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建安遺址

建安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8 23:10:11

A. 南京目前有哪些六朝建築遺址

1.劉裕初寧陵石刻在南京麒麟門外的麒麟鎮。陵前現存雙翼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長高各3米,天祿胸、腹部剝蝕嚴重,缺四肢,股殘尾斷;麒麟頂、齶殘缺,腰、四肢均有裂紋。石獸造型穩健莊重,與漢代石刻的風格相似,是南朝最早的石刻。
2.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在江寧區高橋門外上坊鄉的石馬沖,今存天祿、麒麟各一。北石獸較完整,長2.60米、高2.57米,南石獸長 2.72米、高2.28米,從頸部斷裂,胸部碎裂,殘缺較嚴重。二獸均有翼無角,張口垂舌,須拂胸際,身上的紋飾比較簡練,造型朴實,風格獨具。
3.陳倩永寧陵石刻在南京棲霞區甘家巷東南、北象山下獅子沖。陵墓前有天祿、麒麟二石獸,東西相對。東邊天祿頸及腰部曾斷裂,現已修復。西邊的麒麟比較完整,長3.10米、胸寬1.45米、高2.85米,獨角雙翼,環目張口,舌尖上翹,須髯下垂,雙翼刻鱗紋,襯以羽翅紋,遍體飾捲毛紋。
4.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坐落於東北郊仙鶴門外張庫村。現存石辟邪二、龜趺二、碑、石柱二,東西對立。東辟邪原倒埋溝中,底座破缺,臀部殘損,後修復。辟邪雙翼圓轉,肌豐骨勁,體態肥壯,顯出一副矯悍兇猛的神態,是南京地區現存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上乘之作。
5.蕭秀墓石刻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小學內,是南朝墓石刻中遺存最為豐富、規模最為完整的一處,現存有石辟邪二、石柱一、石柱礎一、石碑三、碑座二。二辟邪東西相對,相距18米。東辟邪完整,西辟邪稍有微殘,均軀體極大,遍體刻毛飾紋。神道碑有三,二立一倒,碑文為南朝書法家貝義淵書寫的,對書法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6.蕭譫墓石刻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西,墓前現保存有石辟邪二、龜趺一、石碑一。其中東辟邪長3.75米,高2.95米,腹下還有一小辟邪,造型生動。另蕭譫墓石碑高大完整,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碑刻為當時的大書法家貝義淵所書。
7.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位於南京江寧區淳化鎮劉家邊村農田中。墓前現存石刻2種4件,其中石辟邪兩只,一雄一雌,蕭正立墓現存兩個神道石柱皆嚴重風化,柱身上下粗細不一,柱頭圓蓋及小辟邪均無存。
另外據我所知棲霞寺還有一些六朝遺跡,棲霞寺始建於南朝。白馬公園遷移保護了一批散落在南京各地的六朝石刻,此外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東南大學內有一棵六朝松

B. 武漢有哪些三國遺址和傳說

1.黃鶴樓
黃鶴樓是武漢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一般來武漢游覽的人都要登上黃鶴樓,俯瞰武漢三鎮。關於黃鶴樓的傳說則比較多,也有一些與三國有關的。唐時,閻伯理在《黃鶴樓記》中轉述《圖經》的記載,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都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大臣費禕登仙,駕黃鶴在此憩息,因以為名。
2.龜山
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鏘鏘戛金玉,句句欲飛鳴」的《鸚鵡賦》而得名。後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於洲上。禰衡墓前幾年再次移至龜山腳下,傳為衣冠冢。

3.鐵門關
始建於三國時期,據《明一統志》載:「鐵門關,左倚大別山,右控禹功磯,吳魏相爭,設關於此。」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曾歷經多次攻守激戰。
4.古卓刀泉
卓刀泉北臨東湖風景區,東倚伏虎山。東漢末年公元208年(建安13年),蜀將關羽駐兵於武昌伏虎山,因缺水,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宋代因泉建寺廟,名「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遊人如織的地方。
5.禰衡墓
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南麓園丁園西側的小路邊,由武漢市和漢陽區文化部門於2000年重建。 提起東漢末名士禰衡,人們往往會對其不畏權貴的氣節、恃才傲物的品性和才華橫溢的文筆發出種種感嘆和評價。他因裸衣擊鼓罵曹(操)而被遣至荊州刺史劉表處,繼為劉表所不容,令見江夏太守黃祖。初受禮遇,後又蔑視並譏諷黃祖,終招殺身之禍,時年僅26歲,被葬古鸚鵡洲邊。

C. 三國故城遺址的介紹

三國故城遺址位於許昌縣張潘鄉古城村東南一里許,系周時許國國都。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遷都於此,曾為一代帝都。

D. 吉林省的歷史文化遺跡有哪些

1.孔府 山東濟寧曲阜
2.泰山 山東泰安泰山
3.蓬萊閣 山東煙台蓬萊
4.趵突泉公園 山東濟南歷城
5.嶗山 山東青島嶗山
6.青島海濱 山東 青島 市北

蓬萊:蓬萊閣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孔府:曲阜孔廟孔廟(本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陽等地都有孔廟。

名人:姜尚
孔子 晏嬰
孟子 莊子 荀子 諸葛亮 王羲之 王獻之 顏真卿 李清照 辛棄疾 戚繼光
王盡美 張海迪 秦瓊

人物介紹: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歷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E. 詳細介紹一下河南的古戰場遺址

1.官渡古戰場景區位於鄭州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內原有關帝廟,存清乾隆年間石碑,碑文雲「官渡乃關帝拒袁斬將處」。據《中牟縣志》載,這里舊有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乃東漢曹操與哀紹相拒之處。附近有「水潰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紹崗」,傳說是袁紹屯兵處。

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五年(200),當時袁紹率兵20萬南下,曹操率兵4萬在官渡相拒。當年春,曹操乘袁紹傲慢輕敵,內部失和之際,兩次偷襲袁紹後方,焚其糧食輜重,斷其糧道,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曹則全線出擊,殲滅袁軍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這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2.河南省鄲城縣文物普查隊員在縣城東寧平鎮發現西晉時期一處古戰場遺址——寧平之役遺址。該遺址分布於寧平鎮東、南、西部,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曾出土大量銅箭頭、鐵劍、大量疊壓屍骨等。西晉末年,司馬皇族為爭奪最高統治權發生了「八王之亂」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乘機起兵,在山西平陽(今臨汾)稱帝,建立了「漢」國,公開反晉。石勒、王彌等率眾響應,並以劉淵為共主。永嘉3年(公元309年)石勒兵逾10萬,驅掠於河北地區,次年又南出襄陽,連取晉軍江北30多個軍事據點,洛陽亦在所圍。公元310年11月15日,晉太傅司馬越率領由王公大臣和禁軍等拼湊起來的10萬大軍,經許昌,進駐項縣(今河南沈丘縣槐店鎮)。司馬越自任豫州刺史兼豫州牧,任王衍為太尉,馮嵩為大營左司馬。第二年3月19日,司馬越病死於項縣。越死前,曾把後事交付給王衍,官員們共同推舉王衍為元帥。可王衍不敢當此重任,而願讓給襄陽王司馬范,范也不敢接受。於是大軍有沒有主帥的情況下,由王衍等一群高級官員集體領導,密送司馬越的靈柩前往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安葬。是年4月,石勒親自率領輕裝騎兵,追擊晉國護送司馬越棺木的龐大兵團,追到寧平城,終於追到。石勒發起攻擊,晉軍大敗。在石勒的指揮下,騎兵把晉軍團團圍住,晉軍10萬餘人,互相沖擊踐踏,屍體堆積如山,就這樣西晉帝國最後僅有的這支部隊,霎時瓦解。官兵不是被殺,就是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寧平之役」,這一戰役不僅決定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也給中華歷史留下了悲慘的一頁。3. 漢霸二王城古戰場風景區,位於鄭州市西北35公里,滎陽市區東北25公里的廣武鎮霸王村和漢王村,景區東鄰滎陽市三皇山桃花峪風景區和鄭州市黃河游覽區,北隔滔滔黃河與武陟縣嘉應觀黃河旅遊區相望,現存有漢王城、霸王城、鴻溝、日本侵化工事等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楚河漢界,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演繹了象棋文化博大精深,漢霸二王城古戰場風景區以「漢霸二王城」、「鴻溝」等馳名於古今中外的古戰場遺址為依託,向遊客展示河南獨特悠久和燦爛的歷史文化,如詩如畫的自然風情,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該項目是河南省 「大黃河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向人們展示「蕭蕭古戰場、滾滾黃河情、茫茫黃土陵、悠悠棋藝源」的優美景色,具有廣闊的旅遊開發前景。

F. 漢中有哪些三國歷史文化遺跡,略做介紹

漢中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漢中就已設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蔡倫墓、武侯墓、古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靈崖寺摩崖石刻等,是兩漢、三國旅遊熱線,其中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
古褒斜棧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褒谷山勢險峻,怪石崢嶸,翠峰林立,清凈幽雅,四季景色各異。清代文人王晚香將這里概括為「石門二十四景」,石門水庫建成後使褒谷錦上添花。石門水庫是以灌溉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庫容1.05億立方米,灌溉50多萬畝農田,發電裝機4.05萬千瓦。壩高88米,頂長260米雙曲拱壩,造型優美,宏偉壯觀,高峽平湖,碧波盪漾,遊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長的人工湖上,可盡情瀏覽湖光山色怡人美景。山間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叮當,水產水禽種類繁多,以大鯢、甲魚、白鷺等最為珍貴。
褒谷石門是個天然立體文博館。自春秋戰國以來,這是溝通我國中原、西北與西南交通的要沖,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開鑿與架設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棧道,石門是棧道最險最奇之處。這里山上水下文物古跡薈萃。古代、近代、現代的道路建築、水利工程、石門隧道都交織陳列在此。新建的仿古棧道獨具一格,飛架在陡壁懸崖上成為古褒斜道縮影;歷史上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開鑿於東漢永平年間,採用「火燒水激」而成的石門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石門附近有漢代以來文人墨客題留摩崖石刻一百多處,最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國之魂寶」,被日本書道界稱為「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曹操「袞雪」;張良「玉盆」;鄭子真「石虎」蒼勁渾撲,運筆流暢,尤其《石門頌》、《石門銘》自古被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楷模。連城山腰的連雲棧道,沿途石刻林立,散布著先祖足跡,淹沒於水下的褒姒鋪,相傳是西周褒國美女褒姒的故里。
山河堰是西漢相國蕭何所築,曹參落成,世世代代澆灌漢中的肥田沃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舊址修成褒惠渠,七十年代興建了石門水庫,三個時代水利工程惠澤漢中人民,形成了漢中水文化,水工程獨特風景線。
漢中市博物館(古漢台)
漢中市博物館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漢中市漢台區東大街26號,漢中市博物館以古漢台為館址而建立,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其建築主要依託古漢台原有建築風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級升高的3個院落組成。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相繼修建了石門十三品展室、棧道陳列展室、東西華亭、北大門仿古建築群,重修瞭望江樓、桂蔭堂,整修了庭院園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園林式風格。
史載,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時,建都南鄭(今漢中城)。劉邦自漢中發跡而得天下,遂定國號為漢。他曾駐蹕的宮廷被稱為漢台。漢中、漢王、漢朝、漢台,這個漢字竟一脈相承了。宋以至民國時期,漢台為漢中府署所在地。現存的高台建築作為府署官員的娛樂場所,號為漢郡之勝。
自宋開始,古漢台作為歷代漢中府署的游樂場所,一直備受漢中守土官吏的重視,相繼修建了天漢樓(望江樓)、桂蔭堂、東西華廳、清暉閣以及鏡吾池等,成為漢中名勝古跡最為有名者,望江樓也成為漢中標志性古建築。民國時期,曾在此創為學校和漢中圖書館,尤其是革命先烈陳淺倫,在東華廳密謀組建紅29軍,望江樓也是革命志士活動的重要場所。
石門漢魏十三品
在古漢台碑廊里,嵌鑲著一塊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八個大字「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是由日本著名書法家種谷扇舟先生題寫的。「漢中石門」是指陳列在漢中市博物館的摩崖石刻精品——石門十三品。古人紀事頌德,將文字雕刻在金屬器物上,如青銅器銘文;將文字雕刻在石頭上,有碑、碣和摩崖。選擇自然山崖為依託,稍事修整後刻上文字的,稱為摩崖…詳細>>
曹操題「袞雪」二字傳說
袞雪二字取材於我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涌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
拜將壇遺址景區
拜將壇位於古漢台西南約200米處。由南北分離的兩座夯土台築成。兩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積與古漢台接近,是當年劉邦駐漢台拜韓信為漢大將軍,舉行隆重的授印儀式時所築。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信少事項羽未被重用,逃歸劉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現留壩縣內的樊河邊,夜間水漲不能渡,被蕭何追回。蕭何說服了劉邦,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被拜為大將後,首先統帥三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取了關中;繼而北征東進,逐鹿中原,百戰百勝,從軍事上輔佐劉邦成就了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因此,拜將壇是漢王朝的發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歷史物證。
南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八個大字,背面刻詩一首:「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足以看出對於劉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們是難以接受的。
南台下東邊豎一高約2米的碑,是書法家舒同為拜將壇題字。碑背面刻有韓信登壇與劉邦的一段對話,摘自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傳》。北台亭閣有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在漢中期間的題聯:「蓋世勛名三傑並,登壇威望一軍驚。」正是這個拜將壇,把具有軍事才能的韓信推到了楚漢相爭這一軍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吒疆場,所向披靡,助劉邦打下半壁江山。從某種意義說,拜將壇實際上是漢王朝的奠基台。
拜將壇始建於公元前206年,是漢高祖劉邦設壇拜韓信為大將的古遺址,也是劉邦在漢敬祭天地的聖地。
劉邦在漢中設壇拜將後,由韓信統帥三軍,僅用了四年半時間,就輔佐劉邦統一全國,成就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漢人、漢字、漢文化從此發祥
張良廟
漢張留侯祠(張良廟)座落於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漢中101公里,北鄰鳳州76公里,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檯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據《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生於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果.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老人,並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任韓司徒。項羽殺韓王後,他復歸劉邦,為其出謀劃策。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楚將英布、韓信和秦將彭越,最後殲滅秦軍。漢朝建立後,他被分封到江蘇留城,是為留侯。張良與蕭何、韓信為「漢初三傑」,劉邦曾稱他「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
劉邦即位不久,先後殺掉韓信等有功之臣,張良急流勇退,來到紫柏山隱身修行,後人稱此地為「辟穀」。

G. 南京的六朝古都文化遺址有哪些

樓上回答不對,六朝即東吳、東晉、宋、齊、梁、陳。不包括唐以後的。
南朝陵墓石刻分布在南京、江寧、丹陽、句容四個地區,其中南京的六朝陵墓共有17處,主要有麒麟、天祿、辟邪、石柱、碑等。這些雕刻形象生動、氣勢宏偉,有棱形的石柱和有翼的石獸,反映了中國文化與希臘、波斯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中國中古時代石刻藝術的珍品。
1.劉裕初寧陵石刻在南京麒麟門外的麒麟鎮。陵前現存雙翼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長高各3米,天祿胸、腹部剝蝕嚴重,缺四肢,股殘尾斷;麒麟頂、齶殘缺,腰、四肢均有裂紋。石獸造型穩健莊重,與漢代石刻的風格相似,是南朝最早的石刻。
2.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在江寧區高橋門外上坊鄉的石馬沖,今存天祿、麒麟各一。北石獸較完整,長2.60米、高2.57米,南石獸長 2.72米、高2.28米,從頸部斷裂,胸部碎裂,殘缺較嚴重。二獸均有翼無角,張口垂舌,須拂胸際,身上的紋飾比較簡練,造型朴實,風格獨具。
3.陳倩永寧陵石刻在南京棲霞區甘家巷東南、北象山下獅子沖。陵墓前有天祿、麒麟二石獸,東西相對。東邊天祿頸及腰部曾斷裂,現已修復。西邊的麒麟比較完整,長3.10米、胸寬1.45米、高2.85米,獨角雙翼,環目張口,舌尖上翹,須髯下垂,雙翼刻鱗紋,襯以羽翅紋,遍體飾捲毛紋。
4.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坐落於東北郊仙鶴門外張庫村。現存石辟邪二、龜趺二、碑、石柱二,東西對立。東辟邪原倒埋溝中,底座破缺,臀部殘損,後修復。辟邪雙翼圓轉,肌豐骨勁,體態肥壯,顯出一副矯悍兇猛的神態,是南京地區現存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上乘之作。
5.蕭秀墓石刻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小學內,是南朝墓石刻中遺存最為豐富、規模最為完整的一處,現存有石辟邪二、石柱一、石柱礎一、石碑三、碑座二。二辟邪東西相對,相距18米。東辟邪完整,西辟邪稍有微殘,均軀體極大,遍體刻毛飾紋。神道碑有三,二立一倒,碑文為南朝書法家貝義淵書寫的,對書法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6.蕭譫墓石刻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西,墓前現保存有石辟邪二、龜趺一、石碑一。其中東辟邪長3.75米,高2.95米,腹下還有一小辟邪,造型生動。另蕭譫墓石碑高大完整,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碑刻為當時的大書法家貝義淵所書。
7.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位於南京江寧區淳化鎮劉家邊村農田中。墓前現存石刻2種4件,其中石辟邪兩只,一雄一雌,蕭正立墓現存兩個神道石柱皆嚴重風化,柱身上下粗細不一,柱頭圓蓋及小辟邪均無存。
另外據我所知棲霞寺還有一些六朝遺跡,棲霞寺始建於南朝。白馬公園遷移保護了一批散落在南京各地的六朝石刻,此外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東南大學內有一棵六朝松。

H. 汲冢遺址的汲城簡介

汲城歷史
戰國時期魏國所在地,魏安厘王國都所在地。秦滅六國將魏國滅除後國都廢除。
如《風俗通義》「神怪」篇中「杯弓蛇影」的故事,就出自汲城: 『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謁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
後郴因事過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曰:「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思維良久,顧視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鈴下,侍卒一類的人。史將鈴下,泛指官吏和侍從),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懌(喜歡,開心),由是瘳平。』
「杯弓蛇影」的故事本來是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的,但汲城村人卻把它視為汲城村人豪俠仗義、為他人著想的品格。
而汲城村的王德學、陳鳳鳴等人,更是念念不忘村裡至今仍存的淳樸民風。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祖訓,王德學、陳鳳鳴、張清文、王守典、杜金宇等人,才拿著自己的錢毫無怨言地張羅著保護、利用村裡文化資源。在盡力保護村裡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該村人還常常提到至今仍存的「鄉規民約」和歷史上為人稱道的「兩個好官」。
中國鄉約出自汲城
《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鄉約,也稱為藍田鄉約。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陝西的呂大鈞兄弟,在本鄉藍田實行鄉約,內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要求鄉人互相幫助,互相勸善戒惡,目的是為了使風俗淳厚。為了讓這些辦法易於實行,並且能夠持久,還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推舉約正主持其事,大家輪流擔任值月。定期聚會,記錄並賞罰善行惡行。這是民間發起的自治,由鄉民自願參與,來者亦不拒,去者不追。
但這樣的「鄉約」,其根源就在周穆王汲城。它是由姜太公家教延伸而成的。
姜太公年輕時就在汲城住,他在這里時,家教很嚴格,『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借人以牛還人馬』成為姜太公家教的重要內容。
姜太公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謀略家,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但重視民眾教育,而且對其子女後代要求極為嚴厲,他十幾歲就居住在汲城,並在汲城養兒育女。後來成為亞聖的呂?和成為聖母的邑姜都是在汲城撫養成人,而姜太公的家教則在汲城世代相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汲城人。
崔瑗到汲縣當縣令時,把姜太公家教整理後寫成條幅掛在耳室的右側,後人稱為「座右銘」。崔瑗還把家教引申了「給別人做事別記住了」、「別人給自己做事別忘記了」等,並把它作為為官之道。
他的後人把這個「座右銘」誇大到2000多字,內容擴展到方方面面,從修身養性、宗教信仰,到為官經商、為人處世。
到後來呂大防把姜太公家教、崔瑗座右銘刻成碑文,引用到自己的家訓上。
呂大防,字微仲,京兆藍田人,生於宋仁宗天聖五年,宋仁宗皇?初(公元1049年)舉進士第,調馮翎主簿,歷監察御史里行。英宗時,首言紀綱賞罰未厭四方之望,議濮王稱考,是顧私恩,違公議,章累十數上。元豐初,知永興軍。神宗議彗星求言,大防陳三說九宜,累數千言。元?初(公元1086年)封汲郡公,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與范純仁同心輔政。後為章純等所構,貶死。大防著有文錄二十卷,文錄掇遺一卷,《文獻通考》並傳於世。
很可能是兄弟四人在看到太公家教後,都曾參加意見,補充修改,然後實行的人是呂大防。
但有學者認為,真正推行並保護鄉約的,是呂大防的二哥呂大鈞。呂大鈞二十八歲中進士,曾知綿州巴西縣,後來辭官回鄉奉養父親。呂大鈞為人質厚剛正,重視禮義,沒有什麼政績可言,過人之處是在禮學上能夠行其所知,在當時備受士人推崇。呂大鈞作《鄉約》,是為了感化鄉里。
《宋史》之《呂大防傳》說,大防「與大忠及弟大臨同居,相切磋論道考禮,官昏喪祭一本於古,關中言禮學者推呂氏。嘗為鄉約,曰『凡同約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有善則書於籍,有過若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行罰,不悛者絕之』。」
「漢代的崔瑗在汲城重修太公廟並設壇祭祖,當時的汲城人陳全科老先生把姜太公家教整理成冊放入廟內供世人學習。呂大防去太公泉祭祖,路經汲城拜訪太公廟,在廟內把太公家教抄錄後刻碑立於長安,後傳入韓國,如今仍為韓國對人格考核的標准。在汲城,太公家教更是深入人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盡管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而太公家教一直作為人格准則而流傳至今,民國十八年汲城還沒有三聖會,以王德紹、王振東、王作棟為代表的三聖會員還制定村規民約並立碑告示。」王德學說。
為了讓記者信服,王德學還專門領記者到一戶農家。這戶農家的大門外有一通碑,那就是他們所說的「三聖碑」。
「老輩人說,我們村自姜太公那時起,就很重視村民的自我約束,直到現在,我們村還保持著淳樸的民風,村子裡多年幾乎沒有什麼刑事案件發生。」王德學說。
「有關藍田鄉約的形成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姜太公的後裔在西安立四十八姓碑,立碑後,想到姜太公故里在衛輝,就又到衛輝立了同樣的碑,當他們來到衛輝時,發現了汲城的太公家教,他們原樣寫了一份,後來還推薦給皇帝,這個碑還被傳到了韓國,韓國現在的『鄉規民約』,每年要評的『模範家庭』,都是從姜太公家教嫁接過去的。可以說,姜太公家教影響了中國千百年的淳樸民風。」王振中先生說,「姜太公家教產生之初的最大實用之處就在於,出了兩個在歷史上有影響的優秀人物:一個是他的女兒邑姜,一個是他的兒子呂?。呂?成為征戰沙場的一員大將,而邑姜因為其賢惠溫良美德,被當地老百姓譽為『聖母』。」
汲城歷史上的兩個好官
汲城是一個自古重禮儀之地,除姜太公外,歷史上有兩個好官為百姓所稱道。一位是東漢時期的崔瑗,另一位是西晉時期的王宏。
崔瑗(公元78—143年),字子玉,河北安平人,少孤卻銳志好學;精通天文、歷數和書法。
有關典籍記載:崔瑗是東漢著名學者崔?的中子,早孤,銳志好學,年四十餘,始為郡吏,後因事觸法被關東郡發於獄中。當時的獄管,精通《禮學》,每次提訊時,崔瑗都順便請教一二。不久獲釋,為度遼將軍鄧遵所徵召。但沒多久,鄧遵被誅,崔瑗因此被免職。之後車騎將軍閻顯徵召崔瑗,當時閻太後垂簾聽政,太過專權,先是令安帝廢太子為濟陰王,以北鄉侯嗣,崔瑗知道這是不合法的,並認為閻顯可能會因此招來禍害,想加以勸阻。哪知閻顯日日沉醉,不得面見,便請陳禪代為轉告,陳禪猶豫不敢說,沒多久北鄉侯死,是為順帝閻顯兄弟伏誅,崔瑗連坐被斥,於是辭歸,從此不復州郡命。所以,當大將軍梁商又徵召崔瑗,崔瑗以疾懇辭。崔瑗是寫文章的高手,尤其擅長寫書札、箴文、銘文,所著共五十七篇,那些擅長寫文章的人都自認為趕不上他。崔瑗喜歡讀書人,喜好招待賓客,為客人擺設豐盛的宴席,准備各種美味菜餚,但不過問家裡的生計。他平時只是粗茶淡飯而已。因此,家裡沒有什麼積蓄,當時人很稱贊他的清廉。
崔瑗一生真正有意義的,是在汲城做縣令的日子,他在汲城做縣令7年,因地制宜、量情施政,其中有三件事,值得稱頌。一是帶領百姓修築了一道九里十三步長的城牆,目的在於更好地保境安民、抵禦水患。該座城垣雖然經歷了近兩千年的風雨剝蝕,至今仍有幾百米長、四五米高的殘存可以憑吊,重修東門城樓時的碑文「蓬海映輝」也被村民珍藏著,可隨時供人觀瞻。二是為了以勛德教化民眾並尊祖明志,曾積極動員縣民,在縣城東門北側建了太公廟一座。姜太公不僅是汲人,也是一位能使「少者堅、老者奮」、終有大成的人。以太公的形象昭示後人,無疑是一個十分明智的舉措。該廟經歷了四百餘年,直到北魏《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眼裡尚香火鼎盛。三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曾親率百姓開墾稻田數百頃。按《後漢書·郡國志》里的記載計算,當時汲縣所在的河內郡所轄共18個縣,一縣的平均戶數為9000左右,人口約四萬至五萬。就是說,大多數農戶都能種上幾畝新田,吃
上新收獲的大米。所以在崔縣令離任時,百姓們無不對他的政績交口「歌之」——「上天降神君,錫我慈仁父。臨民布德澤,恩惠施以序。穿溝廣灌溉,決渠作甘雨。」
西晉時期的王宏(公元?—284年),字正宗,是「建安七子」中王粲的後代。他在泰始初(265年)到汲城做官,當的是汲郡太守。當時在他管轄下的縣級單位,除汲、共、獲之外,尚有林縣、修武和朝歌等共六個,人口也有三萬七千戶之多,但他卻仍能「撫百姓如家」。按現代話來說,就是能經常走村串戶或走家串巷。凡是事關百姓生產和生活的事情,如「耕桑樹藝、屋宇阡陌,莫不躬自教示,曲盡事宜」,他都很精通。也就是說,他不但有一顆勤政愛民的心,而且還是個具有農林、建築和交通等多方面知識的專家。王太守還是一個有氣魄的人,《晉書》上說他在任五年之間,「勤恤百姓,導化有方,督勸開荒五千餘頃而熟田(指原有的耕地)常課,頃畝不減」。按前面所提到的汲郡人口粗算,全郡每戶所得新墾田平均應有十餘畝,老百姓當然會有好日子過;而「熟田常課,頃畝不減」,保證了國家的稅收,真可稱得上是強國富民的大手筆了。碰巧不兩年遇上了全國的大飢荒,「而宏郡界獨無匱乏」,於是晉武帝司馬炎發旨頒獎給宏「谷千斛」,並「布告天下,咸使聞知」;而由唐太宗李世民領銜撰寫的《晉書》,也把王宏列入到了良吏傳之中。
「崔瑗的政績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張衡,張衡的成就有些也與崔瑗有關。」王德學說,「崔瑗和張衡不但是好友,而且同年出生,他們在很多領域都相互學習,共同研究,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就是在崔瑗的協助下完成的,他們不但是愛民如子、勤耕桑藝的好官,同時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為人師表。崔瑗在汲任縣令的七年間,帶領當地百姓開墾農田數千頃,在汲修城牆長九里十三步,寬五十餘米,並挖有護城河寬三十米深五米。就在崔瑗准備修城之時,恰逢他的好友張衡從河北返鄉路經汲城,和崔瑗久別重逢,徹夜長談,並決定留汲參與修城,在張衡的協助下,汲城牆修建得雄偉壯觀,在凹陷和凸出處修有數十處?望台即望將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後來近兩千年的戰亂防禦起了極其重要的實戰價值。」

I. 魏晉時建安,東海,秣陵分別是現在哪些地方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不是地名。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回月到建安二十五答年(公元220年)三月。這個時期的東漢朝廷的政治大權主要由曹操所掌握。
東海郡,又名郯郡、東晦郡,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東海郡領十三縣:郯縣、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陰平、利城、合鄉、祝其、厚丘、贛榆。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南部與江蘇省東北部一帶。
秣陵縣是南京在秦漢時期下轄的一個縣,治所位於今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於楚金陵邑建石頭城(今南京市清涼山石頭城遺址),改秣陵縣為建業縣,縣治由秣陵關遷往石頭城。

J. 三國古遺址在哪個省什麼地方

三國古遺址,現存於河南許昌、安徽合肥、湖北赤壁等國內多個省市的多個地方。目前,現存較為完整的三國古遺址為:
(一)漢魏許都故城遺址。許昌,曾為漢獻帝局都之地。在許昌境內,三國遺跡隨處可見。沿許昌市區至張潘鎮的公路東出19公里就是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在門口矗立的挺拔門樓上,「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幾個大字燦爛奪目。舊城遺址城垣輪廓依稀可見,呈四方形,佔地約500餘畝,夯土層清晰可見,漢磚漢瓦俯拾即是。 據考證,昔日的許都分為內城和外城。曹操迎漢獻帝於許都之後,這里的內城就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建有皇宮、御苑、相府等,繁華一時。漢魏許都古城遺址的西南角,是三國時期漢獻帝祭祀天地的毓秀台,而位於許昌城東北30公里射鹿台至今也保存較為完整。
(二)三國新城遺址。三國新城遺址是三國時期曹魏在合肥舊城近郊修建的用於抵禦孫吳軍隊的軍事性城池的遺址,現存部分破裂的城牆的殘基,位於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陳龍村,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10米。據《嘉慶合肥縣志》記載,「三國魏青龍元年,揚州都督滿寵為抵禦孫吳軍於城西三十里依山築城,謂之新城。孫權曾親率十萬大軍,圍攻此城,終未攻下。西晉淮南郡曾設置於此。 」 1998年5月三國新城遺址公布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遺址處建有三國新城遺址公園。
(三)三國赤壁古戰場遺址。三國赤壁古戰場遺址為魏蜀吳三國赤壁之戰發生地,現位於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長江之濱的南岸,該遺址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在赤壁與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對峙。後孫劉聯軍智囊諸葛亮借東南風大起之時,運用火攻之法,以少勝多,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這一仗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經典戰役。
此外,在當年為為魏蜀相爭之地的甘肅天水和隴南,湖北省的當陽、襄陽南漳等地,尚都散落有部分三國古遺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