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蘇毗遺址

蘇毗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8 15:07:20

❶ 女兒國究竟在什麼地方,唐僧孫悟空對話中有沒有暗示

百回本《西游記》從第五十三回至第五十五回用兩萬多文字敘述了唐僧師徒在「女兒國」中的經歷。

也正是《西遊記》,將一個由純粹的、由女性組成的「國家」搬上了文學舞台之上;也由此在廣大男性群體們的靈魂深處激起了層層波瀾,想像力也如脫韁的烈馬在曠野中馳騁開來……

盡管每位讀者完全懂得「女兒國」只是文人的虛構,但還要查閱資料在浩瀚的史海中一探究竟,「女兒國」真的存在嗎?也就是《西遊記》中描述的「西梁女國」有原型嗎?

筆者認為《西遊記》中的「西梁女國」不但有原型,而且或是今天的青海省湟水北岸土族人居住之地!筆者能夠斷言,是因為找到了很多依據,其中最為醒目的依據是:女兒國中的女子都是「長裙短襖……、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之類。」在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居住地,要分辨女性群體的族別,首先就要觀察其服飾和頭飾。至少在明朝,但凡見到一兩個女子,通過服飾和發飾足以能斷定她們的族別,當地人甚至能確定她們所居住的村莊!在解放前,河湟谷地生活著的少數民族也只是大概分為藏族先民、回族先民和土族先民(當時叫土人,不叫土族)等。在少數民族地區,服飾、頭飾和方言代表著不同村寨的民俗文化符號。如將《西遊記》第五十四回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中出現的、對女兒國中人物的外部特徵描述的詞語摘出來問青海省當地人:著「長裙短襖……、兩截穿衣」者是什麼民族?並「三綹梳頭」者是什麼人?答案只能是「土族女人」!除了這些,小說內容中的場景、時間,人物故事都是在影射「西梁女國」的原型是青海省湟水北岸土族人居住之地。具體分析如下。

西梁之地在哪裡?

「西梁女國」之「梁」字與古代西北地區用來表示一個政權的「西涼」之「涼」字,在此暫用通假字理解,「西梁」即「西涼」。西涼作為政權名,有如下簡介:

西涼,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自西漢建武威郡以來名字換了多次,匈奴族統治河西走廊時稱姑臧,西漢佔領後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大時把大半甘肅都佔了,還擴延周圍幾省……。

今天的青海省互助縣所在地,在古代一直是西涼、西夏的管轄范圍之內。



歷史上,吐谷渾王國要養活一個國家的人民,在糧食產量低下的高原氣候條件下必須要承襲原在遼東的產業,仍將牧馬作為主業。

牧馬不同於牧牛羊,牧牛羊一人可牧成百頭沒問題。吐谷渾養馬除了自己軍需外,多數馬匹要作為商品出口到中原。養馬而不馴成野馬,野馬是廢物。小馬不馴,長大成野馬。馴馬要在規定的時間進行,馬駒太小不可馴,年歲過大馴不了。在與中原互市時,馴就的戰馬才有市場,馴不好的、沒馴的馬難以控制,沒有使用價值。雄馬閹割叫做騸馬,用來耕地拉車;雄馬不閹割叫兒馬,可留作種馬,也可作軍馬(其實雄馬大部分都要閹割),母馬一般要留下繁殖。一年四季要操心的豈止成千上萬匹馬?吐谷渾國度的男性得全員參與還顧不過來。土族老人講,那時侯男孩長到十二歲就被征去放馬。女性與十二歲以下男童還有不能放馬的老人、病人守家務農。牧馬、馴馬、良種馬培育,有時還得爭地盤戰斗、對外貿易,還得防盜馬賊。一系列活做下來,男人們幾乎沒有時間回家了,戰事吃緊時幾年回不了家。

現實中形成的「女人之國」是在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下形成的,臨時的社會組織形式。史書載,唐朝興盛時,「東女國」不復存在。原因是吐谷渾政權瓦解,男人們回家了!

在《西遊記》第五十三至第五十五回中的,對女兒國中人的服裝、飲食風格等細節的描述可以窺見,「西梁女國」的原型直指青海湟北土族群體居住地。「琵琶女」招待唐僧時,端出了一葷一素兩樣包子,在土族人的婚禮上,這兩樣食品也最能代表土族的婚宴。在古代,也只有這兩盤包子才是土族婚宴美食的主角。

❷ 尼雅遺址的游覽

遊客在去尼雅遺址探秘的途中,還可順道到古樹蔥籠的民豐大麻扎去一游。該麻扎位於民豐縣城北96千米的尼雅鄉,傳為伊斯壯教什葉派第六代伊瑪目——加帕爾﹒薩迪克的陵墓。民豐大麻扎有「窮人的麻扎」之稱,因為穆斯林們認為如果無力去麥加朝聖,那麼朝拜該麻扎,就等於去麥加朝了覲,故這里每年接待的朝聖者達數萬名之眾。尼雅與樓蘭,是我國最著名的兩座已湮沒的古城廢墟,樓蘭的神秘面紗已經被一點點地揭開,而尼雅,仍不肯向世人展示它奇幻的歷史。也許正因為如此,每年才有無以數計的人們義無反顧地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據有關文獻記載,西漢時,尼雅是一個西域小國。人們只有憑藉手裡的幾樣物件,任思緒漫過千年的塵沙,悄悄窺視一下歷史隧道盡頭遙遠的精絕古國,進入尼雅需要得到當地文管部門的批准,還需要交納一定數量的文物養護費。交通:先從和田乘班車到尼雅,然後再租越野吉普車前往。
徒涉
尼雅遺址探險宜選在元月底進入沙漠,主要是利用了春節的長假,這個時期也是全自助徒步穿越的最佳季節,白天氣溫在零下5度左右,夜裡氣溫在零下15—20度之間,白天行軍不至於出汗太多,也沒有寒風瑟瑟的感覺。
按照常規路線,100年來進入尼雅的探險隊,都是沿尼雅河向北行至大麻扎(為紀念宗教戰爭中戰死疆場的穆斯林領袖建造的陵墓),再向北行20公里抵達尼雅中心地區(以佛塔為中心,東西4—5公里,南北40公里)。在大麻扎附近有一個村落,駐有百十戶維吾爾人,國家為了保護尼雅遺址,專款投資在大麻扎附近修了一個永久性的文物管理所,僱傭專人看管,據說管理程度遠遠超過樓蘭遺址。每到7—8月份,來自和田地區的大批穆斯林群眾到此朝聖。從315國道沿尼雅河到大麻扎有60公里左右的便道,都是在沙丘之中繞行,只有托拉機和大卡車可以通行。
探險
季節的選擇:尼雅遺址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部,在尼雅河的尾閭。氣候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1.2℃,夏季地表溫度可達50多度,冬季白天氣溫在零下5度左右,夜裡可達零下30多度。通常10—4月為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的最佳季節,在這期間不會出現沙塵暴,4—5月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風季,每隔幾天就要刮兩三天的暴風,夏季沙漠乾熱難忍,都不適合沙漠探險。冬季是全自助徒步沙漠的最佳季節,白天氣溫在零下5度左右,夜裡氣溫在零下15—30度之間,白天行軍不至於出汗太多,也沒有寒風瑟瑟的感覺。
路線:自100年前的1901年1月27日斯坦因首次進入尼雅遺址開始至今,造訪尼雅遺址的唯一通道是由民豐縣城出發,經由卡巴阿斯卡村,沿尼雅河古河床的方向向北,以拖拉機、沙漠車或駱駝代步進入尼雅。這條「斯坦因路線」對於每次以尼雅為目標的沙漠腹地考古活動而言,從安全性、可能性和支援補給的角度看,無疑是最合理的路線。但對於以尋求心靈自由,挑戰生理極限為目的的一次沙漠探險活動而言,則顯得過於保守和傳統。2001年由北京、烏魯木齊兩地16名愛好者組織的尼雅探險隊,完全舍棄了機動車或畜力運輸幫助,也完全無視那條「斯坦因路線」的存在,首次選擇了由東向西與斯坦因路線正交的全新路線。這條全新的徒步線路從沙漠公路468公里路標處開始,向正西方向直插尼雅遺址的中心地帶—佛塔,全程直線距離29公里,途中要橫切3個河床,翻越6個100多米高的大沙山,這條路線任何車輛都無法行駛。探險者不藉助任何運輸工具,背負所有的生存必備品,用5天時間在沙漠中游覽65公里。
猜想
《漢書》和《後漢書》原本就提到塔里木盆地南緣有一個叫做「精絕」的國家,斯坦因和王國維都將精絕國的位置定在尼雅河流域的尼雅遺址,在當地發現的一枚漢文木簡上也寫有「漢精絕王」的字樣。由此可見,精絕國確實是在尼雅遺址一帶了。
但是,精絕國里的居民們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至今仍然不知道。精絕國這個名字是突然出現在《漢書》里的,它以前的史書里,根本找不到精絕國的任何記載。
尼雅河流域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考古發現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但是,沒有人能夠證明精絕國人就是那些揮舞著石刀石斧的人發展來的。他們之間也許是繼承關系,但也可能是毫不相乾的兩群人。
從《漢書》首次記載了精絕國以來,此後的史籍對精絕國的記載都很少,而且是人雲亦雲,使我們對精絕國的認識極其模糊的。
比起史籍來,考古工作者能夠向我們講述的要多許多。尼雅遺址那些輝煌的發現,就是屬於精絕國時期的遺跡和遺物。遺址里的建築、墓地和生活用品,都向人們揭示出了這個早期綠洲城邦的物質文化和精神世界,令今天的人們瞠目結舌。
精絕國人最後在歷史上出現時,已經是改名為鄯善的樓蘭國的子民了。作為一個袖珍國家,僅有500名士兵的精絕國在那個兼並戰爭如同家常便飯一樣的時代是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的。樓蘭國在改名鄯善之後,因為是西出陽關第一站,又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扶植,曾經盛極一時。大約在東漢王朝的末年,強大起來的鄯善兼並了包括精絕在內的鄰近的幾個綠洲城邦。從那時起,尼雅河流域被納入鄯善王國的版圖,變成了它的一個行政區精絕國改名為精絕州。
鄯善王對精絕的治理比較高明。他任命當地的一些有勢力的人物,委任官職,負責管理精絕州的人民。國王還保留了直接派遣官吏檢查稅收和監察地方官吏的權力。他還下令:全國的百姓如果在地方上遇到司法、行政、民事糾紛,都可以直接上訴國王,由國王本人裁決、處置。
那時正是西晉時期,精絕人雖然沒有了自己的國家,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也比以前更安定。
就是這樣一座曾經輝煌過的城邦,它的創造者在歷史沒有記載的情況下失蹤了。
斯坦因曾在書中記載了一發掘經歷:「……土塊剛挪開,就見魯斯塔姆(斯坦因探險隊的成員)的雙手挖進了光禿的地面。還沒等我發問,他的手已從挖了不到六英寸深的洞中拽出1枚完整的矩形木簡,封泥完好,函蓋仍由原來的線繩捆紮完好。魯斯塔姆的手指好象突然灌注了 『尋寶人』的力量。在擴大洞口,很快我就看到,靠近牆的地方及牆柱基座下,堆滿了層層摞起的同樣大小的木板。」
根據斯坦因的描述,這顯然是被人有意識地掩埋起來的一批文件,堆放在這處房屋的一個隱秘的房間里。後來的考證證明,那裡是一處官署,負有保存公文和經濟文件等方面的職責。這些契約等文獻可能打算永久地保存在那裡,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斯坦因也說:「從這批契約埋藏時得到的照顧以及對埋藏地點的標示(在埋藏點前發現的那一大塊泥塊無疑就是起這個作用,也就是它促使魯斯塔姆動手刨土)來看,文書的主人明顯是在緊迫中不得不離去,但卻抱有重返的念頭。魯斯塔姆一下就猜到那塊標志的用意,因為現在農民被迫棄家而去時,他們仍然這樣做。在掩埋時既沒有遮蓋,也沒有用容器來保存這批極有價值的文件,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離去之匆忙。」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得主人倉促間離開了這里,還抱著重返的念頭?他們為什麼並沒有返回?
遺址出土的木簡中中曾反復提到蘇毗人的侵略,稱蘇毗人性情悍勇,經常攻擊精絕州,威脅著它的安全。鄯善國王為此頒布了很多命令,令精絕州的管理者們注意警戒。可見,這里的戰爭是經常發生的。那麼,是不是突如其來的戰爭使這片綠洲被廢棄,使精絕人被迫遷徙到其它地方?
這種情況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是有組織的撤退,為什麼撤退了的人們沒有帶走重要的官方文書呢?而且,在尼雅遺跡中,沒有斷戟殘劍沉埋沙中,也沒有白骨遍野的戰爭痕跡,所有出土的古屍,都是平靜面又安詳的,大禮安葬,陪葬物豐富。他們的墓葬,盡顯太平盛世的風貌。所有的房屋遺址,都是完整的。它們排列整齊地坐落在那裡,平靜面又安詳,彷彿它們的主人沒有走遠,煙炊當再次升起,牛羊會再次撒歡,尼雅孩子們的笑聲會再次彌漫在大街小巷、村莊院落。如果說精絕是毀於戰爭,又該如何解釋這不合理的一切呢?
也有人說,精絕可能是毀於自然條件的惡化。尼雅遺址在民豐縣尼雅河流域北邊,而尼雅河當時屬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一條中型河流,從昆侖山上流淌下來的雪水孕育著尼雅河流域三角綠洲,成為西域精絕國得以世代繁衍的依託。西域的氣候異常乾燥,沙漠花的進程非常迅速,而其中的河流也經常改道或者消失。如果養育精絕州的尼雅河改變了流向,或者水量減少,如果風沙干擾了精絕人的生活,那麼,精絕人確實可能放棄曾經世代生活的土地。
《漢書·西域傳》稱精絕國「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這樣的地方很難住人,絕不會是精絕國人當初定居時的羊毛,可見當時精絕國環境已十分險惡。在出土的佉盧文木簡中也發現了這樣的條款:「砍伐活樹,罰一匹馬,砍伐樹杈,罰母牛一頭。」精絕國開始用法律手段保護樹木,可見樹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了。這是不是暗示著尼雅綠洲的生態已經開始惡化?精絕國的廢棄會不會與自然條件的逐漸惡化有關?
如果水源仍在,沙漠化的進程就會收到遏制。精絕人如果面臨乾旱威脅,就必然與尼雅河的變化有關。因素可能有兩個,一是河流改道,二是河的上流出現大規模的其它居民聚居點,對河水消耗大增。但人們並沒有在尼雅遺址周圍找到關於尼雅河大規模改道的證據,同時也並未在尼雅河上游發現任何人類聚居點的遺跡。另外,在尼雅遺址里,不少住宅周圍都有巨樹環繞,樹干粗大至一人不能合抱,果園中林木整齊。桑木排列整齊,不少為數十年之巨桑。住處附近從堆積的淤泥看,還有水塘的痕跡。在這樣好的生存環境中,很難說尼雅河會突然斷流,導致精絕王國覆滅。即便是由於環境惡化,精絕舉國遷移。可是,為什麼沒有開封的各類文書還整齊地放置在屋內牆壁旁?如果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搬遷,精絕人就更沒有理由丟棄下官方的文件落荒而逃了。
不是自然力,不是戰亂,那麼精絕人為何而遷走呢?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的一所房子廢墟中發現一隻狗的遺骸.它的脖子上拴著繩子,繩子的另一端拴在柱子上。顯然,主人離去時忘了解開繩子,這只狗活活餓死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主人匆匆離開,連愛犬的繩子都忘了解?或許,他以為一會兒就能回來,才沒有考慮愛犬的生存問題,但他為何又一去不返?如果說精絕的居民真的集體遷徙了,他們究竟遷到了哪裡?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任何線索,而古老的文字也正是在尼雅廢棄之後就失傳「死亡」了。
難道幾千精絕居民都在1600年以前的某一天突然同時消失了?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沒有被記載?這樣的事情又是如何發生的?

❸ 誰知道蘇毗王國

吐蕃時期(公元7-9世紀),昌都地區是著名的"東女國"和蘇毗王國的所在地。據《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蠻西南蠻傳》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我國著名藏學家任乃強先生考證也稱,今昌都一帶為東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此今日在昌都地區還可以看到吐蕃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文化的痕跡。

西藏多山,大型轎無法通過崎嶇的山路,畫面上的這種小型轎正適用於山區長途遠行。它被抬起時,座位向後微仰,使乘坐者感到舒適安全。

唐朝時候丹巴曾屬東女國。東女國人著「緇衣」,首飾多用各種珠寶,華貴富麗。其記載與今丹巴一帶婦女裝束相似,至今丹巴藏族婦女的服飾不管多麼漂亮,多麼變化多端,其色彩基調仍以黑色為主。

《西域圖記》《隋書》《大唐西域記》《北史》《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通典》《舊唐書》《新唐書》《太平寰宇記》《資治通鑒》都有多多處有收錄"女國"的文字記載。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東女國」的傳聞。《西遊記》第54回曾描寫過一個大名鼎鼎的「西梁女國」。翻開玄奘親撰的《大唐西域記》卷四,發現他記錄一個「大雪山中」的「東女國」(也叫「蘇伐剌拿瞿呾羅國」),玄奘稱此國「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並且特別提到東女國「東接吐蕃國」。

泯滅的王朝遺址

從藏史《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可以查找到吐蕃以前子從母姓的歷史記述,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諸峰全是女神,遍布藏區的大地之神(即十二丹瑪)也是女神。可見藏族是一個神化和崇尚女神的民族,一首藏族民歌向春季女神發出了這樣的請求:「春季的莊稼女神啊/請賜給我們土水風火吧/我這藏紅花呀/正要紮下根啦」。當人們拜倒在女神足下的時候,也許已經隱約透露出藏民族對其史前母系時代的集體追憶,更容易讓人在想像中去浮現逝去不見蹤影的「東女國」。

❹ 象雄王國遺址的象雄文明

在一萬八千多年前的阿里地區,曾有數個少數民族部落建立的王國,其中最昌盛的除吐蕃外,就要數信奉「雍仲本教」、實力強大的象雄王國了。象雄,在當地語言中意為「大鵬之地」。象雄,漢史記載「單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專家考證,古代象雄人即以大鵬為圖騰。象雄鼎盛之時,正值中原地區唐朝,當時稱象雄為「大羊同國」。古書記載,象雄沒有文字,但據許多中外藏學家的研究與現存遺跡證明,這一條並不準確。
根據對當地人名、地名的研究,現阿里地區的許多地名皆為古象雄語遺留下來的;研究認為,當時(在松贊干布創造藏文之前)象雄的本教師們就用自己的文字書寫了經書。後來吐蕃征服象雄地區,推廣佛教與藏文,象雄文失傳。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迷。難怪有許多人煞費苦心仍找不到有關象雄文化遺址的蛛絲馬跡,這也許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屬於土地的文明」。
象雄古國是吐著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它的疆域西起阿里地區的崗仁波齊,是為上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是為下象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扎一帶是中象雄。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象雄王國與古代波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象雄信奉雍仲本教。
象雄王國崛起於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年代至少先於吐蕃六部結盟兩個世紀,按同一時期的雍仲本教經典描敘,阿里、拉達克(克什米爾一帶)等地是「內象雄」,是核心地帶衛藏(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等地為·中象雄」;多康(那曲、安多、昌都)等地為「外象雄』。勢力范圍幾乎囊括了整個青藏高原,又跨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區。嚴格來說象雄還不是國家,只是一個較大、較強的部落聯盟。其後,蘇毗、吐蕃先後興起於藏北與山南,逐步削弱了象雄的勢力。三大部落彼此互有戰事,成三足鼎立之勢。
象雄王國的最後一代國王李迷秀是被赤松德贊串通了其王後,在他祭湖的時候將其暗殺,導致了象雄的滅亡。象雄當時已經擁有高度的文明,曾創立自己的文字,並且是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其文字與古克什米爾及古旁遮譜(印度古邦)的文字有關聯,晚於象雄文出現的藏文也曾經借鑒。
據考古學研究和史籍記載,象雄在公元前10世紀就已在西藏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偏僻角落中崛起,且早於吐蕃與唐朝建立關系。在公元6-7世紀,象雄已是以牧為主,兼有農業。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紀時,徹底征服了象雄。從那時起,象雄王國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獻、宮殿遺址等至今無從考證,留下了千古之疑。

❺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的歷史沿革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在西藏江孜縣城區的宗山上。1903(光緒二十九年)英軍由亞東入侵西藏,沿途遭西藏人民的抵抗。1904年,英軍推進到江孜,向宗山猛烈進攻,中國守山軍民堅守陣地達3月之久,打退了英軍多次進攻,終因彈盡援絕,寡不敵眾,宗山失守。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聳立在江孜古城中央,屹立在白居寺對面的懸崖峭壁上,山頂海拔4187米,現有大小房間193間,存古建築7064平方米。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松贊干布的父親襄日松贊降服了蘇毗,江孜便成了貴族的封地,並發展為溝通前後藏的重要通衢。加之又是亞東商埠的必經之地,因此依然是西藏一大重鎮。江孜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交通的方便,以及政治、文化、經濟的發達,在西藏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904年春,就在這宗山上江孜軍民寫下了反抗英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祖國領土主權的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篇章。從此人們稱江孜為英雄城。電影《紅河谷》就再現這段歷史。宗山抗英遺址又是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宗」府所在地。
宗山,還是西藏舊政府江孜宗所在地,在這里可以依稀找到當年江孜宗辦公、生活、念經等情況的痕跡。清朝乾隆年間大臣巡邊的四塊石碑,仍保存完好,故宗山也有其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❻ 拉薩的資料

拉薩是一座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城。
拉薩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東經 91°06′,北緯29°36′,海拔3650多米。 郵政編碼:850000 區號:0891 拉薩市轄7縣(當雄縣、堆龍德慶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達孜縣、尼木縣和林周縣)1區(城關區)。全市總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9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近55萬,其中市區人口近27萬,有藏、漢、回等31個民族,藏族人口佔87%。 乘車指南
拉薩至格爾木1165公里;拉薩至澤當191公里;拉薩至昌都1121公里;拉薩至成都2415公里;拉薩至日喀則280公里;拉薩至樟木754公里;拉薩至江孜264公里。
自然地理
拉薩位於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念青唐古拉山 在拉薩以北100公里處,屹立著舉世聞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納木錯,山頂最高處海拔7117米。 念青唐古拉山脈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東約600公里,它西接崗庫卡恥,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相接,中部略為向北凸出,它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兩條大水系的分水嶺,同時將西藏自治區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兩省區天然分界線,也是青藏線109國道的最高點。 「念青唐古拉」,藏語意為「靈應草原神」,由此可見藏民對它的崇敬相希望。這四座山峰及其周邊地區曾受到強烈的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較為陡峭的山嶺,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異常。山勢筆直,險要壯觀。 葯王山 葯王山上是拍攝布達拉宮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節的清晨,經常會有密密麻麻的攝影師和攝影發燒友匯集在葯王山上等待第一縷光線照亮布達拉宮的瞬間。 葯王山,藏名夾波日,意為「山角之山」。在拉薩市布達拉宮右側。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頂。 葯王山與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咫尺相對,兩山之間有市內的一條主要幹道穿過。過去,兩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層是門洞,是拉薩城的門戶。60年代拉薩擴建,拆掉了佛塔,幾十米寬的柏油路拉開了兩山的距離。有人認為斷了神脈,曾想法用經幡將兩山連接起來。每年藏歷年來臨時,虔誠的信徒都要來此將新幡掛上。現已重新以塔相連。 米拉山 米拉山途經墨竹工卡縣。米拉山高達4700多米,聳立在拉薩之東,米拉山對於西藏高原的千山萬仞來說,雖然不過是一座小小的山體,但它卻和南部的布達拉山構成了一條南北向的分水嶺,橫於東西向的雅魯藏布江谷地之中,成為雅魯藏布江谷地東西兩側地貌、植被和氣候的重要界山。 沿河兩岸是河谷沖積平原,寬度達1—10公里,耕地面積約57萬畝,這些地區,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質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糧食主要產區之一。 拉薩市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91°06′,北緯29°36′。氣候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委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比鄰省四川省省會成都市多1800小時,比中國最大的東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時,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美稱。 年降水量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零下14℃。空氣稀薄,氣溫低,日溫差大,冬春乾燥,多大風,年無霜期100—120天。相對而言,3—10月份氣候溫暖而濕潤,是西藏最好的旅遊季節,而通常每年的「五一」是旅行季節的開始。
沿革歷史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見於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聖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由此可見,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了。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強大。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現在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 那時吉曲河流域先後屬於蘇毗部落聯盟中的達甲沃和赤邦松兩個王族統治。公元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贊把營盤設在墨竹工卡的甲瑪崗山溝,在這條長長的南北走向的山溝中,建造了幾座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瑪溝的強巴明久林宮堡中。 傳說這位少年王子征戰路過吉雪沃塘時,時值盛夏,風和日麗,只見周圍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勢寬坦,雄偉壯觀。同時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連象雄,東接多康,地處雪域中樞,交通方便,物產豐富。他做出了遷都吉曲沃塘的重大決策。 松贊干布率大臣、部屬從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這片亘古以來荒涼沉寂的平野,立刻變得熱鬧而繁忙。松贊干布經過仔細勘察,決定截斷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著山南宣洩,紅山周圍顯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這里建宮堡,修寺廟,營造軍民住房。據說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築紅山堡寨,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這座巨石壘成的宮堡,兀立紅山之巔,氣勢非常雄壯。 吐蕃王朝從此風生水起,松贊干布制定法律,劃分行政區域,分封官職,力主對外交流,贊普屬下設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鹽商;六匠指噶龍鐵匠、噶如鞍匠、弓匠、劍匠、鎧甲匠、神塑匠等。商業和手工業的形成和發展,對促進拉薩城的興盛起著明顯的作用。 松贊干布先後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別供奉了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後,為紀念山羊馱土建寺的殊勝之舉,寺廟取名山羊幻化廟,城市也改名為「惹薩」,意為「羊土城」。 公元8世紀,赤德祖贊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養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葯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進入拉薩的大門。 自從金城公主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這尊佛像成為整個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絡繹不絕。緣於這尊至神至聖的佛像,「惹薩」又改名為「拉薩」,意為「神佛之地」。 位於拉薩北郊5公里河谷邊緣的曲貢新石器遺址距今約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該遺址出土了1萬多件文化遺物和大量獸骨,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拉薩河谷已有人類活動。曲貢遺址下層中還出土了一枚銅鏃,銅鏃呈扁平形,經鑒定原料為冶煉所得,表明當時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開始跨入青銅時代。 拉薩城始建於公元7世紀,之前這里叫卧馬塘,是蘇毗部落管轄的放牧場。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轉移到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王朝,並修築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達拉宮等寺廟宮殿。傳說松贊干布驅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們便以「惹(山羊)薩(沙土)」作為這一城市的名稱,在漢文古籍中稱「邏些」。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興盛,前來朝佛的人日益增加,於是圍繞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館、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條環形的八廓街。因為佛教的興盛,藏族人民把這個城市視為「聖城」,於是「拉薩」(意為聖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稱。 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伴隨公元11世紀西藏佛教後弘期的興起,拉薩成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紀,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納入統一版圖,元、明中央政府先後在西藏地方扶持薩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轉移至日喀則的薩迦和山南地區。13世紀中葉,前藏十三萬戶長之一的蔡巴,在拉薩東面修建蔡巴寺、貢唐寺,此後歷代蔡巴戶長組織力量疏通拉薩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地方政權取代薩迦地方政權後,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薩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強化了拉薩的宗教「聖城」地位。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冊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政權,以拉薩為政權的中心,拉薩城市有了新的發展。著名寺院在這一時期都有較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擴建,對拉薩的城市布局產生了影響。布達拉宮的重建及其以後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規模。七世達賴喇嘛時期,在布達拉宮以西約2公里處建起了羅布林卡,以後迭經擴建,成為佔地36萬平方米的大園林。由此形成以布達拉宮為中心,輻射八廓街、羅布林卡周圍約3平方公里的拉薩古城。 1951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拉薩,1960年正式設立拉薩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後,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區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內);雪巴列空管轄拉薩市郊洛麥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烏溪、南木傑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聶當溪、江溪、東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慶宗等18宗溪。 1954年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衛區總管管轄尼木門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龍德慶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東嘎宗、德慶宗、達孜宗、蔡溪、列烏溪、南木傑崗溪、洛麥溪、協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聶當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等28宗溪。 1960年設拉薩市,原屬絳曲基巧的當雄、達木曲柯爾、白倉溪、達波錯斯(色)、旁多溪劃入拉薩市。將折布林溪、洛麥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並入拉薩市區;以林周宗與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並設林周縣(駐松盤);以當雄與羊八井郭巴、寧中郭巴、納木湖郭巴等合並設當雄縣;以達孜宗與德慶宗、蚌堆溪合並設達孜縣(駐德慶村);以墨竹工卡宗設墨竹工卡縣(駐塔巴村);以曲水宗與色溪、南木溪、協仲溪、聶當溪合並設曲水縣(駐雪村);以尼木門喀溪與麻江郭巴合並設尼木縣(駐塔榮);以堆龍德慶宗與列烏溪、東嘎宗合並設堆龍德慶縣(駐朗嘎)。拉薩市共轄當雄(駐當曲卡)、尼木、曲水、堆龍德慶、達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縣。 1964年原林芝專區所屬林芝(駐尼池村)、米林(駐東多村)、工布江達(駐介德)、墨脫4縣劃入拉薩市領導。墨竹工卡縣遷駐工卡;林芝縣遷駐普拉。拉薩市轄11縣。 1975年林周縣由松盤遷駐旁多。 1977年拉薩市轄林周(駐旁多)、當雄(駐當曲卡)、墨竹工卡(駐工卡)、尼木(駐塔榮)、米林(駐東多村)、墨脫、達孜(駐德慶)、曲水(駐雪村)、堆龍德慶(駐朗嘎)、林芝(駐普拉)、工布江達等11縣。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拉薩市轄1個市轄區、7個縣,分別是城關區、林周縣、當雄縣、尼木縣、曲水縣、堆龍德慶縣、達孜縣、墨竹工卡縣。
人口民族
拉薩市總人口近55萬,其中市區人口近27萬。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全市市總人口474499人。其中:城關區223001人、林周縣50895人、當雄縣39169人、尼木縣27375人、曲水縣29690人、堆龍德慶縣40543人、達孜縣24906人、墨竹工卡縣38920人。 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42萬人。 藏族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爭奇斗艷的民俗文化中的一朵耀目之花,它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現,以民族心理、倫理道德、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層底蘊。它是藏族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節日的起源和性質是多樣化的,雖然大部分和藏族人民崇信的佛教有關,但從藏族節日文化中還可以追尋藏漢文化歷史文化的概貌,還可以追尋藏漢文化交流的歷史線索。這些生動活潑的節日表明:中華民族文化是由五十六個兄弟民族文化所構成的既多樣而又具有統一特質的偉大文化。因此,藏族節日文化是藏族社會歷史的一面鏡子,又是一幅恢宏壯觀的藏族風俗畫卷。 藏歷新年 藏歷年的確定,是與藏歷的使用有密切的關系的,藏歷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歷丁卯年(公元1027年)開始的。從此,藏歷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族人民從藏歷十二月份就作過年准備,這時家家戶戶開始在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到了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農歷初一,為藏歷新年的第一天,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各家派人到河邊背回新年的第一桶水——吉祥水,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彼此走訪,拜年祝賀,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歷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 宗教節日 牛王會:調牛節是藏族民眾對牛在農業生產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他們在日常 勞動中培養出對牛的濃烈情感,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牛文化現象,他們視牛為神,以牛為獻祭 神靈的最佳犧牲,於是牛王會也就出現了。牛王會從農歷八月十五日開始,一般延續十多天,有時甚至歷時一個月之久。人數常達千人以上。在牛王會期間,人們請黑叭(巫師)念經、吹氂牛角、宰殺數十頭氂牛或上百隻羊,狂歡濫飲,無比熱鬧。由於牛王會耗資巨大,所以近百年來這種大 規模的牛王會僅舉行過一次。參加牛王會的成員都具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它還屬於祖先崇拜的文化節日之列。? 傳昭大法會:是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屆時拉薩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薩大昭寺。此法會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在拉薩舉行的祈禱大會而延續下來的,並舉行格西學位考試,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來朝佛。此後,規模不斷地擴大和豐富,使祈願大會成一個固定的宗教節日,還十分盛行,其規模不亞於剛創立之時,一直到今天。 酥油花燈節 藏歷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傳昭大法會的最後一天,是藏族人民規模宏大、絢麗繽紛的酥油花燈節。白天,人們到各寺朝佛祈禱;夜晚,拉薩八廓街舉行酥油花燈會,滿街搭起各種花架,上面擺滿有五顏六色的各種神仙、人物鳥獸和花木形象,還有木偶表演。花燈點燃之後,宛若群星降落,閃閃爍爍,一片輝煌。西藏各地方官員、群眾也趕 來看花燈。夜間,郊區農人進行載歌載舞,對歌比賽,有時延還續幾天才能結束,這是拉薩最熱鬧,最快活的節日。 薩噶達瓦節 藏歷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藏歷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語就稱之為「薩噶達瓦」。行政區劃
城關區 面積523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 850000。 林周縣 面積 4512平方千米,人口 6萬。郵政編碼 851600。縣人民政府駐甘丹曲果鎮。 當雄縣 面積12000平方千米,人口 4萬。郵政編碼 851500。縣人民政府駐當曲卡鎮。 尼木縣 面積 3275平方千米,人口 3萬。郵政編碼 851300。縣人民政府駐塔榮鎮。 曲水縣 面積 1680平方千米,人口 3萬。郵政編碼 850600。縣人民政府駐曲水鎮。 堆龍德慶縣 面積 2679平方千米,人口 4萬。郵政編碼 851400。縣人民政府駐東嘎鎮。 達孜縣 面積 1373平方千米,人口 3萬。郵政編碼 850100。縣人民政府駐德慶鎮。 墨竹工卡縣 面積 5620平方千米,人口 4萬。郵政編碼 850200。縣人民政府駐工卡鎮。
旅遊景點
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布林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主要旅遊景點有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宗角祿康、藏王陵、楚布寺、拉薩清真寺、曲貢遺址、西藏博物館、葯王山、直貢噶舉派寺廟群等,主要商業區有八廓街、宇拓路步行街、拉薩百貨大樓等。 住宿 到拉薩前最好先選好旅館,由於高原反應的關系,不要把體力消耗在找旅館上,可直接到宇拓路一帶找,不過在旅遊旺季,找到合適的旅館就難了。拉薩大多數旅館服務員的服務意識不高,別太指望。 城市緣起:朗日松贊進軍吉曲河流域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西藏古代歷史開始有了一些模糊的輪廓。這是由先民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然後被吐蕃王朝的史家記載在典籍上面的。 據說當時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藏族史書稱"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各小邦地方,各有小城寨"。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雄強。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被稱為"吉曲考"(拉薩河流域)的地方已經為人所知,現在拉薩所在地,已經被人稱為"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了。 那時吉曲河流域先後屬於蘇毗部落聯盟中的達甲沃和赤邦松兩個王族統治。公元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渡過雅魯藏布江,在赤邦松王族下面的娘氏家族等的策應下,佔領赤邦松領地,一舉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贊把營盤設在墨竹工卡的甲瑪崗山溝,在這條長長的南北走向的山溝中,建造了幾座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瑪溝的強巴明久林宮堡中。 松贊干布始建拉薩城 公元633年,一個美好晴和的夏日,年輕的贊普松贊干布,率領他的臣屬、侍衛,跨上雄勁剽悍的駿馬,從墨竹工卡加瑪溝的強巴林行宮出發,像一團團急風吹動的彩雲,朝著拉薩所在的方向,飛馳而去。馬蹄敲打著拉薩河邊堅硬的大地,發出山搖地動般的巨響,好比擂起一面面勝利的戰鼓。 那時候,拉薩河並不叫拉薩河,而是叫吉曲河,意思是歡樂幸福之波;拉薩也不叫拉薩,而是叫吉雪沃塘,意思是吉曲河下游的牛奶壩子。當時吉雪沃塘只是一片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荒原。松贊干布無論行軍打仗,還是和議會盟,都特意在吉雪沃塘停留三天兩日。有時在原野縱馬馳騁,射獵野牛、雪豹和熊鹿;有時跳進吉曲河的清波碧浪,在河水中暢游;有時登上峻峭的紅山之巔,久久凝望吉曲河谷流域雲飛霧走、雪山起伏的壯美風光。這里南北兩側山巒環抱、水草豐美、氣候溫和,有適合於人類居住的、方圓幾十里地的盆地,更有吉曲河從東到西滾滾流過,提供了無盡的水源。河的北岸有紅山、鐵山、磨盤山,3座岩蜂拔地而起,像雄鷹展翅,又似獅子躍空,如同3座天然堡壘。而且這里交通方便,地理適中,東鄰大唐,西通波斯,南面是印度和尼泊爾。松贊干布早就看上了這方水土,謀劃著統一雪域高原後,在這里建立一座永久性的王城。這一天,他率領臣僚部屬趕往吉雪,就是要實現他多年的夙願。 加瑪溝離吉雪沃塘並不太遠,快馬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當天傍晚,他們趕到目的地,君臣在紅山腳下搭帳宿營。第二天清晨,藏王帶領幾個大臣,親自到沃塘各處踏看。他發現在今天納金鄉所在的地方,吉曲河分成南北兩股河道,在平野上任意奔流漫延,使很多地方變成了沼澤和河灘。他命令大臣徵集周圍的軍民百姓,修築堤壩,堵塞北面河道。吉曲河的主流順著南面山坡奔流而去,使北面大部分地方變成乾爽平坦的陸地,以後的拉薩城就建立在這片土地上。他還發現,無論是吉雪沃塘壩子還是南北兩側的山溝,都是土地肥沃、牧場優良,便命令娘氏等幾家貴族把自己的部分奴戶,遷到這里來開墾田地,放牧牛羊馬匹。現在拉薩北郊的娘熱鄉,就是當年貴族娘氏移民定居所在,這個名字從松贊干布時代,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經過吐蕃君臣仔細查看、周密規劃、興建水利、移民墾殖之後,拉薩城的始建工程便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註:「拉」意為神;「薩」意為地。拉薩:意為有神佛的地方。這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帶去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寶像後,才命名的。在此之前,這里叫吉雪沃塘。 聖城隨吐蕃王朝的瓦解而衰落 建立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各種矛盾開始激化,王族與宦族、宦族與僧俗、佛教勢力與反佛勢力之間的沖突,達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先是反佛勢力誣陷殺害了掌政僧侶缽闡布·章迦貝雲,接著弒殺藏王赤熱巴巾,擁熱巴巾之兄朗達瑪為藏王,掀起第二次禁佛運動。禁佛從拉薩開始,大昭寺被查封,釋迦佛像被埋藏在地下,僧人被趕出寺廟,強迫他們還俗,命令其殺牛宰羊或上山打獵。朗達瑪在位五年後被密咒僧人拉隆·白吉多吉弒殺。 郎達瑪死後,留下維松和雲丹兩位王子,維松為次妃所生,雲丹為長妃所養,朝政落入妃黨和貴族集團手中,雲丹據拉薩,稱為"大派",維松避居山南,稱為"小派",兩派互相討伐,歷時二十餘年,最後引發整個西藏高原的平民大暴動,吐蕃王朝從此解體。作為王朝首邑的拉薩城,也隨著吐蕃的瓦解而衰落。布達拉宮早在赤松德贊時期遭到雷擊火焚,這次又遭兵燹,逐漸淪為廢墟,雄宮坍塌,殿宇破敗,荒草萋萋,烏鴉亂落,一片凄涼景象。 從分裂時期到薩迦時期的拉薩 西藏從公元9世紀中葉開始的分裂割據時代,整整持續了400年,直至公元13世紀中期,以藏傳佛教薩迦派為首的西藏各教派領袖歸順元朝,西藏從此由分裂走向統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薩迦王朝的首府在後藏薩迦地方,帕木竹巴王朝的首府是山南乃東;藏巴第悉政權時期,首府是日喀則。雖然八百年間拉薩並未處於西藏權力的中心,但是它一直是西藏最古老最神聖的城市。 藏傳佛教經過百餘年的沉寂之後,在公元10世紀前後相繼復興。戒律從阿里古格和青海丹底先後傳入衛藏,佛法之火又在拉薩及其周圍重新燃燒,史稱藏傳佛教後弘期。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蔡巴萬戶成為拉薩的主宰。幾代蔡巴萬戶長都被元朝皇室封為司徒,授予管理拉薩和拉薩河流域的權利。他們對拉薩城進行了長期有效的管理,組織力量修築和加固河堤,疏通市區水道,營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多次修葺大昭寺、小昭寺,保護布達拉宮廢墟上遺存的古建築,管理各個寺院和佛事活動場所,組織講經佈道活動,建立密宗院,編纂歷史和宗教著作。後人懷念他們的功績,將萬戶長拉傑果瓦奔的塑像供奉在大昭寺神殿諸佛之中。 當時拉薩宗教活動仍然十分盛行,修建了許多寺廟,桑浦寺、覺莫隆寺、噶東寺、楚布寺、直貢寺、達隆寺、珠寺等等,都建立在拉薩周圍,拉薩依然是人們嚮往的聖地。 各派勢力對拉薩的爭奪 公元16世紀前後統治西藏的帕木竹巴政權已經衰敗,仁蚌巴、第悉藏巴勢力相繼在後藏地區崛起,曾經盛極一時並且支持格魯派的柳鄔宗家族被第悉藏巴消滅,代之而起的吉雪第巴(拉薩河下游長官)也是格魯派的強有力的施主。 吉雪第巴管理著從曲水到墨竹工卡之間的拉薩河谷,歷任第巴為拉薩城區修橋築路,加固河堤,建造房屋宮室,做了大量功德。稍早的時候,西藏傳奇式的苦行僧湯東傑布,還在拉薩河上修架了鐵索橋,大大改善了拉薩的交通以及與外界的聯系。但是,新興的格魯派遭到以日喀則為首邑的第悉藏巴(藏巴王)的敵視和壓制,從17世紀開始,前後藏不斷發生爭戰,拉薩是他們反復爭奪的地區,已經習慣和平生活的拉薩居民,又陷於一片驚恐和混亂痛苦之中,飽受戰火的蹂躪。 甘丹頗章的全盛時期 從公元17世紀到18世紀,五世達賴到八世達賴時期,西藏政治相對穩定,社會相對安寧,拉薩城市發展相對較快。在此期間拉薩發生過兩次較大的動亂,一次是公元1717年新疆准噶爾人入侵,一次是公元1727年前後藏發生戰爭,都由清朝中央派兵平息。特別是公元1727年到1788年間,除1750年郡王珠爾墨特那木扎勒被誅引起短暫的騷亂外,拉薩人過了整整50年沒有社會動盪和戰爭硝煙的和平日子。在此期間拉薩修建了大量貴族府邸、活佛家廟、政府衙門,還有商店、作坊、茶樓、酒店、民宅等等。這時,拉薩市區以大昭寺為中心向四面延伸輻射,不斷擴大,東至清真寺,南至三怙主廟,西至琉璃橋,北到小昭寺,基本上形成了今日舊城區的格局。到清代嘉慶(1796-1821)年間,拉薩居民已有5000餘戶,人口達3萬之多。 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駐駐藏大臣,衙署最早設在拉薩沖賽康。公元18世紀末在魯布柳林西側新建駐藏大臣衙門,拉薩市民稱"朵森格"(石獅子)。清朝中央還在西藏派駐軍隊,軍營設在拉薩北郊的扎什地方。 公元1757年七世達賴喇嘛圓寂後,乾隆皇帝在西藏實施攝政制度,即在前一輩達賴喇嘛圓寂至後一輩達賴喇嘛親政之前,任命一位大活佛代行達賴喇嘛的職權,俗稱攝政王。德穆活佛、策墨林活佛、熱振活佛、功德林活佛,都曾出任過攝政王。他們先後在拉薩修建了高大雄偉、華美壯觀的家廟。與此同時,歷輩達賴喇嘛的家庭,大小僧俗貴族的府邸,也競相在拉薩城區動工興建。

❼ 尼雅古城在今天的哪裡尼雅古城消亡的原因是什麼

相信喜愛歷史遺跡的人,一定知道尼雅古城,這座屹立在中國西北部的繁華古城。

可以確定尼雅古城的毀滅跟人類活動因素密不可分,尼雅這樣處身在沙漠侵迫之中的綠洲,很難經受社會動亂的打擊。一旦動亂,社會正常秩序被破壞,人們有組織的與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隨即會受到極大的削弱,此時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綠洲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❽ 4年級語文復習總動員若干問題

「玉樹」的來源:1,a 隋朝前後為蘇毗和多彌二國。唐時為吐蕃的孫波如。元朝歸吐蕃等路宣慰司管轄,明末清初蒙古和碩特部入青海,控制玉樹藏族各部頭人,贈爵為諸台吉。清朝受青海辦事大臣直接管轄。 民國時期設置玉樹、囊謙、稱多3縣,縣之下千百戶制度因襲如故。
,b,藏文中玉樹是「遺址」的意思,也可作「優秀」的轉譯。據文獻記載,生活在今天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境內的原優秀部落的第一代頭人,率領部眾在通天河支流寧恰曲流域的格薩爾王的岳父嘉洛的宮殿遺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堡,被稱為「優秀」,由於當地植物少,所以有「樹貴如玉」的說法!後來則演化為整個玉樹地區的稱謂。

2,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貞觀十五年(641年)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
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長途跋涉,當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行至玉樹時,見這里景色優美,便在此停留數日。文成公主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子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依依不捨,並保留了文成公主的帳房遺址,還把她的足跡和相貌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玉樹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一千多年來,它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徵。

❾ 有名的女兒國是這里生活著什麼族人

《精絕國與女兒國》

「精絕國,國王駐精絕城,距離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戶,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具有戰斗能力者五百人。設置有精絕都尉、左右將軍、譯長各一人。北距西域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盧國四日的行程。地形崎嶇。西通彌四百六十里。」

在《漢書》中,對於精絕國的描述只有這區區113字。在班固的眼中,也許精絕國太微不足道了。全國僅有480戶,人口僅有3360人,能戰斗的士兵僅有500人。

精絕國確實是一個小如滄海一粟的小國,但它曾經活躍在絲綢之路南路,以殷實、富庶著稱。當時,尼雅城叫做尼壤,是精絕國最繁華的城市。可惜的是,這個富庶的國家不知因為什麼原因突然消失了,以至於時四五百年之後,玄奘取經東歸時經過尼雅城,只見到了滿目的荒涼。

玄奘身為佛教信徒,所寫的作品也就充滿了怪力亂神。在關於精絕國一帶的描繪中,他就根據傳說寫了許多有神話色彩的東西。

玄奘這樣寫道:「在一片發生過大戰的戰場往東走30多里地,就到了媲摩城。城中有一尊雕檀立佛像,高兩丈有餘,非常靈驗,經常放出光明。從媲摩川東進入沙海,走200多里,就是尼壤城了。尼壤城周長三四里,位於大沼澤地中。那裡又熱又濕,難以跋涉,蘆草生長茂盛,沒有可以通行的途徑,唯有進入城中的道路可以通行,所以往來的人沒有不經過這座城池的。而於闐則以此地作為其東境的關防。從尼壤繼續往東走,就進入大流沙地帶。那裡沙流漫漫,聚散隨風而定,人走過之後留不下痕跡。也正因為這樣,有很多人在那裡迷路了。在大流沙地帶,放眼四顧,都是茫茫沙漠,分不清東南西北。因此,那些往來的行旅就把別人的遺骨聚集起來作為路標。不僅分不清方向,那裡水草也很缺乏,熱風肆虐,風起的時候人畜昏迷不清,很容易染上疾病。人們在那裡時不時的還會聽到歌和呼嘯的聲音,有時會聽到哭泣之聲。不知不覺間,人就會跟隨聲音,受到魅惑,不知道身在何處,這樣一來就經常有走失的人。這都是鬼魂精靈所乾的事……」

說到玄奘,就不能不提一提《西遊記》中演繹出來的「女兒國」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幾乎人人都知道:那是一個只有女人、沒有男人的地方,叫做女兒國。女兒國國王愛上了唐僧,想留唐僧做女婿。一段浪漫的傳奇就這樣展開,並以遺憾結尾。

許多人大概以為,女兒國不過是杜撰而已,很少有人知道玄奘真的知道女兒國的所在,也很少有人知道精絕國與女兒國之間還有著不得不說的故事。

女兒國,在歷史上被稱為女國,國中之人則稱自己的國家為蘇毗。在鼎盛時期,蘇毗國是一個北接於闐、東北鄰青海通天河、西至天竺、東與吐蕃接壤的部落型國家,是一個大國。

蘇毗國在形式上是一個母權國家,最高統治者為女王。蘇毗女王每五日一聽朝,處理軍國大事,另外還有一位小女王協助女王管理國家。蘇毗國的王位由女性終身把持,後繼者也必須是女性。王位的繼承有兩種途徑,一是兩位女王如果都死了,大臣們就帶著豐厚的禮物,求死者族中最有聲望的女子兩人,一個立為女王,一個立為小女王,共主國政。若女王死了,小女王就可以即位為女王;二是女王死後,由女王的侄女繼承王位。

國王的丈夫被稱為金聚,社會地位遠不如女性。女國向中原王朝所遣使者,雖然都是男性,但他們的職責只在執行命令,不能決斷國事。因此史稱:「凡號令,女官自內傳,男官受而行。」

至於蘇毗國的來歷,在青海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蘇毗國開始沒有男人,女孩只要到黃河源頭的星星灘去洗個澡就可以懷孕。據說女兒國後裔一年一度的洗澡節就是因這個風俗而起的。至於後來居住在蘇毗國的男人,則是戰敗的羌人戰俘。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四中記載了這個奇特的國家,稱之為「東女國」或「蘇伐剌拿瞿呾(dá)羅國」,並說此國「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不過,對於「東女國」,玄奘也只是聽說,並沒有到過那裡。

蘇毗國重女輕男的風俗在婚姻問題上最突出。《新唐書》稱:「(蘇毗國)俗輕男子,女貴者咸有侍男。」就是說,像古代中原有錢有權的男人妻妾成群一樣,蘇毗國的貴族女子都有很多丈夫侍候。據《唐會要》記載,在蘇毗國,不僅是貴族女子,就算是最沒錢沒權的女子,也是家中的家長,有多個丈夫。女人生了孩子都隨母親的姓氏。而再尊貴的男性,也不能有妻子之外的女人。

由此可見,蘇毗國是一個並不多見的一直承襲母系氏族公社傳統的國度。考證它的國家機構,已經屬於奴隸社會,但觀其風俗,則儼然是母系氏族公社。蘇毗國人的生活有很濃厚的原始風情,平時喜歡在臉上塗抹顏料,頭發也不論男女一律披散著。

雖然保留著濃厚的原始風貌,但蘇毗國卻曾經是個非常富有的國家,屬民以畜牧業、農業為生,男子務農狩獵,女子要麼出將入相,要麼就是盡享一家之主的榮光。蘇毗國出產有上等黃金,還有黃銅、硃砂、麝香、氂牛、蜀馬、駿馬等。國中尤盛產鹽,與印度有貿易往來,具備相當殷盛的國力。

前邊之所以說精絕國與蘇毗國有關系,是因為在精絕國遺址出土的木簡中的一些記載。根據木簡的只言片語可知,精絕國王朝長期受到西南方向的強大部落 「SUPIS」人的威脅和入侵,並且步步加深,國王對「SUPIS」人的威脅十分擔憂。在精絕人的眼中,「SUPIS」是一群像魔鬼一樣野蠻、兇猛、可怕的敵人。有人據此認為,精絕國的消失就是「SUPIS」人造成的。

推敲「SUPIS」的讀音,與蘇毗二字極其相近,蘇毗國的位置,相對於精絕國來說,也確實是在其西南方。根據蘇毗國的風俗來看,蘇毗人保留著相當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已經進入封建社會的精絕國人看來,蘇毗人必然是野蠻可怕的。雖然在精絕國遺址出土的木簡中未見有「蘇毗」等確切的字樣,但漢朝時蘇毗國不為人知也是極有可能的。精絕國曾經與「SUPIS」在一段時間里爆發了戰爭,而且經常打敗仗。蘇毗國在隋代時被記載人口有上萬家,人口估計在7萬以上。那麼,在漢朝時,蘇毗國人口也應該遠在精絕國之上,更何況比較原始的民族青壯年男子都可以在戰時成為戰士,遠不是僅有500士兵的精絕國所能戰勝。種種跡象表明,「SUPIS」就是蘇毗國。

蘇毗國是一個非常讓人感興趣的國度,曾經擁有輝煌的文明。遺憾的是,這個曾經以原始制度稱霸一方的民族沒有延續下來。

由於實行女王與小女王的共同執政,蘇毗國內逐漸出現了裂痕,矛盾日益激化。

當時,蘇毗女王達甲吾居於輾噶爾舊堡,而小女王墀蚌蘇則居於悉補爾瓦之宇那。達甲吾昏庸暴戾,大臣念·幾松上言勸諫,反為達甲吾放逐。念·幾松怨恨在心,於是暗中策劃,殺死達甲吾,投奔了墀蚌蘇。

墀蚌蘇也不是英明的君主,被她器重的念·幾松的妻子又恣意妄為,殘酷虐待奴隸,於是激起民怨。一些大臣暗中聯系吐蕃王南日倫贊,里應外合,一舉占據蘇毗王宮,處死了女王墀蚌蘇,蘇毗從此被吐蕃吞並了。

後來,南日倫贊死於內部斗爭,蘇毗人造反獨立。南日倫贊之子松贊干布即位後,又重新征服蘇毗。

蘇毗與吐蕃合一後,迅速由女全社會轉變為男權社會,蘇毗軍隊因為戰鬥力極強,成為吐蕃武力擴張的得力工具,在河隴、西域一帶屢次征戰。蘇毗也成為吐蕃的後方大基地。當時,蘇毗具有相當大的勢力,在吐蕃諸部中最強大。有的蘇毗人不堪忍受吐蕃奴役之苦,就投奔唐朝。唐玄宗天寶年間,就有蘇毗王沒陵贊企圖率部投唐,結果被吐蕃發現,沒陵贊及其家族共2000餘人被殺;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春,沒陵贊之子悉諾邏也要投奔唐朝,事情再次暴露,其1000餘部眾被吐蕃所殺,悉諾邏本人則逃至隴右,後來到了唐都長安。唐以後,蘇毗漸漸淡出歷史,蘇毗被逐漸藏化了。

(節選)

(出自《神秘消失的古國》月明日。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中原農民出版社)

❿ 拉薩修鐵路的資料

拉薩作為西藏自治區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城。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東經 91°06′,北緯29°36′,海拔3650多米。
郵政編碼:850000
區號:0891
英文名:Lhasa
漢語拼音:Lasa
車牌編號:藏A
拉薩市轄7縣(當雄縣、堆龍德慶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達孜縣、尼木縣和林周縣)1區(城關區)。全市總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9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近55萬,其中市區人口近27萬,有藏、漢、回等31個民族,藏族人口佔87%。
「拉薩」在藏語中為「聖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徵。早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兼並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後,就從雅隆遷都邏姿(即今拉薩),建立吐蕃王朝。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薩城進入了新的時代。196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拉薩為地級市,1982年又將其定為首批公布的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薩古稱「惹薩」,藏語「山羊」稱「惹」,「土」稱「薩」,相傳公元七世紀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時,這里還是一片荒草沙灘,後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廟建好後,傳教僧人和前來朝佛的人增多,圍繞大昭寺周圍便先後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為中心的舊城區雛形。同時松贊干布又在紅山擴建宮室(即今布達拉宮),於是,拉薩河谷平原上宮殿陸續興建,顯赫中外的高原名城從此形成。「惹薩」也逐漸變成了人們心中的「聖地」,成為當時西藏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薩是由布達拉宮、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薩河構成的,但西藏人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拉薩」應是指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而建立起來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薩。如今拉薩城東一帶尚保持著古城拉薩的精髓。
以布達拉宮和八廓街為中心的拉薩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龍德慶縣。縱目眺望拉薩城,郵電大樓、新聞大樓、拉薩飯店、西藏賓館及各色建築物星羅棋布,互為參錯,連連綿綿,一片新輝。站在布達拉宮頂上俯瞰拉薩全城,整個拉薩市區到處是一片片掩映在綠樹中的新式樓房,唯八廓街一帶飄揚著經幡,盪漾著桑煙。在這里,密布著頗具民族風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著來自藏區各地的人們,他們中許多人仍然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裝,那彷彿從不離手的轉經筒和念珠顯然表明佛教實際上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拉薩北部當雄全縣和尼木、堆龍德慶、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區鄉屬藏北草原南沿,水草豐美,牧業興旺,盛產牛羊肉類、酥油和牛絨、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薩河谷,南部屬雅魯藏布江中游,為西藏較好的農業區之一,盛產青稞、小麥、油菜籽和豆類,「拉薩一號」蠶豆更是飲譽中外的良種。拉薩周圍具有經濟價值和醫療作用的地熱溫泉遍地,堆龍德慶縣的曲桑溫泉、墨竹工卡縣的德中溫泉享譽整個藏區。
拉薩市區地處河谷沖積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氣候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稱。年降水量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稱為雨季。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零下14℃。空氣稀薄,氣溫低,日溫差大,冬春乾燥,多大風。年無霜期100~120天。
交通
* 拉薩貢嘎國際機場
* 青藏鐵路:全長1956公里,於2005年10月全線貫通,2007年7月1日正式通車。
*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等。
乘車指南
拉薩至格爾木1165公里,車費200—240元;拉薩至澤當191公里,車費30—50元;拉薩至昌都1121公里,車費280元;拉薩至成都2415公里,車費540元;拉薩至日喀則280公里,車費48—90元;拉薩至樟木754公里,車費130元;拉薩至江孜264公里,車費50元。
自然地理
拉薩位於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勢北高南低,中南部為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遊河谷平原,地勢平坦。
念青唐古拉山
在拉薩以北100公里處,屹立著舉世聞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納木錯,山頂最高處海拔7117米。
念青唐古拉山脈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東約600公里,它西接崗庫卡恥,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相接,中部略為向北凸出,它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兩條大水系的分水嶺,同時將西藏自治區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兩省區天然分界線,也是青藏線109國道的最高點。
「念青唐古拉」,藏語意為「靈應草原神」,由此可見藏民對它的崇敬相希望。這四座山峰及其周邊地區曾受到強烈的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較為陡峭的山嶺,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異常。山勢筆直,險要壯觀。
葯王山
葯王山上是拍攝布達拉宮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節的清晨,經常會有密密麻麻的攝影師和攝影發燒友匯集在葯王山上等待第一縷光線照亮布達拉宮的瞬間。
葯王山,藏名夾波日,意為「山角之山」。在拉薩市布達拉宮右側。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頂。
葯王山與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咫尺相對,兩山之間有市內的一條主要幹道穿過。過去,兩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層是門洞,是拉薩城的門戶。60年代拉薩擴建,拆掉了佛塔,幾十米寬的柏油路拉開了兩山的距離。有人認為斷了神脈,曾想法用經幡將兩山連接起來。每年藏歷年來臨時,虔誠的信徒都要來此將新幡掛上。現已重新以塔相連。
米拉山
米拉山途經墨竹工卡縣。米拉山高達4700多米,聳立在拉薩之東,米拉山對於西藏高原的千山萬仞來說,雖然不過是一座小小的山體,但它卻和南部的布達拉山構成了一條南北向的分水嶺,橫於東西向的雅魯藏布江谷地之中,成為雅魯藏布江谷地東西兩側地貌、植被和氣候的重要界山。
拉薩河是拉薩市的母親河,對拉薩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拉薩市民很熱愛這條河,每到周未或節假日,成群結隊的拉薩人或開車或步行到拉薩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帳篷,或釣魚、或戲水、或沐浴,喝著酥油茶,吃著從家裡帶來的各種美食,盡情享受拉薩的燦爛陽光與閑情逸致,很像漢族的野炊
拉薩河發源於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馬溝。流經那曲、當雄、林周、墨竹工卡、達孜、城關、堆龍德慶,至曲水縣,是雅魯藏布江中游一條較大的支流,全長495公里,流域面積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區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頭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屬於融雪和隆雨類型,水量的大小隨著溫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變化。
拉薩河流域內大部分為山地,山峰高聳,坡度陡峭,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念青唐古拉山脈必育有規模不大的現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發源於冰川,左岸支流大都發源於湖泊或沼澤。
拉薩河在林周縣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縣河谷變寬闊,寬約1—1.5公里,開始有河心漫灘出現,漫灘上植被良好,該段河道較規正,兩岸分布三級連續的階地:三級階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長著茂盛的草類,是天然良好的牧場;二級階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級階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開墾成耕地。
沿河兩岸是河谷沖積平原,寬度達1—10公里,耕地面積約57萬畝,這些地區,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質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糧食主要產區之一。
拉薩市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91°06′,北緯29°36′。氣候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委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比鄰省四川省省會成都市多1800小時,比中國最大的東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時,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美稱。
年降水量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零下14℃。空氣稀薄,氣溫低,日溫差大,冬春乾燥,多大風,年無霜期100—120天。相對而言,3—10月份氣候溫暖而濕潤,是西藏最好的旅遊季節,而通常每年的「五一」是旅行季節的開始。
沿革歷史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見於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聖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由此可見,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了。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強大。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現在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
那時吉曲河流域先後屬於蘇毗部落聯盟中的達甲沃和赤邦松兩個王族統治。公元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贊把營盤設在墨竹工卡的甲瑪崗山溝,在這條長長的南北走向的山溝中,建造了幾座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瑪溝的強巴明久林宮堡中。
傳說這位少年王子征戰路過吉雪沃塘時,時值盛夏,風和日麗,只見周圍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勢寬坦,雄偉壯觀。同時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連象雄,東接多康,地處雪域中樞,交通方便,物產豐富。他做出了遷都吉曲沃塘的重大決策。
松贊干布率大臣、部屬從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這片亘古以來荒涼沉寂的平野,立刻變得熱鬧而繁忙。松贊干布經過仔細勘察,決定截斷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著山南宣洩,紅山周圍顯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這里建宮堡,修寺廟,營造軍民住房。據說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築紅山堡寨,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這座巨石壘成的宮堡,兀立紅山之巔,氣勢非常雄壯。
吐蕃王朝從此風生水起,松贊干布制定法律,劃分行政區域,分封官職,力主對外交流,贊普屬下設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鹽商;六匠指噶龍鐵匠、噶如鞍匠、弓匠、劍匠、鎧甲匠、神塑匠等。商業和手工業的形成和發展,對促進拉薩城的興盛起著明顯的作用。
松贊干布先後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別供奉了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後,為紀念山羊馱土建寺的殊勝之舉,寺廟取名山羊幻化廟,城市也改名為「惹薩」,意為「羊土城」。
公元8世紀,赤德祖贊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養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葯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進入拉薩的大門。
自從金城公主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這尊佛像成為整個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絡繹不絕。緣於這尊至神至聖的佛像,「惹薩」又改名為「拉薩」,意為「神佛之地」。
位於拉薩北郊5公里河谷邊緣的曲貢新石器遺址距今約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該遺址出土了1萬多件文化遺物和大量獸骨,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拉薩河谷已有人類活動。曲貢遺址下層中還出土了一枚銅鏃,銅鏃呈扁平形,經鑒定原料為冶煉所得,表明當時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開始跨入青銅時代。
拉薩城始建於公元7世紀,之前這里叫卧馬塘,是蘇毗部落管轄的放牧場。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轉移到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王朝,並修築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達拉宮等寺廟宮殿。傳說松贊干布驅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們便以「惹(山羊)薩(沙土)」作為這一城市的名稱,在漢文古籍中稱「邏些」。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興盛,前來朝佛的人日益增加,於是圍繞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館、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條環形的八廓街。因為佛教的興盛,藏族人民把這個城市視為「聖城」,於是「拉薩」(意為聖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稱。
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伴隨公元11世紀西藏佛教後弘期的興起,拉薩成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紀,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納入統一版圖,元、明中央政府先後在西藏地方扶持薩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轉移至日喀則的薩迦和山南地區。13世紀中葉,前藏十三萬戶長之一的蔡巴,在拉薩東面修建蔡巴寺、貢唐寺,此後歷代蔡巴戶長組織力量疏通拉薩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地方政權取代薩迦地方政權後,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薩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強化了拉薩的宗教「聖城」地位。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冊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政權,以拉薩為政權的中心,拉薩城市有了新的發展。著名寺院在這一時期都有較大規模的修茸和擴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擴建,對拉薩的城市布局產生了影響。布達拉宮的重建及其以後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規模。七世達賴喇嘛時期,在布達拉宮以西約2公里處建起了羅布林卡,以後迭經擴建,成為佔地36萬平方米的大園林。由此形成以布達拉宮為中心,輻射八廓街、羅布林卡周圍約3平方公里的拉薩古城。
1951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拉薩,1960年正式設立拉薩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後,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區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內);雪巴列空管轄拉薩市郊洛麥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烏溪、南木傑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聶當溪、江溪、東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慶宗等18宗溪。
1954年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衛區總管管轄尼木門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龍德慶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東嘎宗、德慶宗、達孜宗、蔡溪、列烏溪、南木傑崗溪、洛麥溪、協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聶當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等28宗溪。
1960年設拉薩市,原屬絳曲基巧的當雄、達木曲柯爾、白倉溪、達波錯斯(色)、旁多溪劃入拉薩市。將折布林溪、洛麥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並入拉薩市區;以林周宗與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並設林周縣(駐松盤);以當雄與羊八井郭巴、寧中郭巴、納木湖郭巴等合並設當雄縣;以達孜宗與德慶宗、蚌堆溪合並設達孜縣(駐德慶村);以墨竹工卡宗設墨竹工卡縣(駐塔巴村);以曲水宗與色溪、南木溪、協仲溪、聶當溪合並設曲水縣(駐雪村);以尼木門喀溪與麻江郭巴合並設尼木縣(駐塔榮);以堆龍德慶宗與列烏溪、東嘎宗合並設堆龍德慶縣(駐朗嘎)。拉薩市共轄當雄(駐當曲卡)、尼木、曲水、堆龍德慶、達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縣。
1964年原林芝專區所屬林芝(駐尼池村)、米林(駐東多村)、工布江達(駐介德)、墨脫4縣劃入拉薩市領導。墨竹工卡縣遷駐工卡;林芝縣遷駐普拉。拉薩市轄11縣。
1975年林周縣由松盤遷駐旁多。
1977年拉薩市轄林周(駐旁多)、當雄(駐當曲卡)、墨竹工卡(駐工卡)、尼木(駐塔榮)、米林(駐東多村)、墨脫、達孜(駐德慶)、曲水(駐雪村)、堆龍德慶(駐朗嘎)、林芝(駐普拉)、工布江達等11縣。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拉薩市轄1個市轄區、7個縣,分別是城關區、林周縣、當雄縣、尼木縣、曲水縣、堆龍德慶縣、達孜縣、墨竹工卡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