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濱縣古遺址
『壹』 河南淮濱縣有可以旅遊的地方沒
有,風景名勝如下期思古城 期思古城位於白露河和淮河匯流處的中間偏南地帶,距淮濱縣城東南三十華里,為淮濱縣期思鎮政府所在地。古城北靠小死河,小河由北向南至古城下折向東去,古城以北,死河以西為崗地,死河以東為灣地。古城以南約為四華里的小片崗地,南下至白露河為十里草灣。期思古城便座落在東、南、北三面灣地包圍的一片崗地上。 古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700米,南北長400-500米,古城除北面緊靠死河與城內地面相平,已無牆址痕跡外,其餘三面牆址繼續可見。牆址殘高2-4米,基寬32米左右。東部和南部護城河殘跡尚存。在古城遺址范圍內,地面遺物較為豐富。已採集到的有商周時代的陶鼎、鬲足;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銅劍、銅戈、銅矛、銅鼎、銅壺和較多的銅貝——蟻鼻錢,並發現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金幣「郢爰」一塊,以及漢代石印章等遺物。 期思西周為蔣國故城,春秋時滅於楚,置期思邑,漢置期思縣,南朝梁天監四年置期思州,陳置邊城郡,隋廢郡改縣,唐初期思縣廢,一直隸屬固始,1952年8月建立淮濱縣,從此期思歸淮濱所轄。 1978年通過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淮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了保護范圍,樹立標志說明,現保護尚好。 淮河博物館 淮河博物館建於淮濱縣城東湖風景區內的東山島上,建設用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由博物館主體樓、碑林、三賢閣、過島路橋和具有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的圖騰柱等附屬建築組成。博物館設16個專題展廳,用豐富翔實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現淮河流域的歷史發展進程、再現我國人民多年來導淮治淮的夢想、願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1] 東西湖風景區 淮濱縣東西湖風景區,位於淮河支流飲馬港口段,新老城結合部。景區面積3.8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000餘畝,大小島嶼18座。景區內種植各種名貴花木數十種共十萬余株,亭台樓閣點綴其間。其主要景點有楚相公園、東湖庄園、音樂噴泉廣場、連心橋、煙波亭、九曲橋頭園區、宣傳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2]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淮濱縣歷史悠久,是楚相孫叔敖的故鄉,境內周代蔣國故城等遺址至今仍閃耀著古文化的光芒,淮濱縣城即古烏龍集,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據乾隆《光州志·鹽法》載:「本州共計一萬二百一十六引鹽船,自淮北至正陽關,經烏龍集小船起駁,由淮河入境抵州」。
『貳』 河南信陽有哪些名勝古跡
1、浉河區:雞公山風景名勝區、南灣湖風景區、車雲山、集雲山、雲霧山、天雲靈山寺
山、連雲山、四望山、波爾登森林公園 。
2、 平橋區:濕地公園、震雷山、天目山、城陽城遺址保護區、北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淮河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3、羅山:靈山寺、董寨鳥類自然保護區、九里落雁湖、龍池、何家沖。
4、 光山:大蘇山、凈居寺(宋真宗題匾)、五嶽湖風景區、萬海峰將軍舊居、鄧穎超祖居、司馬井(司馬光砸缸)、王大灣會議舊址。
5、潢川:望河樓、三義觀、七里清泉司馬光故居 。
6、淮濱:期思古城、淮濱縣濕地保護區 。
7、息縣:濮公山。
8、固始:九華山旅遊風景區、陳元光故居、王審知故居、鄭成功墓地、番國故城遺址。
9、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天台山、淮嶺生態園、黃毛尖、香山湖、許世友將軍墓、金蘭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10、商城: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湯泉池、黃柏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鯰魚山水庫、觀音山。
『叄』 能否介紹介紹淮濱縣
淮 濱 縣
概 況 位於本省東南中淮河中上游,屬信陽地區。面積1192平方公里,人口60.7萬,轄21個鄉(鎮),291個行政村。
自然環境 地處淮河、洪河沖積三角地帶,淮河南岸有坡伏丘陵,沿淮河有窪地公布,淮河貫穿中部,境內長70公里,縣城下游可通航;洪河長71公里,白露河境內長51公里。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926毫米,全年無霜期224天。
經濟現狀 國內生產總值124486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67元。現在耕地78.9萬畝。糧食作物以稻穀、小麥、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芝麻、棉花、油菜籽等。森林覆蓋率為12.1%;主要樹種有楊樹、水杉、泡柳等。主要中葯村有貓爪草等。土特產有優良品種固始雞、蜂蜜、山羊板皮、貂皮和兔毛等。
交通現狀 境內公路總里程45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8.3公里。有省道2條,全長66公里;縣鄉道全長388公里。橋梁57座2622延米。鄉公路晴雨通車,286個村通汽車。有京九鐵路25公里,縣轄內設有濱、台頭炎車站。境內有灘河、洪河航道。淮河上自淮濱縣城,下至淮濱縣與固始縣交界處,通航里程21公里;洪河上自淮濱縣與新蔡縣交界處,下至洪河口,通航里程71公里。
名勝古跡 期思故城在縣城東南期思村。
『肆』 能否介紹介紹淮濱縣
淮 濱 縣
概 況 位於本省東南中淮河中上游,屬信陽地區。面積1192平方公里,人口60.7萬,轄21個鄉(鎮),291個行政村。
自然環境 地處淮河、洪河沖積三角地帶,淮河南岸有坡伏丘陵,沿淮河有窪地公布,淮河貫穿中部,境內長70公里,縣城下游可通航;洪河長71公里,白露河境內長51公里。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926毫米,全年無霜期224天。
經濟現狀 國內生產總值124486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67元。現在耕地78.9萬畝。糧食作物以稻穀、小麥、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芝麻、棉花、油菜籽等。森林覆蓋率為12.1%;主要樹種有楊樹、水杉、泡柳等。主要中葯村有貓爪草等。土特產有優良品種固始雞、蜂蜜、山羊板皮、貂皮和兔毛等。
交通現狀 境內公路總里程45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8.3公里。有省道2條,全長66公里;縣鄉道全長388公里。橋梁57座2622延米。鄉公路晴雨通車,286個村通汽車。有京九鐵路25公里,縣轄內設有濱、台頭炎車站。境內有灘河、洪河航道。淮河上自淮濱縣城,下至淮濱縣與固始縣交界處,通航里程21公里;洪河上自淮濱縣與新蔡縣交界處,下至洪河口,通航里程71公里。
名勝古跡 期思故城在縣城東南期思村。
『伍』 沙什麼遺址位於河南省淮濱縣三空橋鄉
沙冢遺址復
沙冢遺址位於淮濱縣制城西北30公里處的麻里鄉肖營村肖南村民組,一條小河溝自西向東環繞遺址北端,遺址座落在一個寬闊的沖積平原上,隔淮河支流洪河與駐馬店地區蔡縣境相望。
遺址為台地呈扁長莆,北寬南窄,南北長80米,東西平均寬20米,高出周圍地面約5米,文化層厚約5米。當地群眾因其台地土松如沙,平地兀起故名「沙冢」。
『陸』 淮濱縣的民俗文化
布雕畫抄
淮濱布雕畫由防胡鎮農民鄭鎮懷所發明,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作品《清明上河圖》、《八十七神仙卷》、《搜山圖》、《古代軍戎士圖》等在各界國家級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屢獲大獎。
肖營泥塑
淮濱縣三空橋鄉肖營村傳統文化產品泥塑經過仔細篩選、和泥、捏制、燒煉、彩繪等工序製作而成,用泥塑製作的動物和人物造型,是淮河流域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淮濱主要特產:烏龍酒、貓爪草、粉條、淮半夏、芡實、黃沙、楊木、拐棗等。
『柒』 想了解淮濱歷史,有誰知道
淮 濱 縣
概 況 位於本省東南中淮河中上游,屬信陽地區。面積1192平方公里,人口60.7萬,轄21個鄉(鎮),291個行政村。
自然環境 地處淮河、洪河沖積三角地帶,淮河南岸有坡伏丘陵,沿淮河有窪地公布,淮河貫穿中部,境內長70公里,縣城下游可通航;洪河長71公里,白露河境內長51公里。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926毫米,全年無霜期224天。
經濟現狀 國內生產總值124486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67元。現在耕地78.9萬畝。糧食作物以稻穀、小麥、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芝麻、棉花、油菜籽等。森林覆蓋率為12.1%;主要樹種有楊樹、水杉、泡柳等。主要中葯村有貓爪草等。土特產有優良品種固始雞、蜂蜜、山羊板皮、貂皮和兔毛等。
交通現狀 境內公路總里程45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8.3公里。有省道2條,全長66公里;縣鄉道全長388公里。橋梁57座2622延米。鄉公路晴雨通車,286個村通汽車。有京九鐵路25公里,縣轄內設有濱、台頭炎車站。境內有灘河、洪河航道。淮河上自淮濱縣城,下至淮濱縣與固始縣交界處,通航里程21公里;洪河上自淮濱縣與新蔡縣交界處,下至洪河口,通航里程71公里。
以漢族為主,到2000年7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民族數達17個,分別是漢族、蒙古族、固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土家族、傣族、佤族、景頗族、土族。但少數民族人口比重較小,僅佔全縣總人口的0.1%。
名勝古跡 期思故城在縣城東南期思村。
『捌』 現任河南省淮濱縣長梁天簡歷
有,風景名勝如下期思古城期思古城位於白露河和淮河匯流處的中間偏南地帶,距淮濱縣城東南三十華里,為淮濱縣期思鎮政府所在地。古城北靠小死河,小河由北向南至古城下折向東去,古城以北,死河以西為崗地,死河以東為灣地。古城以南約為四華里的小片崗地,南下至白露河為十里草灣。期思古城便座落在東、南、北三面灣地包圍的一片崗地上。古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700米,南北長400-500米,古城除北面緊靠死河與城內地面相平,已無牆址痕跡外,其餘三面牆址繼續可見。牆址殘高2-4米,基寬32米左右。東部和南部護城河殘跡尚存。在古城遺址范圍內,地面遺物較為豐富。已採集到的有商周時代的陶鼎、鬲足;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銅劍、銅戈、銅矛、銅鼎、銅壺和較多的銅貝——蟻鼻錢,並發現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金幣「郢爰」一塊,以及漢代石印章等遺物。期思西周為蔣國故城,春秋時滅於楚,置期思邑,漢置期思縣,南朝梁天監四年置期思州,陳置邊城郡,隋廢郡改縣,唐初期思縣廢,一直隸屬固始,1952年8月建立淮濱縣,從此期思歸淮濱所轄。1978年通過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淮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了保護范圍,樹立標志說明,現保護尚好。淮河博物館淮河博物館建於淮濱縣城東湖風景區內的東山島上,建設用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由博物館主體樓、碑林、三賢閣、過島路橋和具有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的圖騰柱等附屬建築組成。博物館設16個專題展廳,用豐富翔實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現淮河流域的歷史發展進程、再現我國人民多年來導淮治淮的夢想、願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1]東西湖風景區淮濱縣東西湖風景區,位於淮河支流飲馬港口段,新老城結合部。景區面積3.8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000餘畝,大小島嶼18座。景區內種植各種名貴花木數十種共十萬余株,亭台樓閣點綴其間。其主要景點有楚相公園、東湖庄園、音樂噴泉廣場、連心橋、煙波亭、九曲橋頭園區、宣傳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2]編輯本段文化遺產淮濱縣歷史悠久,是楚相孫叔敖的故鄉,境內周代蔣國故城等遺址至今仍閃耀著古文化的光芒,淮濱縣城即古烏龍集,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據乾隆《光州志·鹽法》載:「本州共計一萬二百一十六引鹽船,自淮北至正陽關,經烏龍集小船起駁,由淮河入境抵州」。
『玖』 淮濱古代被稱為什麼
一直稱淮濱。 淮濱以居淮河之濱而得名
有一個別名烏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