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抗戰遺址
⑴ 長沙的歷史變遷
長沙
中國湖南省省會,城市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602萬(2003),其中市區人口107萬,位於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京廣鐵路線上。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長沙是一座有2000餘年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時期,就是楚國雄踞南方的戰略要地之一。漢朝的劉邦立國之後,於公元前206年改臨江為長沙,並設立漢朝的屬國----長沙國,自此之後,長沙開始築建城牆,並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15—20萬年前,長沙地區開始有人類活動。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約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沙開始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變,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長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時間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沙曾有「臨湘」、「潭州」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長沙,其經濟和文化為其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
「長沙」之名有據可查的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寧鄉炭河裡遺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反映了當時的長沙地區與中原有一定的聯系。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湘州州治。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天心閣,當時太平天國軍攻打長沙的地方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長沙府涌現出在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直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長沙在民國時依然是中國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1915年,曾就讀於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並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後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
燒毀全城的文夕大火1937年長沙發展到鼎盛時期,經濟物業繁榮,初期成為抗戰的大後方。1938年的文夕大火成為最為悲慘的時期,各種歷史文化遺跡幾乎損失殆盡。1939年到1944年,長沙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中、日以長沙為中心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戰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戰役的勝利。
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為是革命聖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後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⑵ 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北京市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
白乙化烈士陵園位於北京市密雲區石城鎮河北村。
天津市
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紀念館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黑龍江路隆泰里19號。
河北省
陳庄殲滅戰舊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岔頭鎮橫山嶺水庫東岸。
遵化市長城抗戰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石門鎮石門四村。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山底村。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位於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
冀南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南宮市南大街103號。
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白洋淀景區。
冀中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河間市曙光西路66號。
山西省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五一北路245號。
八路軍總司令部北村舊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店上鎮北村。
武鄉縣八路軍烈士陵園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故縣鄉里庄村。
町店戰斗紀念園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町店鎮町店村。
左權烈士陵園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遼陽鎮北街村陵園街。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耿鎮鎮松岩口村。
雁門關伏擊戰遺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雁門關鎮太和嶺口村。
內蒙古自治區
華北軍第五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海拉爾大街54號。
綏蒙抗日救國會舊址紀念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玉泉二巷11號。
烏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四義堂村。
遼寧省
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東關村。
虎石溝萬人坑紀念館位於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南樓經濟開發區聖水寺村。
侵華日本關東軍護路守備隊盤山分隊舊址陳列館位於遼寧省盤錦市雙檯子區勝利街東段13號。
吉林省
豐滿萬人坑遺址位於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江南鄉孟家村。
遼源市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展覽館位於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人民大街4907號。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位於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泰安大路5048號。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位於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濛江鄉靖宇村東。
敦化市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翰章鄉翰章村。
黑龍江省
尚志烈士陵園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北環街92號。
湯原烈士陵園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京撫路中段。
上海市
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地位於上海市寶山區羅涇鎮海星村水源涵養林內。
江蘇省
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利濟巷。
雲台山抗日烈士陵園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雲台村鴨塘自然村。
車橋戰役烈士陵園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車北村。
阜寧縣蘆蒲烈士陵園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蘆蒲鎮蘆蒲村。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茅山風景區萬福路。
浙江省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梁弄鎮曉嶺街。
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煤山鎮。
安徽省
野寨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天柱山鎮野寨街50號。
大別山烈士陵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天堂鎮老街路1號。
岩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濱河南路39號。
新四軍第四支隊紀念館位於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高峰鄉東港村。
福建省
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均溪鎮玉田村。
江西省
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園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龍潭鎮龍潭村。
山東省
魯中抗日戰爭展覽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汶陽東大街43號。
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四寶山街道太平村。
馬鞍山抗戰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小口頭村。
玉皇頂抗日武裝起義遺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文昌北路29號。
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和陳列館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台頭鎮巨淀湖畔。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磨山峪舊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房村鎮磨山峪村。
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雙堠鎮東梭庄村。
淵子崖烈士紀念塔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淵子崖村。
蘇村烈士陵園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張寨鎮蘇村。
湖西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南城街道健康路1號。
河南省
杜八聯革命紀念館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泰山村。
湖北省
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張家口村。
鄂南抗日根據地指揮中心舊址位於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沙窩鄉麻羊堖。
趙家棚抗日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趙棚鎮振興街2號。
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
湖南省
嶽麓山忠烈祠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赫石坡。
廣東省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白石龍社區。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位於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橋村檳榔山14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
三將軍殉職紀念塔和八百壯士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七星區七星公園內。
重慶市
特園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嘉陵橋東村35號。
張自忠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市北碚區雙柏路516號。
四川省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街道祠堂街。
貴州省
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麻萬鎮。
雲南省
施甸縣抗日江防遺跡群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
滇緬公路惠通橋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鎮臘勐社區。
滇西抗日戰爭紀念碑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仙池路雷牙讓山。
陝西省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
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光華路。
延安鳳凰山麓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大街20號。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
甘肅省
八路軍駐蘭辦事處紀念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酒泉路314號、甘南路700號。
香港特別行政區
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西貢區斬竹灣。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冼星海紀念館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俾利喇街151—153號。
緬甸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位於緬甸馬圭省仁安羌市伊洛瓦底江畔。
巴布亞紐幾內亞
中國抗戰將士和遇難同胞陵園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新不列顛省拉包爾市郊。
俄羅斯
中國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與紅軍遠東第2方面軍第88獨立步兵旅英烈紀念設施位於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葉拉布加鎮維亞茨克耶村。
⑶ 長沙有沒有長沙會戰紀念館
沒有,南嶽衡山有大陸唯一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大型烈士陵園——南嶽忠烈祠
⑷ 為什麼蔣介石要在抗戰期間搞一個長沙大火
因為蔣介石得到了日寇要侵略長沙的消息,為了應對日寇,國民黨當局採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的計劃。長沙大火又稱文夕大火,是長沙歷史上毀壞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為性質的火災,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
長沙大火背景: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武漢會戰失利後,武漢的機關、工廠,以及大批難民和傷兵湧入長沙,使當時30多萬人口的長沙驟增至50多萬。加上以前長沙作為上海,南京等會戰的後方,長沙已經積累了許多戰略儲備,商業也很繁榮。但長沙有限的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根本難以承載如此大量的遷入,這些都給日後的巨大損失埋下了隱患。
11月8日,日本侵略軍攻入湖南北部,並轟炸了長沙和衡陽。9日、11日,臨湘、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對峙新牆河。長沙的局勢十分嚴峻,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對長沙能否守住十分缺乏信心。蔣中正提出焦土抗戰的作戰思想,認為即使燒毀長沙也不能讓日本獲得任何物資。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接到電報,在11月10日(一說12日)的會議中傳達了蔣中正的思想,並組織縱火隊伍。當城東南的天心閣放火時,即開始全城放火。
長沙大火過程:
1938年11月12日深夜(13日凌晨2時),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失火(是故意縱火的信號或無意失火,至今仍然是謎)。縱火隊員以為是信號,便全城放火。大火持續了整整五天五夜,古城長沙2500多年的歷史財富幾乎被毀滅殆盡。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嚴重的事故。
3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余棟。大火造成經濟損失10多億元,約占長沙總值的43%。政府機關被燒毀的有省政府、民政廳、建設廳、警察局、警備司令部、省市黨部、保安處、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電報局、電話局、郵政局、市商會、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和在長沙各家報館等大部或全部建築;被燒毀或大部燒毀的學校有湖南大學、明德中學、岳雲農工,楚怡工業學校、兌澤中學、第一師范、南華女中、明憲女校、妙高峰中學、省立長沙高中、民眾教育館等31所;被毀的銀行有湖南省銀行、江西裕民銀行、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十餘家;被燒毀工廠的有40多家,其中損失最大的有湖南第一紡織廠,其廠房損失達27萬余元,原料損失達96萬余元,機器設備損失達60多萬元。
長沙作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廠和糧棧僅倖存12家半。綢布業損失約200餘萬元,約佔全行業資產的80%。湘綉業40家全部毀滅。除湘雅醫院外的所有醫院均被燒毀。
當時周恩來和葉劍英都在長沙,起火時他們帶重要文件急忙撤離,於13日下午到湘潭。郭沫若當時也在長沙親歷了大火,《郭沫若傳》中對情景進行了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發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呆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沖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
長沙大火事後:
12日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夜裡(即夕),所以稱此次大火為「文夕大火」。
1938年11月18日,為了平息民憤,蔣中正下令槍斃「長沙縱火案」三個「當事人」: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和長沙市警察局長文重孚。張治中去職。他們成為了事件的代罪羔羊。11月19日,長沙城的廢墟上重新出現了菜市:賣肉者3人,賣菜者2人。日軍在當時並未進攻長沙。先鋒廳的鍾樓(中山紀念亭)有幸保存了下來。其他倖免的還有湘雅醫院。
2005年7月,長沙市首個以紀念「文夕大火」的建築———電燈公司遺址紀念牆建成。紀念牆位於湘江風光帶與勞動路交匯處。同年建成的還有長沙大火警示鍾大型雕塑。
長沙大火影響:
文夕大火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積累,地面文物毀滅到幾近於零。長沙作為中國少數幾個2000多年城址不變的古城,文化傳承也在此中斷,在歷史研究上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人民流離失所,商業貿易、政府機關、學術機構等幾乎完全被摧毀。但這只是大摧毀的開始。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軍發動了四次長沙會戰,轟炸長沙100多次。國軍在前三次會戰都獲得勝利並重創日軍。在文夕大火中損毀嚴重的長沙成為了一片廢墟。
當 時《中央日報》的社論:「長沙近30年來,物質、人力欣欣向榮。全國都市中,充實富庶,長沙當居首要。百年締造,可憐一炬。」史家陳寅恪亦有大量的書籍也在長沙大火中一本無存。
長沙人對張治中之評語: 治湘有方,五大政策一把火;中心何忍,三個人頭十萬元·····張治中!
(4)長沙抗戰遺址擴展閱讀:
文夕大火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發生在長沙。因應日寇的進犯,國民黨當局採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的計劃。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這場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終導致長沙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約10億元。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是中國抗戰史上與花園口決堤、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參考資料:文夕大火-網路
⑸ 湖南省長沙市有什麼歷史遺跡
有嶽麓書院、天心閣、賈誼故居、開福寺、麓山寺等。
1、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並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
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2、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
天心閣有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
天心閣始建於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抗戰期間因文夕大火燒毀,1983年重建天心閣。
3、賈誼故居
賈誼故居現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與太平街口交匯處)。
賈誼故居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住在這里,時任長沙王太傅。
4、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之城北新河,臨湘江,主體建築南北朝向,為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寺院。
開福寺始建於五代時期,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佛殿三進,即三聖殿(彌勒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和毗盧殿。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道。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萬壽禪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薩笠法護的弟子笠法崇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遺跡,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佛教協會駐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嶽麓書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心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誼故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福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麓山寺
⑹ 離閱馬場最近的抗日遺址有哪些
四明銀行漢口分行舊址7.1公里
⑺ 據說長沙曾經被燒過城,誰可以給我講一下那段歷史
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因為日寇的進犯,國民黨當局採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的計劃。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這場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終導致長沙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約10億元。
文夕大火事情經過:
1、焦土政策
抗戰中最先提起「焦土抗戰」戰略思想的人是李宗仁。當時政府為免軍事物資遭日軍獲取,而規定焦土抗戰的作戰思想即敵軍進入城郊30華里以內時,實施焦土政策,以為積極防禦。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時,蔣介石的密令到達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手中。
旋即,張治中又接到蔣侍從室副主任林蔚的電話,內容是「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
2、計劃出爐
張治中召來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安處長徐權,兩人於11日下午4時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計劃」。該計劃共13條,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派省會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和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
「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准備位置」。另外,還對焚城的過程,如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地點選定天心閣。
3、焚城計劃
據計劃起草人長沙市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許權回憶,經過徐權修改後的計劃(共13條),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派省會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和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
「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准備位置」。計劃還對焚城的全部過程,如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地點選定天心閣,這是長沙城中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張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點准備完畢,我來檢閱。」
張治中還和酆悌、徐權一起研究組建了「破壞長沙指揮部」。決定由酆悌負總責,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任總指揮、市社訓總隊副總隊長王偉能和許權任副總指揮。
4、意外火情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時許,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突然起火,許權得到士兵的報告後,電詢前線的關麟征處,得知前方無事,且南門不是舉火的地點,所以判斷是失慎。許權打電話找警察局局長文重孚,要求救火,答復是:警察都撤離了,消防隊員也撤離了。
另外,因早前為了實行焦土政策,所有消防車都把水換成了汽油。意外產生的火災,沒能快速撲滅。不到一刻鍾後,南門又有三處起火。不知真相的城內警備司令部見城外起火,以為是信號,紛紛將點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連天心閣也火光四射,接著全城起火。
眼看大火已無法撲救,只能宣布棄城。最終長沙大火燒了五天五夜,才自行熄滅。
5、人間煉獄
由於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及至從夢中驚醒,還以為是日軍打進城來了。正准備奪路逃命,但烈火已經臨門,大多數的街巷已被煙火封住。
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們,在擁擠和混亂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車壓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燒死。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被大火逼進水缸後慘死。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躲進水缸避火,雙雙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華金號員工躲進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
凄厲的哭喊聲,恐怖的嘶叫聲,連同建築物燃燒時的爆炸聲,交織成為一個悲慘世界。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嚴重的事故。
(7)長沙抗戰遺址擴展閱讀:
文夕大火的事件反思:
1、意外誘因
針對當時「類似陰謀的縱火」的責難,張治中也曾經為自己辯解,說是一個「意外的突變」,「首先是我和幾個高級人員疏忽,其次是中下級幹部的慌張,再次是那些訓練不夠的士兵與義憤人民的無知與急躁」。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過早的行動呢?張治中歸結為「誤信流言」,「岳州沒有放棄,就謠傳岳州情況不明,常德交通已斷。等到敵人登陸城陵磯的消息一證實,就傳說敵人兩天之內就可以到長沙。就在12日晚間,戰事發展到汨羅前線時,有些人竟慌張到「敵人的淺水兵艦可以在3小時內開到長沙河岸」。
2、政策必然
《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榮維木分析指出:「國民黨確定了焦土抗戰的方針,事先做好焚城准備,焚城隨著中日戰局的發展,也就是時間早晚的事情。這是大火的必然性。」「但長沙大火是在混亂中發生的,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這種情況,說明了在片面抗戰路線指導下,戰爭的組織者是多麼容易產生失誤。」
⑻ 四次長沙會戰創造了城市保衛戰的多少奇跡
長沙會戰發生來在抗日戰爭自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嶽麓山曾是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部戰時所在地。自上世紀30年代起,這里相繼建成岳王亭、忠烈祠、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長沙會戰紀念亭等紀念性建築物,山中保存了當時的戰壕、彈坑、炮台及九戰區戰時指揮所等遺址,並出土有當年抗日將士遺留的槍支、彈殼、電話筒等文物。——常識歷史篇。
⑼ 湖南等地有那些歷史時期留下的戰爭遺址
現存的湖南境內抗日戰爭遺址主要分布在長沙、常德、衡陽、芷江等地。遺址主要以長期的革命活動的發生地、革命事件的直接發生地和革命人物紀念地或紀念物為主, 至少有100 余處, 零散的分布在以上區域范圍內, 其中有列為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一些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單就衡陽而言,有衡陽城區的五馬歸槽、陸家祖屋、江西會館、五桂嶺抗戰前線指揮所、岳屏山「抗戰紀念城」碑、張家山衡陽保衛戰陣亡將士墓等一批抗戰時期重要的遺址遺跡;到衡陽縣樟木鄉樟木市實地察看了寫有「抗戰到底是救國家救同胞救自己」的抗戰標語牆;到南嶽拜謁了忠烈祠、察看了游干班舊址;高嶺圓形坑道據點工事遺址等。而且該市現至少有4 處抗戰遺址遺跡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第1 處是「衡陽抗戰紀念城」碑和牌坊。但當年蔣中正題寫的碑名字跡後來被毀,現碑名是1984 由湖南省政協主席程星齡補題。第2 處是張家山衡陽保衛戰陣亡將士墓。第3 處是南嶽忠烈祠。這是全國唯一的一處當時由中央政府決定興建紀念並安葬抗日陣亡將士的地方。「忠烈祠」三字由蔣中正親筆題寫。第4 處是南嶽游干班舊址──南嶽聖經學校及禮堂。南嶽游干班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產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曾在這里辦班共為三期,為中國軍隊培養了3000 多名游擊戰骨幹。
1.3遺址分類情況
通過對湖南的抗戰遺址、遺跡的資料搜集整理, 根據現存遺跡的特點可分為以下6 大類。
1) 抗戰文化運動及文化名人影響。全面抗戰爆發後,一批著名的外省籍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沈鈞儒、鄒韜奮、聞一多、朱自清、曹禺等紛紛隨文化教育機關內遷或因其他原因來到長沙。他們通過演講、寫文章等對長沙的抗日救亡文化運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湘籍文化名人呂振羽、翦伯贊、田漢、張天翼、廖沫沙等人也先後從外地回到了長沙;一批原來在大學里初露頭角的湘籍大學生黎澍、李銳等也回到了長沙。他們因人熟地熟,或辦報刊,或在抗日團體和學校任職,對長沙的抗日救亡文化運動所起作用更大。這些文化人士與原來在長沙的文教界人士李仲融、楊榮國等人相匯合,形成了以共產黨員、進步人士為骨幹,廣泛團結愛國人士的文化隊伍。據不完全統計,抗戰初期,先後來長沙的學生和文化界人士達1500多人,有一定影響的文化人士約700多人。此外,長沙的抗戰文化運動還得到了國際友人的關切和支持,史沫特萊、鹿地亘、世界學聯代表團等先後訪問長沙。大批文化人薈萃長沙,有力地促進了湖南抗日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2) 原國民黨的黨、政、軍各部委辦事處及其負責人的舊址活動地, 如陸家祖屋、五桂嶺抗戰前線指揮所,衡陽機場、芷江機場等;
3) 國共合作遺址紀念地,如南嶽游干班舊址──南嶽聖經學校及禮堂
4) 抗戰勝利階段,中國正面戰場反攻的起點和國民政府的洽降地,如各大戰役戰場及芷江
5) 戰時遷長沙各廠礦、高等院校、文化機構舊址, 如西南聯大舊址、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中蘇文化協會湖南分會、中國青年記者學會長沙分會、會刊《抗戰文化》創辦地等;
6) 戰時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和重要建築物的舊址, 如芷江抗戰簽字受降紀念坊、忠烈祠、抗戰勝利紀功碑遺址等。
1.4保護與利用情況
目前, 由於對大多數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重視不足, 不少的遺址面臨著自然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的雙重壓力,遺跡中保存較好的是以抗戰重要機構舊址以及抗戰名人舊居為主,而消失損毀的卻很多,其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如西南聯大舊址、天心閣原貌不復存在了。從目前的情況看, 由於缺乏對抗戰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的總體規劃, 在現存的抗戰遺址中被真正利用起來的不足1/ 6, 而利用的較好的只有1/ 10。如建成旅遊景點對外開放的僅有長沙烈士公園、南嶽忠烈祠、芷江抗戰受降紀念館幾處。因此,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 堅持加緊抗戰文物的修復、修繕, 搶救性保護現存的抗戰遺址和利用好現存的抗戰遺址已刻不容緩。
⑽ 查一查湖南的抗日烈士。
我們昆明市政府文史館昆明地區抗戰遺址遺跡調查組一行來湖南考察學習湖南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保護工作,這一天來瞻仰敬拜南嶽忠烈祠,這是全國抗戰最大的陣亡將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