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育林西安大遺址保護利用情況
『壹』 西安已經啟動了明德門遺址保護工程嗎
據報道,來6月18日,作為「長相思·憶長自安」——唐都長安1400年文化旅遊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保護工程在西安正式啟動。
報道稱,明德門作為唐長安城的正南門,是體現唐長安城中軸對稱布局的重要節點,是我國歷史上首座五門道城門,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城門建制的最高制度,見證了長安作為唐代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地位。
項目建成後,明德門遺址將充分發揮文物見證歷史、弘揚傳統、傳播價值的獨特功能,對周邊城市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改善產生積極影響,成為繼大雁塔、小雁塔、青龍寺、大明宮、天壇遺址之後,又一個彰顯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
文章來源:央廣網
『貳』 大明宮開辟成國家遺址公園有何意義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太華南路,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 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唐朝的國家象徵,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毀於唐末,面積3.2平方公里。 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並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叄』 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電話
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
地址:西安市太華北路89號
電話:029-86708125
029-86708124
希望採納
『肆』 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是現代重建的嗎
是的
雖然只是一些土檯子,你看不到什麼復原建築。但如果你熱愛歷史,那請你來這里。這里一定會讓你領略到大唐的雄偉氣魄,帶你感受真正的唐文化。踩在遺址台基上,便能回想起那1000多年前,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場景。同時,在這里,你也能夠學習到文物的保護,了解遺址公園的真正內涵,要比看一堆仿製品好得多。
『伍』 大明宮遺址公園值得去嗎知乎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
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唐朝的國家象徵,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毀於唐末,面積3.2平方公里。
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並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0年2月,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所有醫護工作者實行免費參觀游覽政策,全國醫護工作者持有效證件(醫師證或護士證)本人可享受免費參觀重點旅遊景區和博物館。
遺址簡介
建築布局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公園是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佔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原宮牆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
發展定位
以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夜景
大明宮夜景
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
總體思路
以文化大策劃和超前規劃為先導,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為帶動,以組織大型城市運營商參與土地一級開發為主導,以「整體拆遷、整體建設」為保障,以改善區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質為宗旨,努力建設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示範新區,探索大遺址帶動城市發展的新模式,開辟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路徑,積累城市整體拆遷與開發建設的新經驗。
建設目標
建設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物保護示範工程;
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遺址公園;改善人居環境,創造規劃和建設的國際典範;實現歷史與現代、經濟與社會、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共融,協調發展;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大發展;實現區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
規劃格局
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並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間形態上形式「一心兩翼三圈六區」的基本格局:
兩翼:以火車站北廣場為軸心,沿隴海線形成東西兩大城市改造板塊;一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華路、北二環三個商業圈;
六區:規劃建設文化旅遊區、商貿服務區、商務核心區、改造示範區、中央居住區、集中安置區等六個功能區。
歷史沿革
合作開發
2007年7月17日,2007香港-西安投資推介會曲江專場在香港成功舉行。出席簽約儀式的領導和嘉賓有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雲,西安市委常委、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景俊海,市長助理、曲江新區管委會主任段先念,中海外公司高層以及香港工商界、金融界等知名人士等400餘人。
此次推介會上,西安曲江新區和香港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外公司)簽署大明宮項目整體合作開發框架協議,中海外公司將斥資200多億參與世界級文化遺產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和周邊地區改造工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後,將成為與美國國家中
央公園相媲美的世界級文化旅遊景區。這標志著西安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和諧共生建設上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標志著西安市公共文化建設將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這次戰略合作,是中海外集團全面參與西安城市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且將對西安城市的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發展戰略的重大成果。
國際競標
2008年1月24日,由西安市文物局與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共同舉辦的「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園區暨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方案評審
會」在西安隆重召開。喬拉·索拉(ICOMOS司庫)、羅哲文、張錦秋、郭旃、安家瑤等10位國內外文物保護和建築規劃大師對本次參賽方案進行了認真評審,最終,以色列阿里拉哈米莫夫建築師事務所及義大利丹尼爾·庇尼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作品,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
國際競賽之後,最終確定以澳大利亞IAPA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優勝方案為實施方案,並由該公司負責完成總體概念方案的深化工作以及公園的詳細規劃工作。
國際競賽
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園區暨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於2007年10月28日拉開帷幕,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共有29家知名設計機構參賽。經過層層篩選,來自中國、美國、義大利、日本、澳大利亞、挪威、以色列等八家設計機構的設計方案通過初選,並進入本次評審會。這八家參賽單位均為世界頂尖級設計機構,代表了世界古遺址建築的主要流派。在昨天的評審會上,參賽單位的代表分別走上前台,向與會專家和旁聽的市民介紹設計方案的特色,展示了各自不
同的規劃理念和設計風格。喬拉·索拉(ICOMOS司庫)、羅哲文、張錦秋等專家對參賽方案進行了認真評審,並就文物保護、建築形態、方案可行性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提問咨詢,參賽單位的代表隊專家提問一一作了解答。
在昨天的評審會上,針對每一件參賽作品,專家各抒己見,討論異常激烈。經過嚴格評審,以色列阿里拉哈米莫夫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獲得二等獎,義大利丹尼爾·庇尼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作品獲得三等獎,優勝獎,一等獎空缺。專家一致認為,此次獲獎的四件作品各具特色,堪稱國際一流的設計方案。
同時,專家認為,大明宮遺址保護展示體現中國模式和東方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使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中心的文化產業示範工程成為能夠向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推廣的模式和樣板,那麼,作為最佳的概念設計作品,就要求不但在設計上延續大明宮遺址原有的空間秩序,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總體的規劃相吻合,而且在功能布局上也應將歷史與現代氣息相結合,融合各類的唐文化展示,同時在遺址的保護方面考慮得也比較周全。
規劃方案
評審會主辦方表示,此次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不僅是一次國際化的大型規劃設計競賽,同時也是一場遺址保護與城市規劃的競賽。眾多國際頂尖設計團隊不僅僅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理念,同時也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指引了方向,讓更多富有創意的設計模式融合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規劃中。這次方案評審會圓滿落幕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正式規劃方案即將出台。
『陸』 如何保護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址
國外對遺址保護與開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遺址保護的基礎上,提倡按發掘原貌就地保存,或者採用博物館進行保護和展示。例如義大利的學者們認為對大遺址保護的原則是不改變遺址文物原貌,採用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等形式保護起來。遺址發掘出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決不搞什麼重建或「修復」。另外對文物古跡的保護通常不是個體保護,而是成片保護,即實行「整體保護原則」,對歷史悠久的城鎮採用法定中心區的形式進行保護,對「歷史中心區」的宏觀保護,法律規定必須保持古城的原有格局和風貌,不準以任何名義進行任何形式的破壞。國內對於遺址保護與開發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眾多學者從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系統的保護思路,郭蜻娟在《試談大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兼析漢陽陵的開發》一文中提出了保護遺址文物、社會、環境資源的措施以及經營管理模式與組織形式。龔良在《論明祖陵遺址的保護利用》一文中提出遺址公園應逐步實施保護,以達到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其中關鍵是保護與利用「度」的掌握。黃光宇、李和平在《山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論重慶黃山陪都遺址的保護與開發》一文中對山陪都遺址提出整體性、真實性、綜合性相結合的保護思想與方法。趙榮、張祖群等在《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精神的文化地理定位研究—以西安為例》一文中定位了西安古都的城市精神,其中由遺址等構成的文化景觀是判別城市精神的四個主要方面之一。
『柒』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合作共建
2013年4月2日上午,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第二次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省長婁勤儉,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副省長白阿瑩出席會議並講話。西安市市長董軍表態發言。
漢長安城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遺址。2010年7月,國家文物局與省政府簽署了《合作共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框架協議》,將漢長安城大遺址列入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間重點文物保護項目。2011年9月,國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召開了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第一次工作會議,確定了合作共建工作機制,同時也標志著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婁勤儉強調,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是一項重大的文化建設工程,也是打造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工作,省級有關部門和西安市要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原則,從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全局的角度謀劃和推進這項工作,統籌考慮文物保護、城市發展和生態建設,積極進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走出一條大遺址保護的新路子。
勵小捷指出,漢長安城作為全國首個大遺址保護特區,陝西省和西安市在大遺址保護利用體制機制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工作卓有成效。作為一個位於城市核心區域的大遺址,一定要把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處理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關系,並與城市規劃做好銜接。國家文物局將繼續大力支持,使漢長安城這個國家的、民族的、輝煌的歷史遺跡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和展示。
魏民洲指出,漢長安城大遺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歷史留給西安最珍貴的記憶,保護、建設和展示好漢長安城大遺址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西安市將按照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舉全市之力,努力把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成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文化工程,展示西安形象的生態工程,惠及人民群眾的民生工程。
白阿瑩指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有關各方要按照合作共建框架,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做到保護和利用有機統一。建設中要突出重點,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建設一個、開放一個,同時要確保項目質量,能經得起歷史和群眾的檢驗。
『捌』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新地標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開園前夕,「大明宮——世界的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昨日在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召開。來自世界各地文化遺產保護及考古學領域的近50位專家學者齊聚大明宮,共同探討遺產保護及可持續發展。
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英國牛津考古基金會、大明宮遺址區保護辦聯合主辦。研討會上,來自英國、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專家和我國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大明宮遺址考古、大明宮的遺產價值、遺址公園與考古工作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關於開園——
遺址公園將成為千年古都新標志
長期困擾遺址保護的老大難問題終於得到了永久解決,昔日擁擠密集覆蓋遺址的城中村棚戶區被拆除,堆積如山的垃圾堆被清理,遺址區已經與城市建設區和生活區成功地剝離開來……專家們踏上大明宮遺址,為這里的舊貌變新顏深深感慨。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成為人居環境最美、文化品位最高的城市新區,成為千年古都——西安新的重要標志和亮點。」省文物局副局長張文表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搬遷了3.5平方公里范圍內10多萬居民,實施了一大批遺址保護項目和環境整治項目,提高了遺址保護水平,極大地改善了遺址保護環境和城市面貌,為全國的大遺址保護樹立了典範。
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表示,一系列考古工作和保護、展示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揭開了西安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新篇章,使大遺址從城市中臟亂差的區域,轉變為城市中文化氣息濃郁,環境優美的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改善了城市面貌,也造福了當地百姓」。
研討中,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院、英國牛津考古基金會等專家學者,以切身感受介紹了參與大明宮項目的整個過程,並從西方視角對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進行了解讀。他們表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是中國文物保護和利用的一次綜合性、大規模的有益探索。中、西方將共同努力,將中外文化遺產保護手法相結合,力求全面、立體、生動地展示大明宮這一千年遺址的整體風貌。
關於考古 ——
「大明宮遺址起碼還要發掘200年」
「遺址公園開園後,考古工作不會結束,反而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新開始。」作為大明宮考古發掘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西安研究室主任安家瑤表示,目前大明宮遺址區發掘面積最多1%,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在含元殿和宣政殿之間,將是以後考古工作的一個重點。
安家瑤說,義大利龐貝古城1748年發現,日本奈良平城宮從1959年正式發掘,計劃還將發掘200年。「所以大明宮遺址起碼還要發掘200年,這還是很保守的一種估計。」
關於申遺 ——
大明宮更需要的是理性
「大明宮不要陷入『中國式申遺風』怪圈。」文物出版社總編輯葛承雍呼籲,既要讓一個城市文化軟實力「硬」起來,又要讓一處歷史文化遺址「活」起來,大明宮在全國申遺高潮下更需要的是理性。
他認為,大明宮作為一個文化遺產,其本身遺址歷經千年而存在,在學術界研究中逐步形成了統一認知。申遺的出發點是文化,是浸潤在文化遺產中的傳承思想。大明宮有著自身不可磨滅的文化,不必依靠申遺提高自身的影響,將申遺變成唯一主題,反而會流失中國古代文化信仰的信息,也使得現代保護運營創意貧瘠枯萎。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於10月1日正式開園迎客。開園後,3000多畝的區域對市民免費開放,僅中間部分的遺址密集區為售票區,實行一票制,成人票價為60元。國慶期間,園區將向社會各界奉獻精彩紛呈的演出,同時推出六大亮點景觀。
成人票價為60元
大明宮保護辦主任周冰在昨日舉行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盛大開園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開放後三分之二區域向社會免費開放。免票區市民、遊客均可隨時前往參觀游覽,出入自由。收費區主要為文物保護及文物展示區域,將向參觀者收取門票,成人票價為60元,此外還將有學生票和團體票等。
據了解,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總投資為120億元,其中,搬遷安置費用約90億元,考古、文物保護展示及公園建設約30億元。建成後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基本還原了唐代大明宮的歷史原貌,並在文物保護基礎上,體現了旅遊的元素。能將遊人帶回到大唐天子的年代,讓人感受到大唐盛世的文化輝煌。
呈現「原真」「完整」的歷史文化形態
據介紹,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佔地3.5平方公里,面積與舉世聞名的紐約中央公園相仿,既保存了大明宮原有的地形和地表的遺址分布,又使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間激增。2010年10月1日公園開放後,一個功能完備、環境優美、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示範新區,將以「原真」而「完整」的歷史文化形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這一惠及廣大道北群眾的重大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正式啟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拆遷、規劃、建設等各項工作在緊張有序中穩步推進。建成後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成為西安市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園。
開園是考古工作新的開始
「考古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有嚴格的程序,需要較多的經費和時間,遺址公園對外開放後,大明宮的考古工作還要不間斷地繼續做。」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孫福喜談及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考古工作時表示:「開園是一個新的開始,考古工作不但沒有結束,反而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一個開始。」
據了解,建設中,工作人員每發掘一米,都要清除好幾米的垃圾堆。「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真正地造福了當地百姓。」一位曾經到過大明宮遺址的外地遊客感嘆道。如今,擁擠密集的棚戶區已經被拆除,堆積如山的垃圾堆已經被清理,遺址區的老百姓住進了窗明幾凈的新居,城市面貌得到了改善,最主要的是原住址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提高。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六大亮點
■由8公里宮牆、宮門、中軸構成的大規模遺址格局形制
■獨特的東方古建築遺址地標性標志,如紫宸殿、含耀門等
■科學的復原研究基礎上建設的大明宮微縮景觀
■集考古、科研、科普、游藝和旅遊為一體的遺址中心
■以IMAX3D電影、實物、電子、模型和標牌合二為一的遺址闡釋系統
■「月光大明宮」的夜景觀系統
開園期間的系列活動
9月29日上午,參會代表和社會各界游園活動。
9月30日上午,在丹鳳門二樓舉辦「古城發展與大遺址保護學術會議」及開園儀式。
9月30日晚,舉行唐大明宮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贈儀式暨開園慶典晚會。
從10月1日至10月7日,舉辦「聖殿藝術節」活動,邀請了伊朗、義大利、韓國、土耳其、俄羅斯等國家的演出團隊,以主題日的形式向社會各界奉獻精彩紛呈的演出:
10月1日 中國主題日——盛世華章
10月2日義大利主題日——羅馬假日
10月3日 伊朗主題日——波斯風情
10月4日 韓國主題日——動感首爾
10月5日 土耳其主題日——土耳其盛宴
10月6日 俄羅斯主題日——俄羅斯印象
10月7日 萬國主題日——歡聚聖殿
路線地址:市內乘車路線:2、k17/17、22、38、46/k46、104、209、216、263、309、409、517、703、801、913(大明宮遺址公園-西安新城軍海醫院斜對面)
『玖』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特區建設
按照《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特區建設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分步實施」等「四大原則」進行。特區規劃范圍總面積為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區、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區和景觀協調區,分三個階段實施。
2012年起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這也是特區先期啟動項目。項目范圍西至西三環路東緣,北至直城門大街北緣外擴20米,東至安門大街東緣外擴20米,南至護城河外擴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門外由城市快速幹道進入遺址入口區域,共計7.14平方公里。項目內容主要包括申遺區域內建築拆除、環境整治、道路系統建設、遺址保護展示、考古工作現場展示、博物館建設等。2013年7-8月接受國際專家驗收。
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全面啟動特區建設范圍內的基礎設施。
第三階段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特區整體保護和建設項目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使其成為體制機制完善、管理科學高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區,成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為建設西安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撐。
『拾』 我國大遺址保護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保護格局已經形成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保護自覺性空前提升
盡管大遺址作為學術名詞,進入公共傳播領域時間不長,但是,良渚、牛河梁、二里頭這些大遺址「新貴」的發現、發掘和保護,重新書寫和闡釋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這些中華大地上人類活動的重要遺址、遺跡,不僅應被每一個華夏子孫「耳熟能詳」,也是世界人類文化歷史的驕傲。
除了毋庸置疑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之外,大遺址保護的另兩「大」是規模大和影響大。萬里長城、千里運河不必說了,朝陽的牛河梁大遺址、成都金沙遺址、無錫鴻山遺址等等,無不佔地數公里乃至數十公里,一些大遺址項目甚至跨省跨區域,關於大遺址保護的任一舉措都必然影響深遠。因此,近年來,從長城資源調查到大運河申遺,從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到大明宮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關於大遺址保護的每一項活動,幾乎都是「國家行動」。「十一五」期間,我國有100個大遺址項目進入文化發展規劃,即將到來的「十二五」規劃中,大遺址保護已被列為主要內容。
隨著文化傳播和城市職能的轉化,大遺址保護不僅「修正和改變歷史」,也書寫和規劃城市的當代歷史。「縱觀無錫發展歷程中取得的每一次輝煌,其背後最根本的動力是文化因素,而這些又都根植於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之中。」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詩意的講述可以說是很多城市共同的體會。
「規劃一塊綠地,可以帶動上百畝土地升值,而建設一個遺址公園,則可以讓整個城市升值;建設一個工業項目,可以服務一個城市幾十年,而保護一處大遺址,可以讓一個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正如洛陽市委書記連維良所說,厚重的歷史給洛陽留下了包括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等6處大型遺址,古老的洛陽因此而名,因此受益。僻居鄉野一隅的牛河梁遺址的發現,使朝陽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舉成名天下曉」,更是典型案例。
如何保護這些「聲名顯赫的文明使者」,為歷史和子孫盡可能完整、安全地傳承這些影響深遠的文明載體?從國家到民眾,大遺址保護的文化自覺性空前提升。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周口店、隋唐洛陽城、唐乾陵等多處大遺址專項管理法規施行,為大遺址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批復了90餘處大遺址的保護規劃。高句麗、殷墟等重要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大明宮、鄭州商城等大遺址拆遷和環境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遺址周邊環境,以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新疆段和西安片區、洛陽片區三線兩片為核心,包括100處重要大遺址在內的大遺址保護格局初步確立,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兩年,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大遺址保護理念不斷創新,形成了《西安共識》、《良渚共識》、《洛陽宣言》,提出了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新理念,大遺址保護進入新階段。
三大矛盾有所緩和
「舉政府之力」幾成共識
文化遺產保護千古事,大遺址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鎮,大遺址保護也是難上難。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達到同期世界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兩倍,城市發展將面臨「加速發展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矛盾的焦點是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用地急劇擴張,使許多過去處於城市邊緣的大遺址逐漸納入城市用地范圍。
首先是如何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土地城建之間的矛盾。無錫鴻山遺址范圍內的土地,原來都屬於無錫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用地。算眼前賬還是算傳承賬?算經濟賬還是算發展賬?算局部賬還是算大局賬?無錫政府最後將鴻山遺址7.5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用於鴻山遺址公園建設,對遺址規劃范圍周邊的農業用地進行統一規劃和引導,並進行農業結構規劃,形成了省級都市農業生態園;並充分利用鴻山遺址、泰伯墓等歷史文化資源,結合拆遷安置工作,規劃建設了鴻山文化新市鎮。通過配套功能的完善,使鴻山大遺址保護和宜人宜居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如何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居民生產之間的矛盾。生活在遺址區的居民守著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大遺址,受文物保護法的限制,他們不能辦工廠、修路、建房,只能眼看著周邊地區的經濟不斷地超越自己,遺址內的生活基礎設施落後,環境臟亂,社會治安也不是很好。
每個人都有享受先進文明發展的權利,不能讓傳承文明成為「落後吃苦」的理由。西安市在大明宮等大遺址保護規劃中,針對不同區域的農民和居民採取不同的措施,如在保護核心區,把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對中青年人員安排就業,對文物保護區實行疏散人口的政策,以減輕對文物本體保護的壓力等等。這些做法不一定廣泛適用,但是善意的出發點可資借鑒。
由於歷史原因,大遺址上往往已經「盤踞」著眾多的工廠企業居民住房。拆遷、安置、重建,資金壓力大。巨額的資金單單依靠中央補貼遠遠不夠,如何創新投資營運機制,以地方政府籌集為主中央財政補貼為輔,同時支持和鼓勵社會多元力量參與,順利解決了資金籌集的難題,成為大遺址保護要過的第一關。
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融資渠道也不同。以西漢南越國遺跡保護為例,對經濟相對發達的廣州來說,在城市中心發現這一遺跡,全民「狂喜」,城市規劃建設為之繞道,保護資金不成問題。這是發達地區。相對不發達的安陽、朝陽等地區,投入資金雖有多少之別,但「舉政府之力」之魄力之見識令人感佩。
保護成果受惠於民
展示特色和法規制定並重
專家表示,城市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肌理,順之則勝,逆之則敗,遺址各具特色,所以遺址保護的方式也要防止雷同的傾向,要在深化對遺址文化內涵的理解上下功夫,實現遺址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民眾體驗到文化遺產保護好處,才會成為身邊大遺址最有力的守護者。「考古遺址公園是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依託考古成果所建成的考古遺址公園,是以遺址為內容,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相較於單純的遺址保護而言,它更注重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全民所共享,其服務公眾、反饋社會的功能更加突出。」童明康說。
據介紹,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和相關法律法規將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同時,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將作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大遺址保護的重要內容得到大力推動和支持。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可建成30處考古遺址公園和50處遺址博物館。對此,西安市副市長段先念提出針對大遺址保護問題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國家應該制定《大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將大遺址保護納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軌道;其次,由於大遺址保護涉及人口調控、征地、移民、拆遷、環境整治、土地利用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等復雜問題,國家應該出台配套政策來協調和處理這些問題。
過去高樓大廈曾普遍被認為是現代城市生活的象徵,今天,文化遺產尤其是大遺址則成為城市生活改善的重要標志。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積極保護下,大遺址正在擺脫「蓬頭垢面」的形象,逐漸成為城市中最美麗的地方,「莫問遺產興廢事,請君只看大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