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山游記
1. 過小孤山大孤山 全文翻譯
原文:
《過小孤山大孤山》
宋代:陸游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
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
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
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
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
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雲。
翻譯:
八月一日,(船)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設置了很多(報警的)烽火台,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
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峰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後,(我)走過山下,(看到)裂縫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
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像寶石鑲嵌的屏風。
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
經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於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著。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台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著「惠濟」二字,(裡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
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著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
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傳說的人說小孤山的廟里有彭郎像,澎浪磯廟里有小姑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
天下著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隱沒了蹤跡。
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著,(就看到)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著很多老鷹。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雲涌,(於是)急忙繫上纜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
大孤山的樣子像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
(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像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
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里,都屬於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
岸上的土是紅色的,像牆一樣起直立著,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赬」,說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1)竇山游記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這篇散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得盡所歷妙』也」,是寫烽火磯的奇異景色。「八月一日,過烽火礬」,是按日記的形式,著就對烽火礬略作考釋,是南朝的時候,「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而形成的一處報警設施。
然後對烽火礬的景象,極力加以描繪。從舟中遠望,只是「突兀而已」的江邊岩石。而近觀則是「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
對於「迥異」的特點,作者選取其中一磯石,著意加以特寫:「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這幾句話,把磯石超凡出眾之狀,都鮮明地描繪出來了。
它的樣子挺拔突出,上面纏繞希「丹藤翠蔓」,形狀象是精裝的屏風。至此已從總體概貌和具體描摩兩方面,寫出了烽火磯的奇異景色,但作者仍嫌不足,又巧借杜詩,進一步補充描繪形象。那天是風平浪靜,「舟行頗遲」,可以仔細觀賞沿岸風光。
主景是寫小孤山與大孤山,對於烽火磯寥寥數筆帶過,恰似拉開畫展的序幕,讓人們去「回帆覬賞延,佳處領其要」。
第二段,從「過澎浪磯」至「山有棲鶻甚多」,是寫小孤山的峭拔秀麗。「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是沿著作者的船行游蹤,繼續往前寫,自然地過渡到描寫小孤山。
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北的大江中,因為語言訛轉,以「孤」為「姑」,山上有神女祠,祠廟對彭郎磯,故有小姑嫁彭郎的傳說。小孤山在宋時屬於舒州宿松縣。陸游對於小孤山的描寫,開筆就說:「小孤山屬舒州宿松縣」。
當時江防要塞都是戒備森嚴,在小孤山也有駐守的軍隊。首先用類比法,將「皆名天下」的江中獨山,如鎮江的金山、焦山,南京的落星山進行比較,「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山比」,這就更襯托出小孤山勝過一般的名山,突出其「峭拔秀麗」的特點。
進而由遠及近,作具體的描述。從數十里之外向小孤山望去,只見它是「碧峰峰然孤起,上千雲霄」。這幾句是說山的峭拔。
然後又由遠及近,「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這幾句是說山的秀麗。正因為山勢的峭拔秀麗,所以作者說它是「信造化之尤物也」。極盡愛悅贊賞之詞,反映了行舟時觀景的實感。作者舍舟登山觀賞,「但祠宇極於荒殘」。
祠宇荒殘的原因,正與上文「有戍兵」相呼應。兵荒馬亂的年月,沒有人再去修廟建祠。山上不但有祠宇,並且有廟堂,「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
說了祠與廟,又對其有關諸事,略加說明考釋,那就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從湖湘回來時途經小孤山,「嘗加營葺」,還「有碑載其事」。寫完了小孤山之勝,又將筆鋒一轉,再寫澎浪磯之景。澎浪磯在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靠近長江南岸,與北岸的小孤山隔江相望。
澎浪磯,為江邊一巨型石磯,因為「無風亦浪涌」,磯便由此而得名。澎浪磯,又因小姑山之故,轉名為彭郎礬。彭郎與小姑,宛然是伉儷一對,前人便將二者之間賦予愛情故事,讓現實的勝境更充滿神話色彩,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優秀詩文。
他是以小孤山為立足點,大鏡頭地選取了江山曠境:「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瀠,鷗鷺滅沒。」這幾句宛若潑墨畫,藝術地再現了江上廣闊景象的朦朧美。這種朦朧美,首先使作者本人陶醉了,他認為是「極登臨之勝」,因而流連忘返,「徙依久之而歸」。
最後還捕捉了一個「俊鶻搏水禽」的鏡頭,說它「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此段撤寫,是回應前文「冬夏晴雨,姿態萬變」,補寫傍晚雨中小孤山景色,使得前面的概述文字更為具體形象化。
前面重在寫「秀」,後面重在寫「壯」,二者相映成趣,讀之可以從中領略江山勝概,激發人們對祖國壯美多嬌的江山秀色,產生無比熱愛的感情。結旬還用廟祝之言,說「山有棲鶻甚多」,以驗證作者的目睹壯觀。由景及人,文字充滿了生機。
第三段,從「二日早」至結尾,是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仍是從時間開始,但對於地點,則是從動中來表現的。
在離開小孤山,舟行未到二十里的地方,「忽風雲騰涌」,顯然的,天氣發生了急劇變化,一場暴風雨很可能即將降臨,作者只好命船家「急系纜」。經過風雲變幻,天又「俄復開霽」,恢復正常的狀況,於是便解纜更行。
這是一個小的插曲,給人一種驚心動魄之感,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接著從天氣寫到湖面,船行至鄱陽湖口的時候,首先便是「四望無際」的空曠景象。
對大孤山的描寫,是用陪襯的方式,更顯示了它的雄偉壯奇。先說它「狀類西梁」,即是將大孤山與西梁山合說。西梁山在安徽和縣境內,山勢極為雄偉壯奇,與當塗縣的東梁山隔江對峙,二山合稱天門。
再與小孤山比較,說大孤山「雖不擬小姑之秀麗」,但相形之下,亦各有千秋。小孤山之旁,「頗有沙洲葭葦」,顯得特別秀麗,大孤山「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顯得格外壯奇。秀麗與壯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真是氣概非凡,堪稱山河勝跡。
大孤山景色,只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了一個輪廓。對予大孤山下的水情,文章進行了一番描述。長江至湖口分一支為南江,長江水濁,南江水清,合處不亂,亦可謂大孤山下之一奇景。
此段作者還說出了一個生活小常識,即長江水濁,汲用之時,要「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至此大孤山之景已全部寫完,下面又以一段行程,作為段落的小結。他的行程是「晚抵江州」,對江州情況略作介紹。特別是江「岸土赤而壁立」的特點,亦可謂一勝景。
又再「泊湓浦」,此處「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是湓浦有南江特點,雖是輕輕點上一筆,與全文十分諧調,渾然形成一體。作者是七月二十六日離開池州,歷經舒州境內,江西水域,八月二日晚抵達江州,共六日行程七百里,至此結束本段,使全文告一段落。
這篇散文文筆雅潔,優美動人,在藝術上亦頗有特色,堪與歷代山水記游文字媲美。
這篇散文的寫景記游完全遵循旅遊的時間順序和舟行蹤跡來寫的,先寫烽火磯,著重描寫小孤山和大孤山,最後以行程段落為小結,線索分明,條理清楚,有著「散而不亂」的藝術效果,讀者可按其所寫,進行一次引人入勝的壯游。
寫景,作者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方法。寫小孤山,先寫「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繼而陡轉,說其他山的「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這就更能突現小孤山的秀美。
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則是以小孤山之秀麗對比映襯,這樣兩山的奇異風姿,就清楚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這篇散文是作者的旅遊日記,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所聞所見隨意書寫,沒有一絲一毫雕章縷句的痕跡。
因為不加修飾的信手寫來,有些地方尚有粗糙之感,例如末段結尾,純是行程日期的記述,文字並不典雅。正因為他是無意求工,全文就顯得異常的質朴,讀之有著特殊的親切感,使人從中領略到一種自然美。
2. 推薦一下 竇唯值得一聽的專輯吧
看來朋友是剛開始聽竇的音樂吧。那麼推薦你聽《艷陽天》《山河水》《幻聽專》《雨吁》這四屬張專輯,因為一開始就接觸純音樂難免會有突兀的感覺……怎麼說呢,每張的風格都不盡相同,但是聽的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這些音樂裡面有些一直貫穿著的東西……他們是一個延續,一個必然的漸變過程,一些從容卻堅定毅然的東西……試試看吧~在夜裡,最安靜的時候,放鬆下來,關閉自己除聽覺以外的一切感覺,去尋找,用心去感受……
其實,竇最好的音樂是沒有歌詞沒有人聲的那些,譬如《松阿珠阿吉》《35651》《東游記》《八和》《九生》……聽到後來你自然會明白的^-^
祝愉快。
禾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