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尋游記
⑴ 尋一篇游記論文,就是到某個地方或者幾個地方旅遊的所見所聞,3000字左右,好心人幫幫忙啊。。。
會稽山陰之地,山水秀麗,繁華富庶。東晉王羲之、謝安等人的蘭亭雅集盡顯魏晉風流;南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令人悲嘆不已;近代鑒湖女俠秋瑾的事跡盪氣回腸。我總覺得如人一樣,每一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獨特的氣質。同為古城,同處長江三角洲,蘇州與紹興就又不同的城市氣質。相對而言,地處越地的紹興似乎比蘇州更剛硬一些。同是吳方言,紹興人說話總沒有蘇州人說話那樣軟糯。紹興人的脾氣似乎也比蘇州人更暴躁一些。似乎紹興的文人更適合執劍,而蘇州的文人更適合配玉。
當然,在這里並不是要比較紹興與蘇州的城市文化的,而是要記錄我們7月14日的紹興之行的。
參觀魯迅紀念館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魯迅紀念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都昌坊口,建成於1953年1月,由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組成。我們剛踏進魯迅故居的大門,一塊大大的金字「翰林」牌匾就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既是翰林又是京官,這就決定了周家大宅佔地1000多平方米,這也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孚不從北京匯一文錢回來,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將貧困從他身邊趕得遠遠的。但這樣的優越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一場科場舞弊案將周家的好日子從巔峰打落谷底。因此周家大宅雖然高廣幽深,但其無論是內部裝修布置還是傢具器皿,都顯得過於簡陋,與「翰林」大匾並不相稱。就如周家的廚房雖然有三眼大灶,也有特地為客人准備的小灶,不過廚房裡的碗碟器皿製作得似乎太過粗糙,遠沒有蘇州很多大戶人家諸如潘家、陸家那樣所用的器皿那樣精工細作、精巧玲瓏。再如魯迅的卧房內雖然有一張鐵力木大床,不過這種木頭在當時並不是太貴重,而且房間里除了床、書桌、衣櫃以外再無其他,而且傢具雖然如明式傢具般線條簡潔,不過並不如真正的明式傢具般光潔雅緻,反而給人一種破舊的感覺。周家因祖父獲罪而家道中落,魯迅的父親又卧病在床,少年魯迅就常往返於當鋪和葯鋪之間,變賣家中財物來給父親治病,維持家庭生計。這樣看來,周家大宅的破落也就不難理解了。
穿過一條幽暗的甬道就到了百草園。我終於見到了初中語文課本里讀到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草木原本無聲,園里也原應靜謐,只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打破這里的寂靜,應而也就見不到鳴蟬、蟋蟀、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聽導游說院子剛剛整修過,所以也見不到何首烏、木蓮、覆盆子。這些東西我雖然在葯店裡見過,不過還沒見過新鮮的。這次見不到了,心裡有小小的遺憾。不過百草園雖然不大卻清新質朴。對少年魯迅來說實在是樂園。魯迅在這里捉蟲、捕鳥、塑雪羅漢,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回憶。牆角還有一組雕像,是少年迅哥兒在聽長媽媽講故事。大概就是文章里提到過的美女蛇的故事吧。長媽媽身邊,一隻貓安詳地卧著。魯迅關於百草園的記憶是歡樂的,充實的。所以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寫道百草園、社戲、五猖會、長媽媽時,語言自然平實,真摯質朴。我想,每當回憶起這些時,魯迅那陰郁的臉上會露出少見的笑容吧。《朝花夕拾》是魯迅少見沒有把其作為匕首和投槍的文章。文章里透出了魯迅的點點溫情而不是冷峻嚴肅。不過魯迅畢竟在童年及少年時期就飽嘗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對他的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導致了他似乎認為人世間到處都是黑暗而不太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愛,即使對一些美好的事物,他也總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看待人事物,他的目光犀利得近乎殘酷。再加上在寫《朝花夕拾》時他已經經歷了出國、受辱、棄醫從文、回國受到推崇和壓制,所以,這本散文集里除了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之外,還有像《狗·貓·鼠》、《二十四孝圖》這樣的犀利透徹,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思,對落後國民性進行深切批判的文章。這兩篇散文已經不像散文,而像雜文了。或許是因為在百草園得到的快樂和在家庭中受到的壓制對比太過明顯,才會使魯迅將關於美好回憶的文字寫得更美好,而將關於落後封建家庭的問題寫得更犀利吧。
我們最後去的地方是三味書屋。進入正堂,我們就看到了文章中寫道的匾額和「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魯迅的座位在比較靠牆的位置。少年魯迅在上課時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將小說上的綉像描在荊川紙上應該不會被先生發現吧,不然也描不成一大本的《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我不禁開始想像那位「極方正,質朴,博學的」壽鏡吾老先生大聲朗讀的情景:「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果然是沉醉在好文章里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三味書屋好像比周家大宅還要幽暗,除了那匾額和畫,其他都是黑黢黢的一片。因此,人身處其中也就感到更加壓抑。或許是因為從前的孩子們在這里開始真正接觸四書五經,開始真正踏上科舉入仕之路。與家相比,在這里孩子們的天性受到更多壓抑的緣故吧。
紹興是江南文化重鎮,深受溫潤的江南文化浸潤,但又更多地受到「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刀兵之氣的影響,因此「紹興師爺」成為說話刁鑽刻毒的代表。而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的魯迅也是在具有了深厚的國學功底和難忘的留日經歷之後對傳統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更為尖銳地揭開國家和民族的瘡疤「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PS:其實7月14日久去了,到現在才寫真是不好意思。哎,有時候真的太懶了。
⑵ 關於尋夢環游記的感悟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內心有著說不出來的復雜感。總的來說,讓我感覺很溫暖,是那種骨子裡的溫暖。下面我具體的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其實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還是蠻多的,我個人就是以上的一些感想。我希望自己能夠一直堅持夢想,做好人生的每一次選擇;我希望自己能夠做到時常去關心親人;我希望自己能夠一直記得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當然,我更希望你不要將我遺忘。
⑶ 三尋的意思
三尋的意思
是
1,多想想在做決定
2,人過三旬 人過了30歲的年齡
十歲為一旬
⑷ 尋一篇以「XX游記」為題的作文
1、《格列佛游記》作者是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
2、《格列佛游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國名)抨擊英國18世紀的資本主義統治,頗具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色彩。
3、千百萬人熟知的「雅虎」網站,原名「Yahoo」,在《格列佛游記》的第四卷「_________」中提到的怪物「雅虎」,現已成為網際網路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詞之一。
4、這種游戲常常會有意外事故發生,這些事故是有案可查的。我親眼看到兩三個
候補人員跌斷了胳膊和腿。但是更大的危險發生在大臣們自己奉命來表現功夫的時
候,因為他們想跳得比以前好,又想勝過同跳的人,猛然來一下,很少有不摔倒的,
有人甚至要跌兩三次。聽說在我來到這地方一兩年之前,佛利姆奈浦就因此差點兒
跌死,要不是皇帝的一塊座墊恰好在地上減輕了他跌落的力量,他的脖子是肯定折
斷了。
1.」這種游戲」是指什麽游戲?
2.這一段話強調了哪兩個內容?
3.這種游戲發生在能夠國家?做這種游戲有什麽用途呢
4、《格列佛游記》用「————」「————」(國名)抨擊英國18世紀的資本主義統治,頗具諷刺色彩的色彩。
填空
5、格列佛在_________遇到了可怕的風暴。(順達列島/蘇門答臘島)
6、格列佛吃了含催眠葯的食物,昏睡後被運到了首都_________城市。 (密而登都)
7、利立普特國不遠處還有個小人國叫__________ 答:(不來夫斯古帝國)
8、簡答格列佛為何成了利立普特國舉國稱頌的英雄? (利立普特國不遠處還有個小人國,兩國之間經常交戰,這次由於格列佛潛入水中,用長繩和鉤子把那個小人國的戰船都拉回了利立普特國,利立普特國未發一兵一卒就大獲全勝,所以格列佛就成了英雄。)
9、格列佛乘坐的「冒險號」船經過_______國家遭遇了海上季風風暴。 (印度)
10、格列佛應「好望號」船長__________邀請在一次出航。 (威廉•羅賓遜)
11、在去往東京的途中他們遭遇了大海盜船,船上都有哪國人? (英國、荷蘭等)
12、格列佛所到達的「飛島」是藉助_________或升或降,從一處移另一處。 (藉助磁石)
13、飛島國王懲罰人的手段有幾種。 (兩種 一種溫柔 一種嚴厲)
14、在「飛島」上國王陛下巡視這個國家第二大的城市是_________。 (林達洛因)
15、離開飛島後他到了「拉格多」在那裡他到了數學學校,老師的教學方法很奇特。請簡答
(命題和證明都用頭皮一樣顏色的墨水寫在在一塊餅幹上,然後讓學生空腹吞下餅干。)
16、 「慧駰國」每四年的春分時節要舉行________大會。 (全國代表大會)
17、《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第一次出遊,發現小人國是用(跳繩比賽)來選拔官員的,她第四次出遊來到了(慧駰國)(國名)
18、格列佛先後主要到了那幾個國家(按順序寫)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駰國。
19、格列佛以(隨船醫生)身份,得以隨船出遊,周遊世界的。
20、《格列佛游記》是斯威夫特急劇諷刺色彩的小說,請概括寫出其中兩個諷刺性的故事情節?
37、在慧駰國誰幫格列佛乾重活和保護作者? (栗色小馬)
38、在佛格佛主人的家裡,主人的九歲的女兒給格列佛起了一個什麼名字?(格里爾特里格)
39、在飛島是一個直徑為五十碼的峽谷,天文學家可以從那裡下去,進入到哪裡?(天文學家之洞)
40、格列佛在飛島國因什麼而受到輕視?(因為國王和島上的臣民只對數學和音樂感興趣,而作者對於這兩門學科的了解比他們差遠了。)
41、在慧駰國,侍從們幫助下,格列佛建造了一艘獨木舟,冒險出海,抵達到哪裡並希望在那裡安居?(新荷蘭)
42、在新荷蘭,一個當地人用箭射傷了格列佛,他被武力挾持到什麼地方?(一艘葡萄牙船上)
43、格列佛最初被押解到小人國首都王宮時,按照國王的命令交出了一些物品,其它的都還給了格列佛,而有三種被運到了國王的庫房中。請說出兩種運到庫房中的物品?(短劍或腰刀;手槍;彈葯袋或彈葯包)
44、是什麼原因使格列佛誤入小人國的?(格所乘航海船遇到強烈風暴,船被撞毀,格列佛逃亡的救生艇又被大風吹翻,格列佛隨風和潮汐幸運地漂移到了小人國。)
45、在巨人國里,居民身高 米、麥子也有 米。(18、十多米)
46、小人國利里浦特的黨派之爭是以 劃分陣營。兩派是 黨、 黨。(鞋跟高低、高跟黨、低跟黨)
47、格列佛最後一次航海來到 國,展示了 顛倒的怪誕景象。(慧駰、人獸)
48、格列佛在大人國的語言是 教的。(農夫的女兒葛蘭達克利赤)
49、在飛島國中有兩種偵察案件的方法 、 。(糞便偵察法、字母破譯法)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10 15:13 50、《格列弗游記》共四部題目分別是什麼:
(第一部《利立浦特游記》、第二部《布羅卜奈格游記》、第三部《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游記》、第四部《慧駰國游記》)
51、《格列弗游記》的諷刺是一把多刃的利劍。首當其沖被評點或挖苦,即是當日的英國,也即世界上第一個正在形成的 。 (「現代社會」)
52、格列弗歷險的第一地是 。在那裡他一隻手能拖動整支海軍艦隊,一餐飯要吞吃一大批雞鴨牛羊外加許多桶酒。那裡的人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工匠,無數繩索,九百負擔起重、搬運任務的「大漢」,一萬五千匹「高大」御馬等等。在如此這般的一個微縮國度里,所有的雄心和邀寵,政爭和戰事都不免顯得渺小委瑣。黨派之爭以鞋熙高低劃分陣營, 與 你爭我斗,勢不兩立;相鄰的國家不但想戰勝並奴役對方,還要爭論吃雞蛋應敲哪頭之類雞毛蒜皮的「原則」問題。
(小人國;「高跟黨」;「低跟黨」)
53、小說第二卷里更足指名道姓地批評了英國。格列弗長篇大論地向 國君介紹英國的歷史、制度和現狀,以及種種為國家為自己「掙面子」的事。不過,用他們的眼光看,英國是利力浦特般的蕞爾小國,它的歷史充斥著「 」所產生的惡果。
(「布羅丁魯那克」,即巨人國;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陰險和野心)
54、這部小說不但抨擊社會現狀,還有意識地模仿了語言和文本。格列弗在小人國抄錄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贊頌國王是「 」的「 」,「腳踏實地,頭頂太陽」,等等。但是,無處不在的格列弗眼光,提醒著我們那位國君不過身高十幾厘米。「言」與「實」的差距使人捧腹不止。
(「舉世擁戴」;「萬王之王」)
55、在第四卷里,簡明了的文風雖然依舊,但被描述的已是人獸顛倒的怪誕景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下等動物 。 (耶胡 yahoo)
⑸ 斗羅大陸之尋三記內容簡介
講唐門的另一個天才唐煜穿越到斗羅大陸尋找唐三的故事,
引子
「唐三,唐三……」雖然已經連睜眼的力氣都沒有了,唐大先生的喉嚨里仍就含糊不清地冒出這個名字。
唐煜看著這一切,心裡很不是滋味。
唐三是誰?
據說是在唐煜之前,唐門近兩百年來最出色的天才,是唯一一個製造出佛怒唐蓮的外門弟子。但遺憾的是,因為唐門的種種規定,這位不世天才在23年前跳下了鬼見愁,從此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唐大先生一直以此為唐門最大的遺憾,以致病危仍舊掛念著這個名字。
唐煜就那麼靜靜地望著已經瘦如骨材的唐大先生,眼裡不覺充滿了淚水。
唐大先生是對自己最好的長輩,甚至超過了自己的父親,唐煜實在不忍心看著自己最尊敬的長輩就這么離去。
「唐三,唐三……」唐大先生仍舊不停重復著的這個詞,但此時此刻,唐煜卻覺得這個詞猶如刺進自己心窩的利劍,讓他痛苦不堪。
讓他痛苦不堪的原因出自多方面。
畢竟,同樣被譽為唐門近兩百年來最出色的天才,但唐大先生在病危時掛念的卻是已經離去外門的弟子,這讓唐煜很是嫉妒。
不過,這份痛苦更多是來自唐煜的自責。
雖然自己也被譽為唐門的不世天才,但自己卻沒有唐三對唐門暗器及武學研究的激情,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武林界一直不怎麼看好的判官筆上。其原因,就只是因為他覺得判官筆雖然也是兵器,但卻沒有其它武器那般重的殺戮之氣。
以致於唐大先生經常罵他不務正業,缺乏振興唐門的責任心。
「如果能再見唐三,我一定要讓他做唐門的掌門,只有他,才能提升唐門的新高度。」這是唐大先生以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在過去,唐煜對這句話不以為然,但在現在,在唐大先生不斷的嘶喊聲中,卻成為了刺激唐煜大腦神經最有效的利器。
「為了大爺爺的心願,唐三,就算你現在成了一堆灰,我也要把你找回來!」咬了咬牙齒,唐煜在心中堅定地說道。
唐三已經消失23年,該怎麼找?唐煜不知道。但他知道,唐三是從鬼見愁消失的,或許,鬼見愁是尋找他的唯一線索。
第二天上午,在給父親留了一封書信後,唐煜來到了鬼見愁。順著懸崖往下望瞭望,深不見底。他扔了塊石頭下去,卻沒聽到迴音。唐煜忍不住打了個寒顫,一句話沖口而出:「掉下去,恐怕連骨頭渣都找不到。」
想到這句話,唐煜不由笑了,既然這樣,還找得到唐三為什麼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線索么?
或許,懸崖下能有什麼以前尋找唐三的門人沒發現的東西,但該怎麼下去呢?唐煜把頭伸向那深不見底的懸崖瞧了瞧,不由皺起了眉頭。
而在這時,突然從山下飛來一個人影,那人還未停下,嘴裡就大聲喊道:「小煜,你干嗎?」
唐煜聽出是父親唐朋的聲音,不由往後退了一步。
父親是唐煜在這個世界上最害怕的人。因為自己的頑皮,父親沒少打他罵他。打罵對唐煜而言,倒不算什麼。他最怕的懲罰是面壁。只要自己做得稍微出格,父親就會罰自己面壁。而面壁的時間,最短也是一個月。
其實,這根本怪不得唐朋,唐煜自幼喪母,可惜的是,他雖然已近弱冠,卻算不得懂事,滿腦子都是些希奇古怪的東西,以致於他的天分雖好,但成就一直不高,連唐門至寶心法玄天功,也才練到五重。
武功境界有先天後天之分,但實力遠強於後天大成的先天境界卻並不是只靠天賦就能達到的,更多的,還需要勤奮。可惜的是,唐煜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
「小煜回來,危險。」唐朋見唐煜後退了一步,身子已經來到鬼見愁的邊緣,不由焦急的喊。
誰知道,面相嚴肅的唐朋引起了唐煜的誤會,他的另外一隻腳又後退了一不。這一步雖然不大,卻足以讓唐煜掉下鬼見愁了。唐朋飛身過去,想要抓住唐煜,但卻連他的衣服都沒碰到。一向以硬漢著稱的唐朋突然淚流滿面。但可惜的是,一向以為父親不疼自己的唐煜再也看不到這些。
剎時,唐煜聽到了呼呼的風聲。完了!唐煜陡然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不甘、後悔、害怕一起湧上了心頭。
下墜的速度越來越快,就在他快要失去知覺的時候,唐煜的腦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景象:一個的男子與唐門十七位長老對持在鬼見愁,笑得尤其的燦爛。
「唐三的一切都是唐門給的,不論是生命還是所擁有的能力,都是唐門所賦予,不論什麼時候,唐三生是唐門的人,死是唐門的鬼,我知道,長老們是不會允許我一個觸犯門規的外門弟子屍體留在唐門的,既然如此,就讓我骨化於這巴蜀自然之中吧。」
那男子平靜甚至有些興奮的聲音終於將長老們驚醒,當長老們抬起頭看向他的時候,只見一層乳白色的氣流瞬間從他身上蔓延開來。
「玄天寶錄,你竟然連玄天寶錄中本門最高內功也學了?」大爺爺失聲說道。
突然,轟的一聲炸鳴,當眾位長老同時後退以防不測的時候,那男子已經全身。
「而來,而去,佛怒唐蓮算是唐三最後留給本門的禮物。現在,除了我這個人以外,我再沒有帶走唐門任何東西,秘籍都在我房間門內第一塊磚下。唐三現在就將一切都還給唐門。」
「哈哈哈哈哈哈哈……」那男子仰天狂笑,猛地向後邁開腳步,此時此刻,眾位唐門長老突然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來得及阻止他,他那在白光籠罩中的身體,閃電般撲向前方的鬼見愁,高大昂揚的身軀騰空而起,朝那山間的雲霧飛去……
⑹ 斗羅大陸之尋三記
講唐門的另一個天才唐煜穿越到斗羅大陸尋找唐三的故事,
引子
「唐三,唐三……」雖然已經連睜眼的力氣都沒有了,唐大先生的喉嚨里仍就含糊不清地冒出這個名字。
唐煜看著這一切,心裡很不是滋味。
唐三是誰?
據說是在唐煜之前,唐門近兩百年來最出色的天才,是唯一一個製造出佛怒唐蓮的外門弟子。但遺憾的是,因為唐門的種種規定,這位不世天才在23年前跳下了鬼見愁,從此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唐大先生一直以此為唐門最大的遺憾,以致病危仍舊掛念著這個名字。
唐煜就那麼靜靜地望著已經瘦如骨材的唐大先生,眼裡不覺充滿了淚水。
唐大先生是對自己最好的長輩,甚至超過了自己的父親,唐煜實在不忍心看著自己最尊敬的長輩就這么離去。
「唐三,唐三……」唐大先生仍舊不停重復著的這個詞,但此時此刻,唐煜卻覺得這個詞猶如刺進自己心窩的利劍,讓他痛苦不堪。
讓他痛苦不堪的原因出自多方面。
畢竟,同樣被譽為唐門近兩百年來最出色的天才,但唐大先生在病危時掛念的卻是已經離去外門的弟子,這讓唐煜很是嫉妒。
不過,這份痛苦更多是來自唐煜的自責。
雖然自己也被譽為唐門的不世天才,但自己卻沒有唐三對唐門暗器及武學研究的激情,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武林界一直不怎麼看好的判官筆上。其原因,就只是因為他覺得判官筆雖然也是兵器,但卻沒有其它武器那般重的殺戮之氣。
以致於唐大先生經常罵他不務正業,缺乏振興唐門的責任心。
「如果能再見唐三,我一定要讓他做唐門的掌門,只有他,才能提升唐門的新高度。」這是唐大先生以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在過去,唐煜對這句話不以為然,但在現在,在唐大先生不斷的嘶喊聲中,卻成為了刺激唐煜大腦神經最有效的利器。
「為了大爺爺的心願,唐三,就算你現在成了一堆灰,我也要把你找回來!」咬了咬牙齒,唐煜在心中堅定地說道。
唐三已經消失23年,該怎麼找?唐煜不知道。但他知道,唐三是從鬼見愁消失的,或許,鬼見愁是尋找他的唯一線索。
第二天上午,在給父親留了一封書信後,唐煜來到了鬼見愁。順著懸崖往下望瞭望,深不見底。他扔了塊石頭下去,卻沒聽到迴音。唐煜忍不住打了個寒顫,一句話沖口而出:「掉下去,恐怕連骨頭渣都找不到。」
想到這句話,唐煜不由笑了,既然這樣,還找得到唐三為什麼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線索么?
或許,懸崖下能有什麼以前尋找唐三的門人沒發現的東西,但該怎麼下去呢?唐煜把頭伸向那深不見底的懸崖瞧了瞧,不由皺起了眉頭。
而在這時,突然從山下飛來一個人影,那人還未停下,嘴裡就大聲喊道:「小煜,你干嗎?」
唐煜聽出是父親唐朋的聲音,不由往後退了一步。
父親是唐煜在這個世界上最害怕的人。因為自己的頑皮,父親沒少打他罵他。打罵對唐煜而言,倒不算什麼。他最怕的懲罰是面壁。只要自己做得稍微出格,父親就會罰自己面壁。而面壁的時間,最短也是一個月。
其實,這根本怪不得唐朋,唐煜自幼喪母,可惜的是,他雖然已近弱冠,卻算不得懂事,滿腦子都是些希奇古怪的東西,以致於他的天分雖好,但成就一直不高,連唐門至寶心法玄天功,也才練到五重。
武功境界有先天後天之分,但實力遠強於後天大成的先天境界卻並不是只靠天賦就能達到的,更多的,還需要勤奮。可惜的是,唐煜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
「小煜回來,危險。」唐朋見唐煜後退了一步,身子已經來到鬼見愁的邊緣,不由焦急的喊。
誰知道,面相嚴肅的唐朋引起了唐煜的誤會,他的另外一隻腳又後退了一不。這一步雖然不大,卻足以讓唐煜掉下鬼見愁了。唐朋飛身過去,想要抓住唐煜,但卻連他的衣服都沒碰到。一向以硬漢著稱的唐朋突然淚流滿面。但可惜的是,一向以為父親不疼自己的唐煜再也看不到這些。
剎時,唐煜聽到了呼呼的風聲。完了!唐煜陡然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不甘、後悔、害怕一起湧上了心頭。
下墜的速度越來越快,就在他快要失去知覺的時候,唐煜的腦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景象:一個的男子與唐門十七位長老對持在鬼見愁,笑得尤其的燦爛。
「唐三的一切都是唐門給的,不論是生命還是所擁有的能力,都是唐門所賦予,不論什麼時候,唐三生是唐門的人,死是唐門的鬼,我知道,長老們是不會允許我一個觸犯門規的外門弟子屍體留在唐門的,既然如此,就讓我骨化於這巴蜀自然之中吧。」
那男子平靜甚至有些興奮的聲音終於將長老們驚醒,當長老們抬起頭看向他的時候,只見一層乳白色的氣流瞬間從他身上蔓延開來。
「玄天寶錄,你竟然連玄天寶錄中本門最高內功也學了?」大爺爺失聲說道。
突然,轟的一聲炸鳴,當眾位長老同時後退以防不測的時候,那男子已經全身。
「而來,而去,佛怒唐蓮算是唐三最後留給本門的禮物。現在,除了我這個人以外,我再沒有帶走唐門任何東西,秘籍都在我房間門內第一塊磚下。唐三現在就將一切都還給唐門。」
「哈哈哈哈哈哈哈……」那男子仰天狂笑,猛地向後邁開腳步,此時此刻,眾位唐門長老突然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來得及阻止他,他那在白光籠罩中的身體,閃電般撲向前方的鬼見愁,高大昂揚的身軀騰空而起,朝那山間的雲霧飛去……
⑺ 蹄閑三尋的三尋 是什麼意思
九宮格,一款數字游抄戲,起襲源於河圖洛書,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⑻ 斗羅大陸之尋三記的內容簡介
「我不相信這個世界真的有神仙,如果有,那就是我唐煜。」六歲時,他如是說。十年後,他真的成了這個世界的神。為了自己的兄弟,他大鬧神界,神界從此把他除名;為了愛人,他逆天改命,最終成就了舉世無雙霸業……
⑼ 尋一篇游記,500字左右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
褒禪山亦謂之華(讀二聲)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讀一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賞析一:《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記,其實是借題發揮的議論文。本文的最大特點是記敘、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服務。作者先記敘了自己游山洞的經歷。山洞「深」、「難」、「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隨之而出,所以不能「極夫游之樂」。接著,作者轉入議論,「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樣就把人分成兩類,只有那些不畏艱險沿著崎嶇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游覽爬山,也適用於一切工作。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家,從小熟讀儒家經典,仰慕孔孟,立志高遠。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尋險遠之處的奇偉瑰怪嗎?當然,王安石深知,欲達險遠,首先需要立志,這是主觀條件。沒有遠大志向就永遠到達不了「險遠」。王安石有這個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要經世致用,這個願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講得清清楚楚。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恆,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否則,也不能到達「險遠」。在此基礎上,自身還要有足夠的力量。從政治改革的角度講,這個「力」是德、才、學、識各個方面綜合能力的體現。以上三個方面,志、恆、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備的條件,可謂內部條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處,如果「無物以相之」,也不能到達。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麼?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時是就開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初試改革,他信心十足。然而改革是十分艱巨的任務,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阻撓。改革如果沒有最高權利──皇帝的·評論·賞析語文人生 ·支持是絕對不行的。特別是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懷疑者、攻擊者紛紛而至的時候,關鍵就看皇帝的態度了。王安石對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當他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後,並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或者說,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變法改革。年僅20歲的宋神宗繼位後,想有所作為,他重用王安石。於是,王安石上奏《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論述了宋仁宗執政四十多年的種種弊病,指出了歌舞昇平的背後存在的嚴重危機。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熙寧變法」。神宗死後,不滿十歲的哲宗繼位,大權落在太後高氏手中。高太後對變法早就不滿了,她執政後,起用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於是變法失敗。相之之「物」,還包括一支高素質的官員隊伍。王安石非常重視人才,可以說他是一個「人才決定論者」。他篤信「有治人,無治法」。要想振興宋朝,必須造就一大批既有忠心,又有能力,可以勝任朝廷重託的各級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八字綱領。但由於宋神宗求成心切,熙寧變法在缺少一支精乾的官員隊伍的情況下就匆匆上馬了。由此看來,「物以相之」是何等的重要啊!林紓評析《游褒禪山記》時說道:「此文足以概荊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謂非定力以濟之,即有志亦復無用。故公之行新法堅決,不信人言也。所謂『無物以相之』,相者,火也;火盡又焉得至?故行新法亦須人以助。武靈王行新法,有肥義諸人相之;公不得韓、富為之相,專恃呂惠卿、李定輩,無濟也。『於人可譏』,則指同時指斥新法者;『在己為有悔』,非悔新法之不可行,悔新法之不竟行也。『盡吾志』三字,表明公之倔強到底,不悔新法之不善,而恨奉行者之不力。……按至和為仁宗年號,公實未相,新法亦為萌芽,吾言似少近穿鑿鍛煉。不知言者心聲,公之宿志如此,則異日之設施亦正如此。」林紓的此番分析可謂「此言得之」。令讀者費解的是,王安石針對「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否游離於主題之外呢?是否對上段議論有所沖淡呢?細細琢磨,作者把這一小段放在大段議論之後寫是有深意的。「仆碑」雖「仆」,畢竟是「碑」,但「其文漫滅」,謬種流傳,不得識其真面目。學者不應該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追根溯源,求其本質。王安石變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危險,中國向來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說法,一旦變法失敗,王安石能否得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呢?王安石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有人稱王安石為「奸人」嗎?王安石壯志未酬,他成了後世毀譽交織、爭論最多、分歧最大、蓋棺難定論的人物。仇視王安石的人極盡誣蔑栽贓之能事,欲「漫滅其文」。由此看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這是多麼令人驚心的話語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後人評價此文說:「逸興滿眼,而余旨不絕。」(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王文公文鈔》卷八)「借題寫己,深情高致,窮工極妙。」(《唐宋文醇》卷五十八李光地語)「用筆最折。」(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這些論述都道出了本文的深層含義,可謂王安石的「知音」。
賞析二:
本文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游褒禪山後所寫。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游記不同,獨具特色。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第1段: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後,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後,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說明現在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因為這畢竟是一篇游記,所以當寫到慧空禪院之後,便以它為基點,重點突出地來記敘褒禪山的名勝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這三句,說明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接著又寫距華山洞百餘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況。「其文漫滅」一句,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於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為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第2段: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至「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記敘游覽褒禪山後洞的情形。這段承接第1段華山洞的方位和命名,進一步分別就華山洞的前洞和後洞加以敘寫。前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而記游者甚眾」,不足以游,所以一筆帶過。而後洞與前洞相比,則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遊人舉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處,需要花費氣力才能到達,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窮盡它的盡頭。然而惟其險絕,才有奇觀。因而便引起了作者與同游者的極大興趣。於是他們拿著火把走了進去,走得越深,行進越艱難,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進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來的人說:「不出去,火把就要燒光了。」這么一說,大家就隨著他一起走了出來。一旦走出洞後,作者卻深有感慨,慨嘆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比起喜歡游覽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如果再往深處走,到達的人就更少了。這說明沒有大志而畏於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因而又回顧自己在洞里還沒有出來的時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繼續前進的,只是聽了倦怠者的話,隨著走出洞來,而不能極盡游覽之樂。目的不達,滿腹憾恨之情溢於言表,由此可見作者不畏艱險的積極進取精神。 第3段:從「於是余有嘆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寫未能深入華山後洞所產生的感想和體會。這段開頭「於是余有嘆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調,為展開議論作了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轉折。行文先從古人的行事說起,而後又回到游覽風物上來,加以發揮議論。就古人來說,他們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都有所得,這是因為他們對事物觀察思索得深切,而沒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稱引古人,是為了借古鑒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須具有古人那種探索的精神。但事實上,並不是人人都具有這種精神的。就以游覽風物來說,「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這種現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現。而天下的奇異雄偉、異乎尋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險遠之處,人們卻又很少能夠到達,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異觀了。那麼怎樣才能看到奇景異觀呢?作者進而又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說。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志」字。只有胸懷大志,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隨隨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力」字。這個「力」,是指氣力。如果氣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樣,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氣力,而又不輕易地倦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物」字。這里所說的「物」,是指火把之類的藉助之物。當游覽者走進昏暗之處的時候,如果不藉助火把之類的物來照亮前進的道路,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總之,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這是就正面來說。反過來說,氣力可以達到而又未能達到,這對別人來說是非常可笑的,對自己來說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盡了自己的志氣,也仍然達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悔恨的了。這樣,誰還能譏笑他呢?作者從正反兩方面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作者游覽華山後洞之後的心得和體會。這個心得和體會,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觀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游覽,而可以用之於從事一切事情。 第4段:從「余於仆碑」至「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寫由於仆碑而引起的聯想。作者從仆碑上尚可辨識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誤讀為「華實」之「華」,從而聯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從山名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使作者觸目傷懷,慨嘆不已。因而又進一步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對待傳聞要「深思」而「慎取」這個提法,也很精闢。它對學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鑒別其真偽,恢復其本來面目,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第5段:從「四人者」至篇末。記同游者姓名和寫作時間。 從以上五段簡略地敘述和分析里不難看出,本文雖以游記命題,但所寫重點卻不在於記游,而在於寫作者在游覽中的心得和體會,並著重寫了兩點:一是寫華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寫華山山名的本末時,從今人對「花山」讀音之誤,聯想到對古籍的以訛傳訛,從而指出對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態度。這既是對當時學者的勸勉,同時也是作者自己治學態度的寫照。王安石在治學方面,就頗多創見,不為前人之見所束縛。比如他與門人一起修撰《詩》《書》《周禮》三書的經義和《老子注》等書的註疏,以代替漢儒以來的章句之學,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寫的詠史和懷古詩,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見。在《商鞅》詩里寫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賈生》詩里寫道:「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賈誼)。」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見解。這些見解,又都是為他打擊舊黨,推行變法革新服務的。因而也可以說他變法革新的理論和實踐,就正是他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結果。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時,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而游者也隨之越來越少的情況,進而論述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要想看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就必須有一個不畏艱險,一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同時還要具備足夠的實力和可資憑借的外界條件。他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後來在變法革新中所表現的不怕圍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這種積極進取精神,同他的變法革新,雖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然而卻也能給人以有益啟示和鼓舞。 本文的寫作技巧也是比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點不在記游,而在寫游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捨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是頗費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記游中,處處為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使記游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文章開頭「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看來只是敘說褒禪山的原委,平平淡淡,並不新奇。但細加玩味,卻不尋常。它不僅為下文考究褒禪命名的由來起著開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關全局的「華山」二字突現出來。作者突現出「華山」,對全文的記游和議論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可以設想,倘若讀者不了解褒禪山就是「華山」,那麼文章題為《游褒禪山記》,而下面所記的,也就是與「華山」不可分割的華山前洞、華山後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議。隨之游覽華山後洞,從而發表議論也將成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華山」突現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對全文來說,起著先引和鋪墊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華山」而論「華山」,卻以考究褒禪山命名由來的方式來突現它,這就更顯得自然入妙了。從考究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來看,文從字順,無懈可擊;從記游角度來看,又順理成章,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基於本文是以記游為輔,以議論為主的特點,所以作者在記游中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樣寫,也是經過周密考慮,嚴加取捨的。文中所寫華山、慧空禪院、仆碑和華山前洞,由於都不是所寫重點,所以都一筆帶過。而它們的出現,又都是為寫華山後洞,特別是寫游華山後洞作鋪墊過渡的。詳其所詳,略其所略,對所寫重點游華山後洞,則刻意作了較為細致地記敘。作者先寫華山後洞幽深昏暗,寒氣襲人,雖好游者不能窮;次寫入之愈深,進之愈難,見之愈奇;次寫怠而欲出者聲張出洞,同游者遂與之俱出;次寫入之愈深,記游者愈少;次寫既出之後,有人責備怠而欲出者;次寫作者悔恨隨怠者而出,不能極盡游覽之餘,層層深入地寫出了游覽華山後洞的全過程。這之中有環境氣氛的渲染,有遊人的活動,有意志不堅強者的退縮,有責怨之辭,有悔恨之語。記游詳盡曲折,思想斗爭波瀾起伏,這就為下文抒寫心得體會,發表議論,作了自然而然地鋪墊過渡,使記游與議論緊密地融合起來。再如作者寫仆道之碑,敘寫「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並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謬,也是有意安排。它對下面針對後人對古籍以訛傳訛的現象發表議論,同樣起著鋪墊的作用,使之前呼後應,結為一體。總觀全文,記游為議論提供了條件,而議論則是記游的必然發展。為突出所寫重點,作者嚴於取捨,精於剪裁,善於鋪墊過渡的寫作技巧,是值得借鑒的
賞析三:《游褒禪山記》是以借游山探洞為題,闡述治學之道.它是以議論為主,記游為次,通過記游進行說理的優秀散文.
王安石這次游褒禪山,因未能窮究山洞奇險之景,"不得極夫游之樂"敗興而歸.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復思辯中,深刻地領悟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道理,並由此對治學之道進行深入的思考.
先敘後議,結構嚴謹自然.文章從介紹褒禪山得名之由落筆,既而簡要地敘述了華山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然後通過詳細地描寫他們進入幽暗深邃的後洞的經過寫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謂一語雙關,既是對游洞實景實情的描寫,也是對全文中心議題的表示.接著,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記游者越少的事實來強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嘆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況下,卻隨著人群畏難退縮,半途而廢,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悵之情.文章從客觀上的記敘向主觀的議論逐漸自然過渡,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上下文一氣呵成,顯得氣勢流暢.
前呼後應,議論層層相關.文章圍繞著"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個中心議題逐層展開,文意由敘探洞轉向議治學.作者學習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學精神,認識到在客觀條件許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樹立雄心壯志,才會不避險遠,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終必定能取得奇偉,瑰怪,不同凡響的成就.只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決不會因為遭到他人的譏諷而後悔.文章緊緊扣住"深""難""奇"三字,從志向,力量,物質條件三方面,進行游洞和治學二者間的相互比擬,由實而虛,因事明理;觸類旁通,融敘事與議論為一體.讀者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從消極悔恨到積極反省,從感到不盡興變為有所得的思想情緒的變化.
在游山途中,一塊字跡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極大的興趣,他從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證出當時人們把"華山"的"華",讀作"華實"的"華"是錯誤的.並且由此聯想到因為古代文獻資料的不足,在治學過程中,常常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於是他強調指出:治學中應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作者借殘碑議治學,以小喻大,首尾貫通;不僅加深了文章議論的深度,更表現出作者嚴謹的章法和奇妙的構思.
這篇游記語言凝煉且富有邏輯性,准確而概括地表達了文章曲折深奧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