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河南鞏縣鐵生溝遺址

河南鞏縣鐵生溝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9 17:16:30

A. 古代商湯桑林築壇禱雨在今鞏義市魯庄鎮桑家溝是嗎

南邊聳立著巍巍嵩山,北邊奔騰著浩盪的黃河,秀麗的伊洛河懷抱里唱歌,這便是鞏義市的所在。

這里一片古老的土地,考古資料證實,十五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們就在這里生息勞作了。

古來,鞏義市就是中國東西交通的要沖,是兵家常常爭戰的地方。

於是,產生在此或以此地為背景的傳說,不少都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

後異射日、嫦娥奔月處在市西南的訾殿一帶;炎黃會盟築壇沉壁處,位於伊洛河入黃河的神都山上;伊洛河黃河匯合處的洛芮是河出圖洛出書的地方;沙魚溝鄉古洛口的伏羲台是伏羲畫出八卦的地方;湯王不惜焚身求雨的聖地在古桑林魯庄;曹植牧馬芝田,遇見洛神宓妃的地方即在芝田洛河邊。

如果說傳說是虛無飄渺的彩雲,而全市遍布的古老遺跡,則是可以震撼人心的歷史鑒證。分布在市區、鄉鎮的一百多處文物古跡,無不包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穎智慧、辛勤的血汗,無不使華夏後人嘆服。

鞏義市的人文景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八處,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十二處。鞏義市公布和尚未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亦逾百處之多。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皇陵,分布在鞏義市的孝義鎮、芝田鎮、西村鎮、回郭鎮,佔了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昔日,這曾是巍峨壯觀的帝王陵寢。北宋九個皇帝,除欽、徽宗二帝被金人擄俘北國客死他鄉外,其餘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廣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項、哲宗趙煦都葬於此。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的墓,世稱謂"七帝八陵"。

史載:趙匡胤為遷都洛陽,也為鞏義市山川風水所動,即把皇陵定於此地了。從趙匡胤登級第三年始,就開始了興建北宋皇陵,前後共營建了一百六十多年。龐大的帝陵兆城之內,附有皇後墓二十一座,親王、公主、皇子、皇孫、諸王夫人墓一百四十四座,名將勛臣墓八座,另有皇親子孫墓二百餘座。其中包拯墓,寇準墓吸引後人常有憑吊者。

北宋皇陵每陵佔地八百餘畝,包括兆域佔地兩千畝左右。有三部分組成,上官、神城和下官。上官南有鵲台二,中有乳台二,鵲乳台建有樓觀,北有神道和神城接連。神城以高大的陵台為中心,四周建有城牆,並有四個城市樓,四個角樓,另有記載,陵台前陳有獻殿。上官建有官牆,官牆內有五個大型官殿,供守陵軍和祭祀用。後陵亦如此,只是形制小些罷了。

皇陵、後陵及名將勛臣、親王、皇子神道兩側樹立了規模數量不等的石刻儀仗。尤皇陵最為壯觀,望柱、石獅、石象、石羊、石虎、瑞禽、角端、文臣、武將、阿拉伯、印度、中亞諸外國客使、象奴、控馬官,每陵五十八件,無不是精雕細刻,栩栩如生,似向遊人述說歷史的風風雨雨。後陵每陵石刻三十四件,體個較皇陵小些。北宋皇陵區內現存石刻近千件,是北宋遺留石刻精品最多的地方,為研究中國古代藝術提供了難得的實物。

宋陵的地面磚木建築,城、樓、殿、觀皆已與歷史災難共同泯滅去了。可現存的巨大夯土遺址,高大呈覆斗狀的陵台,仍會以一種古老蒼涼的氛圍給人一種歷史的凝重感和美感,它們會告訴遊人許多古老的故事。

搶修保護永定陵和永昭陵工程正在進行,它將以更加生動的面目迎接國內外遊人。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力山石窟寺,是被稱為中國十大石窟,排行第六位的大型石窟之一。這座石窟寺,是拓拔氏建立北魏政權,定都洛陽後首先修建的佛教聖地之一。它位於風景秀麗的伊洛河畔,建在邙山土嶺突兀而出的一片石崖上,景美地奇,北魏、唐代,這座寺院一直為皇帝所重視,不斷拓修,這里居住和尚最多時曾達到過三千人,可見這所寺院之大。石窟寺地面現存大、中、小佛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洞窟五座。它雖比不上雲崗、龍門諸石窟那樣雄偉龐大,但小巧玲瓏,精雕細刻,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的珍品。那瀟灑飄逸的飛天,慈眉善目高鼻樑的佛像,演奏各種民族器樂的樂技,告訴人們古老民族的服飾、舞姿、民族融合初始鮮卑人的面目,中華民族豐富的樂器形態,演奏方法。尤其中國僅存的帝後禮佛圖,那前呼後擁宏大的場景,不能不使人想像到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不能不使人聯想到當時全社會對佛教的虔誠。

建在明末和清代於市區一河之隔的康氏莊院,集古寨堡、民居為一體,巍巍壯觀,青堂瓦舍,錯落有致,遠眺似一幅頗大的民俗畫卷。古建築專家稱,這是我國現存的、典型少有的北方古代民居博物館。這個庄園建築總面積64300平方米,33個庭院,53座樓房,313間。另有平房97間,窯洞73孔。康氏先祖,經營土地,經營運輸、買賣,氣吹似富了起來。於是曾掛過雙千頃牌;於是建起了這些房屋;於是也有了慈禧太後躲八國聯軍由西安歸京,康家捐皇上百萬兩白銀,慈禧太後封他家為康百萬的典故;於是他參與了山東臨沂賑災,山東省民間敬的活財神就有了康百萬的形象。康氏庄園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升為國家級。

從伊洛河朔黃冶往上,是十數里的古陶瓷遺址,其中有著名於世,迄今中國發現最早,規模最大,出土品類最多的大、小黃冶唐三彩遺址,還有中國白瓷最早的產地,白河白瓷遺址。

在伊洛河和黃河交匯處的右側,是河谷切斷的邙山,山嶺上仍有逶迤城牆的殘缺。這便是翟讓、李密率領瓦崗軍曾經攻克的隋朝最大的興洛倉,是他們創下分糧於民史跡的地方。

伊洛河南側的芝田鄉稍柴村廣闊的田野上,地邊地頭,地里,時常出現形狀各異的磨製石器等器物和遺跡,這里就是夏代的都城斟尋遺址了。

還有早已載入歷史課本的漢代冶鐵遺址,就在夾津口鄉鐵生溝村。地面尚存的球墨鑄鐵塊兒,其質量,使我們現在的人也望塵莫及。

地面遺存不再贅述。過去,人們常用鍾靈毓秀一詞形容鞏義市這地方。鞏義市以前稱鞏縣,秦朝開始的稱謂。

也許是巧合,也許真應了鍾靈毓秀的意思。 唐代鞏縣縣令杜甫的曾祖杜依藝,定居鞏縣後,家裡育出了著名詩人杜審言,又培育了一代詩聖杜甫。一九六二年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杜甫被定為世界文化名人。 唐代鞏縣縣令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家裡育出了偉大詩人白居易。

詩聖杜甫就誕生在鞏義市南窯灣村,誕生他的窯洞人稱聖人窯。他幼時,"七月庭院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的院落,現為杜甫故里紀念館。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寫了大量贊頌祖國、同情人民苦難的詩作,最後客死湖南平江縣洞庭湖的一葉小舟之上,暫厝平江,四十三年後,其孫杜嗣業遵祖父遺願,將其骨殖移葬於和故里隔伊洛河相望的邙山嶺上。幾年前,鞏義市有識之士社會集資,已將位於康店鄉邙山嶺上的杜甫陵園修葺一新,蒼松翠柏,亭廊綴點,成了一處旅遊熱點。

晉朝的稽含是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學家,著作《南方草木狀》蜚聲中外,故里即在魯庄鄉的魯庄村。他死後亦葬在魯庄,其墓地亦成了後人憑吊的場所。

鞏義市的人文景觀往往溶於美麗的自然景觀中。在道教聖地老廟山裡,不但以玉仙聖母廟在附近幾省聞名,這里的自然景觀尤使人留戀忘返,現是省級自然風景區--浮戲山雪花洞景區。

這個景區的山,古稱石城山,登高望遠,巍峨參錯的環形山,為一堵壯偉的城牆。若遇雲霧天,登高觀望,眾山頭又若浮游水上的鵝鴨水鳥在嬉戲,極為生動,故人又稱為浮戲山,古代就是自然名勝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的詩篇,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來此山巡遊,封了茶山,人喚作趙封山。

這個景區中,除了玉仙聖母廟這一古跡,另有二十餘座古山寨,可以稱雄北方。古山寨上石砌的城牆纏綿起伏於山峰谷壑中,石砌的城門樓台,寨中的石砌房屋、石磨、石碾,都如一首首古老的歌,向人們敘述著一個個古代發生在這座山中的故事。有考古者認為,這些山寨,早的起於唐代,最晚的也該是清代了。有明代農民起義軍聚義的山寨,也有清代武狀元牛宣躲避戰亂的山寨。考古專家驚訝中原地區竟有如此古寨堡群。這山中還有明代、元代古人採集銀礦的銀洞,銀洞中有刻文可證,銀洞中有古人們留下的工具、器皿可證。

景區中,最為神奇的要數洞穴了。納水洞終日水聲淙淙;老君洞"九層天九層地",忽有大廳又忽縮小,順小洞下循,亦然見大廳,又漸小,此景反復九層,可著人逾萬。在諸多洞穴中,最著名的莫過雪花洞了。雪花洞不同於其它石灰岩形成的溶洞,它是方解石經水溶水蝕漸變的,地質學家認為它已有一億歲之多了,洞內可行進處五百餘米,大廳可容人數千,小洞可幾人同行。洞內石瀑石幔、石鍾乳形態各異,均入美好的故事,又皆色如晶玉、翡翠,燈光射之,輝彩四熠。尤其洞壁上四處布滿雪花狀石,燈光下晶瑩閃亮,使人如入童話世界。這種雪花石在其它洞穴中未有發現,故被地質學家稱為"天下第一雪花洞"。為這洞,景區也被喚作了"浮戲山雪花洞景區"了。

景區中的水也很具特色,趙封山下的小龍池天旱天澇總是清水盈池,不增不減,經上海有關部門化驗鑒定,這是可以和嶗山礦泉相媲美的礦泉水。蜿蜓的玉仙河貫穿景區南北,時爾被擋水壩攔成一個個水塘,山頂俯視,尤如一條銀線串連了一方方明鏡。豬娃潭瀑布等瀑布則如一掛掛銀簾,使人心爽目清。

能造成景區瑰麗氛圍的,莫過於大片大片的南方樹木了。這個景區四周高山,北有一彎曲峽谷通連外域,即是嚴冬,區內溫度仍高外八度以上,加之水氣滋潤,竹林四季翠綠,白檀、黃檀虯枝相連,青藤爬山比高,松柏蒼海蔽日,整個景區綠樹覆率在百分之九十八,山高林密,景區里又形成了耍峪、桃花峪諸清爽宜人、幽谷纏延的小景區。

這里山也竣奇,有不少桂林式山景,雞鳴石、八戒石、夢筆生花峰、箭穿山等等,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正在建設中的洛芮風景區,分布在伊洛河黃河匯合處兩岸。一側依站街鎮杜甫故里為中心,建設杜甫祠、仿唐一條街、小武當山,整修興洛倉。另一側以南河渡鄉邙山頭處神都山為中心,大興綠化,重建炎黃二帝會盟壇、瞻黃亭,整修女媧洞,山腳下整修河王廟,雕塑河圖洛書的故事,洪溝五十萬年前古人類遺址處修建古村落,修理聞名於世的大力山石窟寺和民國時期陝西、安徽、河南三省督軍主席劉雪亞、劉茂恩兄弟的故居。再配植兩岸綠柳,開發河中泛舟娛樂諸項目,使遊人在領略大自然的同時,在這里追朔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還有位於康店周平王時所建東周故城蒼老的城牆,建於黃河岸邊山嶺上的明代興佛寺,位於魯庄鄉的滑國故城遺址、蘇秦墓等等,都頗具引人的魅力。

鞏義市的風光旅遊,還在不斷增添著新的內容。小關鎮的丁煙村,三面環山,過去是個窮困的山村,這些年富裕了,村裡仿古園林式建築毗連,清新宜人。工廠的機器聲,軍樂隊的演奏聲,漾溢著激奮向上的現代氣息。十八里盤山公路纏繞山樑,諸山頭植滿蒼松翠柏,臨村山上,石砌長城式城垛蜿蜓起伏,山上開辟了狩獵場所。山上山下宛然一幅山莊園林景色。在這里可一睹小康村的景象。

鞏義市開發利用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還有許多,國家將鞏義市定為中原旅遊區的重點縣市,和開封、洛陽、鄭州、登封市同列榜名。鞏義市的旅遊資源,為國內外許多專家稱許感慨,稱之為中原的明珠。隨著鞏義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國家、集體、群眾對旅遊業投入的增加,鞏義市未來的景色將會更加迷人,吸引更多的各方來客。

B. 河南省鄭州市鞏縣有這個地方嗎

這個地方,不過名字已經改了,在洛陽和鄭州之間,屬縣級市。現在叫鞏義市

C. 考古人員在河南鞏縣發現的西漢後期炒鋼爐是什麼樣的其工藝是怎樣的

考古人員在河南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發現了西漢後期炒鋼爐一座。其上部已毀版損,爐體很小,建造也權很簡單,從地面向下挖成「缶底」狀坑作為爐膛,然後在爐膛內邊塗一層耐火泥。其工藝程序是先將生鐵捶成碎片,和木炭一起放入經預熱的爐膛內,風從上方鼓入,由於缶形的地下爐膛容積小,熱量集中,不易散失,有利於提高溫度,當生鐵加熱到熔融或半熔融狀態時,通過攪拌,增加鐵和氧氣的接觸面,可使鐵中的碳氧化,溫度隨之升高。硅、錳等氧化後與氧化鐵生成硅酸鹽夾雜。隨著含碳量降低,鐵的熔點增高,因而逐漸固化。如果半固態下繼續攪拌,藉助空氣中的氧把所含的碳再氧化掉,就可以成為低碳熟鐵。也可以在它不完全脫碳時,控制所需要的含碳量,終止炒煉過程,就可以成為中碳鋼或高碳鋼。

D. 為什麼說河南鞏縣定將成為我國的一處古文物雕刻陳列勝地

關於北宋來帝陵石雕群像的保存和研究自以及陵墓墓內的埋藏問題,據了解,鞏縣人民政府已在宋陵陵區建有賓館一所,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就離賓館較近的宋仁宗永昭陵試行開掘為「地下宮殿」。由於仁宗趙禎是當政最久(1023~1062)的帝王,並且正值北宋盛期,想像中他的墓葬埋藏定極豐富,墓室規模必有可觀,這樣,在不久的將來,地上地下,將遍布宋陵文物。再加上縣城以北的著名石窟寺,則河南鞏縣定將成為我國的一處古文物雕刻陳列勝地,這是可為祝賀的盛事。

E. 古代的鼓風是什麼樣子的

山東滕縣宏道院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中,有一方是描寫冶鐵勞動過程的,上有鼓風專的圖像,其中鼓風屬大皮囊上排列有四根吊桿,右方下部是個風管。河南鞏縣鐵生溝、鄭州古滎鎮、南陽瓦房庄和鶴壁市的冶鐵遺址,均有鼓風風管出土。其中古滎鎮和瓦房庄發掘出的彎頭朝下的陶胎風管下側泥層已經燒熔,經實驗測定,燒熔溫度為1250~1280℃。漢代的高爐有四個風口,每個風口可能使用一排皮囊來鼓風,以提高爐內的溫度。

F. 河南鞏縣為什麼可以成為古文物雕刻陳列勝地

關於北宋帝陵石雕群像的保存和研究以及陵墓墓內的埋藏問題,據了解,鞏縣人民政回府已在答宋陵陵區建有賓館一所,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就離賓館較近的宋仁宗永昭陵試行開掘為「地下宮殿」。由於仁宗趙禎是當政最久(1023~1062)的帝王,並且正值北宋盛期,想像中他的墓葬埋藏定極豐富,墓室規模必有可觀,這樣,在不久的將來,地上地下,將遍布宋陵文物。再加上縣城以北的著名石窟寺,則河南鞏縣定將成為我國的一處古文物雕刻陳列勝地,這是可為祝賀的盛事。

G. 北宋皇陵為什麼建在鞏縣

北宋皇陵位於河南鞏縣
一種意見認為,將陵墓建在鞏縣與那裡的地勢土質和自然資源有關。宋太祖建國後,在乾德二年(964)將其父趙弘殷(宣祖)之墓從開封東南遷到鞏縣西南,因為這里地處鄭州和河南府之間,南有嵩岳少室,北靠黃河天險,東枕綿亘的青龍山,洛水橫貫縣境,土質優良,水位較低,宜於深挖墓穴,便於就近開採石料。選定地點後,宋太祖即派宰相范質為改卜安陵使,具體落實陵墓的遷建,陵墓形式則採用秦漢舊制,宣祖的陵墓稱永安陵。從宋太祖以後,連續七位皇帝死後都葬在這個皇陵內。

從這種觀點引申的一種看法認為,選址鞏縣主要與厚葬有關。因為鞏縣系黃土高原,水位極深,便於深挖厚葬和建築巨大的地下宮殿,趙匡胤想風風光光地改葬其父親,選擇這個地方也就成為必然的事情了。

而更多人認為,將宋陵建在鞏縣與宋初講究風水有關。

鞏縣地處北邙山區,從風水角度講是塊寶地。北宋統治者從陵墓的選址,到各陵陵穴間的相互位置,乃至陵台、地宮的高深等都是根據當時流行的「五音利姓」說設計的。據史載,北宋皇帝生前不預造壽陵,皇帝駕崩時才開始選調修陵使、修陵副使、修陵督監,按照陰陽堪輿術進行墓地選擇和建陵。

北宋時陰陽堪輿術盛行,在葬制上信奉唐代盛行的「五音利姓」之說。他們把人的姓氏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分別與陰陽五行的土、金、木、火、水相對應,在陰陽地理上找到與其姓氏相應的埋葬方位。北宋皇帝的趙姓為角音,與木行對應,木主東方,陽氣在東,稱為吉方。因此所選葬地宜東南仰高,西北低垂,要求有「山高水來」的山水條件。北宋皇室在多方勘察之後,發現鞏縣左有綿延百里的青龍、石人山環繞,右有白虎灘相襯,南有嵩岳少室、金牛、黑硯山,北有洛水、黃河,整個地勢東南穹隆,西北地垂,按堪輿學講,左青龍,右白虎,南山北水,山高水來,福貴不斷,柏林如織,萬山來朝,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皇家塋地。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陵墓東、南方向諸山峭拔兀立,蓊鬱蒼蒼,雲霧繚繞,而北部的洛水碧澄清澈,似一玉帶。早在建隆二年(961)三月二十六日,趙匡胤在《宣祖昭武皇帝改卜安陵哀冊文》中就說:「洛州南原兮山有嵩,山川王氣兮洛陽東。宮闕崔嵬兮形勝通,土圭測景兮天之中。惟帝運之興隆兮,盛大德而照融。」自然環境這樣好,是皇運興隆的重要原因。

H. 宋徽宗是不是安葬在河南鞏縣宋朝黃陵

他的衣冠冢為永佑陵,位於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因為遺體在金國安葬後過了幾年找不到了,太可憐啦!

I. 第三小題,學霸求解

漢代的冶鐵業來作坊多,規模大自。20世紀50年代後,在河南、山東、北京、江蘇等地發現了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以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和南陽北關瓦房庄等地遺址規模最大。從這些遺址可以看出西漢冶煉工序集中,設備齊全。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出土了一件鐵工具,經化驗有十分良好的球狀石墨,有明顯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結構,與現行球墨鑄鐵國家標准一類A級石墨相當。同時發現炒鋼爐一座。炒鋼這一嶄新的高效率的先進技術的出現,說明西漢的冶鐵技術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在鋼鐵冶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J. 10件文物介紹

幫你找了
Tang Jinglongguanzhong
唐景龍觀鍾
Bell of the Jinglong Taoist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中國古代名鍾。鑄造於唐景雲二年,又名景雲鍾。原懸掛於唐長安城內的景龍觀鍾樓上。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鍾高247厘米,腹圍486厘米,口徑 165厘米,重約6噸。鍾形上銳下侈,口為六角弧形。鍾紐為「蒲牢」形,鍾身周圍鑄有紋飾,紋飾自上而下分為 3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四角各有 4朵祥雲,顯得生動別致。鍾身正面有銘文一段,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 292字,唐睿宗李旦撰文並書寫。文為駢體,內容是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歷、鍾的製作經過以及對鍾的贊揚。字體為稍參篆隸的楷書。唐睿宗的書跡不多見,故此銘為研究書法史者所珍視。
鍾用銅錫合金鑄成。鑄造時分為 5段,共26塊鑄模,現在仍可看到鑄模痕跡。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緻,鍾聲清晰洪亮,音質優美,顯示了唐代冶鑄技術的高超水平。

Song Xuanhe fanggu tongqi
宋宣和仿古銅器
Archaistic Bronzes of the Xuanhe Reign
of the Song Dynasty
中國青銅器最早仿製始於北宋,仿製是表示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與後世蓄意作偽有嚴格區別。宋皇□以後,商周□器出土漸多,士大夫深感《三禮圖》中的圖描繪失實,故自徽宗時起,鑄禮器一依古制。當時仿製的銅禮器有鍾、 鼎、簋、□、尊、□、壺、方□、豆、洗等類,留傳至今者以樂器為多。宋徽宗時鑄造的大晟編鍾,形製取法於當時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戍鍾。今遺存的有「大晟黃鍾清」、「大晟·蕤賓」、「大晟·姑射中聲」、「大晟·南呂中聲」等器。另有太和編鍾,遺存有「太和·黃鍾清」、「太和·太蔟清」、「太和·夾鍾清」、「太和·夷則」、「太和·無射」等器,均為宋代所鑄。這些編鍾的仿製頗為成功,但因為是刻意模仿,紋飾頗有凝滯感,缺乏生氣。

Lingtai Chunqiu Tiejian
靈台春秋鐵劍
Iron Swor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from Lingtai
甘肅靈台縣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銅柄鐵劍。
柄格相連,皆用青銅鑄成,兩面有對稱紋飾,柄中部有長形鏤孔4個,柄長8.5厘米,格長4厘米,厚0.4厘米。劍葉鐵質,殘長 9厘米,寬3厘米,厚0.3厘米,通長37厘米,焊接於銅格上。從鐵銹上可清楚看出葬時曾用絲織物包裹。鐵劍葉銹蝕。這是中國迄今發掘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鐵製品。

Yanxia tiebingqi
燕下都鐵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the Lower Capital of theYan State
中國燕下都遺址出土的戰國中、晚期鐵器。數量較多。1965年發掘的44號墓,是一座從葬坑,出土的鐵兵器具有代表性,計有劍、矛、戟、刀、匕首共 5種51件。
這批武士生前使用過的兵器,在從葬時未回收,表明鐵兵器在公元前 3世紀中葉已普遍使用。其中長柄的格鬥兵器主要是矛和戟。戟12件,保存完整,形制先進。劍15件,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共 8件,形制無顯著區別,長73.2~100.4厘米不等。12號劍最長,長100.4厘米;59號劍除鋒略殘外,保存最佳,長99.5厘米,青銅質劍首作□叭形,劍格為四棱形,首徑4.2厘米,格寬5.5厘米。
經鑒定的 5件兵器表明,是塊煉法製成的純鐵或鋼製品。
當時塊煉法已流行,用此法得到的海綿鐵,經過增碳製作,做出高碳鋼的劍、戟等兵器,再經過當時已廣泛使用的淬火技術,使這些兵器刃部更加堅硬鋒利。它們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淬火兵器,為中國古代冶金史提供了用塊煉滲碳鋼經過反復鍛打、折疊以提高性能的最早證據。

Mancheng Hanmu tiebingqi
滿城漢墓鐵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中國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隨葬鐵兵器。
共 14 種 490件。計有劍、杖式劍、匕首、刀、戟、矛、鋌殳、弓敝、鏃、鎧甲等。在劉勝金縷玉衣右側有兩把分別長 104.8厘米和 111.3厘米的佩劍,其中5105號鋼劍表面經過滲碳,刃部經過淬火處理。部分劍、刀、戟兵器的材質與戰國晚期無區別,仍為塊煉滲碳鋼,但夾雜物尺寸減小,數量減少,高、低碳之間碳含量差別減小,組織較均勻,高碳和低碳層次增多,層間厚度減薄。說明西漢中期的這些兵器經過了反復加熱鍛打,碳的擴散較充分,改善了均勻性,明顯提高了鋼材質量。淬火工藝出現了局部淬火的新技術,使刀、劍刃部局部淬火,得到高硬度,而刀背、劍脊仍保持高韌性,使之剛柔結合,保持了刀、劍等兵器整體所必需的韌性。這些均表明西漢中期煉鋼和熱處理技術的進步。

Changsha Tieding
長沙鐵鼎
Iron Ding Tripod from Changsha
1976年中國湖南長沙楊家山65號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鐵鼎。敞口,豎耳,口沿下部有一道凸弦紋,圓腹、平底,有短小的蹄足。殘高6.9厘米,足長1.2厘米。經鑒定為白口鑄鐵件,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鑄鐵容器。

Mancheng Hanmu Tiejian
滿城漢墓鐵鐧
Iron Hoops of Wheel Axle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1968年在中國河北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鐵鐧。形如鐵圈,一埠徑略粗於另一端。 1號墓所出2045號鐵鐧粗徑10厘米,細徑9.7厘米,高 3.7厘米,厚0.5厘米。鐵鐧表面銹蝕,內徑壁上粘留車軸朽木。墓內各車均有鐵鐧 1對,分別放在車□之內側,應是箍在木軸上以防磨損用的。《釋名·釋車》言:「鐧,間也,間□軸之間使不相摩也。」 1號墓所出2046號車鐧的金相組織為灰口生鐵鑄件,這種材質具有較高的耐磨性和較少的摩擦阻力,適於製作鐧。這表明當時已掌握了不同生鐵品種的生產工藝及性能。滿城的鐵鐧是已知中國古代最早的灰口鑄鐵件之一。

Mianchi Tiezhoucheng
澠池鐵軸承
Iron Axle-bearings from Mianchi
1974年在河南澠池漢魏窖藏出土的鐵質軸承。共480件。其中六角承 445件。六角承的徑長不同,徑長每差0.5厘米成為一種規格,從6.5~15.5厘米,共出土有 17 種規格。軸孔上皆有不同程度的磨損痕跡。圓承32件,軸孔已磨損,外圓直徑 6~12厘米,可分為大、中、小 3型。大型外面鑄有 3個等距離的子榫,中、小型外面鑄有兩個對稱的子榫。凹字形承 3件,高11.5厘米,寬12厘米,外側鑄有子榫,軸孔呈半圓形,內壁有磨損痕跡。32號六角承的金相檢驗結果:最外層為白口鐵,中間為麻口鐵,內部為灰口鐵。這種金相組織的分層現象,表明鑄造時可能使用了鐵范,由於鑄件表層冷卻速度較快,形成了硬度高的白口鐵,內層緩慢冷卻,析出片狀石墨,形成耐磨性能較好的灰口鐵。
軸承是常用的機械零件,使用廣泛,磨損後需要更換,因此,要求產品的規格化和系列化,以提高互換性。
澠池大批鐵軸承的出土,顯示了中國早期鋼鐵產品的初步規格化和系列化,為研究中國古代機械工程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Tongl□shan Liujiao Tiechu
銅綠山六角鐵鋤
Hexangular Hoes from Tongl□shan
中國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出土的西漢六角形鐵鋤 2件。1 件基本完整,鋤板平,上部凸出方斗形銎,全長10.5厘米,上寬17.5厘米,兩角有殘缺。銎長 4厘米,寬3.5厘米,深2厘米。鋤板正面,除刃沿外,各邊都有一條平行於邊沿的凸線。在銎斗下二角,沿肩方向各斜出一道卷雲陽紋,銎斗下方正中部向刃部伸出一道對稱卷雲陽紋。另一件僅殘存右下角,兩道卷雲陽紋尚清晰,上部厚 0.3厘米,刃部厚0.22厘米。經鑒定,是過共晶白口鐵鑄成,因鋤板很薄,為了改善白口鐵脆性,提高韌性,此鐵鋤在氧化氣氛中經723~910℃溫度下較長時間退火,使碳由表面向裡面逐漸脫去。脫碳時,鐵素體晶粒向里生長,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垂直於表面的柱狀晶帶。將鋤板彎曲90度,僅表面微裂而未折斷,形成了表面為低碳純鐵、中心為硬度高的萊氏體復合鑄鐵器,提高了農具的性能,使鐵鋤既具有堅硬耐磨的刃口而又有良好的韌性。

Tieshenggou Tiejue
鐵生溝鐵□
Iron Pick from Tieshenggou
在中國河南省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出土的鐵□。為雙合范鑄制,斷面呈長方形,頂端有長方形直銎,可按柄,□身作楔狀,長20.6厘米,寬6.8厘米,銎深6.5 厘米。經鑒定是白心韌性鑄鐵,但其中石墨全部球化,球墨直徑<50微米,分布不均勻,其結構完整。球狀石墨是白口鐵在退火處理中形成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