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游記
⑴ 作文:天台寺游記1000字
我國的佛教文化歷史悠抄久,寺院是佛教文化傳播的中介。寺院不計其數,但有名的寺院也不多。天台山國清寺就是其中之一。於是我和爸爸媽媽就去了一趟國清寺。
國清寺在天台山一處幽靜的地方。寺院不大。一進門就看見一個碧綠,猶如鏡子般的小池,池中有紅鯉魚在嬉水,看見遊人來餵食,它們就聚集過來搶食。水池邊上有鳥兒在嬉戲,遊人的到來絲毫沒有驚動它們。
再進去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鬱郁蔥蔥的樹木。有高大的松樹、猶如哨兵般守衛著寺院;有名貴的紅豆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綠樹。它們圍繞著整座寺院,使寺院顯得特別清凈。最吸引人的是靠在牆角的一棵叫「隋梅」的梅樹,據說它有1400多年的歷史。樹上長滿了青苔,猶如一個滿臉皺紋的百歲老人依在牆角。旁邊的小樹猶如它的侍女。梅枝上的梅花有的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猶如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全展開了,就像一張張笑臉,在歡迎每一位遊客和香客。松鼠和小鳥都來陪伴它,松鼠為它洗臉,小鳥為它捉蟲子。年復一年,日復
⑵ 天台山的開發保護
浙東「天台山」讀音:tiān tāi shān。隸屬於台州市天台縣,天台山的「台」字,繁體字本作「台」,其字音為tāi,與台灣之台本非同一個字。坐落於浙江省東中部的天台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
歷史上的天台山就是特指浙江天台山,「台」字讀「胎」,其他的天台山的「台」字都是繁體字「台」,讀「抬」。因此正宗的天台山就是指浙江天台山。另外,還有山東省日照市天台山,四川省邛崍市天台山,河南省信陽市天台山和貴州省平壩縣天台山。
570年南朝梁佛教高僧智顗在此建寺,創立佛教著名的天台宗。
605年隋煬帝敕建國清寺,清雍正年間重修,為中國保存完好的著名寺院之一。
673~727年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禪師塔。
天台山最著名的寺廟是建於隋代、重修於清雍正年間的國清寺,有殿宇14座、房屋600餘間,大殿中有明代鑄造的重13噸的銅鑄釋迦牟尼坐像。國清寺是保存較完整的著名寺院。天台山自古聞名,王羲之、顧愷之、李白、蘇東坡、陸游、徐霞客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跡。名僧濟公的故鄉,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發祥地。自然景觀有華頂、瓊台、赤城山等名山;仙人洞、吊船岩等怪岩;石樑飛瀑、水珠簾等瀑布。人文景觀有國清、華頂、塔頭等寺廟,以及古塔、碑刻等。
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擲地有聲的《天台山賦》中描繪道:「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詩仙李白也曾高吟「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的嚮往之情,並在天台山結廬居住,現留有太白讀書堂的舊址。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上天台山,寫下二篇游記,赫然標於《徐霞客游記》篇首。
王羲之、謝靈運、孟浩然、朱熹、陸游、康有為、郭沫若等名士碩儒都在天台山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浙江天台山獲最美十大宗教名山殊榮,經百萬網民網上投票,百位媒體記者、旅行社負責人、資深旅行家組成的「平民」專家,評選的「中國最美旅遊勝地排行榜」2009年3月6日新鮮出爐。浙江省天台山、普陀山榮獲中國最美十大宗教名山殊榮。 天台山獲最美十大宗教名山殊榮。
百萬網民網上投票,百位媒體記者、旅行社負責人、資深旅行家組成的「平民」專家,評選出「中國最美旅遊勝地排行榜」,天台山、普陀山榮獲中國最美十大宗教名山殊榮。
天台山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聞名於世。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又被列為「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獲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稱。 中國旅遊日源自天台山。國務院確定每年5·19為「中國旅遊日」,從此浙江省天台山擁有了一張嶄新的金名片:中國旅遊日源自天台山。
因為「中國旅遊日」與我國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徐霞客有關,翻開《徐霞客游記》,第一篇就是《游天台山日記》。徐霞客30年來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寫下了許多游記。期間,他三次到過天台山,並寫下了《游天台山日記》及《游天台山日記後》兩篇游記。前一篇是他在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入天台山,游覽了天台山後所寫。後一篇是他時隔廿年,他又一次,更細致地探索了天台山水。他重遊了華頂、石樑諸勝以後,中途去雁盪山,折回後又細細考察了天台西南諸景所寫。並在其最精華的《徐霞客游記》中,將這兩篇游記都編入其中。一地編入兩篇,在《徐霞客游記》中僅天台山等三地。更值一提的是,將《游天台山日記》赫然編輯於《游記》的首篇,作為開篇之作,可見,天台山在「游聖」心目中地位之崇高。
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記》中正式游天台山是5月20日,2010年開始每年的5.20被定為天台山旅遊日,世界各地遊客都可以免費游覽天台山各大景點。
⑶ 徐霞客游記 天台山游記賞析
《游天台山日記》這篇游記先略敘一路風光美景,再著重記敘登華頂峰,觀斷橋、珠簾瀑布,對華頂峰景色以及草木異狀亦有一定描繪,
而對斷橋、珠簾之水的描寫則尤為細致,對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勢頗有重筆。對明岩石洞之闊大、洞外石壁高聳之奇也寫得氣勢非凡。其後對寒岩、鳴玉澗、瓊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繪。
《游天台山日記》是明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作,是公元1613年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時所記,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語言清新樸素,精練准確。
(3)天台游記擴展閱讀
《徐霞客游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的游歷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雖然他的母親也鼓勵他,並為他製作遠游冠,以壯行色,但直到天啟五年(1625),他每次出遊的時間都不會太長,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第二階段則自天啟五年(1625)他母親王孺人逝世後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這期間歷游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
徐霞客的游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編次。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游歷所記原稿托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季夢良先是推辭,後來要接受這項任務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徐屺仍將文稿托給季夢良,於是季夢良遍搜遺帙手跡,整理殘稿,補上王忠紉所沒有補的那部分,按照地區分類,整理成篇。《徐霞客游記》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游記》的第一個抄本。
⑷ 誰給我徐霞客游記白話文,游天台山日記
癸丑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為晦 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樑,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余與蓮舟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就石樑道。行五里,過筋竹嶺。嶺旁多短松,老乾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初二日,飯後,雨始止。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頂,以朗霽為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原指火燃極旺,此指日熾,決策向頂。上數里,至華頂庵;又三里,將近頂,為太白堂,俱無可觀。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二里,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為嘆惋。復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過上方廣,至石樑,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樑飛瀑,忽在天際。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後。越一嶺,沿澗八九里,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上層為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為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水從坳中斜下。三級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為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里許,為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岩,蓮舟不能從。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樑卧虹,飛瀑噴雪,幾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樑即在亭外。梁闊尺余,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此處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從樑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盡,即為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過曇花,入上方廣寺。循寺前溪,復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樑。為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後,十五里,抵萬年寺,登藏經閣。閣兩重,有南北經兩藏。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於上,傳聲嘹嚦聲音響亮而清遠,亦山中一清響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宮,覓瓊台、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向國清。國清去萬年四十里,中過龍王堂。每下一嶺,余謂已在平地,及下數重,勢猶未止,始悟華頂之高,去天非遠!日暮,入國清,與雲峰相見,如遇故知,與商探奇次第。雲峰言:「名勝無如兩岩,雖遠,可以騎行。先兩岩而後步至桃源,抵桐柏,則翠城、赤城,可一覽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岩道,由寺向西門覓騎。騎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頭,雨止,騎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深過於膝,移渡一澗,幾一時。三里,至明岩。明岩為寒山、拾得隱身地,兩山回曲,《志》所謂八寸關也。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最後,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線,青松紫蕊,翁蓯於上,恰與左岩相對,可稱奇絕。出八寸關,復上一岩,亦左向。來時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數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淺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為寒山、拾得雲。入寺。飯後雲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餘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從石隘仰登。岩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為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樑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還飯僧舍,覓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內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腳,逼身而過,神魄為動,自寒岩十五里至步頭,從小路向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旁,寺已廢,土人茫無知者。隨雲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墮,竟無宿處,乃復問至坪頭潭。潭去步頭僅二十里,今從小路,返迂迴三十餘里。宿。信桃源誤人也。 初七日,自坪頭潭行曲路中三十餘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漸夾狹窄,有館曰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注,為鳴玉澗。澗隨山轉,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簇擁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岩間。澗窮路絕,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出飯館中,循塢山窪東南行,越兩嶺,尋所謂"瓊台"、 "雙闕",竟無知者。去數里,訪知在山頂。與雲峰循路攀援,始達其巔。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峰頭中斷,即為雙闕;雙闕所夾而環者,即為瓊台。台三面絕壁,後轉即連雙闕。余在對闕,日暮不及復登,然勝風景已一日盡矣。遂下山,從赤城後還國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離國清,從山後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為僧舍凌雜,盡掩天趣。所謂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俱無甚奇。
⑸ 含四的文學常識
含四的文學常識
中國四大別稱:
神州:古聖人以中國為神州,上當辰極,下正地心,俗稱「神州大地「;
華夏:原指中原地區,後包舉全部領土而言;
九州:古代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梁、雍和豫州;
中原:中華文明發源地,在古代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戰國四公子: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
四大農書:《汜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
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 黃鶴樓 騰王閣 太白樓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 (觀音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四大名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
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 西遊記》《 紅樓夢 》
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李寶嘉) 二年目睹之怪現狀(吳研人) 老殘游記(劉鄂)
孽海花(曾樸)
民間四大傳說: 《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魚) 王昭君(落雁)貂禪(閉月) 楊玉環(羞花)
古代四美:音樂 珍味 文章 言談(良晨 美景 賞心 樂事)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 秦觀 曾補之 張來
四史: 史記 漢書 君漢書 三國志
歷史上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 長沙嶽麓 衡陽石鼓 商丘應天府
宋中興四詩人:陸游 楊萬里 范大成 尤袤
科考四級及錄取者稱謂:院試-秀才 鄉試-舉人 會試-貢生 殿士-進士
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四大才女:蔡文姬、班昭、上官婉兒、李清照。
還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斌
四大古典悲劇:《竇娥冤 》[元·關漢卿]、《趙氏孤兒》 [元·紀君祥]、《長生殿》 [清·洪升]、《桃花扇 》[清·孔尚任]。
清宮四大奇案:《太後下嫁》、《雍正被刺》、《順治出家》、《偷龍換鳳》。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 程硯秋 尚小雲 荀慧生。
四君子:梅、蘭、竹、菊。
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
四大古鎮:廣東佛山、江西景德鎮、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
四大菜系:魯菜、淮揚菜、粵菜、川菜。
四大道教名山:武當山(湖北)、青城山(四川)與龍虎山(江西)、齊雲山(安徽)
四大名小吃:南京夫子廟小吃、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長沙火宮殿小吃。
四大名酒:貴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瀘州老窖,陝西西鳳酒。
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
四大劇種:京劇、黃梅戲、粵劇、豫劇。
四大名劇:《西廂記》(元 王實甫)、《牡丹亭》(明 湯顯祖)、《長生殿》(清 洪升)、《桃花扇》(清 孔尚任)。
四大姓氏:李、王、張、劉。
四大醜女:嫫母、鍾離春、孟光、阮氏。
四大經典玩具:七巧板、九連環、華容道、孔明鎖;
四大名山:黃山(絕)、華山(險)、廬山(名)、泰山(文);
四大名剎:成都靈岩寺、當陽玉泉寺、南京棲霞寺、天台國清寺。
四大書法字體:篆書、隸書、行書、楷書。
四大名錦:雲錦、壯錦、蜀錦、宋錦。
四大名綉:蘇綉、湘綉、蜀綉、粵綉。
四大奇觀:雲南石林、吉林霧淞、桂林山水、長江三峽。
四大湖泊:洞庭湖、潘陽湖、太湖、洪澤湖。
四大古城:閬中古城、麗江古城、平遙古鎮、歙縣。
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四大南葯:檳榔、益智、砂仁、巴戟天。
楷書四大家:唐 歐陽詢(歐體)、唐 顏真卿(顏體)、唐 柳公權(柳體)、元 趙孟頫(趙體)。
⑹ 《徐霞客游記》游天台山日記中有「鑿孔以行」的說法,請問這究竟是怎麼個走法
《徐霞客復游記 游天台山制日記》中有「鑿孔以行」的說法,這是攀岩的走法。岩壁幾乎是直立的,在岩壁上鑿出窟窿,腳像蹬梯子一樣走上去。所以徐霞客這樣寫:壁上鑿孔以行, 孔中僅容半趾,逼身而過,神魄為動。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岩壁上鑿有石孔用來通行,石孔僅僅能容下半隻腳,身體貼近岩壁而過,使人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