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縣寶墩遺址
Ⅰ 寶墩文化有哪些意義
寶墩文抄化是發現於四川省新津縣寶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是成都平原能追溯到的最早的人類古文化。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寶墩文化的發現,對了解夏商時代三星堆文明意義重大。
Ⅱ 寶墩文化的簡介
寶墩遺址抄以在成都平原上相繼發現的新津寶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雙河村和紫竹村、郫縣古城村、溫江魚鳧村等六座史前遺址群為代表。當時,古人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也能製作陶器了,主要有繩紋花邊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領罐、寬沿平地尊為標志。對上述6座古城的發掘與研究證明:它們與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屬於同期文化,它不僅大大豐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內涵,能夠再細分為若干期,並且可與以三星堆古城為代表的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銜接。於是按考古學文化命名規則被稱為「寶墩文化」。
Ⅲ 新津寶墩村遺址能放煙花嗎
新津寶墩村遺址,
只要沒有房屋,
附近沒有易燃物,
就可以放煙花的。
如果遺址是一個磚
木結構的房子,
附近是不能放煙花的。
以免木頭起火燒壞遺址。
Ⅳ 寶墩文化的介紹
寶墩文化1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回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答。寶墩文化可能是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的。寶墩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陶器製作工藝有所創新,同時還可能接受了來自其它考古學文化的影響。遠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考古文化,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Ⅳ 寶墩文化遺址有什麼特點
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文化,可能是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的。寶墩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陶器製作工藝有所創新,同時還可能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影響。寶墩村地形奇特,在綠色沃野上凸現出一圈不規則的脊樑似的黃土埂子。埂內阡陌縱橫,溝渠交錯。溝底和兩側往往會發現一些散碎的磚瓦器物。而這圈黃土埂子圈起的地方,就是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古城遺址,散碎的磚瓦器物則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進入文明的物證。寶墩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新津寶墩、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等處古城址,這些地方共同組成了成都平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
寶墩文化遺址的6個古城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間的台地上,城牆的長邊往往與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長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於防洪也便於設防。其中魚鳧城保存較差,似乎近於六邊形,其保存最長的南牆也與附近的現代河流遙相平行。城牆建築都是採用「雙向堆土、斜向拍夯」的辦法,與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顯的承襲關系。從寶墩、魚鳧、古城三座城址的發掘看,城牆由平地起建,先在牆中間堆築數層高後,再由兩邊向中間斜向堆築,堆放一大層土即行拍夯,城內側的斜坡堆築層次多,故坡緩;城外側的堆築層次少,故坡略陡。城址的格局因地而異。處在成都平原內部的寶墩古城最大,城牆圈面積約60萬平方米;魚鳧城約40萬平方米;郫縣古城約31萬平方米。而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近山地帶的城較小,而防衛功能更突出,城牆均分內、外兩圈,呈「回」字形。處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帶的城址,其中心部位都發現大型建築基址。如寶墩古城址中部有一處高出周圍地面的台地上,有房子基槽和密集的柱洞。在郫縣古城城址的中心位置也發掘出特大型建築「郫縣大房址」。建築與城牆走向一致,面積約5550平方米。在房子里基本等距離地分布著5個用竹編圍成的卵石台基。此房址基本上沒有發現多少生活設施,偌大的建築物裡面只有醒目的5個壇台,顯然是一處大型的禮儀性建築——廟殿。對這6座古城研究證明:它們與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屬於同期文化,它不僅大大豐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內涵,能夠再細分為若干期,並且可與以三星堆古城為代表的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銜接起來。寶墩文化遺址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主要有繩紋花邊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領罐、寬沿平地尊為標志。《山海經》中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長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石鬼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這里的員神石鬼氏即為少昊,它由東方的太陽神變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來的居住地,在他遷移後,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國。當少昊西遷之後,氏族將原來東方的地名也帶到了西方,所以在後代傳說中,東西方均有所謂的扶桑、窮桑等地名,這些都與這場氏族大遷移有關。山東龍山文化中東夷文明與四川盆地寶墩文化尤其是其後續的三星堆遺址文化,見證了我國東部與西部的太陽崇拜文化的密切關系,從看似荒誕的神話故事中看到了東夷部族的遷徙,將文明沿黃河跨過中原地區傳播到川蜀之地。據史料考證,少昊部族是由東部沿海遷徙到魯西南一帶,從神話故事裡可以看到少昊部族及東夷文明向西的擴展,直至川蜀,停下來並且得到繼續的發展,幾乎相同的太陽崇拜、鳥圖騰、十日傳說證明了其傳承關系。所以,川蜀寶墩文化尤其是三星堆文明應當是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東夷文明的傳承。
Ⅵ 寶墩文化的考古發現
神秘的古蜀文明,一直是縈繞在人們心中的謎團。約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隊員在成都平原相繼發現了距今4500年-3700年的8座古城遺址,它們比三星堆文化早近千年,人們把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寶墩文化」。在寶墩文化的8座古城中,位於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歷史悠久。高山古城遺址發掘出的史前墓地,人骨保存完好。
高山古城遺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原三岔鎮趙庵村古城埂,地處成都平原的西南邊緣。2003年發現遺址後,一直未進行正式的考古調查。直到2012年,考古隊進行了詳細勘探,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2015年度發掘800平方米。近年來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已經向我們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先民生活畫卷。在發掘區內,考古人員發現了豐富的遺存,如墓葬、人祭坑、奠基坑、灰坑、灰溝、水井、建築等等。截至目前,已經清理出墓葬89座、人祭坑1座、灰坑86個、灰溝12條。高山古城遺址的89座墓葬內,僅有少量墓葬發現有隨葬品,目前為止發現有1個象牙製品――象牙鐲,以及3個核桃揪。
高山古城遺址的發現,刷新了成都平原考古學遺存寶墩古城的歷史,使之成為成都平原已知最早的古城。在高山古城遺址,人們發現了一處人牲坑,坑內有一名兒童的骸骨,大約10歲左右。由於人牲坑的位置處於西南城牆的轉角附近,因此專家們認定這是用於修築城牆的奠基祭祀儀式。除了奠基性質的人牲坑,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人祭坑。這具人骨遺骸表明這是一位成年人,但是骸骨扭曲變形嚴重,似乎是外力捆綁造成的。「在遠古時期,人們生產力不發達,出於對自然的敬畏,會用捆綁活人進行祭祀活動,祈求人口、牲畜的增殖和莊稼的豐收。
在清理的墓葬中,均為豎穴土坑墓,沒有葬具,且均為單人墓穴,一人一坑;人骨有仰面直躺的,也有側身彎曲的等多種姿勢。此外,考古隊員還驚訝地發現,成人墓葬僅佔了一小部分,兒童墓葬才是大多數,甚至有嬰兒的墓葬。
Ⅶ 寶墩文化是在哪裡被發現的
寶墩文化是發抄現於四川省新津縣寶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是成都平原能追溯到的最早的人類古文化。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寶墩文化的發現,對了解夏商時代三星堆文明意義重大。
Ⅷ 寶墩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哪裡
寶墩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新津寶墩、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等處古城址,這些地方共同組成了成都平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
Ⅸ 寶墩文化遺址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哪些
寶墩文化遺址的生產工具可能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影響,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主要有繩紋花邊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領罐、寬沿平地尊為標志。
Ⅹ 寶墩文化遺址的古城建築風格是怎樣的
寶墩文化遺址的6個古城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間的台地上,城牆的長邊往往與河流及版台地的走向一致,城權址均呈長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於防洪也便於設防。其中魚鳧城保存較差,似乎近於六邊形,其保存最長的南牆也與附近的現代河流遙相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