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羅國古遺址

羅國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6 04:27:24

Ⅰ 中國古代的小國名稱

古魚國應該是古庾巔國,周武王姑父南宮適管理,也就是西周直隸諸侯國,糧油官庾巔的封國庾巔國(於滇國)史書上有著關於「於滇國」的文字記載,新疆的「於田縣」應該是最後的庾巔國所在地。

周朝小國:

溫國 己 子 -前650年 狄國

劉國 姬 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西南 周朝

榮國 姬 河南省鞏縣一帶 公

甘國 姬 公

樊國 姬 仲

尹國 姬 公

周國 姬 公

王叔國 姬 公

成國 姬 公

原國 姬 公

召國 姬 公

蘇國 姬 公

單國 姬 河南省濟源市東南 伯 周朝

詹國 姬 伯

鞏國 姬 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西康店村 -前516年 晉國

毛國 姬 陝西省岐縣、扶風縣一帶 叔 -前516年 晉國

祝國 姬 山東省長清縣東北祝阿故城 -前768年 齊國

聶國 姜 山東省荏平縣西

紀國 姜 山東省壽光縣南 侯 -前690年 齊國

鄅國 妘 山東省臨沂縣、蒼山縣、沂南縣一帶 魯國

邾國(鄒國) 曹 山東省鄒縣 子 -前281年 楚國

莒國 己 山東省莒縣 子 -前481年 楚國

向國 姜 山東省莒縣西南 子 -前721年 莒國

極國 -前721年 魯國

邿國 妊 山東省濟寧縣東南 魯國

滕國 姬 山東省滕縣 侯 -前297年 宋國

薛國 任 山東省滕州市 侯 -前322年 田氏齊國

小邾國(郳國) 顏 山東省滕縣東 子 楚國

濫國 齊國

郯國 嬴 山東省郯城縣西南 子 楚國(一說是越國)

炎國 越國

鄟國 山東省郯城縣東北

郕國 姬 山東省汶上縣北 伯 -前408年 齊國(一說是楚國)

宿國 風 山東省東平縣西南 男

項國 -前643年 魯國

譚國 姒 山東省章丘縣西 子 -前684年 齊國

遂國 伊祁 山東省寧陽縣西北 -前681年 齊國

須句國 山東省東平縣西須句城

鄫國 姒 山東省棗庄市舊嶧縣東 子 -前567年 莒國

鄣國 姜 山東省平陰縣 公 -前664年 齊國

州國 姜 山東省安丘縣 公 杞國

淳於國 姜 山東省安丘縣東北部 公 杞國

郜國 姬 山東省成武縣東南 侯 宋國

茅國 山東省金鄉縣 邾國

焦國 姬

任國 山東省濟寧市 齊國

邳國 楚國

牟國 山東省萊蕪市

於余邱國 山東省臨沭縣

根牟國 姜 山東省莒縣 -前600年 魯國

逼陽國 妘 山東省棗庄市 子 -前563年 晉國

鄢國 河南鄢陵西北

蘇國 河南省焦作溫縣一帶

密國 姬 河南省新密市 鄭國

胡國 姬 河南郾城縣、舞陽縣一帶 -前763年 鄭國

焦國 姬 河南省陜縣西十里鋪一帶 西虢國

共國 姬 河南省輝縣市西北 衛國

凡國 姬 河南省輝縣西南 伯 -前716年 北方狄戎

鄢國 河南省鄢陵縣西北

葛國 嬴 河南省修武縣 宋國

於國 姬 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15公里 叔 鄭國

東虢國 姬 河南省滎陽市 -前767年 鄭國

杞國 姒 河南省杞縣 伯 -前445年 楚國

申國 姜 河南省南陽市 侯 -前668年 楚國

呂國 楚國

鄶國 河南省密縣東北 -前769年 鄭國

戴國 姬 河南省蘭考縣 公 -前713年 鄭國

鄎國 姬 河南省息縣 侯 -前680年 楚國

黃國 嬴 河南省潢川縣 -前648年 楚國

蓼國 河南省固始縣 -前622年 楚國

潘國 己 河南省溫縣 -前504年 吳國

光國

逼陽國 妘 子 吳國

上鄀國 湖北宜城東南

下鄀國 允 河南省內鄉縣 楚國

弦國 隗 子 -前655年 楚國

滑國 姬 河南省偃師縣 伯 -前627年 秦國

陽國

原國 姬 河南省濟源市 伯 -前635年 晉國

江國 嬴 河南省正陽縣 -前623年 楚國

邘國 河南省泌陽市北西萬鎮邘邰村

應國 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庄鄉原蚩陽鎮 楚國

蔣國 河南省淮濱縣 -前617年 楚國

邶國 河南省湯陰縣東南

祭國 姬 河南省鄭州市東北祭城村 伯 -前769年 鄭國

沈國 姬 河南省汝南縣東南 子 -前506年 蔡國

麋國 楚國

過國

道國 姬 河南省確山縣 楚國

唐國 姬 河南省方城縣 侯 -前505年 楚國

樊國 姬 -前664年 周朝

胙國 河南省延津縣北

雍國 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朱村鄉府城村 晉國

西虢國 姬 山西省平陸縣 公 -前655年 晉國

北虢國 姬

南虢國 上陽

杜國

郇國 姬 伯 -春秋早、中期 晉國

虞國 姬 山西省平陸、夏縣一帶 公爵或者侯爵 -前655年 晉國

魏國 姬 山西省芮城縣 -前661年 晉國

賈國 姬 侯 -前678年 晉國

霍國 姬 山西省霍縣西南 -前661年 晉國

耿國 姬 -前661年 晉國

韓國 姬 山西省韓縣

楊國 侯

仇由國 晉國

倗國

梁國 嬴 伯 -前641年 秦國

芮國 姬 陝西省大荔縣 伯 -前640年 秦國

小虢國 -前687年 秦國

雍國

毛國 陜西岐山、扶風一帶 卿

上鄀國 湖北省宜城縣東南

軫國 偃 湖北省應城縣西 楚國

鄂國 楚國

隨國 姬 侯 楚國

曾國

夔國 -前634年 楚國

羅國 湖北省宜城縣 楚國

鄘國 湖北省竹山縣 楚國

鄧國 曼 湖北省襄樊市北 侯 -前678年 楚國

權國 子 湖北省當陽市東南 公 楚國

鄖國 湖北省安陸縣 子 楚國

胡國 子 -前496年 楚國

絞國 湖北省鄖縣西 楚國

賴國 姬 湖北省隨州市東北 子 -前538年 楚國

頓國 子 -前496年 楚國

析國

鄾國

廩國 楚國

六國 偃 安徽省六安市 -前622年 楚國

英國 -前646年 楚國

黃國 嬴 子 -前648年 楚國

鍾離國 安徽省沂河東岸 楚國

舒國 楚國

舒庸國 楚國

舒鳩國 楚國

舒蓼國 -前601年 楚國

舒龍國 楚國

舒龔國 楚國

舒鮑國 楚國

桐國 安徽省桐城縣 楚國

養國 -前528年 楚國

巢國 -前518年 楚國

徐國 嬴 侯 -前512年 吳國

宗國 楚國

蕭國 嬴 安徽省蕭縣西北 侯 -前579年 楚國

皖國 楚國

貳國 楚國

泉國

妢國

妣國

肥國 -前530年 晉國

鼓國 姬 -前527年 晉國

北燕國 姬 伯

邢國 河北省邢台市 -前635年 晉國

蜀國 四川省中部一帶 沒有臣服於中原王朝,所以沒有爵位。後代君主稱「帝」。 -前316年 秦國

巴國 四川省東部一帶 子 -前316年 秦國

都國 楚國

軫國 楚國

道國 子 楚國

房國 楚國

厲國 楚國

西黃國 楚國

柏國 楚國

谷國 楚國

邗國 江蘇省揚州市東南

鍾吾國 江蘇省宿豫縣 子 -前518年 吳國

萊國 山東省黃縣東南萊子城 -前567年 齊國

夷國 夷 山東省青島市

鮮虞國

義渠國 秦國

驪戎 晉國

燕京戎 山西汾水兩岸,靜樂縣到祁縣鄔縣

綿諸國

山戎

犬戎

西戎

戎蠻

白狄

赤狄

長狄

鄋暪國

翟國

西不羹國 楚國

戶戎國 楚國

陸渾戎 楚國

無終國

令支國 燕國

鮮虞國 晉國

孤竹國 子 遼零省朝陽市西南 -前660年 燕國、齊國

Ⅱ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路線位於「簡羅」以南的是什麼海峽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是沒有簡羅這個區域,相似的是,版箇羅國
箇羅國指的是今泰權國南部馬來半島克拉(Kra)附近,或以為在今馬來西亞馬來亞雪蘭獲。
那麼在『箇羅「以南地區指的是世界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箇羅是出自賈耽《新唐書·地理志》,對中國船隻從廣州,經東南亞,通往阿阿拉伯的航線路線中的一個東南亞的小國。原文:三日至葛葛僧祇國,在佛逝西北隅之,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別島其北岸箇羅國,箇羅西則哥古羅國。

Ⅲ 急求古代小說國家的名字

《江湖往事之鳳城飛帥》

北方邊境,狼煙四起,屠城之禍,迫在眉睫……
君玉—回—威震胡漢的鳳凰軍統帥!亂答世崛起、金戈鐵馬、揮斥方遒,卻是幼著男裝的紅顏;
拓桑——蜀中園林彈琴、鳳凰道上摘花的翩翩少年,卻是千年名寺的轉世聖僧。

她是孤兒,他是和尚;她是元帥,他是方丈!
她用的劍是嵇康的「躡景」;他用的劍是阮籍的「追飛」!
當最聖潔的人遇到最聖潔的心!
是朋友,為何要心心相印?是愛人,為何要遠隔天涯!

Ⅳ 古代有羅國嗎

羅國是夏商時代羋部落穴熊的一個分支,和荊楚同祖。大約在殷高宗武丁時,羋族系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羅便隨楚由羅山(河南羅山縣)遷避到甘肅正寧縣。以後又被周王朝壓迫,隨楚國遷於湖北房縣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滅,將其遺民遷於枝江,後來又被遷至湖南汩羅。可是,這個商、周時期的古國,在古代史料中卻寥寥無幾,是值得深入探討和考證的。
????羅子國的起源和立國
????羅,是祝融氏吳回之後,也是荊楚的一個先祖 羋姓首領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與楚國之後改姓熊,屬於同姓同祖。秦嘉謨所補輯的《世本》雲:「羅氏,本自顓頊,末胤受封於羅,國為楚所滅,子孫以為氏。」註:「案《秘笈新書》引《姓纂》,以羅為祝融氏。」《姓苑》也說是「祝融氏之後」。《姓氏急就篇》則就「羅氏,顓頊後。」《通志·氏族略》:「羅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後。」本來祝融是顓頊之後,更說明羅系顓頊系祝融氏吳回的後裔,和荊楚同一祖系。
????至於羅系熊姓,據《左傳·桓公十二年》杜預註:「羅,熊姓國。」疏:「《正義》曰:『羅,熊姓,』《世本》文也。」《世說新語·方正》注引《羅府君別傳》曰:「羅,楚熊姓之後,啟土羅國,遂氏姓焉。是則熊姓又似出羋姓也。」張澍注《世本》說:「蓋楚君皆以熊為號,疑熊姓,楚所分也。顧亭林以羅為羋姓,非是。」羅泌《路史·國名紀丙》也說:「羅,熊姓羅君也。」又《後紀八》雲:「羅,熊析也。」又雲:「濮、羅、歸、越、夤、滇、麇、麋、羋 蠻,皆 羋分也。」《路史》明確地指出羅本姓熊,是羋姓的分支。可見羅為熊姓,系荊楚的分支,荊楚的先祖季連,始姓羋,系祝融吳回之孫。季連的孫子叫穴熊,以後成為荊楚國君熊姓的來源。據此,說羅是顓頊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都沒有矛盾,卻只能說是和荊楚同一祖系。至於說羅是羋姓也好,熊姓也好,原也一致,因熊姓來源於羋姓,並無任何抵牾之處。
????至於羅字的名義,最早出現於甲骨文的,有《續甲骨文編錄》六三七作「 」,《續甲骨文編》七四三作「 」,又四二一八作「 」,《殷契粹編》一一O七作「 」,就象拿著鳥罟捕鳥之狀.」,《爾雅》雲「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之。」疏:「羅,鳥飛張網以羅之。」《詩·王風·兔爰》雲:「雉離於羅。」傳:「鳥網為羅。」《禮記·月令·季春》:「田獵置罘,羅罔畢翳。」註:「羅罟曰羅罔。」杜甫《遺興》詩:「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羅就是張羅以捕鳥的羅網。
????究竟羅網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據張澍粹集補注的《世本》雲:「句芒作羅。宋衷註:句芒,伏羲臣。」《說文解字》:「羅,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古者芒氏初作羅。」可見華夏族在很古的時候,就已發明羅來捕鳥,創造了狩獵的一種工具。如內蒙古東部的虎爾哈部,據《御制增訂清文鑒》卷二十二載,「虎爾哈」,意為「大圍網」,是用以打鳥雀。則古老部落以此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以後,善於製造羅網,並用來羅捕飛鳥的部落,便稱為羅。這個羅部落是則荊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來的。大概當穴熊活動於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鄭縣)和熊山(河南郾城縣東三十五里)的時候,羅便活動於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羅山。《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載:「羅山,大(羅山)縣南十里,峰巒環抱,隋因以名縣,亦謂之龍山,又名小羅山。縣南百里又有大羅山。」《清一統志》卷一百六十八載:「隋縣治在此山下,因以名縣。」唐武德四年又建為羅州。我認為羅山縣的命名,並非小羅山的「峰巒環抱」,而大羅山就沒有這種說法,應是《路史·國名紀丙》所說的:「羅,熊姓羅君也。」注「故信陽有羅山。」指出羅最早在羅山,羅山即因羅曾活動於這一帶地方而命名的,今為河南羅山縣。《左傳·昭公五年》:「楚子以馹至於羅汭」。又雲:吳敗楚於鵲岸,楚子濟於羅汭,次於萊山。俞正燮《癸已類稿》卷二《棫林、羅汭、萊山義》稱:「《河南志》謂羅汭在羅山(縣),萊山在光山(縣)。……當以《河南志》為是。」也認為羅山是古羅汭,說明為古羅人之地。所謂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發源於大別山脈的掘山,北流入淮水。大小羅山正位於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鳥站」,是羅人以羅捕鳥最優越的地方。這個地方,在解放以前,仍是森林茂密,鳥類群集,農民每於春秋兩季的夜晚,於山岡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圍再圍以圍網,那成千上萬的鳥群,紛紛朝著篝火猛沖俯撲而來,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頭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掙扎。沒有死傷的,則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暈頭轉向,向四周亂竄,結果都撞入周圍預設的大圍網之中。篝火周圍便鋪起一層厚厚的鳥體,個別振翅欲飛的鳥,卻被農民用棍揮舞擊落在地。往往滿載而歸,成為人們的佳餚。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時代,人煙稀少,森林更為稠密,鳥類更加多,羅人的捕鳥收獲更應多若十倍了,對以鳥肉來維持季節性的生活,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也是當時的事實。羅人活動的范圍,有可能到達今湖北羅田縣,羅山與羅田,相距不遠,中隔大別山脈,也正是鳥類麇集的優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羅人田獵鳥獸之地,羅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呂,殷高宗武丁等歷代君王,大肆征伐屬於夏朝的殘余勢力——荊楚,羅是荊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樣的打擊,便隨著荊楚部族躲避而西遷。當荊楚遷到今陝西渭水域的荊山、楚水葉,羅人也遷到楚北面羅山、羅水,即今甘肅正寧縣東二十里的羅山。《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七載:「(正寧)縣東二十里有羅山。《寰宇記》:羅川水出羅山下,隋以此名縣。」《清一統志》卷二百三載:「羅山,在正寧縣東二十里。」又載:「羅水,在正寧縣南,西南流入寧州界。《元和志》:隋,羅川縣,以縣南羅水為名。」白眉初《秦隴羌蜀四省志》載:「羅水出子午嶺,西流至峽西縣會涇水。」羅山,系子午嶺西來的一以山脈,正位於陝、甘界上。子午嶺之北有直羅川。在陝西富縣南,東流入葫蘆河。由於羅人遷居於此,這里的山和水都以羅為名,羅川之上還有叫羅川務的地名。後來,隋朝便因羅川之名,建為羅川縣。這個羅山、羅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慶節居住的邠地的北鄰,他們都屬於夏族的體系,共同聯合以抵抗商人。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十巫中有巫羅,當系羅國的首領,又是巫師,與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肅慶陽縣南古彭陽縣)一帶。到了周武王滅商時,才封羅為子爵,正式成為周的屬國羅子國。
????羅與周、楚的關系
????據《周禮·夏官·羅氏》載:「羅氏掌羅烏鳥。」註:「能羅罔搏鳥者。」秦嘉謨輯補《世本》稱:「周大羅氏掌鳥獸。其後氏焉。」《禮記·郊特性》雲:「大羅氏,天子之掌鳥獸者也,……羅氏致羅與女。」《周禮·夏官·大司馬》載:「羅弊致禽以祀枋。」註:「羅弊,罔(即網)止也。」可見羅人的首領曾任周朝捕鳥之官,還將捕得的禽鳥貢獻給周王,以充祭品。更可說明羅山縣的大羅山,是因大羅氏活動過而得名的。這時羅所在地的正寧縣的羅山和羅川,因靠近周都,才能在周的朝延中任羅氏官職,如果這時遠在湖北的房縣或宜城,相隔千多里,決不能遠至周都任職,更說明甘肅正寧縣的羅山、羅川為羅的住地是切合實況的。羅人不但用羅網捕鳥,這時還發展到養了大批「鷹鸇鷙鳥,而羅氏教之獵。」馴養這些猛禽以逐捕飛禽。
????由於羅在周京較近,所以周王朝便侵迫羅、楚,他們便越過秦嶺沿著淅水南遷。當楚王遷至淅川的丹陽時,羅也沿漢水南遷至湖北荊山西北面的房縣,依附於楚。《姓氏羅急就篇》認為「封於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為氏。」《姓考》說:「羅國,即房州地,後滅於楚,以國為氏。」邵羅《姓解》也說:「羅,按顓頊之末裔,受封於羅國,今房陵也,子孫以國為氏。」
????羅子國後又再向東走出山林,遷至漢水之濱的宜城縣西二十里的羅川城,這時砰原沃野,是羅人發展農業的優越環境。《水經注》:「夷水……歷宜城西山,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路史·國名紀丙》也說是「在襄(陽府)之宜城。」證實了羅國所在地,確在今湖北宜城縣的羅川城。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楚武王國勢強盛,楚向漢水以東和以北發展勢力,羅國首當其沖,便遭楚國不斷的侵凌。《左傳·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國派兵征伐絞國,「楚師分涉於彭,羅人慾伐之。「註:羅「國在宜城西山中。」次年春,楚屈瑕伐羅,……(師行)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於荒谷,群帥囚於冶父。」這次羅、盧兩國乘楚以大國自驕,座痹無備,夾擊楚軍,把楚國打得大敗,主帥自縊,其餘將帥被俘,使楚國損失慘重,可見當時羅國的勢力還很強大。但因楚畢竟是個大國,「其後,楚復伐羅,並其國,子孫以為氏。」羅國被楚所滅,時間約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隨之前。否則,楚國決不能越過羅國去攻打隨園,也不能越羅國去攻打隨園,也不能越羅國去攻打鄧國。所以,楚滅亡了羅國之後,完全控制了漢水交通要道,為吞並漢東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對於羅的滅亡原因,據富辰諫周襄王說:「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羅則季姬,……是皆外利離親者也。」註:季姬,姬氏女,為羅夫人而亡其國也。……外利,行滿腔熱情僻求利於外,不能親親以亡其國也。「這個季姬,很可能是漢東諸姬國君的女兒,與羅聯婚』含有共同抵抗強楚的目的。至於把羅的亡國原因,歸咎於季姬這個婦人,未免過分。但羅子勝楚而驕,發展為驕奢滿腔熱情佚,不能團結群眾,卻是亡國的主要原因。
????羅亡國後,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氏,或為羅侯氏。《姓氏急就篇》說:」羅侯氏,羅國為楚所滅,其後號羅侯氏。「《古今姓氏書辯證》卷十二也說:「羅侯,羅君之後,子孫氏焉。」《姓解》也稱:「羅侯,即上羅國子孫,為楚所滅。有國日,嘗封侯者,又自稱羅侯氏。」《通志·氏族略》載:「羅侯,羅君之後,支孫我廿。其國在宜城山中,後遷枝江。」《路史·後紀八》雲:「羅,……後也入楚,有羅氏,羅侯氏。」蘇軾《萬石羅文傳贊》中也說:「羅氏之先,無所見,豈左氏所稱羅國哉。」國亡,以國名為姓,這些都是周、秦時期,亡國、失邑之君主、大夫的子孫所慣行的通例。
????羅子國滅亡後遺民的遷徙
????楚武王滅亡了羅子國之後,為了在北進時,防止可能遭到羅中遺民的干擾,於是便把羅的遺民遷到楚都丹陽附近的枝江,其目的與役使羅人修築丹陽城有密切聯系,羅這時已成為楚的附庸國。故《水經注》雲:「枝江地,故羅國。」《路史·後紀八》也說:「初國宜城,後徙枝江。」《通志·民族略》亦從此說。
????到了楚文王時,由丹陽遷都於郢,因 羅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將羅的遺民遷到今日湖南汩羅,《漢書·地理志》載:「長沙國羅縣,」應劭日:「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杜佑《通典》稱:「邱州,古羅國地。」指定的是岳州南境一帶。《路史·國名紀丙》雲:「今潭之湘陰東北六十里有羅故城,秦之羅縣,梁為羅州。」《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載:「羅縣城,……春秋時羅國也。」光緒《湘陰圖志》卷六沿革表示:「楚文王滅羅,而徙都郢,乃從宜城徙羅丹陽,已而於湘陰乃是楚文王時。湘水之陰的羅國故址在汩我江南岸,今汩羅縣西北八里的屈原農場蠶桑場。羅子國城遺址尚留有繼續的城垣和護城河遺跡。1957年,湖南省博物館曾在此發掘,發現城垣東西長490米,南北寬400米,城北廓保存較好,牆基寬14米,高3米,用黃土夯築而成。城內西南部有長25米、寬7米的土台,堆積有筒瓦、板瓦及繩紋陶片。城赴東面有文化遺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繩紋鬲、豆、罐及一些繩紋硬陶片等。從出土的陶器的質地、器形、紋飾來看,與長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風格基本一致。可知,城址的時代當屬春秋戰國時期。與羅子國遷此立城的歷史吻合。
????羅子國的活動范圍,在麋子國的南面,約在今汩羅江流域。由於羅人的關系,把一條無名溪江改為羅水。范致明《岳陽風土記》雲:「洞庭之南,羅水出焉。」《清一統志》雲:「盧水源出盧山,南流逕故縣城,至雙江口入汩,以其流逕古羅縣,故一名羅水。」盧水是羅水的一以,應是先因羅國所在而叫羅水,羅水流入湘江處叫羅淵,見於《水經注》,因位於羅水與羅國故地,才叫羅縣。
????光緒《湘陰圖志》卷二十水志:「案羅水源出巴陵羅內(一名羅里),以北斗嶺周環羅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謂之羅內,故得羅水之名,」其實,「羅水源出巴陵縣葛藤尖」,即今岳陽縣渭洞鄉桂峰村葛藤尖。羅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經羅內,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羅水,八十八里至汩羅縣紅花鄉雙江村的小江口入於汩水,才合稱汩羅江。清末「夏時漲水,深約二丈有奇,面闊約三十丈;冬時漲落,不通舟楫。」羅內的名稱,系羅國活動之地,並非「周環羅列」而名。
????在汨羅江北岸的楚塘鄉楚南村有汨羅山,又叫羅山,屈子祠前有羅淵,皆以羅國活動地域而名。羅子國以北就是麋子國的活動范圍。到戰國初,楚於今湖南一帶置黔中郡,而羅、麋等附庸國宣告終結,都統轄於黔中郡。
????秦漢時,羅國遺民,有的留居長沙郡,有的東遷豫章郡(江西南昌),《廣韻》雲:「本自顓頊末裔,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太平寰宇記》卷一O六洪州載,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羅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輩出,散布於全國各式各地。
????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絹畫古地圖中,在江華縣的瀟水支流有一條羅水,當系一以羅人南遷於此而得名。至於西江中下游一帶分布之區,至今壯族語稱田為羅,即山間田之意,也說明羅人有一部分南遷至兩廣與駱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羅為名的地方,決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羅人則又向西南,從滇東、滇南遷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羅斛國,後來並吞了暹國,便合稱暹羅,即今泰國的主體,成為泰族的一部分。
????當羅被楚滅時,還有一部羅人不願降服楚國,他們和盧、庸遺民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於閬中,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後來有的便融入於土家族。一以則繼續西遷到北勝縣,成為彝族的大姓羅氏。另一支則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與於越、揚越融合為布依族,羅姓成為布依族的大姓。羅姓布依族人是古羅子國之後,羅子國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羅後,在那裡定居過一段時期。後來,有一支又越過羅霄山脈到江西。據說羅霄山脈的得名也與羅子國後裔有關。再後來,復從江西西經湖南輾轉遷到貴州,形成羅甸國和羅番。 《經世大典·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載: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羅殿國主羅阿察等及遏蠻軍番主羅篤納土來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順元諸蠻夷官》篇中則作:「羅甸國主羅阿察」,「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扶使」,又謂「八番,羅氏等國」,後又分別立八番、羅旬二宣慰司。在羅甸國置羅番遏蠻軍安撫司。又設羅博縣,今改為羅甸縣。今羅氏仍為布依族中之大姓,為羅甸國和羅番的後裔。咸豐《安順府志》卷一五《風俗志》載仲家七大姓中有羅氏. 有的羅人,則由湘北南遷於湘南,加入了瑤族十二姓之一,如廣西龍勝的白水保存的瑤族《評王券牒》中署有羅道門、羅行,原存湖南藍山縣荊竹鄉新寨村的《萬福攸同,蘭桂騰芳》瑤人譜牒中有羅竹奉。

Ⅳ 古代的暹羅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泰國 暹羅為泰國的古稱。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年的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的歷史分為五個主要的時期:南朝時期(公元650-1250)泰族人在中國南部,即現在的雲南、廣西和廣東,建立了他們的國家。許多人向南移居到湄南河盆地,並在高棉帝國統治下的中央平原定居了下來,並可能接受了高棉帝國的文化。泰族人在約公元1238年時建立了獨立的國家素可泰,標志著素可泰王朝的開端。素可泰時期(公元1238-1378)13世紀時泰族人開始成為這個地區的統治力量,並逐漸宣布從當時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國獨立出來。統治者稱之為「幸福的黎明」,這也常常被認為是泰國歷史的黃金時期,這是理想的泰國,物產豐富,君主像父親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國王的是蘭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強大的大城對素可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城時期(1350-1767)大城的君主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時父親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專制帝王,並採用devaraja(神王)的頭銜。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並與其鄰國發生沖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和商業關系。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盡管緬甸人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對暹羅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年輕的Phya Taksin將軍和他的隨從突破了緬甸人的重圍,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淪陷七個月後,他和他的軍隊乘船返回到都城,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吞武里時期(1767-1772)著名的Taksin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於對外貿易,保證武器的采購,並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於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統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後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曼谷時期(1782至今)Taksin死後,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從1782年統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將王室都城從吞武里遷到河對岸的曼谷,並建造了大王宮。拉瑪二世(1809-1824)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Nang Klao國王(1824-1851)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系,並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Mongkut國王(1851-1868)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並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拉瑪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Vajiravudh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Prajadhipok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Ananda Mahidol國王繼位(1935-1946)。國家由暹羅更名為泰國,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現任國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lyadej)是查里庫王朝的拉瑪九世國王。

Ⅵ 古代印度安度羅國重新崛起是什麼時候

薩達加尼死後,安度羅國力逐漸衰敗,又遭到外族塞人的進攻,被迫退居德干高原的東南部。直至公元2世紀上半葉,喬達米普特拉王及其子瓦西什提普特拉統治時,安度羅才重新崛起。

Ⅶ 瞿羅國在古代是指的現在的哪國或哪個地區

應該是暹羅,現在是指泰國

Ⅷ 古代國家的名字

漢武帝前 西域三十六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建元類卯三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當時在現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國,經考證在如下地方:
(一)烏孫——現新疆伊寧市及附近幾縣是烏孫當時一部分。絕大部份,為沙皇俄國侵佔。
(二)龜茲——現新疆庫車、拜城一帶。
(三)焉耆——現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一帶。
(四)於田——現新疆和田一帶。
(五)若羌——現新疆若羌東南,羅布泊西北,離古陽關最近。
(六)樓蘭——現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羅布泊旁沙漠中。後改國名,為鄯善。現存有樓蘭遺跡。
(七)且末——現新疆且末縣西南,現有周圍二十里古城兀立,牆垣斷續。唐玄奘取經,在此停留過。
(八)小宛——現新疆且末臣河南,有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國家最小。
(九)戎盧——現新疆於田縣南。
(十)彌——現新疆南疆策勒縣東。
(十一)渠勒——現新疆策勒縣南。
(以上四個小國,全在現和田東部一帶,均已被塔克拉瑪干沙漠湮沒)。
(十二)皮山——現新疆皮山縣東南,藏桂附近,尚有漢皮山國城墟,當地人叫破城子。
(十三)西夜——現新疆皮山西南。
(十四)蒲犁——現新疆葉城東一帶地方。
(十五)依耐——現新疆英吉沙東南東勒庫爾依耐和蒲犁兩國雖 小, 但是漢唐以來東西交通要道。唐玄奘從天竺(現印度)取經回國,取道於此。
(十六)莎車——現南疆莎車縣,後被於田吞並。
(十七)疏勒——現新疆喀什市和疏勒縣一帶。
(十八)尉頭——現新疆南疆烏什、巴楚地。
(十九)溫宿——現新疆阿克蘇和溫宿一帶。
(二十)尉犁——現新疆庫爾勒、尉犁地方。後被焉耆吞並。
(二十一)姑墨——現新疆南疆拜城一帶。
(二十二)卑陸——現新疆阜康縣以北
(二十三)烏貪訾——現新疆離現瑪納斯北和昌吉附近。
(二十四)卑陸後國——現新疆阜康縣東。
(二十五)單桓——現新疆瑪納斯東北。
(二十六)蒲類——現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七)蒲類後國——現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八)西且彌——現新疆烏蘇縣東南。
(二十九)東且彌——現新疆昌吉縣以西。
(三十)劫國——現新疆呼圖壁東北。
(三十一)狐胡——現新疆吐魯番以北。
(三十二)山國——現新疆南疆尉犁縣東。
(三十三)車師前國——現新疆吐魯番交河城。
(三十四)車師後國——現新疆烏魯木齊及附近地方。
(三十五)師車尉都國 --現新疆吐魯番東南。
(三十六)車師後城國 --現新疆奇台周圍。
此外,還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烏弋山離等十幾個屬於西域的國家,現都不在我國新疆境內了。

南北朝時期中國北部:
前趙
後趙
前燕
後燕
南燕
西燕
北燕
前秦
後秦
西秦
前涼
後涼
南涼
北涼
西涼
成漢

給你提供多張各個時期的地圖,你可以參考一下。

Ⅸ 古代全羅國是什麼地方

暹羅來,中國對現東南亞自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四個時代。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復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泰國」,沿用至今。

請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