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鑒狀元故居遺址
㈠ 莫宣卿為廣東第一狀元。他的家鄉故居在哪裡
莫宣卿(834-868),字仲節,號片玉。謚孝肅。唐朝文宗大和8年(公元834年)農歷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縣內(今容廣東封開縣河兒口鎮西村)。兩廣的第一個狀元,也是我國科舉制度時代最年輕的狀元,高中時只有17歲。莫宣卿墓在河兒口鎮鑼鼓崗
㈡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
㈢ 蘇州狀元博物館曾經是一位狀元的故居,他是誰
是潘世恩(1769年-1854年)25歲就中狀元,做官一直做到大學士(宰相)
㈣ 舉登村翁萬達故居
翁萬達故居位置在潮汕抄市所城遺址(汕頭市金平區鮀江街道蓬東居舉登村)附近。曾翁萬達在明代嘉靖年間三任兵部尚書,曾南定安南,北平俺答,增修長城,被譽為「文武狀元」,祠堂中有關於翁萬達生平事跡的展覽。該紀念館也稱為潮汕地區弘揚民族文化、紀念中華先賢的重要場所。
㈤ 安徽安慶名勝古跡有哪些
天柱山
天柱山位於安徽省的西南部安慶市潛山縣境內
司空山 [安慶]
司空山又稱司空原,位於安徽省岳西縣西40公里處。
振風塔 [安慶]
又名萬佛塔,聳立於長江之濱,位於迎江寺內,俗稱「萬里長江第一塔」,
迎江寺 [安慶]
位於安慶城區東南部,瀕臨長江,佔地2.2萬平方米,
三祖寺 [安慶]
三祖寺風光幽絕,是天柱山人文景觀集中之處,乃著名的禪宗古剎
小孤山 [安慶]
位於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
花亭湖 [安慶]
位於距太湖縣城4公里的大別山南麓,與小孤山、天柱山構成了安慶山水旅遊熱線
桐城文廟 [安慶]
是桐城歷史文化標志性建築,桐城古文學派的重要象徵。文廟始建於元朝
白崖寨 [安慶]
白崖山位於宿松縣城西北趾鳳鄉境內,距縣城五十餘華里。
小孤山 [安慶]
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
菱湖公園 [安慶]
安慶菱湖公園位於老城東北,以多菱而得名
趙朴初公園 [安慶]
趙朴初公園選址於太湖縣寺前鎮萬年沖,
等等等
大小龍山風景名勝區及龍湫舊址、
龍山鳳水風景名勝區、
盛唐山(登雲坡)舊址、
菱湖風景名勝區、
迎江禪寺及振風塔、
大觀亭遺址、
大士閣舊址、
明譙樓、
世太史第(趙文楷及趙朴初故居)、
探花第、
鐵硯山房(鄧石如及鄧稼先故居)、
安慶孔廟(中 共安徽地委) 舊址、
明倫堂、
錢牌樓石牌坊及古街、
倒爬獅石牌坊遺址及古街、
四牌樓古商業街、
金雞碑及五猖神廟碑、
鄧石如碑館、
皖白山人舊館、
江西會館舊址、
古城牆北段及西段舊址、
古城牆遺址、
皖口古城遺址、
張四墩遺址、
夫子城遺址、
三城禪寺、
圓照禪寺、
寶善庵、
關南清真寺、
天主教堂及神甫樓舊址、
基督教聖誕堂及教堂小樓舊址、
聖教主座堂舊址、
天主教同仁醫院舊址、
中華聖公會天恩堂、
大清萬壽宮及安徽勸業場(安徽省國民政 府)舊址、
兩江總督府(太平天國翼王府)遺址、
明狀元府讀書堂舊址、
太平天國英王府舊址及壁畫、
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
太平天國古城牆戰壕遺址、
集賢關及烈士陵舊址、
大清安慶內軍械所遺址、
大清安徽郵務管理局舊址、
飲馬塘監獄舊址、
安徽省官立圖書館舊址、
中 國 國 民 黨安徽省黨部舊址、
中 共安慶建黨會議舊址、
中 共懷寧中心縣委舊址、
柏子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陳獨秀陵園、
陳獨秀故居遺址、
陳家破屋舊址、
陳獨秀演講處舊址、
辛亥革命徐錫麟起義遺址及徐錫麟就義紀念園、
熊成基馬炮營起義會議舊址、
鄧石如墓、
熊范二烈士專祠、
吳樾及皖江九烈士墓遺址、
孫中山柏文蔚焚煙遺址及焚煙亭、
李鴻章故居倉房牆基遺址、
張恨水故居遺址、
四照園別墅舊址、
縣下坡古民居舊址、
人民路近代建築舊址、
大王廟古民居群舊址、
楊家山古民居舊址、
姜高琦烈士墓及血衣亭、
黃梅閣及嚴鳳英墓、
嚴鳳英故居、
敬敖書院舊址、
安徽大學紅樓舊址、
安徽官立中等工業學校舊址、
六邑中學舊址、
毛 主 席視察安慶一中紀念地、
讓泉舊址、
四眼井及其它古井舊址、
第二橋遺址、
明代崇禎石塔舊址、
君山烈士墓、
「般若岩」石刻、
「倉門石」石刻、
「君恩山重」石刻、
「忘歸」石刻、
劉文典墓、
汪志伊墓、
胡玉美老店及醬園舊址、
麥隴香老店舊址、
柏兆記老店舊址、
余良卿葯店舊址、
迎江樓舊址……
長江外灘公園、
長風沙碑園、
黃鎮紀念館、
獅子山公園……
㈥ 黃金周去貴州古鎮青岩旅遊,那裡好不好玩聽說有貴州唯一一位狀元:趙以炯故居。
我家就這附近的,還可以的,你來玩玩,吃豬腳.
㈦ 廣州旅遊的歷史遺址
1、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 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
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入選國家AAAA級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南越國遺跡》與《海上絲綢之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廣義上講,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3、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六榕寺因蘇東坡當年為寺廟題字而得名。
它與光孝、華林、海幢寺並稱廣州佛教四大叢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樣,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加之歷史地位與光孝寺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凈慧(六榕寺的別稱)以塔顯」之稱。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區新八景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大布鄉官祿布村。故居始建於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間泥磚、瓦頂木結構平房,石砌牆基,總面闊16.5米,進深5.5米。
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單間小屋,泥牆,無間隔。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餘年,青少年時期在此度過。故居的附近還有洪秀全讀書和教書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築曾被清政府焚毀,新中國成立後重建。現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紀念館,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輔助陳列室。
5、大佛寺
廣州大佛寺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惠福東路惠新中街21號(在北京路西側、廣州百貨大樓正南方)。廣州大佛寺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
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後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於火。平南王尚可喜於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㈧ 紹興魯迅故居旅遊
魯迅故里,門票免費;
然後去倉橋直街,不用門票;
中午就在那邊的尋寶記狀元樓吃個飯,都是紹興地方菜,價格還行。住宿么,五一期間肯定很貴的
㈨ 鄭鑒的簡介
乾道間(1165~1173年),以學行兼優,補太學生。淳熙初(1174~1178年)兩優釋褐,授太學正。孝宗皇帝引見入對稱旨,並對參知政事龔茂良說:「鄭鑒議論甚切。」遂調試館職。時人稱鄭鑒為兩優釋褐狀元。據《八閩通志》和乾隆版《連江縣志》載,鄭鑒曾在故鄉透堡立狀元坊、建狀元街、狀元井等,以示恩榮。坊已圮,街、井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