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胡安游記
㈠ 要三個航海家的故事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哥倫布
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加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麥哲倫
橫渡大西洋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領五條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隊出發了。船隊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達巴西海岸。由於這里是葡萄牙的領地,所以麥哲倫告訴船員們一定要小心,不要被葡萄牙人發現,因為根據1494年雙方簽定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規定誰也不得進入和佔領對方分的領土。第二年1月10日,船隊來到了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海灣。船員們以為到了美洲的盡頭,可以順利進入新的大洋,但是經過實地調查,那隻不過是一個河口,即現在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 3月底,南美進入隆冬季節,於是麥哲倫率船隊駛入聖胡安港准備過冬。由於天氣寒凍,糧食短缺,船員情緒十分頹喪。船員內部發生叛亂,三個船長聯合反對麥哲倫,不服從麥哲倫的指揮,責令麥哲倫去談判。麥哲倫便派人假意去送一封同意談判的信,並趁機刺殺了叛亂的船長官員。 不久,麥哲倫在聖胡安港發現了大量的海鳥、魚類還有淡水,飲食問題終於得到解決。麥哲倫還發現附近還有當地的原住居民,這些人體格高大,身披獸皮;他們的鞋子也很特別,他們把濕潤的獸皮套在腳上,上至膝蓋。雨雪天 就在外面再套一雙大皮靴。麥哲倫把他們稱為「大腳人」,並以欺騙的方法逮捕了兩個「大腳人」,並戴上腳鐐手銬關在船艙里,作為獻給西班牙國王的禮物。 陽春8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繼續出發。 [1]
穿越美洲
1520年8月底,船隊駛出聖胡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繼續南航,准備尋找通往「南海」的海峽。經過三天的航行,在南緯52°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海灣。麥哲倫派兩艘船隻前去探察,希望查明通向「南海」的水道。當夜遇到了一場風暴,狂飆呼嘯,巨浪滔天,派往的船隻隨時都會有撞上懸崖峭壁和沉沒的危險,如此緊急情況,竟持續了兩天。說來也巧,就在這風雲突變的時刻,他們找到了一條通往「南海」的峽道,即後人所稱的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率領船隊沿麥哲倫海峽航行。峽道彎彎曲曲,時寬時窄,兩岸山峰聳立,奇幻莫測。海峽兩岸的土著居民,歡喜燃燒篝火,白日藍煙縷縷,夜晚一片通明,好像專門為麥哲倫的到來而安排的儀仗隊。麥哲倫高興極了,他在夜裡見到陸地上火光點點,便把海峽南岸的這塊陸地命名為「火地」,這就是今日智利的火地島。 經過20多天艱苦迂迴的航行,終於到達海峽的西口,走出了麥哲倫海峽,眼前頓時呈現出一片風平浪靜、浩瀚無際的「南海」。後來,在兩個月在他們兵分五路四處巡邏尋找小島或陸地時,裝載糧食最多的「聖安東尼奧號」逃走並返回西班牙。 [2]
進入太平洋
歷經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沒有遭遇到狂風大浪,麥哲倫的心情從來沒有這樣輕松過,好像上帝幫了他大忙。他就給「南海」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在這遼闊的太平洋上,看不見陸地,遇不到島嶼,食品成為最關鍵的難題,100多個日日夜夜裡,他們沒有吃到一點新鮮食物,酒早已被喝光,只有麵包干充飢,後來連麵包干也吃完了,只能吃點生了蟲的餅干碎屑,這種食物散發出像老鼠屎一樣的臭氣。船艙里的淡水也越來越淺,最後只能喝帶有臭味的變質黃水。為了活命,連蓋在船桁上的牛皮也被充作食物,由於日曬、風吹、雨淋,牛皮硬得像石頭一樣,要放在海水裡浸泡四五天,再放在炭火上烤好久才能食用。有時,他們還吃了木頭的鋸末粉。 1521年3月,船隊終於到達三個有居民的海島,這些小島是馬里亞納群島中的一些島嶼,島上土著人皮膚黝黑,身材高大,他們赤身露體,然而卻戴著棕櫚葉編成的帽子。熱心的島民們給他們送來了糧食、水果和蔬菜。在驚奇之餘,船員們對居民們的熱情,無不感到由衷的感激。但由於土著人們從未見到過如此壯觀的船隊,對船上的任何東西都表現出新奇感,於是從船上搬走了一些物品,船員們發覺後,便大聲叫嚷起來,把他們當做強盜,還把這個島嶼改名為「強盜島」。當這些島民偷走系在船尾的一隻救生小艇後,麥哲倫生氣極了,他帶領一隊武裝人員登上海岸,開槍打死了7個土著人,放火燒毀了幾十間茅屋和幾十條小船。於是在麥哲倫的航行日記上留下很不光彩的一頁。 船隊再往西行,來到現今的菲律賓群島。此時,麥哲倫和他的同伴們終於首次完成橫渡太平洋的壯舉,證實了美洲與亞洲之間存在著一片遼闊的水域。這個水域要比大西洋寬闊得多。哥倫布首次橫渡大西洋只用了一個月零幾天的時間,而麥哲倫在天氣晴和、一路順風的情況下,橫渡太平洋卻用了一百多天。 麥哲倫首次橫渡太平洋,在地理學和航海史上產生了一場革命。證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不是陸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離的,而是一個統一的完整水域。這樣為後人的航海事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3]
㈡ 冒險家的故事
一日,冒險家旅行在戈壁灘深處。已經很長時間了,眼光盯在了蹣跚而行的母駱駝的臀部,產生了某樣的慾望。問題擺在面前,駱駝的臀部距地面太高而無法夠到!靈機一動,經准確丈量後,開始堆沙子,漸漸的沙子堆起來了,冒險家長出了一口氣,迫不及待的爬上沙堆,挺槍欲刺,然而,駱駝邁出了漫不經心的一步。可憐的冒險家只好再次堆起了沙子......如是者三。
冒險家失望了,回頭看了看身後的數座沙堆,突然,不遠處,一個垂死的旅行者闖入他的視線。冒險家義不容辭地走上前,發現竟然是一位因飢渴而昏迷的妙齡少女,冒險家拿出儲備的水和干糧,救助了這個少女。
羞噠噠的少女為冒險家的一表人才所吸引,加上救命之恩無以為報,頗有以身相許的意思,羞噠噠的說:你要我作什麼都可以。
冒險家大喜,曰:「太好了,你幫我牽者駱駝,我在後面堆沙子!」
迭戈?德?阿爾馬格羅
西班牙冒險家(征服者)。1524年至1526年間,組織了兩支南美西海岸遠征軍;參加佔領秘魯(1533年),領導了遠征智利(1535?1536年)。新殖民地大富翁之一。
1519年,西班牙人在太平洋岸邊修建了一座城市,取名為巴拿馬,由此開始向南海沿岸推進。關於在巴拿馬西南的狹長地帶上有個國家盛產黃金與奇珍異寶的傳說經久不衰,在眾多征服者心中激起盡快佔領這個國家的慾望。先後裝備了幾支遠征軍,但是歷次遠征都未取得成功??要麼是用人不當,指揮不得法;要麼是裝備不足,保障不得力。
想深入大陸腹地的西班牙人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崇山峻嶺、無法通過的沼澤地、茂密的熱帶森林,是征服者難以逾越的障礙,再加上英勇尚武的土著人的頑強抵抗。因此,西班牙人的南下企圖一度陷於僵局。
當時,巴拿馬有一個西班牙人,命中註定該由他來證明,有關這個太平洋沿岸國家神平其神的財寶傳說到底有幾分可靠。他就是跟隨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利博阿在南海上航行的弗朗西斯科?皮薩羅,一個精明圖進的冒險家。但是他沒有任何裝備,因此,他同另外兩名冒險家結成同盟,那兩個人同意用自己的錢裝備一支遠征軍。其中一個人名叫迭戈?德?阿爾馬格羅,另一個是艾爾南多?德?盧克。
皮薩羅是西班牙貴族的私生子,迭戈?德?阿爾馬格羅乾脆就是個棄兒。據傳聞,1475年,他小時候在阿爾馬格羅村被人找到,他就由這個村莊而得姓。迭戈在士兵群中長大,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到了南美,為了黃金,他准備去干最冒險的事情。
這三個冒險者中最年輕的有50歲。西班牙歷史學家加西拉索?德拉貝加說,當巴拿馬得知皮薩羅的打算時,他同他的合夥人成為大家共同嘲笑的對象,尤其是對艾爾南多?德?盧克,大家開始叫他瘋子艾爾南多。
三位合夥人很快達成協議,並且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分工,德?盧克同意提供裝備艦船並支付士兵薪金所需的大部分經費;阿爾馬格羅把自己的全部積蓄砸到地圖上,他負責領導遠征軍的訓練;皮薩羅只有一柄長劍,負責直接率軍出征去發現去佔領。
第四名非正式合夥人是巴拿馬地方官佩德羅?阿里亞斯?德阿維拉,冒險家們許諾給予他未來所獲戰利品的四分之一,只要他承諾不對遠征軍發起的活動加以阻撓。好不容易有一條船裝備妥當。1524年11月,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從巴拿馬港出發,去尋找「黃金之國」。
第二條船也裝備妥當時,迭戈?德?阿爾馬格羅馬上帶著70名西班牙人從巴拿馬出發,按照自己的合夥人沿途留下的記號,追趕前一條船。一直趕到德拉昂布爾港也沒趕上,阿爾馬格羅繼續朝前行駛,到達聖胡安河口,西班牙人每次登陸都同印第安人發生激烈的小沖突。在一次搏鬥中,阿爾馬格羅失去了一隻眼睛。燒毀了幾個村莊之後,他決定掉轉船頭順岸行駛,到達奇卡馬,在那裡找到弗朗西斯科和他的殘余隊伍。
會合之後,兩個征服者開始制定新的征服秘魯的計劃。他們的人手很少,彈盡糧絕,差不多到了窮途末路。征服者別無良策,只好返回巴拿馬向貪婪固執的德阿維拉請求予以協助。不料遭到他的堅決拒絕,皮薩羅和阿爾馬格羅又轉向盧克神甫求助。盧克成功地吊起一批富商和官員的胃口,募到一筆急需的資金,於是,三位合夥人簽訂了一份史無前例的合同。根據這份合同,將來所獲戰利品每人各得三分之一。當時他們之中任何一個人都不僅全然不知道他們打算佔領的「黃金之國」的大小強弱,而且也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
能在合同書上簽字的只有艾爾南多?德?盧克一個人,皮薩羅和阿爾馬格羅在簽名的地方畫上了十字,在十字旁邊,注有他們不認識的兩個巴拿馬居民的名字。
簽完這份合同,皮薩羅和阿爾馬格羅不無困難地招募了一支160人的隊伍,購齊一切必需品,分乘兩只船再次出發南下。征服者們未遇障礙到達聖胡安河口,溯流而上。他們洗劫了幾個土著人的村莊,搶奪到數量可觀的戰利品。
不過,這里的印第安人比已經被西班牙人佔領的其他省份更為文明。想以微小的力量征服這個人口稠密的國家連想都不用想。必須加強力量。這件差事交給了阿爾馬格羅。他當即攜帶從印第安人手上搶奪的黃金,返回巴拿馬招募志願人員。皮薩羅派經驗豐富的舵手巴托洛美?路易斯指揮另一條船繼續南下進行偵察。他本人則帶著自己的人馬留在被佔領的印第安人村莊,打算把周圍的環境考察清楚。
巴托洛美一路易斯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迴避同印第安人的沖突,他向南航行到了很遠的地方,幾乎到了厄瓜多。疲憊的西班牙人眼前展現出鮮花盛開的土地、耕作整齊的田野、生活富裕的居民。與此同時,阿爾馬格羅從新抵達巴拿馬的西班牙移民當中又招募到80名志願者,把他們也帶到皮薩羅的駐地。遠征軍已經滿員,繼續順著兩邊山峰綿亘不斷的狹窄河谷向南推進。不久,遠征軍就抵達秘魯印第安人印加王國的邊界。但是,以這一點微不足道的兵力拉開侵佔這個遼闊國家的序幕,皮薩羅還是定不下決心,因為同秘魯人幾次沖突的結果,他都沒有討到便宜。
他選擇一個叫加里奧的小島作為歇腳地,帶著隊伍停下來,又一次派阿爾馬格羅回巴拿馬招募補充兵力。
㈢ 海賊王:草帽海賊團第十人揭曉 准備膜拜我喔~~~
好吧,你錯了...我絕 的霍迪·瓊斯可能性更大吧
㈣ 諾亞方舟在哪被發現
在土耳其東部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名叫亞拉臘山。據基督教《聖經》載,大洪水後諾亞方舟即停於亞拉臘山。諾亞方舟是真的存在,還是純屬虛構?諾亞方舟是不是停在亞拉臘山?為了揭開亞拉臘山諾亞方舟之謎,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教授鮑徹-泰勒追蹤研究長達13年之久。泰勒教授還把衛星遙感技術用到的研究之中,稱自己進行的是「衛星考古工程」。
根據飛機航拍、偵察衛星以及商業用遙感飛行器拍攝到照片,發現亞拉臘山山腰處有一處「不規則區域」。引起人們極大興趣的「不規則區域」位於亞拉臘山西北角海拔4663米處,幾乎被冰川掩蓋。泰勒聲稱「不規則區域」的長寬比例和諾亞方舟的長寬比例一樣。
㈤ 百慕大三角是怎麼回事
百慕大三角(英語:Bermuda Triangle;又稱魔鬼三角;又常被誤稱為百慕大三角洲:因該區域並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語源,故屬積非成是的名詞),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大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區海域,據稱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積約390萬平方公里(150萬平方英里)。
傳聞,由於百慕大三角的環境極度反常,許多經過的船隻、飛機及人員會「神秘失蹤」,但美國海岸防衛隊、各海洋保險公司及各界對此則非常不以為然。他們引用《全球海洋失事地點》統計資料證明,百慕大三角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數字,比其他繁忙地區還要少。保險業界也證實了百慕大三角並不是危險的海域。數十年間,不少所謂的「謎團」已經解開。根據許多精密的科學及事件起源考察,謎團不過是對失蹤事件的長期誤解、誤傳,甚至是誇大,並非想像中那樣不可思議。百慕大神秘失蹤事件可能屬於一種偽科學。
另一個被認為類似百慕大三角的海域,是位於日本及台灣附近的福爾摩沙三角(又稱魔鬼海或龍三角)。
百慕大三角最後一次著名出事是2007年時,其後鮮少有失蹤事件。當時有一艘美國海軍潛艇「聖胡安號」在百慕大三角附近海域進行演習時,竟然離奇失聯了10個小時。在10個小時之後,聖胡安號奇跡似的和美軍司令部恢復通訊,表示船上官兵一切安好,只是因為錯過了通訊時間才會失聯。不過,當時船上官兵達140人,不可能有人忘記通聯時間,況且聖胡安號還發射了紅色求救彈。這些疑點讓五角大廈人員也百思不得其解。10小時之中,船上發生了什麼事,讓各界人士不解。[1]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首批引證
2 備受質疑
3 科學研究
3.1 對百慕大三角的質疑
3.2 Kusche的研究
4 對失蹤現象的解釋
4.1 可燃冰
4.2 潮汐波
4.3 無形颮
5 著名事件
5.1 美國空軍19號機隊
5.2 "星虎"
6 電影/電視敘述
7 小說/作曲
8 參見
9 參考
10 外部鏈接
[編輯] 歷史[編輯] 首批引證E.V.W. Jones在1950年最先提及百慕大三角的失蹤事件,作為美聯社有線服務的花邊新聞,是關於近來船隻的失蹤情況的,Jones的報道記錄了該地區的艦艇和飛機的神秘失蹤事件,並將事件歸咎於「魔鬼三角」,隨後,作者George X. Sand在1952年也將事件報道,概述了幾宗不可思議的船隊失蹤事件,刊登於《命運》雜志(Fate),但「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一詞卻一直到1964年才被Vincent Gaddis的一篇文章里首次使用,刊登於《大商船隊》雜志。
[編輯] 備受質疑批評人士指控貝立茲對於某些神秘失蹤事件的過份誇大(貝立茲當時並未提出任何對於超自然現象的解釋),並辯稱相較於其他海域,百慕大三角並未再傳出更多的失蹤事件,隨後,倫敦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也表示,百慕大三角不再是最危險的海域,且行經此區域的船隻,也不曾再提出保險索賠,而美國海岸防衛隊方面也證實了此說法。
[編輯] 科學研究[編輯] 對百慕大三角的質疑倫敦勞合社海洋保險公司已確定百慕大三角不再比其他海域危險,並不會收取出入該區域的高風險費用,美國海岸防衛隊的檔案也確認了該公司的推論。
懷疑者談道,若以火車列車在兩車站間失蹤的事件,說明超自然現象,會更令人信服,然而,這樣的事情從沒有發生,換言之,船隻和飛機在毫無預兆一望無際的大洋中失蹤的事件,是用不著超自然解說的。
[編輯] Kusche的研究Lawrence Kusche是一名圖書館管理員,在19號航班事件發生時,不少學生向他查找百慕大三角的資料,令他大惑不解,於是聯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著手研究先前的報告,Lawrence Kusche的研究後來在1975年出版的《百慕大三角之謎:已解開》(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一書中展示。
Kusche的研究顯示,不論是貝立茲的記述,還是目擊者、參與者、涉案者等眾多人的陳述,都有許多錯誤、矛盾,他還注意到,案件的相關資料沒有記述,例如:駕駛遊艇環游世界的Donald Crowhurst船長失蹤事件,被貝立茲寫成謎團,實情是,Crowhurst可能因偽造航海帳目而自殺,又如礦砂船事件,貝立茲就推論為,在駛出大西洋一港口後的第三日不見蹤影,但事實上,那艘船是在太平洋的港口失蹤的,Kusche更發現,有更多失蹤事件是發生在百慕大三角以外的地點,卻被貝立茲寫為發生在百慕大三角內,隨後,也有許多研究者提出貝立茲之所以會這樣做,很可能是為了使自己的書更暢銷。
Kusche的研究得出幾個結論:
按比例來說,百慕大三角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數字,遠少於其他海洋地區。
在熱帶風暴頻繁的地區,其失蹤事件的數字是不成比例、不可靠、不可思議的。
失蹤事件的數字被草率的研究誇大了,小船的失蹤報道出來,卻未提及事件的結果,可能是誤期或折返。
已證實的失蹤事件,屢次在貝立茲的記述中誤報,例如:船隻據稱當時天氣平靜,與當時刊載的天氣報告不符。
[編輯] 對失蹤現象的解釋在一些研究認為百慕大三角並沒有特別之處的同時,一些人堅持認為百慕大三角有不尋常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並給出一些可能的原因。
[編輯] 可燃冰主條目:甲烷氣水包合物
一些失蹤事件的解說集中於大陸礁層上的大片可燃冰。1981年,美國地質調查所出版了一份論文,是關於遠離美國東南岸的布雷克海脊(Blake Ridge)地區的水合物現象的。甲烷間歇的噴發可能產生水汽層,而這些水汽無法提供船隻適當的浮力。如果以上是真的, 在船隻周圍形成這樣的區域會造成船隻快速且毫無預警的沉沒。實驗室里的試驗已經證明氣泡確實會減少水的密度而使模型船下沉。但是這項效應因為物理牽涉,在實際尺寸的船可能不會發生。
另外,甲烷氣也假設與飛機的墜毀有關。甲烷氣比常態的空氣稀薄,因此不會產生保持飛機飛行所需的浮力。此外,甲烷可能會干擾飛機測高儀的功能,而測高儀的功能是藉由量測周圍空氣的密度來測定高度。因為甲烷密度較小,測高儀會顯示飛機正在爬升,如此一來造成飛行員降低飛行高度而墜落。另一個可能是甲烷在引擎中使燃料混合物和空氣分解,可能會造成停止燃燒和引擎熄火。這些甲烷的影響已經在實驗上已被證明。
[編輯] 潮汐波主條目:畸形波
(Rogue wave)
研究顯示,潮汐波(又稱畸形波)可卷至30米(100英尺)高,足以在瞬間打沉大船。潮汐波非常罕見,但在一些海流,潮汐波就偶爾發生。現在,潮汐波被假定為近年許多船舶無故失蹤的成因。
有研究表示一些潮汐波是因為甲烷的大氣泡上升到水面。這種巨大的氣泡會產生是因為甲烷在海底排出時堵住,然後氣壓增加到最後氣體突然爆破並快速的升到海面,因此產生潮汐。研究顯示這樣的氣泡可以極輕易和快速的使模型船沉沒。
[編輯] 無形颮主條目:無形颮
(White squall)
一種類似微下擊暴流的天氣型態,以神出鬼沒聞名,遭遇者難有生存。
[編輯] 著名事件
US Navy TBF Grumman Avenger flight, similar to Flight 19. This photo had been used by various Triangle authors to illustrate Flight 19 itself. (US Navy)[編輯] 美國空軍19號機隊主條目:en:Flight 19
百慕大三角事件中,以美國空軍19號機隊(Flight 19)事件最為著名。1945年12月5日,一支由有五架美國海軍TBM復仇者式轟炸機(U.S. Navy TBM Avenger)組成了14人的訓練飛行中隊離開了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Fort Lauderdale)。據貝立茲所述,機上的一位海軍陸戰隊飛行專家,在報告了幾項他所見的怪異現象後便消失無蹤,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此外,貝立茲稱復仇者轟炸機的設計足以長時間浮在水上,而據報意外翌日天氣清朗,海面平靜,理應發現飛機殘骸才對。然而,不只沒有發現這些飛機,就連出動搜救的海軍海上飛機也失蹤了。而海軍的調查報告說因為「未確知的原因」引致意外,使事件更耐人尋味。
貝立茲的版本中的基本資料大都正確,不過一些重要的資料卻有缺失。意外中的空軍中隊並非富於經驗的戰斗機機師,當時亦不是天氣晴朗的下午;而是一隊沒有經驗的迷途訓練飛行員,駕著缺少燃料的飛機,被迫在黑暗中闖入風雨之中。至於空軍的報告,據稱原來的版本把意外歸咎於司令員的混亂(泰萊少尉曾兩次在太平洋因為回歸航空母艦迷途而棄機),不過後來因為尊重他的遺屬的意願,才修改成現時的版本。
另一考慮因素是復仇者轟炸機的設計,不適合在水面緊急降落。從太平洋戰爭時的經驗可知,復仇者在水面會快速沉沒;要是駕駛員是初學者,即使在平靜的水面降落也夠困難了,在百慕大三角波濤洶涌的海面更不用說。
而後來在BBC製作的百慕大神秘三角州(dive to the Bermuda Triangle)節目之中,就證實了當年機隊是由於在航程途中受風向所影響偏離航道。及後飛行員以為自己飛到離原來預定位置220哩外的墨西哥灣(其實只是附近群島形狀近似),令飛行員們以為自己的指南針出錯,加上天氣極度惡劣的情況,使飛行員患上了「空間迷失」(一種飛行中迷失方向感的病症),在極度緊張及焦慮的情況下,即使控制塔提供正確指示,飛行員仍堅持要從「墨西哥灣駛回內陸」(但實際上是遠離並駛出大西洋)。最後,本來多花二十五分鍾的路程就回到內陸,但飛行員的決定導致隊伍作三網路轉向,在風雨之中在外海緊急降落而造成所謂的失蹤事件。節目之中描述整件事變成神秘事件的原因為:因在飛行前無法預計的強風導致航向錯誤、相似的地型而造成指南針失誤的錯覺、飛行員長期處於惡劣環境而患上「空間迷失」導致作出錯誤決定等。
關於後來出動搜救的海軍海上飛機,就證實為飛機在惡劣氣候中發生空中爆炸而造成。 統計已經證實該款飛機因為小火花而導致空中爆炸的次數、飛行員的煙蒂導致空中爆炸的次數亦是非常的多。加上其後翻查證供,當時有在該區水域工作的水手錶示,當晚曾在上空看到有爆炸聲響及閃光。
[編輯] "星虎"如果美國空軍19號機隊的失蹤事件證實為純粹意外,還剩下另一個現代航空的謎團——一架名為"星虎"(Star Tiger)的四引擎圖多爾(Tudor IV)客機,在1948年1月31日清晨時份,隨著一片混亂的無線電信息消失。
"星虎"當時搭載了29名機員及乘客,由B. W. McMillan機長,原定從英國倫敦飛往古巴哈瓦那,事發時剛離開其中一個加油點亞速群島的聖瑪利亞數小時。
前往百慕大途中,McMillan機長如常跟下一加油站Kindley Field聯絡,要求提供方向以調整導航系統,確定航機保持航道。當時因為獲知航機稍為偏離航道,航機於是根據百慕大從Kindley Field轉達的一級方向72度作修正。在還剩不足兩小時航程的當兒,McMillan機長確認"星虎"的估計到達時間為早上5時,因為強勁的頭風而延後一小時;這亦是"星虎"的最後信息。
由於知道精確的最後位置,在確定航機誤點後,營救行動馬上展開;不過飛機卻不見蹤影。
在民航局快速完成的報告中,提出了航機最後兩小時遇到的事故的多個假設,但最後都被否定了:
沒有理據假定航機因為失去無線電通訊、無法找到目的地或耗盡燃料而墜入海中。
有理由假定航機沒有發出過求救訊息,因為很多無線電接收站都有聆聽飛機用的頻道,但沒有接收站報告過有關訊息。
當時天氣穩定,沒有出現足以引致飛機結構損毀的大氣干擾,也沒有雷暴。
報告認為航機沒有偏離航道,因為根據百慕大發出的方向飛行,若有順風之助,航機應會到達離目的地三十公里范圍:
以當時的能見度,該飛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找不到目的地。
引擎問題亦被排除,因為以當時的航程和沒有額外燃料的重量所累,即使四個引擎壞掉一個甚至兩個,飛機亦可能可以安全飛行。而報告認為飛機在兩小時內壞掉三個引擎近乎荒謬。
在大量證據(或缺乏證據)之下,調查小組講述"星虎"失蹤事件甚有技巧:
在報告的結尾,這次遇上的問題,實在是進行調查工作以來最令人困惑者。由於完全沒有任何關於'星虎'事件的性質或成因的可靠證據,法庭目前只能提出一些假設,當中沒有任何一個能談得上'得可能',在涉及人與機械的操作中,有兩個性質大異的元素;其一是人這個不可預計的因素,我們對此未完全明白;另一個是根據十分不同的定律運作的機械因素。在兩個元素互相作用時,兩方面可能各自或同時出現問題。或者外來的原因亦可能使人或機械不能應付。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到底今次事故中發生過什麼事,而'星虎'』的命運只有繼續成為懸案。
[編輯] 電影/電視敘述華特迪士尼公司的電視動畫《唐老鴨俱樂部》(DuckTales)的第27集《百慕大三角混亂》中,史高治因尋找其失蹤的船艦被困在神秘的馬尾藻海。
時空怪客(Quantum Leap)的一集中,身為飛行員的山姆飛越百慕大三角,遇上神秘的鬼船和20年前失蹤的奇特的飛機傳動裝置。
《Rocko's Modern Life》其中一集中,眾主角乘游輪出海,但到了百慕大三角後,當中的年輕人變了老人,老人卻變年輕了,還出現了一個飛機狀的外星人,引起大亂。
《X檔案》第六季有一出《大三角》,一艘1939年的豪華客輪從百慕大三角來到今日。
尼克國際兒童頻道(Nickelodeon)的《正義雙親》(The Fairly Odd Parents)的一集中,Timmy最危險的願望是前往百慕大三角的一個島嶼。Jorgan Von Strangle解析個中的原因:百慕大三角是十分危險的,沒有人敢去。
1977年的電視連續劇《魔幻賭船》(The Fantastic Journey)中,眾主角在不同的地方和時間旅行,嘗試離出百慕大三角。
1977年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電影中,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船將19號班機的全體機員載回地球,降落在懷俄明州的魔鬼塔。復仇者飛機較早返回,深夜於索諾拉沙漠(Sonora Desert)著陸。
1987年的《史酷比》(Scooby-Doo)的一集《A Creepy Tangle in the Bermuda Triangle》中,一群歹徒由邪惡的船長掌舵,乘船闖入了百慕大三角,捲入很多神秘事件中。
1987年的動畫連續劇《魔鬼剋星》(The Real Ghostbusters)的一集《Venkman's Ghost Repellers》,魔鬼剋星(Ghostbusters)被吸進一個位於紐約沿岸,類似百慕大三角的地區──新澤西平行四邊形(New Jersey Parallelogram)。
1989年的《百慕大三角》電影。
1991年的電影《愛登士家庭》(The Addams Family),Abigail Craven嘗試將她的兒子冒充成好久不見的GordonUncle Fester,以他在百慕大三角度假期遭受失憶,解釋其長久以來的失蹤。
2001年的《幽靈船:神出鬼沒》(Lost Voyage)電影,講述一艘船於百慕大三角失蹤,並於30年後歸來。
2005年12月5日,美國科幻頻道(Sci Fi Channel)開始播放為期三篇的連續劇《三角》(The Triangle),連續劇講述電磁體分裂與時空洞的理論,2006年5月27日-5月29日於英國BBC放映。
2006年的《天才小子傑米的冒險》(The Adventures of Jimmy Neutron: Boy Genius)的一集《The Evil Beneath》,Jimmy和朋友去一個名為Bahama Quadrangle的地方旅行。
2010年的《格列佛游記》(The Adventures of Jimmy Neutron: Boy Genius)的一集《The Evil Beneath》,Jimmy和朋友去一個名為Bahama Quadrangle的地方旅行。
[編輯] 小說/作曲Barry Manilow於1981年因主唱《百慕大三角》一曲登上了英國榜第15位。
Fleetwood Mac的《百慕大三角》一曲收錄於他們1974年的專輯《Heroes are Hard to Find》。
DC Comics的多人線上戲游「天堂島」(Paradise Island)中,城國由女戰士(Amazons)操控。而神奇女俠(Wonder Woman)的居所正是百慕大三角。
Marvel Comics的連續劇《Skull the Slayer》中,有一個世界住滿了被百慕大三角吞噬的人,而百慕大三角正是僑民的陷阱。
Milton Bradley於1975年推出一個名為「百慕大三角」的棋盤游戲。
Buckethead於2002年推出名為一張《百慕大三角》的音樂專輯。
英國漫畫《Starlord》有一則名為《Planet of the Damned》的故事:百慕大三角扮演太空和時間的旋渦,製造了一個敵對的行星,在那裡百慕大三角的生還者在僑民環境中掙扎求存。故事以一些有記錄的失蹤事件作為背景。故事始於1987年5月13日。
猶太作家Peter Benchley撰寫了一部名為《島》(The Island)的長篇小說,講述一名新聞記者調查百慕大三角,發現了失蹤事件是海盜所為──與文明世界隔絕的海盜後裔靠掠劫船隻求活。1980年,該書改篇成電影,由Michael Ritchie執導,Michael Caine主演。
Chuck Palahniuk的長篇小說《Diary》常將失蹤的事物解釋為「百慕大三角化」("Bermuda triangulated")。
英國劇作家Snoo Wilson憑戲劇幻想曲《The Glad Hand》於1978年奪得懷丁作家獎(John Whiting Award)。劇中一名南非百萬富翁僱用演員重演美國西部的加油機飛越百慕大三角的歷史,希望鼓起敵基督參與槍戰。
重搖滾樂隊Vengeance於1997年推出了一張名為《從19號班機歸來》(Back From Flight 19)的音樂專輯。
《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Charles Berlitz 著(ISBN 0-385-04114-4):現時已絕版;坊間還有其他大同小異的資料。
《百慕大三角:已解開》(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Lawrence David Kusche著,1975年(ISBN 0-87975-971-2)
《進入百慕大三角:追蹤世界最大謎團背後的實情》(Into the Bermuda Triangle: Pursuing the Truth Behind the World's Greatest Mystery),Gian J. Quasar著,2004年(ISBN 0-07-142640-X)
《失蹤事件的地獄邊緣》(Limbo Of The Lost),John Wallace Spencer著(ISBN 0-686-10658-X)
梁科慶小說《Q版特工3百慕大三角》
雷克·萊爾頓小說《波西傑克森—妖魔之海》的妖魔之海就是百慕大三角。
[編輯] 參見百慕大三角事件列表
Chuck Wakely Incident
Vile Vortices
福爾摩沙三角
超自然現象
大西洋
[編輯] 參考^ [http://www.navy.mil/search/display.asp?story_id=28304 SUBLANT Statement Regarding USS San Juan and Missing Submarine Proceres - www.navy.mil]
[編輯] 外部鏈接Google Maps 百慕大三角地圖
Skeptic's Dictionary 百慕大三角條目 線上的超自然與偽科學辭典
世界地圖集 百慕大三角地圖 地圖及資料
美國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學家對於天然氣水合物理論的意見
美國地質調查局 天然氣水合物 封面
海軍歷史中心 FAQ
19號班機的失蹤 FAQ
百慕大三角「偽博物館」
㈥ 【文學愛好者進】急!求一篇文章!詳細請進!如果寫得好的話,財富加到100!
麥哲倫游記
現在是1521年,菲律賓群島。
我叫麥哲倫,是一個航海家。現在,窗外正進行著一場惡戰,我們和這里的土著發生了激烈沖突。我們長途跋涉了數年,如今缺糧斷炊,人員大大減少。這次沖突,定會給我們帶來嚴重損失,甚至使我們全軍覆沒。我也不知我還能不能活下來,所以,我要抓緊時間,把我環球旅行的故事寫下來。若干年後,這里也從荒蠻之地轉變成文明社會後,我們的後代便會知道,人類曾有這么樣的一個壯舉。
兩年前,也就是1519年,確切地說,是1519年9月20日,我和266人,乘著5艘帆船,從塞維利亞出發了,塞維利亞是座美麗的城市,那裡曾走出過唐璜、博馬舍、嘉爾曼……
我們經過研究,知道,我們得先橫跨我們西邊這片一望無際的大洋。在這片海上,我們航行了70天,11月29日,我們終於來到了南美洲。我們登了岸,這里炎熱極了,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綿延的高山和丘陵,我給這里定了個名,「正月之河——里約熱內盧!」
在里約熱內盧,我們沒有發現通往新大洋的入口,還得繼續尋找。1520年1月10日,我們找到了一個大海灣。眾人歡呼起來,找到通往新大洋的海峽了,這里是美洲的盡頭!我們的船隊迅速開進去,結果大為掃興,那隻是一個河口!但不管怎樣,這也算是一個發現,我當即為它取名:拉普拉塔河。
過了兩個月,我們找到了一個我稱為「聖胡安」的地方。在那裡,有大量的淡水、海鳥和魚類,我們的飲食問題大大地得到了解決。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發現了當地的原著居民,這些人體格高大,身披獸皮;他們的鞋子也很特別,他們把濕潤的獸皮套在腳上,上至膝蓋。雨雪天 就在外面再套一雙大皮靴。我把他們稱為「大腳人」。
1520年8月底,船隊駛出聖胡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繼續南航,准備尋找通往「南海」的海峽。經過三天的航行,在南緯52°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海灣。我派兩艘船隻前去探察,希望查明通向「南海」的水道。當夜遇到了一場風暴,狂飆呼嘯,巨浪滔天,派往的船隻隨時都會有撞上懸崖峭壁和沉沒的危險,如此緊急情況,竟持續了兩天。說來也巧,就在這風雲突變的時刻,我們找到了一條通往「南海」的峽道。
我率領船隊沿海峽航行。峽道彎彎曲曲,時寬時窄,兩岸山峰聳立,奇幻莫測。海峽兩岸的土著居民,歡喜燃燒篝火,白日藍煙縷縷,夜晚一片通明,好像專門為我的到來而安排的儀仗隊。我高興極了,我在夜裡見到陸地上火光點點,便把海峽南岸的這塊陸地命名為「火地」。
歷經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沒有遭遇到狂風大浪,我的心情從來沒有這樣輕松過,好像上帝幫了我大忙。我就給「南海」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船隊終於到達三個有居民的海島,這些小島是馬里亞納群島中的一些島嶼,島上土著人皮膚黝黑,身材高大,他們赤身露體,然而卻戴著棕櫚葉編成的帽子。熱心的島民們給我們送來了糧食、水果和蔬菜。在驚奇之餘,我們對居民們的熱情,無不感到由衷的感激。但由於土人們從未見到過如此壯觀的船隊,對船上的任何東西都表現出新奇感,於是從船上搬走了一些物品,船員們發覺後,便大聲叫嚷起來,把他們當做強盜,還把這個島嶼改名為「強盜島。
船隊再往西行,來到如今我所處的菲律賓群島。此時,我和我的同伴們終於首次完成橫渡太平洋的壯舉,證實了美洲與亞洲之間存在著一片遼闊的水域。這個水域要比大西洋寬闊得多。哥倫布首次橫渡大西洋只用了一個月零幾天的時間,而我在天氣晴和、一路順風的情況下,橫渡太平洋卻用了一百多天。
㈦ 聖經里,諾亞造方舟可不可能實現
回答:
現將「新華網」於2010年8月27日,刊發的「揭穿世界文明史上的十大驚天謊言」一文,復制如下,以作「聖經里,諾亞造方舟可不可能實現?」之解答。
揭穿世界文明史上的十大驚天謊言
新華網2010-08-27
對於未知世界的謎團,人類始終充滿好奇,它們到底存不存在,是真是假最終只能考歷史和實踐來證明。
1. 百慕大死亡三角
在眾多科學騙局中,百慕大傳說是影響最大且流傳最廣的一例,但它的起因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個美國飛行員的傳說而已。
由於百慕大地處大西洋中心,為了吸引更多的旅遊者,百慕大政府不僅沒有嘗試去澄清這個顯然不存在的死亡三角,反而大肆渲染,甚至繪聲繪色地將其印入旅行手冊中。直到1980年,美、澳科學考察隊聯合發表聲明,聲明中稱:百慕大沒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
百慕大群島是世界聞名的一個地方,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正東約600公里的海上。百慕大三角的具體地理位置是指位於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島、邁阿密(美國佛羅里達半島)和聖胡安(波多黎各島)這三點連線形成的三角地帶。
2. 尼斯湖怪獸
尼斯湖怪獸的起因比百慕大還要離奇。幾十年前,一張不甚清晰的尼斯湖怪獸照片震動了整個科學界,而拍這張照片的蓋斯是當地的旅遊接待人員。10年前,他承認所謂的尼斯湖怪獸,是他用洗衣機排水管、泡沫塑料及塑料桶拼接而成的。
尼斯湖水怪是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尼斯湖的傳疑生物。它的形象一向都是蛇頸龍一般的生物。此怪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參觀,希望能一睹水怪真面目;同時也吸引著許多科學家和探險者的目光,數百年來已經有無數次的搜捕水怪行動,盡管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
近一百多年來,此怪獸像幽靈似地時隱時現,不斷有人聲稱親眼看到過它。根據那些聲稱見過它的人們描述,它那蛇一樣的頭和長脖子,一般伸出水面一米多高,人們較多看到的是怪獸的巨大背部,有人說是兩個背,有人又說是三個背。
關於水怪的最佳記載可追溯到公元565年,愛爾蘭傳教士聖哥倫伯和他的僕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僕人襲來,多虧教士及時相救,僕人才游回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後,十多個世紀里,有關水怪出現的消息多達一萬多宗。但當時的人們對此並不相信,認為不過是古代的傳說或無稽之談。
1802年,有一個叫亞歷山大·麥克唐納的農民說,有一次他在尼斯湖邊勞動,突然看見有一隻巨大的怪獸露出水面,用短而粗的鰭腳劃著水,形狀很奇特,氣勢洶洶地向他猛游過來,距離他只有45米,嚇得他慌忙逃跑。
3. 諾亞方舟的發現
1984年,英國考古人員宣布在埃及發現了《聖經》中記載過的諾亞方舟,並配發了多張圖片。但事實上,按《聖經》記載,諾亞方舟為世界上每一個物種都留了一個位置,據此算來,這樣大的船,至今人類都無法造出來。
諾亞方舟,又譯挪亞方舟,是基督教聖經的《創世紀》和亞伯拉罕諸教中,傳說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說記載為方形船隻,但也有許多的形象繪畫描繪為近似船形船隻。
上帝對諾亞說: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的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這樣:要長300肘(古代長度單位,1肘=0.44米),寬50肘,高30肘。
1919年,公眾終於見到了第一張諾亞方舟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由俄國飛行員羅斯科維斯基拍攝的,上面可以隱約看出冰川下一個模糊的暗色斑點。而這以後利用雷達和深層探測器進行的地質考察,卻顯示這個斑點只是亞拉臘地區岩石共有的一種異常結構。
支持諾亞方舟理論的人十分肯定:這就是諾亞方舟。實際上也的確存在著一些奇怪的巧合:這個「異物」距納瓦拉找到那塊木頭的地方只有幾百米,而那塊木頭是在位於「阿赫拉峽谷」附近的埃奇米阿津修道院找到的。
2010年4月28日,一支由香港人(香港諾亞方舟國際事工組織的福音派基督徒)和土耳其人組成的探索隊在北京宣布,他們日前在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海拔超過4000米處發現了諾亞方舟遺跡,並成功進入巨型木結構的方舟內,探索隊員還在方舟內發現了陶器、繩索以及類似種子的物體。這一發現引起了土耳其政府官員的高度重視。雖然探險隊員言辭鑿鑿,但是質疑之聲還是不少。而探險隊員則表示,他們目前不願意透露發現殘骸的具體地點。一些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同過去的其它發現一樣,毫無可信度。
4. 有人造心臟的木乃伊
1991年,一些科學家宣稱,他們在金字塔發現了一個擁有人造心臟的木乃伊,而且這個心臟至今仍在跳動,據稱它是黑水晶製成的。但事實是,目前金字塔的所有木乃伊都已搬進了博物館,沒有人能在1991年在金字塔內部看到木乃伊。
5. 常溫下的超導體
1989年12月,印度科學家宣稱他們製造出了常溫下的超導體,這種合金居然在37℃中仍然電阻為零,而直到今天,最先進的超導體合金也需在-100℃左右。有趣的是,不久之後,斯里蘭卡科學家亦宣稱他們製造出了常溫下的超導體。
6. 牛皮西紅柿
20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一家實驗室宣布他們成功地將牛的基因移植到西紅柿的基因上,結果他們得到了一個果皮似牛皮、果肉似西紅柿的成品。這一發現轟動世界。據消費者報告指出,這個牛皮西紅柿的消息其實是在愚人節那天發布的,經過了一個多月才有人發現。
7. 星球大戰計劃
美國總統里根宣布的這個計劃煞有介事地宣稱,美國將在太空設立三道激光防線,以抵禦可能遭受的核攻擊。一些不明就裡的美國科學家紛紛指出其不可操作性,但前蘇聯卻信以為真,先後投資數千億美元,以求也搞一套星球大戰體系,結果是人財兩空。
星球大戰計劃也就是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之戰略防禦計劃,簡稱星球大戰,台灣稱「星戰計劃」。1985年1月4日由美國政府立項開發,定名為: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劃,計劃於1994年開始部署,於20世紀90年代宣布中止。
8. 改寫熱力學定律
同樣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名僑居英國的斯里蘭卡學生宣稱,他發現熱力學定律是錯誤的,因為在冰箱中,熱水凍結速度快於冷水。與牛皮西紅柿一樣,這位學生也是4月1日公布他的發現的。
9. 活捉外星人
發現外星人在美國平均一天有200起,其中活捉外星人報告平均一天便有10起以上。可笑的是,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經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凡宣稱見過外星人的人,都不可能真的見過外星人。
美國UFO(不明飛行物)愛好者每年都會聚集在美國內華達州375號高速公路附近,研究UFO。由於經常有人稱在這條公路附近發現UFO,1996年,當地政府乾脆將這條長157公里的公路命名為「外星人高速公路」。
驅車行駛到拉斯維加斯西北約130公里就到了375號高速公路與新郎湖公路的交界處,在這里就可以看見遠方一大群UFO愛好者正用高倍望遠鏡遙望著天空。路邊豎立著的375號高速公路路牌上,用怪異的英語字體寫著「外星人高速公路」,路牌上被UFO愛好者貼上了各種各樣和UFO有關的標記。
10. 次聲武器
1984年,法國幾名科學家宣布,他們發明了次聲武器,只要一開動它,它便會發出次聲,殺死方圓10公里以內的人。他們稱他們曾不小心開動過它。
次聲武器就是一種能發射頻率低於20赫茲的次聲波,使其與人體發生共振,致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發生位移、變形、甚至破裂,從而造成損傷以至死亡的高技術武器。
次聲波武器雖是強大、厲害的武器,但卻存在著固有的缺陷。首先,次聲波不易聚焦成束,實現定向聚焦發射相當困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敵我不分,容易誤傷,且在空曠的環境中難於產生高強次聲波;其次,次聲波很長。
㈧ 馬可.波羅游記是怎樣寫成的
可·波羅之書的特點和內容
前往亞洲去的西歐商人一般情況下都接受了本國政府和羅馬教廷的專門外交使命或間諜任務。然而,商人們擺在首要位置的是商業買賣利潤:什麼貨物在歐洲最值錢,而這些貨物在亞洲哪個國家裡購買獲利最多;歐洲的什麼貨物賣到什麼地方和賣給什麼居民最劃算。而財政稅率問題(所得稅和關稅)、貨物的轉運問題——探索道路、使用交通工具以及建立商業
貨棧等問題都與這些商業利潤密切相關。總之,這是商人首先關心的
問題。14世紀里,人們把這類問題稱為實用商業。當時,義大利確實出版過一本關於亞洲各國情況的著名的旅行指南手冊,這本手冊也叫同樣的名稱,它是由佛羅倫薩人佛朗西斯哥·巴爾杜奇編纂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這種實用指南對旅行商人來說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各國游記之書》。這種旅行指南後來演變成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在19世紀西歐國家把這個分支叫作《商業地理》、《貿易地理》或《經濟地理》。如今,許多資產階級地理學家很了解這門學科。
早在公元 8世紀以前,中世紀的阿拉伯地理學家(確切地說是使用阿拉伯語的地理學家們)已經開始編纂這類指南性的書籍,然而威尼斯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之行後所著的書,按其基本內容來看應該屬於西歐此類書籍中首批之一。這本書最早的版本是作者於1298年在熱那亞監獄里口述筆錄而成的,原書名為《稱為世界差異之書》。
馬可·波羅的書與後來出版的索然無味的編纂讀物有著明顯的不同,它的大部分章節是根據作者本人耳聞目睹的事實寫成的,其他部分(一少部分例外)是根據路遇人的口述記錄,它不是根據文學資料拼湊而成的。因為這本書是在監獄里由一個難友——比薩人魯思梯謙把這些直接聽來的生動感人的一連串故事筆錄而成,這就構成了馬可·波羅的這本書的別致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內容。從行記一詞的本義來說,只有它的序言和其他章節不多的部分相符。這本書基本概括記述了亞洲各國的情況:地域、城鎮、居民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蒙古大汗和中國皇帝忽必烈的宮廷建築。這本地理資料書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書中展現出不少的歷史記述章節和短小精練的神話故事。
老輩波羅前往中國的大致路線
很顯然,馬可·波羅所採用的資料不僅有他本人親自收集的,而且還有父輩波羅們積累的。他的父輩們——父親尼古拉和叔父馬飛阿如同馬可一樣,不是一次而是三次穿越亞洲地區,其中兩次是由西到東漫遊,另一次是在第一次旅行中返回歐洲的行程。
約在1254年,尼古拉和馬飛阿離開了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度過六年之久。為了商業貿易,他們離開君士坦丁堡前往南克里米亞地區。1261年,由南克里米亞地區來到伏爾加河。波羅兄弟從伏爾加河中游向東南行進,走過蒙古金帳帝國的疆土,穿過裏海平原,然後又翻越烏斯秋爾特高原地帶,抵達花拉子模的烏爾根奇城。再往前的路線是,沿阿姆河的上游谷地到達澤拉夫尚河的下游地區,再沿澤拉夫尚河向上行進到達布哈拉城。在布哈拉城他們遇見了伊朗的征服者——伊爾汗旭烈兀的使臣。這位使臣准備前往忽必烈大汗的國家,所以向這些威尼斯人提出建議,讓他們與他一同前往。
波羅兄弟隨同使臣一起向「北和東北」走了一年之久。沿著澤拉夫尚河谷向上到達撒馬爾罕,進入錫爾河谷地後沿著這個谷地向下遊行進,來到奧特拉爾城。由此出發,他們沿西天山的山麓進入伊犁河谷。他們繼續向東前進,時而沿伊犁河谷向上走去,時而穿過准噶爾的大門,經過阿拉湖之濱(在巴爾喀什湖以東)。然後他們沿東天山山麓向東挺進,到達哈密綠洲。哈密是從中國通往中亞細亞偉大的絲綢之路北線上的重要城鎮.
離開哈密後他們向南行進,到達沙州綠洲(即現今的敦煌),這片綠洲位於疏勒河河谷。他們再繼續向東前進,來到大汗的住地。這次所行的路線,後來他們與馬可·波羅又走過一次。
馬可·波羅在亞洲旅行的大致路線
1271年,身為商人的父輩波羅們與馬可·波羅同行來到巴勒斯坦,當時馬可·波羅只有 17歲。波羅家族由西到東穿越亞洲之行始於1271年秋。他們從阿卡城阿卡城也稱聖胡安·阿卡,是現今的阿克城。當時是基督教聖地之一。——譯注出發轉道抵達伊斯肯德倫灣(即亞歷山大勒塔灣)的剌牙思城剌牙思,一譯來亞蘇斯,即現今土耳其亞歷山大勒塔灣的阿亞什城。在馬可·波羅所處的年代裡,該城屬於亞美尼亞王國。——譯注,然後穿過小亞細亞的中部地區和亞美尼亞高原,從此他們轉身向南走去,到達庫爾德斯坦。然後他們沿底格里斯河河谷順水而下,經過摩蘇爾和巴格達城到達巴拉香。再往前,這些威尼斯人大約是向北行進,來到大不里士,然後從東南穿過伊朗,經過起爾漫到達霍爾木茲。他們原想由此經海路航向印度,由印度前往中國,但是他們看到,霍爾木茲港的航船很不牢靠。於是,他們再次返回起爾漫,經過艱難的歷程,一直向北挺進,在此期間他們穿過盧特沙漠,到達凱恩城。從這個地方起人們不清楚他們是走哪條路線到達巴爾赫城的。他們繼續向東前進,沿興都庫什山脈的南麓進入阿富汗的山地巴達克,並到達帕米爾高原,馬可 ·波羅在他的書中對帕米爾高原和阿賴谷地作了簡短的記述,這些記述非常精確。
這幾個威尼斯人轉向東北走,來到喀什噶爾綠洲,然後從南邊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時他們沿著西藏山脈的西北部山麓向前走,路過一個又一個沙漠綠洲,一直走到車爾臣河的下游地區。從此地出發,他們穿過沙礫地帶(黑沙漠),路經沙漠中一個又一個水草地,來到疏勒河的沙州綠洲——父輩波羅們從前曾來過這個地方。離開沙州後他們穿過唐古忒省唐古忒省,一作唐古特。清代文獻中對青藏地區及當時藏族的稱謂。元時蒙古人稱黨項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權為唐兀或唐惕,後漸用以泛稱青藏地區及當時藏族諸部。——譯注(西藏的東北地區)到達甘州(張掖),該城位於黑河的上游地區,即弱水地區。這條河沿長城的西段流去,有的地方離長城很近。這些威尼斯人在甘州停留了一年之久,停留的原因未作說明,只說是「一件不屑一顧的事情所致」。可能正是在這段時間,馬可·波羅訪問了哈剌和林城——他此行最北的目的地。馬可·波羅所談的北部亞洲地區的全部情況並不是他親身經歷過的,而是根據聽說來的消息記述的。
這些威尼斯人從甘州出發繼續向東南前進,穿過「唐古忒省大部分地區,那裡有許多王國」,抵達西寧城。
波羅們最後一段行程是:離開西寧城後走向大汗的臨時行宮,這個臨時行宮名叫開平府,它位於汗八里(北京)以北,張家口以東。波羅起初沿黃河中遊河谷行進,然後穿過一片草原。令人費解的是,無論是在這段路程上,還是以前在中國東部邊境的旅途中,馬可·波羅都沒有看到中國的長城。
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父在中國居留15年之久(約從1275年至1290年)。馬可·波羅在大汗皇帝的朝廷里任職期間,顯然數次沿不同的路線走過中國的東部地區。當時在中國旅行不會遇到任何困難,特別是作為忽必烈的信使,更無困難可言。全國設有組織嚴密、服務周到的交通線——馬驛站和步驛站(跑步驛站)。按馬可·波羅的書里所提供的資料可以比較准確地斷定,他從汗八里出發漫遊中國有兩條主要路線:一條是東行路線,即沿海向南行駛,經過「中國」(中國北部)和「蠻子」(中國中部和南部)到達「雄偉壯麗的金山城」(杭州)和「規模宏大的著稱於世的刺桐城」(泉州);另一條是西南行路線,即向西南進發,到達西藏東部地區和與這個地區相毗鄰的地方。這位威尼斯人贊不絕口的金山城就是杭州,杭州城坐落在中國的一條大河的河口區之南,中世紀此城確是中國和世界的大城之一。然而,過分誇張地描寫金山城有「1.2萬座石橋」,自然會導致現今的一些人對令人神往的《百萬之家》《百萬之家》就是《馬可·波羅行記》。由於馬可·波羅在向威尼斯人敘述中國之行時故意誇大了忽必烈大汗國家的富有,常常用百萬、數百萬、數十個百萬的數字來說明他所見到東西的價值,所以威尼斯人給馬可·波羅的家取了一個名字,叫「百萬之家」。——譯注一書持不信任感。威尼斯人都這樣議論他們的這個同胞,原因可能是他熱衷於誇大事實(既有真實的,也有臆造的)。
馬可·波羅環繞南亞的航海及返回祖國
在忽必烈大汗的朝廷里任職多年之後,這些威尼斯人決定經海路返回祖國。他們受大汗的委託護送兩位公主前往伊朗——一個中國公主,一個蒙古公主蒙古公主名叫闊闊真,中國公主無名,最初流傳的《馬可·波羅行記》中有中國公主一事,後來馬可·波羅把中國公主一事刪去了。——譯注,將許配給伊爾汗(伊朗的蒙古統治者)或這位統治者的皇太子。因此
,他們繞過南亞,經過伊朗,到達伊爾汗國的首都大不里士。約在
1291年,中國的船隊從刺桐拔錨起航,向西南行駛,穿過欽海(南中國海)。在這次航行期間,馬可·波羅聽到了有關印度尼西亞的情況,即在欽海上「有7448個海島」的傳說,然而他僅僅抵達蘇門答臘島,在此島上停留了五個月之久。他們在北部海岸登陸,並且建造了一些木頭營房,因為他們懼怕當地島民,聽說這些島民「像野獸一樣地吃人肉」。從蘇門答臘島出發,中國船隊路經尼科巴群島和安達曼群島向錫蘭島駛去。馬可·波羅錯誤地認為錫蘭島(如同爪哇島一樣)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島之一」,但是他卻十分真實地記述了錫蘭島的居民生活方式、寶石產地和保克海峽的負有盛名的珍珠採集場。離開錫蘭後,中國的航船沿西印度斯坦和伊朗南岸繼續行進,穿過霍爾木茲海峽,進入波斯灣。
馬可·波羅還記述了印度洋沿岸的一些非洲國家情況,很顯然,他並沒有到過這些國家。他同樣還記述了阿巴西亞大國(阿比西尼亞,即衣索比亞)山及位於赤道附近和南半球的桑給巴導?一譯來亞蘇斯,即現今土耳其亞歷山大勒塔灣的阿亞什城。在馬可·波羅所處的年代裡,該城屬於亞美尼亞王國。——譯注,然後穿過小亞細亞的中部地區和亞美尼亞高原,從此他們轉身向南走去,到達庫爾德斯坦。然後他們沿底格里斯河河谷順水而下,經過摩蘇爾和巴格達城到達巴拉香。再往前,這些威尼斯人大約是向北行進,來到大不里士,然後從東南穿過伊朗,經過起爾漫到達霍爾木茲。他們原想由此經海路航向印度,由印度前往中國,但是他們看到,霍爾木茲港的航船很不牢靠。於是,他們再次返回起爾漫,經過艱難的歷程,一直向北挺進,在此期間他們穿過盧特沙漠,到達凱恩城。從這個地方起人們不清楚他們是走哪條路線到達巴爾赫城的。他們繼續向東前進,沿興都庫什山脈的南麓進入阿富汗的山地巴達克,並到達帕米爾高原,馬可 ·波羅在他的書中對帕米爾高原和阿賴谷地作了簡短的記述,這些記述非常精確。
這幾個威尼斯人轉向東北走,來到喀什噶爾綠洲,然後從南邊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時他們沿著西藏山脈的西北部山麓向前走,路過一個又一個沙漠綠洲,一直走到車爾臣河的下游地區。從此地出發,他們穿過沙礫地帶(黑沙漠),路經沙漠中一個又一個水草地,來到疏勒河的沙州綠洲——父輩波羅們從前曾來過這個地方。離開沙州後他們穿過唐古忒省唐古忒省,一作唐古特。清代文獻中對青藏地區及當時藏族的稱謂。元時蒙古人稱黨項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權為唐兀或唐惕,後漸用以泛稱青藏地區及當時藏族諸部。——譯注(西藏的東北地區)到達甘州(張掖),該城位於黑河的上游地區,即弱水地區。這條河沿長城的西段流去,有的地方離長城很近。這些威尼斯人在甘州停留了一年之久,停留的原因未作說明,只說是「一件不屑一顧的事情所致」。可能正是在這段時間,馬可·波羅訪問了哈剌和林城——他此行最北的目的地。馬可·波羅所談的北部亞洲地區的全部情況並不是他親身經歷過的,而是根據聽說來的消息記述的。
這些威尼斯人從甘州出發繼續向東南前進,穿過「唐古忒省大部分地區,那裡有許多王國」,抵達西寧城。
波羅們最後一段行程是:離開西寧城後走向大汗的臨時行宮,這個臨時行宮名叫開平府,它位於汗八里(北京)以北,張家口以東。波羅起初沿黃河中遊河谷行進,然後穿過一片草原。令人費解的是,無論是在這段路程上,還是以前在中國東部邊境的旅途中,馬可·波羅都沒有看到中國的長城。
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父在中國居留15年之久(約從1275年至1290年)。馬可·波羅在大汗皇帝的朝廷里任職期間,顯然數次沿不同的路線走過中國的東部地區。當時在中國旅行不會遇到任何困難,特別是作為忽必烈的信使,更無困難可言。全國設有組織嚴密、服務周到的交通線——馬驛站和步驛站(跑步驛站)。按馬可·波羅的書里所提供的資料可以比較准確地斷定,他從汗八里出發漫遊中國有兩條主要路線:一條是東行路線,即沿海向南行駛,經過「中國」(中國北部)和「蠻子」(中國中部和南部)到達「雄偉壯麗的金山城」(杭州)和「規模宏大的著稱於世的刺桐城」(泉州);另一條是西南行路線,即向西南進發,到達西藏東部地區和與這個地區相毗鄰的地方。這位威尼斯人贊不絕口的金山城就是杭州,杭州城坐落在中國的一條大河的河口區之南,中世紀此城確是中國和世界的大城之一。然而,過分誇張地描寫金山城有「1.2萬座石橋」,自然會導致現今的一些人對令人神往的《百萬之家》《百萬之家》就是《馬可·波羅行記》。由於馬可·波羅在向威尼斯人敘述中國之行時故意誇大了忽必烈大汗國家的富有,常常用百萬、數百萬、數十個百萬的數字來說明他所見到東西的價值,所以威尼斯人給馬可·波羅的家取了一個名字,叫「百萬之家」。——譯注一書持不信任感。威尼斯人都這樣議論他們的這個同胞,原因可能是他熱衷於誇大事實(既有真實的,也有臆造的)。
馬可·波羅環繞南亞的航海及返回祖國
在忽必烈大汗的朝廷里任職多年之後,這些威尼斯人決定經海路返回祖國。他們受大汗的委託護送兩位公主前往伊朗——一個中國公主,一個蒙古公主蒙古公主名叫闊闊真,中國公主無名,最初流傳的《馬可·波羅行記》中有中國公主一事,後來馬可·波羅把中國公主一事刪去了。——譯注,將許配給伊爾汗(伊朗的蒙古統治者)或這位統治者的皇太子。因此
,他們繞過南亞,經過伊朗,到達伊爾汗國的首都大不里士。約在
1291年,中國的船隊從刺桐拔錨起航,向西南行駛,穿過欽海(南中國海)。在這次航行期間,馬可·波羅聽到了有關印度尼西亞的情況,即在欽海上「有7448個海島」的傳說,然而他僅僅抵達蘇門答臘島,在此島上停留了五個月之久。他們在北部海岸登陸,並且建造了一些木頭營房,因為他們懼怕當地島民,聽說這些島民「像野獸一樣地吃人肉」。從蘇門答臘島出發,中國船隊路經尼科巴群島和安達曼群島向錫蘭島駛去。馬可·波羅錯誤地認為錫蘭島(如同爪哇島一樣)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島之一」,但是他卻十分真實地記述了錫蘭島的居民生活方式、寶石產地和保克海峽的負有盛名的珍珠採集場。離開錫蘭後,中國的航船沿西印度斯坦和伊朗南岸繼續行進,穿過霍爾木茲海峽,進入波斯灣。
馬可·波羅還記述了印度洋沿岸的一些非洲國家情況,很顯然,他並沒有到過這些國家。他同樣還記述了阿巴西亞大國(阿比西尼亞,即衣索比亞)山及位於赤道附近和南半球的桑給巴岰00 ??島和馬達加斯加島。但是,馬可·波羅把桑給巴爾島與馬達加斯加島混為一談。這兩個島都是東非近海的島嶼,所以他對這兩個海島作了許多不真實的報道。盡管如此,馬可·波羅卻是報道馬達加斯加島的第一個歐洲人。
經過三年多的航行,這些威尼斯人把公主們護送到伊朗(約在1294年),在1295年回到了祖國。馬可·波羅被投入熱那亞監獄是在1297年,其原因不詳。1298年他在熱那亞監獄里口述了他的書。1299年,馬可·波羅被釋放,返回威尼斯。傳記作家們所引用的有關他此後生活情況的全部資料幾乎全是一些傳聞。這些傳聞一部分是16世紀產生的,而14世紀里關於馬可·波羅本人的歷史和家庭情況的文獻流傳至今的很少。已經得到證實的是,馬可·波羅直到晚年仍舊是一個自食其力的人,遠非一個富有的威尼斯公民。他於1324年逝世。
馬可·波羅之書在地理學史上的作用
馬可·波羅的書中所記述和提到的不僅有馬可·波羅自己和父輩波羅們游歷過的地區,而且還有其他許多非常遙遠的國家。如果把分散在這本書各章節中的全部地理資料綜合在一起,那麼一定會形成一個確定性的概念,即這位威尼斯人的地理觀——「馬可·波羅的世界觀」。這本書的最偉大的評論家是美國的金利·尤爾,他曾為此書繪制了一張地圖。
14~15世紀里,馬可·波羅的書成了當時人們繪制亞洲地理圖的指導性文獻之一。在1375年繪制的天主教世界地圖上和其他許多著名的地圖上,其中包括1459年弗拉-毛羅的圓形世界地圖,很大程度都使用了馬可·波羅的地名錄。當然,後來一些中世紀繪圖家們也使用了另外一些歷史文獻,但是那些文獻就其真實性和可靠性而言比這位求實的威尼斯人所著的書遜色很多。他們甚至還使用了法國的一個匿名作家所著《約翰·曼德維爾先生游記》的資料,這本書的描寫是引人入勝的,但是全書塞滿了虛假的敘述和露骨的欺騙(人名是虛構的)。馬可·波羅的書在地理大發現的歷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僅15~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首次探險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使用了在波羅強烈影響下繪制的地圖,而且,馬可·波羅的書還成了許多著名「天文學家」和航海家——包括哥倫布——手邊的必讀之物。
馬可·波羅的書列於中世紀罕見的作品——文學或科學著作之林,直至今日,人們還反復閱讀,愛不釋手。這部著作已經進入世界文學的寶庫,並被譯成了歐洲幾乎所有國家的文字和世界其他許多民族的文字。它在世界大多數國家裡一版再版地印刷。從最初的手稿出現時開始(1298年),它經歷的時間越長,它引起地理學家、歷史學家、人種學家和哲學家甚至廣大讀者的興趣就越濃。這本書的最新俄文版本是1955 年問世的。
參考資料:http://www.surag.net/viewArticle.do?method=viewArticle&id=
㈨ 馬可·波羅(Marci Polo)的資料!!!!!
越看越眼熟,跟我題目一樣?
我這里資料很多..而且都翻譯了的哦...就不帖出來了..
需要的話加我QQ116515.