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游記
Ⅰ 游記怎麼寫
1.首先游記可以有日記的方式,就是流水賬的表達,至少要把游的地方的事情給大致描述出來,先把人物,時間,地點,交通,和背景等介紹在前面,要讓讀者(讀者也可以是自己)知道有一個框架,就是一群人或者一個人,在什麼時候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了什麼地方,有個這個框架,一切就會很清楚,然後就可以開始正文了。
2.游記的地方經常是自然景觀,也可以是非自然景觀,但是如果去參觀可口可樂工廠,也是可以寫成一篇游記的形式,就是對象可以是很多東西,也可以把旅遊的過程描述成游記。
3.一定需要介紹此次出行的目的,可以是因為天氣好,或者因為有空,或者因為一個什麼原因而有了這次出行的計劃,這樣才可以清楚地渲染整個框架,而不至於很唐突的說就是一次出行,會顯得更加真實。
游記,可以敘述多議論少,可以夾敘夾議等,但是如果議論佔了全部篇幅就不太好,去玩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是必須要先說清楚的,不一定非得要按照時間順序,但是一定要描繪好景點,比如一次去爬山為例,就要說看到的景色,路上遇到的故事,看到的山、樹什麼的。盡量要描述清楚那個地方,讓讀者有代入感,知道去了哪裡,就好像讀者也看到了一樣。
(1)靈渠游記擴展閱讀:
寫游記,最重要的是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將其他人的東西東拼西湊地搬過來。這樣並沒有什麼意義。如何將自己內心中的想法准確表達出來,這是小編下面與大家討論的主要問題。
一篇對人們有意義的游記應該是包括了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三個部分。很多人寫游記都只會寫出行時發生的事情。但是,出行前的准備也是很重要的。出行前所考慮的東西要更多,要了解出遊地的天氣狀況,了解風景區及其路線,還有了解一些風土人情等等。但也不必寫得太過於詳細,簡單交代如何制定自己出行線路就好,畢竟文章主要部分在出行時。
現在說出行時,來到一個地方,免不了吃吃吃,把好吃的東西拍下來,分享給讀者,文章也很有吸引力。看見風景,不要只上傳照片,讓人們了解這個地方的最好方式,是告訴人們這個地方曾經發生了什麼。比如說廣西桂林市興安的靈渠,就是秦始皇開鑿運河時留存下來的。景區裡面的飛來石,相傳是白鶴大仙飛石鎮妖。雖然只是個傳說,但也為人們了解景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參考資料網路-游記
Ⅱ 求一篇關於桂林的游記
素聞「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話,便懷著對美麗的桂林長久的傾慕和心儀,終於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旅途。
第一日:初到山水甲天下美麗桂林。
7個小時的車程,也不算遠。一路上下著小雨,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興致。恰恰相反,車只進入桂林地帶,便先領略了桂林山的奇異與秀美。在江南雨絲的薄霧里,桂林的山顯得神奇而美妙,猶如羞澀的少女,披一件半透明的輕紗,半露著臉龐,盡顯一種南方美女的嫵媚。心中便已經生出了無以名狀的感嘆!一座座山,婷婷玉立,石崖篷里,長出青蔥翠綠的花草樹木,每座山都有不同的形狀,奇異變幻,形態萬千。這究竟是誰製造了如此神奇的美景啊? 日月雙塔座落在美麗的杉湖中,是桂林市中心的代表。車進入市內,吃過中飯,我們首先便游杉湖,觀日月雙塔。乍一眼望見這杉湖,便感覺眼前鋪開的是一幅清新明凈的山水畫。如果說桂林的山是「鳥鳴山更幽」,那麼,桂林的水則是清澈透明﹑綠得欲滴。俯首看去,湖水泛著細細的漣漪,水色晶瑩剔透,加之青蔥般嫩綠的杉樹亭亭玉立,日月雙塔渾雄貯立於湖中與湖畔,塔影微瀾,綠樹碧水,相互影映,讓雨後的杉湖更顯得清麗而脫俗。怎麼看都是一幅讓人久看不厭的山水畫,凝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聽說,日塔為銅塔,月塔為琉璃塔,雙塔在水下有一水底隧道相通,隧道兩側是一個真實美麗的水簇世界,夜間雙塔在燈光下更美得讓人嘆為觀止,銅塔為金黃色,顯得雄偉;月塔為銀白色,更顯莊重;雙塔與湖水相映成趣,更顯得金壁輝煌。遺憾的是,這次匆忙之中,只看到雙塔雄偉的雙影,卻未能細細品那塔內的文化,觀那夜間塔的輝煌。也許,正好為下次再游桂林留下一個很好的懸念和理由吧。 第二日便游覽了世外桃源、圖騰古道、灕江。 世外桃源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啊?難道,真有陶淵明筆下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如在仙境?難道那裡的人們真過著男耕女織怡然自樂的桃源仙境的生活?在導游阿妹的帶領下,我們乘坐一艘小船,聽阿妹娓娓解說,船在燕子湖裡蒎起圈圈漣漪,湖畔垂柳依依,輕風薄浪,細煙相繞,在這個安靜的湖裡,心中的煩惱和塵俗傾刻間便被滌盪得乾乾凈凈。水上阡陌,桃花繽紛,歌樓阿妹甜美清亮的歌聲,裙裾婆娑,載歌載舞;古老的水車緩緩地轉動,吱吱呀呀的聲音,搖轉了古老的歲月,掬一捧水,清涼,再掬一捧水,感覺自己也成了那安祥而悠然的水車。遠古的氣息,被點撥得完美而生動。看他們的鼓樓,那一串串玉米,稻穗,懸掛著的是他們的希望和吉祥。那股濃郁的民族風味,便在這安靜的湖裡,在這安靜的廊橋,在這水車的轉動中,演繹得淋漓盡致。朋友發信息來,說我此刻已入仙境。我不禁心中感嘆,是啊!我正陶醉在仙境里,樂不思蜀呀! 圖騰古道向我們真實地展示了甑皮岩人原始落後的生活。他們野性而原始的美,也同樣展示在我們面前。當我們聽著解說介紹了他們的生活後,我們都感到極為震驚。居然在如今的地球上,還有原始的母系部落存在,他們究竟是怎麼艱難地維持這個部落,居然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繁衍生息,至始都處於原始部落並維持到如今?是那陳列的魚骨做的鏢?石頭做的粗糙的斧和錛?不得不承認,他們有著多麼頑強的生命力啊!經過圖騰古道這個地下洞穴陳列館,看著陳列的牛頭,石制的原始工具,彷彿又看到了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我們一步步上得山腰,然後,導游教我們怎麼與甑皮岩的土人打招呼(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們,他們是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原始人,卻真實地站立在眼前;他們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卻象遠隔了無數個世紀),用手拍打著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在這里,女子都被稱為阿麗,男子都被稱為阿布,怕引起我們的驚慌,導游事先告訴我們,他們因為有點野,所以可能會拉遊人的手,或者拍他們喜歡的人的屁股,大家都不要怕,他們雖然是調皮些,但不野蠻。於是我們在既驚又怯中隨導游進了他們的寨。門口站著兩位他們的勇士,黝黑的皮膚,胸口掛著一個小小的牛頭,目光銳利而警惕,當我們向他們拍著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時,兩位守寨的勇士目光才變得柔和起來,也拍著他們的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經過他們身邊時,有幾位美女因為他們要拉住她們的手而嚇得驚叫起來。然後我們的臉被他們塗上了一條白色的糊狀物,那是我們得以進寨,被他們視為友好的客人的標志。於是,我們看到了他們生活的草棚,看到了到處懸掛的牛頭骨,也看到了他們那端坐於椅子上庄嚴的女王,聽到了法師為我們的祈禱,盡管我們無法聽懂。下山時,我們看到了一場最美的表演,阿麗們唱著歌,跳著舞,阿布們也表演了讓人咋舌的赤腳踩玻璃,吞火噴火表演,歌聲充滿了野性,舞蹈盡顯原始的狂放之美。於是我不停地拍照,我要照下這不屈而勇敢、神秘莫測的部落,要把他們的憨態、可愛、率性、野性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甑皮岩不僅僅是桂林的文化,它已經是整個人類古老的文化。 到桂林,不能不去游灕江。「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小學時便深深記下了灕江的水不同一般的清、靜、綠,桂林山不同一般的奇、秀、險,這是我童年便有的夢啊!今日我終於乘一葉竹筏,在灕江水上泛舟,體會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小舟歡快地穿行在灕江碧波上,兩岸奇山異石,綠樹蔥蘢,在身後漸漸遠去。赤一雙腳,探進灕江清清的水裡,愜意,舒爽;看見對面游來的小舟,揮手與他們互打著招呼:狗肉!狗肉!偶爾閉一陣眼睛,那船頭揚起的浪花撲在臉上,是那麼親切,那麼讓人迷醉。深深地呼吸山水中的清新,貪婪地飽覽山水的俊美。明天,我們就要離開美麗的桂林了。 桂林,真美。我寫不出它的美,說不出它的美。只記得小學時的課文: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最後要感謝桂林蘋果假期給我們提供的桂林三日游接待!
第三日:結束愉快桂林之行,返回老家看望父母。
Ⅲ 求一篇關於桂林灕江的說明文或游記
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覽區,千百年來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新版20元人民幣的背面,就是灕江山水的一段。
灕江,是中國錦綉河山的一顆明珠,是桂林風光的精華,是桂林風光的靈魂,是桂林風光的精髓。早已聞名遐邇,著稱於世。灕江位於華南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屬珠江水系。灕江發源於"華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嶺www.517sichuan.com灕江見聞貓兒山,那是個林豐木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極佳的地方。灕江上游主流稱六峒河;南流至興安縣司門前附近,東納黃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稱溶江;由溶江鎮匯靈渠水,流經靈川、桂林、陽朔,至平樂,匯入西江,全長437公里。從桂林到陽朔約83公里的水程,稱灕江。
灕江發源於興安縣貓兒山,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水程,灕江像蜿蜒的玉帶,纏繞在蒼翠的奇峰中,造化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景色最為優美的岩溶景區。乘舟泛遊灕江,可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閑吊、古樸的田園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麼詩情畫意。目前經批准開放的灕江游覽有三段:市區水上游覽、灕江精華游、陽朔灕江水上游,下面將通過「灕江精華游」行程為閣下介紹灕江這一副氣勢磅礴畫卷中最為精彩的點睛之處.
灕江是世界上風光最秀麗的河流之一,長160公里。灕江兩岸的山峰偉岸挺拔,形態萬千,石峰上多長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遠遠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壩上,終年碧綠的鳳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最可愛是山峰倒影,幾分朦朧,幾分清晰。江面漁舟幾點,紅帆數頁,從山峰倒影的畫面上流過,真有「船在青山頂上行」的意境。百里灕江的每一處景緻,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國水墨畫。灕江自桂林至陽朔83公里水程,是廣西東北部喀斯特地形發育最典型的地段。
灕江自桂林至陽朔83公里水程,她酷似一條青羅帶,蜿蜒於萬點奇蜂之間,沿江風光旖旎,碧水縈回,奇峰倒影、深潭、噴泉、飛瀑參差,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人稱「百里灕江、百里畫廊」。是廣西東北部喀斯特地形發育最典型的地段。這百里灕江,依據景色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個景區:第一景區:桂林市區至黃牛峽;第二景區:黃牛峽至水落村;第三景區:水落村至陽朔;正如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所言:「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三個景區的這一段水路被譽為百里畫廊。游覽灕江,有一個絕妙之處,就是不愁天氣變化,因為不同天氣灕江景色有不同特點:晴天,看青峰倒影;陰天,看漫山雲霧;雨天,看灕江煙雨。甚至是陰雨天,但見江上煙波浩渺,群山若隱若現,浮雲穿行於奇峰之間,雨幕似輕紗籠罩江山之上,活像一幅幅千姿百態的潑墨水彩畫。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絕妙灕江泛秋圖」。
桂林市附近,河谷開闊、平緩,伏波山、疊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羅列,氣勢萬千。灕江畔的象鼻山岩溶槽谷平原中,秀山麗水相輝,景色清幽。桂林至陽朔之間,是岩溶峰林峰叢地貌,河流依山而轉,形成峽谷,景緻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楊堤、興坪為勝,有浪石起奇景、九馬畫山、黃布倒影、半邊渡等美景。倒影是灕江一大奇觀。江水賦予凝重的山以動態、靈性、生命,同時把人帶進神話的世界。灕江兼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絕,還有「洲綠、灘險、潭深、瀑飛」之勝。江中多洲,岸邊多灘,亂石遏流,浪回波伏,茂樹環合,翠竹競秀。灕江景觀並因時、因地(角度)、因氣候不同而變化。晴朗天候,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千巒百蟑,盡人眼簾。煙雨之日,嵐霧繚繞,若隱若現,若斷若續,一派空漾。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練,若置身空靈境界,清遠無限。雄奇瑰麗的百里江日長卷,使人賞心悅目,冶住陶情,凈化心靈,棄俗絕塵。可以說:「灕江神秀天下無」。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騷人墨客為灕江的綺麗風 光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優美詩文。唐代大詩人韓愈曾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贊美這條如詩似畫的灕江。
1982年,灕江作為神秀天下的山水名勝,以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灕江畔的駱駝峰2007年5月8日,桂林市灕江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但是隨著旅遊業的過度開發,灕江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在2007年末的國家旅遊風景名勝區審核中,灕江等10大景區受到國家旅遊局點名批評通報,此次事件,為桂林開發旅遊,特別是灕江的開發敲響了警鍾!青獅潭水庫水位逐漸下降,灕江沿岸也陸續裸露了大片土地,有些上面還長有茂密的樹叢。我們應該對此現象有深刻的反省,保護灕江,使它變得與原來一樣美麗。
Ⅳ 怎樣寫游記
一、寫游記,最重要的是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將其他人的東西東拼西湊地搬過來。這樣並沒有什麼意義。如何將自己內心中的想法准確表達出來,這是小編下面與大家討論的主要問題。
二、一篇對人們有意義的游記應該是包括了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三個部分。很多人寫游記都只會寫出行時發生的事情。但是,出行前的准備也是很重要的。出行前所考慮的東西要更多,要了解出遊地的天氣狀況,了解風景區及其路線,還有了解一些風土人情等等。但也不必寫得太過於詳細,簡單交代如何制定自己出行線路就好,畢竟文章主要部分在出行時。
三、現在說出行時,來到一個地方,免不了吃吃吃,把好吃的東西拍下來,分享給讀者,文章也很有吸引力。看見風景,不要只上傳照片,讓人們了解這個地方的最好方式,是告訴人們這個地方曾經發生了什麼。比如說廣西桂林市興安的靈渠,就是秦始皇開鑿運河時留存下來的。景區裡面的飛來石,相傳是白鶴大仙飛石鎮妖。雖然只是個傳說,但也為人們了解景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四、分享食物時,第一件是當然是上圖。然後簡單描述食物口感。有條件的最好是介紹食物製作方法以及具有的功效。製作方法可能大多數商人不會細說,但是了解大概也是有意義的。可以讓人們有一種揭秘的感覺。
五、分享當地風土人情。小編認為旅行最重要的是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因為景色、食物在各個地方都會有相似之處,但人不一樣,很難有一樣的人。感受風土人情是內心的一種特殊體驗。如何將這種感受很好地表達出來呢?需要用心感受,多與當地人交流,尤其是當地老人,更能帶我們體會到更多當地文化。相信了解過後,與人分享定不是一件難事。
六、最後,要說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就是旅行了一天,一定要在當天行程結束後,將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思記錄下來。等空閑的時候再好好整理。這樣不容易遺忘,也不會隨著時間的遷移,深刻感受消失。
Ⅳ 五年級作文:游記類
周庄游記
在古老的蘇州城邊,有個恬靜的小鎮,名喚周庄。那裡盛產魚蝦,廣泛種植水稻,是江南有名。的"魚米之鄉"。那裡以舟代步,很少看到寬敞的路面,卻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船家,舉著一根半長的篙,戴著斗笠,穿著蓑衣,哼著家鄉的小調,在熙熙攘攘的船群中悠然地穿過……。那年有幸,與媽媽一同目睹了這一片古色古香、與世隔絕的「中國威尼斯」。
那年我八歲有餘,去那裡時也是五月已過。夏雨淅瀝不停,柳絮飄搖未衰,現在依稀記得也只有這些了罷?但那種視覺的沖擊,卻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古樸的建築群漂浮的水氣、質朴的人群都令人難以忘懷……
周庄雖已將旅遊業開發多年,卻不曾見到過半點現代人為的一絲痕跡。因為那天下雨,致使能見度很低,但那虛無縹緲的霧氣,卻在船與人之間來回穿梭。也有三兩個人,挑著擔子,沿岸叫賣些瓜果蔬菜,還有許許多多當地獨有的工藝品:尿娃;一種泥制小人,只要在它頭上澆少許水,它便會從底下「尿」出來,直到現在我都不懂這是什麼原理只是覺得很新奇,便買了一個,戲於股掌之間;套娃:一種竹製的小玩偶,可以一一打開,中間會有一個比前時要小但卻一模一樣的東西。我只買了一個,仔細數數,裡面竟有五個之多,真是不得不佩服當地人民的高超技藝……
乘著小船,開始向鎮的深處進發,舟身隨著船家地撐篙而一左一右晃動。這時霧氣散去,我這才發現,原來周庄的水是這樣清:似一塊巨大的翡翠,又恍如一面明鏡,還可以看見魚的一顰一蹙,一舉一動……
Ⅵ 有關都江堰的故事
1、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2、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3、李二郎降惡龍傳說
傳說,古時的岷江中惡龍為害,李冰的兒子二郎帶領海山七聖去降龍。一場斗惡下來,七聖和獵狗哮天犬全部戰死,惡龍也身負重傷向南逃去。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見了惡龍的蹤影,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遇到一位老婆婆。
老婆婆知道他是李冰的兒子,為了促住惡龍來到此地,就對他熱情接待,燒好了面條請他吃飽肚子。不久,化作人形的惡龍也來到老婆婆的家,向老婆婆乞求食物充飢。
老婆婆一眼就看出這是一條惡龍,也煮了一鍋面條讓它吃,誰知,面條到了惡龍的肚子里,都變成了帶鐵鉤的鏈條,將惡龍從肚子里鎖起來,使它不得不束手就擒。至今,青城山下還有李二郎坐過的」屁股印「,和惡龍打滾的「滾龍槽」這兩處遺跡。
4、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5、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6)靈渠游記擴展閱讀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執理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都江堰等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區約50公里,距離青城山風景區20公里。
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這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平均最高氣溫僅28℃。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4.6℃,平均最低氣溫在1℃左右。
Ⅶ 要一篇桂林游記作文,急需!
經過五個多小時慢長的旅行,我們終於達到了桂林的靈渠。靈渠是我們的母親河湘江的源頭,位於廣西省桂林市興安縣縣城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齊名,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郭沫若先生稱之為「與長江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走進靈渠公園,柳樹萌綠、芳草滴翠。我們從正門步行兩分鍾便到了一座拱形的大理石橋,經過大理石橋,就可以見到一個草坪,在草坪中間有一條窄窄的石板路,這條石板路稱為「百龍路」。每一塊石板上都刻有一個「龍」字,他們是用甲骨文、金文、草書、隸書~~~~~~刻成的,這些字沉穩如山,豪放如西北的沙漠,清新如水,灑脫如瀑布,一百個形態風格迥異的「龍」字,便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縮影。經過「百龍路,」便看到清澈見底的靈渠水,這些水彷彿就像是一塊無暇的翡翠,清澈的渠水和著靜謐的韻律緩緩流淌,遠處一座橋橫與渠上,這不就是我夢幻中的小橋流水嗎?再沿著渠邊的圍攔向前走,就到了飛來石,飛來石有30多個平方米,據說,此石是四川峨眉山飛來的仙石,修渠時這里有豬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裡就被它拱倒,使修渠誤期,領工被殺,民工受累。於是飛鶴大仙便將座下蒲團石飛來鎮住豬精,石頭上刻有「飛來石」、「夜月潭輝」、「屹如」等字。同學門爬上飛來石上面,在石頭上蹦跳著。不知道豬精是否感覺到我們的到來呢?經過飛來石,最後到了靈渠3大奇跡之一古樹吞碑,那棵大樹以有700歲了,碑的3分之一已經被吞噬掉,現在平均每年碑要被吞噬3厘米的速度繼續,距估計,200年後,碑便被大樹全部吞噬,在這里我們真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Ⅷ 寫游記怎樣分段
寫游記,最重要的是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將其他人的東西東拼西湊地搬過來。這樣並沒有什麼意義。如何將自己內心中的想法准確表達出來,這是小編下面與大家討論的主要問題。
一篇對人們有意義的游記應該是包括了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三個部分。很多人寫游記都只會寫出行時發生的事情。但是,出行前的准備也是很重要的。出行前所考慮的東西要更多,要了解出遊地的天氣狀況,了解風景區及其路線,還有了解一些風土人情等等。但也不必寫得太過於詳細,簡單交代如何制定自己出行線路就好,畢竟文章主要部分在出行時。
現在說出行時,來到一個地方,免不了吃吃吃,把好吃的東西拍下來,分享給讀者,文章也很有吸引力。看見風景,不要只上傳照片,讓人們了解這個地方的最好方式,是告訴人們這個地方曾經發生了什麼。比如說廣西桂林市興安的靈渠,就是秦始皇開鑿運河時留存下來的。景區裡面的飛來石,相傳是白鶴大仙飛石鎮妖。雖然只是個傳說,但也為人們了解景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分享食物時,第一件是當然是上圖。然後簡單描述食物口感。有條件的最好是介紹食物製作方法以及具有的功效。製作方法可能大多數商人不會細說,但是了解大概也是有意義的。可以讓人們有一種揭秘的感覺。
分享當地風土人情。小編認為旅行最重要的是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因為景色、食物在各個地方都會有相似之處,但人不一樣,很難有一樣的人。感受風土人情是內心的一種特殊體驗。如何將這種感受很好地表達出來呢?需要用心感受,多與當地人交流,尤其是當地老人,更能帶我們體會到更多當地文化。相信了解過後,與人分享定不是一件難事。
最後,要說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就是旅行了一天,一定要在當天行程結束後,將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思記錄下來。等空閑的時候再好好整理。這樣不容易遺忘,也不會隨著時間的遷移,深刻感受消失。
Ⅸ 靈渠是誰主持修建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郭沫若先生說靈渠「足與長城南北相對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興安縣城邊,全長34公里,建於秦始皇33年,即公元前214年,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偉力,顯示出我國古代水利建設先進的科技水平。 明代《徐霞客游記》描繪了當年靈渠的景緻—— 至興安萬里橋。橋下水繞北城西去,兩岸巨石,中流平而不廣,即靈渠也,已為灕江,其分水處尚在東三里。過橋入北門,城牆環堵,縣治寂若空門,市蔬市米,唯萬里橋邊數家。炊飯於塔寺。飯後,由橋北溯靈渠北岸東行,已折而稍北渡大溪,則湘水之本流也,上流已堰不通舟。既渡,又有小溪,疏流若帶,舟道從之。蓋堰湘分水,既西注為漓,又東浚湘支以通舟楫,稍下復與江身合矣。 《徐霞客游記》中說的萬里橋橫跨於靈渠之上。這座橋當初為南來北往的必經之路,由唐朝桂管觀察使李渤始建,1985年重建修繕。有對聯說它「步行一萬里,縱觀二千年」。相傳萬里橋原來是一座又窄又小的木橋,到了唐代李渤來興安修浚靈渠時,責令縣令修一座石橋。縣令名叫禺三,石橋建成後,他想流芳百世,就想出了個歪點子,將橋題名為「禺三橋」。當地老百姓見了,心中不服,有人偷偷就在禺字上面加了個草字頭,又把三字多加幾筆為「里」字,於是就成了「萬里橋」。石橋交付使用這天,縣令陪同驗橋,看到橋名竟然被人改了,不由得暴跳如雷,責令追查,李渤笑道,這名字好,從此處到里京師長安,正好一萬里啊。縣令只好唯唯諾諾,點頭稱是。橋名沿用至今。 靈渠的開鑿,連接湘、漓二江、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兩大水系,成為北接湖廣、南連兩粵的水運交通樞紐,從靈渠出發北上,進入湘江,經洞庭湖入長江;從靈渠出發南下,進入灕江,經灕江下桂江入西江,在廣東三水匯珠江;通過珠江上游左右江、紅水河可達雲南、貴州,經東江可達福建;經北江可達湖南而形成東南半個中國水運網。同時也起到了灌溉農田的作用,促進了嶺南與中原經濟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天下為三十六郡」,為平定南方,一統天下,於是派遣50萬秦軍兵分五路,向嶺南進發,攻打百越,「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第一路人馬在興安縣境內的越城嶺(即鐔城之嶺)遇到了百越民族的西甌部落軍隊英勇頑強地抗擊,史稱「秦甌之戰」。「秦甌之戰」的主要戰場,就在越城嶺一帶。西甌人利用復雜的山地和密林,襲擾秦軍,殺死秦將尉屠睢,打得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由於有越城嶺的阻隔,無法運送軍糧,秦軍無法推進。戰爭處於膠著狀態,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只好占據要道,駐扎在今日灕江上游的大、小溶江之間,建立「秦城」,「兵勒湘南,握其咽喉,臨融、漓二水間」。眼見攻不下嶺南,秦始皇下令 「以卒鑿渠,而通糧道」,派史祿主持靈渠工程。史祿率十萬之眾,劈山通道,經幾載寒暑,終於在公元前214年鑿渠成功。靈渠修築後,秦始皇竭全國之兵力,強征中原地區人民為兵卒前來與西甌人交戰,西甌部落寡不敵眾,終於戰敗,秦甌之戰宣告結束。 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劃為桂林、南海、象郡。 靈渠從南陡口到大溶江共長34公里,分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長30公里,大部分利用的是天然河道,原小河道連結而成,人工僅開鑿了5公里,北渠的長4公里,是連通湘漓的航道。 靈渠從分水塘引湘入漓。先由建築在潭中的鏵嘴把潭水大體三七分開,接著由人字形的南北兩道石壩,截斷湘江攔水,提高水位。北壩長380米,叫大天平,約攔十分之七的江水入北渠,接入湘江;南壩長120米,叫小天平,約攔十分之三的江水入南渠注入灕江。古時,靈渠曾建有三十六道陡門(即船閘),以提升渠道水位,保證上行船隻通過。 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灕江水量小,但水位高,兩條江落差有32米。要引湘入漓,必須分水和使水爬坡,如何分水?如何讓水往高處走? 靈渠的主要工程就是為解決這兩個問題而設計的。 分水由「鏵嘴」、「大、小天平」和「瀉水天平」完成。「鏵嘴」狀如犁鏵,故名「鏵嘴」。當年長186米,現在僅存86米。鏵嘴三面有石堤,一面緊接大小天平,它的作用跟四川都江堰的魚嘴相似,先是把湘水切犁而開,再通過大、小天平,使水「三七分派」,七分水通過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通過南渠注入灕江。鏵嘴還可以起到緩沖水流,保護大堤壩的作用。大小天平建立在湘江上的攔江滾水壩上,一大一小,呈「人」字形,所以又叫人字天平。它的設計非常精巧。大天平是北渠的一段堤坎,長約380米,小天平是南渠的一段堤坎,長約l24米;它們組成人字形分水壩,以減緩水流的沖擊力。它們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澇。水漲時,可以越過壩上,流入湘江故道,既可以使南、北渠保持足夠的水量通航、又不致於讓洪水漫堤,淹沒莊稼,所以它們獲「天平」之美譽。大小天平有內外堤,內堤用條石鋪成,外堤用巨石排成魚鱗狀(每塊石頭約四米見方,好幾噸重),石塊與石塊之間,鑿有一個凹口,中間灌澆鐵汁,冷卻後變成栓子,將巨石連成一體。這些石塊就像魚鱗般緊緊地擠在一起。每當水流帶著碎石、泥沙越過前邊的方塊巨石,順坡而下,一碰到這層層魚鱗石,就沖進石縫之中,泥沙填得越多,魚鱗石就擠得越緊,水越沖越牢靠。它歷經2000多年而依然穩固,就是一個證明。在古代沒有測量儀器,沒有大型啟重設備和運輸汽車,沒有鋼筋水泥建築等材料的情況下,工匠們能想出這些土辦法操作,是很不容易的。除了中華民族的智慧,還有辛勞,那是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那是牛馬一樣的勞作。 [Nextpage] 可以想見,這靈渠上的每一塊石頭凝聚著工匠們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眼淚啊。 靈渠工程包括秦堤,通常是指從分水塘到粟家橋的一段河堤即湘江古道的南渠和北渠上,長約一里,是連接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紐帶。瀉水天平建在兩渠瀉水天平的作用與大小天平相同,用來護堤、排洪、分流、平衡和保持正常水位。 靈渠枯水期「潺潺然不絕如帶……必征十數戶乃能濟一艘」。這是靈渠在沒有陡門之前的漕運既繁忙而又航行艱難的史料記載。靈渠清淺狹長,對行船不利。為了使水位升高,南北渠上建了許多陡門(又叫斗門),靈渠又稱陡河,因靈渠的陡門而得名。當時建有l8道,唐代後增為36道。陡門就是在水流較陡之處設門,砌成兩個相對的半圓形平台,每當枯水季節,用竹木結構的組合裝置在設有平台的地方安置水閘,起到抬高水位、蓄水通航的作用。船進入陡門後把閘門關上,使水位升高,船就能一級一級往上爬。開啟陡門,又可增加下游水量。 在靈渠2000多年的通航史中,陡門的作用不可低估。專家們認為:陡門是歷史上最早的船閘,它是現代電動閘門的鼻祖。它是世界船閘史上最早的船閘雛形,被人們稱為「世界船閘之父」。 靈渠的陡門啟閉非常靈活,節省人力,維修方便,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蓄水漕運方法。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贊靈渠陡門: 渠繞興安縣,深不數尺,廣丈余。六十里間置斗門三十六,土人但謂之斗。舟入一斗,則復閘斗,伺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來。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 在國外,最早的船閘直到1375年才在歐洲的荷蘭出現,而這時我國已經是明朝了。2100年後,第一位歐洲的工程師在開鑿蘇伊士運河時,突然發現紅海與地中海的水位差高達l0多米,就嚇跑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這種利用船閘的行船技術,一直沿用到現代。全世界的江河湖海航運,在19世紀末開建、20世紀初建成的巴拿馬運河,包括我國今天的長江葛洲壩、三峽大壩,都是採用這種」斗閘」的方法解決水位差以使船舶通航的。陡門是船閘的祖先,它既古老又先進,既傳統又現代,既實用又有藝術性。陡門的發明和創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和中國航運史、建築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靈渠的修築,從秦始皇28年即公元前219年,向嶺南進兵開始,直到秦始皇33年即公元前214年結束』,前後用了四五年的時間。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殘余,許多人都習慣說是秦始皇修長城、修靈渠,而許多真正的建築者卻名不見經傳,史料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其實靈渠是古代軍人和工匠修的,耗時約五年,動用軍隊和民工數百萬,死傷無數,造福幾千年。 人民深深懷念那些造福於民的功臣,更崇敬那些無名英雄。 靈渠邊的三將軍墓和四賢祠就是例證。 三將軍墓在興安城邊粟家橋附近。據史載,靈渠是秦始皇命令史祿主持修建的,但民間卻有自己的說法,那是一個悲壯動人的故事。民間傳說這三位將軍就是靈渠的設計師、工程師和施工的總指揮。 第一位將軍是偉大的設計師,他組織實施了自己的設計方案:開鑿一條60多里的運河,使湘江和灕江的上游溝通,運送糧草的船隊便可暢行無阻了!在沒有現代鐵路、公路交通的年代,水運是主要的交通方式,打通內河航運,無論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在統一中國的兩千多年歷史中,都起到了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可惜的是,湘江發源於興安縣東面的海洋山,灕江發源於西面的貓兒山,雖然開鑿了運河,兩條江高達數丈的水位差,第一位將軍一時無法想出升高水位的方法,竟然被那位秦始皇下令殺掉了! 第二位將軍是個天才的發明家,他吸取了前一位將軍失敗的教訓,在人類歷史上首先創造了多級升降水位的陡門,使船隻得以通航。然而,第二位將軍由於一時未能解決分水的問題,不能按軍令規定的日期完工,又被暴虐無道的秦始皇下令殺掉了! 第三位將軍是位勇敢的工程師,臨危受命,他吸取前兩位將軍失敗的教訓,在他們事業的基礎上,終於完成了這項偉大的靈渠工程,運送糧草的船隊源源不斷通往嶺南,保障了統一國家的軍事行動,秦始皇大喜,封他高官,賜他重獎。這位將軍拒絕受封受獎,上書朝廷說自己的成功並非他一個人的功勞,委實是前兩位將軍用命換來的,他們才是開鑿靈渠的真正功臣,請求皇上開恩,給前兩位立了大功的將軍平反昭雪。可是,暴君怎會認錯呢?秦始皇龍顏大怒,說大膽!違抗軍令者,殺無赦!君要臣死,臣怎能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第三位將軍只得拔劍自刎,以自殺的方式抗爭朝廷,來維護自己和前兩位將軍的尊嚴。臨死前,他留下遺言,要把他埋葬在靈渠邊上,讓他日日夜夜看著那滾滾的靈渠水奔流不息。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在粟家橋附近,把他們三人合葬在一處,因為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三位將軍的有姓無名,年年有香火,世世代代受到百姓的緬懷祭祀。 關於三將軍,民間還有好些流傳的口頭版本,再說一個。說的是三個身懷絕技的石匠的故事。第一個姓張叫張石匠,領了秦始皇的命令擔負開鑿靈渠的重任。一年過去了,靈渠開鑿好了,不料在開閘放水的時候,有一段秦堤被洪水沖垮坍塌,秦始皇就把他殺掉了,另外責令一個姓劉的石匠來修。劉石匠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不但把坍塌的堤壩修繕好,而且還加固了,以為這下可以通航了,沒想到放水通航的時候,那秦堤再一次坍塌了。秦始皇又把王石匠殺了,再派一個姓李的石匠去。李石匠想到自己此去必死無疑,整日坐立不安,一天,他在靈渠邊上借酒澆愁,碰到四川峨嵋山來的一位雲游僧人,僧人告訴他垮渠毀的原因是一妖魔在作怪,於是僧人發神功從峨嵋山運來一塊巨石,將妖魔鎮壓,靈渠自然也就很快修通了。李石匠終於修好了渠、築好了堤,可以放水通航了。秦始皇要獎賞他。李石匠是個善良的人,想到前兩位石匠有那麼大的功勞而被無辜殺死,自己沒有什麼功勞卻不但活了下來還要受獎,天理難容啊!李石匠羞於獨占功勞,正當人們向靈渠上的船隻歡呼的時候,李石匠悄悄來到分水塘邊,在前兩位石匠被殺的地方,頭撞巨石自盡了。當地百姓把他們三人就地合葬在一起。到了明朝年間,後人追念他們的功德,把他們的遺骨遷移到了粟家橋附近,並修建了一座大墓,後人封他們為鎮國將軍。
Ⅹ 靈渠游記 作文
[游靈渠 作文]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這一流傳千古的話語吸引了許許多多的遊客,我也不例外,游靈渠 作文.靈渠,又名陡河、興安運河、秦鑿渠.是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從靈渠的正門步入,穿過「樹抱石」沿著一條渠向南就可以看到支在湘江中的三角形大天平,大天平北入湘江,南入灕江.靈渠,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之一.鏵嘴在靈渠大小天平前,是將七分水流入湘江,三分水流入灕江的分水堤.漫步在林陰小道上,兩旁綠樹茂盛,水中小鴨戲水,這是一幅多麼歡快的景象啊!穿過林陰小道,來到狀元橋,導游說:「走過狀元橋,就成為了狀元,走回狀元橋,就是衣錦還鄉.」 絢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使古城興安成為歷代旅遊觀光之地,小學六年級作文《游靈渠 作文》.它除了擁有與萬里長城齊名同代的古運河——靈渠,還有開發嶺南的屯兵之地——秦城遺址,站在這曾是南防北築的古戰場,也是秦代開發嶺南的歷史豐碑之地,回眸古人「柳營春試馬,虎帳夜讀書」的軍營壯觀.這里有楚粵之咽喉——古嚴關,是歷代兵家奪關之地.在這座雄關隘道前,看摩崖碑刻贊詠,聽悲壯動人傳說,心中會盪起古國雄風.這里有華南第一峰——貓兒山,是國家自然保護區,也是著名灕江的發源地.春可賞花,夏能避暑,秋可登高眺,冬可臨淵賞雪,既是尋幽探勝之地,又是天然「避暑山莊」.如此美麗的靈渠,你不想親自體會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