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遺址
Ⅰ 山西省紅色革命根據地有哪些
山西省
1、長治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黎城縣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2、晉中市左權縣麻田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
3、大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大同煤礦遇害礦工「萬人坑」展覽館,靈丘縣平型關戰役遺址。
4、忻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五台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徐向前故居和紀念館。
5、呂梁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興縣「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石樓縣紅軍東征紀念館。
6、太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山西省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解放紀念館,太原台駘山抗戰紀念館。
7、代縣陽明堡機場戰斗遺址。
8、忻州市黑石頭溝雁門關伏擊戰遺址。
9、臨汾市臨汾戰役紀念館。
(1)忻州市遺址擴展閱讀:
山西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緣由
山西屏衛西北,與陝甘隔河相望,是距離延安紅色政權最近的區域。這一地緣特點決定了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的獨特樣態。一方面,它始終保持著與黨的抗戰文藝政策的高度一致性及執行的迅捷性;另一方面,又呈現出有別於陝甘非日軍佔領區域的鮮明特點。
黨中央關於抗戰文藝的方針政策,黨對各抗日根據地文化工作的指示與部署,包括文化幹部委派通常都先期抵晉並由此深入、擴散,輻射至冀魯豫內蒙古等地。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成就經驗也因之得以及時總結並推廣,其間出現的種種問題也得以及時反饋給陝甘,為黨中央文藝工作決策提供了現實樣本,特別是抗戰文藝的通俗化、民族化實踐。
早在1938年初,山西抗日根據地即從抗戰形勢需要出發,率先成立了通俗文藝研究會、大眾文藝社等文藝組織,創辦地方化方言土語化的《中國人》報,著力鄉村文化、鄉村劇團建設及文藝大眾化實踐,致力於「建設真正的大眾的新文化」。
毛澤東同志與《晉綏日報》編輯部工作人員的談話及《晉綏日報》改變新聞作風、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辦報方向,仍是我們今天新聞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則。
而由延安輾轉太行和太岳根據地的木刻工作團、戲劇工作隊創作風格的突出變化,其民族化、鄉土化創作成果,以迥異於延安魯藝的新風貌引起廣泛關注並引發論爭,最終成為促成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動因之一,山西抗日根據地始終大力實踐的大眾化、民族化方向也成為《講話》認同並倡導的創作方向。
Ⅱ 忻州的主要景點有哪些
忻州位於山西省北中部,素有「晉北鎖鑰」之稱。主要景點有五台山、蘆芽山內、雁門關、禹王洞、頓村容溫泉、奇村溫泉、洪福寺、老牛灣、西河頭地道戰遺址和鳳凰山風景區等
五台山:位於忻州市繁峙縣以及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最高點北台葉門峰海拔3058m,被稱為「華北屋脊」。山上氣候多寒,盛夏涼爽,故又稱清涼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
五台山分為台內、台外。山間多廟宇古剎,台懷白塔(見圖5-14)是五台山的標志,另外還有圓照寺、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等眾多景點。
台懷白塔
Ⅲ 忻州有哪些風景區
禹王洞、陀螺山、人民公園、頓村溫泉、五台山、萬年冰洞等等
夏天了能去的地方有很多``````
1~頓村游泳
2~體育場喝冷飲``打撲克
3~忻州人民公園```吃西瓜和啤酒```
忻州主要旅遊景點:五台山 懸泉寺 南禪寺 舜帝陵廟 鳳凰谷森林公園 禹王洞 羊頭山石窟 壽寧寺 偏頭關 奇村溫泉療養區 忻州師范學院 楊家祠堂 公孫杵臼墓 晉國三公墓 黃圍靈湫 崔府君廟 白雲寺 聖姑廟 澗河狩獵區 崇明寺 鵝毛口遺址 舊廣武古城 平朔旅遊度假村 馬踏飛雁 晉陝峽谷 峰厚崖 劉胡蘭紀念館 聖母廟 香岩寺 掛月峰 靈鷲峰 羅目侯寺 呂梁山的紅葉壺口瀑布的水 楊忠武祠 趙杲觀 毛澤東故居陳列館 忻州洪福寺 文廟 崞陽關帝廟 崞陽文廟 崞陽普濟橋 土聖寺 蘆芽山 老牛灣。
忻州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山、水、廟、關、林、泉、洞等名勝古跡遍布,佛教聖地五台山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忻州市有著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的文物古跡,全市共有景點293個,其中已開發112個,
山西忻州貂嬋故里 山西忻州
山西忻州市徐向前故居 山西忻州市
忻州市林泉寺 在山西原平縣城西南15公里水油溝村北
山西忻州市汾源天池 位於寧武縣城西南30公里的東寨鎮西樓子山下
山西忻州市宋氏牌樓 在山西原平縣城西18公里陽武村
寧武管涔山情人谷景區 忻州市寧武縣鳳凰東街99號
山西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總部舊址位於五台縣南茹村
代縣雁門關旅遊開發公司 代縣招待所大院
山西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在山西五台縣城東45公里的松岩口村
山西忻州市靜居寺石窟 位於靜樂縣城南12公里處的上潤鎮南側
山西忻州市金洞寺 在山西忻縣城西北20公里西呼延村
山西忻州市金安寺 位於寧武縣城西北45公里處的涔山鄉小石門村
山西忻州娘娘灘 位於河曲縣城東北7.5公里的樓子營鄉河灣村
山西忻州偏關 在山西偏關縣
山西忻州阿育王塔 座落在代縣城內
Ⅳ 山西省忻州市地理位置介紹
忻州交通十分抄便利。京襲原、北同蒲鐵路干線縱貫全境。公路四通八達,特別是地處大運線(108線山西段)中軸,具有承南接北,輻射東西的區位優勢。南距省城僅75公里,驅車直下,不到半小時即可抵達,是省城的郊區衛星城市。特別是隨著忻州到五台山,五台山到河北高速公路的開通和忻州到河曲、內蒙高速公路的延伸,忻州將成為連通西部能源區和東部出海口的重要交通樞紐,而且將拉近忻州與首都的距離,京津唐冀在2—4小時可以抵達忻州。
忻州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山、水、廟、關、林、泉、洞等名勝古跡遍布,佛教聖地五台山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屬國家首批頒布的35個風景名勝區。全市有10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五台山、蘆芽山、趙杲觀、禹王洞四座國家級森林公園,有歷史上著名的古長城重要關隘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有八路軍總部遺址、有現存最大的祠宇楊家祠堂、有舊中國最大的封建官僚私邸閆錫山故居,有黃河娘娘灘、寧武天池、萬年冰洞等一大批旅遊景點。
Ⅳ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Ⅵ 貂蟬故里的忻州貂蟬故里
貂蟬的故里究竟在哪裡?一說是甘肅省康樂縣,一說是陝西省米脂縣,一說是山西省忻州市,這三個地方都有關於貂蟬的相關遺址和紀念場館,而且這三個地方的政府都一再表示,自己才是貂蟬的真正故里。然而,國內並沒有權威的觀點確認貂蟬故里究竟在什麼地方。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黃留珠對三國時期的歷史研究頗深,「從我的研究和個人分析來看,我對於米脂縣的認可度更高一些。《米脂縣志》里也有記載:三國時的天下美人貂蟬是米脂人。」
但蘭大學者趙建新教授看到網上的報道後表示:「歷史上有無貂蟬其人至今尚無定論,有人說她是歷史人物,有人則認為是戲曲小說中塑造的一個形象,而在民間則廣為流傳。但誰是真正的『貂蟬故里』,甘肅臨洮、陝西米脂、山西忻州等地一直存在爭議,若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我個人認為,貂蟬是我省臨洮人的可能性最大。」之所以這樣認為,趙建新稱有如下六個方面予以佐證:1.《三國志》正史里曾寫道,董卓府有一侍婢,名紅昌,呂布跟此婢有曖昧,而董卓當時是甘肅臨洮人,董卓東進京城所帶侍婢應該是貂蟬的原型;2.《三國志(平話)》提到,貂蟬說:「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關相失……」;3.清朝的《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臨洮山川考講到呂布和貂蟬的故事,並指出胭脂川在臨洮城西30里,呂布所騎胭脂馬出於此;4.在臨洮、臨夏的一些地方,每年有迎神賽會活動,其中有一出「關公斬貂蟬」劇目,足見貂蟬在當地民間流傳廣泛;5.臨洮有貂崖溝及貂蟬洞遺址,當地很多居民也都姓任;6.董卓當時帶侍婢(貂蟬)進京應該是從家鄉臨洮帶的,而不可能從陝西米脂和山西忻州去帶。
「貂蟬若是歷史人物,其故里在臨洮的可能性最大,因為,相比米脂、忻州,臨洮史料最為充足,而且這些證據還可相互佐證。」趙建新如此表示。
文史專家認為:貂蟬出自臨洮應該無疑
「在中國正史里,貂蟬這樣的小人物是不會寫進去的,但《中國上下五千年》里,描述有貂蟬的故事,從民間傳說和其他史料以及眾多實物遺跡分析看,貂蟬的故里就應該在臨洮。」曾研究貂蟬十多年的臨洮縣文史研究者吳寶強老人如此表示。
他說,自古以來,臨洮民間就有「貂蟬故里在臨洮」的傳說。《錦雲堂·連環計》劇中記載:「貂蟬臨洮人,姓任,名紅昌。因兵亂,流落司徒王允府中,貂蟬聰慧多智,王允以親女相待。」臨洮古城裡也曾留有董卓府、董卓墓等遺跡,都說明董卓當時在臨洮生活了較長一段時間,作為其侍婢,貂蟬出自臨洮應該無疑。 正方認為:
貂蟬實有其人的,林則徐的好朋友梁章鉅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小棲霞說稗(bài)》,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更有的人據此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考證和分析,進而得出了一定是應該有貂蟬這個人的如下具體觀點:
第一、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說分析: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玉環,是每個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我們可以看到,先不討論貂蟬,看其他三位,都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貂蟬,只《三國演義》上演了美人計,但《三國演義》的這幾章節真就會是虛構的嗎?《三國演義》,並不是瞎說,雖然有些是虛構,但是這個人物沒有虛構,因為如果真是虛構,我們會近千年來把三個真實的美女和一個虛幻的人物一起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我看不可能,這個老百姓念叨近千年來的四大美女,肯定都是有真實依據的。
第二、從歷史記載來分析:
《三國志》,1500多年來都是被研究三國的人稱為最權威的三國資料,都是以《三國志》為中心,但是《三國志》也有一些缺憾:那就是三國志在記載舊漢官員的時候很欠缺,象王允、蔡邕等人的時候很欠缺,士燮,是在他效力孫權時候才開始有比較詳細記載,劉虞是在他是州牧軍閥時候才有記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國志》缺少了東漢朝老文臣,那麼貂蟬,一個東漢朝臣的歌妓,陳壽更注意不到了。
貂蟬的名字雖然不見於《後漢書》和《三國志》及裴松之注所引諸書,但她的原型卻的確是存在的。《後漢書》和《三國志》都說:董卓有一個侍婢與呂布私通,呂布「恐事發覺,心不自安」,這是他殺董卓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還有一部叫做《漢書通志》的書記載說:「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刁蟬就是貂蟬,古代刁、貂二字通用,刁、貂為一姓。
第三、從呂布殺董卓的原因來分析:
王允如何讓呂布來殺董卓?根據《三國志》記載,公元192年初夏的一天,「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餘人,偽著衛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趨卓屍,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餘莫敢動。」
那麼,董卓是呂布的恩人,雖然我們說呂布是有勇無謀的人,但隨意殺掉自己的恩人,呂布還是不太可能的。呂布無謀,必講義氣。那麼,司徒王允會有辦法讓他殺董卓么?很顯然,沒有,僅僅靠三寸不爛之舌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用一計策。
呂布、董卓皆好色之徒,司徒王允乃一員文臣,善見人,定能見此以做文章,然須美女,何處尋也?貂蟬者,其有色,亦有智勇,所智者:能使呂、董二人玩弄於司徒鼓掌間。所勇者:竟敢做此連環一計,事若露,禪身危。然其亦能將此等事辦好。此乃見貂蟬者真巾幗英雄。這樣的一個人,說她是虛構的,真是太委屈了。
結論就是,貂蟬可能確有其人,根據上面所引佚書的說法,她最初是由曹操獻給董卓的。元雜劇《錦雲堂美女連環計》(作者佚名)在原來貂蟬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情節有了許多改動,後來《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又作了進一步的改編,「歷史形象」變成了「文學形象」,盡管情節迭有變化,但董卓、呂布、貂蟬的三角關系以及呂布因此而殺董卓的基本情節並沒有改變。
總之,貂蟬是有來歷的,並不是元代戲劇家憑空編造出來的。
據此,有人認為,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已經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原,丁原將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告呂布,為王允發覺,因此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反方認為:
貂蟬只是傳說中的美女,史上有無此人尚無定論。要說有定論,那唯一的定論就是:「貂蟬有無其人史無明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孫家洲語)
為什麼這么說呢?正史中,僅僅是在《後漢書?呂布傳》中,記載了呂布與董卓侍女有染的史實:「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而董卓怒刺呂布的事也有:「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把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就是說,呂布調戲過董卓的某侍女,心裡有不安,而董卓並不知道這事,只是因為別的事跟呂布鬧過矛盾。《後漢書》的王允部分,也沒提到過用什麼美人計殺董卓的事。流傳最廣的「王允侍女」的卧底事跡,沒有任何歷史記載。在陳壽的《三國志》里也沒出現過什麼貂蟬當卧底的故事。
被呂布看上的這個身份卑賤的董卓侍女是個小人物,在史書上被一筆帶過,姓名與出生年月均不可考,在此後的史書上也沒再出現過。這個沒干什麼的侍女,也不是王允派來的,名字也不叫貂蟬,她除了被呂布調戲過什麼也沒干過!
後來,出現了「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說法。貂蟬「閉月」,說是貂蟬夜裡出來,被月亮上的活寡婦嫦娥看到,嫉妒其美貌,便直接將月亮的電源關閉了,故稱「閉月」。
再後來,有女性崇拜主義者,將貂蟬說成是捨身報國奇女子,說她為解救天下蒼生,為推翻權臣董卓的荒淫統治,受王允所託,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連環美人計,周旋於兩個色鬼之間,成功使出離間之計,挑撥呂布將董卓殺死,結束了董卓專權的黑暗統治,推動了歷史車輪的進步。
再再後來,到了21世紀,據說有三個地方因為「貂蟬故里」進入白熱化爭奪:甘肅省康樂縣建了貂蟬塑像,陝西省米脂縣建了貂蟬洞,山西忻州市建了貂蟬陵園,三地官員都表示,一定要把貂蟬這個品牌做大做強,同時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才是貂蟬的真正故里!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定西市臨洮縣對外宣布,經國家工商總局批准,已經成功注冊貂蟬和貂蟬故里共78個類別商標,甘肅、山西、陝西三省四地的貂蟬故里之爭至此告一段落。不過,也有專家表示,商標主要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比較有爭議的歷史問題面前,商標的注冊並不代表對史實的認定。
臨洮之說源於《三國志平話》,而此書卻由民間傳說組成,例如 「司馬仲相陰間斷獄」、「龐統變狗」之類的封建迷信故事,毫無歷史價值。忻州之說源於元雜劇,還有當地民謠,也沒有說服力。米脂之說更有趣,說是貂蟬之母是從天界偷偷下凡的牡丹仙子,與獵人相好之後在洞里生下貂蟬,……更是玄而又玄。
有新聞稱,某老人曾於1971年在成都北郊拾得一塊刻有貂蟬事跡的古碑,可惜,古碑早就找不到了,只剩下空口說白話的老人。即便真有古碑,也要考證真偽,誰知道是不是1800多年來哪個朝代哪個無聊人士的偽造?……
我想問:究竟誰是貂蟬?貂蟬指的是誰?——大家通常說的「貂蟬」,只是元雜劇、小說、戲曲和傳說中的一個虛構美女而已,而歷史上的「貂蟬」指的又是誰?是王允侍女?是曹操進獻給董卓的刁蟬?還是僅僅被呂布看上過的董卓的一個侍女?還是秦宜祿的妻子?……她們每一個都無法承載大眾頭腦中那個「施展美人計為國捐軀的貂蟬」!
因為歷史上沒有貂蟬!貂蟬只是文藝工作者綜合上述歷史和傳說想像出來的一個虛構人物!她的創作原型可能有好幾個,但她們的名字都不叫貂蟬,也沒有當女卧底、女間諜的英雄事跡,也都配不上大眾心目中的奇女子貂蟬,也不值得懷念。貂蟬故里也就沒啥意義了。
那「貂蟬故里」還爭什麼爭?爭來爭去,也只能爭你這地方出的是「王允侍女」,他這里是「董卓侍女」,我這里是「秦宜祿之妻」,……她們中的一個或幾個可能是小說中貂蟬的原型,但是,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貂蟬,因為歷史上就沒有貂蟬。就像歷史上有霍元甲,霍元甲的故里可以爭,但是歷史上沒有陳真,陳真只是影視小說中的虛構人物,陳真能有什麼故里?故里只能是作家的頭腦!
Ⅶ 忻州有多少個旅遊景點分別在哪裡
五台山``忻州市五台縣,忻州師范學院
``忻州市和平路``,奇村溫泉療養區,頓村療養院``分別在奇村鎮和頓村《坐8路車可以過去》,禹王洞``忻州郊區``,蘆芽山``忻州寧武縣,忻口戰役遺址``金山鋪過去就是
Ⅷ 山西省忻州市詳情介紹
忻州歷史文化悠久。忻州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年)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歷代多為郡、州治所 ,險關要塞,人傑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州文化積淀深厚,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有「摔跤之鄉」、「民歌海洋」之譽。
革命戰爭年代,曾經是晉察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發祥地與中心腹地。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曾在五台縣創建了「模範病室」。著名的「忻口戰役」、「平型關大戰」、火燒陽明堡飛機場等戰斗就發生在忻州。春秋時期大部分為晉地,戰國時屬趙。秦漢屬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為新興郡、雁門郡,唐、五代、宋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門郡,金、元、明、清為忻州、代州、保德州。
忻州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山、水、廟、關、林、泉、洞等名勝古跡遍布,佛教聖地五台山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屬國家首批頒布的35個風景名勝區。全市有10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五台山、蘆芽山、趙杲觀、禹王洞四座國家級森林公園,有歷史上著名的古長城重要關隘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有八路軍總部遺址、有現存最大的祠宇楊家祠堂、有舊中國最大的封建官僚私邸閆錫山故居,有黃河娘娘灘、寧武天池、萬年冰洞等一大批旅遊景點。
著名旅遊景點:
佛教聖地五台山,名冠四大佛教勝地之首。風景秀麗的管涔山,其主峰蘆芽山險及華山,香比黃山。代縣境內的趙杲觀神秘險峻。忻州境內的系舟山傳說是大禹治水系船的地方。陀羅山山色秀美,自古有陀羅八景之說。
境內地勢險要,忻州地區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宋朝時楊六郎鎮守三關就是偏關縣的偏頭關,寧武縣的寧武關和代縣的雁門關。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和忻口戰役,就發生在境內的平型關和忻口關。
境內有五台山、禹王洞、趙杲觀和管涔山四大國家級森林公園。林木以落葉松、雲杉為主,連綿幾十公里,松濤陣陣,十分壯觀。
全區鳥類有148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褐馬雞、丹頂鶴、黑顴、白顴等,褐馬雞是全國僅有的珍稀物種。二、三類保護動物有天鵝、金雕等。
禹王洞是華北最大的溶洞,洞內四季恆溫,洞連洞、洞洞有奇觀,洞中石佛、石塔、石瀑、石筍、石花數不勝數,雄渾壯觀。五台山的龍鳳洞規模宏大,正在開發之中。管涔山林區的萬年冰洞堪稱世界級旅遊精品,洞中千年結冰,萬年不化,冰瀑、冰花、冰柱晶瑩透亮,奇妙絕倫。
忻州基本信息
簡稱:忻
區號:0350
郵編:034000
面積:25472平方公里
人口:306.9萬
行政區劃:轄忻府區、原平市和定襄、五台、代縣、繁峙、寧武、靜樂、神池、五寨、岢嵐、河曲、保德、偏關一區十三個縣,185個鄉鎮,4971個行政村
經緯度:東經110°53′─113°58 ′之間
氣候描述:
忻州地勢西高東低、三面環山,特殊的地形使它具有冬暖夏涼、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這里年平均氣溫為4.3 - 9.2℃,是個避暑休閑的旅遊勝地。
夏秋季節是去忻州旅遊的最佳時間,此時的忻州天氣涼爽、陽光明媚,最適合遊山玩水、尋古探幽。境內著名的五台山、管涔山山清水秀、景色綺麗,山中古剎清幽、古跡遍布,遊人暢游在青山綠水之間,徘徊於古寺高塔之下,可以盡情享受這份寧靜與悠遠。
忻州地勢高低起伏,高低溫差較大,遠游時應注意氣溫變化,隨時加減衣物。
Ⅸ 山西省 忻州市 代縣古建築 古墓遺址主要分部情況 歷代出過名人有哪些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 長城第一樓——邊靖樓(樓懸「聲聞四達」巨匾為亞洲第一匾), 與鸛雀樓齊名的南樓遺址; 中國名塔——阿育王藏式塔, 中國長城文化瑰寶——長城第一古關——雁門關 北宋愛國名將楊業祠堂——楊忠武祠及北宋愛國名將楊延興之墓葬——楊七郎墓; 凈土祖庭東晉佛學大師釋慧遠說法之第一道場——白仁岩禪寺; 山西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文廟——代州文廟; 晉王李克用墓; 明侍郎吳嘉會所築南園遺址、代州馮氏家庭所建知園、東園、西園遺址、明兵部尚書孫傳庭別墅映碧園遺址、明通政使張崇禮所建考盤園遺址、周玳建元寶池花園遺址 代縣歷史名人 1:曇鸞:代縣人,南北朝北魏高僧,凈土宗的奠基人,被魏孝靜帝為「神鸞」,梁武帝為「肉身菩薩」。 14歲出家於五台山,終年誦讀經書,因研究註解《大乘經》積勞成疾,便停筆周遊名山,拜訪名師。南抵梁,受梁武帝盛情款待,結識名士陶弘景;後至魏,入洛陽,逢印度大法師菩提流支,受教《觀經》,法道大進,從此廣行教化,注釋經義,行醫治病。魏王對他十分敬重,尊為神鸞大師,並敕令住並州大寺,晚年住玄中寺(今山西省交城縣境內)。因常去介山之陰聚徒講經,此地後稱鸞公岩。著有《往生論注釋》2卷、《略論安樂凈土義》1卷、《療百病雜丸方》3卷等。曇鸞發展了凈土宗,在佛教史上居重要地位。 2:周續之(376~423),南朝隱士。字道祀。祖籍代縣。匈奴、鮮卑、羯、氐、羌進入中原時,晉室南遷,周續之先人南渡長江,定居豫章建昌縣(今江西省建昌縣)。12歲時,在豫章太守范寧門下受教,苦學數年,通五經,名冠同門。後到廬山,拜佛教凈土宗創始人慧遠為師,與當時的劉遺民、陶淵明皆隱居不仕,被稱為「當陽三隱」。劉毅、劉裕數次以高官厚祿請他下山,皆不受職。劉裕稱帝(南朝宋武帝)後,敬重其才,在東郭外設館招徒,請其講學,並數次親臨學館問禮。後患風痹,移居鍾山。著有《喪服注》1卷、《毛詩周氏注》1卷、《嵇康高士傳注》、《公羊傳注》等。 3:楊義臣(?-617),隋末將領。隋末代(今山西省代縣,位繁峙縣西南)人。本姓尉遲,後賜姓楊,為隋末將領。襲父爵,拜陝州。 4:馬三寶,生卒年待考,代州人,唐初名將,柴紹家童,幫平陽公主收服數支義軍,後為左驍衛大將軍,新興縣公,被稱為唐朝的衛青。 性敏慧,少年時被柴紹收為家童。柴紹娶李淵女兒為妻。隋大業十四年(618),李淵起兵太原反隋,柴紹隨之,馬三寶護柴紹之妻避亂。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四起,馬三寶收撫群雄,兵至數萬,自為總管。後隨秦王李世民入長安,擊敗少數民族割據勢力劉拔真,又與柴紹擊吐谷渾於岷山(今甘肅境內),斬其首領,俘虜數千,以功封新興縣男。貞觀初,授左驍衛大將軍,進爵為公。卒謚「忠」,葬代州南校場橫沖橋。 5:安元信,字子言,唐五代時期代北(今山西代縣)人,生於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卒於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 安元信出生將門,自幼習騎射,事唐末強藩李克用,曾跟從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 6:田琦,〔唐〕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德平之孫。官汝南太守。工書,篆楷八分,無不精詣。嘗書唐魏文候廟碑,善畫人物,有洪崖子橘術圖。兼善裝背。有孫棲梧尤妙其事。 《歷代名畫記》、《唐書藝文志》、《圖繪寶鑒》、《墨池編》、《述書賦注》。 7:史建瑭,生於唐乾符二年(875年),卒於梁龍德元年(921年),字國寶,雁門郡(今山西代縣一帶)沙陀人,五代時後唐將領,其父為白袍將史敬思。 史建瑭少以父蔭,在軍中任職,在李克用的關照下和征戰中逐漸嶄露頭角得到器重。由於史建瑭每戰必身先士卒,很快便成為一員屢立戰功、智勇雙全的名將。世人稱之為「史先鋒」。 代縣白人岩 8:李承嗣,生於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卒於後梁末帝貞明六年(920年),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唐末五代時河東鎮的著名驍將。 9:李克用及十三太保,沙陀族人,世代為唐朝戍邊,出生於神武川新城(今應縣一代),本姓朱邪,因其父有戰功,賜姓李。黃巢起義時李克用在代州組織「鴉兒軍」勤王,立得首功,先後被封為河東節度使,隴西郡王,晉王,逐漸成為唐末亂世的一個霸主。 因他於代州起兵,死後被葬於代州,墓在現在代縣七里鋪村。後其子存勖滅梁稱帝,史稱後唐,奉李克用為太祖武皇帝。 十三太保是舊小說演義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最初指的就是李存孝的十三個養子(李存勖是生子)。其中十三太保李存孝,代州人, 原名安敬思,民間傳說、戲曲關於他的非常多,演義中是能和李元霸匹敵的人物,有諸如存孝打虎,日奪八寨,夜搶三關,十八騎奪取長安等傳說,關漢卿也寫過《哭存孝》。 這個是代縣唯一的帝王之家。 10:郭崇韜,代州人,五代後唐大將,曾為李氏父子立下汗馬功勞,被庄宗李存勖任為兵部尚書,樞密使,後因其清廉耿直得罪閹宦被庄宗冤殺。 11:張敬達,代州人,五代後唐將領,唐末帝時石敬瑭在太原反唐,末帝任命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圍攻太原,石敬瑭勾結契丹,張敬達兵敗被殺。 12:史儼,生年不詳,卒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五代代州(今山西代縣)人。先後事晉王李克用、吳王楊行密兩主。 13:康延孝(?-926),山西代縣人,五代時後唐大將,被賜名為李紹琛,在滅前蜀之戰中立有功。 14:史匡懿,生於唐景福二年(893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字繼美,五代代郡(今山西代縣)人。本名史匡懿,因犯宋太祖趙匡胤諱,宋人薛居正修史時,改為史懿,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 15:史匡翰,生於唐天復二年(902年),卒於後周天福六年(941年),字元輔,五代雁門(今山西代縣)人,事後唐、後晉兩朝,五代名將。 史匡翰出自將門,其父史建瑭,是後唐的猛將,其兄史匡懿,也是五代名將。 16:薩都剌(1272~1355)元代詩人。字天錫,號直齋。代縣人。本答失蠻氏人,因其祖父、父親以世勛鎮守雲代,遂定居雁門。自幼刻苦學習漢族文化,工詩能畫,擅長書法,年輕時已負盛名,但因元初廢除科舉,無法步入仕途。後家道中衰,處於「家無田、囊無儲」的窘境,不得不為生計奔波。 薩都剌 大德六年(1302)奔走吳楚等地經商,因不諳此道,生意折本。大德十年(1306)棄商歸家,遍結詩友,創作技巧日益提高。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泰定四年(1327)中三甲進士及第。先後任京口(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江南行御史台考掾、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照史、閩海福建省道肅政廉訪司知事、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江浙行省郎中、江南行省御史台侍御史、淮西江北道廉訪使經歷等職。任職其間,秉公執法,勤政愛民,廉聲能績,父老稱道。 一生作詩甚多,「詩才清麗,名冠一時」,雄踞元代詩壇。他對祖國的錦綉河山寄予無限深情,創作出了許多抒寫江南美景、水上風光的寫景詩,詩中有畫,寓情於景。他勇於寫出民間疾苦,揭露社會黑暗,《鬻女謠》、《大同驛》、《早發黃河即事》等許多詩篇,皆以所見所聞的大量事實,反映黎民疾苦,以辛辣的筆調嘲諷各級官吏及公侯,寄以憂國憂民的情感。薩都剌生前把多年的詩作自輯為《雁門集》,禮部尚書於文傳作序,以多種刻本傳世,其族孫薩龍光的嘉慶年間刻本較為詳備,收詩798首。 17:楊繼美,字汝孝,別號近泉,明代山西代州振武衛(在今山西代縣)人。生於嘉靖九年(1530),萬曆十九年(1591)卒。明初,先祖戍邊以軍功升旗牌官,遂隸籍振武衛。 18:林春,字孟陽,代州(今山西代縣)人。明朝景泰元年(一四五零)領鄉薦,授應天通制。工古文詞,且精書翰。性酷好書,字體清勁遒麗。《分省人物考》。 19:孫傳庭,代州人,明末兵部尚書,陝甘總督,長期與起義軍作戰,曾俘虜闖王高迎祥,在潼關與李自成作戰陣亡,墓在代縣。這人在老家名氣也很大。 因為雁門關歷來是邊關要沖,曾經歷大小四千餘戰,所以有關軍事的名人也顯得格外的多,下面說說代縣文化方面的名人。 20:張鳳翼,生卒年待考,代縣人,明末將領。萬曆四十一年(1613)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任廣寧兵備道副使右參政、右僉都御使、遼東巡撫、兵部侍郎、右都御史。 崇禎三年(1630)總督薊遼保寧軍務,會同馬世龍等將領與清兵作戰,收復四城,進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興起後,他多次謀劃,為明廷制定了由西北將義軍逼近三河(黃河、長江、運河)地帶加以圍剿的計劃。義軍受挫進入湖北北部山區後,又諫崇禎令各明軍加緊圍困,斷絕糧源,以困死起義軍。九年(1636)清兵入昌平,明思宗賜尚方劍督師迎敵,貽誤戰機,削官,九月病卒。十一年(1638)七月,論前功恢復官職。著有《勾注山房集》20卷、《樞政錄》10卷。 21:馮如京,馮雲驤、馮雲肅父子:都是清初學者,馮雲驤、馮雲肅曾在順治朝同中進士。 馮如京,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官員。字隱修,號秋水。代縣人。明崇禎元年(1628)由拔貢授灤州知州,三年遷永平同知。清順治初任永平知府,後遷陝西按察副使、江南右布政使。在陝甘浙任內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起義。後辭官回家奉侍老母,7年後母歿,居喪未滿即入京,終年67歲。工詩文,著有《秋水集》16卷、《春秋大成》21卷、《聖賢正帝》10卷。 代縣博物館 22:馮志沂(1825~1866)清代名士。字述仲,亦字魯川。代縣人。1836年,道光丙申進士,年僅二十一歲,是當時京都四才子之一。授刑部主事,年僅21歲。後升郎中。性耿直,篤志於學。當時古文家梅曾亮、漢學家張穆各樹旗鼓,互相爭鳴。他往來於梅張之間,各取其長,盡得兩家之學。尤工於詩,與京都名士董文燦、鄒懿辰等日夜詩酒酬唱,名噪一時,後官廬州知府、調署廬風兵備道,駐壽州(今安徽壽縣)。一生清苦,衣履樸素,但遇古書佳帖,不惜高價購買。同治五年(1866)授安徽寧池道,次年四月卒,身後唯留俸金四兩、書數十箱。賴友朋捐資,方得歸葬祖塋。所遺詩文,由董文燦收集,刊刻《徽尚齋詩集》6卷,《適適齋文集》6卷,《西俞山房集》8卷,尚有公牘若干未刻。 23:馮光裕,字叔益,號損庵,代州人。康熙辛卯舉人,官至湖南巡撫。有《柴門老樹村稿》。 24:馮廷丞,馮光裕之孫,乾隆朝人,曾任台灣道按察使。 25:孫演,生卒年待考。清代名士。代縣人。少年天資聰穎,下筆千言,名噪同輩。因作文不拘八股程式 多次應舉落第。長輩親朋勸他俯就規范,求取功名,他慨然曰:「文以載道,吾只知以吾文述吾道,不求以吾文悅試官。」後矢志不參加科考,以教職為生。 性格剛烈,好打抱不平。當時,代州東路營守備羅某,肆虐鄉里,民怨沸騰,孫演早欲給以懲治,一年祭孔畢,羅某出文廟即徑自上馬,孫演猝然將其拉下,使木棒痛打一頓,並指著廟門兩側所樹牌坊責問:「此系何處,小小守備,不遵上諭,驕橫如此!」原來文廟兩側牌坊刻有皇帝聖諭「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以示尊孔之意,孫演乃以此為由教訓了羅某。州官道台以毆打上官罪緝捕孫演;孫演得悉後出城躲避。不久,學政來代巡察,當官吏出巡時,孫演登上鼓樓,即擂更鼓,州官派差役將他帶到學政轎前,他從領中取出狀呈,學政閱後笑道:「孫生有膽,打得甚好,但以秀才打守備,有犯上嫌。」隨即將羅某撤職,又命代州教官輕打孫演一手板了案。從此孫演名震代州。孫演工書法,用筆剛健渾厚,遺墨至今尚存。 26:張文明,生卒年待考。清末秀才。代縣五里村人。清末賦稅繁重,農民無力交納,凡過期不交者,官府便派差役催逼,這些差役趁機敲詐勒索,捕人奪物,鄉民只好行賄送禮,以解燃眉之急。張文明對此深惡痛絕,一年,他故意拖欠糧款,當差役登門時,卑詞遜禮,央求寬限,並寫與付條據一張,讓衙役到商號支取,作為賄金,事後上告州官,並以商號支付賬目為憑,上官不得不懲處役吏了案,州人大快。當時地方官員也巧立名目,額外加征,中飽私囊。 光緒十五年(1889),張文明不顧個人安危,曾多次在公堂與州官李光斗據理力爭。李光斗以勢壓人,誣指張文明蠱惑人心,反對朝廷,欲置張於死地,此事激起各界人士憤慨,支持張文明到山西巡撫衙門告狀。開始,巡撫袒護屬下,拖延推諉。張文明不畏權貴,多次呈狀控告,在社會上大造輿論,巡撫恐激起變故,遂令雁平道道台查處此案,革除積弊,並立簡明稅賦章程,鐫石在堂。此後,苛捐雜稅略有減輕。 27:曹權,生卒年待考。清代拳師。代縣峪口村人。咸豐年間生。 貧寒農家出身,14歲到縣城,跟隨教倫武師學習武術,盡得教倫技藝,後又四齣拜訪名師,博採各家所長,武藝日精,被任為鏢師,護送行旅。一次,曹權領車隊前往寧夏運糧,夜宿旅棧,被匪圍困。匪首聲稱要與曹權決一勝負,曹權使人傳話,今晚不便交手,明天一定奉陪,次晨,車隊上路,群匪來回盤查,卻不見曹權蹤影。車隊驅馳40餘里,仍不見其趕來,正疑慮洌 忽見曹權翻身坐於車上。眾人問其由來,曹權笑道:「我貼在車底板,隨大夥一路到此。」曹權所學武術有花拳、六合槍、春秋刀、羊角刀、盤龍棍、鞭桿等。 28:龐璽,生卒年待考。清代書法家。字次符。代縣赤土溝人。中進士後,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編修。多次到各省主持鄉試,衡文公允。任平涼知府期間,減輕稅賦,並招安了河州回民起義軍。工書法,其字遒勁圓潤,功力深厚,書作廣為流傳。 29:馮婉林,代州人,晚清女詩人,曾有詩:「慷慨歌風懷猛士,白登一困少韓彭」。 近代(民國至今): 1.李成春,山西代縣人。1937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軍區空軍高炮指揮部司令1員、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2.賈久民(1921- ),山西代縣人,歷任中共南平地委書記,福建省交通廳廳長、省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福州大學校長、福建省副省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和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福建省紀委第三書記、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3.馮苓植,山西代縣人。1959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歷任教師、演員、編輯,內蒙古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4.張定一(1910--1987),山西代州(今代縣)人。石油工業部北京石油設計院院長、副部長,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顧問。 5.杜向光,原名杜惠。山西代縣人。,財政部工業交通財務司司長、副部長。 6.張國民,男,漢族,1944年11月生,山西代縣人,大學文化程度。;2005.01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7.張文斌,山西代縣人。大慶油田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勝利油田石油會戰指揮部指揮,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化學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石油工業部顧問 8.張里,山西代縣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辦公室主任,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黑龍江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 9.李秀清(1918―1941)女,山西代縣人。1939年參加代縣婦女救國運動委員會,曾任縣婦救會組織委員。積極組織、動員婦女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1月被日軍逮捕,始終不為敵軟硬兼施所動。同年2月13日被殺害。時年23歲。 10.高凡(1908~1943)革命烈士。亦名羅鋼。代縣人。1939年後任代縣公安局長、基幹游擊隊政委、敵工部長等職。1943年7月,高凡隻身進入日偽據點,在內線配合下,活捉了偽軍隊長李子適,使偽軍100餘人反正,加入抗日部隊。為使寨里據點偽軍反正,高凡於9月23日再次進入據點,不料偽軍班長劉俊背信棄義,向日軍告密,日軍素聞高凡足智多謀且槍法高明,不敢闖入高凡住房,便一麵包圍,一面從屋頂上挖窟窿,當屋頂挖塌時,高凡連打數槍,趁敵慌亂之際由後窗跳出,迅速沖到村邊寨牆,越牆時被敵機槍射中犧牲,時年35歲。後人為紀念高凡烈士,將寨里村改名高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