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遺址特色建築
㈠ 介紹耶路撒冷舊城有哪些文物古跡、風景名勝
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更是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如果再繼續向西數十千米,就是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區),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
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只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它與1981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老城分為4個區:
基督區(Christian Quarter):面積最大的一個區,位於老城東北部。著名的耶穌殉難教堂就位於這個區。
猶太區(Jewish Quarter):位於老城南部,著名的哭牆就位於這個區,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地方。
穆斯林區(Muslim Quarter):位於老城東部,包含著名的圓石清真寺(相傳說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處)。圓石清真寺與哭牆相鄰,建在猶太教聖殿的遺址上,因此成為猶太人與穆斯林宗教沖突最為激烈的地區。
亞美尼亞區(Armenian Quarter):位於老城西南角,是最小的一個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是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包括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Lock)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㈡ 開封有什麼特色
豫劇,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其中祥符調是豫劇的一支重要流派,發源於豫東地區的開封。明末清初,河南地方戲曲汴梁腔、梆子秧腔、女兒腔等傳統優秀民歌長期融會貫通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豫劇祥符調,祥符調唱、念俱用標準的汴梁音韻,發音多假嗓,音域屬上五音。
開封的汴綉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豐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為國內外遊客必買的藝術佳品。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於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簡煉,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艷麗等特點。
(2)猶太人遺址特色建築擴展閱讀:
開封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後梁、後晉、遼朝、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被譽為八朝古都。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從元明清到新中國初期,開封一直為河南首府或省會。
㈢ 耶路撒冷的遺跡有哪些
耶路撒冷()這個名稱,根據傳統的說法,是取自兩個希伯來文"ir"--意思是城市和"shalo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 冷體現著人類最崇高的渴望,即全人類的和平。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在相距不遠的各自的神聖場所自由舉行宗教儀式。經過了5000年的風風雨雨,"和平之城"能迎來真正的和平嗎? 耶路撒冷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飽經滄桑的聞名古城。耶路撒冷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000年來此定居的一個迦南人 部族耶布斯人(閃米特人一支)。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人在此前次建造了城堡,命名為"耶路撒利姆",在閃米特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公元前1020,耶路 撒冷成為古色列王國的首都。由於耶路撒冷地處歐,亞,非洲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20世紀初,一直處於周圍大國的爭奪,佔領之中,多次易主,備受戰米洗劫,曾多次被毀又重建。 先後有迦南人、猶太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紀十字軍、土耳其人和英國人佔領過這座城市。 耶路撒冷且有異常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曾先後長期統治該城,其中猶太教500多年,基督教400多年,伊斯蘭教1200多年。三大教 在城內留下了不同時期建造的宗教遺跡有200餘處,最著名的如猶太教聖殿唯一的殘跡哭牆,基督教的聖墓教堂,伊斯蘭教的阿克薩清真寺和薩赫萊清真寺。三大宗教都把 耶路撒冷視為本教的聖地。 戰前的耶路撒冷由老城和新區兩部分組成。老城的城牆是16世紀上半葉奧斯曼帝國在古城廢墟上重建成的,城內面積僅1平方公里,後來形成了穆斯林區,基督教區,猶太人區和亞美尼亞人區4個區(如圖), 居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老城外的新區是19世紀中葉發展起來的,城西部分發展最快,居住的幾乎全是猶太移民。 1917年至1947年,耶路撒冷被英國委任統治30年。 1947年聯合國分治計劃規定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其范圍包括耶路撒冷市和郊區城鎮,東端為阿布·迪斯,南端為伯利桓,西端為艾因·卡里姆,北端為舒法特,面積為158平方公里。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耶路撒冷沿1949年停戰線被以色列和約旦瓜分,耶路撒冷從此分成由約以分別佔領的東、西部,稱東區和西區。1950年1月,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耶路撒冷東區。1967年6月,以色列頒布法律,宣布東西耶路撒冷合並,並將市區范圍擴大為176平方公里,把約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並入其中。目前 全市人口65萬,其中猶太人45萬,巴勒斯坦人18萬,基督徒1.4萬。1980年7月,以色列議會通過議案,把耶路撒冷定為以色列"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聯合國安理會於1980年8月20日通過決議, 認為以色列議會的法案是違反國際法的。在此前後,聯合國曾多次通過決議,遺責以色列吞並耶路撒冷。迄今為止,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1988年11月,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並宣布耶路撒冷市為其首都。 最近引起巴以沖突的"以色列人強行進入聖殿山阿克薩清真寺事件",聖殿山位於耶路撒冷老城的西北角,聖殿山這個名稱來源於猶太教,居說猶太教第一聖殿當年就建在這里,現在只剩下一段殘跡--哭牆。 現在聖殿山上建有兩座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薩赫萊清真寺(又名岩石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薩赫萊清真寺中有一塊長方形岩石,可以反映出三大宗教糾纏共生,同時彼此又不願意包容的歷史現狀。 岩石長17.7米,寬13.5米,高出地面1.2米。據古老的猶太教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帶著自己的獨子以撒到摩利亞山上,在上帝指定的地方殺以撒獻祭。忠誠的亞拉伯罕正要 舉刀殺自己的兒子時,上帝派使者阻止了他,並命他以一隻公羊代替。這個故事在猶太教的歷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傳說當年亞拉伯罕捆綁以撒,就是把他放在這塊石頭上准備獻祭的。因此這塊 長方形的岩石在猶太教中一直被視為"聖石"。而在比猶太教晚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則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世界各地嚴肅的基督教徒因而都渴望能有機會向這塊石頭膜拜。但是這塊"聖石"現在 卻存放在伊斯蘭教威嚴的清真寺中,因為據伊斯蘭教傳說,這塊石頭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踏腳石。就在先知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第9年,也就是公元619年的一個晚上,忽聞大天使伽百利來召。先知 跟隨他乘坐一匹面如女子的飛馬,急飛耶路撒冷,踏著一塊巨石升入九重天,聆聽真主安拉的祝福和啟示,然後又於當天晚上飛回麥加。據說這塊石頭即是當年穆罕默德升入九重天時的踏腳石,至今石頭上還留有先知當年踩下的腳印。伊斯蘭教因此在這塊 石頭周圍修起了兩座精美的清真寺,並把這塊地方稱為"尊貴的禁地"。這里也因此而成為伊斯蘭教除麥加和麥地那之外的第三大朝聖地。 苦街是基督教的聖地,基督教教徒又叫它為"悲哀之路",傳說耶穌受難前,曾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從這條路走向刑場--著名的公元4世紀建築"聖墓教堂"。 被三大宗教共同尊稱為聖城的耶路撒冷老城,只有不足1平方公里。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標記:在它四周圍繞著奧斯曼帝國蘇萊曼大帝修建的城牆,高12米,長約4公里,共有8個城門(如圖)。居住在舊城東南區的猶太人傳統上走雅法門,而居 住在舊城區的穆斯林則走大馬士革門等。
㈣ 求柏林猶太博物館建築設計方面的資料。
作為解構主義的經典代表作,這部作品外觀的創作靈感就充滿了解構意味:看似隨意折疊彎曲的外形實則為解構變形的大衛之星(Star of David,圖1)--這一著名的猶太符號,它曾經是深植於每個猶太人身心的印記,而現在扭曲變形後,深深地留在了柏林的土地上,像一道傷疤一樣難以磨滅。
圖3,柏林猶太博物館建築外牆
整個建築的外牆由鍍鋅鐵皮組成各種不規則形狀(圖3),這些造型由表及裡,一直滲透到博物館內部,以至於整座建築所有的線、空間都是瑣碎而不規則的,猶如一道道傷痕刻在了建築上。雖然參觀者在建築中看不到有關於猶太人受難的場景和資料,但從對建築的處理上也可見一斑。
而立面上的靈感一方面是來自於當時一些猶太人在柏林的住址分布,他們曾真切的活在這座城市,之後又經歷磨難。李伯斯金將這些人的住址分布於建築立面,用線及幾何圖形相結合,相互牽連,留在牆上變成斑駁參差的窗洞,而這種非理性的陣列也是猶太人在這座城市中存在過的印記。
另一方面,熟諳音樂哲學的李伯斯金,將作曲家阿諾德·格未完成的歌劇《摩西與亞倫》的腳本解構處理,以歌劇為例證--表達歌曲的存在導致歌詞意思不明,相反,歌曲不存在,歌詞意思逐漸清晰明了的非理性意味,並最終融入立面表達。
若要深層次的探討李伯斯金的設計思想,則不得不說他從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及本雅明的《單行街》中提取到更加晦澀難懂、形而上學的思考方式,並最終運用到了博物館外立面之中,這也使整個建築由內而外充滿了獨特的哲學意味。
圖片來源於網路,文字內容來源於:設計師 RYAN志陽
引用原文:博物館中的空間情節化表達
㈤ 猶太教標志性建築
沒有什麼復標志性建築制,主要是信仰的人太少了,沒錢是不好造建築的,信猶太教的基本上是猶太人,還沒有信仰錫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基本上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從中派生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標志性建築是麥加的克爾白聖殿,標志性建築是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
㈥ 誰有猶太人博物館建築設計方面的資料
是個資料網上少,找找書吧
㈦ 猶太人大屠殺著名建築師作品紀念館請問,那個由著名建
博物館中心由一條長廊構成,分別通往十間展廳,每間展廳展示大屠殺歷史的一個不同部分。版博物館內權約有2500項大屠殺受害者及倖存者的個人簡介和物品:大屠殺倖存者贈送的大屠殺的藝術品和信。新博物館包括大禮堂、學堂、記載大屠殺受害者的數碼資料庫和紀念大屠殺受害者的紀念碑。
從1950年代開始,本館開始進行大概44000位大屠殺倖存者的證詞錄音工作。由於多數大屠殺倖存者年歲已高,越來越不能訪問紀念館,所以本館擴展證詞方案,改為直接拜訪大屠殺倖存者進行證詞錄音。
2005年3月15日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大屠殺博物館正式開幕,由有名猶太建築師 Moshe Safdie 設計。四十位國家領導人和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都出席大屠殺博物館開幕典禮。以色列總統摩西·卡察夫並表示新博物館「是全人類的一塊重要路牌,一塊提醒仇恨與謀殺及種族主義與種族滅絕兩者之間的距離有多麼短的路牌。」 據說博物館的三角形代表大衛星的下半部,這是為了紀念由於大屠殺而死去的全球半數猶太人。
㈧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丹尼爾·里伯斯金(D.Libeskind)設計的「柏林博物館(猶太人博物館)」建築,稱得上是濃縮著生命痛苦和煩惱的稀世作品:反復連續的銳角曲折、幅寬被強制壓縮的長方體建築,像具有生命一樣滿腹痛苦表情、蘊藏著不滿和反抗的危機。
該紀念館最具特色的主體部分是一個佔地2萬平方米的露天廣場,地面由2711塊高矮不等、刻有請願書的水泥板鋪成,遠看就像是一片被微風拂過的麥田,而走近了則像是步入一個巨大的迷宮。負責設計紀念館的美國建築師彼得·埃森曼表示,他的設計將強迫人們面對過去。
廣場上還將豎起一個揚聲器,晝夜不停地播放400萬記錄在冊的大屠殺遇難者的姓名。而在廣場地下還有一個特別的資料中心,為前往參觀的人提供服務。
反復連續的銳角曲折、幅寬被強制壓縮的長方體建築,像具有生命一樣滿腹痛苦表情、蘊藏著不滿和反抗的危機,令人深感不快。丹尼爾·里伯斯金設計的「柏林博物館(猶太人博物館)」的整個建築,可以稱得上是濃縮著生命痛苦和煩惱的稀世作品。
丹尼爾·里伯斯金(D.Libeskind)稱該博物館為「線狀的狹窄空間」。理由是在這座建築中潛伏著與思想、組織關系有關的二條脈絡。其一是充滿無數的破碎斷片的直線脈絡,其二是無限連續的曲折脈絡。這二條脈絡雖然都有所限定,卻又通過相互間的溝通,而在建築和形式上無限地伸展下去。
依據相互離散、游離的處理手法,形成了貫穿這座博物館整體的不連續的空間。這二條脈絡是「猶太人博物館」的特徵,同時又是里伯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對立,二律背反」的觀點。
柏林的痕跡,不僅僅是物理的,據說其中還有說不清因果關系的根源,或者是既往性夾雜在裡面。從德國人和猶太人的外在關系來觀察,他下了這樣的結論。他執著地追求曾對猶太人的傳統和日爾曼文化做出貢獻的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們的生活蹤跡,並將其模式化。
㈨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新館建築
1993年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了取代六十年代建築的舊館,決定建築新館。目前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全球最大的大屠殺博物館,設計為反映大屠殺時歐洲猶太人及日後以色列由灰燼中復活的歷史。
博物館中心由一條長廊構成,分別通往十間展廳,每間展廳展示大屠殺歷史的一個不同部分。博物館內約有2500項大屠殺受害者及倖存者的個人簡介和物品:大屠殺倖存者贈送的大屠殺的藝術品和信。新博物館包括大禮堂、學堂、記載大屠殺受害者的數碼資料庫和紀念大屠殺受害者的紀念碑。
從1950年代開始,本館開始進行大概44000位大屠殺倖存者的證詞錄音工作。由於多數大屠殺倖存者年歲已高,越來越不能訪問紀念館,所以本館擴展證詞方案,改為直接拜訪大屠殺倖存者進行證詞錄音。
2005年3月15日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大屠殺博物館正式開幕,由有名猶太建築師 Moshe Safdie 設計。四十位國家領導人和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都出席大屠殺博物館開幕典禮。以色列總統摩西·卡察夫並表示新博物館「是全人類的一塊重要路牌,一塊提醒仇恨與謀殺及種族主義與種族滅絕兩者之間的距離有多麼短的路牌。」 據說博物館的三角形代表大衛星的下半部,這是為了紀念由於大屠殺而死去的全球半數猶太人。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國際義人
博物館設立的國際義人共2萬多人:例如法國村莊Le Chambon-sur-Lignon的居民(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他們收留躲避納粹的猶太人。)、中國外交官何鳳山(發給猶太人簽證)、日本外交官杉原千畝(發給猶太人簽證)與潘均順(收留逃離屠殺的猶太少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