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冰川遺址
A. 李捷先生———北京地區第四紀冰川遺跡的首次發現者
馬勝雲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李捷先生在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工程管理處工作時,於 1954 年,在北京西山三家店東北,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在隆恩寺以南山間盆地東邊的一個埡口,即模式口,發現了第四紀冰川擦痕,這是首次在北京地區發現的第四紀冰川擦痕,經李四光教授鑒定後,首肯是第四紀冰川擦痕,後陸續有專家來觀測、鑒定,都確認為第四紀冰川擦痕。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不受損壞,將引水隧洞改為明渠,繞過這一冰川遺跡。雖然,改道繞行當時要多花 5 萬 ~6 萬元,李四光部長等領導仍決定繞道,保留了這一處第四紀冰川遺跡。
我是 1955 年認識李捷先生的,當時我剛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分配到地質部李四光部長辦公室工作。第一次在孫殿卿先生、李捷先生指導下,在北京西山模式口的東面一個小山坡南麓,觀察第四紀冰川擦痕,看到在相當堅硬的輝綠岩表面有許許多多擦痕,記得李捷先生在前面指引。考察中李捷先生一絲不苟、認真嚴謹、追尋事實的治學精神,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李捷先生抓緊一切時間,在爬坡過程中,對沿途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結合理論,由淺入深地給我講解,尤其是冰川痕跡的 「丁頭鼠尾」形狀及其摩擦面與構造擦痕和其他原因擦痕的區別。他蹲在地上,輕輕吹掉擦痕表面上的浮土,握住我的手觸摸表面擦痕,讓我親自感受。我深刻認識到這些擦痕是刻劃而成的,他們所指的方向大都和山坡傾斜方向是一致的,但局部也有少許的變化。我們繼續往上爬,在離山頂不遠的地區和附近一座古廟的岩層表面上,它們大約屬於侏羅紀的堅硬黏板石,也有同樣的擦痕存在。這些擦痕的特點與構造擦痕完全不同,與冰溜擦痕的特徵相符合。
在和李捷先生接觸中,他平易近人,尤其對我們晚輩,更是親切關懷、循循善誘、熱情鼓勵。考察中,一直沒有休息,在下坡的路上談到生活問題時,李先生說: 他最喜歡吃小米粥、清淡的小菜,當時使我深深感到,李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區域地質學家和對我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研究作出很大貢獻的地質學家。年過花甲,工作還這樣繁忙、勞累,生活卻這樣簡朴,我們年輕人應該向李捷先生學習,他是我們青年的楷模。
模式口冰川擦痕發現、改道繞行,引起了附近居民的關注,多數來此觀賞,該處距城區較近,得悉後的好奇者,也絡繹來此觀察、敲打,逐漸形成破損,經與石景山區有關部門商議後,圍繞這一片冰川遺跡,建了一道矮圍牆,以保護遺跡,並豎立了一個木牌簡介,後改為石牌。
之後,不僅有好奇的人來此觀賞,中、小學學生也來此學習,大學地質系學生也常來此實習、觀測、鑒定。一道矮圍牆已被攀爬得多處出現缺口。鑒於此事經石景山區有關領導多次找我磋商,意見一致: 籌建 「第四紀冰川陳列館」,記得是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石景山區有關領導和我一起,向地質部有關領導反映、申請。此時,李四光老家湖北省黃岡市有關領導來京,找地質力學研究所,商議關於籌建 「李四光紀念館」籌措經費問題。地質力學研究所委派我,與之一起商議,商討決定,向地質部申請。經多次向有關部門申請後,部領導批准撥了一定數額經費 ( 大約 40 萬元相當於現在 400 萬 ~500 萬元) ,作為湖北省黃岡市 「李四光紀念館」建築經費。在我的印象中,隨著批撥這次款項時,又給了籌建 「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一定數額撥款 ( 大約 20 萬元) 。籌建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從整體設計、平地到建築都是石景山區有關部門 ( 石景山區文化文物局、教育局等) 完成的,我除對內部展示提一些意見外,主要是展覽內容: 提供照片、資料及一些說明。建成後,初期,我還常去。之後因工作關系,就很少去了。一晃 20 多年了,這段時間,我僅和幾任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館長聯系過一些有關第四紀地質及科普講座等事宜。
1960 年 3 月中旬,在李四光教授親自主持下,在北京香山召開了全國第四紀冰川遺跡研究工作座談會,李捷先生應邀參加會議,還有袁復禮、楊鍾健、尹贊勛、俞建章、李承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也應邀到會。會議內容著重研究第四紀冰川遺跡工作如何在全國開展的問題。會上,代表們還把他們在各地所見到的第四紀冰川現象進行了學術交流。會中李四光教授幾次和李捷先生交談,並請他和袁復禮、楊鍾健、李承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赴北京西山考察冰川遺跡。我一直參加會議並在會務組做一點工作,因此,能和老前輩們一起去西山考察冰川遺跡。
在考察中,我和李捷先生在山坡上,一邊察看一邊不時親切交談。李捷先生問到北京西山隆恩寺第四紀冰川遺跡發現經過,我追憶說: 那是 1958 年初春,孫殿卿所長帶著我,在北京西山調查地質時發現的。它位於北京西山三家店東北,隆恩寺以南與模式口同一個山間盆地的北面山坡上,海拔約 300 余米。當時寒風凜冽,擦痕表面一層浮塵,模糊看不清,我在擦痕附近的山坡邊緣找水沖洗,找了一圈,沒有找到一滴水,只好撒了一泡尿才看清楚,它在質地細致的泥質砂岩面上,初定為第四紀冰川擦痕。經孫所長和我向李四光教授匯報後,李老叫我立即帶路赴現場查看。到了目的地他見基岩露頭太狹,便蹲在荊棘叢上和我們一起用雙手扒上面的覆蓋物: 植被、泥沙和帶稜角的石塊,發現下面是一層很黏的灰白稍帶黃褐色的粘土,其中夾著甚小的石子顆粒,這層薄薄的粘土覆蓋在擦痕表面,李老輕輕將粘土層捲起,被保護在下面的基岩面上之擦痕極為清晰,能清楚地看到擦痕凹陷痕內部的蜈蚣足狀的顫痕,用羅盤測量擦痕產狀,擦痕總的方向大體一致,南 10°東。指向下邊盆地出口處,與擦痕面傾斜方向相仿。李老在擦面邊上剝落了一片岩石,看見擦痕只限於表面一層,不像構造擦痕那樣,其下還有平行重復的擦痕面存在。李老以詢問的口氣對我說: 石流可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擦痕,那麼,蓋在擦痕面上的這層粘土就一定早就被鏟刮掉了,它不可能間隔在擦面和上面堆積的泥沙石塊之間; 又假定產生擦痕面的石流現象發生在掩蓋著它的粘土以前,那麼,在產生擦痕的石流經過侵蝕以至它的蹤跡完全被消滅的過程中,這些在不大硬的岩石上刻劃的擦痕,也就不會保存得這樣好。隨即在粘土層中取了孢粉樣 ( 經分析鑒定含有寒濕氣候的水蘚孢子) 。
李老繼續在附近觀察,發現附近岩層的排列相當整齊,特別是這個冰流擦痕面切斷了底層層面,排除了構造擦痕及層面滑動的可能。以後還來此觀察了三次,才認定是冰川擦痕。之後,他仍感不足,首先請首次在北京地區發現第四紀冰川擦痕的您 ( 李捷先生)到這里考察、鑒定,相繼有王曰倫、俞建章、楊鍾健等到這里考察、鑒定並予以確認。
1959 年 11 月,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期間,李四光教授又邀請來中國參加全國地層會議的蘇聯納里夫金院士、別夫糾科等地質學家及中國專家俞建章、王曰倫、孫殿卿、劉東生等到北京西山隆恩寺考察第四紀冰川基岩冰溜面。納里夫金來華之前,並不相信中國有第四紀冰川。當清理好基岩冰溜面,李四光親自給他們介紹了這里的地層時代、附近的地形地貌以及冰溜面後,納里夫金心悅誠服了。他高興地說: 「這是確切無疑的冰溜擦痕,不可多得! 」回國後,據此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 《亞洲地質史的光輝一頁》。
最後會議一致通過,正式成立在國家科委領導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聯絡組。
B. 了第四紀古冰川遺跡,是真的嗎
嶗山古冰川遺跡經專家論證起源於更新世早期,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內因此推斷嶗山可能是中容國發生最早的古冰川(冰川作用)遺址。第四紀古冰川具有極強的搬運作用,搬運過程中,冰川融化攜帶泥沙、礦物質和藻類物質一起流動並慢慢沉積,冰磧物中的鉀、鈣、鍶、鎂、鈉、硒等微量元素在雨水的沖刷下,慢慢淋濾到了周圍的土壤中,對嶗山礦泉水富含礦物質的特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C.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的參觀指南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口28號。
乘車路線:乘專109、336、396、597、358、941、959、972、977、運通內112、運通116路公交車在容模式口或首鋼小區下;乘地鐵到蘋果園站換乘336、396、597、941、959、972、977、運通112、運通116路公交車至首鋼小區,專109、527、489路至模式口東里。
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
周邊景觀:法海寺、田義墓、承恩寺。
周邊餐飲:天外天、百姓坊。
票價:成人10元,學生5元。
D.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的展廳分布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坐落於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紀冰川擦痕處,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紀冰川擦痕實物為基礎建立的博物館。冰川擦痕是地質學家李捷在勘測永定河引水渠地質、地貌時發現的,並經過了李四光等國內外專家學者鑒定,於1957年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陳列館的展陳分為冰川擦痕遺跡和5米長的畫廊,包括鴕鳥蛋、恐龍蛋、三葉蟲、猛獁象牙等化石及各種大小不同的冰漬石實物標本和介紹冰川知識及冰川資源現狀四部分內容。
館內設有四個展廳,展覽分為地球——我們的家園、第四紀冰川的基礎知識、李四光創立新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以及氣候與環境變化與人類的關系,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紹了地球和太陽的形成和關系、人類的誕生、冰川的形成和消亡、李四光創立新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和地質工作者為尋找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所作的不懈努力。
2009年6月13日,經過兩年的閉館改造,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重新開門迎客。新館展室面積比原來擴大了五倍,以前裸露在外的第四紀冰川擦痕遺跡「進了屋」,還新增了模擬人機互動、場景復原、多媒體演示等項目。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古道旁,成立於1989年。新冰川館展室面積達到了4200平方米。兩層的現代化建築內,分別有遺跡保護區、知識展覽區、場景復原區等五個展區、十八個展室。
走進館內,最具震撼的是先進的高科技手段和真實的場景復原將第四紀冰川時代逼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冰川館新增了模擬人機互動、地質休閑園林等不少現代化手段。「和老館相比,新館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
E.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怎麼樣
簡介: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的第四紀冰川基岩冰溜面遺跡旁,面臨永定河,背靠翠微山,是我國乃至亞洲唯一一座建立在第四紀冰川遺跡上,以冰川知識、地質岩石、古生物、地球環保等科普教育為內容的展覽館。 於1992年7月正式開放。冰川館不但向廣大觀眾傳播介紹地球、地質方面的科普知識,而目弘揚了李四光等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為地質界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實地考察,學術交流的活動場所。
注冊資本:5萬人民幣
F. 嶗山古冰川遺址和嶗山礦泉水有什麼聯系
嶗山古冰川遺跡經專家論證起源於更新世早期,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版期,因此推斷嶗山權可能是中國發生最早的古冰川(冰川作用)遺址。第四紀古冰川具有極強的搬運作用,搬運過程中,冰川融化攜帶泥沙、礦物質和藻類物質一起流動並慢慢沉積,冰磧物中的鉀、鈣、鍶、鎂、鈉、硒等微量元素在雨水的沖刷下,慢慢淋濾到了周圍的土壤中,對嶗山礦泉水富含礦物質的特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G. 為什麼中國沒有第四季冰川遺跡,亞洲就不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
第四世紀冰復川覆蓋了全世界,很制多古代的動植物都被凍死,但是亞洲的許多地方都沒有被覆蓋,因此,很多古代的動植物都被遺留下來,亞洲也就有很多的珍惜動植物,文化也因此提高了很多,所以第四世紀冰川關繫到亞洲文化。
H. 中國最大的古冰體遺跡。在什麼地方
在西藏稻城,古名復稻壩,藏語制意為峪溝口寬闊之地。稻城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2000米,縣城海拔3750米,為藏族聚居地,此外有漢族、納西族、回族等民族。稻城高原由橫斷山系的貢嘎雪山和海子山組成。北部高原區-----海子山自然保護區,稻城河。海子山海拔3600---5020米,高差1420米。丘狀、冰蝕岩盆和斷陷盆地遍布於高原上,是中國最大的古冰體遺跡,即「稻城古冰帽」。海子山草原遼闊,冰蝕地形十分發育,冰蝕岩盆隨處可見,共有海子孫1145個,規模和數量都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研究第四紀冰川地貌的重要基地。海子山怪石林立,大小海子星羅棋布,自然景色絢麗磅礴。中部山原區----波瓦山、赤土河。波瓦山山勢雄秀,四季景色分明。南部高山狹谷區----俄初山、東義河。俄初山海拔5140米,藏語意為「閃光的山」。它高峻而巍峨,挺拔卻不失俊俏,像一位美貌仙子端坐雲霓。
I. 中國第四冰川遺跡有那些,成為著名景點的有那些
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始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冰川漂礫,識別出冰川流動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廬山發現冰川沉積物,在鄱陽湖邊發現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並在安徽黃山發現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該山後海發現具擦痕的漂礫。 在這些重要發現後,李四光先後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和「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等論文,以後又出版了專著《冰期之廬山》。他提出廬山冰川可分為3個冰期,最老的為「鄱陽冰期」,發生在早更新世,規模最大,鄱陽湖畔的綠色泥礫是重要證據。之後是「大姑冰期」,屬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帶赭色泥礫為代表。較新的是「廬山冰期」,屬中更新世晚期,以廬山的橙色泥礫為代表,規模已大大縮小。建國以後,有學者又提出比「廬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屬晚更新世,以雲南大理蒼山的冰磧物為代表。這樣一來,第四紀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這四個冰期正好與20世紀初德國的彭克、布呂克納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經典冰期一一對應。 李四光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的學說,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國地質學家,也有外國的地質同行,如奧地利的費斯孟、前蘇聯的納里夫金以及美國的米勒等,中國有沒有第四紀冰川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關注。 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開拓者施雅風等在80年代初對中國東部中低山區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出過質疑。他們認為,廬山地區所謂的「冰斗」,不具備冰檻和冰斗底盤地形,而是山坡塊體運動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U形谷」則是流水作用於向斜谷或由軟弱地層控制而形成的寬谷:「泥礫」等乃是重力堆積、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積。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海拔低於3000米)第四紀時氣溫、雪線及冰川積累區面積比率(AAR)等指標都不具備發育冰川的條件。第四紀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冰川就成了懸案,目前,這場學術爭論仍在繼續。 但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J. 世界著名的冰川遺址有那些
冰川分布
中低緯度帶上的冰川第一大國:中國 冰川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11%,極不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中。其中,96.6%的冰川是大陸冰川,位於南極洲和格陵蘭。而其他地區冰川只能發育在高山上,所以稱為山嶽冰川。山嶽冰川面積居世界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加拿大、美國和中國。而在中低緯度帶(包括赤道帶、熱帶和溫帶,大體位於北緯60°—南緯60°之間),66%的冰川分布在亞洲,中國獨佔30%,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帶冰川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根據《中國冰川目錄》最終統計﹐中國共發育有冰川46377條,面積59425平方公里﹐冰儲量5590立方公里。 中國冰川最多的山系:天山山脈 按山系劃分,我國冰川主要分布於9個山系:即天山9035條,9225平方公里;昆侖山7697條,12267平方公里;念青唐古拉山7080條,10700平方公里;喜馬拉雅山6472條,8418平方公里;喀喇昆侖山3563條,6262平方公里;岡底斯山3554條,1760平方公里;祁連山2815條,1931平方公里;橫斷山1725條, 1579平方公里;唐古拉山1530條,2213平方公里;此外羌塘高原958條,1802平方公里;帕米爾山地、阿爾泰山、准噶爾西部山地等也有少量分布。 中國冰川面積最大的省區:西藏自治區 我國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的6個省區:西藏自治區是我國冰川面積最大的省區,冰川面積達28664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總面積的4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冰川面積25342平方公里,佔全國的43%;青海省冰川面積為3675平方公里,佔全國的6%;甘肅、雲南和四川也有少量的冰川分布,三省共有冰川僅佔全國的3%。 中國最東部的冰川:雪寶頂冰川 我國現代冰川作用最東部的山峰—四川岷山雪寶頂,海拔5588米,分布著8條冰川,冰川總面積為2.64平方公里,冰川規模比較小,大都是懸冰川,中值高度為4800-5220米。其中最大的雪寶頂冰川面積為1.20平方公里。 中國最南部(緯度最低)的冰川:玉龍雪山冰川 雲南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我國現代冰川最南的分布區。山脊兩側分布著19條冰川,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冰川平均面積0.61平方公里。白水河1號冰川是玉龍雪山最大冰川之一,長2.7公里,面積1.52平方公里。
冰川類型及規模
面積最大、長度最長、冰儲量最大的山谷冰川:音蘇蓋提冰川 中國冰川按形態和規模分為:懸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頂冰川、冰帽和冰原。山谷冰川是山嶽冰川成熟的標志,規模較大,長達幾公里至幾十公里,厚度可達幾百米,具有明顯的粒雪盆和冰舌兩部分。音蘇蓋提冰川位於新疆喀喇昆侖山脈喬戈里峰北坡,冰川總長約42公里,冰舌長約4200米,冰川覆蓋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冰儲量116立方公里,名列中國境內已知山谷冰川的首位。 中國最大的冰原:普若崗日冰原 覆蓋著南北極地區的成百萬、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冰川一般被稱作冰蓋,規模次於冰蓋、成百上千平方公里大小的冰川可稱作冰原。1999年,中美科學家在西藏中部的那曲地區發現了普若崗日冰原,它位於東經89°59′至89°20′,北緯33°44′至33°04′,冰川覆蓋面積422.85平方公里,被確認為迄今為止世界上除兩極地區以外最大的冰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緯度冰川。 最大的冰帽:崇測冰帽 冰帽是一種規模比冰原小,外形與其相似,而穹形更為突出的覆蓋型冰川。崇測冰帽位於藏西北高原昆侖山脈,北緯 35°14′,東經81°07′,頂部海拔6580米。冰川面積163.06平方公里,冰儲量38.16立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冰帽。 中國已測得山谷冰川最大冰厚:貢嘎山的大貢巴冰川 目前我國測得山谷冰川的最大冰厚,是四川貢嘎山的大貢巴冰川,海拔4380米,厚度為263米,距冰舌末端4.47公里。 落差最大的冰瀑布:海螺溝冰川冰瀑布 冰川流動在陡坡段,冰體呈墜落或滑落狀態,形如瀑布,稱為冰瀑布。四川貢嘎山海螺溝冰川冰瀑布是我國已知最大的冰瀑布,高1080米,寬500-1100米。 中國末端海拔最低的冰川:喀納斯冰川 喀納斯冰川位於新疆阿爾泰山友誼峰,是由兩支冰流組成的復式山谷冰川,長10.8公里,面積30.13平方公里,冰儲量3.93立方公里,冰川末端海拔2416米,是中國末端下伸海拔最低的冰川。 而在近幾年來,有許多冰川都打出了「海拔最低冰川」的稱號,其中較知名的幾個冰川在冰川目錄中查得其末端高度,結果如下:阿扎冰川,末端海拔2450米;卡欽冰川,末端海拔2530米;明永冰川,末端海拔2700米;海螺溝冰川,末端海拔2980米。這樣看來,喀納斯冰川似乎是當之無愧的末端海拔最低冰川,但是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近年來許多冰川退縮非常嚴重,冰川末端海拔高度並不穩定,和冰川目錄上記錄的數據比也可能發生一定的偏差,所以嚴格意義上的末端海拔最低冰川並不能輕易判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