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陽光遺址
⑴ 敦煌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的莫高窟的石窟、壁畫是世界文化遺產。
⑵ 敦煌有什麼名勝古跡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1994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月牙泉與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二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旅遊勝地。 鳴沙山,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積聚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壟相銜,峰如刀刃,遠看連綿起伏入虯龍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濤涌來盪去,甚為壯觀。沙粉紅、黃、綠、白、黑五色,晶瑩閃光不沾一塵。如遇摩擦振動,便會殷殷發聲,輕若絲竹,重如雷鳴。故「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葯泉」,一度訛傳「渥窪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0.88公頃,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質甘冽,清澈如鏡。千百年來沙山環泉而不被掩埋,地處乾旱沙漠而泉水不濁不涸,實數罕見。泉內星草含芒、鐵魚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風光十分優美。 鳴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遊人至此,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來泉邊漫步,都會馳懷神往,遐思萬千,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到鳴沙山月牙泉旅遊,完全可以放鬆每一根神經,伴著駝鈴聲,在碧天黃沙中信步漫遊,縱情游樂,並欣賞「鐵背魚,七星草,五色沙子三件寶」,相信在別處絕難享受到。
⑶ 古代的陽關是現在在的哪個地方
古代的陽關是現在甘肅敦煌西南。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
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
(3)敦煌陽光遺址擴展閱讀:
陽關名稱由來:
陽關,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敦煌八景之一。
陽關考古發掘:
1943年考古學家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
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連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陽關石碑及古董灘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而得名。在古董灘隨手撿到古代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並不稀奇,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
⑷ 敦煌有哪些景點
您好!歡迎您到敦煌旅遊!
敦煌的主要的旅遊景點有:敦煌莫高窟、鳴沙山內
月牙泉、容玉門關、雅丹、陽關等等,周邊地區有:嘉峪關城樓、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等等景點。
莫高窟:現行門票價格為160元/人,距離敦煌市區25公里。
鳴沙山
月牙泉,現門票價格為120元/人,距離敦煌市區5公里
玉門關,門票40元/人,距離敦煌市80公里
雅丹地貌,門票80元/人(含區間車)
如果有疑問,請HI我~~可以查看我的空間哦~祝您玩得愉快!
⑸ 玉門關和陽關的歷史資料及旅遊景點.
玉門關故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它與灑泉的玉門關是兩個地方)。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薪9.7米,全為黃膠土築成,面積663平方米,西牆、北牆各式各樣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過乘及時性郵驛之路。
陽關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陽關因陋就簡居玉門關之南,古以南為陽, 故稱「陽關」,是古代中外 陸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面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漢代烽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溝,長約20米,溝中泉水涓涓,甚為甘洌。兩岸有漢墓多座。現在古陽關雖已被流沙掩埋了,但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樑,仍能看到陽關的遺址,與腳腕一樣高低的牆基隱約可辨,碎瓦破磚已散落遍地,只能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了。
黃沙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人們對玉門關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傳說的關塞的嚮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玉門關名稱的來歷有一個傳說。相傳絲綢之路暢通之後,西域諸國的商隊絡繹不絕地經此入關。於闐國的特產「和田玉」也源源不斷地經此運往內地。於闐國王為換回中原王朝的大批絲綢,派了官兵,專門押解運送玉石。官兵押運了幾次後,就出現了怪事--馱運玉石的駱駝一進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運官對此束手無策。一個拉駱駝老人告訴押運官:「駱駝入關生病,事出有因。咱們長年途經此地運玉石,從未祭禮關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運官問:「依你之見,如何才能消病除災,確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說:「用上等玉石,在此城關門上鑲嵌一圈,這樣關樓就有了光彩,關神也就高興了。」押運官按老人的建議辦了,駱駝災病果然消除,平安到達了長安。關城因為城門砌了一圈閃光的玉石從此就稱為玉門關。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秦漢以來,好戰的匈奴對漢民族威脅很大。漢初,匈奴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占據河西,並以河西為基地,屢犯漢境。漢王朝開始曾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希圖換取暫時的安寧。漢武帝時,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同年,漢分河西為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同時建玉門關和陽關。從此,玉門關和陽關就成為西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隘。
西歸漢以後,內地通往西域及歐洲諸國的通路打開了,中國特有的絲綢源源不斷運往西方,西方的音樂、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從此傳入中國。人們習慣把東起長安(西安),聯絡亞、歐、非3大洲,遙遙數千里的交通大道稱為「絲綢之路」。這條路自敦煌以西分為兩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北經玉門關、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南經陽關、安南壩,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門關和陽關也就成為絲綢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關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將的重要停息站。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西、北兩面各開一門,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上寬3.7米,下寬4米,南北牆下寬4.9米。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旅遊,只有走戈壁灘上汽車軋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車,要請當地熟悉路線的向導帶路,以防迷路。
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像的空間里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⑹ 敦煌八景
1、莫高窟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2、鳴沙山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千米處,這里沙山與泉水共處,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古代稱「沙角山」、「神沙山」。在這里你可以爬上鳴沙山,俯瞰月牙泉,還能在山頂上欣賞大漠日落,感受西北大漠的蒼涼廣闊。
3、月牙泉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這是鳴沙山景區最著名的地方。月牙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
4、玉門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悲壯蒼涼,引發人們對古老邊塞的嚮往。玉門關建於東漢年間,又稱小方盤城,隨絲綢之路的興盛而繁盛起來,曾經是西域商賈和中原人士絡繹往來的必經之地。因為和田美玉自古從這里輸入中原,所以被人稱為玉門關。
5、陽關遺址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曾經的交通關隘,如今已是一片荒蕪,只有漫漫黃沙似乎還在訴說著曾經輝煌的歷史。如今陽關遺址又稱陽關博物館,是一處以古陽關遺址為基礎修建的景區。
6、雅丹魔鬼城
「雅丹」是維吾爾語,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質學上,雅丹地貌專指經長期風蝕,由一系列平行的壟脊和溝槽構成的景觀。新發現的這處雅丹地貌,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它的形成經歷了大約70萬年到30萬年的歲月。當大風刮過時,會發出各種怪叫聲,因而也被人們稱之為「敦煌雅丹魔鬼城」。
7、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千米。敦煌影視古城是1987年中日合拍的歷史故事片《敦煌》時仿造宋朝沙州古城建設,後來又成為《封神演義》、《新龍門客棧》、《奔跑吧兄弟》等眾多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的取景地。
8、三危山
三危山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綿延60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對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三危山被譽為敦煌第一聖境,莫高窟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敦煌人稱三危山為坐鎮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將三危山列為敦煌第一景,稱作「危峰東峙」。
⑺ 敦煌陽關有何歷史典故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
陽關
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像的空間里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與絲綢之路的關系說到陽關,就不得不提它和絲綢之路的關系。絲綢之路開辟時,商隊從長安出發,到敦煌進行補給後,再從兩個關口出發,陽關就是其中一個。經過陽關後,商隊穿過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於闐,接著經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後,和從玉門關出發的商隊會合,再到塞琉西亞,最遠到達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區。陽關石碑及古董灘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而得名。在古董灘隨手撿到古代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並不稀奇,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沙灘上的古董為什麼多呢?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於闐國保持友好和睦關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於闐國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帶了好多嫁妝,金銀珠寶,應有盡有。送親隊伍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准備。不料,夜裡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一直颳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後,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里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颳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里揀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緻的將軍劍。這個傳說是野史還是正史,不得而知。評價如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盪然無存,僅存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依靠這座墩墩山,遠近百里盡收眼底。墩墩台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頭的大沙灘,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 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餘座大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俯拾皆是。故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除此之外,這里還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後,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凄涼委婉的代名詞,今天的陽關、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
陽關
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相關詩歌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風宣玄品》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須憶重還當遂志,莫因此別便傷神,前程萬里鯤鵬運。名位三台雕鶚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渭水自潺湲。祖餞臨岐一晌間。執手笑談辭故舊。轉頭重疊是雲山。牽衣更把瑤琴束。折柳休將玉液閑。分攜不獨長亭別。曲欄桿外是陽關。 渭城微雨灑青莎。客路無塵景物多。念我邀朋同一餞。勸君須盡酒三螺。忽聞綠柳鳴鸚鵡。又見蒼松卦薜蘿。行色匆匆留不住。回頭不忍意如何。 渭城微雨洗青山。柳綠花紅萬物鮮。翠袖唉留行客住。青莎柔襯醉人眠。離情默默重斟酒。話別匆匆暫歇鞭。可惜何戡誠意切。不分重疊唱陽關。 渭城曉霽碧天晴。弱柳垂青花綻紅。道義養充方靜定。功名引惹又西東。舉頭渭水陳情處。執手陽關話別中。餞酒勸君須飲盡。離憂何苦即忡忡。 曉雨初情出渭城。同臨渭水送君行。菱花瑣碎荷花整。草穗高低麥穗平。美景鮮妍寬眼界。新詩奇巧快心情。勸君酒到休停手。唱徹陽關幾斷聲。 新情曉出渭城西。花柳爭妍鳥亂啼。酌酒慢留臨路馬。停鞭遙聽叫村雞。丈夫志欲功名遂。君子心期道德齊。聚散往來今古有。陽關回首莫凄凄。莫凄凄。 西出陽關屢送行。渭濱渭水幾渾清。秋天雲外聞征雁。春日林間聽巧鶯。曰交曰朋皆老去。或卿或相半凋零。故人為友何戡在。又與殷勤唱渭城。 陽關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嬴得恨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