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河遺址
Ⅰ 明長城遺址多少公里
明長城遺址一共6300公里。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
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於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
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百五十六個縣域,總長度8851.8公里。
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為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然險長度為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
結果顯示,明長城現存敵台7062座,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關堡1176座,相關遺存1026處。
(1)西洋河遺址擴展閱讀
建造歷史
大同明長城主要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東北鎮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上村東山),全長33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里;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雲岡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墩776個;火路墩833個。
明長城自居庸關以西,分南北兩線到山西偏關會合,被稱為內、外長城。外長城即居庸關西北經赤城、崇禮、張家口、萬全、懷安而進人大同市的天鎮、陽高、大同、左雲沿內蒙古、山西交界處,達於偏關、河曲;內長城從居庸關西南經河北易縣、淶源、阜平而進人大同市的靈丘、渾源,再經應縣、繁峙、神池而至老營。據現存長城實測,外長城分別由懷安縣桃溝村、西洋河鄉馬市口南北兩路進入天鎮縣境,在新平樂村與西路長城相交。
天鎮境內長城約105華里。存黃土夯築的墩台61座。由天鎮水磨口向西3里進人陽高縣十九墩村界,至鎮邊堡西出陽高進入大同市區境。陽高境內長城計100餘里,現存夯土墩台119座。從陽高鎮邊堡向西約8華里進人大同元墩村界,經鎮川口、宏賜堡、鎮羌堡,經拒牆口、拒門口、助馬口至十三邊,轉南至磚樓溝入左雲縣界。另一條由宏賜堡向西經新榮、破魯至吳施窯人左雲界,這道長城當地人稱「二道邊」。南北兩道長城共210華里。
長城由大同磚樓向南進人左雲縣保安堡地界,至二十邊向西北出左雲進人右玉縣界。長城在左雲境內長約86華里。
Ⅱ 懷安縣水閘屯建水庫
懷安縣文物概況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縣境就有人類活動,現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438處,其中古遺址169處,古墓葬27處,古建築231處,近現代文物6處,其它5處。
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詳見附表)。
現有文物藏品2百多件,其中二級品4件,三級品29件,現保存於市博物館。
表一:
懷安縣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時代
地點
級別
昭化寺
明
懷安城鎮西大街
國家級
北溝口遺址
新石器時代
懷安城鎮水溝口村
省級
西大崖遺址
新石器時代
渡口堡鄉良民溝村
省級
耿家屯墓群
漢
頭百戶鎮耿家屯村周圍
省級
趙家窯墓群
漢
左衛鎮趙家窯村
省級
張家屯墓
遼
懷安城鎮張家屯村
省級
西洋河城牆
明
渡口堡鄉西洋河村
省級
長城
明
渡口堡北山、馬市口村西、西洋河村西、南堰截村西
省級
水閘屯侵華日軍碉堡
1941年
西沙城鄉水閘屯村
省級
表二:
懷安縣第一、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時代
位置
級別
王虎屯遺址
商周
王虎屯鄉王虎屯村
縣級
九王城城址
漢
左衛鎮尖台寨村
縣級
武士敏故居
1979
柴溝堡鎮西街
縣級
懷安縣烈士陵園
1982
柴溝堡鎮東南
縣級
表三:
懷安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共14處)
編號 名 稱 時 代 地 點
古遺址(10處)
1-1 東沙城東南遺址 舊石器時代 西沙城鄉東沙城村
1-2 盤道門遺址 舊石器時代 渡口堡鄉盤道門村
1-3 盤道門東北遺址 新石器時代 渡口堡鄉盤道門村
1-4 西趙家窯遺址 新石器時代 渡口堡鄉西趙家窯村
1-5 宋家房遺址 新石器時代、遼 渡口堡鄉景家灣村
1-6 太平庄遺址 新石器時代 太平庄鄉太平庄村
1-7 西北口遺址 新石器時代、戰漢 第三堡鄉西北口村
1-8 小高崖遺址 商周、戰漢 西灣堡鄉北高崖村
1-9 第五窯城址 戰國、漢 第三堡鄉第五窯村
1-10 舊懷安城址 漢 頭百戶鎮舊懷安村
古墓葬(3處)
2-1 西洋河墓群 漢 渡口堡鄉西洋河村
2-2 第五窯墓群 漢 第三堡鄉第五窯村
2-3 喬子溝墓地 漢 左衛鎮喬子溝村
古建築(1處)
3-1 中所堡大師廟、觀音殿 明 王虎屯鄉中所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