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涇陽古遺址

涇陽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6 22:43:37

A. 古文化遺址的古文化遺址分類

成紀古城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溝河交匯處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疊壓於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上,呈正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西、南兩面城址因河水沖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現為河灘田,東、北兩面現存部分城牆(似為後世在原牆址上補築),基厚12米,頂寬1.5—2米,夯層厚14—18厘米。夯土中夾雜大量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陶片及漢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內外存有大量秦漢時期板瓦、筒瓦、回紋鋪地磚和灰陶器物殘片及唐宋時瓷片。筒瓦一般長41厘米,直徑14.5—16厘米不等。現存瓦當多飾有雙雲紋、單雲紋、葵花紋,有的燒前刻有「長樂未央」或「大禾美帛」銘文。城址內已發現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兩口曾先後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戰國和漢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廢後填充入內的漢瓦當、瓦片等;另一口廢棄後被一西漢墓所覆。從城址遺存實物推斷,古城應建於戰國時秦統轄時期。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武古城位於涇川縣涇明鄉長武城村涇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臨涇河,東、西兩面有深溝,南為人工開辟的斬斷面。城址有內外城,內城呈「呂」字形,為夯土築就。內城東、西牆長皆1200米,北牆長1000米,南牆長950米。現存牆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層8—10厘米,夯跡圓形。城南牆外有人工城壕遺跡。城內有數條暗渠引入城外泉水,為豎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戰國提梁銅壺、漢代銅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飾、弩機等。城址東南發現有銅礦石、銅渣。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密須古城位於靈台縣百里鄉達溪河岸二、三級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遺址東一公里處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據考證,這里是商代密須國都城,周文王伐滅密須後又為密國首府。城址內及附近曾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西周等不少遺物。 涇陽古城位於崆峒區安國鄉油坊庄村的頡河北岸100米的二級台地上。遺址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20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城址內地表存有大量漢代繩紋瓦片和陶片以及銅箭鏃等遺物。在斷層中夾有長30厘米、寬25厘米的筒瓦。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六年(前301)「涇陽君質於齊」,應是以地名封君;《括地誌》記:「烏氏縣,周之故地,後入於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漢書·地理志》記安定郡領21個縣,涇陽、朝那等排在「烏氏」之前,有學者認為排列順序系以置縣先後為準的,所以涇陽應是戰國時代秦所置縣。現定為西漢置縣遺址。 阿陽古城位於靜寧縣城川鄉靳寺新村南300米處,面積2萬平方米。文化層1.5米,暴露遺跡有灰層和雜物堆積層;遺物有紅粗夾砂陶片,屬齊家文化,有粗、細繩紋板瓦、筒瓦、瓦當及灰陶器物殘片,常有漢半兩和五銖錢幣出土。城址下為齊家文化遺址,周圍亦分布有紅山咀馬坡、黨家坪、新村等5處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沖塌,北面存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70米的牆址。築城年代不晚於戰國時期,現定為西漢所置縣。 水洛古城位於今庄浪縣城所在地,地處北、南水洛河交匯處。秦、漢時設水洛亭。東晉時已名水洛城,義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歷經唐宋元明清,漸成一地重鎮。 ? 庄浪古城位於庄浪縣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漢時在這里設受渠亭,唐稱結公城。蒙古太宗時在此設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圍一里一百七十步」,時有東、南、北三門。南門名鎮遠,北門名拱極。明代成化五年(1469),擴至周長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於南門建城樓,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後傾圮。乾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築瓮城,改南門偏向東,名朝陽,北門名迎恩,各修二層城樓。現舊城垣尚有殘跡,附近有新石器遺址和漢墓群。 蔣家坪古城位於涇川縣城關鎮蔣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北面為山坡地,東、西兩面為深溝,南臨涇河,與對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遺址北窄南寬,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築有5個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稱「將台」。現存夯土層及殘存遺跡顯示,東、西兩面原有城牆,南面距「將台」1000米處亦有1000米長東西走向的城牆,與南、北城牆相連接而成城堡。此城是西魏時涇州刺使乙弗貴主持築就。至唐初,因薛舉反唐失敗後,人稱「薛舉城」,頗為後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曹灣村。北依山嶺,南臨涇水,西靠小路河。遺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寬約500米,東西長1500米。殘牆厚6米,夯土層為9—11米,夯窩圓形。牆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漢時的陶片。遺址內磚頭瓦礫堆積甚厚,多為漢、唐、宋代物,間有子母磚。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經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飛天、三世佛、經變等佛經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鐫有「景明四年」字樣,「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號,「四年」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遺址內曾出土數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時「熙寧」和徽宗時「崇寧」銅幣。古城始建於西漢,後經北魏陰■,至唐時為潘原縣城。 通邊古城位於庄浪縣東北部六盤山腳下的古雞頭道要沖,現為通邊鄉政府駐地。城堡遺址南北寬400米,東西長600米,舊有東、西、北三門,形如虎耳,俗稱「虎耳城」。遺址內瓦礫層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殘片。初建於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慶歷八年(1048)稱通邊寨。金皇統二年(1142)設通邊縣。元初並入隴干縣。明清時為大集鎮,商貿興盛。民國時設通邊鎮。 胡谷堡位於崆峒區安國鄉土橋村北頡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東西長429米,寬319米,牆基厚21米,夯土層為10—12厘米。現存殘牆高15米。原有東、南、西三門。遺址內散見瓦片、瓷片多為宋代遺物。唐貞元七年(791)築,名胡谷堡,後改名安國鎮。 石門堡位於庄浪縣朱店鎮與萬泉鄉交界處石門口東南小灣村西側山巔。《水經注》:水洛水「逕石門峽,謂之石門水。」此地「山石如門,其路斬截」,故名。清乾隆《靜寧州志》記為「石門高山堡」。古堡築於1087年,為水洛城所轄二堡之一。遺址呈橢圓形,東牆殘留30米,內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殘高8米。遺址內有齊家文化灰層灰坑。 趙墩大墩梁烽台位於庄浪縣趙墩鄉一個長300餘米的山樑上。計有4座,其中一座為通脊形,高4米,直徑18米,夯層厚6厘米,有漢代豎繩紋灰陶罐殘片;另外兩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處烽台系由靜寧縣威戎鎮境依次西來,東西一線排列計6座,直達六盤山。 良邑小灣梁烽台位於庄浪縣良邑鄉。殘台高5米,呈長方形,頂部南北邊長2.5米,東西邊長4.5米,底部南北邊長5米,東西邊長9米,夯層厚10厘米。遺址周圍散見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殘片以及礪石等遺物。與北部現陽咀、南部饅頭咀、東部武家堡等烽台連接。 雙疙瘩梁烽墩位於華亭縣山寨鄉北陽窪村雙疙瘩樑上,連續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徑10米,另兩座高4米,直徑6米,為宋代遺跡。 另外有漢、唐烽墩遺跡4座,一在華亭縣西華鎮藺家溝北山上,稱藺家溝烽墩;一在華亭縣縣城西華尖山;另兩座分別在華亭縣東華鎮南山十里墩和東華鎮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稱十里墩烽墩,後者稱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遺址皆有明顯的夯土層。

B. 涇陽出土了什麼文物都是那個朝代的

1991年8月15日,在陝西涇陽縣興隆鄉高家堡村日前發掘出距今3100年前的5座古墓葬,出土39件保存完好的青版銅器及其他權 重要文物。據介紹,這么多組合完整的青銅禮器在未經盜擾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十分罕見。這是中國商周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據推斷,這批墓葬可能是商末小方國的文化遺存,或周人早期(周人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前)在這一帶活動的部分遺跡。

C. 涇陽的來歷是什麼

西周宣王時,北方游牧民族狁定居焦獲(在今縣西北),逐漸向南發展擴張,周與狁之間戰事經年不休。《詩·小雅·六月》載:「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於涇陽。」「涇陽」作為地域名稱肇端於此。

涇陽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與高陵、三原相連,南與西安市、咸陽渭城區相鄰,西與禮泉縣交界,北依嵯峨、北仲山,與三原、淳化縣接壤,地理位置優越,素有「關中白菜心」美譽。

涇陽縣位於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咸陽市北偏東28公里, 距首都北京1290公里。全縣南北寬27公里,東西長37公里,總面積780平方公里,有耕地67萬畝,人均1.35畝。涇陽縣轄涇干、永樂、雲陽、橋底、王橋、口鎮、三渠、太平、高庄、中張、興隆、白王等12鎮,崇文、龍泉、蔣路、燕王等4鄉。全縣總面積780平方公里,人口50萬,轄4鄉12鎮。涇陽工業密集區(以下簡稱密集區)於2005年3月正式規劃建設,位於涇陽縣境東部,地處兩市(西安市、咸陽市)三縣區(三原縣、高陵縣、渭城區)的結合部,是涇陽縣搶抓西安經濟圈和和行政中心北移及西咸經濟一體化機遇規劃建設的園林式工業新區。全區共轄永樂、崇文、高庄三個鄉鎮,規劃面積21.36平方公里,控制面積44平方公里,4.5萬人。

D. 陝西歷史遺跡

大明宮遺址,大雁塔,青龍寺

重點文物
陝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牆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陝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陝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鍾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嶽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戶縣
陝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陝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鍾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縣
延一井舊址 清 延長縣
陝西境內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甜水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大荔縣
花石浪遺址 舊石器時代 洛南縣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縣
康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商 西安市
櫟陽城遺址 戰國至漢 西安市
京師倉遺址 西漢 華陰市
良周遺址 秦、漢 澄城縣
東渭橋遺址 唐 高陵縣
玉華宮遺址 唐 銅川市
西漢帝陵 西漢 咸陽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三原城隍廟 明 三原縣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 戶縣
公輸堂 明 戶縣
倉頡墓與廟 明、清 白水縣
泰塔 北宋 旬邑縣
香積寺善導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隍廟 明、清 西安市
白雲山廟 明、清 佳縣
八雲塔 唐 周至縣
涇陽崇文塔 明 涇陽縣
彬縣開元寺塔 北宋 彬縣
韓城普照寺 元 韓城市
韓城文廟 明 韓城市
韓城城隍廟 明 韓城市
黨家村古建築群 明、清 韓城市
耀縣文廟 明 銅川市耀州區
澄城城隍廟神樓 明 澄城縣
鎮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陽宮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戶縣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縣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1948年 米脂縣
陝西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龍崗寺遺址 舊石器時代至漢 南鄭縣
石峁遺址 新石器時代 神木縣
石摞摞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佳縣
李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鄉縣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寶雞市
東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漢 商洛市
橫陣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陰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澗縣
梁帶村遺址 周 韓城市
楊家村遺址 周 眉縣
法門寺遺址 南北朝至清 扶風縣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縣
秦東陵 秦 西安市
張騫墓 漢 城固縣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倫墓和祠 清 洋縣
精進寺塔 唐至宋 澄城縣
長安聖壽寺塔 唐 西安市
長安華嚴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壽聖寺塔 唐 合陽縣
昭慧塔 唐 高陵縣
開明寺塔 唐 洋縣
大秦寺塔 宋 周至縣
太平寺塔 宋 岐山縣
武陵寺塔 宋 永壽縣
神德寺塔 宋 銅川市
法王廟 宋至清 韓城市
北營廟 元 韓城市
五門堰 元 城固縣
吳堡石城 明至清 吳堡縣
周公廟 明至清 岐山縣
榆林衛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張良廟 明至清 留壩縣
扶風城隍廟 明至清 扶風縣
玉皇後土廟 明至清 韓城市
玄武廟青石殿 明 合陽縣
慶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陽文廟 明 咸陽市
盤龍山古建築群 明 米脂縣
姜氏庄園 清 米脂縣
豐圖義倉 清 大荔縣
靈岩寺摩崖 漢至民國 略陽縣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縣
楊珣碑 唐 扶風縣
萬安禪院石窟 宋 黃陵縣
易俗社劇場 民國 西安市
渭華起義舊址 1927年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1935年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縣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韓城、榆林、漢中、咸陽。

E. 涇陽出土了什麼文物都是那個朝代的

1991年8月15日,在陝西涇陽縣興抄隆鄉高家堡村日前發掘出距今3100年前的5座古墓葬,出土39件保存完好的青銅器及其他
重要文物。據介紹,這么多組合完整的青銅禮器在未經盜擾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十分罕見。這是中國商周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據推斷,這批墓葬可能是商末小方國的文化遺存,或周人早期(周人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前)在這一帶活動的部分遺跡。

F. 陝西涇陽在古代叫什麼

涇陽之名最早見於《詩·小雅·六月》:「侵鎬及方,至於涇陽」。 戰國時期,秦靈公以此為臨時都城;秦並六國後屬內史轄地。漢惠帝四年(前191年)改為池陽縣.景帝二年(前155)屬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東漢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雲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 三國(220—265),屬曹魏雍州馮翊郡。晉及十六國(266—420),266年,屬西晉雍州扶風國;352年,析池陽復置涇陽縣,屬前秦司隸校尉部咸陽郡池陽、涇陽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並涇陽入石安縣,屬雍州咸陽郡;太和十一年(487),分池陽縣北部置雲陽縣;景明二年(501),分石安縣復設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部,西部屬池陽縣轄,北部屬雲陽縣轄.北周建德三年(574),並池陽縣入涇陽縣,今縣域北部屬宣州雲陽郡(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雲陽縣轄,南部屬雍州咸陽郡涇陽縣轄。隋開皇三年(583),直屬雍州;九年(589),涇陽縣改名咸陽縣。十一年(591)復設。唐貞觀元年(627),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北部因雲陽縣易名而改為池陽縣轄,八年(634)復為雲陽縣轄。天授二年(691)屬鼎州轄。 久視元年(700)復屬雍州轄。開元元年(713)屬關內道京兆府。五代(907—960),後梁,今縣域屬大安府涇陽、雲陽縣;後晉、後唐、後漢、後周、屬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北宋,至道三年(997),今縣域屬陝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金屬京兆府涇陽、雲陽縣。元至元元年(1264),並雲陽入涇陽縣,二年(1265),並涇陽入高陵縣,三年(1266)復置涇陽縣。明洪武九年(1376),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屬陝西省西安府轄。 民國三年(1914),屬陝西關中道;十七年(1928)直屬陝西省;二十八年(1939)屬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17日,本縣解放,屬陝西省三原分區;1950年5月,屬咸陽專區;1953年1月,屬渭南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1958年12月並入三原大縣;1961年9月恢復涇陽縣建制,屬陝西省咸陽專區;1983年10月屬咸陽市至今。

G. 古時候的涇陽縣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古時候的涇陽縣是現在的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
涇陽之名最早見於《詩·小雅·六月》:「侵鎬及方,至於涇陽」。 戰國時期,秦靈公以此為臨時都城;秦並六國後屬內史轄地。漢惠帝四年(前191年)改為池陽縣.景帝二年(前155)屬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東漢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雲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 三國(220—265),屬曹魏雍州馮翊郡。晉及十六國(266—420),266年,屬西晉雍州扶風國;352年,析池陽復置涇陽縣,屬前秦司隸校尉部咸陽郡池陽、涇陽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並涇陽入石安縣,屬雍州咸陽郡;太和十一年(487),分池陽縣北部置雲陽縣;景明二年(501),分石安縣復設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部,西部屬池陽縣轄,北部屬雲陽縣轄.北周建德三年(574),並池陽縣入涇陽縣,今縣域北部屬宣州雲陽郡(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雲陽縣轄,南部屬雍州咸陽郡涇陽縣轄。隋開皇三年(583),直屬雍州;九年(589),涇陽縣改名咸陽縣。十一年(591)復設。唐貞觀元年(627),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北部因雲陽縣易名而改為池陽縣轄,八年(634)復為雲陽縣轄。天授二年(691)屬鼎州轄。 久視元年(700)復屬雍州轄。開元元年(713)屬關內道京兆府。五代(907—960),後梁,今縣域屬大安府涇陽、雲陽縣;後晉、後唐、後漢、後周、屬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北宋,至道三年(997),今縣域屬陝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金屬京兆府涇陽、雲陽縣。元至元元年(1264),並雲陽入涇陽縣,二年(1265),並涇陽入高陵縣,三年(1266)復置涇陽縣。明洪武九年(1376),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屬陝西省西安府轄。 民國三年(1914),屬陝西關中道;十七年(1928)直屬陝西省;二十八年(1939)屬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17日,本縣解放,屬陝西省三原分區;1950年5月,屬咸陽專區;1953年1月,屬渭南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1958年12月並入三原大縣;1961年9月恢復涇陽縣建制,屬陝西省咸陽專區;1983年10月屬咸陽市至今。

H. 西嶽廟和涇陽涇哪個年代早

西嶽廟和涇陽,當然是涇陽的年代更早,至少要早700年。涇陽其名最早見於《詩·小雅·六月》「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於涇陽。」詩經成書於約公元前6世紀。而西嶽廟的前身是在西漢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建的集靈宮。

  • 涇陽

位於陝西省中部,涇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所在地,陝西省園林縣城。古以水之北為陽,故名。古為京畿要地、三輔名區,今有「關中白菜心」美譽。東與三原、高陵區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

涇陽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柳毅傳書》的發生地。涇陽也是一片具有光榮傳統的紅色熱土,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和八路軍改編所在地,中共陝西省委也曾設立於此。

  • 西嶽廟

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區東約1.5公里的岳鎮東端。西嶽廟供奉西嶽華山兵神金天王,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西漢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建集靈宮於黃甫峪口,東漢時遷於現址,後改稱西嶽廟,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

唐書《地理志》說遷於公元前134年――前132年(漢武帝元光初年);也有人說它遷建於202年(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還有的說它遷於454年(北魏文成帝興光年間)。

寺廟佔地面積124000平方米。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岳廟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卧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還有乾隆御書「岳蓮靈澍」石額。

I. 咸陽市涇陽縣崇文塔傳說

涇陽縣
崇文塔,矗立於涇河之濱,登塔俯瞰,可見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象.
中國大地原點,為中國地理水準原點,即海拔為0.改點用瑪瑙製成,位於永樂鎮。
鄭國渠遺址,秦代,秦始皇命一個叫鄭國的人建造的,後以鄭國其名命名。
漢長陵,劉邦墓冢。陽陵,漢景帝墓冢。平陵,漢元帝墓冢。
三原縣
城隍廟,敕造於明洪武年間,是保存較好的明清建築之一。
文峰木塔,是用建造龍橋時剩餘的木料建成,傳說三原南低北高,此塔有鎮風水之用,古代人長於九月九在此等高賞菊,現木塔寺內有菊花鋪。
孟店民宅,明清古建築,為清朝當時一官員的宅第,相傳慈喜曾躲避於此,並收取了該官員的女兒為義女。
於右任紀念管,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曾居住過的地方,後建成該管。
唐獻陵(李淵墓),唐端陵
乾縣的乾陵,唐高祖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兩個皇帝合葬墓。
禮泉的昭陵及周圍墓葬群,昭陵博物館等,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葬地。
漢茂陵墓葬群,漢武帝劉徹的墓冢。
旬邑泰塔
長武昭仁寺塔,建於唐代,為唐代四大名塔之一,另有昭慧寺塔,在西安,高陵縣境內。
西渭橋遺址,在涇陽縣境內,即為唐初太宗與吉利可汗對戰之處。

要補充的是其中一些景點還沒完全開發,門票都很便宜,我是經常去的。
漢陽陵現在開發的很成熟,門票也很貴,大概50元以上吧,不過有地下宮殿,值得一看,聽說可成為東方的金字塔呢!地位僅次於秦始皇陵,我是開發前去的,當時從後面的村莊進去的。

J. 涇陽有什麼名勝旅遊景點

涇陽有什麼名勝旅遊景點?1.大地原點,
2.漢陽陵,
3.青訓班遺址
4.寡婦墳
5.鄭國渠遺址
6.崇文塔
7.李儀版址墓 還有:權1.鄭國渠遺址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被譽為中國水利史的天然博物館.
2.後稷教稼台被譽為「中華農業發源地」。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 國家水平控制網中推算大地坐標的起標點 我的答案你滿意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