紀念館和紀念塔合二為一。紀念館建築面積3490平方米,紀念塔"寶山塔"高53.6米,共9層。主體建築旁,是淞滬抗戰戰場紀念碑、"淞滬抗戰軍民"大型雕塑、以"義勇軍進行曲"曲譜為背景的水庭和高3.15米,長29.8米的"淞滬魂"石刻長卷主題牆。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矗立在昔日中國軍民浴血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主戰―今日的寶山臨江公園內,佔地面積5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900平方米,塔館合一是它的特色。紀念館主體呈"L"型,其外觀造型運用了中國傳統塔的建築語言,體現了傳統建築美,紀念塔塔高53米,有12層,其中1至2層為陳列區,三層為臨時展廳。步入紀念館,道德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黑色"淞滬魂"石刻長卷,它是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主題牆。 紀念館第一展廳《抗日戰爭與上海》陳列,以大量的歷史珍貴影像資料、圖片、及有關文物,概要介紹了以二次淞滬抗戰為主的上海人民14年抗戰史。第二展廳,主展廳:《淞滬抗戰史事掇英――血沃淞滬》陳列,強調對參觀者的視覺沖擊力,在運用了聲、光、電及多媒體技術,描述了"義勇軍海塘退敵";"眾店員捨身取義"、"羅店鎮白衣勇士"、"小英雄方塔就義","和籍團血灑江灣"等18個淞滬抗戰中發生的故事,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三展廳《搞戰文化系列 ――張明曹抗戰美術作品展》:展現的是抗戰時期著名的美術家張明曹先生有關抗日題材的部分版畫作品以及部分珍貴實物。反映了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上海文化界人士怒而奮起,抗戰文化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重要方面。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位於寶山臨江公園內,建築面積3490平方米。紀念館主體是一座用鋼材、玻璃等現代建材構成,表現傳統建築形式美的紀念塔,塔高53米,塔館合一。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共12層。1—2層為陳列區,主要有:概要介紹淞滬抗戰歷史的《抗日戰爭與上海》陳列、以場景、多媒體等高科技為手段,與文物緊密結合為特點的《淞滬抗戰史事掇英——血沃淞滬》陳列;有《抗戰文化系列——張明曹抗戰美術作品展》以及影視放映等。3層為《上海郊縣人民抗日武裝斗爭圖片展》,輔助用房二樓為《侵華日軍在上海的暴行》。4層以上為塔,11層設觀景室,這里可遠眺長江口,俯瞰寶山城。 環境協調是紀念館建設空間設計的一大特色。這里有30米長的「淞滬魂」長卷石刻牆、大型雕塑、國歌牆等藝術品;有文化廣場和大草坪;有陳化成紀念館、姚子青營犧牲處等人文歷史景點。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自2003年1月28日起實行免費開放。2000年5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編輯本段參觀指南及地圖標注
地 址:寶山區友誼路1號臨江公園內淞滬抗戰紀念館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交通指南:公交116、207、508、541、728、769、813、848路,寶楊路碼頭專線(上海火車站-寶楊路汽車站),淞涇專線(吳淞碼頭-長發路)等。 臨江公園開放時間:5:00~19:00(夏令 4月1日至9月30日);6:00~18:00(冬令 10月1日至3月31日)。登紀念塔需門票2元;公園門票免費。(僅供參考,以當地景點公告為准)
Ⅲ 抗戰遺址走訪感想(100字)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95周年紀念,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日子,交織著慘烈、屈辱、反抗、憤怒與自豪……
前不久,我們學校參觀了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館內所展示的那段艱苦、慘烈的歷史讓我們揪心、握拳。
正廳浮雕上,手無寸鐵的百姓,倒在日本侵略軍的刺刀下,倒在故鄉貧瘠的土地上;堆積的鵝卵石掩蓋著數百名幼童的屍體,一位母親的雕像立在一側。她一手撫胸悲歌,一手攥拳悵恨。這悲與恨在此凝固了半個多世紀。
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深深震撼著我,不,震撼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歷史在這里驟然高大,它連接著生與死、愛與恨、悲與憤,還有一個民族與國家的尊嚴;歷史也在這里凜然奮臂,高呼出一個時代強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抗日戰爭對於我們這些80後、90後來說,是一段未曾親歷的特殊歷史,通過此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的沉痛災難,也正是這段歷史使我們認清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本質,也使我明白了只有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強大才不會挨打、不會被欺辱,才能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慶幸偉大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我們慶幸我們的國家有許許多多不屈不撓、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民族英雄;我們慶幸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帶領我們走向勝利;我們慶幸中國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優秀品格,華夏兒女是打不死、嚇不倒、壓不垮的民族;我們慶幸有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反法西斯鬥士支持我們的正義事業;我們慶幸世間總是正義戰勝邪惡、真理總在正義這邊;我們慶幸如近東方的巨龍已覺醒。今天的中國已今非昔比,正昂首闊步步地朝著富強、民主的方向大步邁進。我們青少年兒童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繼承革命先烈的遺願,追尋先輩們的足跡,奮發圖強,立志報國。我們相信:進步與和平是人類永恆的信念!
Ⅳ 中國革命遺址有哪些
井岡山革命遺址、大南山革命遺址、延安革命遺址、茶陵革命遺址、浮山革命遺址等。
1、井岡山革命遺址
井岡山革命遺址,位於江西省吉安井岡山市境內,地處江西、湖南兩省相交接的羅霄山脈中段,四周環繞高山,中部多盆地,平均海拔1000米。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率領部隊挺進井岡山,在井岡山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根據地以茨坪為中心,擁有寧崗、永新、蓮花三縣和吉安、安福、隨縣、酃縣的一部分,方圓275公里。井岡山革命遺址主要集中在江西省井岡山市的茨坪、茅坪、大小五井及五大哨口等地。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批准井岡山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7年12月2日,井岡山革命遺址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
2、大南山革命遺址
大南山革命遺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大南山潮南區紅場鎮雷嶺鎮處,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尤其是紅場鎮,被定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場是二戰時期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
大南山革命遺址現有革命舊址紅場、紅宮、石刻革命標語被列為廣東省重點保護革命文物單位。
紅場鎮原名「石船」,1961年為紀念革命舊址「紅場」而改稱紅場。紅場是二戰時期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民國17年(1928),紅場已是東江革命根據地。
紅宮原為紅場鎮林招村李氏祖祠,是紅軍47團成立和潮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的舊址,也是彭楊軍校第四分校的校址。
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分布在大南山腹地。對於研究大南山土地革命歷史具有較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3、延安革命遺址
延安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是革命聖地。
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家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家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
以及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延安寶塔、橋兒溝魯迅藝術文學院(六屆六中全會舊址)、南泥灣、清涼山新聞出版部門舊址、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銀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舊址等遺址。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延安革命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4、茶陵革命遺址
茶陵是中國第一個工農兵政府誕生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斗爭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大犧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和寶貴的遺產。據統計,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的革命紀念舊(遺)址有近100處,其重要遺址有7處。
5、浮山革命遺址
位於桐城東鄉,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上海、安慶的部分共產黨人,轉移到浮山,繼續從事地下斗爭,因而當時的浮山成為安徽省的一個革命活動中心。
周恩來總理曾說:「浮山地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前哨,浮山中學不同於一般的學校,它是該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井岡山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南山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延安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茶陵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浮山革命遺址
Ⅳ 新四軍軍部舊址/遺址知多少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環境優美的涇縣雲嶺鎮羅里村,佔地面積20000萬平方米,版1962年紀念館籌建。權包括軍部司令部、軍部大會堂、中共中央東南局、修械所、政治部、教導隊、戰地服務團、烈士墓和葉挺橋等十處舊址。它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單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革命舊址群之一,也是中國近現代八大重要史跡之一。
Ⅵ 觀紅軍遺址有感作文
《飛奪瀘定橋》講的是紅軍戰士佔領瀘定橋那一幕幕緊張激烈的情景:紅軍為了渡過大渡河,派出一支隊伍搶先奪取瀘定橋,這支隊伍就是紅一軍團的紅四團。他們想了一個辦法,使敵人中計,然後奪取瀘定橋。瀘定橋是鐵索橋,橋下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兩岸是懸崖絕壁,地勢非常危險,而且紅軍要在29日早晨拿下瀘定橋,所以22位英雄在洪亮的沖鋒號聲中,飛也似的向火光沖去,經過兩個小時的激烈戰斗,敵人終於被消滅了。
看完後,我那晶瑩的淚花在我眼眶裡打轉,我從來不知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是有成千上萬個紅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胸前佩帶的紅領巾是紅軍勝利的象徵,我們要好好愛護紅領巾,因為紅領巾是他們的鮮血染紅的,我們是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必須要懂得為啥要好好地愛護紅領巾。現在有些小朋友不當紅領巾一回事。有的根本不去洗它。臟了、臭了就仍掉再買一條,好象一條紅領巾的價值就只有五毛錢、一元錢,還有的用紅領巾當武器使用,你們在與朋友玩耍嬉戲是,有沒有聽到紅領巾在無聲地哭泣!希望所有的學生們都要愛護、珍惜紅領巾,這也算是一種好學生的行為吧!
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有時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向長輩們發脾氣,還因為挑食,怪飯菜不好吃,你們知不知道,那個時侯是連飯都吃不上,好些老百姓都是因為飢餓而死去了。看別的小朋友有一樣好玩、好看的東西,就嚷著要父母買,他們不買,就大哭大鬧,你們知道嗎?那時侯的老百姓連基本的生活都維持不了,更別說什麼東西了,衣服破了,縫一縫。寒冷的冬天連棉被都沒有,只有用茅草來蓋一蓋。有些紅軍,為了我們,犧牲了自己的性命,還弄得妻離子散,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結果。可他們卻執意要保衛國家,可見紅軍們對共產黨忠心耿耿。作為學生,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
紅軍啊!你們是春蠶,把一切的利益全部奉獻給我們,自己卻壯烈犧牲了。我們敬佩你
Ⅶ 讀了《游圓明園遺址》後談談你的感想
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是萬園之園,但可惜的是,它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專劫一空,被燒掉了,今天,屬我懷著異樣的心情,觀看了圓明園的遺址。
走進圓明園,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華麗,壯觀,而是零零碎碎的瓦塊,柱子,它失去了應有的豪華,這都是英法聯軍的罪惡,同時也讓我感到惋惜與對英法聯軍的憤怒。
當時,舊中國太軟弱,保護不了圓明園,這讓我想起了圓明園中的12生肖的獸首,被別的國家拿去拍賣,還說是他們國家的東西,讓我更加憤怒。
Ⅷ 參觀紅軍遺址後的感受
參觀完革命老區之後,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紅色旅遊點,人生大課堂。瞻仰革命遺址,佇立烈士墓前,目睹滄桑巨變,心靈怎能不受到震撼,思想怎能到升華!紅色文化民族的寶貴財富、教育資源和精神遺產,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前進奮斗、富民強國的精神動力,是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是戰勝一切勝利的精神源泉。
Ⅸ 觀731部隊遺址有感——觀後感
以下為731部隊遺址的介紹,您可以參考以下內容作出觀後感想。
731部隊全稱滿洲731部隊(1941年8月使用此名),是日本侵略軍細菌戰制劑工廠的代號。
為掩人耳目,先後叫過「 加茂部隊」(1933年)、「東鄉部隊」(1938年——1939年,此時的秘密番號為「滿洲第六五九部隊」,取名東鄉部隊是為了紀念石井四郎心中的偶像東鄉平八郎)、「關東軍防疫給水總部」。
(1940年8月改組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同年12月2日創立關東軍防疫給水部支隊,平房地區設施成為總部)、「滿洲二五二零二部隊」(蘇聯攻克柏林後,為了掩人視線,於1945年5月更為此名)。731部隊偽裝成一個水凈化部隊。731部隊把基地建在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的平房區,建有佔地300畝的大型細菌工廠。
這一區域當時是 傀儡政權滿洲國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認為超過10,000名中國人,朝鮮人,以及 聯軍戰俘在731部隊的試驗中被害,另外,據日本作家森村誠一在《惡魔的飽食》中稱,通過「特別輸送」進入到731部隊的「馬路大」需要進行編號,而從1939年以後,進行了兩輪編號,每一輪編號極限為1500,於是在抗戰結束時,共計有3000人死於此。
但是對於數量的多少還存在爭議。日本投降前夕,匆忙撤退,為毀滅罪證將工廠炸毀,大批帶菌動物逃出,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731部隊是日軍陸軍產下的惡魔部隊。他們把生物學和醫學轉用為武器,並實施國際法上禁止的細菌戰。隊員們對自己的經歷嚴守秘密,其中許多人隱姓埋名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