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冰臼遺址
❶ 福建福安現在有一個正在申報世界級的工程叫福安冰臼嗎有詳細資料沒
圖片為福安市白雲山風景區冰臼群。
現一直都在建設旅遊設施,已基本完善。
福安市白雲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專家組近日在該景區內發現了大規模古冰川遺跡——冰臼群。專家認定,該冰臼群規模之巨實屬罕見,進一步證明我國東部海拔低於2500米的地方存在第四紀冰川遺跡之說。
白雲山位於福安西北,與壽寧、周寧等縣毗鄰,海拔1400多米。白雲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專家組介紹,冰臼群分布在景區內的蟾溪至龍亭峽谷及南溪至蟾溪長達10公里的溪段上,冰臼形態各異,酷似「漏斗」、「交椅」、「板壁」。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和高級工程師陳尚平近日前往考察認定,白雲山古冰川遺跡資源集中、規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發現史上罕見的冰臼群,也為古冰川運動存在提供有力證據。
所謂冰臼,是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岩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岩進行強烈沖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態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
福安白雲山景區冰臼群
隱身福安市白雲山風景區深處的千古冰臼群,近日終於向世人撩開了潛藏百萬年的神秘面紗。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現場考察發現,這一奇觀為距今約兩三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的產物,遺跡資源集中、規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發現史上絕無僅有的,堪稱「中國冰臼的寶庫」、「冰臼奇觀中精品」,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級、世界級的冰川遺跡地質公園條件。白雲山位於福安西北,與壽寧、周寧等縣毗鄰,海拔1400多米,是省級名勝風景區。從蟾溪至龍亭溪峽谷長達10多公里的溪段上,放眼望去,上千個奇形怪狀的石臼,它們或缸狀、或盆狀、或柱狀、或壺形、或壁態,各色形狀、大小不同的冰臼在河谷中隨處可見,猶如一個現代派雕塑的藝術大觀園,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冰臼群主要分布於曉陽、穆雲等鄉鎮境內的白雲山九龍洞景區及金鍾山龍亭溪峽谷景區,大多位於溪段河谷,長期湮沒在水底,無人知曉,近年來上游建起水電站蓄水,這些千古奇觀才得以逐漸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她的驚世容顏。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氣候環境的直接產物和重要遺跡,是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岩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岩進行強烈沖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態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我國首次發現冰臼,是在20世紀70年代,被稱為中國地質學界石破天驚的重大發現。尤其是我國東部中低山區山脊山峰上分布的大量冰臼,堪稱「世界奇觀」和「天下一絕」。難怪有不少專家評價,「冰臼的發現若能最終被證實,則世界的第四紀地質環境歷史將重新改寫!」
2007年7月6日,被譽為「世界冰臼之父」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教授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陳尚平教授,到福安進行為期3天的考察。置身於河谷冰臼群間,「愛心冰臼」、「金蟾產卵」、「天眼」、「玉如意」「連環臼」等一個個被賦予了美麗名字的冰臼接踵而來呈現在眼前時,留給專家們的是一陣陣驚訝、激動和興奮。韓教授說,他考察過的冰臼往往是發現了一個要走一段路才會看到另一個,而福安白雲山的冰臼群考察途中放眼可見,其數量、類型之多在南方低緯度地區實屬少見。特別是大量的冰懸槽,更是絕無僅有。更讓專家們驚嘆的是,在九龍洞中發現的單體冰臼直徑約30米、高約60米,數量還不止一個,而他們以往看過最大的寬不過5—6米、高10餘米。
據福安旅遊部門人士稱,這次考察路程只是福安白雲山景區冰臼群分布的一個區域,那些山勢更為險惡、人跡難致的深山中究竟有多少數量的冰臼,至今還是個未知數,考察僅僅是個開始。「中國冰臼的寶庫」、「冰臼奇觀中的精品」、「美觀、奇觀、壯觀」,6公里長的實地考察,韓同林教授和陳尚平教授用這樣的話語,對福安白雲山景區冰臼群奇觀給予了高度評價。專家們認為,白雲山風景區古冰川遺跡資源集中、規模巨大,與其他地方相比具備三大特點:其一、冰臼數量繁多,在河谷中隨處可見,形成大規模的冰臼群,個體大的高約60米,直徑約30米,這在冰川冰臼考察發現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次、冰臼形態類型豐富、口小腹大、特徵明顯,大小冰臼、連環相套,一些冰臼形態都屬新發現。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龍爪印」等形狀冰臼是古冰川運動存在的有力證據,由此可推斷在距今大約二百萬至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福安曾為冰川所覆蓋。第三,大量的「U」字型底冰懸槽、冰脊、冰川漂礫及冰川鏟切等遺跡,我國南方地區均屬首次發現。專家認為,白雲山冰川遺跡,不僅觀賞價值高,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級、世界級冰川遺跡地質公園的條件,建議按照有關程序立即著手申報工作,保護、研究這些自然奇觀。專家們還建議,應提高冰臼分布區的可進入性,完善道路、安全等措施,讓古冰臼展現在更多世人的眼前,「走」得更遠。白雲山景區冰臼群的發現,對研究福安古氣候、古地貌具有極高科研價值,同時更將有助於提升白雲山風景區規劃、建設、發展的等級,是「閩東北親水游」的一大亮點。目前福安市委、市政府已將冰臼群列入白雲山風景區旅遊總體規劃,景區面積由原來的32平方公里擴大至95.88公里,並將白雲山風景區作為國家級旅遊風景區向上申報,同時還專門指定兩位市領導牽頭組織申報冰臼遺跡國家及世界地質公園工作,保護、發展等各項措施正有條不紊進行中。
❷ 世界著名的冰川遺址有那些
冰川分布
中低緯度帶上的冰川第一大國:中國 冰川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11%,極不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中。其中,96.6%的冰川是大陸冰川,位於南極洲和格陵蘭。而其他地區冰川只能發育在高山上,所以稱為山嶽冰川。山嶽冰川面積居世界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加拿大、美國和中國。而在中低緯度帶(包括赤道帶、熱帶和溫帶,大體位於北緯60°—南緯60°之間),66%的冰川分布在亞洲,中國獨佔30%,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帶冰川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根據《中國冰川目錄》最終統計﹐中國共發育有冰川46377條,面積59425平方公里﹐冰儲量5590立方公里。 中國冰川最多的山系:天山山脈 按山系劃分,我國冰川主要分布於9個山系:即天山9035條,9225平方公里;昆侖山7697條,12267平方公里;念青唐古拉山7080條,10700平方公里;喜馬拉雅山6472條,8418平方公里;喀喇昆侖山3563條,6262平方公里;岡底斯山3554條,1760平方公里;祁連山2815條,1931平方公里;橫斷山1725條, 1579平方公里;唐古拉山1530條,2213平方公里;此外羌塘高原958條,1802平方公里;帕米爾山地、阿爾泰山、准噶爾西部山地等也有少量分布。 中國冰川面積最大的省區:西藏自治區 我國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的6個省區:西藏自治區是我國冰川面積最大的省區,冰川面積達28664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總面積的4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冰川面積25342平方公里,佔全國的43%;青海省冰川面積為3675平方公里,佔全國的6%;甘肅、雲南和四川也有少量的冰川分布,三省共有冰川僅佔全國的3%。 中國最東部的冰川:雪寶頂冰川 我國現代冰川作用最東部的山峰—四川岷山雪寶頂,海拔5588米,分布著8條冰川,冰川總面積為2.64平方公里,冰川規模比較小,大都是懸冰川,中值高度為4800-5220米。其中最大的雪寶頂冰川面積為1.20平方公里。 中國最南部(緯度最低)的冰川:玉龍雪山冰川 雲南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我國現代冰川最南的分布區。山脊兩側分布著19條冰川,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冰川平均面積0.61平方公里。白水河1號冰川是玉龍雪山最大冰川之一,長2.7公里,面積1.52平方公里。
冰川類型及規模
面積最大、長度最長、冰儲量最大的山谷冰川:音蘇蓋提冰川 中國冰川按形態和規模分為:懸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頂冰川、冰帽和冰原。山谷冰川是山嶽冰川成熟的標志,規模較大,長達幾公里至幾十公里,厚度可達幾百米,具有明顯的粒雪盆和冰舌兩部分。音蘇蓋提冰川位於新疆喀喇昆侖山脈喬戈里峰北坡,冰川總長約42公里,冰舌長約4200米,冰川覆蓋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冰儲量116立方公里,名列中國境內已知山谷冰川的首位。 中國最大的冰原:普若崗日冰原 覆蓋著南北極地區的成百萬、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冰川一般被稱作冰蓋,規模次於冰蓋、成百上千平方公里大小的冰川可稱作冰原。1999年,中美科學家在西藏中部的那曲地區發現了普若崗日冰原,它位於東經89°59′至89°20′,北緯33°44′至33°04′,冰川覆蓋面積422.85平方公里,被確認為迄今為止世界上除兩極地區以外最大的冰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緯度冰川。 最大的冰帽:崇測冰帽 冰帽是一種規模比冰原小,外形與其相似,而穹形更為突出的覆蓋型冰川。崇測冰帽位於藏西北高原昆侖山脈,北緯 35°14′,東經81°07′,頂部海拔6580米。冰川面積163.06平方公里,冰儲量38.16立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冰帽。 中國已測得山谷冰川最大冰厚:貢嘎山的大貢巴冰川 目前我國測得山谷冰川的最大冰厚,是四川貢嘎山的大貢巴冰川,海拔4380米,厚度為263米,距冰舌末端4.47公里。 落差最大的冰瀑布:海螺溝冰川冰瀑布 冰川流動在陡坡段,冰體呈墜落或滑落狀態,形如瀑布,稱為冰瀑布。四川貢嘎山海螺溝冰川冰瀑布是我國已知最大的冰瀑布,高1080米,寬500-1100米。 中國末端海拔最低的冰川:喀納斯冰川 喀納斯冰川位於新疆阿爾泰山友誼峰,是由兩支冰流組成的復式山谷冰川,長10.8公里,面積30.13平方公里,冰儲量3.93立方公里,冰川末端海拔2416米,是中國末端下伸海拔最低的冰川。 而在近幾年來,有許多冰川都打出了「海拔最低冰川」的稱號,其中較知名的幾個冰川在冰川目錄中查得其末端高度,結果如下:阿扎冰川,末端海拔2450米;卡欽冰川,末端海拔2530米;明永冰川,末端海拔2700米;海螺溝冰川,末端海拔2980米。這樣看來,喀納斯冰川似乎是當之無愧的末端海拔最低冰川,但是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近年來許多冰川退縮非常嚴重,冰川末端海拔高度並不穩定,和冰川目錄上記錄的數據比也可能發生一定的偏差,所以嚴格意義上的末端海拔最低冰川並不能輕易判定。[2]
❸ 第四紀冰川和人類文明有什麼關系
第四冰川是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冰川是距今200多萬年的冰川遺跡冰臼群在重慶梁平縣雲龍鎮龍溪河七里灘水電站水壩附近被發現。該遺址位於水壩前乾枯的河床中,在整幅巨大的岩石上有無數密密麻麻的石洞,石洞以橢圓形、圓形居多,大的直徑3米左右、小的幾厘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有關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此次發現的冰臼群屬於罕見的地質遺跡,是第四紀冰川運動的結果,距今已有約200-300萬年。
由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專家韓同林教授率領的考察隊7日在浙江新昌縣天姥山麓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第四紀冰川石河遺跡———萬馬渡冰石河。
通過現場考察,韓同林等冰川研究專家在當地綿延3公里的萬馬渡河谷發現了大量冰川漂礫、冰磧壟等第四紀冰帽冰川遺跡,並根據分布在巨型冰川漂礫上的眾多冰臼進一步確認,河谷中形如萬馬奔騰競相爭渡的大規模巨石陣,系距今約200萬至3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冰川漂移堆積物形成的冰石河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研究員韓同林教授認為,在新昌萬馬渡河谷發現的大規模冰石河遺存了許多第四紀冰川時期的重要信息,它對研究全球環境演化和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始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冰川漂礫,識別出冰川流動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廬山發現冰川沉積物,在鄱陽湖邊發現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並在安徽黃山發現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該山後海發現具擦痕的漂礫。
在這些重要發現後,李四光先後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和「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等論文,以後又出版了專著《冰期之廬山》。他提出廬山冰川可分為3個冰期,最老的為「鄱陽冰期」,發生在早更新世,規模最大,鄱陽湖畔的綠色泥礫是重要證據。之後是「大姑冰期」,屬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帶赭色泥礫為代表。較新的是「廬山冰期」,屬中更新世晚期,以廬山的橙色泥礫為代表,規模已大大縮小。建國以後,有學者又提出比「廬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屬晚更新世,以雲南大理蒼山的冰磧物為代表。這樣一來,第四紀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這四個冰期正好與20世紀初德國的彭克、布呂克納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經典冰期一一對應。
李四光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的學說,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國地質學家,也有外國的地質同行,如奧地利的費斯孟、前蘇聯的納里夫金以及美國的米勒等,中國有沒有第四紀冰川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關注。
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開拓者施雅風等在80年代初對中國東部中低山區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出過質疑。他們認為,廬山地區所謂的「冰斗」,不具備冰檻和冰斗底盤地形,而是山坡塊體運動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U形谷」則是流水作用於向斜谷或由軟弱地層控制而形成的寬谷;「泥礫」等乃是重力堆積、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積。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海拔低於3000米)第四紀時氣溫、雪線及冰川積累區面積比率(AAR)等指標都不具備發育冰川的條件。第四紀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冰川就成了懸案,目前,這場學術爭論仍在繼續。
但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的第四紀冰川基岩冰溜面遺跡旁,面臨永定河,背靠翠微山,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座冰川遺跡陳館。1992年7月正式開放。
模式口第四紀冰川基岩冰溜面遺跡產生於第四紀氣候大幅度波動的寒冷期,那時由於降雪量驟增,且遠大於雪的溶化量,於是在山上海拔高度條件適合區域積雪成冰,當其厚度和重量為山體無法承受時,冰體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隨山勢向下運動,即形成冰川。基岩冰溜面即是冰川經過時被刻磨、鏟刮出痕跡的山岩 。
館內展覽介紹了第四紀冰川的基本知識、李四光先生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與發展、冰川系統的研究與應用以及汪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和我國第四紀冰川分布及考察情況等。展品絕大部分為冰川遺跡的照片資料及部分磧石標本。在面向社會的科普領域內該館亦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氣候及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影響」、「人類如何在未來冰期中發展文明」、「冰川現象在今天為人類儲存提供能源功能及列人類文明潛在的巨大威脅」等專題陳列可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第四紀冰川學。
冰川館不但向廣大觀眾傳播介紹地球、地質方面的科普知識,而目弘揚了李四光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攀登科學高峰不畏艱險、奮斗不止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為地質界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實地考察,學術交流的活動場所。
❹ 第四紀冰川是什麼
第四冰川是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冰川是距今200多萬年的冰川遺跡冰臼群在重慶梁平縣雲龍鎮龍溪河七里灘水電站水壩附近被發現。該遺址位於水壩前乾枯的河床中,在整幅巨大的岩石上有無數密密麻麻的石洞,石洞以橢圓形、圓形居多,大的直徑3米左右、小的幾厘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有關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此次發現的冰臼群屬於罕見的地質遺跡,是第四紀冰川運動的結果,距今已有約200-300萬年。
由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專家韓同林教授率領的考察隊7日在浙江新昌縣天姥山麓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第四紀冰川石河遺跡———萬馬渡冰石河。
通過現場考察,韓同林等冰川研究專家在當地綿延3公里的萬馬渡河谷發現了大量冰川漂礫、冰磧壟等第四紀冰帽冰川遺跡,並根據分布在巨型冰川漂礫上的眾多冰臼進一步確認,河谷中形如萬馬奔騰競相爭渡的大規模巨石陣,系距今約200萬至3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冰川漂移堆積物形成的冰石河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研究員韓同林教授認為,在新昌萬馬渡河谷發現的大規模冰石河遺存了許多第四紀冰川時期的重要信息,它對研究全球環境演化和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參考資料:http://tech.163.com/04/1130/16/16EUH2K60009rt.html
❺ 第四紀大冰期體是什麼時候
第四紀大冰期
第四紀大冰期
【時間】:
第四紀大冰期約從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直到現在,是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
第四紀大冰期約從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直到現在。當冰期最盛時在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維亞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緯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緯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極圈附近60°—70°N之間,有時可能伸展到50°N的貝加爾湖附近。估計當時陸地有24%的面積為冰所覆蓋,還有20%的面積為永久凍土層,這是冰川最盛時的情況。在這次大冰期中,氣候變動很大,冰川有多次進退,分別被稱為冰期(glacial eppoch)和間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
一般認為現在的地球正處於間冰期。根據對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中第四紀的山嶽冰川的研究,確定第四紀大冰期中有5個亞冰期。在中國也發現不少第四紀冰川遺跡,定出4次亞冰期。在亞冰期內,平均氣溫約比現代低8°—12℃。在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內,氣溫比現代高。北極等高緯度地區約比現代高10℃以上,低緯度地區約比現代高5.5℃左右。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甚至極地冰蓋整個消失。在每個亞冰期之中,氣候也有波動,例如在大理亞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稱副冰期),而其間為相對溫暖時期(或稱副間冰期)。每個相對溫暖時期一般維持1萬年左右。目前正處於一個相對溫暖的後期。第四紀大冰期中冰川有數次擴張和消退,第四紀大冰期比前兩次時間要短,現在的氣候也比歷史上很多時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紀大冰期應該並未結束。
第四紀大冰期實際上並不局限於第四紀,早在第三紀就已經開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間冰期的次數和時間並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體時間也有爭議,南極的冰川發生的時間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兩千多萬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經形成了大冰蓋。冰期在國際上的劃分以阿爾卑斯山為標准,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期曾經被劃分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貢茲冰期這四次冰期,後來又發現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貝冰期,其中最晚的玉木冰期研究的最詳細。最後一次冰期在世界各地的時間相差不大,大約在一萬多年前結束。第四紀大冰期最盛時,冰川的面積為4714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32%,整個加拿大和北歐都在冰蓋的覆蓋下,冰川消退之後,留下了大規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蘭都成了「千湖之國」。
第四紀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為改觀,但並未造成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物種可以退卻到少數「避難所」中得以生存。東亞和美國東部都是「避難所」,保存了比較多的古老物種,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阻礙了物種的南遷,因此歐洲的生物種類比中國要少得多。第四紀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動物在地球上消失,現在很多學者相信,它們的滅絕不是冰期的結果而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據研究,在距今1.8萬年前為第四紀冰川最盛時期,一直到1. 65萬年前,冰川開始融化,大約在1萬年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
【開始】:
第四紀大冰期實際上並不局限於第四紀,早在第三紀就已經開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間冰期的次數和時間並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體時間也有爭議,南極的冰川發生的時間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兩千多萬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經形成了大冰蓋。第四紀大冰期的劃分根據對阿爾卑斯山的山嶽冰川的研究,分為5個亞冰期。
【冰期(亞冰期、副冰期)與間冰期(亞間冰期、副間冰期)】:
在第四紀冰期中,氣候變動很大,冰川有多次進退,分為4個冰期(glacial eppoch)和3個間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第四紀大冰期在國際上的劃分以阿爾卑斯山為標准,根據對阿爾卑斯山第四紀的山嶽冰川的研究,確定第四紀大冰期中有5個亞冰期。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期被劃分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貢茲冰期這四次冰期,後來又發現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貝冰期。
在我國,這一時期也相應地出現了鄱陽亞冰期(137-150萬年前)、大姑亞冰期(105-120萬年前)、廬山亞冰期(20-32萬年前)與大理亞冰期(1-11萬年前)4個亞冰期。在亞冰期內,平均氣溫約比現代低8°—12℃。據研究,在距今1.8萬年前為第四紀冰川最盛時期,年平均氣溫曾經比現在低10℃~15℃,冰川面積達4700萬——520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32%。冰層厚達1000米,海平面下降了130米。
而間冰期時,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復了生機。其中在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內,氣溫比現代高。北極等高緯度地區約比現代高10℃以上,低緯度地區約比現代高5.5℃左右。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甚至極地冰蓋整個消失。在每個亞冰期之中,氣溫也有波動,例如在大理亞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稱副冰期),而其間為相對溫暖時期(或稱副間冰期)。每個相對溫暖時期一般維持1萬年左右。
【最後一次冰川運動的結束】:
一直到1. 65萬年前,全球的冰川開始融化,大約在1萬年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的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
第四紀大冰期比前兩次時間要短,現在的氣候也比歷史上很多時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紀大冰期並未結束,一般認為現在的地球正處於間冰期。
【冰川分布范圍】:
第四紀大冰期最盛時在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維亞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緯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緯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極圈附近60°—70°N之間,有時可能伸展到50°N的貝加爾湖附近。估計當時陸地有24%—32%的面積為冰所覆蓋,面積達4714萬平方公里,還有20%的面積為永久凍土層。
【影響】:
第四紀大冰期最盛時,整個加拿大和北歐都在冰蓋的覆蓋下,冰川消退之後,留下了大規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蘭都成了「千湖之國」。第四紀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為改觀,但並未造成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物種可以退卻到少數「避難所」中得以生存。東亞和美國東部都是這樣的「避難所」,保存了比較多的古老物種,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阻礙了物種的南遷,因此歐洲的生物種類比中國要少得多。第四紀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動物在地球上消失,現在很多學者相信,它們的滅絕不是冰期的結果而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遺跡】:
第四紀冰期的遺跡很多,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峽灣,北歐、中歐、北美洲眾多的冰磧殘丘,阿爾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國和瑞士交界處侏羅山巨大的冰漂礫等,都是第四紀冰川作用留下的產物。
【地球還處於大冰期?】
現在,我們仍處於第四紀大冰期中的亞冰期與間冰期之間。
據國外媒體報道,二氧化碳被當今人士視為是一種禍害,認為它導致了全球變暖,但是科學家們最新研究發現它曾經是拯救地球的功臣,是它使地球免於遭受象火星一樣的冰凍,這一結論是美國天文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最近研究發現的。研究員們是在分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成岩化石後得出的這一結論。科學家們稱,在地球還年輕的時候,正是由於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免於遭受全球冰凍的災難,那個時候,二氧化碳使得地球的溫度上升。
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約在37.5億年前拯救了地球,這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經被發表在了最新一斯的地下《地球與行星科學》雜志上。負責這項研究的來自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尼克拉斯•多普爾斯(音)稱,這項新的研究成果有助於解釋地球的怎樣從被冰凍的厄運中解脫出來的。此前曾有研究表明遠古的地球上就存在著液態水,但是來自太陽的微弱的熱量不足以使這些水保持液態,這些水為什麼能保持下來一直是一個謎。這項研究成果則解決了這個問題,正是由於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更為溫暖,這些液態水才得以保存。科學家們在研究中還發現遠古的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遠遠高於今天的地球大氣。多普爾斯稱,「我們現在有直接的證據表明遠古的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相當豐富,這些二氧化碳也許就是使地球免遭冰凍的主要原因,火星就是因為少了這些二氧化碳而變成了現在的冰雪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二氧化碳就象是一種行星的溫度調節計,在地表溫度低的情況下,它與岩石之間的化學反應就會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會增多,這樣有利於保持行星的溫度。」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減少,是裸露的新生岩石與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的無機成因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機成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光合作用並不是碳循環的唯一途徑。事實上,大冰期都是發生在造山作用之後,如,石炭-二疊紀大褶皺之後的石炭-二疊紀大冰期,第三紀大褶皺之後的第四紀大冰期。現在,我們仍處於第四紀大冰期中的亞冰期與間冰期之間,溫室氣體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一旦冰期來臨,缺乏能源的人類將面臨死亡的威脅。與溫室效應造成的沿海城市被淹相比,這是比魔鬼還凶惡的死神。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考古學家對132種滅絕嚙齒動物的8萬顆化石牙齒進行研究後震驚地發現,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每隔250萬年左右就會從圓形變成橢圓形,這一變動將使地球進入超寒冰河時代,造成生物大滅絕。由於人類已在地球上出現了25萬年,所以人類最多再延續225萬年,就會迎來下一個超級寒冷的冰河時代,造成人類大滅絕,而一種能夠抵禦極度寒冷的新種類巨鼠將可能統治地球。據報道,在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好多次無法解釋的哺乳動物大滅絕現象,和小行星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大災難不同的是,這些哺乳動物大滅絕現象往往每隔250萬年就會重復一次,造成此前的哺乳動物大部分突然消失,而新種類的哺乳動物又將會漸漸誕生。一些考古學家懷疑這些滅絕的哺乳動物是被其他生物消滅了,還有科學家認為氣候劇變造成了生物大滅絕。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考古學家簡•萬•達姆通過對過去2200萬年中已經滅絕的132種嚙齒動物的8萬顆化石牙齒進行了研究分析,這些史前滅絕的哺乳動物包括松鼠、老鼠、海狸、野鼠等,它們曾生活在2450萬年前到250萬年前,但只有少數種類倖存到了今天。達姆研究發現,地球上每隔250萬年就會出現一次哺乳動物大滅絕,而同時,地球繞太陽的軌道從接近圓形變成橢圓的周期,也是大約240萬年左右,而地球的軸心度也每隔100萬年就會變動一次。達姆相信,正是地球軌道的變動和軸心變化的重合造成了哺乳動物的大滅絕現象,這一變動周期正好是250萬年左右。達姆在《自然》雜志上撰文稱,當地球的軌道接近圓形時,地球上的氣候將更穩定,而當地球的軌道進入橢圓狀態時,地球上的氣候將變得更極端,最後形成寒冷的冰河時代,造成大多數生物無法倖存下來。如果人類在225萬年後走向終結,而一種能夠抵禦極度嚴寒的新種類巨鼠將會生存下來,成為地球的主宰,而地球上產生一種「新人類」的可能性也將微乎其微。
❻ 冰川遺跡的各地出現冰川遺跡
「菖溪河段發現大面積古冰川遺跡!」24日,在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政府文化顧問劉志鈞的帶領下,記者深入實地進行采訪。原來,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旁山體滑坡,造成了鄉村公路中斷,利州區幹部來此查看災情時,發現了冰臼等地質奇觀。在請教有關專家後,當地才了解到這是約250萬年前的冰川遺跡。
20公里河段內巨石聳立
沿著菖溪河,汽車在新近硬化的鄉間公路上緩緩前行,20公里的河段內,河中大石愈來愈多,不斷有光滑的巨石聳立其間。這些巨石體積龐大,大的有10多米長,六七米寬,三四米高,而且表面無棱無角,如同打磨一般,光滑整潔。
「這些巨石就是在冰川的作用下形成的,原來都一直顯露在河床上,電站修好,這里成了大湖,這些巨石就都處在深水中了。」劉志鈞說,洪水不可能將它搬運至此,從地形特徵來看,也不可能是順著泥石流漂過來的,唯一的解釋就是,只有冰川的巨大動力才可能推動它。
近百個冰臼堪稱奇觀
一個多小時後,記者抵達冰川遺跡的集中顯現點——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河溝內巨石林立。由於冰川侵蝕和搬運作用,造就了冰斗、角峰、U形谷、刃脊、冰溜面、羊背石、冰蝕湖等多種冰蝕地貌。最為奇特的是,這里的冰臼群數量眾多,河床的堅硬岩石上,密密麻麻布滿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淺的上百個小洞。
記者粗略數了一下,這里僅冰臼數量就有近百個,有的呈圓形,有的呈橢圓形,大的直徑超過2米,小的直徑也有70厘米左右,冰臼深淺也不一,有的深不見底,而有的卻因沙石填充,深度只有幾十厘米。絕大部分冰臼內都是清水充盈,只有兩個冰臼因石質開裂,沙石充填,臼內乾涸。
冰川遺跡三大要素全具
東溝地處群峰之間,人跡罕至,大面積的冰川遺跡一直「養在深山人未識」,得以完整保留。
冰臼有多深,至今一直是個謎。松林村黨支部書記賈成武告訴記者,當地村民賈天榮,小時候放牛時曾用兩根面葛藤連起,墜上石頭放入冰臼內,一直沒有探到底。他的話被當地村民證實,所有人都知道這回事。
在東溝,記者看到,冰川遺跡的三大要素,冰斗、冰渠、羊背石十分典型。被當地人稱為缸塘的冰臼,即冰斗尤其典型,在這一帶數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堪稱世界奇觀。羊背石上的天硯靠接天花水,一年四季從不幹涸,亦為當地村民所不解;冰渠即現流水之渠光滑無棱,亦詮釋著前川運動的痕跡。
形成於約250萬年前
劉志鈞告訴記者,自從首度發現這里的冰川遺跡後,寶輪鎮就一直同有關專家聯系,並送去圖片供專家考證。專家們一直認為這里確實是冰川遺跡,並稱低緯度、低海拔地區出現冰川必然與全球最大冰期,即第四紀冰川期相關,因為冰期的分布規律都是從高緯度向低緯度推進,最小冰期根本到達不了低緯度地區。由此,確認這里冰川遺跡是大約250萬年前的。
專家推測,冰川運動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冰床,冰水滴水穿石,形成一個個圓圓的冰臼。 文/圖 張發政 高志農
新聞資料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氣候環境的直接產物和重要遺跡,是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岩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岩進行強烈沖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態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我國首次發現冰臼,是在20世紀70年代。 在新疆吉木乃縣恰勒什海鄉克孜里塔司山,驚現了古冰川遺跡—冰臼遺跡。
在綿延數公里的克孜里塔司山上發現的大小冰臼總數超過1000個,其直徑大小不一,最大的達數米以上,小的則如拳頭般,星羅棋布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
據悉,冰臼是古代冰川作用的產物。古冰川融化後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沿著冰川前緣地帶(冰舌)的冰川裂縫向下似「滴水穿石」方式,對冰川下覆蓋基岩進行強烈的沖蝕作用產生的。冰臼一般具有「口小肚子大和底平」的特徵。且冰臼基本分布於同一基岩面上,即古冰床面。由於其形態酷似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形成年代約在200-300萬年的第四紀早期。
冰臼是古冰川運動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據和歷史見證,對於研究古氣候、古環境、全球變暖和人類起源、人類膚色的形成等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同時作為獨特的自然景觀也具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冰臼在我國的黃山、廬山、西藏和德國,波蘭等地均有發現,但它們均分布於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而分布於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帶的冰臼則十分罕見,相信有關專家一定會為我們揭開迷底。
❼ 冰川遺跡的甘肅高原冰川遺跡
冰川遺址世界各處都有,一般認為高緯度沒有。2007年在福建省東北部的福安市白雲山一帶「發現」大片「冰臼遺址」——溪流中大量的臼形花崗岩等,有專家認為那其實是水流沖蝕形成的,但也有的專家認為那確實是冰川遺跡,進而提出傳統冰川學的理論要進行大幅度修改。
2007年底,甘肅青藏天路文化公司在迭部縣扎尕那景區拍攝時,發現了有獨特的冰川構造特徵,並將所拍攝的影像資料帶回蘭州,邀請中科院寒旱所地質專家前往調研考察。 中國科學院教授何元慶、沈永平等專家經過實地考察,看到扎尕那景區內有許多U型谷和冰川遺跡,確定這里是一處較為典型的古冰川地貌。經分析,其地貌屬第四紀冰川遺跡,冰期形成大約始於200萬年-300萬年前,結束於1-2萬年前,波及范圍十分廣泛,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
專家分析,漫長的冰川運動和滑動,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應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扎尕那地區獨有的冰川地貌景觀。由於海拔較高,扎尕那有相當一部分山體海拔在4000米以上,一般都在3500米左右,所以,在雪線以上,能夠清晰地看到冰川穀和冰川混雜堆積體,類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風蝕地貌,形態非常獨特秀美。
❽ 李四光什麼時候發現第四紀冰川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冰川漂礫,識別出冰川流動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廬山發現冰川沉積物,在鄱陽湖邊發現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並在安徽黃山發現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該山後海發現具擦痕的漂礫。
[Blocked Ads]
在這些重要發現後,李四光先後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和「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等論文,以後又出版了專著《冰期之廬山》。他提出廬山冰川可分為3個冰期,最老的為「鄱陽冰期」,發生在早更新世,規模最大,鄱陽湖畔的綠色泥礫是重要證據。之後是「大姑冰期」,屬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帶赭色泥礫為代表。較新的是「廬山冰期」,屬中更新世晚期,以廬山的橙色泥礫為代表,規模已大大縮小。建國以後,有學者又提出比「廬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屬晚更新世,以雲南大理蒼山的冰磧物為代表。這樣一來,第四紀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這四個冰期正好與20世紀初德國的彭克、布呂克納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經典冰期一一對應。
李四光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的學說,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國地質學家,也有外國的地質同行,如奧地利的費斯孟、前蘇聯的納里夫金以及美國的米勒等,中國有沒有第四紀冰川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關注。
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開拓者施雅風等在80年代初對中國東部中低山區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出過質疑。他們認為,廬山地區所謂的「冰斗」,不具備冰檻和冰斗底盤地形,而是山坡塊體運動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U形谷」則是流水作用於向斜谷或由軟弱地層控制而形成的寬谷:「泥礫」等乃是重力堆積、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積。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海拔低於3000米)第四紀時氣溫、雪線及冰川積累區面積比率(AAR)等指標都不具備發育冰川的條件。第四紀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冰川就成了懸案,目前,這場學術爭論仍在繼續。
但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