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遺址在哪
㈠ 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在哪
戰國時楚國的首都在郢都。
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此建都400餘年。楚國最鼎盛時期的首都。
曾經有二十個王以此作為都城,歷時四百多年。由於它是長江中游水陸交通的中樞,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國軍隊入侵,因而變成廢墟。
(1)楚國遺址在哪擴展閱讀
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地方設置郡縣政權組織形式,楚縣是最早的縣級行政區域。楚國設尹治縣,縣尹由楚王派遣,並非世襲,這意味著中國古代官僚制的萌芽。戰國時期楚國的郡沒有行政職能,沒有形成郡統轄縣的地方政權組織。
㈡ 楚國都城是哪裡
楚國都城是郢都。
拓展資料:
一、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邑曾幾經遷徒,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河南省淅川縣。
2、郢都:楚文王(一說楚武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湖北省荊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二、郢書燕說
一天夜裡,楚國京城郢都的一個人在家給燕相國寫信。因為燭焰偏低,飄忽不定的燭光夾著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顯得有一點昏暗,所以這郢人對侍者說了一聲:「舉燭。」明燈高照,寫信就看得清楚了。誰知他在燭光不亮,心中犯急,腦子里想著「舉燭」,嘴裡念著「舉燭」的時候,竟然不知不覺把「舉燭」二字也寫到信里去了。過後他沒有檢查就把信交給了侍者。
燕相國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後,反覆看了好幾遍。他始終覺得信中的「舉燭」二字非常費解。久聞四海之內唯楚有才,難道這就是一種莫測高深?燕相國想到這里,忽然靈機一動。他若有所悟地說:「舉燭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會推舉光明磊落、才能出眾的人擔當重任。照這樣看,郢人致書突出『舉燭』二字,其用意原來是為我獻策!」
燕相國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燕王聽了十分高興。他以相國的政見為原則,廣招賢士,從而使燕國政通人和,日益強盛。
參考資料:網路 郢
㈢ 楚國的八大城池在哪
1、楚國淵源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史記·楚世家》說: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史記·五帝本紀》又說: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采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於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擴大與發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2、楚國的歷史
熊繹及其後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者,他們的創業歷史是艱苦卓絕的。《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荊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兩言「篳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胸(蚧冒)等十餘代君王。可見楚國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斗的窮日子。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業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部穩定和對外發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於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楚地千里」。楚國「結舊好於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周天子的話流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撫南方夷越的「首領」地位。
楚國貨幣蟻鼻錢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長的時間。楚國在齊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待。但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答應納貢,於是與齊結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後,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軍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於晉,晉、楚兩國爆發城濮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晉國先退避三舍誘敵,趁楚軍方陣大亂時一舉擊敗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幾百年郁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但是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於洛陽,在東周的王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並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後,楚軍鋒芒益銳,所向披靡。在春秋戰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後來又滅越,成為席捲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並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
《戰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國後期楚懷王時代,由於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轉折。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戰亂頻仍的時期,也是社會政治發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並戰爭奪取政權。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楚國。楚國從局促於丹陽一隅的「蠻夷」之邦,通過南征北戰,變成「地方五千里」的戰國時代最大之國,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圍內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寬厚的態度和廣闊博大的胸懷。楚國吞並了如此眾多的國家。縱橫跨越今天的11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雜的。黃瑞雲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
㈣ 楚國的皇陵在哪
首先,沒有任何一個楚國稱了帝,不存在皇陵這個說法
其次,東周楚國的由於歷內史的原因,楚容國的都邑曾幾經遷徒,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湖北省秭歸或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說楚武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湖北省荊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漢代的楚王在徐州
㈤ (楚國都城)「郢」究竟在哪裡
習慣吧,楚國抄搬到哪裡哪裡就叫郢都
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城曾幾經遷徙,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而楚人有將都城命名為郢的習慣。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淅川或湖北省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說楚武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故江陵)西北,今紀南城。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㈥ 魏國、楚國古都在哪裡
1、大梁:戰國時魏(梁)國都城,當時中國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說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都自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此。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賁攻魏,決黃河及大溝水灌大梁,城毀魏降。(《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隋唐以後,又通稱今開封市為大梁(後改稱汴梁)。(據《辭海》)
2、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從邑,呈聲。——《說文》。朱按,在今湖北荊州府江陵縣北,楚武王自丹陽、今宜昌府歸州徒此。 【酉集下】
【邑部】 郢《唐韻》以整切《集韻》《韻會》以井切《正韻》庾頃切,𠀤音穎。《說文》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公羊傳·宣十二年》邲之戰,子重諫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里。◎按《六書故》雲:郢,楚所都,今為江陵府江陵縣。子西遷郢於鄀,楚考烈王自軰徙壽春,亦命曰郢。名雖同而地則異也。又《字匯補》節氣名。《管子·幼官篇》十二小郢,十二中郢。
又葉以成切,音盈。《應劭·風俗通》干木息偃以籓魏,包胥重繭而存郢。管氏朱弦而三歸,平仲辭邑以濯纓。或省作𨙼。
㈦ 楚國是現在的哪裡
楚國大致為現在的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山東省南部、江蘇、淅江大部、上海、江西省,最盛時還包括現在陝西南部的漢中地區,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7)楚國遺址在哪擴展閱讀
1、楚國語言屬華夏語言系統,在語音、詞彙上具有較多的自身地域特點。西周時期的楚國文字,與中原諸國的文字還沒有多大區別。楚公家鍾銘文就與宗周鍾的銘文風格類似,氣勢渾厚,規整,略顯波折。春秋至戰國中期,
楚國文字形體逐漸趨向修長,筆劃細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較整齊美觀,筆勢圓轉流暢,風格自由奔放。從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與山東大店2號墓出土編鍾銘文的對照中,可以發現楚字的特色,這種楚字,略具蟲形,是蟲書的雛形。
2、西周時期的楚國在最南邊,當時可是不毛之地人口稀少,也難怪中原各國稱楚國為蠻夷。到了春秋時期,楚國開始大舉兼並小國,尤其楚成王、楚莊王時期最為強盛,齊、晉雖然稱霸,對楚國也沒有辦法。
3、春秋末期的楚國已經獨霸南方,僅剩的幾個小國也避免不了被兼並,此時的楚國國土在諸侯國里已經是最大。楚威王雄霸一時,一舉滅掉東部的越國,直接出兵打敗齊國,楚國直接與齊國接壤,盛極一時。繼任的楚懷王、楚頃襄王開始無奈的敗家,郢都被白起打破,楚國只能遷都陳,仍然稱做郢都,繼續對抗秦國。
4、楚國國家實力走向衰落,遷都壽春,避其鋒芒,雖然數敗於秦,依然屢敗屢戰,值得欽佩。六國全部被滅,楚國成為秦朝郡縣,全國統一。
㈧ 楚國發源地
楚國的發源地丹陽
丹陽:楚始都
《史記•楚世家》載:「熊繹當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據《漢書•地理志》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古今的大部分楚辭學者、歷史學者以此為主要依據考證認為,熊繹為楚始封君,丹陽為楚之始都。那麼,丹陽在什麼地方呢?古今學者對此分歧很大,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說。
1、當塗說。此說源於漢代的班固。他在《漢書•地理志》中解釋「丹陽屬丹陽郡」時說:「楚之先熊繹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在該著後的總論又說:「吳地斗分壄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這里的丹陽就是指長江下游的今安徽當塗縣東,與今江寧縣接界處的小丹陽。譚介甫《楚的開國史》認為:「楚到山東後,由於周族的發展,楚又被迫遷徙到今江蘇丹陽,丹陽這個名稱也是楚遷移時帶來的。」這里的「江蘇丹陽」也是指安徽當塗之丹陽。早在北魏時期,此說即已被酈道元《水經注》所駁斥。《水經注》卷三十四說:「《地理志》以為吳子之丹陽。……尋吳、楚悠隔,藍縷荊山無容遠在吳境,是為非也。」此後,宋王茂《野客叢書》、明方以智《通雅》、清顧炎武《日知錄》、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鳳《過庭錄》等等,紛紛駁斥當塗說。近幾十年來,從考古情況看,此說沒有證據,而且作為楚始都亦不可能遠在吳境,因此,當塗之說幾乎無人再提了。
2、秭歸說。《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東晉郭璞注此說:「今建平郡丹陽城秭歸縣東七里,即孟塗所居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篇》引東晉袁山松《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又說:「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間,蓋為征也。」酈道元不僅較詳細描述了秭歸丹陽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說「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間」。
郭璞、袁山松、酈道元均主張楚都丹陽在湖北秭歸縣境內。歷代許多方家均從此說。如:南北朝陳顧野王《輿地誌》說:「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回八里,熊繹始封也。」此說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誌》說:「熊繹墓在歸州秭歸縣。」並說:「歸州秭歸縣丹陽城,熊繹之始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丹陽)在秭歸東七里,楚之舊都也。周成王封熊繹於荊丹陽之地,即此也」;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南蠻列傳》說:「周成王封楚熊繹,始居丹陽。今歸州秭歸縣東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歸說」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說:「丹陽城在秭歸東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輿勝覽》說:「丹陽城即楚王城,今長寧千戶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歸為長寧縣。另外,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羅泌《路史•國名紀》等也沿襲此說。
但「秭歸說」中又有長江南北兩說之分。酈道元《水經•江水注》說:「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此處意指丹陽在秭歸長江北岸;而王象之《輿地紀勝》、祝穆《方輿勝覽》所指「楚王城」位於秭歸長江南岸,今人楊寬《西周時代的楚國》贊同此說。贊同長江北岸之說的當代學者亦不乏其人。劉彬徽則主張江北說,他根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江隊試掘秭歸長江北岸鰱魚山遺址情況,在《試論楚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一文中說:「此地西距秭歸7.5里,位於長江北岸,與《水經注》所記的丹陽城位置大體相符(距縣城七里)。」劉彬徽認為長江北岸的鰱魚山遺址是楚始都丹陽。文必貴《秭歸鰱魚山與楚都丹陽》一文亦認同此說。
3、枝江說。此說最早始於漢代。唐張守節在《史記•楚世家•正義》中引東漢穎容《春秋三傳例》之說:「楚居丹陽,今枝江縣故城是也。」漢末三國時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說:「丹陽在南郡枝江縣。」南朝劉宋裴珚《史記•楚世家•集解》引東晉徐廣之說:「(楚丹陽)在南郡枝江縣」。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說:「枝江,侯國,本羅國,有丹陽聚。」當代學者中,贊同此說者較多。如:黃盛璋與鈕仲勛《楚的起源和疆域發展》(5)一文說:「從荊山與郢的位置來考察,枝江說法較為合乎事實。……楚都丹陽應即在此,它介於荊山與郢(紀南城)之間,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發展,經過這里,最後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為沮水會江之處。」俞偉超通過實地考察後,在《關於楚文化發展的新探考》(6)一文中說:「感到還是枝江之說可能性最大。……楚文王時,就把都城遷到了郢(今江陵紀南城)。楚人把都城東徙江陵,顯然是為了控制江漢平原,便於北進到河南南部。」高應勤與程耀庭的《談丹陽》和高應勤的《再談丹陽》,亦力主丹陽為枝江之說。
4、丹淅說。此說又稱「丹淅之會說」、「淅川說」,以楚丹陽在漢江最長支流、流經陝豫鄂三省交界地帶的丹江北岸與淅水交會處。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處,故稱「丹淅之會」。其具體位置在今河南淅川,故又稱「淅川說」。今存最早的說法始於唐代。唐初的司馬貞《史記•索隱》注釋《史記•韓世家》「(韓宣惠王)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於丹陽」時,釋「丹陽」說:「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會在唐代初年屬於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陽而言。清代宋翔鳳在批駁「秭歸說」、「當塗說」的基礎上,斷定楚丹陽在丹淅之會。他在《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中說:「戰國丹陽在商州之東,南陽之西,當丹水、淅水入漢之處,故亦名丹淅。」今人呂思勉《先秦史》說:「宋翔鳳謂丹、淅二水入漢處,與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於晉,以楚、鄧並舉者相合,其說是也。」童書業在《呂氏春秋研究》一書中說:「《史記》謂熊繹後丹陽,據宋翔鳳考證,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間。」顧鐵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來告」引證》一文中也認為:「關於丹陽究竟在哪裡的問題,爭論了一千好幾百年,至今還沒有得出結論。在這許多不同的主張中,……丹淅說雖然提出比較晚,可是從各方面的條件來看,……在幾種說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處。」此外,馮永軒《說楚都》、張西顯《淺說楚都丹陽在淅川》、石泉與徐德寬合著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羅爾綱《楚建國考》等,均力主此說。
孫重恩、黃運甫《楚始都丹陽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陽地望試探》、《再論楚都丹陽》等,均認為楚丹陽在今淅川下龍寺城。
5、遷徙說。首創楚都丹陽遷徙說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釋「歸州秭歸縣」時說:「楚熊繹初都丹陽,今縣東南故城是也。後移枝江,亦曰丹陽。」同時釋「荊州枝江」時又說:「江陵枝江,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陽。其舊丹陽在今巴東郡。」按照杜佑的說法,楚舊都丹陽在秭歸,後遷都枝江時仍沿襲舊稱丹陽,楚文王再遷江陵,稱楚都為郢的同時亦曰丹陽。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說:「蓋諸侯遷都,常仍舊名,故有兩丹陽。」此處的「兩丹陽」,就是分別指秭歸、枝江。清宋翔鳳《過庭錄》主張楚之丹陽先在淅川,後遷南漳。
在當代學者中,主張遷徙說的不乏其人。如:張正明《楚文化史》認為,楚丹陽原在淅川,後遷至南漳。
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丹陽郢都考》說:「楚丹陽當先於鬻熊時在淅川,後於熊繹時遷至今南漳縣東北。」
石泉與徐德寬合寫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根據陝南商洛地區古代記載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遺存的古文化遺址,推論西周時代的丹陽先在陝西商縣,爾後遷至河南淅川。
劉彬徽《試論楚都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一文認為,楚國初封之丹陽在秭歸,熊渠時遷至枝江,仍稱丹陽。
顧鐵符《楚三邑考》一文認為,楚都丹陽的地點應先在丹淅,後遷荊山。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一文認為,楚都丹陽先在淅川後遷秭歸、枝江。
河南淅川位於豫、鄂、陝三省邊陲,丹江口水庫貫穿該縣大部分縣境。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的記載,所謂的丹淅就是指當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體方位是指淅川境內旁及西峽、商南的漢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達三晉,順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漢。故而,這里有陸通秦晉、水達吳楚之稱。
我們知道,楚國是在江漢地區發展和強大起來的,但它的主源卻不在江漢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來,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沖突的旋渦中,在敵對勢力的壓迫和打擊下,逐漸南遷,在西周初年遷移到豫、鄂、陝邊陲的丹淅流域,並建都丹陽,最終得以發展強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的活動,給這里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可幾千年來它們一直都沉睡在地下並不為人所知,40多年前國家在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庫,使丹淅流域方圓幾十公里的區域被大水淹沒,成了一望無際的丹江口水庫庫區。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丹江口庫區水位的不斷變化,使這些沉睡幾千年的遺址遺物得以重見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當時的淅川縣倉房公社(現為倉房鎮),丹江岸邊下寺龍山附近發掘24座春秋時期的楚國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和玉器等各類文物達8000餘件,在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號墓,該墓為楚令尹(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稱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後的漫長時間里,他的整個家族也都葬在這座龍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個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數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藝之先進、銘文之豐富,為國內同類楚墓所罕見,其中很多器物後來都成為「全國之最」。下寺嶺楚墓的發掘,一時間轟動了全國,使人們重新審視楚文化,開始把尋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這里。
1990年—1992年間,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嶺、徐家嶺等地發掘了10餘座楚國貴族墓葬群,出土文物達2000多件。這是繼下寺春秋楚墓群發掘之後,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獲,再一次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92年,該墓地的發掘還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先後幾次的考古大發現使丹淅流域成為世人關注的一個新的焦點,後來,考古工作者為了對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個全面了解,先後對該地區的楚墓葬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共在這里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群28處,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嶺、徐家嶺、毛坪等諸多墓區,總數已達2000多座,而實際上卻遠遠超過此數,因為還有許多墓葬及遺址已葬身水底而無法統計。
一座座貴族墓地的發掘,一件件驚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庫區域已成為研究楚文化繞不開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丹江口水庫很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楚國最初的封地丹陽,而當地老百姓世代傳稱的龍城,極可能就是楚國始都。龍城到底是不是楚國始都,楚人是否從此起步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創造出浪漫瑰麗的楚文化,成為楚國早期歷史研究的熱點問題。但也有其他種種說法,現在我們根據《史記》、《漢書》等古文獻記載,再結合考古學上的巨大發現,以及該地區所處重要的地理位置來看,這個地區作為楚國早期都城丹陽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於其他任何一種說法。
㈨ 楚國當時有哪些古都都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邑曾幾經遷徒,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湖北省秭歸或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說楚武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湖北省荊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